更新时间:2023-06-25 16:51:04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 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 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 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 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 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
(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内容预览:
23 核舟记
魏学洢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2.发现法、探究法。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教师提示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三、整体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3.多媒体显示文中优美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核舟记
一、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
细 生
致 动 整体 空
二、详写核舟 间
船舱
观 说 局部 船头
察 明 船尾顺
三、总述并评价 船顶序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
小编寄语:欢迎来,为了方便您寻找资料,信息,请将本页加入收藏!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重点句体会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顺势导入
1你对自己的长相哪里最满意?为什么?
看看老师的左右手,哪只漂亮些?(左手)对,所以老师把漂亮的戒指也带在左手上。可左手右手各能做些什么事呢?(对比右手虽不好看,但比左手更有用处)
2有只漂亮的梅花鹿也跟我们一样,对自己的模样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一起去书中认识认识这只梅花鹿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1~10段
1文中的梅花鹿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它最喜欢自己的哪些部分,对自己的哪一部分最不满意?(自读、勾画、汇报)随机理解“赞叹”“匀称”“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巩固“赞叹”“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的理解。
四、学习11~13段
1出示“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自读第11~13段,说说是指的什么?随机理解“抱怨”“没精打采”等词。
2指导感情朗读。随机体会“逼近”“犹豫”“挣脱”“拼命”等词。
五、表演、复述
小组内完成,班内展示。
六、揭示寓意
1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对“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课外阅读
介绍《伊索寓言》,请生进行课外阅读。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下面小编带来老子四章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总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文学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三、文本研习
(一)预习检测
1.字音积累
毂 gǔ 埏埴shān zhí 牖 yǒu 矜 jīn 赘 zhuì 泮 pàn
2.词语释意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和泥。埏,揉和。埴,黏土。
器:器皿。
牖:窗户。
企:踮起脚跟。
彰:表扬,表彰;明显,显著。此处意为明辨是非。
伐:夸耀
矜:怜悯,怜惜;自尊,自大,自夸;庄重,拘谨。此处为第二个意思。
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尊重。
物:人们
处:为,做。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几:接近。
复:弥补。
过:过错。
(二)整体感知
1.初读四章文字,读通读顺。注意揣摩句读。
2.再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存,这就是长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事物安稳时容易持守,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要在它尚未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没有陷入混乱时治理混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有所作为的人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人将会遭受损害。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让事情失败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东西,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4.这四章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后回答。
第十一章主要讲“有”“无”的辩证关系,以车轮、器皿、房屋来说明“有”“无”是互相依存的。
第二十四章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任务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在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注意,杜绝它的出现。
(三)思考探究
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3.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5.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6.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四、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五、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1.辩证分析“有”“无”的关系;2.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进;3.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4.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文中不少经典语句,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我们要在新的时代中辩证思考,取精华弃糟粕,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修养。
六、布置作业
重读《老子》四章,自选角度,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阅读心得,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习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明白狮子妈妈说的话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狮、整”等14个生字。会写“练、习”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3.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该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
1.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自主认读生字,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会读、会认本课生字的目标。
2.教师范读不容易读准字音的字,如:声母是翘舌音的“狮”,韵母是后鼻音的“整、洋、将、应”。
3.鼓励学生探究识记生字的方法。下列识记生字的方法供参考。
换偏旁法:咬、洋。|
编儿歌法:吞:“一口吞下天。”(或“口上有个天”)
组合法:狮、苦、靠、扑。
4.本课六个要求写的字,比较难写好,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练”字第六笔是横折钩,不要少了横。(2)“习”字中横折钩的折笔不能太向左斜。(3)“苦”字中间一横要长。(4)写“学”字时,上半部分一定不能超过横中线,要给下面的“子”留下空间,“子”字的横不能写得太靠下。(5)“非”字要写得左右相等,两竖分别写在竖中线的两侧,“非”字的笔顺要提醒学生注意:两边都是先竖后横。(6)“常”字的上半部分比“学”字的上半部分写得还要靠上,给下面的“口”和“巾”留下余地。提醒学生注意,“”和“”的笔顺不一样。
(二)朗读感悟
本课是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要通过朗读,使学生认识生字,积累词语,在读中感悟文章内容,在读中受教育。
1.设疑,激发阅读兴趣。
狮子被人们称为“林中之王”,你知道他有哪些本领吗?为什么他的本领那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或许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朗读形式:指名读,朗读接力,小组齐读,赛读,等等。
(3)你知道狮子为什么能成为“林中之王”吗?说给大家听。
3.再读,感悟课文内容。
(1)观察课文插图,了解图画内容。先后观察图一和图二,说说两只小狮子分别在干什么。
(2)找出文中描写懒狮子和勤狮子不同表现的语句读一读,然后通过看图、做动作、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这两段话的意思。
(3)观察画面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该怎样读懒狮子说的话。学生练习朗读。
(4)朗读课文,对比两只小狮子的表现,说说自己喜欢哪只小狮子,为什么。
(5)朗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读出对两只小狮子的不同感情。
(6)朗读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http://要把小树的两个疑问读出来。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该怎样读懒狮子的话。
(7)看图,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你能读好狮子妈妈帮助懒狮子时耐心的语气吗?
(8)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内容,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
4.表演读,深化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
(三)实践活动
1.“读读说说”。学生先练读题目中的几个短语,然后仿照例子说短语。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选择词语贴在横线上,再读补充完整的短语。
2.以“懒狮子的变化”为主题,用童话剧或图画的形式续编故事。
四、教学设计举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言引入,读题识字
1.导言: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被人们称作兽中之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有两只小狮子,他们小时候的表现可不一样呢!那么他们是不是都能够成为勇猛的动物,成为兽中之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狮”。提示:“shī”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怎样记住这个字?(反犬旁加上“老师”的“师”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全文。
3.学生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识其中的生字。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根据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整”是翘舌音、后鼻韵母;“懒、练”的声母是边音“l”;“洋”是后鼻音。
(2)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整”的下面是“正”,把“正”换成第三声就是“整”的读音;“滚”,水烧开了就是滚烫的,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练习用这些生字组词。
(4)再朗读这个自然段,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5)指导学生写本自然段中的五个字。①教师边示范边提醒学生注意:“练”的右边不是“东”;“习”的笔画虽少,但不容易写好,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
(6)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设问导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第一只小狮子练本领非常刻苦?(整天,滚、扑、撕、咬)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朗读
1.投影显示两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2.指名读第三至七自然段,想一想:懒狮子真的很懒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组讨论、探究。(整天晒太阳;不学本领;不愿吃苦头)应该怎样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3.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结合懒狮子的话说一说。
4.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从懒狮子和妈妈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5.分角色朗读第三至七自然段,读出角色的语气,体会其中的道理。
6.读读说说。①学生看课件(或投影、或课后题),读“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兴冲冲地走进来”。②填词补句:懒洋洋地。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多说一些短语,可提示学生要填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7.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认“将、靠、应”等三个生字。
(三)举行朗读比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每个小组在人人朗读的基础上,选出一个代表,大家协助他准备,然后到全班朗读,评一评谁读得最好。教师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四)扩展训练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狮子妈妈的话。想一想:懒狮子听了狮子妈妈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发言,然后全班集中讨论交流。
2.根据讨论的意见,一人扮懒狮子,一人扮妈妈,表演懒狮子和妈妈的对话。
五、资料袋
1.有关勤学的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2.狮子的生活习性
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喜欢群体聚居的动物。一个狮群约有二十到三十个成员,其中往往包含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宝宝。母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可能有几头成年雄狮,但是只有一头是领头的。幼小的雄狮长得足够强大(一般为五岁)后,将击败狮群的老国王而成为新的统治者。多数雌狮成熟后留在原来的狮群里,个别被赶走加入别的狮群。狮群的成员一般会分散成几个小群体来度过每一天,而当聚猎杀戮或者集体进餐时它们又汇集到一起。
一只成年雄狮一顿吃下三十千克以上的肉后,可以休息一个星期再去猎食。猎物充足的话,雄狮和雌狮每天在凌晨、黄昏或晚上花两到三个小时捕获猎物,其余时间都在休息、睡觉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四下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二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①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②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④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⑤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①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②搜集新闻。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①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③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④教师听写词语。
●学习“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④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学习“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③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④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⑤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触景生情
①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②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真情表达
①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②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提问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②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前期准备
①要完成一次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你们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a.要选一个灵活、机智、知识丰富、口才突出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
b.发布的新闻要有意义。
c.发布的新闻稿要结构完整,简洁明了,能够吸引人。
d.作为发布人要对自己所发布的东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e.新闻发布人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富有感染力。
②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总结的这几点对于开好一个新闻发布会很重要,待会儿我们的小小新闻发布会就以上述这五点来作为评比标准,看看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中,哪些同学表现最突出,我们就可以评他为“最佳新闻发布人”,同时我们还要评出今天的“头条新闻”“热点新闻”“最佳新闻”等。我知道大家都收集了很多的资料,但光会收集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会整理资料。现在,我们就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大块来自由组合,共同整理一下手头的资料,争取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有好的表现。
③学生根据“时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日常生活”“其他”这几大版块自由组合,交
流、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召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①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②每个版块的三个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③评价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④总结刚才新闻发言人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⑤新闻发言人发言。
⑥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热点新闻”等。
⑦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师生总结
①通过今天的小小新闻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②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为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小小新闻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四下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二,四下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四下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_教学反思_课文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导写过程】
一、观察照片,感知内容
1.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张相片儿,(出示照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看谁最聪明,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想。)
2.现在由我来揭示它的谜底。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同学们,你说对了吗?
[设计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观察照片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不加约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激发习作的欲望。]
二、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一)借助课件,想象事情的经过
1.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为美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场面。看,随着战争的打响,硝烟滚滚,倒塌的建筑物,不断发生的流血与牺牲,那场面是触目惊心的。年老的双亲在为失去儿女而心碎,年轻的妻子在为失去丈夫而悲泣,年幼的孩子在为失去父母而痛哭……)
2.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感受,但都表达了同样的一种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和平不要战争。因为战争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带来痛苦。你看,这个小孩在哭,哭得多伤心、多无助啊!可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呢?(出示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二)链接课文,想象孩子的命运
1.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学习谈收获。
2.是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夜莺”、雨来、雷利等儿童英雄,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那么,谁能来说说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出示习作要求: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
3.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
★ 孩子被一有志之士救起,抚养长大后加入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少年英雄。
★ 孩子无父无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饱受战争之苦。
……
[设计说明:“硝烟”“流血”“牺牲”等与战争相关的一些字眼,对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的认识变得感性化,结合课文对学生的想象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这些训练又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再现照片,构思内容
1.谈话引渡,指点迷津
(出示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人和景,倾听着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习作要求: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 你想以怎样的身份来讲述这照片上的故事,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大家分小组互相说一说。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看谁拟定的题目最新颖。
2.自主写作,教师巡视
[设计说明:学生看懂了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份去讲述照片上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习作。而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及讲述的身份来拟定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能够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四下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四下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