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果教学案例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3 19:55:03

独果教学案例一等奖

独果教学案例一等奖

1、独果教学案例一等奖

教学背景:

《独果》生动地记叙了小荣一家在面对一个百年未遇的独果时,三代人互相礼让,都不肯吃“独果”的事,体现了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全文是按 “发现独果(起因)――互让独果(经过)――共享独果(结果)”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开头叙述简洁生动,事件的主体部分写得详细而生动,特别是对话部分写得个性鲜明,亲切自然,让人感受深刻,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但是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完整流畅地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架设一定的坡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表达。

教学片断:

师:围绕着这个神奇的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老师请你们静心默读课文5-11节,读完以后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好吗?(学生默读课文)生1:课文写了奶奶不想吃独果,把独果让给我吃。师:是吗?书上是先写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吗?看看书,到底是先是谁把独果让给谁吃?生2:我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师:(板书:我→奶奶)对啊,是我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就这样,谁继续说下去。生3: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聪慧过人。

师:然后呢?生4: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奶奶要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身体硬朗。(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让让我 奶奶 妈妈)师:来,看着黑板,谁来完整概括地说说故事的内容?中间可以用上连接词。先自己说说看。(学生自由联系说话)生5:我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吃了独果延年益寿;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独果聪慧过人;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奶奶又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吃了身体更硬朗。

师:真不错,把故事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谁还想说一说?生6:我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吃了独果延年益寿,接着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独果聪慧过人,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她也希望奶奶长命百岁,最后奶奶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吃了身体更硬朗。

教学反思:

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整体的了解。三年级的学生概括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那么怎样培养?怎样才能让他们“完整概括地述说故事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独果》这篇课文5-11节主要写了三代人互让独果的经过,人物多,关系也比较复杂,要让学生一下子说清楚是有难度的。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架设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架设了这样循序渐进的三步:首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对这部分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清楚故事内容,并板书人物关系脉络;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来进行完整而概括的表达。上述片断表明,在这样的一个引领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支离破碎到完整概括,概括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关注语言训练,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2、独果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独果》生动地记叙了小荣一家在面对一个百年未遇的独果时,三代人互相礼让,都不肯吃“独果”的事,体现了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全文是按 “发现独果(起因)――互让独果(经过)――共享独果(结果)”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开头叙述简洁生动,事件的主体部分写得详细而生动,特别是对话部分写得个性鲜明,亲切自然,让人感受深刻,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但是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完整流畅地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架设一定的坡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表达。

教学片断:

师:围绕着这个神奇的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下面老师请你们静心默读课文5-11节,读完以后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好吗?(学生默读课文)生1:课文写了奶奶不想吃独果,把独果让给我吃。师:是吗?书上是先写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吗?看看书,到底是先是谁把独果让给谁吃?生2:我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师:(板书:我→奶奶)对啊,是我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就这样,谁继续说下去。生3: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聪慧过人。

师:然后呢?生4: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长命百岁,奶奶要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身体硬朗。(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让让我 奶奶 妈妈)师:来,看着黑板,谁来完整概括地说说故事的内容?中间可以用上连接词。先自己说说看。(学生自由联系说话)生5:我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吃了独果延年益寿;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独果聪慧过人;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奶奶又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吃了身体更硬朗。

师:真不错,把故事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谁还想说一说?生6:我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希望奶奶吃了独果延年益寿,接着奶奶把独果让给我吃,希望我吃了独果聪慧过人,然后妈妈把独果让给奶奶吃,她也希望奶奶长命百岁,最后奶奶把独果让给妈妈吃,希望妈妈吃了身体更硬朗。

教学反思:

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整体的了解。三年级的学生概括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那么怎样培养?怎样才能让他们“完整概括地述说故事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独果》这篇课文5-11节主要写了三代人互让独果的经过,人物多,关系也比较复杂,要让学生一下子说清楚是有难度的。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架设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架设了这样循序渐进的三步:首先,让学生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对这部分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清楚故事内容,并板书人物关系脉络;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来进行完整而概括的表达。上述片断表明,在这样的一个引领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从无序到有序,从支离破碎到完整概括,概括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关注语言训练,在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3、《小松鼠找花生果》课堂精彩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师: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生1: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词卡)

师: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2: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出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 齐读课题

二、朗读生趣,深入感知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

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瞧,那儿是什么呀?

生3:那儿是一片黄灿灿的花生地,很美!

生4:那儿是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师:是啊,你们知道。可小松鼠却不知道啊!它有也有疑问了。

★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

生仿读:自由练读→两人分角色配合读→一人分角色读

师: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

生5:我想,等这些花生结了果,就把果实分给我的好朋友们吃。

生6:我在这里看好,可不能让野猪来偷吃了这些漂亮的花。

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以后,……看花生结果了没有。”

理解“每天”

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今天呢?

噢,这就是——“每天”

理解“自言自语”

师表演“自言自语”,创设情境:怎么搞的,笔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了?(师边寻找边嘴里嘀咕)

师: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呀?

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其说话。

对了,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

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

师: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

生7:花生果在泥土里。

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我从爷爷奶奶那儿知道的。奶奶还带我去挖过花生呢。

生9:课文中蚯蚓说的啊。

三、想象说话,表演激趣

师:原来花生果并没有丢,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虚惊一场!

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些什么?它以后又会怎么做?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了……

思:

是一篇蕴涵道理又浅显易懂的文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教学时,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

4、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丁冬声。多美呀!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读这四个比喻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分配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5、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丁冬声。多美呀!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读这四个比喻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分配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6、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丁冬声。多美呀!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读这四个比喻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分配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7、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丁冬声。多美呀!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读这四个比喻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分配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8、体会愉悦感受──《我的长生果》教学案例

(出示句子: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将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只是把四个比喻句删掉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多读几遍第2自然段,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读书)

生:我发现这四个比喻句前两个是一组,后两个是一组。

师:你怎么发现它们能分组的?

生:因为它们的语言很工整。

师:是啊,不但工整,写得也很美。再读一读。

生:作者先把感受比喻成自然风光,我仿佛看见了蝴蝶飞过花丛,听见了泉水流过山谷的丁冬声。多美呀!

师:这样,作者就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变成了可见可感的东西。再读读这四个比喻句,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暗暗照应,蝴蝶在花丛飞过,正是一个美丽的画面;泉水流过山谷,不也是一首欢快的乐曲吗?

师:你不但善于发现,还有自己的独特分配体验。正是这四个比喻,把那种少年读书时的愉悦感受,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们心里似乎也出现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9、独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 .感受小荣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 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 齐读:36 独果

2. 了解独果:什么是独果?一年中,一棵树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3. 交流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能治百病

4. 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 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2. 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地说:“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哇,你可别骗我!”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 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默读5-11 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 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奶奶妈妈

3. 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 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合作读文。

5. 各种形式的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 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理解:从此,屋子里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

师范读句子(朗读时可在“从此”、“香气”处予以强调)。你不觉得奇怪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飘溢着一股浓浓的、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

板书:

聪慧过人 我 温馨

36 独果 百年难遇 延年益寿 奶奶 沁人心脾

(宝物) 能治百病 妈妈 亲情

教学反思

《独果》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教学时,我以传统的整体感知入手(关于“独果”,你了解了些什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独果”的独特之处。同时运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抓住“百年难遇”、“聪慧过人”、“延年益寿”等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独果的独特与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有序的说话训练。然后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我和奶奶”发现独果后的惊喜并与文中人物分享喜悦(其中,要学生知道:朗读时既要注意句子中的提示语如表示动作的、表情的,又要注意语句中的标点符号)。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班中分角色表演读,充分体验文中奶奶的善良、妈妈的谦让和小荣的孝顺。最后让学生针对“从此,屋子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香气”这句话进行质疑,使学生明白: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味,更是一股祖孙三代相互谦让、相互关爱的浓浓的亲情。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二期课改理念揉合在一起,课堂上,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培置了人文精神。

当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给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表演读有“走过场”之嫌,学生表述中的某些语病没有及时指正等,这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10、36 独果教学设计

36 独 果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家人互相谦让“独果”的故事,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一家人互让“独果”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媒体出示果实累累的橙子树画面)这是一棵怎样的橙子树?

2.往年果实累累的橙子树去年一个果子都没有,直到有一天——(出示句子:一天,我爬上橙树玩,突然发现一个熟透了的大橙子。)指名朗读。

3.一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5.交流板书: 聪慧过人 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 能治百病

6.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说明:

二 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看到了吗?多快的动作;听到了吗?多响亮的叫喊声,谁来读出我的惊喜?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啊,你可别骗我!”

仔细看看奶奶说的话,有什么发现?能读出奶奶的惊喜吗?(媒体凸现四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

三 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默读5-11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 奶奶 妈妈

3.谁能根据板书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自由读文。

5.我们先来看看奶奶和我是怎样让独果的,先要请一个奶奶,谁来做奶奶?指名上前。(你来读奶奶说的话,明白了吗?)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做“我”,也就是小荣。

(1)好,小荣,准备好了,要摘独果了。摘独果时要注意什么?(朗读指导,学生读第五节第一句。)

(2)(“奶奶”读第二句)这里有个词叫“叨念”,谁能说说什么叫叨念?奶奶,你能念叨念着读好这个句子吗?

(3)(“奶奶”读第三句)奶奶,你能告诉大家,猛地,你究竟想起了什么?大家也来说说。(媒体出示句式:孟地,奶奶想起了 。 )奶奶,你能配上动作给我们演演这句话吗?

(4)“你吃吧,我怕酸。”王老师要问问小荣了,奶奶真的怕酸吗?多聪明的孩子啊,所以——(引读“执意不肯”句)。什么叫执意不肯?坚决不肯吃,小荣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想象说话训练)可是小荣真的不想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多懂事的孩子,多可爱的老人!奶奶和妈妈又是怎样互让的呢?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中的表情,对话中的标点符号。

6.指名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两句)引读。

2.“飘溢”的意思是什么?(指名读句)

3.师范读句子(朗读时可在“从此”、“香气”处予以强调)。你不觉得奇怪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自主解疑。)

4.是啊,屋子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暖流,这是股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暖流。板书:关爱

5.配乐读句。

6.今天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把这份关爱带回你的家。

板书设计 36 独果

聪慧过人 延年益寿 能治百病

让 让

我 奶奶 妈妈

关爱

本课小结 朗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解读文本最根本的途径,学生只有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文本的感悟与内化。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了朗读指导。

“读谁的话,就把自己当成谁。”这句话我把它视作朗读的经典之言。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让学生读好课文,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就需要进入角色,做到“读谁的话,就把自己当成谁。”指导学生朗读我主要采用激励、与点拨结合的方法:当学生抓住了关键词,运用重音(多是重音轻读)等朗读技巧读出了感情,尤其是读出了自己对文本内容正确的理解。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小练笔:写写家的温暖。



好看的不织布手机小挎包图解教程做法
非缝线式猫枕头的做法教程
不织布入门手工之做小鸡小鸟教程
用条状不织布编织水果盘收纳盒教程
怎么用钞票叠纸做小信封
怎么用不织布做布艺纸巾包

本类热门作品

  • 《生日快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 四年级上册《角的分类》说课稿一等奖
  • 第十一册《大自然的教科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 《舍不得这棵树》教学设计一等奖
  •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一等奖
  • 《熟悉的脚印》教学设计一等奖
  • 《该选谁》教学设计一等奖
  • 《妈妈生日快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一等奖
  • 《蚂蚁的队伍》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