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4 12:33:04

登泰山观日出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泰山观日出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1、登泰山观日出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登泰山观日出

【课前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查阅理解不懂的词义。

2、找找课文哪些小节是写“登泰山”的,哪些小节是写“观日出”的。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3、完成小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弧( ) 帷( ) 峦( ) 幕( )

孤( ) 维( ) 恋( ) 慕( )

二、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1、从文中找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再写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描写了日出时由淡到深的各种红色,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 背诵课文第四小节,抄写词语。

2、 积累句子

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路险峻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云雾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太阳上升时的形状变化和动态填在括号里。

形状:(一条弧形的边)——( )——( )

动态:(努力上升)——( )——( )

4、仿照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试着写一段话。

考试结束了,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观日出习题教学设计

登泰山观日出

【课前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查阅理解不懂的词义。

2、找找课文哪些小节是写“登泰山”的,哪些小节是写“观日出”的。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3、完成小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弧( ) 帷( ) 峦( ) 幕( )

孤( ) 维( ) 恋( ) 慕( )

二、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1、从文中找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再写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描写了日出时由淡到深的各种红色,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 背诵课文第四小节,抄写词语。

2、 积累句子

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路险峻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云雾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把太阳上升时的形状变化和动态填在括号里。

形状:(一条弧形的边)——( )——( )

动态:(努力上升)——( )——( )

4、仿照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试着写一段话。

考试结束了,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读全文,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要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并能运用所学的语句进行复述性的说话。

4.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教学难点:

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全文,知道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2.学习课文“登泰山”的内容,了解课文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描写景物的写作特点,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诗图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杜甫的《望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泰山的宏伟气势。

2.展示几幅泰山风景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3.揭示课题。

(师引入: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出示课题:29 登泰山观日出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找出相应的小节,给课文分段。(1—6节、7—9节)

2.指导学生学习登泰山的部分,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壮丽。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地点

景物

山脚下

整个泰山

中天门

对松亭

山势、云海

南天门

石阶

日观峰

3.(师小节: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2)美:

“……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3)险: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找出的句子。

四、学习方法,训练说写(可随课文学习穿插其中)

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色。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五、总结:

(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让我们一起体会一下他们登山的快乐。)

1.出示课文中老人的诗句,指导朗读、理解。体会登山的艰辛与快乐。

2.登泰山最大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先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看泰山日出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词语:闻名中外、依稀可辨、马鞍俯卧,驼峰耸立、直落而下、俊髦齐跻;

2.复述等泰山作者的旅行路线以及所见所感。

二、引入新课

1.默读描写泰山日出的句子,圈出日出的过程中,描写天色的变化的词句。

2.指导朗读:作者笔下的日出是美丽的,是壮观的。我们怎样才能把如此美丽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四人小组练习朗读,交流。

3.齐读有关的句子,体会日出的壮丽。

三、课外延伸,揭示中心。

1.再读课文,口头完成说写双通道。

2.学习相关名言及古诗。

4、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5、《泰山日出》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

1. 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6、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学设计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泰山日出》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教学总结】《泰山日出》是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要求而作,为欢迎泰戈尔来华访问而作。“日出”点明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

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巨人”的比喻,这个巨人到底指的是谁,是泰戈尔还是作者,或者还有其他某种隐喻?同学们不太明白。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找到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必要时我也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听,(我教两个班的语文,其中先上的班级没有范读,效果不如后上的班级。)然后再思考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比较而言,如果这时由教师作出一番解释,帮同学们消除疑问,也许学生所获得的,我想,既没有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乐趣,也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能让《泰山日出》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

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这种方法虽然耗时长了点,但学生对这样得来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泰山日出》才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泰山日出》。

关于语言品味, 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难点。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但是同学们都对赏析句子、品味语言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基本不能从修辞、动词、情感、哲理等角度,对文句作出独到的理解。于是,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从比喻等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品味语言这个方面,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完全统一,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只选一个角度进行指导,这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头发胡子不能一把抓,必须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欢迎泰戈尔的意义不太理解,对泰戈尔的赞美更是不明所以。我想,应该是课前的准备没有做充分,找找客观原因,也许是使用新教材的仓促,今后教学前必须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尽力使课堂趋向完美,平时该多多为教学充电。归根究底,出现问题还是有主观原因的。

7、《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8、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教学设计

日出东方的景色一定很美,那么你知道日出教案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出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四、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读写训练一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

描写的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  平视      冬季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雄伟瑰丽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一、二

板书设计:

日出

刘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幼时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无缘看日出,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胜地)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优胜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扩大成红云、红海

暗红——发亮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如溶液抛溅,像火箭上冲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

照亮一切,印红一切

上面就是日出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日出教案设计 日出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一等奖)2021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案设计一等奖

死水教案设计2021 死水教学设计一等奖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等奖最新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优质

9、《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摘要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提供帮助和参考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小结。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摘要法做一个总结,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本文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本文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10、《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羊毛毡戳戳乐手工制作毛毡收纳盒教程
浪漫甜蜜的DIY糖果玫瑰花制作教程
爱护书本,DIY做刺绣口袋手工布艺书套
手工DIY制作耳机收纳钥匙扣
手工diy木头戒指制作教程
怎么做躲猫猫小丑布偶

本类热门作品

  • 《城市标识》教学实录一等奖
  • 《洞庭鱼米乡》教学设计一等奖
  •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 荒芜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大太阳的小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 智斗教学设计一等奖
  • 《剪枝的学问》说课稿剪繁枝,增实效一等奖
  • 口语交际《爱心卡》教学设计一等奖
  • 《猴子和大象》教学设计一等奖
  • 《带着鬼子捉迷藏》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