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0:11:03
小学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堂实录一等奖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一、锁定主题说“发愤”
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浏览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读读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一读,就读出来了,你来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句子?
生:“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师: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两句话,那么,哪一句话更能体现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师重读“发愤”)
生(读):“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再指名读)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有哪些关键词映入我们的眼帘?
生:前无古人。
生:耗尽、毕生、心血。
生:还有“生命”。
师:思考一下,看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的“发愤”。
生:耗尽、毕生。
师:耗尽了毕生的什么?
生: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师:整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语来说。
生:毕生的心血。
师:毕生心血,好!还有哪一个词语?
生:是他用生命写成。
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就可以用这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是毕生心血,一个是生命写成。(板书: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师深情范读)
生(读):毕生心血,生命写成。
师:(再读)好,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这一句话中,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艰辛。(读)
生:“这部前无古人的……生命写成的。”
[点评:变序教学,抓关键词“发愤”,结果如何?“毕生心血,生命写成”就是最准确的注释。一说,一点,一读,一品,深情体味,掷地有声。]
二、析词赏句悟“发愤”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留下他“发愤”的痕迹?同学们在默读课文的时候要做到“三用”:用眼去观察——找出课文当中关键性的语句;用心去思考——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用生命写成的”;还要善于用手书写——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把读书的心得,写在旁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画出来了,可以轻轻地读一读,体会一下,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轻声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如果你没有读完,还可以再读。(学生继续读书,照顾差异)
师:“毕生”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毕生”就是一生。
师:对于司马迁写《史记》来说,他的“毕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问题很简单,但我想听听你的见解。
生:小时候开始的。
师:那么,你们发现他小时候“发愤写《史记》”的痕迹了吗?
生:有!
师:那我找位同学读读看。
生:“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师:受影响。
生:“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他已经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了,为什么还要四处游历呢?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啸廷狱刑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二)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正当他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啊!司马迁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是《史记》怎么办呢?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还有一个原因促使司马迁活了下来,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第二小节。
生:读第二小节。
师:想想看,还有什么原因使司马迁活了下来?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父亲临终前是怎样嘱托的?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父亲的嘱托,司马迁牢记心头。再读。
生:读父亲的嘱托。
师: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史记》,司马迁忍辱含垢,活了下来。司马迁不停地写作,写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史记》。
生:重于泰山,因为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死而无憾。
师:司马迁完成的是一部怎样的《史记》呢?谁来读读最后一段。
生:读最后一段。
师:《史记》是一部辉煌巨著,洋洋52万字。(老师展示两卷本的《史记》)。52万字的《史记》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生:因为司马迁接受宫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为《史记》而活着。
生:司马迁把《史记》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记》里凝聚着司马迁的生命。
师:后人对司马迁的死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实际上,写完《史记》,生命对于司马迁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他活着就是为了写《史记》。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师:知道《离骚》是谁的作品吗?
生:屈原写的。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生:齐读鲁迅的评价。
师: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我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用一两句凝练的话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并署上你的大名。(音乐响起,学生写感受,大约4分钟。)
师: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的感受。
生:你的《史记》是辉煌的,是沉重的。你让我懂得了怎样的死才是重于泰山的。(徐柯)
生:屈原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首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走了,他留给世人一部辉煌巨著——《史记》。(华瑾)
生:牛顿填补了力学的空白,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陈景润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你,司马迁让我们读到了“无韵之离骚”——《史记》。(王昕彤)
生:《史记》便是司马迁,既是史家之绝唱,又是千古之奇才。《史记》是司马迁人格的精髓,是一部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王诚盈)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这部著作的辉煌,还应看见的是这成功的背后,一段辛酸的路程,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地摸索着,攀登着……(程广大)
师:精彩!掌声!请你再读一遍。(该生又读了一遍)
师:老师也写了一句感受,请大家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诸向阳
师:这是我读完这个故事的感受。谁能联系司马迁的故事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正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遭受了不白之冤的厄运,所以才诞生了《史记》这样的奇迹。
师:你还知道哪些奇迹是在厄运中诞生的?
生:海伦凯勒是个全聋、全哑、全盲的人,他却成了全世界著名的作家。
师:是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诞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生:史铁生是个双腿瘫痪的人,他却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生:张继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在他万分失意的时候,却写出了《枫桥夜泊》这样的千古名作。
师:是啊!寒山寺因为这首诗而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师:有许多奇迹都诞生在厄运之中。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牵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大屏幕出示)
周文王被关在牢里,写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成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迫迁居到四川,《吕览》这部书才得以传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了《说难》《孤愤》。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写的。
师:无数的仁人志士在遭受磨难中诞生了奇迹。请大家一起读读司马迁的话。
生:齐读司马迁的话。
师: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怎样的人面临厄运才能诞生奇迹?司马迁遭受飞来横祸,写出了辉煌巨著,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生:发愤
师:为什么用“愤怒”的“愤”而不用“奋斗”的“奋”?
生:因为这里面饱含了司马迁的满腔悲愤。
生:司马迁化悲愤为力量,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要写完《史记》。
师:司马迁写出辉煌巨著《史记》,当然与他的“发愤”有很大的关系,但我以为还有原因使司马迁写出了《史记》。请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生:他从小立志写史书。
生:他受到父亲的熏陶,有很好的家学渊源。
生:他读了大量的书,还四处漫游。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是的。这些都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写成《史记》的原因。《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大屏幕出示)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师: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我这里有一套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同学们阅读。(推荐学生版《史记》)
师:司马迁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著作竖立起了一块历史的丰碑,司马迁因《史记》而流芳百世!
师:同学们,谁来背诵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
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
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导入用心,将课内知识的学习与课外相关知识的积累挂起钩来,适时、有益、有效。]
师:既然读书那么重要,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你们学会了哪些读书方法?
生:我学会了读书做记号。
生:我知道什么是精读和泛读。
师:说得不错!有人说读书有三种境界,达到这三种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读书。想知道是哪三种境界吗?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这第一种境界就是把书“读薄”(板书:读薄)。什么是把书读薄呢?就是我们初读一篇文章时能够大体了解其主要内容或思想感情。通过初读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能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知道了司马迁从小就非常喜欢历史知识。
生:我知道司马迁是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
生:我觉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太不容易了!
师:初读课文就能获得这么深的感受,不简单!第一种境界你们已经达到了。第二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读厚”(板书:读厚)。意思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潜心读书,品词析句,走进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展开想像,跳出课文。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读厚,在文章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随感随想。
[评:妙!复习巩固旧知,传授读书方法,在宽松的谈话中进行。要求学生读书记下随感随想是刺激信息生成的有效举措。][妙!亏教者想得出。这一“薄”一“厚”颇见匠心。“整体感知”谁人不知?“细处推敲”何人不晓?教者拈出这两个字,则高人一头地了。秦按。]
(生读书做批注,然后小组交流。交流时先互换课本阅读读书心得,然后由组长主持进行逐个发言。小组交流略)[这一环节设计甚妙。既有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又有团队(组)的合作学习。同时,我们关注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而交往的主要方式便是互动。秦按。]
师:谁来谈谈读书感受?
生:读了第一节后,我感觉司马迁小时候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我是从:“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我觉得汉武帝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因为他随随便便就降罪于人。[不得了,小孩子便会用“降罪于人”的说法。秦按。]
生:读了最后一节,我从“用了整整18年时间”、“52万字的辉煌巨著”等词语可以看出司马迁真是一个毅力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觉得书真的被你们读厚了,但还没达到厚重的程度。[妙。妙。拈出一“厚”字已殊不易,又翻出一“重”字。所谓层层剥笋渐入佳境。秦按。]下面让我们以第四自然段为例继续把书读厚。(放《江河水》乐曲)请同学们随着乐曲轻声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像锤子那样敲打着你的心?[教学语言甚美。秦按。]
生:我读到写司马迁心理活动的句子的时候,仿佛看到司马迁在咬着牙发誓: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在司马迁看来,是写书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生:当然是写书重要了!
师:是啊,司马迁身受凌辱真是生不如死呀!而这时他还能不忘写书,多感人啊!
生;我从“工整”这个词看出司马迁写书认真。
师:为什么?
生:司马迁受了酷刑身体一定很疼,心里也非常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字写得那么工整,不就更能表现出他的认真精神吗?
生:我从“重又”看出司马迁写书坚持不懈。因为这个词写出了司马迁不止一次地“摊开光滑平洁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品得透彻,说得精彩!于平淡处读出味道来,真可谓平中见奇!
[评:李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
生抓住重点段品读、感悟,开启学生的心智。“品得透彻,说得精彩”用在学生身上恰如其分!][“重在唤醒”四字甚为紧要,教育如要入耳、入心,就不能不诉诸学生的心灵,教育的功能不单单是告诉、灌输,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唤醒、激发、升华。秦按。]
师:下面再让我们读出一些文外的东西。(放《江河水》乐曲)[《江河水》为首叙事性二胡名曲,曲调悲凉。以此曲为载体让学生悟文、想像,意在打通语言文字与音乐之间的障碍,使二者相互唤醒、相互发挥。秦按。]请同学们再随着音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些人?
生:我想到了贝多芬在耳朵聋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许多优秀的乐曲。
生:我想到了阿炳在双目失明、饥寒交迫的情况下还充满对生活的向往,还能谱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他和司马迁的命运多么相似。
生:保尔、海伦、张海迪他们和司马迁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人。
生:我想,司马迁身受酷刑都能坚持写《史记》,我作为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大家都来尽情读读这一段,把司马迁的所想所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读书中去,然后指名配乐朗读。)
[评:“你想到了哪些人?”巧妙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到了课外,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坚持这样读书的话,对我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该有多大的帮助啊!还有,我们读这样写人的文章还要深挖人物的思想根源。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马迁能够在痛不欲生的情况下完成史书的呢?(生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这一问题设计是可以的,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做些尝试。比如,1、从课题出发,“发愤”怎解?去掉“发愤”又如何?2、就从上面的内容引出也是可以的,你们为什么会联想到贝多芬、阿炳等人呢?他们在人格力量、精神实质上与司马迁有何种联系呢?秦按。]
生:司马迁小时候很喜欢历史故事,他还受到了父亲的影响,这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生:我来补充。我觉得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嘱托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临终时不忘写史书,司马迁感受到了父亲伟大的精神,他那时候就立下了一定要写完史书的志愿。
师:说得好!那你能把司马迁父亲的话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吗?(生练读、指名读)
师:谁能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小结?
生:由于司马迁热爱历史,父亲对他的影响又很深,所以司马迁能够在身受酷刑的情况下坚持写完史书。
[评:读书瞻前顾后,上挂下联,用思维触摸黑色的文字,用心灵聆听文字后面的声音。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真的把书读厚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书读得很厚了。那第三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把书再“读薄”)(板书:读薄)。意思就是说,抓住要点,吸取精华,为我所用。大家说,课文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
生(异口同声地):第四自然段。
师:我也有同感。请读第四自然段,看司马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生:就是司马迁想的那一段话。
师:这句话原来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师:我们还要吸取作者的写作精华。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感人?
生:作者用词准确,会想像。
生:我觉得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一定充满了对司马迁的赞美之情。
师:说得好!写作时只有自己有情,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含情,读者读起来才会动情。这正如古人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评:把书读厚属于大开,把书读薄属于大合,放得开,收得拢,大开大合,这是教学的真功夫!][这一环节与第二环节即“读厚重”虽有语言品味与积累的区别,但仍不免给人一种重复、不够整合的感觉。我以为当在“用”字上着力,适当地做些迁移性训练。秦按。]
师:同学们,三种境界你们都达到了,应该说是很不错了,但是我觉得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够,还应针对课文的不解之处、不当之处、不全之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发现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生读书做记号)
生:司马迁是替哪位将军辩护才得罪汉武帝的?他为什么要为这位将军辩护?
生:为什么说《史记》是辉煌巨著?
生:司马迁在狱中写书是谁给他送的笔和纸?
生:不对!应该是笔和竹简。
生: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是怎样把它保存下来的?
生:汉武帝后来有没有把司马迁放出来?他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
生:司马谈临终时还对司马迁说了些什么?
(学生一共提了三十多个问题)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合在一起,就是什么?
生:是一本厚厚的书。
师:对!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需要我们课后查阅资料来完成。下节课我们就开一个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和有关《史记》精彩故事的资料展示会。
[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李老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开发语文资源。][怎样查阅资料?如何解决问题?这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要对学生做出具体指导。以上所列问题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答案的,如第一个问题;一类是没有确定答案,需深入研究的,如第二个问题。教师应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引导。秦按。]
[总评:这课书的教学有两大突出特点:其一,李老师在学生与书本之间架设一座平台,让学生直接与历史对话,与司马迁交流,与智慧碰撞,自主理解、自主解读,体现了主体性、能动性。其二,他一方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文,潜心读书,品词析句,发表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让他们跳出课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查阅资料,把书读厚,体现了开放性、生成性。]
一、提出要求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身边的一个人》,请看大屏幕中的“作文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要通过具体事例,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作文要求)
师:这个作文题目,罗老师前几天已经让你们看了。之所以提前告诉大家,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下,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目的明确了之后,就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个人的具体事例,并且作进一步的观察、了解;不知大家准备好了没有?(生答准备好了)让我们交流一下。
二、写前交流
生:我想写的是小区里一个小卖部的阿姨。小卖部的物品物美价廉,她人又和气,人们都喜欢到她那儿买东西。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在她的店前立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一周的天气情况和一些关于健康的小知识,旁边还有一个打气筒,方便了来来往往的居民。
师:这个人真值得写,你选得非常准。一般的店主待人和气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她还在店前挂了一个便民小黑板,放一个打气筒。说得不错,请坐。谁还说?
生:我要写的是我家邻居。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会解决很多计算机难题。我的计算机有了问题,他一会儿就搞定了。
师:你抓住了他的一个特点──电脑高手,不错。
生:我写的是对门邻居魏叔叔,有一次我家电脑坏了,精通电脑技术的他得知后,急忙赶到我家,几下就修好了。
师:哦,也是个电脑高手。与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电脑高手有什么不同吗?说具体点。
生:为了把魏叔叔写好,我采访了他的爱人何阿姨。何阿姨说魏叔叔很爱看书,一有空就钻到书堆里。我又采访了魏叔叔的女儿,女儿说爸爸很幽默,家里发生什么争吵,他总以幽默的语言来化解。这几天,我经常到魏叔叔家去串门,留心观察他,并写了日记。我对写好魏叔叔更有信心了(师带头鼓掌)。
师:真聪明,不但直接观察魏叔叔,还懂得去采访魏叔叔的家人,这是了解一个人的好方法。而且她还把这些都记在了日记里。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好习惯,把平时积累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谁再来交流一下?
生:我要写的是表妹小慧,她做事有耐心,心灵手巧。围绕这两个特点,我收集、选择两件事来写。一件事是她和朋友一起堆沙石,只有她一人坚持到底,堆出了完整的城堡;第二件事是她会用毛毛草编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还向她请教过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从刚才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能够选择身边不同的人来写,有写邻居的,有写小表妹的……
生:自己身边熟悉的人。
三、指导写法
师:说得真好。这一点,你们做得真棒。大家通过课前的观察、采访,都能围绕人物的品质、特点(板书:品质、特点),收集到了一些具体真实(板书:具体、真实)的事例,这样我们的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回忆一下,平常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
众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生:要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师:对了,我们要选准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板书:选准方法、细致描写)刚才有个同学说他要写一位叔叔,这个叔叔非常幽默,那你准备抓住什么来表现他的幽默?
板块一:读图,引发自由联想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幅新闻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见下图),它没有复杂的构图,没有缤纷的色彩。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深深地被震撼了!现在,请每个同学静静地、细细地看这幅图片两分钟。边看边联想,你看明白了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轻松活跃的音乐渐起)
师:你看明白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请自由地表达。
生:我看明白了一群憨态可掬的鸭子,由鸭妈妈带着过马路,鸭妈妈好像在说:“孩子们,小心过马路,别被车撞了。”
生:我看到了鸭妈妈带着六只小鸭子在散步,走得很潇洒。
生:我看到了鸭妈妈带领着六只小鸭子在街头散步,从黑白的图片中看出伟大的母爱。
师:你有一双了不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鸭妈妈带着憨态可掬的小鸭子在马路上快乐地行走着。
师:嗯,你看到了车水马龙的画面,你关注了画面的每个细节,很好。
生:我看到了在一条车辆拥挤的街道上,一只鸭妈妈带着六只小鸭子过马路。这里,不是十字路口,也不是人行横道,更没有警察指挥交通,但街上所有的车子不约而同地停下来,静静地地看七只鸭子过马路,谁也没有摁喇叭,谁也没有开车,都静静地等待着。
师:是啊,都在静静地、静静地等待着这一群可爱的小生灵自由地穿过马路。这是多么温馨,多么感人的画面!那么这张图片来自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教师朗读)
“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危急时刻,鸭妈妈沉着冷静,向巡警求助,并带领他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了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他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摘自《参考消息》2001,10,9]”
[点评:“新闻图片”,一个内容极其宏丰而又直面现实生活的“信息宝库”,与儿童写作相连通。这是极具创意而又是很有时代亮色的教学资源开发。]
第二板块:扩图,丰满故事情节
师:同学们,这幅新闻图片的画面可真有意思。张老师想问大家,如果这位记者幸运地拍下了事情的全过程,那么他有可能拍了哪些画面?
生:他有可能拍了巡警是怎样救出那两只小鸭子的画面。
生:还有可能拍到了当巡警救出了这两只小鸭子的时候,捧在手中,那两只小鸭子感激地向巡警“喳喳”地叫了两声,巡警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生:我觉得记者拍到了鸭妈妈向巡警求助的场面。
生:那位记者可能还拍到了几只小鸭失足掉进下水道的场景。
生:我想可能还拍到了巡警目送小鸭子上路的情景。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刚才说的,也许记者真的拍了,也许并没有拍。不过,你们这么一说,就让这幅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前些日子,我请一位朋友帮忙把这个故事所呈现的几个主要画面给画成了卡通,想看吗?
[点评:在“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瞬间定格的“有限”之内,辅以想像的“无限”发酵,为孩子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触发了情趣动力。这是完成好《看新闻图片写作文》的重要中介环节。]
师:如果喜欢,使劲鼓掌(课件出示)。
(生鼓掌,教师依次出示图,孩子们读旁边的文字)
生:鸭妈妈带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去郊游。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4、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7、过渡:当司马迁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
3、受酷刑以后司马迁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请大家用“—”划出写想的句子?用“~~”划出写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的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突出“18”、“60”、“52万”等具体数字以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毕生”、“生命”等词语。)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尽量采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式,不强调“用自己的话复述”)
4、指名复述,并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克制自己、发愤写作《史记》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