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5 17:34:03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资料提供者:魏延海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一课描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志愿军满怀深情地追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乘机、曾经、雪中送炭、深情厚意”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2.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感知亲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板书课题,指出“亲人”的“亲”字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生1:感情深厚的。
生2:关系密切的。
生3:有血缘关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想想课文中谁把谁称做亲人?
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回答。)(志愿军把大娘、小金华、大嫂称为亲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称为亲人呢?轻声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轻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生1: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非常好。
生2: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情谊深厚。
师: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笔画出感动的地方,读体会深的语句。
师:指名读,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出示课件:“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了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自由读这段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中,让学生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来,她那慈母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她对我们的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哪句话能表现出中朝人民的情谊深厚呢?
生: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师:“你能再读读这句吗?”、“同学们认真听,并想想,这句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句子。
生1:依依不舍
生2: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离别的时候,老妈妈不顾身体的疲劳,送了一程又一程,可爱的小金花紧紧地拉住叔叔的手泣不成声。”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并把你体会深的语句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汇报。
师:指名读。范读。评价、并指导。
(设计意图:稍加指导,放手自学)
师:“小金花和妈妈为了救我们的伤员,妈妈牺牲了。她们又为了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怎能忘记,怎舍得离开?在送别的人群中何只小金花一人?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分小组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应该怎样读。
生:小组读,并进行讨论。
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汇报、补充。
生1:应该读出依依惜别之情。
生2:应该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自学。)
师:“为了我们的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为了我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朝鲜人民为什么对我们有这样深厚的情谊呢?”自由读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呢?
生:自由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志愿军到朝鲜去做了什么?,然后汇报:
生1: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家园而流血牺牲。
生2: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生3:志愿军战士很勇敢。
师:“中朝人民在并肩作战中患难与共,亲如一家。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凝成了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让我们放声朗读4——6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体会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资料提供者:魏延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提问: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 “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唯一”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谁能把它改为陈述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 再见了,亲人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9《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内容表达思想的。
教学难点:
透过事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准备: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抗美援朝故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回忆英雄邱少云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为了不暴露目标,烈火烧身一动不动,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些英雄事迹,发生在什么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帝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当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出朝鲜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板书课题:9再见了,亲人)
2.介绍作者魏巍和他的主要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3.师生共同交流查阅到的反映抗美援朝的资料。
4.播放《再见了,亲人》情景朗读等音像资料,感受情景。
二、布置预习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
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3.讨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依据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谈谈自己记忆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暂、谊、混”等字在文中的读音。
2.由4名同学分别朗读第
一、二部分,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教师纠正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注意“暂时、乘机、血泊、捣米谣、混进、看守”等词语的读音。)
(1)课文是以谁的口气写的?(板书:志愿军)
(2)“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代表着什么?(板书:朝鲜人民)
3.理清课文脉络:
前三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地点发生了变化。前三个自然段是在路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回忆,后三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上。
四、学习第一段
1.配乐诵读(动画),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讲的是送别路上的情景,写了哪些人与志愿军话别?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指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边听边作记号,把大娘做的几件事找出来。
3.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缝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救志愿军伤员,失去惟一的小孙孙。)
(板书:送打糕、救伤员、失去亲人)
4.出示句子。
句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雪中送炭”什么意思(“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炭去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正急需的时候,给以支持和帮助。大娘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送去打糕的所以说是雪中送炭。)
②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教师给以及时指导,(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正愁没办法回家时,妈妈给我送来了雨伞,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句
(2)“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这句话可看出什么?(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不只是这三件事,而是把志愿军看作自己的孩子,八年来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5.反复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1)志愿军是怎样赞扬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呢?(板书:比山高比海深)
(2)将反问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成陈述句。体会使用反问句的好处。
五、指导朗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第二自然段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金花的刚强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一画。多读读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刚强
(3)小金花与志愿军亲密感情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大嫂的什么事情?(讲了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双腿的事情。)
板书:挖野菜,炸断双腿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中的“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
3.“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个说法? 比较两个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使用反问句式,意思就更加肯定,更加强调。)
板书:深情厚谊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小结
1.教师根据板书进行归纳,板书: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把前三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4——6自然段)
1.谈话:
第一段讲了朝鲜的老乡送了一程又一程,志愿军回忆了许多与朝鲜人民共同战斗,共同生活的往事,使我们了解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那么第二段写了什么呢?
2.指读第二段。
思考:第二段讲的是什么?(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感人场面。)
3.投影句子,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两个“再”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难舍难分,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的眷恋之情。
(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你认为这句话只是志愿军说的吗?
(这句话是志愿军战士此时此刻心中所想,口中所说,也同样表达了朝鲜人民的心声。)
4.练习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六、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知道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要进一步通过这些事情,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听诵读,体会感情。
3.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志愿军的英雄事迹,讲给同学听。
3.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附:板书设计
资料提供者:
历历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分别读第
一、
二、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出示重点句:
(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出示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默读,划句子;谈体会;分析重点句;朗读,进一步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出示的重点句是: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
五、老师小结,学生练习朗读
1. 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
2.朗读训练。进一部体会感情。
九、布置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本课所学的要点,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
2.在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作者邮箱: sdccml@163.com资料提供者:
刘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5个生字及11个新词。
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在学生读书后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学习小组中先解决,解决不了的下一节课再解决。
4、初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简单问题能够解答。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板书课题
2、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并将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划下来。
2、查字典自学。
3、交流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指导:字音:心血xuè 暂时zàn 供应gōng深情厚谊yì 乘机chéng字形:谊( )侦( )吵( )泊( )宜( )贞( )抄( )迫( )嫌( )刚( )料( )赚( )钢( )抖( )词义:暂时:短时间。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三、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提出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集体讨论。
五、介绍材料:我们看看这些材料是否能帮助我们学到你想学的知识。
六、作业:生字、词语、朗读课文审题边读边划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说一说自己记住的生字和理解的词语。第一部分(1-
3)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4-
6)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思考回答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介绍课外资料理解题义扫清学习障碍记住字形提高辨析能力整体感知训练朗读交换查阅的资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11010109
第二课时
宣师一附小语文六年级2003/12
精读课刘军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
一、噩耗、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在理解典型事例队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过程与方法:教学中从整体感知入手,先说一说文中写了那几件令志愿军难以忘怀的往事?然后再细细品味这感人的往事中所表达出来的鲜血凝成的亲情,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教学难点: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
一、导入同学们,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作家魏巍将当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留在了人们永恒的记忆里,现在就让我们以志愿军的身份走进惜别的人群,让我们深情的呼喊“再见了,亲人”.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学生齐读“再见了,亲人”生:志愿军成朝鲜人民为亲人创设情景,将学生的思绪拉入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之中。2’
二、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说一说文中写了那几件令志愿军难以忘怀的往事?(板书:大娘 小金花大嫂) 生:大娘在志愿军叔叔急需粮食时,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们送打糕;还丢下小孙孙,救志愿军的伤员;小金花和妈妈救志愿军的侦察员;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3’
三、质疑、梳疑。在我们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过渡:你们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答案在哪儿,就在语言文字中,清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自主学习提示来学习1-3段。1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为什么还要和土地再见?1指一人读要求。2学生自学。3小组内交流梳理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抓住重点语句来自悟.4’8’
四、全班进行交流结合提示,谁来说一说或读一读?师过渡:八年来,像他们这样的朝鲜亲人还有很多,看他们都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当作亲人。师:说到这儿,同学想没想到,朝鲜人民为什么待我们志愿军如同亲人一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更有我们那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我们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么深的情谊,今天就要分开,怎能不让人留恋呀!我们一起来劝劝送别的朝鲜亲人吧.引读前三节。 师:(引读第一节)瞧!那曾为我们送过打糕,曾为救护我们的伤员失去了小孙孙的大娘来送行了。快,让我们去向她道别—— 师:(引读第二节)呀!小金花也来了!那次她与妈妈救出老王后,妈妈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知道后没有流泪,可现在她哭得泪人似的—— 师:(引读第三节)快看!大嫂也拄着双拐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她那双腿就是上次为我们挖野菜时被敌人的炸弹炸伤的呀,让我们快去扶一扶她—— 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生:1抓住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昏倒在路旁,体会“雪中送炭”;抓住为救伤员而失去唯一的小孙孙。2抓住小金花失妈妈的刚强和送志愿军时流泪加以体会,小金花把志愿军当成亲人。3抓住大嫂不顾个人安危去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双脚感受为对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生看课件生自由发言,看课件: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生体会鲜血凝成的友谊教师引读,生跟读1-3段开头。生:(接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生:(接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生:(接读)大嫂,请回去吧!…抓住典型事例,在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基础上通过有感情的读表现出来.感受志愿军战士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再次感受离别的感人场面。升华情感15’
五、学习4-6段师: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生读第
4、
5、6段用读来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在表达学生理解后的情感7’
六、再读课题结束1’
板书设计: 志愿军再见了,亲人 鲜血凝成 大娘 朝鲜人民 小金花 大嫂
课后小记:
一、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难忘《再见了,亲人》一课,不仅是因为作家魏巍的深情叙述,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全校语文老师面前上公开课。课前,我观看过一位老师的录像课,教学以一个大问题贯串:“为什么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逐段讲解后,点出中心: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似乎但凡能想出的教学设计都使上了:分层、根据文字想像画面(“送打糕”一段)、学法点拨、想像说话(以朝鲜人民的口吻设想)……另外,还播放历史录像。如果是我,也很难想出什么更新奇的招了。但感觉就像读早已知道结局的小说,少了那么一点情趣,我是如此,听课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注意了教师的朗读指导语:“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饱含激情读第二件事”、“有感情地读这一节”等等。我不知道这“满怀深情”到底有多深,但很显然,这样浮于表面就“感情”读“感情”,学生是难有感情的。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老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设计了开头的导语和结尾引读。我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对于文章后3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感受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付出的代价基础上,抓住学生当时的情感,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二、换位教学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亲人般的伟大情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朝人民的这种深情厚谊是文章的重点。从表面上看,作者是以志愿军的身份回忆了朝鲜人民的代表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志愿军所做的几件事情和他们所付出的血的代价。体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亲人般的深情厚谊。所以志愿军战士才向朝鲜人民发出了深情的道别“再见了,亲人”。但是仔细挖掘稳重的内涵,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声深情的道别也是朝鲜人民发自内心的话语,他们也把志愿军战士称做亲人。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只重视从课文表面内容去理解为什么志愿军把朝鲜人民称做亲人,他们为志愿军都做了哪些事,付出了哪些代价;而朝鲜人民为什么要把志愿军称做亲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则往往被我们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忽视!这样,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的教学重点就难以落到实处。
资料提供者:
班级 姓名
一、 给带点的字选择的读音。
看(kān kàn)守 一(yì yī)所房屋 血(xiě xuè) 泊(pō bó)
二、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刚强( ) 看守( )
战役( ) 温暖( )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脚步 ( )地等待
( )地靠近 ( )地记得
( )地痛哭 ( )的温暖
四、把反问句改称陈述句。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加上标点符号,再回答问题。
1.是您( )着全村妇女 ( )着打糕 ( )着炮火 ( )过硝烟 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从填写的词语中读懂了什么?“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同志们伤心地( )起来 你却把脚一( ) 嘴角( )着( )地说 妈妈 这个仇一定要报
小金花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
3.再见了 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志愿军称呼谁是亲人?为什么这样称呼?
六、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树叶,我赞美你
树叶,我赞美你!
奉献。你将它作为生命的起点,又把它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你制造养料,让枝干粗壮,根系发达,花儿鲜艳,果实甜美;冬季到了,你为了让树木保持水分,安全过冬,甘愿牺牲自己,用生命换取树木生命的延续。你吸入的是废气,放出的是人与动物生存必需的氧气。在风沙、尘埃、噪音向人们袭来时,你们手挽手结成绿色屏障,带给世界以温馨宁静;在夏日炎炎灸烤大地时,你们肩并肩织成绿色伞盖,送给人们清凉。你的伟大蕴藏于平凡之中。
树叶,我赞美你!
花,果实、枝干、根虽都有奉献,但同你相比,花儿总有几分卖弄,比不上你朴实;果实虽好,却比不上你的牺牲精神;枝干有些桀骜不驯,比不上你的谦逊;树根难以跳出孤陋寡闻的小圈子,比不上你的豁达。
每当我看到你,就会想起那些为人民谋幸福舍身赴义的革命先烈,想起那些用热血保卫祖国的战士,想起那些勤劳、朴实、善良的母亲,想起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四化”大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
树叶,我赞美你!
1.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2.文章是想赞美树叶还是想赞美人的精神?为什么?
八、习作。
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人、事、物使你感动、感激、难忘、喜爱,或受到启发、教育、鼓舞……从中选一个对象,以《××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习作,表达出你对他(她)或它的感情。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的: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
、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
、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
、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四、总结学法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五、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
1、洗补衣服
志
中
大娘
2、送打糕
鲜
3、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愿
国
小金花
人
大嫂
军
人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
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
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资料提供者:刘爱琴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