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3 14:44:03
三过家门而不入教学设计一等奖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黄晓方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9个生字,重点识记 “洪、治、因、终”。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故事来源。
1、
出示课题,了解课题的意思:
(板书:34、三过家门而不入)
(1)读课题,正音:入
(2)解释课题:
²
师解释“入、过”的意思。
²
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意思。
2、简要介绍《大禹治水》
(1)拼读音节:dà yǔ zhì shuǐ。
(2)解释《大禹治水》的意思,随机识记生字“洪”。
(出示板书:禹、治理、洪水)
【说明】
由理解“入”“过”的意思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简要介绍《大禹治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是对文本的补充。
二、学习1、2小节,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
1、学习课文第一节,了解禹治水的原因。
(1)(出示第1节)自读。
师: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课文里有一段话,请你读一读。
(2)看视频,感受洪水的凶猛,进一步了解治水的紧迫性。
师:请小朋友看一段视频。看来,洪水真是——凶猛啊!
(出示词卡:凶猛(měng))
2、引读第2节,了解禹出发时的情况,学习生字“制、治”。
(1)比较“制、治”的读音。
(2)比较“制、治”的字形。
(3)组词理解“制、治”的意思。(出示板书:制服)
【说明】
利用视觉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紧迫性。通过比较“制、治”两个生字,先从读音和字形上区分这两个同音字。再运用组词的方法让学生熟记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固定搭配,从意思上再次区分,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3节,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初读课文,整体了解,找到与课题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师:现在,就请你借助拼音来读读课文故事,要把句子都读通。
2、反馈交流。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课文共有几小节啊?(共4节)课文的哪一小节写了课题的内容呢?(第3节)
【说明】
由于在第一环节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让学生根据课题的含义寻找对应的小节也就显得比较容易了。这样的设计既引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渗透了一种阅读策略——根据题目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二)重点学习第3节,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1、借助拼音读准难读词语的字音。
(1)出示词语:呱(gū)呱(gū)
同(tóng)行(háng)
严(yán)重(zhòng)
郑(zhèng)重(zhòng)
(开小火车领读。)
(2)去掉拼音再齐读。
2、自读第3节,数清句子。
3、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到具体写 “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语句。
师:老师请3个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其他小朋友听听他们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谁读的内容是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2——8句是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把2——8句用括号括起来。
【说明】
通过开小火车领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难读准的字音,为学生读文扫清障碍。“数清小节有几句话”是一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的语文知识,需要老师反复操练。同时在这里,也为下面据意找句做好准备。让学生照老师的样子把句子括出来,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
4、重点学习2-8句,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1)自读,找出禹说的话。
师:现在,我们就要来重点学习括号里的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句子。自读,找一找,禹经过家门时对别人说了些什么?找到后请你大声地读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出示2句句子。)
(2)师生配合读文,了解禹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两句话。
Ø
了解说第一句话时的情景。
²
师生配合读文。
²
联系第1节和插图,想象禹的心理活动,感受其治水决心。
师:禹没有停住脚步,因为他想到了什么?结合第一节的内容来说,也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来说。(出示第一节内容和插图,自读第一节。同桌讨论)1——2人说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了解说第二句话时的情景。
引读相关句子。
引导读懂:“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这句话的意思。
师:要读懂这句句子,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1解释:“因、误、家事”
2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导朗读。
师:是呀!禹心里想的就是赶快把洪水制服,治水最要紧,所以他坚决地说了这句话,(“!”泛红)这句话最后也有一个“!”谁来读?指名读
继续引读:当禹说完这句话后——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出示:“大踏步”加点,)禹一步也没有停下,态度是多么坚决啊!
(3)师生配合读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再一次感受禹治水的决心是那样的坚定。
5、创设情境,想象禹第二次、第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仿照第一次练习说话,内化感悟。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仿说第二、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
(2)齐读最后一句写禹第二、三次经过家门时的内容。
【说明】
以 “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作为重点,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训练理解词句。特别是对学生不容易读懂的语句及重点词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朗读,更能体会文中“大禹治水”的决心很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发挥想象,有目的地进行说话训练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四、学习第四节,了解大禹治水的结果,感受大禹治水不容易。
1、引读第4节,随机正音:“劲、终”。
2、再读句子,结合词语感受大禹治水很不容易。
师: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会感受到大禹治水真不容易啊!从这小节中的哪些词中你能感受到大禹治水真不容易?
3、交流,随机识记“终”的字形:
板书:13年,终于
【说明】
通过前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对“大禹”这个人的初步了解,再结合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段落中寻找相关词语,其实是对学生读文习惯的渗透培养-----圈画词语,边读边悟,。
五、复习巩固,根据提示用一句话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复习巩固:读板书词语
2、根据老师的提示,选用词语,来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自己准备——指名交流)
3、齐读句子。
【说明】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整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这里的设计,旨在将字词的巩固、内容的反馈及语言表达训练融为一体。先巩固认读本课部分字词,再让学生借助句式的提示,选择词语用一句话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夯实了他们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同时也使他们的表达趋于规范、明确。
【板书设计】
禹为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13年后,终于 。
治理 洪水 制服
【作业设计】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出下面的字,把页码写在( )里。
制( )
紧( )
事( )
二、读句子,圈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禹路过家门,正巧听见自己的孩子呱呱(gūgūguāguā)的啼哭声。
一只青蛙正蹲在荷叶上呱呱(gūgū guāguā)地叫着。
2、爸爸和爷爷都是医生,他俩是同行(háng xíng)。
和禹同行(háng xíng)的人都放慢了脚步。
3、“现在灾情严重(zhòng chóng),治水要紧!”
你能把老师刚才说的话重(zhòng chóng)复一遍吗?
三、选词填空:
(1)是
(2)事
1、自己的( )情应该自己做。
2、这本书( )你的吗?
四、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
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13年后,终于制服了凶猛的洪水。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 黄晓方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9个生字,重点识记 “洪、治、因、终”。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3、能根据提示,运用本课积累的词语,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教学重点】
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体会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故事来源。
1、
出示课题,了解课题的意思:
(板书:34、三过家门而不入)
(1)读课题,正音:入
(2)解释课题:
²
师解释“入、过”的意思。
²
请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意思。
2、简要介绍《大禹治水》
(1)拼读音节:dà yǔ zhì shuǐ。
(2)解释《大禹治水》的意思,随机识记生字“洪”。
(出示板书:禹、治理、洪水)
【说明】
由理解“入”“过”的意思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简要介绍《大禹治水》,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是对文本的补充。
二、学习1、2小节,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
1、学习课文第一节,了解禹治水的原因。
(1)(出示第1节)自读。
师: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呢?课文里有一段话,请你读一读。
(2)看视频,感受洪水的凶猛,进一步了解治水的紧迫性。
师:请小朋友看一段视频。看来,洪水真是——凶猛啊!
(出示词卡:凶猛(měng))
2、引读第2节,了解禹出发时的情况,学习生字“制、治”。
(1)比较“制、治”的读音。
(2)比较“制、治”的字形。
(3)组词理解“制、治”的意思。(出示板书:制服)
【说明】
利用视觉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紧迫性。通过比较“制、治”两个生字,先从读音和字形上区分这两个同音字。再运用组词的方法让学生熟记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固定搭配,从意思上再次区分,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3节,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一)初读课文,整体了解,找到与课题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师:现在,就请你借助拼音来读读课文故事,要把句子都读通。
2、反馈交流。
师: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课文共有几小节啊?(共4节)课文的哪一小节写了课题的内容呢?(第3节)
【说明】
由于在第一环节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让学生根据课题的含义寻找对应的小节也就显得比较容易了。这样的设计既引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渗透了一种阅读策略——根据题目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二)重点学习第3节,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1、借助拼音读准难读词语的字音。
(1)出示词语:呱(gū)呱(gū)
同(tóng)行(háng)
严(yán)重(zhòng)
郑(zhèng)重(zhòng)
(开小火车领读。)
(2)去掉拼音再齐读。
2、自读第3节,数清句子。
3、指名分层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找到具体写 “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语句。
师:老师请3个小朋友来读第三小节,其他小朋友听听他们是否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谁读的内容是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2——8句是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
师: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把2——8句用括号括起来。
【说明】
通过开小火车领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难读准的字音,为学生读文扫清障碍。“数清小节有几句话”是一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的语文知识,需要老师反复操练。同时在这里,也为下面据意找句做好准备。让学生照老师的样子把句子括出来,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
4、重点学习2-8句,感受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1)自读,找出禹说的话。
师:现在,我们就要来重点学习括号里的写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句子。自读,找一找,禹经过家门时对别人说了些什么?找到后请你大声地读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出示2句句子。)
(2)师生配合读文,了解禹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两句话。
Ø
了解说第一句话时的情景。
²
师生配合读文。
²
联系第1节和插图,想象禹的心理活动,感受其治水决心。
师:禹没有停住脚步,因为他想到了什么?结合第一节的内容来说,也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来说。(出示第一节内容和插图,自读第一节。同桌讨论)1——2人说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了解说第二句话时的情景。
引读相关句子。
引导读懂:“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这句话的意思。
师:要读懂这句句子,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1解释:“因、误、家事”
2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导朗读。
师:是呀!禹心里想的就是赶快把洪水制服,治水最要紧,所以他坚决地说了这句话,(“!”泛红)这句话最后也有一个“!”谁来读?指名读
继续引读:当禹说完这句话后——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出示:“大踏步”加点,)禹一步也没有停下,态度是多么坚决啊!
(3)师生配合读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再一次感受禹治水的决心是那样的坚定。
5、创设情境,想象禹第二次、第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仿照第一次练习说话,内化感悟。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按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仿说第二、三次经过家门时的情景。
(2)齐读最后一句写禹第二、三次经过家门时的内容。
【说明】
以 “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内容作为重点,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训练理解词句。特别是对学生不容易读懂的语句及重点词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朗读,更能体会文中“大禹治水”的决心很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发挥想象,有目的地进行说话训练就显得不那么难了。
四、学习第四节,了解大禹治水的结果,感受大禹治水不容易。
1、引读第4节,随机正音:“劲、终”。
2、再读句子,结合词语感受大禹治水很不容易。
师: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会感受到大禹治水真不容易啊!从这小节中的哪些词中你能感受到大禹治水真不容易?
3、交流,随机识记“终”的字形:
板书:13年,终于
【说明】
通过前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脑海中已经有了对“大禹”这个人的初步了解,再结合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段落中寻找相关词语,其实是对学生读文习惯的渗透培养-----圈画词语,边读边悟,。
五、复习巩固,根据提示用一句话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复习巩固:读板书词语
2、根据老师的提示,选用词语,来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自己准备——指名交流)
3、齐读句子。
【说明】
这一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学生整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这里的设计,旨在将字词的巩固、内容的反馈及语言表达训练融为一体。先巩固认读本课部分字词,再让学生借助句式的提示,选择词语用一句话说说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夯实了他们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同时也使他们的表达趋于规范、明确。
【板书设计】
禹为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13年后,终于 。
治理 洪水 制服
【作业设计】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出下面的字,把页码写在( )里。
制( )
紧( )
事( )
二、读句子,圈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禹路过家门,正巧听见自己的孩子呱呱(gūgūguāguā)的啼哭声。
一只青蛙正蹲在荷叶上呱呱(gūgū guāguā)地叫着。
2、爸爸和爷爷都是医生,他俩是同行(háng xíng)。
和禹同行(háng xíng)的人都放慢了脚步。
3、“现在灾情严重(zhòng chóng),治水要紧!”
你能把老师刚才说的话重(zhòng chóng)复一遍吗?
三、选词填空:
(1)是
(2)事
1、自己的( )情应该自己做。
2、这本书( )你的吗?
四、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
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13年后,终于制服了凶猛的洪水。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
2.朗读课文,做积累词语8个。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
4.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四岁让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1出示课题:40.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习生字:“入”
3比较字形:入—人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说明:
通过谈话,和学生交流熟悉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读完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听课文录音
2交流
说明:
(听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
三.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字词
1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禹吧!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小组学习
洪、淹、姓、猛、逃、灾、紧、踏、凶
(1)任选两个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它们在字典的第几页,并大声读准它们的字音。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形声字:洪、淹、猛、逃、踏
编顺口溜:姓
据字想义:灾、紧、凶
(3)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字?
指导书写:逃
说明:
(生字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为主,学生已经会了许多识字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既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学到了别人记字的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类识字。)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禹为什么治水呢?默默读第1小节
(1)指名读
(2)师生互读:古时候。。。。。。老百姓有的。。。。。。有的。。。。。。
(3)说话训练:*( ),同学们有的( ),有的( ) 。
**( ),( )有的( )有的( ) 。
说明:
(针对文章中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切合生活实际的说话练习,使学生有话可说,说得真实,说得妙。)
2禹为了治水又是怎么做的,和同桌一起读读2、3小节,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1)质疑
理解:郑重、(换词法)慎重、严肃
(2)师生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出示表格,练习说话
同行的人说
禹想
禹说
回家住几天吧
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你还没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说明:
(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运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能了解禹当时是怎么说的,再引导学生想像禹是怎么想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顾大家舍小家,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境界,在完成表格同时,进行说话练习,把同行的人怎么说,禹怎么想连起来说一说,提高说话能力。)
3 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结果——
引读第4节
4读了课文,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填空:( )的禹
五 课外延伸,语言实践
1师:15年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
(这里的语言实践,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练习,展示孩子的丰富想像,展示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展示孩子的合作表演才能,教师可从几个方面引导:激动,责怪,委屈,高兴。。。。。。使表演对话更出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
2、朗读课文,做积累词语8个。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
4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媒体 生字卡片;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读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四岁让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1出示课题:40.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习生字:“入”
3比较字形:入—人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 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听课文录音
2交流
三.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字词
1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禹吧!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小组学习
洪、淹、姓、猛、逃、灾、紧、踏、凶
(1)任选两个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它们在字典的第几页,并大声读准它们的字音。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形声字:洪、淹、猛、逃、踏
编顺口溜:姓
据字想义:灾、紧、凶
(3)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字?
指导书写:逃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禹为什么治水呢?默默读第1小节
(1)指名读
(2)师生互读:古时候。。。。。。老百姓有的。。。。。。有的。。。。。。
(3)说话训练:*( ),同学们有的( ),有的( ) 。
**( ),( )有的( )有的( ) 。
2禹为了治水又是怎么做的,和同桌一起读读2、3小节,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1)质疑
理解:郑重、(换词法)慎重、严肃
(2)师生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出示表格,练习说话
同行的人说 禹想 禹说
回家住几天吧 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你还没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3 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结果——
引读第4节
4读了课文,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填空:( )的禹
五 课外延伸,语言实践
1师:15年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
2.朗读课文,做积累词语8个。
3.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
4.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四岁让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1出示课题:40.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习生字:“入”
3比较字形:入—人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1)三过家门而不入? (2)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要三过家门而不入?
说明:
通过谈话,和学生交流熟悉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读完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听课文录音
2交流
说明:
(听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
三.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字词
1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禹吧!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出示生字、小组学习
洪、淹、姓、猛、逃、灾、紧、踏、凶
(1)任选两个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它们在字典的第几页,并大声读准它们的字音。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形声字:洪、淹、猛、逃、踏
编顺口溜:姓
据字想义:灾、紧、凶
(3)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字?
指导书写:逃
说明:
(生字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为主,学生已经会了许多识字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既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学到了别人记字的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类识字。)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禹为什么治水呢?默默读第1小节
(1)指名读
(2)师生互读:古时候。。。。。。老百姓有的。。。。。。有的。。。。。。
(3)说话训练:*( ),同学们有的( ),有的( ) 。
**( ),( )有的( )有的( ) 。
说明:
(针对文章中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切合生活实际的说话练习,使学生有话可说,说得真实,说得妙。)
2禹为了治水又是怎么做的,和同桌一起读读2、3小节,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1)质疑
理解:郑重、(换词法)慎重、严肃
(2)师生分角色读
(3)指名分角色读
(4)出示表格,练习说话 同行的人说禹想禹说
回家住几天吧 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你还没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说明:
(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运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能了解禹当时是怎么说的,再引导学生想像禹是怎么想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顾大家舍小家,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境界,在完成表格同时,进行说话练习,把同行的人怎么说,禹怎么想连起来说一说,提高说话能力。)
3 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结果——
引读第4节
4读了课文,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填空:( )的禹
五 课外延伸,语言实践
1师:15年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说明:
(这里的语言实践,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练习,展示孩子的丰富想像,展示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展示孩子的合作表演才能,教师可从几个方面引导:激动,责怪,委屈,高兴。。。。。。使表演对话更出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积累词语10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一个“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
4、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个生字,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引入
1、 引入: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人,他叫——禹。(师板书)
2、 先请小朋友们听听他的故事吧!要求: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放课文录音)
3、 指名答,揭题:《 三过家门而不入》 (指名读、齐读)
二、 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1、 出示一、二节,自由轻声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2、 组内自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hóng yān táo yǔ hūn
洪水 淹死 逃跑 禹 新婚
小老师领读字音。
重点交流:禹(书空) 逃(组词、说话练习)
3、 自由轻声读,男女声分读。
4、 说说这两节告诉我们什么?
5、 全班交流,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师范读,生边听边找生字。
2、 用音序查字法查:呱 踏
用部首查字法查:灾 紧
3、 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师生配合读。
4、 课文填空: 后来_____。一天_______。有人说:“________。”还有人说:“___________。”以后________。(出示课文插图)(同桌练说,指名说)
5、 认识祥写与略写。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 出示第四节,自由读,自学生字
2、 交流学习“猛”
3、 齐读并完成填空:
______传开了,_________更足了。经过13年的努力,治水大军终于______________。
三、 巩固拓展
1、 读词擂台赛:抽读生字,个人赛读,小组赛读
2、 说一说:13年后,洪水被征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和同学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1.悄悄——走
三过家门{ 2.绕过——奔} 征服洪水,百姓爱戴
3.坚定——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2.朗读课文,做积累词语8个。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给课文续编“禹制服洪水后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情节”,和同学合作,说说演演。2.懂得国家利益重于家庭利益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大禹治水图片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四岁让梨,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吧。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1.出示课题:三过家门,并讲“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1)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要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谈话,和学生交流熟悉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读完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带着刚才的几个问题听课文录音2.交流说明:(听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
三.初读课文,小组学习字词1.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禹吧!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出示生字、小组学习宁、派、妻、叨、午、冒、与、爹泛、滥、淹、耽、搁、绕、坚、征(1)任选两个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它们在字典的第几页,并大声读准它们的字音。(2)交流记字好方法。(3)你觉得最难写的是哪个字?说明:(生字教学以学生小组讨论学习为主,学生已经会了许多识字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既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学到了别人记字的好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归类识字。)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禹为什么治水呢?默默读第1小节(1)指名读(2)师生互读(针对文章中的句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适当,切合生活实际的说话练习,使学生有话可说,说得真实,说得妙。)2.禹为了治水是怎么做的,和同桌一起读读2、3、4小节,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1)质疑理解:念叨、耽搁、隐隐约约(2)分组朗读读说明:(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运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能了解禹当时是怎么做的,再引导学生想像禹是怎么想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禹顾大家舍小家,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崇高境界。)3. 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传开了,大家治水的劲头更足了。结果——引读第5节4.读了课文,你觉得禹是个怎样的人?填空:()的禹五、课外延伸,语言实践1.师:13年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禹回到了家和妻子、儿子见面时的情景会怎样呢?2.小组合作,分角色演一演说明:(这里的语言实践,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练习,展示孩子的丰富想像,展示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展示孩子的合作表演才能,教师可从几个方面引导:激动,责怪,委屈,高兴……使表演对话更出色。)
逢入京使是岑参所作的一首古诗,全诗表达了对亲人无线的眷念以及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上面就是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珍珠鸟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一等奖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逢入京使全诗是描写作者远涉边塞,路中碰见回京使者,托其帮忙给京中父母带口信的事,以此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上面就是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纪念白求恩教案一等奖最新 纪念白求恩的教案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读写词语,能用“商量”写一句话。
2.根据自己的体会有语气的朗读课文,适时的展开想象。
3.感受麻雀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体验小麻雀成长的快乐。
教学重点:
有语气的朗读课文,适时的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麻雀父母的话,来体会它们的良苦用心,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体验小麻雀成长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孩子如果已经长大,旧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谁还记得这是哪篇课文?
是的,孩子长大就的离开妈妈独自去生活。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离开妈妈独自生活的方法,那小动物会怎样做呢?师板书课题:被
赶出家门的小麻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估计:这是一篇关于小麻雀故事课文;小麻雀是被赶出家门的;为什么小麻雀会被赶出家门?
对策: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要给与表扬。
过渡: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读熟,读课文做到不多字,不少字。
3.看大家刚才读书读得认不认真。指名读生词,对于难读的,让生多读几遍。
麻雀 独立 商量 早晨 健壮 娇生惯养
这些词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估计:“独立、商量、娇生惯养”不知是什么意思。
对策:生能解决的师不要回答。
“独立”这个词要重点理解,对理解课文有重要帮助,所以当学生理解本词意思时,师追问:怎样做就叫独立生活?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重点看学生断句情况及生字是否读正确。
三、细读品味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麻雀为什么会被爸爸妈妈赶出家门?
2.爸爸妈妈是怎么赶它走的?(第2段)
3.品读对话,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1)、“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
你们就是那只小麻雀,快和麻雀妈妈说说吧!
你觉得这时候小麻雀的心情怎么样?读出它的心情。
估计:朗读不到位。
对策:(1)小麻雀怎么说话的?(哭)
(2)离开爸爸妈妈独自生活会遇上哪些困难?
板书:独立生活 吃、住、喝、病、寒冷、危险……
(3)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她会遇到这些危险呢?你怎么知道的?(见课文)
师:麻雀妈妈心软了,悄悄地跟麻雀爸爸商量着。妈妈心软了该怎么读?悄悄的商量商量,(2)“要不,就让它多住些日子?”
a.“商量”在这里什么意思?
b.水能用“商量”说一句话?
估计:可能受大部分学生不会造。
对策:假如今天是“母亲节”你会怎样?“六一”儿童节呢?
(3)“不行,这是害它,总不能让它跟我们过一辈子吧。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时候才能独立生活呢?”
可是,爸爸是用什么语气说的?为什么要“坚定”地说,能读出来吗?
4.(1)小麻雀不想离家,可是最终还硬是被赶出了家门,它走时的心情怎样?(伤心、气愤、不解)
(2)离开了家,它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它漫无目的的飞呀飞呀,想象一下:你就是那只小麻雀,如果你不离开家,会有什么结果?
(3)离开了家,你会怎么做?
5.独立生活有那么多困难,多让人担心呀!,爸爸妈妈会怎么想?它们一天又一天的站在屋脊上望呀望呀!转眼几个月都过去了,你们告诉我,那离开家门的孩子小麻雀它能像你们说的那样躲过风雨,填饱肚子,逃避野兽,建造新家……克服一重又一重的困难,健康的长大吗?
6.几个月后,小麻雀回来和父母相聚了,当初被赶走的小麻雀现在什么样?
(1)“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妈妈…….我看你们来了!
(2)当初小麻雀你是哭着被赶走的,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自豪……)都读一读(边评边读)“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妈妈…….我看你们来了!”
(3)师:麻雀爸爸妈妈见了,怎么样了, “孩子,你要是不说……一定不错吧!”
为什么只有几个月不见就不敢认了呢?小麻雀有什么变化?(健壮)
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
(4)师说:离开妈妈的时候,小麻雀你还哭着说会饿死的。现在你却变的更加健壮了,快和爸爸妈妈说说你这几个月都是怎样度过的呀?(师扮演爸爸妈妈到座位旁边边走边问)指名生扮演小麻雀回答(主要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师适时评价及总结出独立生活的本领)
(5)师:是啊!你爸爸当初那么狠心的把你赶出家门,就是为了让你象现在这样学会独立生活,这也是爸爸对你的爱呀。当初我们把你赶走,现在你还生爸爸妈妈的气吗?
指名生汇报读:“我知道,你们那是为我好哇!”齐读。
四、总结升华
像小麻雀父母这样把孩子赶出家门,让它们学会独立生活,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爱。作为孩子,也应该勇敢的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样才会学到很多本领。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这份特殊的爱吧!看完小麻雀的表现,你认为题目还可以改做:
如果小麻雀有了自己的孩子,它会怎样做呢?为什么呢?
五、课外延伸
父母的爱也是不同的。老师也想给你们讲一个爱的小故事:小马过河 想知道后来又发生什么事了吗?这个故事就在我们语文书后面的课外阅读上,课下把它读完,体会一下老马对小马的爱。
六、作业
1.朗读课文;2.讲这个故事
唐宋时期正是中华文学的巅峰,今天小编又为大家介绍一首古诗,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名篇之一,下面跟随小编一起看看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的诵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诗歌内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诗中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二、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难点:结合背景,理解边塞诗的风格
三、教学策略及辅助工具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入:唐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遇见了一个返京的使者,两人立马而谈,互叙寒温。诗人知道对方还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时就描写了这一场景。
2.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人,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寄托了岑参复杂情感的边塞诗——《逢入京使》。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
(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岑参(cén) 袖(xiù) 凭(píng) 传语(chuán)
(2)再读,读出节奏。
《逢入京使》是一篇七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进行划分,请同学们试着来划分节奏,再读诗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课件出示)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解题:逢:遇到。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3.出示任务:以小组的方式,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顺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
4.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 (指诗人在长安的家)
漫漫 (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 (请求,烦劳)
传语 (捎口信)
(课件一句句出示译文重点内容)
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对于诗歌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诗歌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全诗分析
诗中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译文: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长安的家;“路漫漫”三字,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2)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途中与君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这两句写遇到返京使者时想要捎书信给家人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色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通过描写的是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词语:
故园: 漫漫:
龙钟: 凭: 传语:
【答案与解析】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答案与解析】
D(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与解析】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眼前实景)
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深情)
满上相逢无纸笔 (行者匆匆)
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于思乡的诗词,或边塞诗做摘抄并背诵。
2.背诵课文,会默写。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逢入京使教学反思最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的教学教案设计,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念奴娇·过洞庭》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
教学重点 感受词的意蕴丰富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
出示洞庭平湖秋月的美图,播放背景音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倾听作者的心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他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20年的秋天,我们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二、诵读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2.读音;三万顷qǐng 细斟zhēn 扣舷xián 扁舟piān
3.重点字词:
风色:风势。琼:美玉。着:附着。
扁舟:小船。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表里:里里外外。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岭海: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孤光:指月光。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萧骚:稀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沧浪:青苍色的水。挹:舀。万象:万物。扣:敲击。
4.译读:同桌搭档,其中一名同学朗读,另一名同学翻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5.听读:播放示范朗诵视频。
6.诵读:指名朗诵,其他同学评议。
7.齐读:女生朗读词的上片,男生朗读词的下片。
三、赏读
1.讨论探究:读《念奴娇·过洞庭》后,你最欣赏那一句?并简要说说你的感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特别是“风色”二字用得好,“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2.重点探究一: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肝胆皆冰雪
---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平静
细斟北斗
---心静
3.重点探究二: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⑴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⑵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是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4. 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澄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5.总结: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
思想感情: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全词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的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四、拓读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明确: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
3.背诵全词。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