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4 15:47:03
采蒲台的苇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班级 姓名
一、查字典,读准字音。
采蒲( )台 血( )液 血( )冻结了 白洋淀( )
二、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及提示的信息填空。
《采蒲台的苇》的作者是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
三、读文填空。
这里到处是苇,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日本鬼子来,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游击队员 (怎么做) 。
四、拓展阅读:课后阅读《白洋淀纪事》其他故事,进一步体会人与苇为何结合得这么紧。
班级 姓名
一、查字典,读准字音。
采蒲( )台 血( )液 血( )冻结了 白洋淀( )
二、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及提示的信息填空。
《采蒲台的苇》的作者是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
三、读文填空。
这里到处是苇,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日本鬼子来,村里的人们 (怎么做) ,游击队员 (怎么做) 。
四、拓展阅读:课后阅读《白洋淀纪事》其他故事,进一步体会人与苇为何结合得这么紧。
教学分析: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看似赞苇,实际上是通过对无数抗日英雄的事迹的概述,以及一次为掩护掩抗日队伍宁死不屈与敌人斗争典型事例的具体记叙,歌颂了白洋淀人民团结对敌、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
教学目标:
1、 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位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3、 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并较深刻地体会采蒲台“人”和“苇”的关系。
2、简要复述文中讲述的内容。
教学方法:
通过找关键句子抓关键词语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品质及体会文章的主旨。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也能帮助学生领悟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正音“蒲”,介绍写作背景
2、齐读课题
3、思考,单单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4、在孙犁眼里他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这是为什么呢?在文中找出这句话,再读读由这句话引出的故事,再想一想读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二、了解采蒲台发生的故事
1、作者明明认为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写苇,写的是一个故事,写的是人呢,随着作者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请同学默读4-11节,说说故事中采蒲台的人是怎样的,你可以通过划句子找关键词来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
★充满智慧
★团结一致
★宁死不屈
根据板书复述该故事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读4-11节
三、感受人和苇之间的紧密联系
出示第一节
学生圈划关键词句感受人和苇之间的紧密联系
3、师: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的掩护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因为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芦苇丛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篇土地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真挚的感情。读第一节
四、通过苇感受采蒲台人民的英雄气概
1、出示:然而在孙犁眼里为并不只是一种风景。
师: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1)、指名读句
(2)、师:“名胜”是什么意思?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浏览课文的2-3节,想一想,说一说。
(3)结合后文的故事理解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
2、出示填空: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不仅是因为 ,而是因为 。
3、师: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是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英雄们的壮举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使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4、出示: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他们……清白
理解这句话
五、总结
同学们,正因为苇塘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所以采蒲台的苇表面看来应该是写苇,而实质上却是在写人。采蒲台的苇象征着当地人民的这种团结、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写法叫“借物赞人”。不是随便可以借用某种“物”就能来赞“人”的,这物与人之间还必须是相通的。
师总结:苇养活了白洋淀人民,而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人和苇的关系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这样的和谐自然!
教学反思:
《采蒲台的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学生接受似乎有较大难度。文章不是按一般记事文六要素的写法叙述,而是把叙事、咏物、赞人揉合在一起,运用了引伸象征的手法。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不易理解。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课文含义较深,学生在理解上困难较大,造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的面不广,特别是中下学生,他们未能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因此,对于这样的文章,预习工作做得更要充分,特别是要让学生占有更多的相关背景材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没有充分展开,读的形式也较为单一。由于本课的内容比较满,时间安排上比较仓促。因此,在设计读悟训练的点上,可以更集中,点少一些,挖得深一些。
3、综合上面的不足,再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整课教学中,是否还是导得太多,扶得太多,没有体现选学课文的特点。
4、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朗读时间,当学生不能回答所提问题时,可以让他们通过朗读进行感悟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句的含着的意思。
2、受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提出“研读目标”。
1、过渡: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题是《采蒲台的苇》,可课文是写苇的笔墨多呢,还是写人的笔墨多?(板书:人)(写采蒲台的人的笔墨多)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有意安排?
2、提出研读目标:为什么课题是“采蒲台的苇”,课文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采蒲台的人?
(屏幕出示)
三、主研读,交流评议。
(一)屏幕阅读,了解采蒲台的苇。(师:老师收集到了孙犁爷爷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材料,有兴趣看吗?)
孙犁和《采蒲台的苇》
孙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短篇小说《白洋淀》被人们广为称颂。
1947年春天,孙犁在冀中安平地区采访,他遥望着白洋淀漫开的芦苇,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蕴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干条,就像迷宫一样。白洋淀地势低下,云雾很低,风声很急,淀水清得发黑,芦苇万顷,俯仰吐穗。它们生长得很快,狠狠往上钻,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这样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在这里,苇就像充满灵性的人,人则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苇。孙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台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孙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战斗中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成熟了。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文章。
1、出示,自由读,指读。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采蒲台的苇”有什么新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说苇就是人,人就是苇,那么到底是怎样的“采蒲台的人”呢?
(二)自主研读,相机落实训练点。
1、提出研读要求:
自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后面的内容,并联系课文前半部分,划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词语或标点,边读边写批注。思考后概括——这是( )的采蒲台的人。
2、学生自主研读,边读边作旁注。
3、明确交流要求:一位同学交流时,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思考,及时补充,吸收他人的成果,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
4、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引导点拨:
☆智慧的人:
抓住“偷偷”、“顺手”领悟采蒲台人的智慧;
☆团结的人:
抓住“不约而同”、“一齐”领悟团结;
☆善于斗争的人:
(1)可以从“不约而同”的训练中推出,也可以联系上文“人民的血液”、“血泪的记忆”感悟长期不懈的战斗实践造就了善于斗争的采蒲台的人。
(2)从“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体会采蒲台人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刚强的人:
(1)从“敌人砍断了他半边脖子”等句子加以指导;
(2)从“无数英雄血泪的记忆”等加以体会;
(3)从“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加以体会。
☆宁死不屈的人:
从课文的对话部分加以体会。
5、引读力口深体会。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从课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这就是研究。只有深入地去研究,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既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又感悟采蒲台人的精神力量。这是一个是宁死不屈的群体,是一个勇敢智慧的群体。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引读)
6、插入训练点,体会最后一部分的深刻含义。
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这个句子中到底包含着什么?
(出示):
“没有!没有!这句简短朴素的话中,包含着采蒲台人民( )!(对八路军战士的爱:对敌人的恫:采蒲台人民的聪明才智;不屈不挠的精神。)—小结: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学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前半部分我们认为耐人寻味的一些话,(出示)你对它有新的理解吗?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说说。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记忆。
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采蒲台的苇和人有什么共同点?(坚韧、顽强、掩护)
小结:采蒲台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对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苇的清白。而苇的这种纯洁、清白、坚韧的品格正是采蒲台人民的象征,所以课文以《采蒲台的苇》作题,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老师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
五、课外拓展:
1、《采》选自孙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搞战故事。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有关故事阅读。
2、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编一张手抄小报,其中一篇自己阅读了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2、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学前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语。
2提出疑问,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了解“人——苇”关系
同学们,上一节课你们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苇。这篇文章从课题看,题眼就有“苇”,而文章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离不开苇,他们是靠苇生活着,(出示: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着。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二、深入阅读,感受“人——苇”关系
1、过渡: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苇还是白洋淀人民生命的支撑。在那里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就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民。去找一找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原因。仔细听,然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2、配乐朗诵(4—9)
3、交流讨论用一句话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4、复述故事:再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的第四第五小节,然后把这部分的内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个要求,在说的时候必须用上这两个词。(出示:最后战斗流血不约而同)
5、学生准备,教师巡视辅导。
6、交流。
预设:
(1)为什么一定要用上“最后战斗流血”?(突出干部的勇敢无惧)
(2)为什么要不约而同?女人们想的是什么?(突出团结)
(3)偷偷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顺手?(突出聪慧)
6、小结引读:看起来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们感到了12个女人的聪明、勇敢、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12个充满智慧的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引读:她们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偷偷把枪支——,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就——。)
7、说话练习:这真是一群()的妇女啊!
三、朗读指导,再读“人——苇”关系
1、是呀,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但鬼子并没有离开,事情继续发展。
请大家看看这部分内容。
2、(媒体出示:描写无名英雄的一部分)作者是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的,请注意,人物的回答只有12个字。能读好它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试一试。
引读:
(1)正当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干部枪的那会,惊险地闯过一关时——,凶残的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时,他镇定地说——(不是)语气似乎比你们平淡,声音没有那么响亮,从容不迫。
(2)敌人休想从他嘴里知道究竟有没有干部。他又怎样的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坚定、坚定不移、毫不犹豫)
(3)敌人砍断了他的脖子,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为什么这么说?突出虚弱、艰难)
(4)敌人还是不罢休,可是最后英雄面对恐吓回答敌人的还是两个字——没有。(坚定而虚弱)
3、英雄的话语是那么的简短,但是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已经读懂了这英雄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英雄心里在说——
4、是呀,看到敌人如此惨无人道,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宁死不屈,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5、刚才我们一起讲述了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看看孙犁在课文中的表述跟我们刚才讲述的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6、对啊,课文中是对话描写,但语言非常简短用力,前面没有提示语,没有修饰。但是我们也读出看坚决,读出了毫不犹豫,斩钉截铁。这就是孙犁爷爷的语言,没有修饰,没有更多的描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紧张的气氛。我们再来读读。
7、引读: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死得刚强,你听,英雄还在回答:——没有!没有!妇女们还在大喊:——没有!没有!整个苇塘上回响着这样的声音:——。这声音将永远——,永远——,甚至——。让我们永远——。
思考:
(1)“这声音”指的是什么?(没有!没有!)
(2)这“没有!没有!”首先是谁的声音?这又是谁的声音?这“没有!没有!”还是谁的声音?这“没有!没有!”还会是谁的声音?(千千万万有血性的中国人民的声音。)
中国人民除了在呐喊“没有,没有,”,还在呐喊什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3)那么这声音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传下去的又是什么呢?
(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为掩护抗日队伍勇于献身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崇敬,将代代相传。)
四、情感升华,感受“人——苇”关系
1、同学们,在白洋淀,在采蒲台,像这样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自己的生命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作者情不自禁的感慨,读(出示: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2、这样的苇难道不是最好的吗?那片茫茫的苇海,那群普通的人民,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浴血奋战。这些都成了孙犁创作的源泉。
(出示: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4、这些无名英雄的感人故事,对正处于抗日战争中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鼓舞,因此孙犁用手中的笔写下了《白洋淀纪事》。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都能借阅这本书。去读一读,你会更了解那片土地,更热爱那片土地上普通的人民。在阅读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记录下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带到课堂上和大家讨论。
5、布置作业:
(1)查一查,读一读。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询孙梨写的《白洋淀纪事》中一、两个故事读一读。
(2)写一写。
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 精心阅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和体会“清白”、“冀中名胜”以及“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等词句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妇女们用孩子作掩护保护村干部”这一情节。阅读课文,提出疑问,通过朗读与品位语言理解文中“没有!没有!”等词句表达的情感,并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特点。
3 了解白洋淀“人”和“苇”的关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宁死不屈、与外来入侵者英勇斗争的精神。
【学前准备】
预习课文,要求: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或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词语。
2 提出疑问,尝试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过程】
(媒体出示苇塘的图片)
师:小朋友看,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的湖泊。
河淀相连,沟壑纵横,那的苇是最有名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看到了吗?有芦苇的地方必定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知道是为什么吗?你说——
生:芦苇的根是连着的。
师:对。苇根连着苇根,苇叶拉着苇叶,哪怕是狂风骤雨,苇也非常的团结,绝不倒下。
(师生问候,开始上课。)
一 从检查预习入手,质疑引出“人——苇”关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的小说《白洋淀纪事》当中的一篇《采蒲台的苇》,齐读课题,预备齐——(生齐读 18 采蒲台的苇)
师:这篇文章写于1947年,离现在的时代比较久远,再加上本文在写作上有它独特的风格,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可能会有一些不顺。因此陈老师要求昨天大家回去预习课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运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老师想了解一下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会儿,课堂上可以讨论。
生:我想问一下,课题是《采蒲台的苇》,为什么后面写的却是人?
师:我知道你回家不仅读了文章,还翻阅了课后的学习小建议,这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好方法,问得好。(板书:苇 人)还有谁来?你说
生:我想问一下陈老师,人民用鲜血保持了它们的清白,这是什么意思?
师:这“它们”指的是谁?(生齐说——芦苇)对呀
生:那芦苇怎么会是清白的呢?
师:是呀,一般都把清白用在人身上,是指这人没有污点,非常纯洁。在这儿,芦苇怎么会有清白呢?(板书:清白)继续问,你说——
生:有句话我不懂: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这不成为冀中的名胜。这句话我有些不懂。为什么说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这不能成为冀中的名胜呢?
师:名胜前有一个限制的词语——(生齐说:冀中)请坐。白洋淀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这除了苇,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同学们可以读读课文,在全文找到答案。(生读课文,找答案)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的话是,关于苇塘,这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师:对呀!这里如果只有苇塘,那只能算是一种——风景,而现在它不只是一种风景,它还——读(生齐读: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因此那被称为,冀中名胜。继续问。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把人比作寄居在苇中的鸟儿,不停地在苇中穿来穿去呢?
师:仔细读课文,上文也能找到答案。(生读课文)
生:因为人和苇结合得很紧密。
师: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白了吗?小朋友,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要你精心地读书,多读几遍就能找到。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
师:而且应该一代代的——传给我们的子孙。这两句话简单而朴实,为什么要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呢? 还有吗? (板书:没有! 没有!)
生:在第七小节中他说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那么在之后应该介绍为什么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可是在这句子之后,他却讲述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我不明白。
师:应该是介绍苇,为什么又写人呢?还是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还有吗?
生:在第六小节说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就我自己的理解,传说应该都是童话之类的故事,而课文中英雄是真实的?
师:好,同学们,看看你们提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苇。这篇文章从课题看,题眼就有“苇”,而文章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人。这是为什么呢?这也就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人和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朗读课文,找到相关语句,划下来。
(生朗读课文,划句子)
点评: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老师请学生边读课文边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并且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的,带进课堂和大家一起讨论。从这一教学过程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地解读。
二 再读课文,了解“人——苇”关系。
师:人和苇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生:我找到的第一句是“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读了这句话(师纠正:第一小节)读了第一小节,我的感受是白洋淀的人民和苇草是分不开的,就像“寄生”,“寄生”这个词就是紧紧相连的,人和苇结合得非常紧。
师:“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吸收他的养分,对不对?人靠苇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是离不开苇的。人们在苇塘里穿行,靠苇塘生活,那么苇塘就是它们的——(生齐说:家园)还有吗?
生:我找到的句子在第五小节“敌人要搜查。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从这里我看出这些妇女和八路军战士他们是非常团结一致的。就像采蒲台的苇一样,采蒲台的苇也是团结一致的。所以我认为课题是采蒲台的苇。
师:请坐。陈老师的问题不是“课题为什么是采蒲台的苇”。而是“人和苇的关系怎么样”。而且如果你找到的是整个小节,只要告诉老师和大家我找到的是整个第五小节,不用每个字每句话都读下来。还有吗?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小节“到处是一垛垛”(师正音:一垛垛第四声)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从这里看出苇很多,因为苇很多,所以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苇的。
师:这些打下的苇在妇女们的手里——翻滚着。你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干嘛?
生:我知道这些苇可以用来编织草席。
师:可以编织芦席。
生:还有的苇是用来搭建房子的。
师:对。
生:还有些苇可以用来当柴烧。
师:对呀。还可以用来编织竹篮等等,人们的生活——(生齐说:离不开苇)
人和苇结合得——就像课文第一小节这样写道,来读,跟老师一起读。(师生配合读第一小节:我到白洋淀第一印象——,那里到处是苇——,人们好像寄居在苇里的鸟儿——)然而在那个战争年代,苇还是白洋淀人民生命的支撑。就在你们刚刚找到的这些句子,同学们的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这几句话。这也是作者在走进白洋淀,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许多事之后,由衷地感慨。
三 深入阅读,感受“人——苇”关系。
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就让我们聚焦采蒲台,去认识一下那里的人民。去找一找在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原因。仔细听,然后请你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媒体出示:故事图片,配乐朗诵)
师:好,听清楚了吗? 你来。
生:这一段讲了,妇女们抱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和枪支 。
师:嗯,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做掩护,怎么样? 谁再说说。
生:妇女们用孩子来掩护八路军。
师:对,掩护带着枪的——八路军。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那些带着枪的干部。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的第四第五小节,然后把这部分的内容说给大家听。老师有个要求,在说的时候必须用上这两个词。(黑板上贴词语条:最后战斗流血 不约而同)
(生朗读课文,准备说话内容)
生:一个冬天,在采蒲台,全村男女都被敌人包围着。(师补充:除了全村男女,还有八路军干部被包围在——)冰上。敌人要搜查,就在八路军认为是在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时,妇女们告诉干部可以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就在搜查时,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师:好。谁知道一定要用上这两个词?
生:因为这两个词是整个这段话的关键。
师:为什么用上“最后战斗流血”?
生:
师:从最后一次看出,八路军战士一直在为保护群众,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刻他们做好了——
生:拼死一搏的准备。
师:他们对敌人满怀着仇恨,他们勇敢无畏。那为什么要用上“不约而同”
生:“不约而同”是没有约定就做了相同的事情,这12个妇女都不约而同保护了八路军战士。
师:她们想的就是——
生:我们要保护八路军战士,让他们继续为保卫我们的家园而战斗。
师:对呀,她们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非常地团结。刚才那个男孩在交流的时候,我还注意到他用到了这样一些内容。(出示词语条:偷偷 顺手 )小朋友注意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除了要将故事的大概交待清楚之外,有些词语是一定要加的。除了这些,还有哪些词语一定要加?
生:我觉得要把“妇女们偷偷地把孩子抱过去”中“偷偷”要加。因为如果他们正大光明这样做的话,敌人会发现。如果敌人发现了,会抓住他们而且会杀了他们。
师:妇女们不想让敌人发现,因为孩子是他她们心头的肉啊!(走到刚才讲故事的男生面前)你刚刚说的时候为什么用到“顺手”?
生:如果是做得不顺手的话,敌人会觉得你们是临时装出来的。
师:还有吗 ?
生:如果他们很紧张,敌人会发现的。
师:看起来是不经意的动作,却让我们感到了12个女人的聪明、勇敢、满怀着对敌人的恨,满怀着对干部的爱,12个充满智慧的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引读:她们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偷偷把枪支——,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就——。)是呀,抢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但鬼子并没有离开,事情继续发展。
师:请大家看看这部分内容。(媒体出示:描写无名英雄的一部分)作者是以对话的形式来推进的,请注意,人物的回答只有12个字。能读好它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引读:正当妇女们用怀里的孩子掩护干部枪的那会,惊险地闯过一关时——生: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凶残的敌人盘问他是不是八路时,他镇定地说——生大声说道“不是”)
师:这是镇定地说吗? 你来试试(指名一人说)
(生声音略轻——不是)
师:他镇定地说 ——(指名一生:不是)
师:语气似乎比你们平淡,声音没有那么响亮,从容不迫,我们一起来,他镇定地说——(生:不是)敌人休想从他嘴里知道究竟有没有干部。他又怎样的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坚定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坚定不移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生:他毫无畏惧地从嘴里迸出了这两个字。
师:毫无畏惧的。不需要思考,语气非常坚定,态度非常坚决,是什么?
生:毫不犹豫地说。
师:敌人想从他嘴里得知有没有八路军干部,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生:没有)
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指名学生读——没有)
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指名学生读——没有)
一起说,他毫不犹豫地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没有
师:敌人砍断了他的脖子,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生轻声读不是)
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一半的脖子已经被砍掉了,他非常地虚弱。
师:我看到他读这段时满含着泪水,因为这个男人现在说话的时候非常地艰难,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指名学生读——不是)
他歪着脖子,血流在胸膛上说(指名学生读—不是)
师:敌人还是不罢休,可是最后英雄面对恐吓回答敌人的还是两个字——(生坚定而又虚弱地说:没有)
师:英雄的话语是那么的简短,但是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已经读懂了这英雄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英雄心里在说——
生:你们休想从我嘴里知道有关八路军的任何事情,我死也不会说的。
生:即使我知道八路军的事情,我也不会告诉你们的。
师:打死我也不说。
生:你别想从我口中知道八路军的情况。
师:是呀,看到敌人如此惨无人道,看到自己的同胞如此宁死不屈,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一齐沙着嗓子喊:——(生:“没有!没有!”)
师:刚才我们一起讲述了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看看孙犁在课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这部分内容跟我们刚才讲述的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生思考)谁发现了?
生:课文中是对话形式。
师:对,请坐。
生:我觉得这语言非常短,但是感觉很有力量。
师:前面缺少了
生:提示语。
师:对呀。刚才我们加上了一连串的提示语,文章中却没有,我们也读出了简短有力,读出了坚决,读出了坚定不移,读出了毫不犹豫、斩钉截铁。自己读
生:朗读。
师:读起来感觉气氛非常紧张,这就是孙犁的语言,这就使孙犁的写作风格。没有修饰,没有更多的描述,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气氛。
陈老师读黑字的部分,你们接着读。(引读对话部分)
他被敌人杀死了,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他死得刚强,你听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英雄还在回答:
——指名读:没有!没有!
妇女们还在大喊——(女生读)
整个苇塘上回响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没有!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没有! 没有!
师:同学们,在白洋淀,在采蒲台,像这样的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自己的生命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作者情不自禁的感慨,读(生: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你能联系课文说说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这里的清白指的是苇塘非常纯洁,不会被敌人(师补充:不会被敌人的铁蹄所践踏)
生:白洋淀里得苇是被八路军和人民保卫着,不会被敌人侵略。
师:对呀,我们的家园没有被破坏。
生:因为大家的保护,使白洋淀不会遭受日本人的玷污。
师:因为人民面对敌人的刺刀,他们——(毫不畏惧),他们这种高尚的人格,保持了苇塘的清白。我们要永留清白在人间。
师:你说,这样的苇难道不是最好的吗? 此时此刻,我们再来看看这片苇塘,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受一定会不一样。(媒体出示苇塘图片,及说话练习:面对茫茫的苇海,我似乎看到(听到) )
生:——我似乎看到那些无名英雄为保卫苇塘的清白作出的牺牲。
生:——我似乎看到八路军战士和全村男女最坚定的眼神。
生:——我似乎听到,那句简短的话语:没有! 没有!
师:我们一定会把这句话永远记载心里。
点评
这样一步一步的朗读训练,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课文语言短、凝练,主要人物的对白仅仅只有十二个字。陈老师利用自己的补白,让孩子了解、理解孙犁语言背后的内容,再指导朗读。学生在老师的语言的提示下,在老师富有激情的引读下,学会了更深刻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一次比一次朗读得好。
四 朗读指导,再读“人——苇”关系。
小朋友,正因为苇塘里发生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也因为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苇塘的清白,因此说人和苇结合得更紧了。再想一想,对这些句子,你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选择其中的一句和同桌读一读。(生朗读)
(出示)
采蒲台的苇塘中发生过——
采蒲台的苇塘中流淌着——
采蒲台的苇塘中回响者——
这片土地上将永远竖立着一座不朽的丰碑。
师:老师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句和同桌读一读。好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师:那片茫茫的苇海,那群普通的人民,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浴血奋战。这些都成了孙犁创作的源泉。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这些无名英雄的感人故事,对正处于抗日战争中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鼓舞,因此孙犁用手中的笔写下了《白洋淀纪事》。陈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后,都能借阅这本书。去读一读,你会更了解那片土地,更热爱那片土地上普通的人民。在阅读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记录下来,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带到课堂上和大家讨论。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必修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A、分析芙蓉意象:芙蓉就是莲花。
a、《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之风。
b、李清照的《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荷花用来喻意境的静谧悠闲。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在很多情况下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B、兰泽多芳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兰泽”、“芳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猜测主人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
(4)大家认为,这是一名男子,还是女子?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盛夏的江南水边,主人公驾着一条轻舟,慢慢摇着船桨,穿梭在荷叶中,去采那一朵莲花。这应该是一名女子。
2、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这位主人公赠送的对象是谁?
明确:远方的人。而且结合全文可以知道,是远方的那个爱人。
(2)“远道”透露出什么信息?这个还能说是欢快吗?
明确:所思之人不在身边。情感是思念的,是失落的。
(3)之前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景?可是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这叫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在这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中,主人公手拿莲花,站在舟头,独自怀远,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从这两句看,我们能读出主人公的性别吗?
明确:不能严格的区分。一个女子手持莲花,呆呆地思念自己的夫君,或是一个男子,痴情地凝视江水想着家乡的妻子,都可以成立。
3、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旧乡、长路。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痛苦到极点。
(3)这两句,我们再看一下,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明确:按常理推算,一般离家远行的是男子。
4、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意: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两种: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这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这两句觉得是男子还是女子呢?
明确:好像又皆有可能。
五、合作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1)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
(2)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采芙蓉遥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想象着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这个想象出自女子对于男子爱情极深的信任,心有灵犀一点通,衬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话。“忧伤”的也不仅仅是女子一个人,这个画面中相对出现了两个人隔着遥远的长路互相思念,这首诗的意味更加深刻。
3、引出从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所谓“对面落笔”,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是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着笔,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六、总结语:
《涉江采芙蓉》仅用清淡自然地笔触,写出了一世的悲苦。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远也不会改变,永远也不会消失。
七、作业布置:
试着将诗歌改写为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八、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 兰泽 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手法:以乐景写哀 对面着笔
吴义欢
“采松果”教学设计
大坪中心小学 XUXIUHUANG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p23—p2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个星期天,小松鼠和妈妈一起采松果,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主题图)
讨论: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采了多少个?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
(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
1、这些问题你能设法解决吗?(学生列出算式25+4和25-4)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生:把松鼠妈妈采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加在一起,就是两个人一共
采的。 (即25+4或4+25)
生:在松鼠妈妈采的25个中减去4个,剩下的就是松鼠妈妈多采 的,也
就是小松鼠少采的。(即25-4)
二、探索计算方法 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怎样计算25+4和25-4?
1、用小棒摆一摆,小组内交流
2、说说你的看法
三、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出示第23页第
1、第2题)
1、引导看图:你能看懂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2、尝试解答: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四、巩固反思
(第23页第
3、第4题)
1、独立答题、自我反思
2、集体交流、自主选择:交流各自的想法,让学生自主选择
适合自已 的方法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资料提供者: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照样子填空,再读一读。
小鱼(游)来(游)去壁虎( )来( )去
燕子( )来( )去小狗( )来( )去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四、连线。
小鱼甩尾巴 掌握方向
黄牛摇尾巴 赶蝇子
燕子摆尾巴 拨水
五、组词。
六、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1.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
2.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3.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
七、选词填空。
啊阿
1.王()姨是妈妈的好朋友。
2.这朵花多美()!
参考答案:
一、直角,姐姐,好啊,甩尾巴,老伯,啊
二、爬,爬,飞,飞,跑,跑
三、壁(bì)蛇(shé)摇(yáo)
参考答案:
五、角(角度,牛角,直角)难(困难,难过,难处)甩(甩手,甩开,甩卖)虎(老虎,虎口,虎将)
六、1.,?2.:“,。”3.,。
七、1.阿2.啊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p23—p24)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个星期天,小松鼠和妈妈一起采松果,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主题图)
讨论: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一共采了多少个?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3)、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
(二)、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
1、这些问题你能设法解决吗?(学生列出算式25+4和25-4)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生:把松鼠妈妈采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加在一起,就是两个人一共
采的。
(即25+4或4+25)
生:在松鼠妈妈采的25个中减去4个,剩下的就是松鼠妈妈多采
的,也
就是小松鼠少采的。(即25-4)
二、探索计算方法
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怎样计算25+4和25-4?
1、用小棒摆一摆,小组内交流
2、说说你的看法
三、用学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出示第23页第1、第2题)
1、引导看图:你能看懂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2、尝试解答: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四、巩固反思
(第23页第3、第4题)
1、独立答题、自我反思
2、集体交流、自主选择:交流各自的想法,让学生自主选择
适合自已
的方法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在问题银行里存入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1)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2)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五课堂实录:
(一)
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