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2 12:33:03
《月光启蒙》课堂实录一等奖
编者按:
读张学青老师的这个案例,心灵仿佛被水一样的月光温润了。
这是文字的力量。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倡,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之于学生就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张老师的高明就在于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了温暖的色彩。
这是文学的力量。语文是离不开文学的润泽的。倡导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应首选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所以张老师大量引进 民谣,捕捉课文微妙的意义,让语文课堂变成温暖生命的记忆。
[授课对象]:
[执教者]:
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师:听说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说给别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生:没有。
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生:méng
mēng měng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语塞)
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生:看见了。
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生齐读。)
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
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生:什么叫混沌?
师:你把它放在句子里读出来。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生:启蒙。
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师:知道故友的意思么?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
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板块二:民歌童谣之美妙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生静默思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
生:以苦为乐。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师: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旋律。
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幽默。
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生:猫。
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你知道为什么上口么?
生:因为三首童谣都是押韵的。
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喜欢么?喜欢就把它们背下来。
(生自由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生:快点。
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板块三:母爱之美妙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很顺口,押韵的。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师:月光无声。母爱呢?
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音乐中,全场宁静。有晶莹的东西,在一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滑淌。)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全场师生跟着轻和……)
师: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
五、拓展延伸,亲近民间文学
师: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学的魅力。民歌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上课开始时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吴地的民谣,那么,在张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这样的民歌童谣。课后搜集一些,与同学们交流。请班长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制成小报,寄给我一份。我相信,张家口的土地上,既长莜麦与口蘑,也长智慧和才华。我期待和你们一起来分享。下课。
编者按:
读张学青老师的这个案例,心灵仿佛被水一样的月光温润了。
这是文字的力量。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倡,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之于学生就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张老师的高明就在于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了温暖的色彩。
这是文学的力量。语文是离不开文学的润泽的。倡导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应首选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所以张老师大量引进 民谣,捕捉课文微妙的意义,让语文课堂变成温暖生命的记忆。
[授课对象]:
[执教者]:
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师:听说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说给别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生:没有。
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生:méng
mēng měng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语塞)
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生:看见了。
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生齐读。)
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
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生:什么叫混沌?
师:你把它放在句子里读出来。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生:启蒙。
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师:知道故友的意思么?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
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板块二:民歌童谣之美妙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 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生静默思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 “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
生:以苦为乐。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师: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旋律。
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幽默。
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生:猫。
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你知道为什么上口么?
生:因为三首童谣都是押韵的。
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喜欢么?喜欢就把它们背下来。
(生自由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生:快点。
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板块三:母爱之美妙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很顺口,押韵的。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师:月光无声。母爱呢?
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音乐中,全场宁静。有晶莹的东西,在一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滑淌。)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全场师生跟着轻和……)
师: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
五、拓展延伸,亲近民间文学
师: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学的魅力。民歌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上课开始时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吴地的民谣,那么,在张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这样的民歌童谣。课后搜集一些,与同学们交流。请班长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制成小报,寄给我一份。我相信,张家口的土地上,既长莜麦与口蘑,也长智慧和才华。我期待和你们一起来分享。下课。
师:读课题,谁来?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这篇课文很长,有没有信心读好?
生:有
师:好,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遇到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学生:有
师:这里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点生读,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点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里有几个多音字,能读好吗?
学习“落”“混”
师:把“混沌”送到句子中,谁能读好?谁见过“混沌”这个词?
生:在《盘古开天地》中见过。
师:“混沌”这个词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迷迷糊糊看不清楚。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迷糊不明白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句话吗?
生:月光启蒙
师:你读了课文后,能提点有价值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唱歌谣?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生: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下面请你们用横线画出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部分。
师: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
点生读
师: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教师描述:暑热散去了,星星出来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洗去疲惫,在院子里搂着我,跟我唱起了歌谣。
学生欣赏
师;她用甜甜的嗓门为我唱起歌谣,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这情景一定十分美妙。
师:读读这段课文,读出美妙。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母亲的歌。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后谈感受。
生:她用天天的嗓音唱,非常美妙。
生:她用芳香的音韵唱。
师: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
生:不是真的芳香,而是母亲的嗓音非常美。
师:我们来推荐班上嗓音最甜美的同学来读这段。
师:用心在朗读,感谢母亲用甜美的嗓音把美好的生活送给了我们。我们接下来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师:在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三种中,你最喜欢哪种?
生:唱童谣
学生读
师:为什么喜欢童谣?
生:很风趣。
师:读来朗朗上口。
生: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还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拍拍手呀等。
学生读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第二首
师:正是这些童谣让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加幽默风趣。
生:你还喜欢哪首?
师:什么感受?
生:很优美
生:很神秘
师:你读到这里是什么感受?
生:不要批评的语气,要用爱抚的语气。
师:那么慈爱,想象一下母亲这时的动作神情。
生:讲故事这部分很生动。
师:是母亲的故事启迪了他。
师:玉石雕像怎么理解?
生:母亲的样子就像玉石雕像,这是一个比喻句。
学生读
师:就这样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迪。
学生练习写句子,配乐。
生:母亲把对月光的爱给了我。
生:母亲把童年的乐趣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
师:母亲把知识给了我,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
师总结布置作业。
笔录:翟运胜
……
师:谁能用徐州话,把这个童谣说一说呢?
师:同学们,著名的诗人孙友田在小时候也像我们这样唱童谣,他写了这样一篇散文《月光启蒙》,看老师写课题。
师写课题。
师:蒙这个字比较难写,来,和老师一起来写,不要忘了这里面还有一小横。
师:来读课题。
生:月光启蒙(声音响亮)
师:月光是那样的轻柔,来,再读。
生:月光启蒙(声音柔了许多。)
师:再轻一点。
生:月光启蒙。(声音轻柔起来。)
师:这样读就味道有了。
师:什么是启蒙呢?课前我们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了,打开课本,读一读,看谁能找到。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大家同意他找的这句吗?
生:同意。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话。
师:在句话中启蒙就是由什么到什么呢?
生:由混沌到豁然开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由模糊到清楚。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由不明白到明白。
师:是呀,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楚,由不明白到明白,由糊涂到明白,由混沌到豁然开朗,这就是启蒙。
师:课文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大家阅读一下,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呢?
生:母亲是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对我进行启蒙的。
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师:母亲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母亲为我唱歌谣时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生读得一般)
师:噢,你是这样读,其实在文中有一句就是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去读,谁能找到呢?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让我们先自己来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读完了这一段,你感觉刚才那两段歌谣该怎样去读?
生:深情的。
生:轻轻的,柔柔的。
生:甜甜的。
师: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师相机点拨,引导孩子读得轻一点柔一点。
师:多么富有想象的歌谣啊,有了以课文的理解,我们的诵读就会更有味道。
师: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却是唱出来的。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现在你们都是小孙友田,正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在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去静静地感受。
音乐起,师范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师范唱: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掌声)
师:此时此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啊?
生:身临其境。
师:说得具体点。
生:仿佛来到了孙友田的篱笆小院。
师: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可以说的。
生:看到孙友田幸福地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听着妈妈唱着动听的歌谣。
生:小孙友田妈妈正深情地为他唱歌谣,小孙友田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师: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幸福的画面。
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
师:是呀,这是多么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母亲仅仅在是在为我唱歌谣吗?那母亲用歌谣对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对故乡的爱。
师:母亲那么深情搂着我,那么深情地为我吟唱,你看到了母亲的什么?
生:母亲对我的爱。
师:是啊,从母亲的歌谣中我们看到了母亲的那浓浓的爱。
师:老师把课文变成这样的句子,你还会读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像小溪的流水那样()。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清净,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师:清净是形容流水的,能换个词语吗?
生:轻柔。
师:换清脆好不好?再说一遍。
生: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清脆。
师: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清脆。还可以怎样说?
生: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悦耳。
生: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欢畅。
师:同学们的词语真丰富,那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还可以怎样说?
生:像三月的和风那样轻柔。
生: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清爽。
师:同样一个事物,大家却能用那么多的词语来形容,你们可真了起。小院立即飘满了它那芳香的音韵,芳香是形容花香的音韵,在这里说是芳香的音韵,也就是听母亲的歌声就像闻到了?
生:听到了母亲的歌声就像闻到了花香。
师:这美妙的歌声令人?
生:令人陶醉。
师:还可怎样说?
生:心旷神怡。
师:我也想到了一个词语,如痴如醉。课文又变成了这样,你还会说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像小溪的流水那样()。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这是多么()的夏夜,这是多么()的画面。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清脆)。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如痴如醉),这是多么(美妙)的夏夜,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师: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悦耳动听)。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令人(陶醉),这是多么(美妙)的夏夜,这是多么(动人)的画面。
师:你能把这种陶醉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尝试读
生深情的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礼堂也仿佛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生齐读这一段。
师:我们从第四自然段读出母亲的爱与芳香的诗情,那我们从第五自然段又能读出什么呢?请静下心来默读第五自然段。
生默读课文。
29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对家乡的爱与对我的爱。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粮食,我们故乡的人却都会唱歌谣。
师:不长五谷的长就是生长的意思。
师:长歌谣是里的长是?
生:创作歌谣唱歌谣。
师:为什么创作歌谣、传唱歌谣就是长歌谣呢?不着急,好的词语是需要慢慢地去品的。
师点拨: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唱歌谣的呀,你唱,我也唱,他也唱,一传十,十传百,多有的人都会唱。你体会出什么?
生:我们家乡是歌谣的故乡。
师: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广为流传,这就是长歌谣我们读出长歌谣的一层意思了。
师:还是怎样的传唱歌谣呢?课文中说外婆会唱,妈妈会唱,小孙友田会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用一个词语概括下去就是?
生:代代相传。
师:是呀,家乡的歌谣在不断流传,代代相传,这就长歌谣,我们又促进会的另一层意思。
师:刚才一位同学长歌谣是传唱歌谣还是创作歌谣,这里人们看到什么就创作什么歌谣,洗着衣服编歌谣,看着月亮升起来编歌谣,高兴的时候编歌谣,不高兴的时候也编歌谣,今天你编歌谣,明天他也编歌谣,你又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生:对歌谣的热爱。
师:这里的人们发自内心地创作歌谣,不断地产生,不断地传唱。
这一个长字大家却能体会这么多的意思。大家可真不起。
师:投影,这就是那块贫瘠的土地,人们的生活,他们的精神他们却创作出了那么多的民歌民谣:《茉莉花》、《小放牛》、《打麦歌》你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呀。
生:那里的人们很乐观。
师:他们多么热爱生活呀。土地很贫瘠了,但依然创作出了赞美家乡、歌颂家乡的歌谣,你从中体会观察家什么?
生:对故乡的爱。
师:对长歌谣读出了人们的乐观精神,还读出了他们对故乡的爱。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
师:下面还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下面还有三个部分,请同学读一读,你们能体会出什么,想一想母亲又把什么给了我呢?
生读,师下位巡视。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出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母亲给我讲故事,给了我想象力。
师:母亲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生:母亲唱出了童谣的那风趣幽默的特点。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师:小狗大,小猫小,小老就更没有份了,怎么读呢?(师范读)
生再次读这个间
师:猜谜语又给你什么呢?
师提示:狂猜谜语要动脑筋呀,我跟着我妈妈猜谜语,母亲又给我了什么呢?
生:母亲给了我无限的智慧。
师:这都是咱自己读出来的,大家可真了不起。母亲究竟给我了什么呢?
师出示:伴着月光,母亲用()把()给了我,使我(),谁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放开声音说一说。
生:伴着月光,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使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伴着月光,母亲用(动听的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使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故事、童谣、猜谜语都可说呀!
生:伴着月光,母亲用(风趣幽默的童谣)把(丰富想象力)给了我,使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生:伴着月光,母亲用(谜语)把(智慧)给了我,使我(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飞向了文学的宝库)
师:伴着月光,母亲,母亲用
师:母亲给我了太多太多,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所以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饱含真情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谁来读一读,你读出作者对母亲什么样的感情?
生读。
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师:在这里处处流露了作者的感激之情。
师:多年以后,母亲去世了,当作者回忆在母亲在月光启蒙我,他又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怀念。
师:对呀!还有作者无限的怀念。在这里有感激与怀念之情,你想带着哪一种感情呢?待会儿找同学起来读。
师:谁愿意读。
师:谁来读感激之情,谁来读读怀念之情?
配乐起。
师范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长大后,
生读(感激地读):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母亲去世了,她永远是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生读(怀念地读):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我永远感激怀念的母亲。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看一看题目,为什么题目不用母亲启蒙,而是月光启蒙呢?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生:是作者把母亲对他的爱当作月光来形容。
生:作者看到了月光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生:是因为母亲把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所以用月光启蒙。
师:月光启蒙把我们带进了那诗情画意的意境,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在就像一轮明月那样圣洁,用月光启蒙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用月光启蒙来得更含蓄,更深刻、更有诗意。
师:现在,母亲已去世了,每当我看到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母亲的那芳香的音韵就会在我的耳畔回响……歌谣起: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的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的这一次上课经历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是作家孙有田童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齐读课题。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幅画面,那是怎样的?
生:夜晚,一位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
师:幸福已写在你的脸上了。
生:我看见那个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听童谣,猜谜语。
师:多么温馨的画面。
生:月光下,一位母亲在教着一个孩子知识。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师:月光下一对母子多么令人羡慕啊!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幅画面。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真深情啊!在你眼里美吗?美在哪里?
生:那么圆,把大地照得亮堂堂的。
师:清爽的美。
生:温馨的美。
生:幸福的美。
生:亲切的美。
生:自豪的美。
师:在这样的夜晚,有我们同学们说的这样的感受,谁再来读一读。
师:在这样的夏夜里,作者又想起了他妈妈为她唱的歌谣、童谣,又一次想起了母亲为他讲故事,说谜语。就让我们听听动人的歌谣
二、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歌谣部分。
师:自己读读这两首歌谣。
师:谁为大家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亮堂堂”也可以读成“亮tāngtāng
”。
生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
生读“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用慧眼发现了这一段,说说母亲是怎么唱的?
生:深情地唱。
生:轻轻地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
生:温暖的。
生:温馨的。
生:甜甜的。
师:和风——
生:凉爽的。
生:柔和的。
师:溪水——
生:流畅的。
生:清清的。
生:清凉的。
师:潺潺的。
师:轻轻的,柔柔的,充满深情,这深情就是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深情就是一个动作,你发现了吗?
生:“搂”。
师:这深情就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生读“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原来,母亲在唱歌谣中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意,暖暖的柔情啊!
生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从“芳香的音韵”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母亲唱歌非常动听。
生:美妙的歌声。
生:声音十分悦耳。
师:一起读这段话。
师:你一定能像母亲这样吟唱了。
生读两首童谣。
师:真动听啊,不仅带来听觉的感受,还拨动了他的心弦。自己再读读,肯定也拨动了你的心弦。
师:这动听的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生:母亲对孩子的爱。
师:你感受到了吗?
生:唱出了母亲天晚了还要洗衣裳。
师:唱出了母亲的勤劳,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勤劳。
生:唱出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
师:老师发现桐乡地图上画了高大的梧桐树,这也是桐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了解黄河故道,感悟母亲丰富的精神生活。
师:母亲当时生活不好吗?过得怎么样?
生读“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第二个“长”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对歌谣的爱。
师:再读歌谣,肯定感受更深。
师:歌谣是一种声音,一种动作,还给孩子们什么?
生:这深情还是一种对儿子的希望。
师:再读句子。
师:母亲用歌谣还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呢?
生:勤劳。
生:故乡的爱。
生:智慧。
生: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生:对自己的爱。
生:天资聪颖。
3、指导学习童谣部分。
师: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
生:有趣的、幽默的风趣的。
师:读童谣,你觉得哪儿最有趣,读给大家听。
师:哪个最有趣?
生:第二个。
师:为什么?
生:“老鼠啃锅沿”很有趣。
生:第三个。花狗的舌头不是花的呀!
生:第二个。老鼠只能这样了。
4、指导学习故事和谜语部分。
师:母亲不仅给我唱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读读第六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好奇的眼神。
生:高兴的模样。
生:感动,机会不容易。
师:再读第十节,说说母亲的一个“笑”字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生:母爱。
生:疼爱的笑。
生:亲情。
生:亲切。
师:带给我多少欢声笑语啊!母亲把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母亲用童谣、故事、谜语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生:知识。
生:勤劳之心。
生:幽默。
生:智慧。
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一颗善良的心。
5、学习课文最后自然段。
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故事和谜语对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的浓浓的情,浓浓的爱。
读一读,你会对这份情和这份爱有更深的感受。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然而,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
出示课件。
师: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我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小时候讲的童谣?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给我的爱?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使我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你是怎样教育我的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月光下搂着我时的情景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您对我的期望吗?
生:母亲,你可曾记得犯错时怎样责备我的吗?
师: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我更不会忘记。齐读最后一段。
师:你从课题中体会出什么了吗?
生:一份深情的爱。
生:母亲的爱是用月光传给我的。
生:月光下启蒙教育的辛苦。
生:母亲的用心良苦。
师:这月光充满着诗情,充满着智慧。这是一份充满诗情的爱,一份充满智慧的爱。多少年过去了,孙有田只要想起家乡,想起母亲,就会想起母亲带给他的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就好像回到了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好像回到了玉石雕像般的母亲的身边。
教室回荡歌谣童谣
师板书课题。
师: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蒙”字。不要少写一横。
师:有谁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初学者学到入门的基本知识。
师:看来查过字典了。
师: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过些什么?
生:讲故事、唱歌谣,猜谜语、唱童谣……
师:谁愿意来读母亲给我唱歌谣的部分。
生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
师:不仅读好了,而且有感情。有一些词语来读一读,出示:
亮堂堂
莲花落(是指民间的一种曲艺)
混沌
师:母亲讲故事、唱童谣的部分谁来读一读?
生:母亲累了,就给我讲……
师:有个地方读错了。
生:抱个狐猫来哄我,还有偷油。
师出示:筛大米
齐读。
师:谁来读母亲给我猜谜语的部分。谁来读母亲的话,读来读我的话,谁来读旁白。
指读。
师:读得真有情趣,看来大家课前预习得非常认真,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夏夜。最后一个小节,我们一起读。
师:在这个小节中,又出现了“启蒙”这个词,刚才我们通过查字典了解了启蒙的意思,现在这一段中,你从哪句话知道了启蒙的意思呢?
生:从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明白了启蒙这个词的意思。
师:那从哪句话可以体会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生: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齐读。
生:是母亲是她那双勤劳的手,帮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
齐读。
生:月光下那些明快、风趣的民歌民谣,让我学会了……
师:通过民歌民谣,让我学会了什么?
生:想象。
师:她还让我爱上了诗歌,飞向诗歌的王国。
齐读。
师:所以,作者说,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让感动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到底是什么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请大家读这一段。
学生配乐默读。
生:歌谣是动听的,歌谣是美好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在孩子眼里更觉得是美好的时刻。
师:这些动听的歌谣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为他吟唱的呢?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
齐读:夏季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
师:夜色这样的美,让作者感到这样的夜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月夜下为我们吟唱着动听的歌谣。(板书:诗情)谁来读。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妈妈在洗衣服。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生:勤劳。
生:我仿佛看到月亮照到空中,妈妈在月光下把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齐读。
师:第二首歌谣请大家自己读,边读边体会,母亲是带着怎样的情感为我唱的。
生自读。
生:生活很苦,盖楼是他们的梦想,说明母亲渴望幸福。
生:这位母亲很渴望幸福,所以先盖西楼,再盖南楼。
生:我觉得她对童年的我抱着很大的希望的,所以说凤凰凤凰一摆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凤凰一样的。
师:是的,母亲用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吟唱着歌谣。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母亲是怎样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是怀着对作者的希望。
生:母亲是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唱歌谣的。
师:是啊。(板书:深情)母亲深情地唱着,她唱的家是怎样的。
生:美满的,是幸福的。
生:我觉得母亲对我十分的好。
生:我感到母亲十分爱我。
师:是的,母亲带着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吟唱着歌谣。(板书:亲情)
师:在这样的月夜,母亲带着诗情,亲情,深情为我吟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
师:除了歌谣,母亲还为我吟唱了――
生:童谣。
师:这些童谣,大家自己读一遍。
生:我觉得这首歌好像一个有趣的故事,很押韵。
生:读起来很轻快。
生:我觉得就像在写小作者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小红孩……
师:第二首歌,小老鼠,上灯台……
第三首:毛娃哭……
师:同学们想一想,母亲会用怎样的形式吟唱这些童谣呢?来试一试。
生:是为非常轻快的语调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生读第二首童谣。
生:我觉得第三首是用甜美的语言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生读第三首。
生:我想母亲可能会加上手势动作来唱的。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第二首。
师:你加上动作就更生动了。
生:我觉得是带着可爱的童心去唱的。
生:还可以拍手,打着节奏来读。
师:你来试试。
生读第三首。
师:我们选择第二首,打着拍子来试试。
生齐读。
师:老师也想读,不过我想请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试一试。
师:现在,你就是母亲的儿子了,你愿意吗?现在妈妈要给你唱一首,你想不想听?
教师范读。
生:我觉得作为母亲很亲切。
生:我觉得母亲非常爱她的儿子。
生:我感觉母亲深爱着儿子。
生:我感到好温馨啊。
师:同学们,用你喜欢的形式来唱一唱这些童谣。
学生自己试。
师:这些童谣给作者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所以说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生读:母亲唱累了……
师:民间民谣唱累了,就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师:朝吃的猜。
师:母亲用民歌民谣滋养着孩子的心田。
所以说――
生:母亲不识字……给我送来点点浓郁的诗情……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在母亲的启蒙下,孙友田从一位农村孩子成为一位诗人,而她的母亲,年迈体弱,再加上病魔的折磨,已失去了记忆,她看着作者深深地笑了,笑得作者泪流满面,他多么希望能唤起母亲的记忆啊,他多想说,
出示:妈妈,你可还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你可还记得,你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唱歌谣的时候吗?
师:是啊,这些作者是记得那么清晰。
生:他还会说,妈妈,你还记得,是你,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妈妈,你可还记得,在童年的夏夜,你给我讲的民间故事,民谣,给我猜的谜语。
生:妈妈,你还记得儿时那温馨的一幕吗?
生:妈妈,可还记得你是我的启蒙老师吗?
生:妈妈,你还记得儿时的事吗?
师:是啊,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其实,不管母亲是否记得,在作者心里,母亲永远像是一尊玉雕像那么神圣,又像明月,珍藏在作者心里。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
师:先请大家来欣赏一首曲子,名字叫《母亲我为你骄傲》,播放曲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师:先来看这样一个画面。给你的感觉怎样?想说点什么?
生:这个画面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很温馨。
生:母亲十分亲切。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呀,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所以,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童年的夏夜是怎样的?
生: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
师:为什么?看书1-3节,请你从书上找找句子来回答。
学生看书
生: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师: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最美的时辰啊。是什么时候?
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指名学生读。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星星全都出来了,皎洁的月亮也出来了。
师:把你的话也说得美些。
学生再说。
再指名读“暑热散去了……最美的时辰。”
师: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很美?
生:我想告诉大家月色洒满我们的篱笆小院很美。
师: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候,读——“暑热散去了……”
师: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忙了一天了,这时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生:母亲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她很爱我。
师:是呀,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意。作为孩子的我,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谁来读读第四小节?
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短语,一起来读一读。
示: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吹来时感觉怎么样?
生:很舒服。
生:柔柔的。
师: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
生:母亲甜甜的嗓音。
师: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
生:小溪的水流动很缓慢。
师:是什么像小溪的流水?
生:母亲的嗓音。
示: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齐读。
师:用个词语来说说这种感觉?
生:轻柔。
生:轻缓。
师:那就让我们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读读母亲唱的歌谣。
齐读两首歌谣。
师:这两首歌谣都与月亮有关,它还与什么有关?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第一首。
指名一个学生读。提醒读得轻柔一些。
生:还与洗衣裳有关。
师:什么时候洗衣裳。
生:月亮出来了。
师:可见——
生:母亲很勤劳。
师:还有一首。
指名读另一首。
生:与美好的生活有关。
师:是啊,这是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我深情的吟唱,这时候,引读——
示: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老师,我能问个问题吗?母亲的声音怎么会是芳香的?
生:母亲的甜甜的嗓音仿佛是香的。
生:可能他们的篱笆小院里种了桂花树什么的,散发出来的香味。
师:你可真是会幻想。
生:母亲的声音很动听,感觉是芳香的。
师: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母亲用甜甜的嗓音为深情吟唱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生:我会觉得幸福极了。
生:真希望能一直停留在这一刻啊!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是什么?
生:“长”
师:第一个“长”指什么?
生:生长。
师:第二个呢?
生:流传。
师: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引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原本糊涂的心明朗起来了。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起了故事。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的6-9节。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根据回答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师:这句话讲母亲怎么样?
生:母亲很美,像玉石雕像。
生:母亲身穿白褂子像玉石雕像。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那个童话世界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10—13小节,再看看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根据回答,板书:猜谜语。
师:看第一句。"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让母亲再给我猜谜语。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示:"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生:母亲,我要感谢您。
生;母亲给了我很多,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我爱您。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母亲》,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但因为幻灯片上打不下,所以老师只带来了最经典的两个段落。自由读一读。
示:
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师:现在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
师:作者面对现在这样的母亲,心里会是怎样的呀,请你再读读最后一段,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十分感激母亲。
生:母亲是您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生:母亲是您用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感谢您。
师:带着这份感激再来读最后一段。
学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生: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教育
师: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怀着对母亲的感激读课题。
生读。
师: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深情的读课题。
生读。
师:其实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和关爱,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请你写一写,母亲,我想对你说:
生:母亲,我想对您说。
师:对呀,再加上一颗心,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教师在“你“的下面加上“心”)
学生写。
交流
师:母亲的恩情是我们所无法忘却的,在原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让我们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她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读题。
师;月光多美啊,再读读。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位慈祥的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唱歌谣、猜谜语。
师: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读,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读书。
指名读。
生:读“月儿弯弯—”。
师:歌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还有喜欢这种歌谣的吗?
生:我感觉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凰代表吉祥。
师;凤凰是传说中吉祥的象征,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生:读“月亮出来—”
师:这种歌谣是讲了他们的生活。母亲还有三首童谣。你喜欢哪首。
生:“小老鼠—”,告诉我们不能偷东西。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很可爱,很有童趣。
生:把一个小孩的喜怒哀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师读。你听。
生:很押韵。
师:怎么读出它的韵味呢?
生读。师轻轻击掌。再指名读。
生:读“小红孩—”这首歌不仅押韵,而且有童趣。
师;用南京话来说说这种童谣。生读。
师;这就是乡音乡韵,特有味。现在你对歌谣/童谣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押韵/有趣/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小动物,幽默丰富。
师:怪不得有位作家说,童谣是孩子们的。你们的认识与孙友田的认识是一样的,一起读。
(明快/风趣/幽默)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听童谣。
生:让我想起了《二泉映月》,好像山泉----
生: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优美动人。
生:像黄鹂的歌声催我入睡。
生:像为我们唱催眠曲,很美妙。
师;我们的感受都丰富,像小诗人。谁来读一读。(出示:她用甜甜------)
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们想像一下,当时的我怎么听母亲唱。
生:想象到我依在母亲怀里,很陶醉。
生:我趴在母亲腿上,摇着头在听,很动人。
师;把这些美妙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这儿为什么用“芳香的音韵”?好词语要好好地品。
生:像花儿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谣实在是太美了,超载了嗅觉与听觉,感觉到了芳香的音韵。
师:这就是孙友田感受到的“芳香”的音韵。母亲不识字啊,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静下心来读一读。用笔圈圈画画是个好的方法。
生:读“母亲天资聪颖—”。
师:你读的这句话里有两个“长”字,一个是“生长”另一个呢?
生:流传。
生:孕育。
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许多歌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引读“母亲用歌谣把—”她真是我的(指题目,齐读)还用什么启蒙了我?
生:神话、谜语。
师;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出示:此时明月已经中天--)
师:见过玉石雕像吗?你想到什么词语?为什么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如今他已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
推荐:孙友田的《母亲》/原文的省略部分。
师;当孙友田看到这轮明月,会想到什么?出示句式: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想起()……拿出笔来写一写。
师:把你写的内容,深情地读出来。
生交流。
师;是啊,看到那些明月,我们就会想到母亲,想起那些歌谣。感谢《月光启蒙》,让我们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民谣。
引读。搜集民歌民谣,相信也会在你们心中播下种子。
师:同学们,看看课题,……
自读课文。
师:有信心读好课文吗?这是第5自然段,有5个生字,谁能读好?
生:
师:“落”平时读——,这时读——
生:混沌 豁然开朗
师:你能根据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不长五谷,却出歌谣?
生: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他的孩子?
生:为什么本文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的?
师:一连串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明白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学生默读。
师: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
生:用诗歌。
师:是什么诗歌?
生:是童谣。
师:母亲是唱着歌摇启蒙我。(师板书:唱童谣)还有吗?
生:母亲还给我讲故事。
师:(板书:讲故事)还有什么?
生:猜谜语(师板书)
师:先从母亲给我的第一种启蒙方式开始。谁来读读母亲给我唱的歌谣。
生读第一首。
生读第二首。
师:多么美妙歌摇呀,想听听母亲是怎样吟唱这些歌摇的吗?闭眼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音乐起,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接着有女声唱歌摇的录音,师再继续读第三自然。)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母亲甜甜的歌谣。
生:我看到了月光下母亲搂着我的画面。
生:我感觉十分美妙。
师:你们一定跟我一样,眼前有一份美妙的月夜图(书上插图)。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指名生读。
师:此时更美的是——母亲的歌声,在母亲怀里听歌声的那种感觉。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请你们谈谈体会。
生:很甜美很幸福。
生:芳香的音韵非常优美。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是芳香的音韵,你能回答吗?
生:有点比喻的感觉……
师:只能意会,不好言传。
生:母亲的声音很甜美,所以用芳香来形容。
师:所以,就仿佛有——
生:香味绕在她身旁。
师:哦,不是真的花香,是沉静和陶醉的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生读。
师:感谢母亲用芳香的音韵,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生:充满了……
师:让我们用三种方式来……
生:读童谣。(读)
师:不错,三个生字,你才错两个。(众笑)
生:要抱着一颗童心来读。
师:你就是孩子。(众笑)
生:还可以配上动作来读。
师:你们来试一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读。
生自由读。
师:谁给大家展示一下?
指名生读。
生:我想读第二首。(生读)
师:正是这些童谣,给我带来了快乐。还有什么展示方式?
生:猜谜语。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很神秘。
生: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师:母亲都说“你真笨”了,怎么还能感受到爱?
生:
师:真是……如果将来当了他爸,一定比他妈……(众笑)
生:
师:
生:雕像
师: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生:月光照着母亲,让作者感觉到她像一尊玉石雕像。
师:明白了,在月光下,她是那样的——
生:美
生:圣洁
生:
师:……面对着玉石雕像一样的母亲,你心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课件: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在音乐声中写。
生:母亲把爱和知识伴着月光给了我。
生:
师:不识字的母亲也许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但……不平凡的感动。
一、板书课题,初品课题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新课课题,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提示“蒙”是后鼻音,齐读)
师:再看看课题——《月光启蒙》,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怎样?
生:读起来很优美。
生:很好听。
生:很美妙。
师:的确,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总能吸引读者再三品味。
二、初读课文,质疑探究
师:《月光启蒙》这篇文章挺长,生字特别多,有信心读好吗?(生)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当然,也可以悄悄地请教我!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我。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个别学生请教老师)
师:读完以后,有信心读好课文吗?
生:有!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五个生字词,能读好好吗?
多媒体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指名读“”篱笆“时辰”两个轻声词和三个生字,正音,然后齐读)
师:把这些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能读好吗?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不仅读得正确,还读出了味道。
师:这一课中,还有两个多音的生字,找出来了吗?
(副板:莲花落 混沌,提醒“落”“混”读音,齐读词语)
师:把“混沌”这个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混沌——记得在哪一课学过这个词么?
生:《盘古开天地》里学过了。
师: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混沌”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天地,一片是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在这一课中也是这个意思么?
生:不是。是“不懂,迷迷糊糊”的意思。
师:是的。知道了“混沌”的意思,那你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
思?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的意思。
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指板书),就
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师: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课上到这儿,你能根据课
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么?(生举手)不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有新发现了举手示意我。
师:谁先来提问题?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子中为什么说长歌谣?
生:“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课文为什么用“芳香”来形容“音韵”?
(副板:芳香?)
生: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启蒙她的孩子呢?
师:是啊,不识字的母亲,怎么会是“我”的启蒙老师呢?(副板:老师?)
师:多有价值的问题啊!还有吗?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师:从题目着眼提问,不错。谁还能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
生:为什么月光可以启蒙我呢?文章既然是写母亲对我的启蒙,为什么又叫“月光启蒙”?(教师在课题旁打“?”)
师: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书。
生:仔细读课文。
师:不仅要用心读书,还要学会用心思考,这样,再难的问题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 )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静读大约5分钟)
师:谁来说说,母亲怎么启蒙我?
生: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一句话,母亲用唱歌谣启蒙我。
生:母亲唱累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给我唱童谣。
生:让我猜谜语。
(教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
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谣啊!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这歌谣的吗?
生:想!
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乐曲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母亲给我唱歌谣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
生: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搂着“我”坐在草堆上吟唱着歌谣。
师:假如你就是文章的作者,什么感受?
生: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师: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是啊,月色美,其实更美的是——
生:更美的是母亲的歌谣,是在母亲怀里听歌谣的那种感觉。
师:是啊,此刻,耳畔仿佛又响起了母亲那甜美的歌声。
多媒体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
(学生朗读)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