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0:11:03
小学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实录一等奖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写“聊”)这个字认识吗?读一下。为聊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天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耳,所以是什么旁(耳字旁)
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生:妈妈照顾我吃
生:妈妈给我买好多衣服
生:我爸爸妈妈很疼我。每天晚上帮我盖被子
生:天天由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我们,关心我们。为什么这样照顾我们吗?
生: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一块肉。
生: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
师:在爸爸妈妈照顾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
生:他们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呢?
生:我长大了要给爸爸妈妈买别墅。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基本反映了中国学生的情况。同样是四年级的孩子,外国的孩子是怎么对待爸爸妈妈的照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读课题
师:教学“弱”字。谁能给弱小找一个相反的词语。
生:强大。
师:一个题目可以回答三个问题。来读课题(出示多媒体:1、谁不是最弱小的?2、我是不是最弱小的?3、我不是怎样的人?)
生练读后用课题回答。
师:从刚才的题目来看,为了回答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读法也不一样。
师: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谁?
生: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哪些人比我强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查生字表,并为每一小节标好小节号。开始读书。
师:刚才很多同学问这个字“萨”怎么读?
生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的我是谁?
生:萨沙?(师板书)
师:谁比我更弱小?
生:野蔷薇。(师板书)
师:哪些人比我强大?
生:爸爸、妈妈、托利亚(师板书)
师:蔷薇是两个生字。怎么记怎么学?
生:我是这样记的。蔷是墙去掉土字旁,因为蔷薇是植物,所以用草字头。
师:这两个字是形声字。翻到生字表,看看还有哪些字是形声字?
生:们、附、蔷、薇、滂、沱、
读生字,再教学词语:滂沱大雨、娇嫩纤弱
师: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小下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开始描红生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看课文,在这五个人和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指名读课文
师:大家对他们的朗读有什么建议?
生:萨沙的语言应该幼稚些
师:在正确一点上,还有什么建议?
生:缺了一个字。
师:读书可不简单。现在来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写了披雨衣、盖雨衣的事。
师:太概括了。谁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详述。
师:不容易。还有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说得更进一步?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写“聊”)这个字认识吗?读一下。为聊找个朋友。
生:聊天
师:聊天就是几个人之间的闲谈,聊天不仅要动口,还要用耳,所以是什么旁(耳字旁)
师: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天。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你的?
生:妈妈照顾我吃
生:妈妈给我买好多衣服
生:我爸爸妈妈很疼我。每天晚上帮我盖被子
生:天天由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爱我们,关心我们。为什么这样照顾我们吗?
生: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一块肉。
生: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
师:在爸爸妈妈照顾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
生:他们为什么不照顾自己呢?
生:我长大了要给爸爸妈妈买别墅。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基本反映了中国学生的情况。同样是四年级的孩子,外国的孩子是怎么对待爸爸妈妈的照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篇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读课题
师:教学“弱”字。谁能给弱小找一个相反的词语。
生:强大。
师:一个题目可以回答三个问题。来读课题(出示多媒体:1、谁不是最弱小的?2、我是不是最弱小的?3、我不是怎样的人?)
生练读后用课题回答。
师:从刚才的题目来看,为了回答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句话,读法也不一样。
师:从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是谁?
生: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哪些人比我强大?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查生字表,并为每一小节标好小节号。开始读书。
师:刚才很多同学问这个字“萨”怎么读?
生读。
师:谁来说说课文中的我是谁?
生:萨沙?(师板书)
师:谁比我更弱小?
生:野蔷薇。(师板书)
师:哪些人比我强大?
生:爸爸、妈妈、托利亚(师板书)
师:蔷薇是两个生字。怎么记怎么学?
生:我是这样记的。蔷是墙去掉土字旁,因为蔷薇是植物,所以用草字头。
师:这两个字是形声字。翻到生字表,看看还有哪些字是形声字?
生:们、附、蔷、薇、滂、沱、
读生字,再教学词语:滂沱大雨、娇嫩纤弱
师: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小下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开始描红生字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看课文,在这五个人和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指名读课文
师:大家对他们的朗读有什么建议?
生:萨沙的语言应该幼稚些
师:在正确一点上,还有什么建议?
生:缺了一个字。
师:读书可不简单。现在来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写了披雨衣、盖雨衣的事。
师:太概括了。谁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详述。
师:不容易。还有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说得更进一步?
师:小朋友,你们的语文老师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生:(齐)女老师!
师:你们的数学老师呢?
生:(齐)女老师!
师:美术老师呢?
生:(齐)女老师!
师:音乐老师呢?
生:(齐)女老师!
……
师:有没有男老师教你们啊?
生:(齐)没有!
师:那你们希望有个男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吗?
生:(齐)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男老师少!
师:像大熊猫一样珍贵!(众笑)
生:因为男老师和女老师不一样。
师:男的与女的当然不一样喽!(众笑)
生:不是,男老师和爸爸一样。(众大笑)
师:哪儿一样?
生:都是男的,都有胡子!(众大笑)
师:这是男人的特征!你真聪明,一眼就看出男老师的特点了。(众大笑)
生:我们还没有男老师来上过课。
生:我不知道男老师上课是什么样的。
师:好!今天给你们上课的就是一个男老师!就是我!欢迎吗?
生:(齐)欢迎!
师: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出示词语:快乐)那个小朋友会读这个词语?
生:快乐。
师:老师没有教,你都会读了。真了不起!一起读!
生:(齐)快乐。
师:听不出那么的快乐!
生:(齐,大声地)快乐!
师:现在听出来了!(出示:最快乐)这个词语谁会读?
生:最快乐。
生:最快乐。
师:“最”是个生字,这两位小朋友自己学会了!向他们学习!一起读。
生:(齐)最快乐。
师:小朋友,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
生:我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送我许多礼物,我最快乐。
师:得到别人的礼物是快乐的。
生:我生日的时候,和全家人一起吃大蛋糕最快乐。
师:和别人一起分享也是快乐的。
生:当我评上好孩子的时候最快乐。
师:得到别人的表扬是快乐的。
生: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最快乐。
师:与别人一起美好地生活是快乐的。
生:上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海南的时候最快乐。
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心情是快乐的。
生:放假了最快乐。(众笑)
师:为什么?
生:没有作业了,可以玩了。
师:做作业不快乐,没有作业就快乐!这是你的感受。其实,学习也会是快乐的。
……
师:有一只小青蛙,他整天在想:(出示:做什么事最快乐?)一起读!
生:(齐)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他想明白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要这样读。(教师范读,突出疑问语气。)
生:(齐读,语气明显有变化。)
师:小青蛙去问了哪些人?他们又是怎么回答的?请你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看一看生字上面的拼音,读一读。
生:(自由地大声读课文。)
师:看着那么这么用心地读课文,老师真快乐!那么快乐吗?
生:快乐!
教材说明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学习要求是:你家有许多照片吧。这些照片有的记录了你欢乐的童年,有的留下了你们一家幸福的时光,也有的藏着一个难忘的故事……把你家的影集带来。相互交流,再选出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给大家介绍一下。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是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养成“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我家的一张照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他们有话可说,每张照片或者记录了学生欢乐的童年,或者留下了学生全家的幸福时光。或者珍藏着一些难忘的故事。学生对于这些事都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可以说,“我家的一张照片”这个话题本身就能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创设和谐愉悦的交际氛围的同时,在多个层面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和语言习惯。
口语交际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交际情景,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然而,交际情境的创设又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体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交际的情景中学会交际,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效果的关键。本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给大家介绍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因为是学生自己家中的照片,因此,学生对照片所反映的生活比较熟悉。‘为提高本次口语交际课的效率,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
教学目标
1具体生动地介绍“我家的一张照片”,介绍时要注意做到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语言优美。
2评价别人的发言,态度诚恳,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按一定的顺序述说相片的来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照片背后的故事要说清楚。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些奖励用的小红花。
2学生准备:
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影集。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在你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家人一定拍下了许多难忘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记录了你欢乐的童年,有的留下了你们一家幸福的时光,也有的还藏着一个难忘的故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影集,带来了吗?
生(齐):带来了。(纷纷举起影集示意)
师:课前,老师从几个同学的影集里选了一些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如果照片上的同学你能一下子认出来,我们就一起叫出他的名字。
(师播放由学生的照片编辑成的课件,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响起,学生在一张张流动的照片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熟悉的伙伴过去拍的有趣的照片,他们惊喜地叫着他(她)的名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课堂气氛十分温馨、活泼。)
师:看了刚才的一些照片,觉得好玩吗?谁来说说你看到的镜头?
生1:我看到王宇辉小时候拍的一张照片.他的嘴上涂满了奶油蛋糕,头上戴着“生日快乐”的帽子,特别有趣。
生2:我看到吉鹏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在长城上拍的照片。
生3:老师,我看到一张照片,上面的小朋友正在哇哇大哭,好像是孙瑞,我没认出来。(班上有学生在笑)
生4:刚才播放的第一张照片是我的。那是我5岁生日那天在肯德基餐厅拍的。
一、魔术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瞧!好玩吗?想学吗?谁是今天最出色的孩子,下课了老师一定教给他。
2、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找到答案。
3、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
4、师:谁来说,是什么?(水)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吗?
生1:是“水”,因为水能变成汽,升到空中就能变成云。
生2:水才能在变成雨、雹子、雪。
生3:水能淹没庄稼,灌溉田地.
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你们愿意做小水珠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小水珠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学习第一自然段(8)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一段,看看我们能变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
2、师:变成什么了?谁来说?那,是怎么变的?
生: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3、师:谁还变成了“云”?(指名说)
4、师:我也喜欢变“云”(师读)
5、师:还有谁喜欢变“云”?(指名读)
6、师: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云”,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
生1:我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穿“白衣服”。
生2:我在下雨前和晚上时穿“黑衣服”。
生3:我穿上“红袍”,因为我是在出现朝霞和晚霞时,才穿上。
7、师: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漂亮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8、师:谁能读出这种喜欢呢?
9、指名读。(喜欢吗?一般:谁能读这种喜欢?好:看你穿上漂亮衣服得意的样子,谁来挑战他?瞧!你读得乐滋滋的样子一定很喜欢吧!)
学习第二自然段(7)
1、师:我们可真能干,一会儿就变成了“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
3、师:我们现在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师:原来我们变成了“雨”是落下来的(板书:落)
4、师:我们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
生:我是变成小硬球打下来的。
师:那你是打下来的,你可真有力气,为什么会“打下来”?
生:因为小硬球非常重,所以打下来。
师:那你打下来一定很有劲,你觉得你应该这样读?
生:应该很有力,很重的读出来。
师:那你试一试?(生读)
师:还有谁变成了“雹子”打下来?(指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边做动作边读)
师:瞧!大家多有劲,打在人们头上一定很疼。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生1:可以。
师:好的,保留你的意见。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我觉得不能,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认识本课13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带、录音机、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共唱《新年好》
师生问好
一、展示自我,导入新课
1、利用“成长记录袋”展示自我
师:同学们,元旦已经过了,大家都长了一岁。在这学期里,你哪些方面进步了呢?快快打开你的“成长记录袋”,在小组内夸一夸自己。
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夸一夸自己。
生1:你们看,以前我写的字很糊涂,后来我向××学习,已经进步啦!××,你看!
××:太好啦!
生2:你们看,我这张画多好看哪!
△△:太棒了,真好看。
师:确实画得很好。
生3:我学会说普通话了,我讲故事还得了第一名。
师:你为班级争了光!
生4:我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了。我把它记在这了。
师: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的进步真不小。我们的学习伙伴“丁丁”也长大了一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我长大了一岁》。<板书>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齐读(如有误音纠正后再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1面。翻好了吗?请把小手放好,指着课文。
二、整体感知,快乐识字
1、整体感知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丁丁”对谁说:我长大了一岁?
生指课文、听
师:“丁丁”对谁说:我长大了一岁?谁来说?
生:(略)
2、合作学习,快乐识字
师:丁丁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现在请你们自己指读课文,〈播放课件〉认一认生字,把字音读准,把这首小诗读顺,小手放好了吗?好,遇到不认识的字,和小组同学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一学。
生自读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这课的生字你们都学会了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检查一下。
小组长检查
抹
捉
师:这些生字你们组四个人都学会了吗?全会的,请小组长代表你们组举手。其它组请把你们不认识的生字卡片交给我。
师:谁能帮一下他们,这个“抹”(捉)怎么读?好,请第⑤(①)组齐读两遍。(师拿生字卡,适时问:你是怎么认识它的。)
生:我是看书上的拼音,才认识的。
生:我们组刚才把“抹”和“妹”一起学,因为“小妹”是女的,它的左边是女字旁;“抹”要用手,左边是提手旁。“妹”的右边上面这横比较短,下面这横比较长;“抹”的上面这横比较长,下面这横比较短。(生边比边说)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观察得也很仔细
纠正“欺负”读音
师:现在,这些生字你们都会了吗?
3、巩固识字游戏
师:同学们,快看,〈播放课件〉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好,大家齐读两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这一节课开始,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认识大海,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单元《大海》(板题)
师:谁见过大海?你能说说见过的大海什么样子?
生:我在青岛见过大海,大海可大了,可宽了,站在大海边,望不到海的那一边。
生:老师,我在电视上见过大海,大海蓝蓝的,海里还有许多许多的鱼、海星、乌龟呢。
师:老师课前为你们找到了一段关于大海的录像,想不想看一看?
生:(齐声)想。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放录像)这就是美丽的大海,蓝蓝的海水无边无际,好像和蓝天连在了一起。你看,海浪冲上了礁石,被撞成了无数的浪花落下来。快来看,这是海底的珊瑚,鱼儿在它身边游来游去……
师: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齐声)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去海边一游。这一节,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我家住在大海边》(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读课题?--还有谁愿意读?--大家齐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入正题,通过问学生:你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吗?然后教师遵循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为学生出示了大海的景象,同时教师生动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大海中,这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先声夺人地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
二、阅读课文
师:海边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同学们把书翻到52页,平放在桌子上,自己能先来试着读读课文吗?
生:能读(多数学生)。
师:要是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可以看看拼音,问问旁边的同学也行。--开始。
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了课文,很认真,老师都看到了。现在同桌之间再来互相读一读。一个读,一个听,听你同桌的读音正确吗?看他指读的方法对吗?要是他有困难,你就帮帮他。
生:同桌之间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们在小组内读读课文怎么样?如果你喜欢,读给自己小组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其它小组的同学听。要是小组里认为谁读得好,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生:小组里读课文。
师:每个人都读完了。现在,我想知道刚才都有谁得到了别人的表扬?
生:纷纷举手。师:祝贺你们。谁愿意到前边来,指着大屏幕上的课文,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一生读课文。
师:还有谁想读吗?那好,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齐来读一遍,好吗?生:纷纷起立,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没有老师帮忙,自己就把课文读得这么好,你们真的很棒。来,掌声鼓励自己。
生:鼓掌--嘿、嘿--我真棒!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教学内容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最大的麦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是周六,你们和在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日,来到这里与我见面。我非常感谢你们!(真诚地鞠躬,同学和老师热烈鼓掌!)想不想认识我?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其中,有一位女同学高举着手并且站起来说。)
师:请你到前面来。(那位同学走到了前台,显得有些紧张。)听说盐城一小同学的字写得很棒,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
生:当然可以!(她很自信地说道。)
师:请你先写一个孙悟空的“孙”,再写一个建设的“建”,然后写一个雷锋的“锋”。(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孙建锋”三个字,其他同学惊奇地看着黑板。)
师:你写下的就是我的名字。(她猛地愣了一下,又下意识地吐了一下舌头,鼻尖上闪动着几粒细小的汗珠。)勇敢地喊一声,好吗?
生:孙建锋!(她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
师:好样的!其余的同学尽情地喊一声!
生:孙——建——锋。
师:六年来,你当着一位老师的面,既写又喊他的名字,有什么感受?
生:不礼貌。(她不好意思地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一个胖乎乎的男孩子“噌”地站了起来)你是在“师生互动”。(千余名听课的老师热烈鼓掌!)
师:真不简单你小小的年纪竟然知道如此深刻而又前卫的教学专业术语。我很佩服你!(我双手同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听课的老师又一次热烈鼓掌。)
师:第一次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盐城,听说这里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还有历史景观“新、马、泰”。(同学们开心地笑了起来)请为我导游一下“新、马、泰”,好吗?
生:“新”,是新四军纪念馆;“马”是铜马广场;“泰”,是原新四军指挥部所在地——泰山庙。
师:谢谢“导游们”清晰地讲解。(笑声)孙老师也将带你们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我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共490字,只有两个生字。我相信经过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
师: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请问孙老师,“麦垄”是什么?
师:问题提得好!请大家看我写“垄”,你们跟着“书空”……这是课文中的一个生字,翻开课后练习,先认真地描红,再临写一遍。“麦垄”是什么?有问题先问谁呢?
生:问自己。
师:有道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呢?
生:问老师,问同学,问字典。
师:看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可真多!孙老师愿意和大家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麦地?
生:同学们都摇了摇头。
师:转过身去,看一看下面坐着的老师。如果说这就是一大块麦地,这样(我用手一行一行地比划着)坐着的老师就像是“麦垄”。
生:(豁然开朗)哇,我知道了,“麦垄”就是麦地里那一行一行的小麦!(他那悠然的心会惊喜,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师:孙老师也像你们一样高兴,因为咱们的合作是成功的!(同学们开心地笑了)
……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回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这篇——
生:家乡的桥
师:他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桥呢,家乡的桥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咱们就来自由
轻松地读读课文,老师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家乡的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做上记号。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还等什么,开始吧。
生自读课文师指导(师:有些同学一边读一边用笔做个记号很好)。
师:好,咱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你可真积极,你来说。
生:我最喜欢看桥名。
师:桥名很有意思,那你就来读读桥名吧。
生读桥名。
师:那么多桥名,家乡小桥的名称可真是多,很多很美。还有其他的内容印象深的吗
生:下棋,讲故事,捉迷藏……
师:我知道你就爱玩,羡慕那些家乡的孩子吗?
生:羡慕。
师:家乡的桥是不是特别
生:好。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印象最深的是桥的造型,
师:家乡小桥的造型可真是
生:千姿百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一遍课文就能了解大致的内容。刚才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做造型的这段做上记号,我们就来先学习造型这段。先来读读,挑段你喜欢的,想一想这个桥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
师:有些同学读了一遍又一遍,在你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过桥
师:喜欢过桥的同学站起来读读。
生读。
师:多简单啊,我们读快一点。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有点进步,请坐。那喜欢单拱桥的有没有。
出示单拱桥的图片。
指名读。
师:句子很长能够念流利很不容易,指导“缀”的读音。你能看看图说说缀的意思是,你说说看
生:就是往上连
师:课文用了一个缀字就表达的很清楚,两边往上,形成
生:一个大八字。
师:一对石狮子雄赳屹立在
生:石柱上。
出示:夜里,你……
师:家乡的月夜是这样的宁静,这句话念的时候该怎么念
指名读。
师:同学们,课文只写了一个最简单的过桥和最漂亮最有气派的单拱桥,却又说它的造型是
生:千姿百态
师:你能理解吗?
生:不能。
生:能。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前不久在西子湖畔,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次阅读观摩课。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阅读教学中,使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沟通联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在课堂上,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间是朋友,是同学,是伙伴。课前,师生聊天创设了愉快的环境,融洽的气氛,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对新老师没有了恐惧。聊天过后,气氛非常轻松,师生之间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
师:同学们好!你们听懂刚才的介绍吗?我姓什么?
生:您姓于。
师:哪个“于”?请来猜猜?
生:干部的“干”字加个钩。
师:哦,干部鱼,当干部的姓于。(学生笑)
师: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
生:江苏徐州。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我们上课发言要注意听,会听。我教语文,教五(1)班的语文,正是教你们。好,现在上课。同学们好!
生:(声音十分响亮)老师好!
师:真好,真不愧是娃哈哈小学的学生!相信你们读课文一定读得好,一定读得笑哈哈!
对借班上课来说,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存在距离是无疑的。如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心领神会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沟通联系,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但这毕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插曲,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上述导入中,于老师的处理真是恰到好处,三言两语,就把师生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二、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后。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很认真,是一字一句用心地读。
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很不平静。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可惜。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心里觉得很悲哀。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沉重。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很气愤。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十分憎恨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行为。
师:除了恨帝国主义,还恨别的吗?还恨谁?
生:我还恨清政府,他们让帝国主义侵略者毁灭了圆明园。
在整体感知阶段,于老师没有提一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字地读,读后请学生谈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样的感受?”,看似平白的一问,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把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
师:我还注意观察同学们说话时的各种表情,说明大家读这课文心情很复杂。每个同学都告诉我心里不是滋味。恨谁?恨英法联军,恨满清政府。那么,你读了哪一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生:我读了第五段最恨清政府,最恨英法联军。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五段,把你们的恨读出来。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师:我发现大家的表情饱含愤怒。谁愿意站起来把对帝国主义和满清政府的恨读出来?
……
师:让我们记住这恨,记住侵略者的罪行。同学们各人读各人的,读出你心中的恨。
生自由读,师帮助个别学生。
师: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让你恨?让你愤怒?让你难受?让你压抑?同学们再认真读读二、三、四自然段,默读后,用一句话来告诉我。拿出笔,一边读一边思考,静心读书,字字入目。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