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给予树》说课稿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5 17:34:04

小学语文:《给予树》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语文:《给予树》说课稿一等奖

1、小学语文:《给予树》说课稿一等奖

一、说教材

1、简析:《给予树》是小学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的第31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在去给家人买圣诞礼物的时候,,选择买棒棒糖给家人,却把大部分的钱用来买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不相识的贫困小女孩子,也给予了她同情与关爱。本文的语言平实也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关爱别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妈妈的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优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2、教学目标

(1)、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2)、用心体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学习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爱的教育,,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教师的初衷。

3、教学重点:通过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

教学难点:体会这种给予的精神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

问题要简单而细致,经过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金吉娅的付出和作出的选择是属于一种牺牲自我的关心别人的行为。

三、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课前铺垫: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通过读名人名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整体感知善良、关爱的美好所在,也为下文做好适当的铺垫。

2、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金吉娅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更要学生体会到做好事是要有牺牲和选择的,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对帮助别人这一“爱”的主题比较熟悉,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不一定能做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的行动有所缺失?作为教师应关注到这点——金吉娅的思想过程。为此,预设如下:

A读课文,说说金吉娅的那些地方令最为感动?

B讨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她的做法中体会感悟到了什么?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从给予树取下卡片,你准备给小女孩写什么内容的信,请你写一写。

C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试说、加强感情体验。

D交流讨论:金吉娅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她会想些什么?(她可能会想:我买了洋娃娃给别人,那我拿什么给自己的亲人呢)可怜的小女孩子,她心中的天平应该倾向于哪边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有必要让学生和金吉娅一起接受挑战和作出选择,可怜的孩子终于选择了去关爱别人。但是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的亲人买些棒棒糖。这种内化,需要已有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进行相互地作用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答案。在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悟之后,组织学生做深入思考,让倾听感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升:做好事需要有牺牲和选择。

2、小学语文:《给予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1、简析:《给予树》是小学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的第31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在去给家人买圣诞礼物的时候,,选择买棒棒糖给家人,却把大部分的钱用来买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不相识的贫困小女孩子,也给予了她同情与关爱。本文的语言平实也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潜在的关爱别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妈妈的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优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2、教学目标

(1)、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2)、用心体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学习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爱的教育,,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教师的初衷。

3、教学重点:通过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体贴。

教学难点:体会这种给予的精神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

问题要简单而细致,经过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金吉娅的付出和作出的选择是属于一种牺牲自我的关心别人的行为。

三、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

1、课前铺垫: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通过读名人名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整体感知善良、关爱的美好所在,也为下文做好适当的铺垫。

2、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金吉娅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更要学生体会到做好事是要有牺牲和选择的,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对帮助别人这一“爱”的主题比较熟悉,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并不一定能做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们的行动有所缺失?作为教师应关注到这点——金吉娅的思想过程。为此,预设如下:

A读课文,说说金吉娅的那些地方令最为感动?

B讨论:金吉娅是个怎样的小女孩。从她的做法中体会感悟到了什么?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从给予树取下卡片,你准备给小女孩写什么内容的信,请你写一写。

C让学生在朗读、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试说、加强感情体验。

D交流讨论:金吉娅做了好事,为什么还要难过?她会想些什么?(她可能会想:我买了洋娃娃给别人,那我拿什么给自己的亲人呢)可怜的小女孩子,她心中的天平应该倾向于哪边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有必要让学生和金吉娅一起接受挑战和作出选择,可怜的孩子终于选择了去关爱别人。但是也没有忘记给自己的亲人买些棒棒糖。这种内化,需要已有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进行相互地作用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答案。在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悟之后,组织学生做深入思考,让倾听感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升:做好事需要有牺牲和选择。

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说课稿

1)《给予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本文的语言平实,但它很真,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二、说设计理念:

《给予树》这篇课文以“爱”为线索,突出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抓住“爱”进行教学。在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通过重点语句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感悟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言语.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分段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在问答中寻找答案,认真思考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用自己的爱,同情和善良之心,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增添一份热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读中悟情,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永远是教与学互相作用的统一活动,其任务在于:通过教和学这种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掌握学习方法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法:

教法:

1.读写结合法,我利用读与写相通之处,让学生写爱心主语。

2.电化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使学生置身于有吸引力的情境中,更好地促进学习。

3.朗读感悟法,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在朗读中教给学生方法,进行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师生互动法,根据教学目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问答谈话形式师生进行互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感知、感悟、思考语言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学习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第一课时同学们已简单交流搜集的圣诞资料的基础上,我又把精心制作的课件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播放,让学生说说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学生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使学生立刻感受到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心中的位置就像中国的春节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这不仅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还为后面的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盼望圣诞老人送给自己洋娃娃的陌生女孩买洋娃娃这一举动的体会做了铺垫。接着引入课题,让学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再次提醒学生“给”是一个多音字,并分清“矛”与“予”。然后让学生对课题质疑,从“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走进文本。

4、小学语文:《骆驼和羊》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骆驼和羊》是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讲的是骆驼和羊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谁也不服谁,因而争论不清,最后只好找老牛评理的故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要懂得自己也是有短处的。要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图文对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当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

3、说教具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flash课件,目的是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的心理,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童话式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畅游在童话世界里,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说学法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按“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步骤进行探究。即引导学生用心看,想象着说,认真读,仔细找。

四、说学情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中都唯我独尊,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总是向老师告对方的状。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适时教育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童话导入新课

出示骆驼和羊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骆驼和羊的特点(高、矮)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他们和你们一样,也经常发生矛盾。这一天,骆驼和羊碰到了一起,他们就吵了起来。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争吵吗?请同学们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让学生置身于童话情境之中,情绪必然高涨,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活动就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第二环节学习第一自然段

创设情境让前排矮个同学表演羊,后排高个同学表演骆驼,分角色朗读,读出双方的不服气。再同桌对读。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角色心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我按照“看看——说说——读读——找找”的顺序学习。看,看图。说,说他们干什么。读,自由读课文。找,在读的过程中找羊吃的辛苦吃力的词语。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骆驼吃树叶的轻松和羊吃树叶的辛苦,并让学生表演羊吃树叶的动作,从而感受骆驼的得意。通过找动词和表演来理解羊吃树叶的辛苦和吃力,让学生明白只有用词准确语句才会生动。

在总结第二自然段学法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第四环节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让学生谈谈是高好还是矮好。然后听听老牛的观点。最后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那峰骆驼或你是那只羊,听了老牛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5、小学语文:《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但是对四年级学生的现有思维水平来说,他们一拿到课本不一定就能够捕捉诚信这个主题。诚信、奉献、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人文性的厚度”不够的缺憾。小鸟的执着追寻,对诺言的尊重,传递给我们多少感到:这是一只多么重情义的小鸟啊!所以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以其余两个为辅来展开教学流程。

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难点: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所感染。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立足工具,弘扬人文。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努力实现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我采取了“读悟结合、品词析句、想象补白、读写并行、角色体验”等方法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说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日记激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多元对话——演读课文,倾心对话——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拓展延伸,多向对话——回归课题,升华理解的教学思路。

(一)日记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一)2006年10月28日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

(二)2006年12月28日阴

冬天来了,我准备到南方去了,打算明天去向大树告别。

(三)2007年1月12日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师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让我们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看看会有哪些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1、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好朋友”入手,让学生找出能体现树和鸟是好朋友的语句,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读,抓住“我明年一定回来”体会小鸟与大树感情是深厚。

2、自主学习三组对话。

请学生找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6、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1)《我们的民族小学》说课稿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

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

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

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这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体现了学校团结的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欢乐、祥和气氛。课

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本文对第一自然段

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提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即好像看到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

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

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

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

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作什么?通过学生大胆

而丰

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

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1]

7、小学语文:《燕子》说课稿

一.解读教材:(即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理念指引(即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8、小学语文:《麋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6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二.媒体设计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三.学设计过程

我预定三课时完成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9、小学语文:《山行》说课稿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10、小学语文:《称赞》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取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如何手工制作做豪华宫廷风扇套
怎么手工DIY做好看的串珠手链
怎么利用废纸折纸手工做垃圾盒教程图解
手工缝制对折式两用便携小钱包
手把手教你如何手工diy爱心书签夹
怎么用丝带做一朵好看的重瓣玫瑰花

本类热门作品

  • 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五大优势教学设计一等奖
  • 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案全集2一等奖
  • 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
  •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等奖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精彩教案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B)教学案例一等奖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教学实录一等奖
  •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草地》说课稿一等奖
  • 语文园地二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