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1:25:03
拉萨古城教学实录一等奖
(课前播放音乐“香巴拉并不遥远”)
一、解决疑点,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拉萨古城》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对拉萨的建筑非常感兴趣,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大家都上网查找、收集了资料,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
生 1: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写到的经幡还弄不明白。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信息,(出示学生文稿)大家看!这些在屋顶上飘飞的五彩布条,就是经幡了。在查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幡是藏族居民用来祈求幸福、祈求好运的,他同时还代表着美好的祝福,难怪在西藏,家家户户的楼顶上都飘飞着五彩经幡。
生: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课文中写到作者正月里看到经幡飘飞,既然经幡带有美好的意思,我想问:在拉萨的民居上,是每天都挂经幡,还是正月里才挂?
生1: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注意,不过课后我们一定进一步查阅资料,争取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生:谢谢!
师:这一组解决了“经幡”这个问题,我们其他组呢?
生:课文写到:“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为什么称布达拉宫是旗舰,我们不明白。 通过学习,我感觉到布达拉宫确实非常雄伟,(出示文稿)看这是拉萨古城的全景(图片),而这一张是布达拉宫,我们可以看到,布达拉宫高高的耸立在拉萨的最高处,而且布达拉宫是整个拉萨,也是整个西藏最雄伟的建筑,作者把他比作旗舰非常贴切,整个布达拉宫像一艘航空母舰,带领拉萨古城起帆远航,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师:真精彩!而且,布达拉宫还是整个西藏地区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中心。
生:大昭寺建筑上装饰的东西,课文写得非常简单,我们找到了这些东西的图片,(出示文稿)请大家看图片,通过观察,这些东西确实非常美丽,而且他们在藏族人们心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师:你能带着你现在的感受,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真好!让我们齐读一遍,也来感受生动的画面。
二、抓住热点,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通过我们再次朗读,我们感觉到,拉萨具有雄壮之美,拉萨具有神秘之美。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对拉萨的什么最感兴趣,是风格独特的藏族民居?是布达拉宫?还是圣洁的大昭寺?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准备交流。
生 1:我对布达拉宫最感兴趣,(打出布达拉宫图片,简单文字介绍)布达拉宫海拔有3000多米,经过历代西藏人民的不断修缮,现在的布达拉宫有15000多间房子,占地面积有36万多平方米,主楼有13层,高117米,相当于我们的教室30层那么高,真不愧是“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啊!
师:“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多贴切的比喻啊!还有哪些组研究的也是布达拉宫?
生2:我也非常喜欢布达拉宫,(观看图片)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红白两宫浑然一体,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左看、又看,布达拉宫总是那么美、那么雄伟、那么壮观,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蓝天碧水中的布达拉宫永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师:这是一组多么美丽的画面!
生 3:大家好,刚才两位让我们体会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我们小组也整理了丰富的资料,他们一致推举我上来跟大家进行交流,我就以导游的身份带你们走进布达拉宫,相信会有另一种体会。(展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迈入布达拉宫,看着那精雕细琢的房梁、古色古香的宫殿、精美细腻的壁画……这一切都宛如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切都宛如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全部的视线。
看!这一个个金碧辉煌的建筑、这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文物,都让我们心驰神往,(放大图片)这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光是建造他,就使用了11万两的黄金,共300多千克!而且外面还镶嵌了无数的珠宝。由此可见,布达拉宫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宝藏啊!他们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刚才我们在完善网页时在老师资料库找到一段布达拉宫内部建筑的视频,我们将添加到网页中去,欢迎大家点击观看。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有同感,那就是:布达拉宫真雄伟、真神秘、真壮观啊,就让我们以这句话为开头,谈上几句。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1:大家好,下面我带大家参观大昭寺,西藏最辉煌的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离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可以说是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看,这些是大昭寺的装饰,不要小看他们,可是大有来历哦!可惜我没能找到这些美丽的传说。
生 2:我找到一个关于金瓶的来历。(抢答)金顶宝瓶其实是指藏教开创人佛像前的金瓶,这个金瓶的来头可大了,他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宝贝。在西藏人们都相信,达赖喇嘛也就是活佛是不会灭的,他们死后都会转世投胎,成为转世灵童,而要找到这位转世灵童就必须靠着个金瓶,因为金瓶里有转世灵童的出生年月以及姓名。
师:是啊,可以说拉萨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处装饰都有着富于神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查阅、收集。我们接着交流。
生3:我们小组研究也是大昭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被大昭寺那恢弘的气势,圣洁的氛围,灿烂的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小组集体创作了一首小诗想朗诵给大家听一听。(有多少人在你面前长跪叩首,
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留下虔诚的身影。
有多少人在你身边簇拥着,
赞美你的辉煌,赞美你的雄伟,赞美你的庄严绚丽。
寺前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
留下了岁月的永恒。
寺顶的胜利宝幢上经文,
叙述着你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千多年的回忆,
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师:同学们的介绍让老师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老师也送你们一个小礼物(观看宣传片)
师:看完这段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体会到布达拉宫确实非常的美丽。
生:在我心中西藏变得更加神秘了。
生:如果有可能,我现在就想去西藏。
师:是啊!那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
以其特有的造型和特有的光彩,
照耀着美丽的青藏高原。
那悠扬而浑厚的诵经声,
让我耳边仿佛有千年的呼唤在回响,
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梦境,
拾起了心灵深处的情缘
我愿做你顶上悠闲的白云,
我愿成为轻拂你的微风,
我愿做一只盘旋于你周围的雄鹰,
如果这些都不能,
那也请你允许我成为一片你城边的落叶,
让我静静地体会你雄浑而博大的胸怀。
三、互动总结(播放背景音乐“献给阿妈的歌”)(播放青藏高原)
(课前播放音乐“香巴拉并不遥远”)
一、解决疑点,交流初读课文情况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拉萨古城》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对拉萨的建筑非常感兴趣,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大家都上网查找、收集了资料,我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
生 1: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中写到的经幡还弄不明白。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查阅了大量信息,(出示学生文稿)大家看!这些在屋顶上飘飞的五彩布条,就是经幡了。在查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幡是藏族居民用来祈求幸福、祈求好运的,他同时还代表着美好的祝福,难怪在西藏,家家户户的楼顶上都飘飞着五彩经幡。
生: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课文中写到作者正月里看到经幡飘飞,既然经幡带有美好的意思,我想问:在拉萨的民居上,是每天都挂经幡,还是正月里才挂?
生1: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注意,不过课后我们一定进一步查阅资料,争取能回答你们的问题。
生:谢谢!
师:这一组解决了“经幡”这个问题,我们其他组呢?
生:课文写到:“布达拉宫则是无与伦比的旗舰。”为什么称布达拉宫是旗舰,我们不明白。 通过学习,我感觉到布达拉宫确实非常雄伟,(出示文稿)看这是拉萨古城的全景(图片),而这一张是布达拉宫,我们可以看到,布达拉宫高高的耸立在拉萨的最高处,而且布达拉宫是整个拉萨,也是整个西藏最雄伟的建筑,作者把他比作旗舰非常贴切,整个布达拉宫像一艘航空母舰,带领拉萨古城起帆远航,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师:真精彩!而且,布达拉宫还是整个西藏地区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中心。
生:大昭寺建筑上装饰的东西,课文写得非常简单,我们找到了这些东西的图片,(出示文稿)请大家看图片,通过观察,这些东西确实非常美丽,而且他们在藏族人们心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师:你能带着你现在的感受,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真好!让我们齐读一遍,也来感受生动的画面。
二、抓住热点,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
师: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通过我们再次朗读,我们感觉到,拉萨具有雄壮之美,拉萨具有神秘之美。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对拉萨的什么最感兴趣,是风格独特的藏族民居?是布达拉宫?还是圣洁的大昭寺?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准备交流。
生 1:我对布达拉宫最感兴趣,(打出布达拉宫图片,简单文字介绍)布达拉宫海拔有3000多米,经过历代西藏人民的不断修缮,现在的布达拉宫有15000多间房子,占地面积有36万多平方米,主楼有13层,高117米,相当于我们的教室30层那么高,真不愧是“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啊!
师:“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多贴切的比喻啊!还有哪些组研究的也是布达拉宫?
生2:我也非常喜欢布达拉宫,(观看图片)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红白两宫浑然一体,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左看、又看,布达拉宫总是那么美、那么雄伟、那么壮观,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蓝天碧水中的布达拉宫永远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师:这是一组多么美丽的画面!
生 3:大家好,刚才两位让我们体会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我们小组也整理了丰富的资料,他们一致推举我上来跟大家进行交流,我就以导游的身份带你们走进布达拉宫,相信会有另一种体会。(展示)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迈入布达拉宫,看着那精雕细琢的房梁、古色古香的宫殿、精美细腻的壁画……这一切都宛如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切都宛如一股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全部的视线。
看!这一个个金碧辉煌的建筑、这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文物,都让我们心驰神往,(放大图片)这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光是建造他,就使用了11万两的黄金,共300多千克!而且外面还镶嵌了无数的珠宝。由此可见,布达拉宫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宝藏啊!他们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刚才我们在完善网页时在老师资料库找到一段布达拉宫内部建筑的视频,我们将添加到网页中去,欢迎大家点击观看。
师:听了他们的介绍,相信大家都有同感,那就是:布达拉宫真雄伟、真神秘、真壮观啊,就让我们以这句话为开头,谈上几句。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1:大家好,下面我带大家参观大昭寺,西藏最辉煌的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离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可以说是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看,这些是大昭寺的装饰,不要小看他们,可是大有来历哦!可惜我没能找到这些美丽的传说。
生 2:我找到一个关于金瓶的来历。(抢答)金顶宝瓶其实是指藏教开创人佛像前的金瓶,这个金瓶的来头可大了,他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宝贝。在西藏人们都相信,达赖喇嘛也就是活佛是不会灭的,他们死后都会转世投胎,成为转世灵童,而要找到这位转世灵童就必须靠着个金瓶,因为金瓶里有转世灵童的出生年月以及姓名。
师:是啊,可以说拉萨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处装饰都有着富于神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还可以进一步查阅、收集。我们接着交流。
生3:我们小组研究也是大昭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被大昭寺那恢弘的气势,圣洁的氛围,灿烂的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小组集体创作了一首小诗想朗诵给大家听一听。(有多少人在你面前长跪叩首,
在寺前的青石板上留下虔诚的身影。
有多少人在你身边簇拥着,
赞美你的辉煌,赞美你的雄伟,赞美你的庄严绚丽。
寺前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
留下了岁月的永恒。
寺顶的胜利宝幢上经文,
叙述着你悠久而灿烂的文化。
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千多年的回忆,
一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师:同学们的介绍让老师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老师也送你们一个小礼物(观看宣传片)
师:看完这段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体会到布达拉宫确实非常的美丽。
生:在我心中西藏变得更加神秘了。
生:如果有可能,我现在就想去西藏。
师:是啊!那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
以其特有的造型和特有的光彩,
照耀着美丽的青藏高原。
那悠扬而浑厚的诵经声,
让我耳边仿佛有千年的呼唤在回响,
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梦境,
拾起了心灵深处的情缘
我愿做你顶上悠闲的白云,
我愿成为轻拂你的微风,
我愿做一只盘旋于你周围的雄鹰,
如果这些都不能,
那也请你允许我成为一片你城边的落叶,
让我静静地体会你雄浑而博大的胸怀。
三、互动总结(播放背景音乐“献给阿妈的歌”)(播放青藏高原)
第八章 酸 碱 盐(二)
几种常见的酸
能力反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稀硫酸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变化
A 锌粒 B Ba(NO3)2 C BaCl2 D Ba(OH)2
*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Zn+H2SO4浓=ZnSO4+H2↑ B. 2Fe+6HCl=2FeCl3+3H2↑
C. CuO+2HNO3=Cu(NO3)2+H2O D. Fe(OH)3+2HCl=FeCl2+2H2O
3.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
① CaO → Ca(NO3)2 ② Al(OH)3 → Al2(SO4)3
③ FeO → FeCl3 ④ Na2CO3 → NaCl
4.将质量相同的M、N两种金属分别放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待反应完毕后,发现M比N剩余的质量多,则二者产生氢气的质量 ( )
A. M<N B. M=N C. M>N D. 无法比较
5.下列物质中能与镁、氧化铜、氢氧化钠、硝酸银都发生反应的是
A 氯化钡 B 生石灰 C 硝酸 D 盐酸
6.在不允许用酸碱指示剂的条件下,欲将含盐酸的氯化钙溶液由酸性变为中性,可选用的试剂是
A 石灰水 B AgNO3 C CaCO3 D CaO
7.用20%的稀硫酸恰好中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20 g,加入稀硫酸的质量是
A 20 g B 大于20 g C 小于20 g D 不确定
8.下列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A 因为盐酸、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所以它们可以用来除铁锈
B 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所以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 因为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都是酸溶液
D 因为稀硫酸中含有氢气,所以锌和稀硫酸反应时,置换出酸中的氢气
二、填空题
9.在反应A+H2SO4=B+2HCl及A+2AgNO3=2C+Ba(NO3)2中,A、B、C各表示一种物质,这三种物质的化学式为:A ,B ,C 。
10.某溶液中含有Na+、H+、Cl 、 四种离子,若滴紫色石蕊试液,则显 色。欲证明两种阴离子确实存在,应先加适量的 溶液,使 完全沉淀过滤除去;再加入 溶液,以确定 离子的存在。原溶液中最多可以有 种溶质,其化学式为 、 、 、 、 。
《拉萨的天空》文短、意深、景美,作者用精妙的文字倾情描绘了拉萨的天空独特的、醉人的“蓝”。然而,拉萨离江南水乡是这样的遥远,三年级的小学生更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走进文本意境,在想象中去走近它、触摸它、真切感受它。以下是笔者对三位青年教师凭借第五自然段有限的语言裁体,引导学生去领略那纤尘不染的景致——“圣地的窗帘”的“精彩”回眸:
课堂实录(一):
师:这样美的拉萨的天空,作者对它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了一句话:“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课件出示]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你觉得写得最奇妙?根据自己的感受划下来。
生:最奇妙的句子是:“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
师:窗帘是在什么地方用的?
生:房间里。
师:蓝天是窗帘,什么是精美的建筑物呢?
生: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
[师课件出示蓝天映衬下的拉萨建筑物美图,生欣赏。]
师:这篇课文用了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把拉萨的天空写得很美,你还能找找看,课文除了把天空比作窗帘,还比作了什么?
生:……(找出其他打比方的句子交流。)
师:其实,我们也能写出美妙的句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能做到。你觉得这天空还像什么?可以跟同桌或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课件出示句式: 像 。]
生:……像透明的蓝绸子。
生:……像浩瀚的大海。
生:……
师:说得真好!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音乐《香巴拉并不遥远》低缓响起。]
生:……
简评:教师让学生欣赏一组蓝天映衬下的拉萨建筑物美图,让学生对拉萨天空的美获得丰富的表象,得到完整的认识,自然而然从心底流露出“美”的赞叹。学生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进而逐渐达到与作者心灵共鸣的境界。
课堂实录(二):
师:这样湛蓝、透亮的拉萨的天空,作者对它有千言万语,在这里都汇成了一句话:“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课件出示]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音乐《香巴拉并不遥远》低缓响起。]
师:这句话中,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湛蓝的天比作窗帘。
师: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窗帘?
生:房间里。
师:如果蓝天是窗帘,那么什么是精美的建筑物呢?
生:拉萨这座城市就是精美的建筑物。
[师课件出示蓝天映衬下的拉萨建筑物美图,生欣赏。]
师:在作者的眼中,蓝天不仅像洗过的宝石,还像美丽的窗帘,那在我们小朋友的眼中呢?你觉得拉萨的天空像什么?
[课件出示句式: 像 。]
生:……(基本同上一堂课)
师:说得都很棒!只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们也能写出美妙的句子。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拉萨湛蓝的天空、神奇的土地,感受这令人神往的地方!
[音乐声再次低缓响起。]
生:……
简评:教师的鼓励是对学生的信任,教师的赞许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教师的赏识、激励和鼓舞,使学生沐浴在被肯定的激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在快乐的阅读中品尝知识的甘霖,茁壮成长。
课堂实录(三):
[音乐《香巴拉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反复低回。]
师:拉萨的天空就是这样湛蓝、透亮,纯净、明洁,它以如此独特的美,引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心驰神往,纷纷前来观光。让我们捧起书本,美美地朗读第2-4自然段。
生:身心投入地朗读第2-4自然段。
师:(充满诗意地引读)“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课件出示]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5自然段。
师:看,如此宽阔无垠的蓝天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帘,拉开它,你就能看到圣地拉萨。
[多媒体演示一扇窗帘,拉开后是拉萨的美景,最后定格在这段话。]
生:(情不自禁地)哇!多美呀!
师:是啊,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呀!让我们把这“窗帘”永远敞开在心中,永远留驻在脑海里。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如此湛蓝的天空,把老师的视线紧紧吸引了,我真不忍离开。我想,此时的你们一定对拉萨的天空有了新的感受。请大家来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句式:拉萨的天空( )。]
生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生2:拉萨的天空在贴着山顶的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纯净。
生3:拉萨的天空在拉萨河畔的草地的对照下,显得更加明洁。
生4:拉萨的天空在白云的映衬、草地的对照下,显得更加纯净、明洁,把布达拉宫打扮得更加雄伟壮丽!(掌声)
生5:拉萨的天空多神奇呀,掬一捧蓝天洗一洗脸,真爽!(笑声)
生6:拉萨的天空离我们很近,如果人们高声说话、大声唱歌,一定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掌声)
……
师:是啊!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生:……
简评:
无疑,那多媒体演示的蓝晶晶的“窗帘”,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它把学生引入了美的迷宫,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驱动了他们观察美、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之门”。学生身临其境,灵性勃发,产生了掌握语言、领会意蕴的强烈愿望。那悦耳的背景音乐、生动的动画画面、优美的课文朗读,将文章的内容、意境、主旨全方位、立体化地铺展了出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读通、读懂、读透了课文,有效地培养了审美情操。看,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似乎都成了小诗人、小文学家!
总评: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大体相同,但各有千秋,且一课比一课精彩!这精彩,是集体备课闪烁的智慧灵光;这精彩,是教师的年轻心灵迸射的创新火花;这精彩,是师生在新课堂的对话平台上共同点击灵性的鼠标翻开的“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成功页面……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
3、朗读课文。
4、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听听歌里歌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
知道拉萨吗?说到拉萨这个地方,你会想到什么?(板书“拉萨”)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拉萨——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家知道作者认为拉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古城)
咱们看看作着带我们参观了这座古城的哪些地方?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自读课文,用笔划出来,并标上1、2……
藏族民居(平顶、白色、黑框门窗、短皱帘、五彩经幡)
大昭寺(耀眼的金顶,鎏金的宝幢、展翅的香香鸟、安详的法轮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
八廓街(商店星罗棋布,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
除了以上文章中介绍的拉萨,你还想知道拉萨的哪些情况?(传说、风俗、节日等等)
那好吧!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网站,大家自己在其中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做成相应的电子作品,一会儿咱们全班交流,好吗?
四、全班交流
五、以后大家有机会上拉萨去参观吧!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溶解性的分类
2、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3、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固体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对气体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压强的影响有大致印像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概念
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概念
2、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说没有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液“饱和“不饱和”也 就没有确定意义?
3、浓溶液一定饱和,稀溶液一定不饱和吗?
[新课导入]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一、溶解性
一种溶解另一种物质的能力叫溶解性。
讨论:
1、溶解性是物质的什么性质?
2、溶解性大小跟什么有关?
3、溶解性大小的定性描述有几种?能否定量表示?
二、固体的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P136)
分析并强调四个要素:a:在一定温度下 b:在100g溶剂里
c:饱和状态 d:溶解的质量,单位为克(g)
讨论:
1、 200C时100克水里,2、 溶解了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3、 200C时NaCl的溶解度 是多少?
2、200C时,KClO3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g,这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一定温度,溶解度数值的大小反映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7第三段后归纳200C
S>10g易溶 S>1g可溶 S<1g微溶 S<0.01g难溶
3、判别错误
a、200C时,100g水中溶解了20克硝酸钾a,200C时,KNO3的溶解度为20g。
b、500C时,100g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有NH4Cl25g,则500C时NH4Cl的溶解度为25g。
c、某物质在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则该物质的溶解
探究:
1、讲溶解度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温度呢?(结合上课所学知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指导学生阅读表7—1,讲解怎样用曲线图来表示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3、溶解度曲线
指导学生如图7—2,图7—3讨论并回答: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2)查一下700C时,NH4Cl的溶解度是多少?如果700C时,100g水中溶解350克NH4Cl,溶液饱和吗?
第七章
第三节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
(1)
演示实验1
: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
演示实验2
: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
演示实验3
: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
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
、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
单位:克。
(二)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
(
)
教学目标 :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的观察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拉萨古城的特点。
3、朗读课文。
4、利用网络,让学生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回到拉萨》)听听歌里歌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
知道拉萨吗?说到拉萨这个地方,你会想到什么?(板书“拉萨”)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拉萨——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
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家知道作者认为拉萨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吗?(古城)
咱们看看作着带我们参观了这座古城的哪些地方?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请自读课文,用笔划出来,并标上1、2……
藏族民居(平顶、白色、黑框门窗、短皱帘、五彩经幡)
大昭寺(耀眼的金顶,鎏金的宝幢、展翅的香香鸟、安详的法轮双鹿、龇牙咧嘴的鳄鱼头)
八廓街(商店星罗棋布,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
除了以上文章中介绍的拉萨,你还想知道拉萨的哪些情况?(传说、风俗、节日等等)
那好吧!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网站,大家自己在其中找到感兴趣的部分,做成相应的电子作品,一会儿咱们全班交流,好吗?
四、全班交流
五、以后大家有机会上拉萨去参观吧!
溶解度(复习)
中考动向分析:
中考对这一节的要求较之以前有较大的降低,只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固体溶解度曲 线的含义;同时要求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本节已由中考的重头戏降至次要地位,溶解度的计算已不作要求,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出现.在试题中更加 测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去加深对溶液组成、溶解度的理解。
复习目标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的区别
知识要点梳理:
溶解度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克.
③“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克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数”: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确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 S>10g 10g>S>1g 1g>S>0.0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规律如下: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拉萨古城》教学设计之二
回顾并激情导入 。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山清水碧的江南水乡,有满目葱绿的西双版纳,有沃野千里的林海雪原,更有那神秘迷人的拉萨古城,那里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
上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导游――藏族作家次多初步游览了《拉萨古城》。拉萨古城的哪里让你最感兴趣呢?(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随着作家次多游览拉萨,领略古城的独特风情。
这节课,我们还是采用特殊的学习方式――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现在请大家进入《拉萨古城》的主页,请看屏幕上学习软件,有课文、学习向导、学习宝典、我来露一手、畅所欲言和知识拓展。其中,学习向导给大家提供了学习课文的方法,学习宝典为大家准备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习资料,我来露一手里有几道习题希望你们都能露一手。知识拓展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有关西藏、拉萨的有关网站。
借助“学习向导”,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点击“学习向导”,请一位同学把其中的学习方法读一读。(学生读)当然,同学们也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学习。下面就请大家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吧!
点击“课文”,开始自主学习。
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同学们学的可真认真,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学习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
1民居部分
先汇报学习课文的有关内容,再谈自己的体会,还可以说说在“学习宝典”中看到的资料。注意练习朗读。
2布达拉宫部分
重点理解、朗读比喻句。
3大昭寺部分
让学生演示文中所讲到的边贝墙、香香鸟等图片。
4八廓街部分
重点理解其中的两句话,并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体会。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学习向导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自己主动的学习课文,能有这么多收获,真不简单呀!
请你欣赏。
拉萨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古城,她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片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永远令人心驰神往。请大家点击“请你欣赏”就让我们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吧!
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网上之旅,尽情的欣赏了西藏拉萨的美丽风情。在即将结束这次旅行之际,你最想说什么?
点击“畅所欲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指名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线测试。
1选择。这节课,我们通过网络学习了《拉萨古城》这篇课文,现在计算机要考考大家,想试试吗?
点击“我来露一手”(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综合实践活动。计算机的作用越来越大,课后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网络去学习更多更有趣的知识。老师还给同学们设计了一道综合实践活动题,(指名读题)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完成得很出色!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