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7:34:04
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一等奖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1.出示牧童骑牛图。
老师: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2.出示古诗《牧童》。
老师: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的。关于吕洞宾,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3.老师: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评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说快乐的对象,他们借用牧童这一具象载体,从表面看是言说童年多彩的快乐,更深层的是言说自我境况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乐。所以,在导课时让学生观察骑牛的快乐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乐的特点,逐渐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说快乐,指明解读诗文方向。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1.自由练读诗文。
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3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
3.说说读诗后的感受。
[评析:毫无疑问,读正确和读流利是读出感情的基础和前提。古诗的诵读更是如此,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其实,这也多次触摸了文本主旨——言说快乐,为后续理解诗文、感情诵读以及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1.研读第一句诗。
出示“草长田野六七里”。
老师: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横野指什么意思?
老师:“草铺横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和“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
[评析:“草铺横野六七里” 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或“生”,把“横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旷野”,效果则截然相左,古诗的意韵大大削弱。]
2.研读第二句诗。
老师:“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师:这句诗说的是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诗句中“弄”其实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诗句中,读一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和 “笛吹晚风三四声” 。
老师:从“弄”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3.研读第三句诗。
老师:“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从哪里读出来?
老师: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评析:“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让读诗读到了文本中的“这一个”。]
4.研读第四句诗。
老师:“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
老师: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评析:“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会像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1.出示整首诗,引导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诗。(指名读——齐读)
2.细读“卧”,进一步整体感受牧童的快乐。
老师: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老师: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评析: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应该像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否则,细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正所谓“精细反被精细误”。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1.老师: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2.出示相关诗文。(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李涉的《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刘驾的《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成彦雄的《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
老师:自由读一读,说说诗中的牧童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老师: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诗后感受。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
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
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秋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小编寄语】《秋思》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唐诗。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小编推荐一篇关于该课文的课堂教学实录,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这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咀嚼和体味重点诗词的情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思乡的诗词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吧。
生有的背《泊船瓜洲》,有的背《静夜诗》,有的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这些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是什么勾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的?
生:是月亮。
师:是啊,月亮象征团圆之意,所以,许多诗人在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愁,都是月亮勾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的诗。(板书课题)读课题,看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二、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生读诗)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请你结合课文后的注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说诗意。
三赏析诗句,品捂真情。
1、师:读着古诗,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诗中了。其实,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诗人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就经过十几次修改而得,这首诗也因此流传千古。今天,我们也学学王安石,也来推敲这首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题为《秋思》,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作者把“思”藏在哪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看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
(生默读后师生交流)
生:我认为“见秋风”这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思念。
生:“意万重”表达了诗人的思念。
生:复恐
生:说不尽
生:又开封
生:……
2、品味“见秋风”的内涵
师:是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藏着诗人的思念。古人云:“秋风惹秋思,落叶断人肠”,秋风能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可诗人却说“见秋风”,请你给“见”字换个说法。
生换的词有:吹、起、刮……
你认为哪个词好,为什么?
师;秋风本无形,但它却可闻、可触、可感。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也能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秋风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同学们,你见过的秋景是怎样的?请你描述一下。
生: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飘落下来,就像无数花蝴蝶在飞舞。
生;秋天到了,田野里,稻子成熟了,就像铺了一地金子。
生;秋天到了,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到南方过冬去了。
……
师: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看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他看到了在秋风中飘落的黄叶。
生:他看到花儿凋零了,小草枯黄了。
生:他看到大雁往南方飞去……
师:假如此时你站在洛阳的街头,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会难受、伤心。
师:是呀,那飘落的黄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落叶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呢/在洛阳吗?
出示课件,简介张籍。
师:在这四处漂泊的日子里,张籍能看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能得到妻子的细心照顾吗?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呼唤吗?同学们,如果你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是什么心情?
生:想家。
师:这个“见秋风”,实际就是写张籍想家了。
3、理解“意万重、说不尽”
师:诗人想家了,可他回不去,怎么办呢?
生:作家书。
师: 诗人铺开纸,拿起笔时,他却——
生:意万重。
师:读第二、三句,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诗人要说的话很多,一时间,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师:那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在信中吗?为什么?
生:诗中说“匆匆”,说明时间短。
生:话是说不完的。
生;这要写多长啊。
师;看来,只好拣重要的写了。可“行人临发有开封”,这是怎么回事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图上画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4、品味“开”之内涵。
师;“开封是什么意思?诗人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信快要送出去时又开封呢?(生说)
师: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季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信,临发时又将写好的信拆开,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生;我要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吗。
师;当家书终于开封后,你能想象诗人是这样做的吗?
生;也许添上几笔,补上几句话。
生:也许重新合上,什么也没写。
师;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时,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
生读古诗。
师;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
生读古诗。
师: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完、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5、学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从古到今,从不间断。其实,唐诗浩如烟海,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多少诗人都将情巧妙地藏于诗中。请大家再来读几首诗。(出示课件)
学生读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刘禹锡的《秋风引》、张翰的《晋书·张翰传》、余光中的《乡愁》,理解诗意。
五、小练笔。
师:同学们,秋风中的张籍离家已十年了,他是多么孤单寂寞啊!张籍在信中写了什么,诗中没有写,下面,我们来做小张籍,替他写一写家书吧。
放音乐——《故乡的云》,生在音乐声中写信。
师生交流。
生:父亲、母亲,你们好。近来身体健在吗?恕孩儿不孝,不能在身边尽孝。
生:母亲大人在上:又见秋风,心中十分想念母亲。……
生;娘子你好,我们的孩子都好吧。你要好好培育他们,让他们长大成人。……
五、布置作业。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
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
(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
师: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
(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
(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师: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实录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以上内容来自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本文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句容市黄梅中学
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
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
学习过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投影九幅画面,学生观看)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这句诗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3:“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生4:这句诗中的桂花,也让我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生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每个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怀人的思绪落到哪一家。
生6:其实,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师:同学们体会的很深刻,联想丰富。很好!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海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师:集体朗读《十五夜望月》
三、品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的内涵。
1、再次听配乐诵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学生听录音)
2、师生活动,体会意境。
师: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本首诗的理解。
生1: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思有形的圆。
生2:诗人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生3:诗人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而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离的痛苦”
生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怀念。
师:同学分析得很好,有见地。
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师:请同学拿出昨天搜集到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四、品味语言内涵(拓展训练)
生1:第一句写对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高楼,月光似清水,让人感觉它似乎在荡漾。
第二句写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洁,似乎不是夜间,树叶还没有长齐,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写赏月感受:因为喜爱满屋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因为出屋久久望月,不觉满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写天色将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隐藏在高树之后了,银河淹没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写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广阔的大海上已经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这美妙的时光。
第六句是写春江花月夜的景色:这两句说月光随着潮水涌进江流,万里江水,无处没有皎洁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写了寂静的夜晚,月亮升起,惊醒了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第八句写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扬州独得其二。
第九句可爱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圆莹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却似弓一张。
……
师:太棒了。由此可见,同学们回去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希望同学养成积累诗词的习惯,以此来让你们的心灵受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五:拓展学习
1、学生继续交流搜集到的其他描写月的文学作品。
2、听乐曲。
3、赏国画。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3古诗词三首最新教案B案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B 案
第一课 时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B案,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3古诗词三首最新教案A案_课堂实录_案例_教学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A案,古诗词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