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7:34:03
刷子李课堂实录一等奖
老师:知道周杰伦的请举手!
老师:诶,眼睛都发亮了,看来,对周杰伦,一提到他名字眼睛就两眼发光!
师:继续听题,知道单志明的请举手。
老师:哦,看来这单志明的名气还远不如灰太郎!不过,有几个同学知道,我来采访一下!他是谁?他在哪里?
学生:他就在我的面前,戴着眼镜。
老师:是谁呀?
学生:是你!
老师: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好!同学们,我们是初次见面,不过一见如故。她是我在这儿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让我们来握个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继续听题,现在知道单志明的请举手。嘿,让我享受了一回明星的感觉,谢谢你们!好朋友见面,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名片。看了这张名片,你知道了什么?拿起话筒说!没事,不用按!啊!
学生:他的名字叫作丰子恺。
老师:他的名字叫作丰子恺,他可是我们嘉兴,我们桐乡的一位大名人!好,还有谁知道的?你来,拿起话筒说!
学生:我看到了他的名画,……?
老师:你的眼睛真亮!看来对他的漫画还很喜欢。都能说出这幅漫画的名字了。不错,还有谁?好,请我的好朋友也来说。好!
学生:啊,那个,丰子恺是开创中国漫画的第一个人。
老师:看来,你真是博学多才呀!我的好朋友了不起!还有,你们呢?你说!
学生:他还是一位翻译家。
老师:不简单呀!你来说,继续来!嗯!
学生:丰子恺是桐乡……?
老师:看来,跟我们这儿有的人还都是同乡,对吧?还有没有?诶,你来说!
学生:丰子恺关爱儿童、喜欢儿童,大部分的题材都在创作儿童漫画。
老师:谢谢你,我能不能再问你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呢?
学生:因为他的漫画上是一个很幼稚的儿童,他拿两片扇子,嗯,作为两个车轮。
老师:哦,从这幅漫画中发现了。还有谁从哪一点可以发现的?好,你来说!
学生:他还很喜欢漫画,在漫画中寻找自由和幸福。
老师:你关注到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谁也关注到了这句话呢?来说说!没事,我们来聊一聊,好,你来说!
学生:在漫画中寻找自由幸福的世界。
老师: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一点小孩子的感觉吧!
老师:也就是发现了一片
学生:童心。
老师:这个词一起说
学生:童心。
老师:真会发现,我们班同学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看来,我的这一群好朋友都聊不得呀!一张名片,浓缩了一个人很多关键的信息。我们可要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哦!那我们先聊到这儿。准备上课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好!上课!
学生: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奇人。他,也有一张名片。仔细读读,你了解了什么信息呢?好,你来说!
学生:刷子李地址在天津码头,联系人徒弟曹小三。
老师:你读出了他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你来说!
学生:他又一个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读出了一条规矩。还有没有?你来说!诶,那位男同学,你来!拿起话筒。好的。
学生:他是干粉刷李的。
老师:他是位粉刷匠!我倒想听听你怎么发现的?
学生:我是从他的名片上的刷子李看到的。是我自己了解的,他是姓李,而且是个干粉刷的,因为他名字……?
老师:名字中间有两个字是“刷子”,看来这名字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你说。
学生:我还从一个地方看出他的职业是粉刷匠。因为他的郑重承诺里说“白刷不要钱”,那么从一个“刷”字看出他是一个粉刷匠。
老师:你的眼睛可真尖哪!读了这个绰号——刷子李,你有什么疑问呢?你说!
学生:他为什么要叫刷子李?
老师:把你的疑问再说一次。
学生:他为什么叫刷子李,不叫粉刷李啊什么的?
老师:奇怪,还有么?你说?
学生:为什么他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再说!
学生:为什么他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同学们!读了这张名片我们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给他取这样一个绰号?第二,他又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这一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略读课文,跟着徒弟曹小三去认识这位刷子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曹小三学徒第一天的所见、所听、所学。好,开始吧!自由的朗读。
生自由朗读。
老师:好,有些同学都开始第二次了。这学徒第一天的经历对曹小三来说感触颇深,而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也令他终身难忘。于是他又把这一天的经历写成一篇日记,如果你就是曹小三,打算给这篇日记取个什么标题呢?你来!
学生:高超的刷子李。
老师:你是以人来命名的。你来说。
学生:难忘的一天。
老师:你是以这一天来命名的。你说。
学生:裤子上的白点儿。
老师:裤子上的白点儿。你是以一个白点儿来命名的。你说。
学生: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天。
老师:看来,这一天真是受益匪浅。你来说。
学生:师傅的高招。
老师:师傅的高招。你是以这个非常……?还有么?你来!
学生:师傅的……绝招。
老师:跟他的差不多,你来说。
学生:师傅的粉刷功夫。
老师:粉刷功夫。以这个来命名的。还有么?好,你来说。
学生:让我大惊失色的一天。
老师:让我大惊失色的一天。
学生:意外的收获。
老师:意外的收获。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又发现了一个
学生:……
老师:令人奇妙的白点。看同学们,这一篇日记有了时间,有了天气,还有了同学们刚才取的标题。一般的日记,还要在上面写上这天的心情。如果你就是曹小三,要在日记的心情这一栏上用三到四个标点来表示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标点呢?大家默读浏览4—11自然段,边读边想并作上记号。开始吧。默读,浏览!
生默读浏览。
老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愿意上台来试一试?好,你先来!他是第一位敢上台的同学,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先来鼓励他一下!好!他写的时候,让我们仔细地看。边看边想,他为什么用这几个标点呢?
生板演。
老师:这几个标点有意思!用了这几个标点,你来说说看,表示什么?
学生:中间一开始,好像师傅那些……有点意思,之后接下来就觉得越来越精彩,到最后惊叹师傅身上没一个白点,那个白点,有的那个好像是粉点一样的白点居然是抽烟时候不小心烧的,最后,肯定了时他意犹未尽。
老师:咦!有意思!透过这么几个有意思的标点,还真把曹小三的心情给表示出来了!请坐,你看最妙的是这个惊叹和意犹未尽,不过这个句号却仅仅能表示这件事情的过程。好,你来记录一下,来!这回,想想看,他又会用什么符号呢?来!
生板演。
老师:嗌,同学们发现了吗?后面的几个标点和上面的是一样的。看,前面用了一个问号。谁来猜猜看,这个问号他也许表示什么?你说!
学生:因为曹小三一开始是半信半疑师傅的粉刷本领。
老师:她猜对了吗?好,你说!
学生:他猜中了!
老师:看来,你们两个“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呀!好,看来,那我来猜,这个感叹号一定就是对师傅的一种惊叹。谁能用三个标点来表示他的心情?好,那位男同学,你来!越迟上来的人越有挑战,我们拭目以待,他会标什么?
生板演。
老师:有意思!三个标点。你来说说看。
学生:一开始是曹小三对师傅的敬佩,所以用感叹号。中间部分是对师傅的怀疑,怀疑师傅本领不高超,传说不是真的。最后师傅解释身上的白点,曹小三由怀疑师傅现在又变得佩服起来了。
老师:看,这几个标点用得好,解读更棒!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标点,同学们的标点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对师傅技艺高超的感叹。那段说出来了,第几段?
学生:第五段。
老师:第五段。好,赶快默读第五段,哪一个细节写得最精彩大家把它划下来。
生默读。
老师:好,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的划出了这个句子。先自己读读练练。放出声音。
生读。
老师:谁来扮演曹小三来读一读?好,请你这位曹小三。其他同学仔细的听,你听出了哪一个词在惊叹师傅的手艺呢?
生读(指名)。
老师:听这位曹小三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听出了哪一个词?你说!
学生:我听出了“和着琴音”和“伴着鼓点”,就是让我感觉那个师傅刷墙的时候,那个每次刷子落到墙上的时候声音每一下都是非常好听的。
老师:看来这声音还富有节奏。
学生:我觉得他读的“天衣无缝”也很特别,因为那个他刷子李刷墙的时候,这个刷的一点缝隙都没有。这样叫天衣无缝。所以说,他那个就说明了刷子李的技术很高超。
老师:一个“天衣无缝”读出一个“技艺高超”。你来。
学生:我听出了一个“雪白”,他那个“雪白”读的,感觉刷子李刷出的墙壁非常的白,然后无暇的,然后屏障。
老师:这时候这把刷子就像是一支画笔,画出来的房间如同升天一般。还有听出了哪个词?你说。
学生:“只见刷子李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刷子李好像刷墙是一种享受,并不是一种任务。
老师:你还用了一个词叫做享受。还有谁也圈出了“悠然”这个词语?谁来说说看?你来说吧!
学生:好像是在做艺术创作,不像是在刷墙。
老师:照你这么说这门技术就变成了艺术。对呀!这时候刷子李刷的可是屋顶,这是能让人悠闲起来的活吗?说说如果我们来刷会是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那个浆马上就会掉到头上、地上一样的。
老师:地上一样。你说。
学生:好像就是有一种恐惧感,然后浆掉到自己身上,自己变成一个雪人一样。
老师:恐惧。你说。
学生:很枯燥。
老师:对呀,而刷子李刷得却是如此“悠然”,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他很熟练。
老师:娴熟。
生1:他的技术很高超。
生2:刷子李的高超技术到了极点。
老师: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娴熟,这种高超用一个词就叫悠然。就在这样的惊叹之中,难怪曹小三会在日记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终于瞧见了师傅的拿手绝活,只见师傅的手臂
学生: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的天衣无缝,这好比是打开了一道雪白的屏障。
老师:此时,眼前的刷子李,还仅仅只是一位粉刷匠吗?他更像是一位
生1:艺术家。
生2:神仙。
生3:舞蹈家。
生4:创作家。
生5:音乐家。
老师:对呀!而最让他感叹的还是 一起读
学生: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老师:我忍不住赞叹。
学生:……?
老师:对不起!我没听清楚。
生1:刷子李的技术真是巧夺天工啊!
生2:刷子李真不愧是我的师傅,技艺这么高超。
老师:你说。
生1:我一定要跟师傅好好学粉刷的技术。
生2:看来,师傅的传说是真的。
生3:看来,我这师傅选对了,有真本事。
老师:师傅真是名副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么多的赞叹,多化在了刚才你们写的几个感叹号上。同学们还利用了其他的几个标点。我们能不能浏览课文,把这几个标点读成以下的内容呢?自己同桌两个人试试看。
生浏览课文。
老师:好!这回哪些曹小三来试试看?一个,还有一个。诶,好的。请这位同学,你来!从“搜索一遍”开始讲。
学生: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我忍不住赞叹:师傅好厉害呀!后来竟然在师傅的裤子上发现一个小白点,我想:完了,师傅露馅了!突然,师傅对我说:“这只是不小心被烟烧到的。”我想:师傅果然这么厉害!果然这么厉害!一点白点都没有,身上一点白点都没有沾上
老师:唉!经这位曹小三娓娓道来,曹小三的心情变化的确就化在这个标点、这篇日记当中。还有谁来试试看?好的,请这位同学吧!你来!
学生:搜索一遍,搜索一遍,竟然连一个,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我忍不住赞叹:哇塞!师傅真厉害呀!后来,竟然被我发现了一个白点。我想:难道师傅的本领有假?忽然,师傅笑着对我说:这只是刚才不小心被烟烧的。我想:师傅的本领真有这么厉害!
老师:有意思!你看,一个白点引出了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你看,居然未见一个白点。竟然又出现了一个白点。又忽然间揭穿了这个白点的秘密。看到这儿,你发现了冯骥才爷爷在写这个故事时候的一个窍门了吗?你来说!
学生:嗯!写故事时他一波三折!
老师:用了一个词——一波三折。你真是冯骥才爷爷的知音哪!谁来?
学生:他会把故事尽量写得曲折一点。一会儿写的很高兴,一会儿又写的情绪有点落下去,一会儿又突然升高了。
老师:起起伏伏。你可真有一双慧眼哪!你来!
学生:冯骥才爷爷利用曹小三的心情变化衬托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老师:哦!用了这样一种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把这个一波三折体会得淋漓尽致。你来!
学生:我觉得在写作的时候用了凤头猪肠豹尾这种写法,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中间像猪肠一样富有故事情节、富有变化,然后结尾像豹尾一样很有力。
老师:你刚才发现了富于变化,充满悬念。原来吸引我们阅读的,让人如此惊叹、一看再看的,全都是因为冯骥才爷爷这一波三折的写作密码呀!读到这儿,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刷子李的这些规矩,你知道了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呢?你能就其中的一条或几条来谈谈么?你来说!
学生:我是第一条。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觉得自己肯定能达到这个要求的。
老师:你用了一个词——自信。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嗯。
学生:……?
老师:他为什么派头这么大?他一天只刷一间屋子的原因呢?
学生:他技术非常好!
老师:哦!是这样。还有谁有补充的?你来!
学生:我想补充第二条,别人呢粉刷房子都是听雇主的,而他很有派头,都是雇主根据他的规矩来定的!
老师:那他定下这条规矩为的就是 还有补充么?他一天只刷一间屋子,他刷出来的数量很
学生:少。
老师:可是
学生:唔!他是,虽然说很少,但是质量很高。
老师:原来规矩中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还有谁也理解了其他的规矩?好,你来说吧!
学生:我说的是第三条规矩,因为每刷一面墙都要想想看,哪里刷的不好还要补充下一面墙。这样的话,每一遍都比下一遍刷得好!
老师:哦!有意思。看来我可以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的相法。他在养精蓄锐,为的就是精工细作。正如刷子李自己所说的,一起读。
学生:绝活本不绝,精益求精便成了绝活。
老师:一个词,就是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我们可以解开课前的那几个疑问: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人们又为什么给他取这样响当当的绰号?正是因为这四个字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难怪曹小三要写下这篇日记,为的就是让自己一辈子都要记住这四个字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经历了这天的变化,曹小三对师傅充满了敬意,他决定给师傅的名片重新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语,他会写些什么呢?拿出我们抽屉里的名片,我们就是曹小三,来试试看。写好了再……?
生书写。
老师:有几个同学都写好了。(巡视)
生书写。
老师:好,写好的同学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好,先请你先来。
学生:刷刷刷,刷刷刷,黑衣不添一点白,精益求精是保证!
老师:诶!响当当的。刷刷刷,刷刷刷,黑衣不添一点白,有意思。还有呢?你来!好,你来!
学生:在天堂之家,享受天伦之乐。
老师:在天堂之家,享受
学生:天伦之乐。
老师:你还道出了他对刷出了的房子的赞美。还有吗?嗯,还有几个同学。这边的刚才都没有请到,好,你来先说吧!
学生:同样的浆刷出不同的感受。
老师:诶,看来。你还道出了对师傅的敬佩。还有么?好的,你来试试看。
学生:刷呀刷,刷出了人间仙境。
老师:不错,好,你来。
学生:刷子顶呱呱,要是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的广告也是顶呱呱的。好,那位同学你来。
学生:一样的刷子,不一样的质量。
老师:一样的刷子,不一样的质量。就是因为他的精益求精。诶,好的,你来。
学生:让刷子李刷墙,享受升天一般的感觉。
老师:天堂了已经,哦!啊,好的,刚才漏了几个同学,你来。
学生:让你享受刷墙时的打击乐。
老师:打击乐。看来看他刷墙还是欣赏一场音乐会。你来。
学生:百闻不如一刷。
老师:你还有一条呢,再说。
学生:一滴不掉就是刷子李。
老师:哦,百闻不如一刷,一滴不掉就是刷子李。看来,同学们写的广告真是响当当,当当响。其实刷子李就是因为这绰号之奇,规矩之奇,技艺之奇,才成为我们这茫茫人海之中的一位奇人。冯骥才爷爷又把这些奇人的故事汇集成了一本书,就叫
学生:俗世奇人。
老师:今天我们到其中拜访一下其中的一位,题目叫做《苏七块》。同学们快速的默读浏览,你是否发现了其中一波三折的写法呢?好快速默读浏览。
生默读浏览。
老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否发现了其中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你先来说。
学生:就是本来以为苏七块很坏,他只认钱不认人,后来才发现他是好人,只不过是他的规矩不能改。
老师:你刚才结合了故事情节来说出了任务留给你的印象,发现了一波三折。了不起!你来说。
学生:一开始,那个苏大夫脾气很好,他们都叫他苏大夫。结果他有点儿能耐,脾气也好,还有点怪。于是,他就规定一定要别人把七块银元放在桌子上,他才肯看病。于是,有一天,一个三轮车夫来了,结果他拿出四块银元。我一开始都觉得可能性没希望,结果牙科医生华大夫一起就给了三轮车夫七块钱,就觉得又有希望了。当时,苏大夫就帮他接了骨头,后来又把七块钱还给了华大夫。那苏七块苏大夫其实还是一个好人的。
老师:你刚才就是说这个苏大夫给你的印象也是这样起起伏伏,让你发现了一波三折。
学生:我从……?看出来,第一苏七块他刚开始感觉说他看病的就是很厉害,伤筋断骨马上就可以治好了。但是他有点不好,就是说他认钱不认人。然后我感觉他不好。后来他又……?我又感觉他好了一点。因为他是心地善良的,只不过规矩不能改。
老师:把你这个好不好换一个词,刚开始感到很敬佩,后来感到
学生:有点讨厌。
老师:哦,有点讨厌。到最后又开始敬佩。我们在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波三折。还有么?谁来说说看?你还从哪儿发现了一波三折的写法?其他同学还有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
学生:冯骥才爷爷刚开始时把他写的神乎其神,伤筋断骨很快就可以治好的。然后中间又把他写的好像很贪财,只认钱不认人。最后写出其实他的心很善良,只是自己的规矩不能改的。因为是他给自己定下了这个规矩。
老师:照你这么说,读这个故事还充满了悬念。这位讲。
学生:嗯,我还在,从那个三轮车夫看病那一段感受到了一波三折。一开始苏大夫不肯给他看病,然后后来又给他看了,然后三轮车夫说他没有钱再付药款,然后苏大夫竟然把药送给他了。
老师:你是从一个很小的细节里也发现了一波三折。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都发现了冯骥才爷爷在写这一本书时候的一个共同的写作的密码,那就是一波三折。老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也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阅读建议。自己来读读看。
生读阅读建议。
老师: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阅读建议走进这本书。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老师:知道周杰伦的请举手!
老师:诶,眼睛都发亮了,看来,对周杰伦,一提到他名字眼睛就两眼发光!
师:继续听题,知道单志明的请举手。
老师:哦,看来这单志明的名气还远不如灰太郎!不过,有几个同学知道,我来采访一下!他是谁?他在哪里?
学生:他就在我的面前,戴着眼镜。
老师:是谁呀?
学生:是你!
老师: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好!同学们,我们是初次见面,不过一见如故。她是我在这儿认识的第一个好朋友!让我们来握个手,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继续听题,现在知道单志明的请举手。嘿,让我享受了一回明星的感觉,谢谢你们!好朋友见面,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名片。看了这张名片,你知道了什么?拿起话筒说!没事,不用按!啊!
学生:他的名字叫作丰子恺。
老师:他的名字叫作丰子恺,他可是我们嘉兴,我们桐乡的一位大名人!好,还有谁知道的?你来,拿起话筒说!
学生:我看到了他的名画,……?
老师:你的眼睛真亮!看来对他的漫画还很喜欢。都能说出这幅漫画的名字了。不错,还有谁?好,请我的好朋友也来说。好!
学生:啊,那个,丰子恺是开创中国漫画的第一个人。
老师:看来,你真是博学多才呀!我的好朋友了不起!还有,你们呢?你说!
学生:他还是一位翻译家。
老师:不简单呀!你来说,继续来!嗯!
学生:丰子恺是桐乡……?
老师:看来,跟我们这儿有的人还都是同乡,对吧?还有没有?诶,你来说!
学生:丰子恺关爱儿童、喜欢儿童,大部分的题材都在创作儿童漫画。
老师:谢谢你,我能不能再问你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呢?
学生:因为他的漫画上是一个很幼稚的儿童,他拿两片扇子,嗯,作为两个车轮。
老师:哦,从这幅漫画中发现了。还有谁从哪一点可以发现的?好,你来说!
学生:他还很喜欢漫画,在漫画中寻找自由和幸福。
老师:你关注到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谁也关注到了这句话呢?来说说!没事,我们来聊一聊,好,你来说!
学生:在漫画中寻找自由幸福的世界。
老师:有什么感觉?
学生:有一点小孩子的感觉吧!
老师:也就是发现了一片
学生:童心。
老师:这个词一起说
学生:童心。
老师:真会发现,我们班同学不仅会观察,还会思考。看来,我的这一群好朋友都聊不得呀!一张名片,浓缩了一个人很多关键的信息。我们可要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哦!那我们先聊到这儿。准备上课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好!上课!
学生: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奇人。他,也有一张名片。仔细读读,你了解了什么信息呢?好,你来说!
学生:刷子李地址在天津码头,联系人徒弟曹小三。
老师:你读出了他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你来说!
学生:他又一个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读出了一条规矩。还有没有?你来说!诶,那位男同学,你来!拿起话筒。好的。
学生:他是干粉刷李的。
老师:他是位粉刷匠!我倒想听听你怎么发现的?
学生:我是从他的名片上的刷子李看到的。是我自己了解的,他是姓李,而且是个干粉刷的,因为他名字……?
老师:名字中间有两个字是“刷子”,看来这名字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一个响当当的绰号。你说。
学生:我还从一个地方看出他的职业是粉刷匠。因为他的郑重承诺里说“白刷不要钱”,那么从一个“刷”字看出他是一个粉刷匠。
老师:你的眼睛可真尖哪!读了这个绰号——刷子李,你有什么疑问呢?你说!
学生:他为什么要叫刷子李?
老师:把你的疑问再说一次。
学生:他为什么叫刷子李,不叫粉刷李啊什么的?
老师:奇怪,还有么?你说?
学生:为什么他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再说!
学生:为什么他郑重承诺“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同学们!读了这张名片我们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给他取这样一个绰号?第二,他又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这一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篇略读课文,跟着徒弟曹小三去认识这位刷子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曹小三学徒第一天的所见、所听、所学。好,开始吧!自由的朗读。
生自由朗读。
老师:好,有些同学都开始第二次了。这学徒第一天的经历对曹小三来说感触颇深,而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也令他终身难忘。于是他又把这一天的经历写成一篇日记,如果你就是曹小三,打算给这篇日记取个什么标题呢?你来!
学生:高超的刷子李。
老师:你是以人来命名的。你来说。
学生:难忘的一天。
老师:你是以这一天来命名的。你说。
学生:裤子上的白点儿。
老师:裤子上的白点儿。你是以一个白点儿来命名的。你说。
学生:让我受益匪浅的一天。
老师:看来,这一天真是受益匪浅。你来说。
学生:师傅的高招。
老师:师傅的高招。你是以这个非常……?还有么?你来!
学生:师傅的……绝招。
老师:跟他的差不多,你来说。
学生:师傅的粉刷功夫。
老师:粉刷功夫。以这个来命名的。还有么?好,你来说。
学生:让我大惊失色的一天。
老师:让我大惊失色的一天。
学生:意外的收获。
老师:意外的收获。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又发现了一个
学生:……
老师:令人奇妙的白点。看同学们,这一篇日记有了时间,有了天气,还有了同学们刚才取的标题。一般的日记,还要在上面写上这天的心情。如果你就是曹小三,要在日记的心情这一栏上用三到四个标点来表示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标点呢?大家默读浏览4—11自然段,边读边想并作上记号。开始吧。默读,浏览!
生默读浏览。
老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愿意上台来试一试?好,你先来!他是第一位敢上台的同学,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先来鼓励他一下!好!他写的时候,让我们仔细地看。边看边想,他为什么用这几个标点呢?
生板演。
老师:这几个标点有意思!用了这几个标点,你来说说看,表示什么?
学生:中间一开始,好像师傅那些……有点意思,之后接下来就觉得越来越精彩,到最后惊叹师傅身上没一个白点,那个白点,有的那个好像是粉点一样的白点居然是抽烟时候不小心烧的,最后,肯定了时他意犹未尽。
老师:咦!有意思!透过这么几个有意思的标点,还真把曹小三的心情给表示出来了!请坐,你看最妙的是这个惊叹和意犹未尽,不过这个句号却仅仅能表示这件事情的过程。好,你来记录一下,来!这回,想想看,他又会用什么符号呢?来!
生板演。
老师:嗌,同学们发现了吗?后面的几个标点和上面的是一样的。看,前面用了一个问号。谁来猜猜看,这个问号他也许表示什么?你说!
学生:因为曹小三一开始是半信半疑师傅的粉刷本领。
老师:她猜对了吗?好,你说!
学生:他猜中了!
老师:看来,你们两个“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呀!好,看来,那我来猜,这个感叹号一定就是对师傅的一种惊叹。谁能用三个标点来表示他的心情?好,那位男同学,你来!越迟上来的人越有挑战,我们拭目以待,他会标什么?
生板演。
老师:有意思!三个标点。你来说说看。
学生:一开始是曹小三对师傅的敬佩,所以用感叹号。中间部分是对师傅的怀疑,怀疑师傅本领不高超,传说不是真的。最后师傅解释身上的白点,曹小三由怀疑师傅现在又变得佩服起来了。
老师:看,这几个标点用得好,解读更棒!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标点,同学们的标点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对师傅技艺高超的感叹。那段说出来了,第几段?
学生:第五段。
老师:第五段。好,赶快默读第五段,哪一个细节写得最精彩大家把它划下来。
生默读。
老师:好,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的划出了这个句子。先自己读读练练。放出声音。
生读。
老师:谁来扮演曹小三来读一读?好,请你这位曹小三。其他同学仔细的听,你听出了哪一个词在惊叹师傅的手艺呢?
生读(指名)。
老师:听这位曹小三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听出了哪一个词?你说!
学生:我听出了“和着琴音”和“伴着鼓点”,就是让我感觉那个师傅刷墙的时候,那个每次刷子落到墙上的时候声音每一下都是非常好听的。
老师:看来这声音还富有节奏。
学生:我觉得他读的“天衣无缝”也很特别,因为那个他刷子李刷墙的时候,这个刷的一点缝隙都没有。这样叫天衣无缝。所以说,他那个就说明了刷子李的技术很高超。
老师:一个“天衣无缝”读出一个“技艺高超”。你来。
学生:我听出了一个“雪白”,他那个“雪白”读的,感觉刷子李刷出的墙壁非常的白,然后无暇的,然后屏障。
老师:这时候这把刷子就像是一支画笔,画出来的房间如同升天一般。还有听出了哪个词?你说。
学生:“只见刷子李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刷子李好像刷墙是一种享受,并不是一种任务。
老师:你还用了一个词叫做享受。还有谁也圈出了“悠然”这个词语?谁来说说看?你来说吧!
学生:好像是在做艺术创作,不像是在刷墙。
老师:照你这么说这门技术就变成了艺术。对呀!这时候刷子李刷的可是屋顶,这是能让人悠闲起来的活吗?说说如果我们来刷会是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那个浆马上就会掉到头上、地上一样的。
老师:地上一样。你说。
学生:好像就是有一种恐惧感,然后浆掉到自己身上,自己变成一个雪人一样。
老师:恐惧。你说。
学生:很枯燥。
老师:对呀,而刷子李刷得却是如此“悠然”,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他很熟练。
老师:娴熟。
生1:他的技术很高超。
生2:刷子李的高超技术到了极点。
老师: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娴熟,这种高超用一个词就叫悠然。就在这样的惊叹之中,难怪曹小三会在日记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终于瞧见了师傅的拿手绝活,只见师傅的手臂
学生: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的天衣无缝,这好比是打开了一道雪白的屏障。
老师:此时,眼前的刷子李,还仅仅只是一位粉刷匠吗?他更像是一位
生1:艺术家。
生2:神仙。
生3:舞蹈家。
生4:创作家。
生5:音乐家。
老师:对呀!而最让他感叹的还是 一起读
学生: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老师:我忍不住赞叹。
学生:……?
老师:对不起!我没听清楚。
生1:刷子李的技术真是巧夺天工啊!
生2:刷子李真不愧是我的师傅,技艺这么高超。
老师:你说。
生1:我一定要跟师傅好好学粉刷的技术。
生2:看来,师傅的传说是真的。
生3:看来,我这师傅选对了,有真本事。
老师:师傅真是名副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么多的赞叹,多化在了刚才你们写的几个感叹号上。同学们还利用了其他的几个标点。我们能不能浏览课文,把这几个标点读成以下的内容呢?自己同桌两个人试试看。
生浏览课文。
老师:好!这回哪些曹小三来试试看?一个,还有一个。诶,好的。请这位同学,你来!从“搜索一遍”开始讲。
学生: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我忍不住赞叹:师傅好厉害呀!后来竟然在师傅的裤子上发现一个小白点,我想:完了,师傅露馅了!突然,师傅对我说:“这只是不小心被烟烧到的。”我想:师傅果然这么厉害!果然这么厉害!一点白点都没有,身上一点白点都没有沾上
老师:唉!经这位曹小三娓娓道来,曹小三的心情变化的确就化在这个标点、这篇日记当中。还有谁来试试看?好的,请这位同学吧!你来!
学生:搜索一遍,搜索一遍,竟然连一个,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我忍不住赞叹:哇塞!师傅真厉害呀!后来,竟然被我发现了一个白点。我想:难道师傅的本领有假?忽然,师傅笑着对我说:这只是刚才不小心被烟烧的。我想:师傅的本领真有这么厉害!
老师:有意思!你看,一个白点引出了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你看,居然未见一个白点。竟然又出现了一个白点。又忽然间揭穿了这个白点的秘密。看到这儿,你发现了冯骥才爷爷在写这个故事时候的一个窍门了吗?你来说!
学生:嗯!写故事时他一波三折!
老师:用了一个词——一波三折。你真是冯骥才爷爷的知音哪!谁来?
学生:他会把故事尽量写得曲折一点。一会儿写的很高兴,一会儿又写的情绪有点落下去,一会儿又突然升高了。
老师:起起伏伏。你可真有一双慧眼哪!你来!
学生:冯骥才爷爷利用曹小三的心情变化衬托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老师:哦!用了这样一种跌宕起伏的心情变化,把这个一波三折体会得淋漓尽致。你来!
学生:我觉得在写作的时候用了凤头猪肠豹尾这种写法,开头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中间像猪肠一样富有故事情节、富有变化,然后结尾像豹尾一样很有力。
老师:你刚才发现了富于变化,充满悬念。原来吸引我们阅读的,让人如此惊叹、一看再看的,全都是因为冯骥才爷爷这一波三折的写作密码呀!读到这儿,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刷子李的这些规矩,你知道了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呢?你能就其中的一条或几条来谈谈么?你来说!
学生:我是第一条。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觉得自己肯定能达到这个要求的。
老师:你用了一个词——自信。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嗯。
学生:……?
老师:他为什么派头这么大?他一天只刷一间屋子的原因呢?
学生:他技术非常好!
老师:哦!是这样。还有谁有补充的?你来!
学生:我想补充第二条,别人呢粉刷房子都是听雇主的,而他很有派头,都是雇主根据他的规矩来定的!
老师:那他定下这条规矩为的就是 还有补充么?他一天只刷一间屋子,他刷出来的数量很
学生:少。
老师:可是
学生:唔!他是,虽然说很少,但是质量很高。
老师:原来规矩中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还有谁也理解了其他的规矩?好,你来说吧!
学生:我说的是第三条规矩,因为每刷一面墙都要想想看,哪里刷的不好还要补充下一面墙。这样的话,每一遍都比下一遍刷得好!
老师:哦!有意思。看来我可以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的相法。他在养精蓄锐,为的就是精工细作。正如刷子李自己所说的,一起读。
学生:绝活本不绝,精益求精便成了绝活。
老师:一个词,就是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我们可以解开课前的那几个疑问: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规矩?人们又为什么给他取这样响当当的绰号?正是因为这四个字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难怪曹小三要写下这篇日记,为的就是让自己一辈子都要记住这四个字
学生:精益求精。
老师:经历了这天的变化,曹小三对师傅充满了敬意,他决定给师傅的名片重新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语,他会写些什么呢?拿出我们抽屉里的名片,我们就是曹小三,来试试看。写好了再……?
生书写。
老师:有几个同学都写好了。(巡视)
生书写。
老师:好,写好的同学我们先来交流一下。好,先请你先来。
学生:刷刷刷,刷刷刷,黑衣不添一点白,精益求精是保证!
老师:诶!响当当的。刷刷刷,刷刷刷,黑衣不添一点白,有意思。还有呢?你来!好,你来!
学生:在天堂之家,享受天伦之乐。
老师:在天堂之家,享受
学生:天伦之乐。
老师:你还道出了他对刷出了的房子的赞美。还有吗?嗯,还有几个同学。这边的刚才都没有请到,好,你来先说吧!
学生:同样的浆刷出不同的感受。
老师:诶,看来。你还道出了对师傅的敬佩。还有么?好的,你来试试看。
学生:刷呀刷,刷出了人间仙境。
老师:不错,好,你来。
学生:刷子顶呱呱,要是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老师:你的广告也是顶呱呱的。好,那位同学你来。
学生:一样的刷子,不一样的质量。
老师:一样的刷子,不一样的质量。就是因为他的精益求精。诶,好的,你来。
学生:让刷子李刷墙,享受升天一般的感觉。
老师:天堂了已经,哦!啊,好的,刚才漏了几个同学,你来。
学生:让你享受刷墙时的打击乐。
老师:打击乐。看来看他刷墙还是欣赏一场音乐会。你来。
学生:百闻不如一刷。
老师:你还有一条呢,再说。
学生:一滴不掉就是刷子李。
老师:哦,百闻不如一刷,一滴不掉就是刷子李。看来,同学们写的广告真是响当当,当当响。其实刷子李就是因为这绰号之奇,规矩之奇,技艺之奇,才成为我们这茫茫人海之中的一位奇人。冯骥才爷爷又把这些奇人的故事汇集成了一本书,就叫
学生:俗世奇人。
老师:今天我们到其中拜访一下其中的一位,题目叫做《苏七块》。同学们快速的默读浏览,你是否发现了其中一波三折的写法呢?好快速默读浏览。
生默读浏览。
老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是否发现了其中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你先来说。
学生:就是本来以为苏七块很坏,他只认钱不认人,后来才发现他是好人,只不过是他的规矩不能改。
老师:你刚才结合了故事情节来说出了任务留给你的印象,发现了一波三折。了不起!你来说。
学生:一开始,那个苏大夫脾气很好,他们都叫他苏大夫。结果他有点儿能耐,脾气也好,还有点怪。于是,他就规定一定要别人把七块银元放在桌子上,他才肯看病。于是,有一天,一个三轮车夫来了,结果他拿出四块银元。我一开始都觉得可能性没希望,结果牙科医生华大夫一起就给了三轮车夫七块钱,就觉得又有希望了。当时,苏大夫就帮他接了骨头,后来又把七块钱还给了华大夫。那苏七块苏大夫其实还是一个好人的。
老师:你刚才就是说这个苏大夫给你的印象也是这样起起伏伏,让你发现了一波三折。
学生:我从……?看出来,第一苏七块他刚开始感觉说他看病的就是很厉害,伤筋断骨马上就可以治好了。但是他有点不好,就是说他认钱不认人。然后我感觉他不好。后来他又……?我又感觉他好了一点。因为他是心地善良的,只不过规矩不能改。
老师:把你这个好不好换一个词,刚开始感到很敬佩,后来感到
学生:有点讨厌。
老师:哦,有点讨厌。到最后又开始敬佩。我们在读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波三折。还有么?谁来说说看?你还从哪儿发现了一波三折的写法?其他同学还有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
学生:冯骥才爷爷刚开始时把他写的神乎其神,伤筋断骨很快就可以治好的。然后中间又把他写的好像很贪财,只认钱不认人。最后写出其实他的心很善良,只是自己的规矩不能改的。因为是他给自己定下了这个规矩。
老师:照你这么说,读这个故事还充满了悬念。这位讲。
学生:嗯,我还在,从那个三轮车夫看病那一段感受到了一波三折。一开始苏大夫不肯给他看病,然后后来又给他看了,然后三轮车夫说他没有钱再付药款,然后苏大夫竟然把药送给他了。
老师:你是从一个很小的细节里也发现了一波三折。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都发现了冯骥才爷爷在写这一本书时候的一个共同的写作的密码,那就是一波三折。老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也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阅读建议。自己来读读看。
生读阅读建议。
老师: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阅读建议走进这本书。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的重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练笔本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学过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冯骥才素有“女娲之手”的美称。但他更爱写俗世奇人,如刷子李,泥人张等空前绝后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又一位俗世奇人刷子李。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蘸(zhàn)和 (hè)着琴音 必得(dě) 发怔(zhèng) 调(tiáo)浆 天衣无缝(fèng)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师:文中肯定有些情节让我们感受很深,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内容来拟标题。
(生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拟的标题。
生:《绝活的故事》,刷子李他会刷墙,但是一点儿白浆都不会掉到身上,这一点很绝,让我印象深刻。
师:你的意思是他刷墙的时候,身上不沾一个点儿,是吗?
生:是的。
师:那你怎么看出他不沾一个点儿呢?他的服饰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因为他身上穿着黑衣服黑裤子和黑鞋子,所以只要白浆一沾到他身上,立刻就可以看出来。
师:一袭黑衣刷白墙,也不脏一个点,是吗?那一般的师傅呢?
生:肯定是身上有白点吧。
师:来验证一下,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
(投影:身上都是白点的粉刷浆师傅。)
师:这就是现在的刷墙师傅,你看他那身衣服上全是白粉浆,一看就知道他是粉刷匠。好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绝就绝在黑衣刷白墙,是吧?
生点头示意。
生:《黑衣白点》。
师:《黑衣白点》,你的提法很有对比性啊,好!
生:我拟的标题是《真假难辨》。
师:《真假难辨》,怎么说?
生:因为曹小三看到的白点不是真的,而且里面的衬裤露出来了。
师:一个小洞是吗?是不是意味假白点真本事?
生:是的。
师:刚才通过拟题畅谈了初访刷子李的感受,大家都说得很真切。老师对这个《黑衣白点》印象特深刻。
课文是怎样描写刷子李刷墙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说明刷子李刷墙的动作娴熟。
师:书上说刷子李是“悠然”地刷来刷去。什么叫“悠然”?用“悠”组个词。
生:悠闲。
师:我想请问这位同学,当时刷子李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件能让人悠然得起来的活吗?如果你在刷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太难刷了,因为粉浆很重,手举着很累,还要动过来动过去,非常难受的。
师:这确实是一份挺累的活。你看刷子李刷得是那么悠闲,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刷子李的那份悠然。同学们把这些句子配上悠然的动作读一读,感受感受刷子李的那份惬意。
生:“……悠然地摆来,悠然摆去……”
师:好潇洒呀!
生:这哪儿是在刷墙,分明是在舞蹈!说明他技术高超,姿态优雅。
师:看来,他是在享受工作。
生:我找的是“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说明他技艺高超。
生:我找到的是文中的一句话。“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也能说明他技艺高超。我们这里的师傅,每个房间要刷三遍,才能刷漂亮。而他却只要一刷就能刷得匀匀实实、漂漂亮亮。
师:有个词语用得好?
生:天衣无缝。
师:一个比喻。
生:像一个打开得雪白得屏障。
师:屏障,给人特别的美感。这样文章读下去,刷子李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渐渐地丰满起来。这是作者的正面描写,作者也应用了侧面描写。谁能谈一谈。
生:刷墙的描写是正面写他的刷墙的技艺高超,而黑衣服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这身黑衣服上无一个粉点,就是刷子李高超技艺的见证。更能烘托人物形象。
师:说得好!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让刷子李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丰满起来。 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
生:我觉得刷子李是一个严于律己而且身怀绝技的人。
师:严于律己,怎么说?
生: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衣,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而且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有身上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自立规矩,严于律己。
生:刷子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
师:享受工作,悠然刷浆,是吗?请坐。
生:是个十分自信的人。
师:自信?
生: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有身上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跟刚才说的一样,自信就是一种魅力,好。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中的“绝”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绝”字看出技艺高超,是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技艺娴熟的人,从“悠然”中看出。
师:“悠然”不仅可以看出他享受工作的情怀,还可以看出那份娴熟的技艺。
生:我还认为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
师:你看,在我们心中,刷子李成了一本厚厚的人生之书,在作者冯骥才的眼中,他还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他在《俗世奇人》中写到:“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投影)用笔来记录和解读当时的民俗文化。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向我们走来;那凭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中那坎坷一生的裹足女向我们走来。(配合投影)
这一副副精雕细刻的民俗画沉淀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作者成了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说,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根。同学们让我们在感受刷子李人生魅力的时候,也把他们作为一道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选做一题)
1、今天的作业是,推荐阅读:《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等民俗系列小说。
2、写一个班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写名字,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用上学到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时,学生都被刷子李的本事吸引住了,这归功于作家对人物成功的描写。刷子李那着一袭黑衣却不沾白点,那挥舞朴实刷子却悠然享受,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那守望平凡却追求卓越的刷子李令人暗暗叫绝。我通过给课文拟标题,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文章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语句优美,因而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正面描写的句段。当学生深深地感受人物形象后,我便把重点转移到小练笔上,让学生写一个我班的人,不写名字,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写的很认真,尤其是能抓到细节描写,很好的掌握了写作方法。
课前播放短片,内容为央视“挑战群英会”栏目“变脸”和民间奇人绝活展示“嘴上功夫”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刷子李》,作者冯骥才。我们学过他的文章《珍珠鸟》,有人称赞他有“女娲之手”,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一番。
投影:擅长(shàn) 吃荤(hūn) 绰号(chuò)
难堪(kān) 褒贬(bāo) 发蔫(niān)
生读,选词造句。
师: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认真思考,这是什么样的码头呢?(投影:这是个的码头)
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也是响当当、当当响,带我们进入了天津码头。好,谁能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1:适者生存的码头,“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
生2:人才济济的码头,有泥人张、风筝吴、刻砖刘,也有刷子李。
生3:是硬碰硬的码头,“硬”指手上的绝活。
生4:是一个有绝活才有地位的码头。
师:在这样一个码头,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码头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投影:朗读课文其他语段,并给这个故事拟个标题。
师提示:会读书如甘草,不会读,则如干草。
生读课文。师提示:文中肯定有些情节让我们感受很深,可以根据这些来拟标题。
生:《绝活的故事》,刷子李他会刷墙,但是一点儿都不把白浆掉到身上,这一点很绝,让我印象深刻。
师:意思是他刷墙的时候,身上不沾一个点儿,是吗?
生:是的。
师:那你怎么看出他不沾一个点儿呢?他的服饰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因为他身上穿着黑衣服黑裤子和黑鞋子,所以只要白浆一沾到他身上,立刻就可以看出来。
师:一袭黑衣刷白墙,也不脏一个点,是吗?那一般的师傅呢?
生:肯定是身上有白点吧。
师:来验证一下,老师收集了一张图片。
(投影:身上都是白点的刷浆师傅。)
师:这就是刷墙师傅,你看,且不论其它吧,就看他那身衣服,太有职业特点了。好好,刚才这位同学说了绝就绝在黑衣刷白墙,是吧?
生点头示意。
生:《黑衣白点》。
师:《黑衣白点》,你的提法很有对比性啊,好!
生:《都是白点惹的祸》。
师:《都是白点惹的祸》,好像是一首歌吧,《都是月亮惹的祸》,这位同学特幽默,怎么说?
生:因为曹小三和刷子李有一个误会。
师:误会?具体说说。
生:就是曹小三看见刷子李裤子上的白点认为是白粉浆。
师:开始误认为有白点,事实上不是个白点,白点引起的误会。还有没有?
生:我拟的标题是《平凡造就不凡》。
师:《平凡造就不凡》?请你说说。
生:因为我读了文章以后了解到,刷子李他是个平凡的人但是有真功夫。
师: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平凡造就非凡的故事。
生:我拟的标题是《真假难辨》。
师:《真假难辨》,怎么说?
生:因为曹小三看到的白点不是真的,而且里面的衬裤露出来了。
师:一个小洞是吗?是不是意味假白点真本事?
生:是的。
师:刚才通过一题畅谈了初访刷子李的感受,大家都说得很真切。老师对这个《黑衣白点》印象特深刻。其实啊,老师发现文中几个带“然”的词很特别,大家来看看,请大家找出带“然”的词。
生思考。
生:果然、居然、竟然……
师:哎,停。“果然”怎么说?你能把整个句子念一下吗?
生:果然一身黑衣黑裤。
师:为什么这里用“果然”呢?
生:之前,他是有规矩的,刷墙时沾上白点不给钱,不,是不要钱,所以曹小三很惊讶。
师:很惊讶,“果然”这个词……我说,听说这位同学很聪明,今天一看,果然很聪明。你看,“果然”这个词怎么理解呢?先请坐下。
生:这里的“果然”与传说的相照应。传说他有个规矩,刷浆时穿一身黑衣。
师:文中还有一个词,说他刷浆时,怎么样?
生:必然一身黑衣。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用的哪个词?
生:必穿一身黑。
师:必穿一身黑,果然黑衣服,黑衣证实了,白点究竟怎样呢?
生:还有第七自然段的“居然”,居然两一个芝麻大小的白粉点也没有发现。
师:不见一个白粉点,好意外啊。好,继续来看。
生:还有第六自然段的“悠然”。
师:好,“悠然”是跟情境有关还是跟什么有关,你把整个句子念念看。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
师:这是写什么呢?是不是写黑衣白点?写的是什么?
生:不是,与人物有关。
师:对,是与人物有关的,是吗?哪位同学再来补充啊?
生:第九自然段的“忽然”。
师:怎么说?
生: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
师:“忽然朝他说话。”嘿,那证明曹小三有没有预料到这一点啊?
生:没有。
师:还有一个发现,在哪里?
生:第八自然段的“竟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师:说的是“果然”一袭黑,“居然”未见一个白点,“竟然”出现白点,又“忽然”揭开白点的秘密。你看,这几个“然”,就这样把情节串起来了。想起作者自己说过,好故事要讲究情节曲折变化,这样写在情节上有什么效果呢?
生:使故事一波三折,更有韵味。
师:一波三折,小小白点,作者作了大量铺垫,曹小三的心里也是起起伏伏。到底怎样起起伏伏?还是来听小三自己来说《黑衣白点》的故事。那么下面呢,老师想请同学们复述一下《黑衣白点》的故事,里面要用到“我”,说说“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当然要用上刚才我们找出的情节关键词,四个“然”。请同学们在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再请代表给大家说一说。
生合作,练习复述。
师:这位同学,介绍一下,此时你叫什么?
生:我叫许磊(音)。(生笑)
师:错,叫……
生:(醒悟)叫曹小三。
师:你的师傅是……
生:刷子李。
师:那么开始介绍吧。
生:我的师傅,那叫一个字,“绝”。他的名号在码头上,可是响当当,当当响。告诉你们吧,我的师傅就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刷子李。他身穿一套黑衣,手拿白粉刷子,刷一间屋子不留一个白点,真是太神奇了。别人都不相信,起先我也不太相信,可是最终还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话说学艺头一天,我跟着师傅去刷浆,心里暗想着,今天,我可要睁大眼睛好好瞧一瞧。只见师傅打开包袱,果然是一身黑衣黑裤,那感觉──帅呆了!师傅刷浆那个手艺没得说,不过,你也知道这个白点最引起我的注意。当师傅刷完墙休息的时候,我故意上前献殷勤,仔细彻底搜索一遍,在师傅身上一个白点也没有发现,当师傅刷完最后一面墙时,竟然出现了一个白点。我当时都蒙了,完了,露馅了。我当时心里特别复杂,既不敢说,又不敢看,可是忍不住还要扫上一眼。这个时候,师傅忽然对我说话了:“小三,再仔细瞧瞧吧。”“哎,不是一个白点吗?怎么会变成一个小洞呢?”我的眼都快看直了,整个人傻呆呆的。“好好学本事吧!”师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来只有真本事才有天下名啊。听了师傅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样,也跟我一样,听傻眼了吧?就跟我师傅一样,好好学本事吧。(掌声)
师:刷子李真不错,他的徒弟就是不一样啊。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地精彩复述,既串联起了四个“然”字的情节关键词,而且他化用了名言,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文言色彩的词,真是响当当的。那么听小三讲《黑衣白点》的故事,我们也明白了“一袭黑衣衬奇绝,一个白点显奇绝”。除此之外,你们觉得刷子李还有什么特别“绝”的地方吗?
生:我觉得他能够看透别人的心思,从“刷子李突然朝他说话”看出,这是曹小三没有预料到的,刷子李对他说了,他可以看出别人的心思。
师:姜还是老的辣,是吗?
生:嗯。
生:书上这个地方说刷子李是“悠然”地刷来刷去。
师:“悠然”,什么叫“悠然”?给我们解释一下,用“悠”组个词。
生:悠闲。
师:我想请问这位同学,当时刷子李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件能让人悠然得起来的活吗?如果你在刷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太难刷了,手要动过来动过去,非常难受的。
师:很脏是吗?又很累,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
生(异口同声):腰酸背痛腿抽筋。
师:这么异口同声地说呀,看来,这确实是一份挺累的活。你看刷子李刷得是那么悠闲,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刷子李得那份悠然。同学们把这些句子配上悠然的动作读一读,感受感受刷子李的那份惬意。
生:“悠然地摆来,悠然摆去……”
生:“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师:谁再来补充一下。
生:我找到的是文中的一句话。“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哪个词语?
生:天衣无缝。
师:一个比喻。
生:像一个打开得雪白得屏障。
师:屏障,给人特别的美感。这样文章读下去,刷子李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渐渐地丰满起来。说说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
生:我觉得刷子李是一个严于律己而且身怀绝技的人。
师:严于律己,怎么说?
生: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衣,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而且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有身上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自立规矩,严于律己。
生:刷子李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
师:享受工作,悠然刷浆,是吗?请坐。
生:是个十分自信的人。
师:自信?
生: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有身上有一个白点,白刷不要钱。
师:跟刚才说的一样,自信就是一种魅力,好。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中的“绝”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绝”字看出技艺高超,是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技艺娴熟的人,从“悠然”中看出。
师:“悠然”不仅可以看出他享受工作的情怀,还可以看出那份娴熟的技艺。
生:我还认为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
师:哦,总而言之,他是俗世中的一个奇人。我刚刚想起一句话。“你如果离去了,还有人念起你的名字,那一定是你将春风留在这个世界上。”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感受到怎样的芬芳呢?下面让我们以合作完成一首小诗的形式,来写写刷子李的“芬芳”。老师建议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你眼中的刷子李的形象,也可以用上“于是,我明白(读懂了) ”这样的句式来写。
生写作。
生:你是一滴雨,滋润了我的心田;你是一朵浪花,激荡了我的心海;你是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胸膛。你使我们明白了,平凡中孕育着非凡,平凡的土壤也可以开出艳丽的花。
师:平凡的土壤也可以开出艳丽的花!
生:你的技艺是你练出来的,你的路是你闯出来的,白墙是你刷出来的。(众笑)你平凡,你自信,你乐观,从你身上我明白了平凡也可以创造奇迹。
师:平凡中见奇迹,好,再来。
生:你用你手中的刷子刷出一片平坦,你用你手中的刷子刷出一番享受。从你身上我明白了,只有把工作当成享受才会有快乐的人生。
师:好,享受工作,快乐人生。
生:于是我们明白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于是我们明白了享受工作可以创造奇迹;于是我们明白了小小的刷子可以刷出神奇;于是我们明白了唯有真本事才能赢真名。
师:小小刷子可以刷出一片神奇。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刷子,同样可以像刷子李一样刷出一片神奇的天地。后边的同学呢?
生:你是一粒普通的沙,却早已磨成一颗滋润的珍珠;你是一棵普通的树,却撒下一片浓荫;你是一支平凡的蜡烛,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于是我们明白了执着梦想,创造奇迹。
师:执着梦想,创造奇迹!
生:这篇文章是天津味,我想用天津快板来说。
师:天津快板,好,你试试看。
生:竹板这么一敲呀,这别的咱不说,咱就夸夸这刷子李,怎样显神奇。这天津码头,那是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那稀罕的活神仙。就说这刷子李,个个都人称奇,他一身黑衣刷白浆,不留一个点,真是很稀奇。我们都要学习那,刷子李的真本事,各行各业显神奇。
(掌声)
师:真是……神奇,津味十足。老师也写了一首诗。
投影:你从芸芸众生中走来,朴实得如同你手中的刷子,一袭黑衣,诠释了铮铮诺言;一手绝活,演绎了永世精彩;一番教诲,书写了人生传奇!于是我们明白了,享受平凡生活,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掌声)
师:你看,在我们心中,刷子李成了一本厚厚的人生之书,在作者冯骥才的眼中,他还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他在《俗世奇人》中写到:“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投影)用笔来记录和解读当时的民俗文化。在他笔下,技艺超绝的泥人张向我们走来;《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向我们走来;那凭一根鞭子闯天下的傻二向我们走来;《三寸金莲》中那坎坷一生的裹足女向我们走来。(配合投影)
这一副副精雕细刻的民俗画沉淀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记忆。作者成了民间文化的守望者,他说,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国家的根。同学们让我们在感受刷子李人生魅力的时候,也把他们作为一道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绕口令:《俗世奇人》述说世俗不俗之人
师:1、“不俗”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2、现在的魔术界也有个这样的不俗之人,同学们知道他叫什么吗?
3、冯骥材老师的这本书中就记载了许多这样的不俗之人,有个叫张明三的人,他的泥人手艺。。。。当地人给个雅号“泥人张”。那刘谦你想给他也起个雅号吗?叫什么好呢?
二、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将再去领略另一位俗世奇人的风采,他就是“刷子李”。我想请个我们班上书法最好的同学来帮老师写上这个课题。
果然写得漂亮,我们也送你个雅号生:书法A
如果老师书教得好,你们想叫老师生:教书A
哈,这就不敢当了!。。。
那你从课题里又知道了哪些信息呢?生:。。。
那么一起来叫出他的名字。生:读课题
三、解读文本
说起这个“刷子李”,传说还不少呢!哪个同学能讲讲吗?
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升天是一种怎样美感?生:就是飘飘欲仙的感觉。
那你能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吗?再齐读这句。
还有更让人叫绝的东西吗?生:有,读(后半句)
你平时看到的粉刷匠是如何的?(对比“刷子李”)
追问有几个白点?有了就如何?你亲眼见过这种人吗?那你会信吗?
就连他的徒弟曹小三也是?
理解“半信半疑”。
那么曹小三眼中的师傅到底如何?有这么奇吗?奇在哪?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记下你的感受。
学生展示:
技艺奇。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
“谁”能一滴不掉?这个“谁”都指什么人?
能改成陈述句吗?再来读一读这句。
可就有一个人能做到,是谁呢?而且做得如何?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师:在他的读中你仿佛听到?
生:听到一首动听的歌。(师评价表扬,引导读)。
师:你仿佛看到?
生:绘画大师在画一幅美妙的画。(师又评价表扬,引导读。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又齐读。教师评价这里面的美。再理解后半句的“天衣无缝”后又读。
师:此时的刷子李在你的眼中还仅仅只是一个粉刷匠吗?
生:音乐家(再次体会读这句)。
生:书法家,绘画大师(又再体会这一句)。
师:好一个技艺奇特的“刷子李”啊!竟把普通的粉刷活干得出神入化、悠然自得。
教学目标:
1、通过小三跟着师傅学艺的过程,亲历亲闻,真正感受到刷子李技世非凡,一手绝活,全靠自己的精益求精,才得到人们的称颂。
2、用边读边悟的方法,感受人物刻画时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照片、桔子、
教学过程:
一、绕口令导出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
师:看谁能一口气读上几句,这个句子就归谁了。我请五位同学上来。
引出课题:刷子李
1、出示课题:刷子李
师:从名字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他又一把刷子。
生:我明白他刷墙有一手绝活。
……
师:为什么叫他“刷子李”?
生:他姓李,刷墙的本领高超。
师: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生:泥人张。
师:还是在天津,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
生:风筝刘。
师:虞老师教书教得好,就叫——
生:教书虞。(大笑)
师:(笑),大家叫我虞老师。我们可以用他的行当加上姓来称呼他。
2、检查自学情况,落实字词:匀匀实实 蘸浆
师:课文我们都预习过了,都读过五遍以上了?的确,课前把课文读通读顺了,特别重要。课文中有两个词特别难读。
出示:匀匀实实 蘸浆
师:第一词谁能读?
师:什么意思?
生:既均匀又厚实。
师:第二个谁来读?
师:读得非常准。
师:平时你用什么去蘸过什么?
生:我用面包蘸过番茄酱。
……
师:蘸,在生活中很重要,我们要把它记住。拿起手书空。
师:请在作业纸上认认真真写两个。
二、感悟文本
1、 刷子李在刷墙的行当上——技艺非凡(板书)
师:刷子李在粉刷这个行当上非常内行,手上有绝活,那个自然段告诉我们?
2、 生快速浏览。自学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读“……如同升天一般美。”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自个儿读。
师:再读,边读边找哪个词体现了刷子李技艺非凡?(板书:技艺非凡)
师: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找到的词?
自练。
学生交流汇报。
生:“……如同升天一般美。”
师:(板书:如同仙境)
师:谁来读第二句。
师:跟“黑”较上了劲。
齐读。
师:干粉刷匠的身上没有白点,难不难?
师:你见过的粉刷匠干完活是怎样的?
生:浑身上下都有白点。
(出示照片)
师:虞老师以前干过粉刷这一行,看,衣服、裤子上都是白点,连脸上都是呢。
(哈哈……)
师:用一个词来概括刷子李——
生:黑衣无瑕。(板书:黑衣无瑕)
3、师: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跟着曹小三去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技艺非凡。
4、学习小三跟随师傅第一次去干活的部分(4——11自然段)
师:哪个自然段是写刷子李刷墙的情景?
生:第5自然段。
师: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非凡?
生:“……匀匀实实一道白……”
生:“啪啪声里……”
生:“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
师: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刷子李刷墙的非凡技艺,请你选择你最想读的句子,认真地读,反复地读,等会比一比用朗读体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生练读。
师:谁选择第一句,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非常的流利,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你没有把它强调出来。
师:哪个词?
生:匀匀实实。
师:来,在这个词的下面做好记号。
师:你能再读一遍,把“匀匀实实”读好。
师:还得强调两个词。哪两个?好,你们非常会读课文。好,准备。
生齐读。
师:难怪,坐在这样的屋子里,有升天的感觉。
师:好,谁来读第二句。
师:你很有朗读的天赋。有一个词读得太好了。
生:悠然。
师:做上记号。要读得柔一点,缓一点,悠一点,谁来读?
师:他有一个字读得特别好?哪个?
生:“啪”。
师:“啪”这个词要读得清脆,要不然自相矛盾了。
师:好,齐读。
师:能够把刷墙这样普通的活做得如此悠然,如此潇洒的,恐怕只有刷子李一人,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老者”了,尤其要读好。
齐读。
师:谁选择第三句。
生读。
师:该强调哪个词?
生:天衣无缝。
师:什么是“天衣”?
师:天衣唯有天上有,人间何处觅天衣。因此,“天衣无缝”要强调。谁来读这一句?
生读。
师:你来帮老师推荐一位。
师:好,大家像她一样齐读。
师:太了不起了。能把墙刷的天衣无缝!读到这里,你们还觉得刷子李仅仅是一个粉刷匠吗?在我们的眼中刷子李已经是一个风度翩翩的艺术家了,那么在你眼中,刷子李是什么家?
生:是音乐家。
师:那你选择一个句子,读出音乐家的神韵。
生读。
师:像不像音乐家?
师:在你的眼中,刷子李成什么家了?
生:美术家。
师:那你读出美术家的潇洒自如。
……
师:你们看,此时的刷子李在同学们眼中已经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艺术家,让我们用“好一个刷子李开头”,读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要作修改吗?
生齐读。
师:你现在信了吗?
擦去问号。再齐读第一自然段“他要是给您……”读得肯定一点了。因为这是现实了,不是传说。
师:但他的徒弟小三最关心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是否黑衣无瑕?”(快速浏览6——9自然段)
出示“每一面墙刷完,他都搜索一遍……”哪个词表示他出乎意料?
生:居然。
齐读。
师:此时,他一定对他的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出示“牛”
师:说起“出乎意料”,还有几个句子,找出来。
出示“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
出示“啊?”
师:还有一个句子呢?
指名读,“……奇了!”
完成“一波三折”图。
师:这就是曹小三心中的一波三折,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一波三折”,如果能把曹小三的所想表达出来,那这个“一波三折”会更精彩,会更丰满。
选择一个“出乎意料”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5、完成练习纸中的作业。
请选择一题,用几句话写出小三的心理活动:
(1)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
(2)当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
(3)当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
6、在小三向刷子李学艺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
(1)为什么要精益求精?
(2)资料拓展
7、出示对联:(上联)如同仙境,刷板显功底(下联)黑衣无瑕,绝活传真谛(横批)俗世奇人
三、推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刷子李》是五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虞大明老师是这样预设教学过程的:
一、 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 从冯骥才《俗世奇人》引出“奇人”继而引出“刷子李”。
2、 解题:你们能从课题中明白这个人的哪些信息?
3、 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质疑。
二、 自主研读,感受神奇
1、 认读难点词语。
2、 浏览课文,划找句子,感受刷子李的神奇之处。(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旁注)
3、 交流刷子李的“神奇”之处;师呈现“粉刷匠”照片,相机点拨引领。
4、 呈现重点句子,自读自悟,类比想象,强化感悟:刷子李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自由读句子,你觉得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为什么?
三、 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 着眼五个重点句,归纳:小说从哪三个方面刻画了刷子李的神奇?
2、 课件补充呈现冯骥才对刷子李神奇之处的精辟阐述,对比加深印象。
3、 回应问题: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吗?(师小结)
4、 顺势拓展:在民间,有这样的绰号的人很多,能举举例子吗?
四、 揣摩心理,感受“一波三折”
1、 思考:读了这篇小说,觉得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特别具有吸引力,经常会出乎你们的意料?(生浏览相关段落,划找体现曹小三“出乎意料”的句子。)
2、 生自读自悟,试画曹小三的心理图示。(交流)
3、 师小结:这就是曹小三内心世界的一波三折!有了这个一波三折,这篇小说会更加好看。
4、 生根据心理图示,自由选择一个“出乎意料“,写出曹小三的心中所想。
5、 汇报交流。
五、 聚焦结构,再次感受“一波三折”
1、 思考:这篇小说还有一个“一波三折”,能发现吗?
2、 师呈现小说分段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小说布局谋篇上的一波三折。
六、 挖掘结尾,升华情感
1、 生自由表述这篇小说中感悟到了什么。
2、 课件呈现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加深学生的感悟。
3、 呈现对联和《俗世奇人》简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板书设计
规矩奇
刷子李-——奇人 动作奇
效果奇
这堂课,有以下几个出彩的地方:
1、 课前谈话——绕口令比赛,“《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紧扣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2、 抓住难点词语认读指导,简约又不失重点。
3、 重点句子的自读自悟,类比想象,说话练习,使学生真切感悟到“刷子李”已经不是一个粉刷匠了,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刷子李”的神奇得到内化。
4、 心理图示的设计,更是巧妙出奇。曹小三的心中所想,心理变化过程不单单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而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教师先出示
牛!
啊?!
真牛!
然后让学生试画,学生在充分领会曹小三心理的情况下,补好了心理图示。然后通过交流完善,完成图示如下:
5、 使用作者的一些材料以及最后对联的呈现,更加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对联是虞老师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写的,上联:天衣无缝刷子见功底,下联:黑衣无瑕绝活写传奇,横批:俗世奇人。对虞老师的素质和文字功底表示钦佩。
整个教学过程大气,机智幽默,课堂掌控见招拆招,应对自如。
《刷子李》教学实录整理
一、绕口令游戏
1、出示:俗世奇人述说俗世不俗之人。
2、虞老师示范(一个一个字都把它咬准了)
3、自由练读、请三位同学上台绕口令。
师:看谁能一口气读上几句,我请三位同学上来,等会儿读得最好的有奖品。
(第一位同学上台读了两遍,当读到第二遍时,台下同学爆发出一阵笑声。虞老师说:“如果能把笑声换成掌声,那就更好了。”当第二位同学只读了一遍时,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掌声。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足可见成效。)
二、揭示课题设疑
1、有一句话,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千世界(学生接读)无奇不有,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次。
2、出示课题:刷子李
齐读、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师:刷子李是一个人的(绰号、外号)
师:从名字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生:他姓李。
生:他是粉刷匠。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姓李、干粉刷的。当今世界,从事粉刷这行,而且从事粉刷这行的人多了去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叫刷子李吗?所以学这篇文章,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叫他刷子李?他到底奇在哪儿?
三、读通词语后,品读“奇”
1、这课中有三个词特别难读,出示:包袱、蘸酱、露馅儿
齐读、(如果念对了,跟他念一遍)指名学生读(第一个字第四声,第二个字第四声)
2、刷子李是一篇小说,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就要求大家自己去读读,去悟悟,自己去发现,找到一处标上1,找到两处标上2。
用最简短的语言在旁边写上感触。
3、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写。(你可以把描写刷子李奇在哪儿的句子划下来。虞老师发现小朋友们很会读书,描写刷子李粉刷技术的一个集中在第1、5自然段)
4、交流:
生:他要是给……如同升天一般美。(奇不奇?)说明粉刷效果很好。
师:什么感觉?就如同(天堂),如同(仙境)。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
生:读“规矩”的句子
师:干粉刷匠。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白者白。
粉刷匠是怎样的?(出示自己的照片)
师: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奇不奇?用四个字概括。
黑衣无(白)、黑衣无暇,暇什么意思?
生:读蘸酱本领强的句子
生:天衣无缝
师:那个词感到奇?什么是天衣?(神仙穿的)天衣只有天上有,人间何处觅天衣。奇不奇?天衣无什么?(天衣无暇)一个斑点、一个暇字都没有,非常光滑,非常严实。
生:匀匀实实
师:什么是“匀匀”?(均匀)什么是“实实”?(厚实)连起来就是既均匀又厚实。奇不奇?
生:规矩奇的句子。
师:第5自然段有一句描写他的动作。(生读)
师:有8个字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把刷子李的潇洒、悠然读出来。(齐读)
师:你们认为这8个字念慢一点好?还是念快一点好?(慢)才能表现刷子李德悠然自得。(举起右手一边读一边表演。生读)
师:(出示5个句子)体会到刷子李的神奇。非常生动、非常传神,如果你用心的读,读着读着,你会感觉到刷子李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了,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生自由的朗读)
5、师:读着读着,你会感觉到刷子李不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粉刷匠了,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这种感觉吗?刚才在读的时候,刷子李仿佛成了什么?
生:书法家(能把刷墙演绎得如此潇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舞蹈家(做动作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在跳舞)
生:音乐家(由如此美妙的声音,不简单)
生:画家(为什么?)
生:神仙
生:升天一样
师:虞老师觉得他像一位魔术师。
师:为什么称他是刷子李?从三个方面体现刷子李的奇?
生:刷墙奇(刷墙的什么很奇?)规矩奇(哪句话)第2句(板书)
生:动作奇(第几个)
生:效果奇(板书)
6、师:总结。大作家冯骥才有精辟的论述(出示冯骥才的评价)师读:
在民间,如果某个人受伤有绝活,无人能比,我们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称呼它。先说他的行业,在说他的姓。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生:泥人张。
师:还是在天津,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
生:风筝刘。
师:虞老师教书教得好,就叫——
生:教书虞。(大笑)
师:(笑),大家叫我虞老师。我们可以用他的行当加上姓来称呼他。
版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执教者:天津田雪莹
整理者:西安市阎良区第一学校明月几时有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1日09:10—09:50(第二会场上午第二节)
课前谈话
师:好了,同学们,一会儿老师要和大家一起上一节语文课,你们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光用语言欢迎可不行,加上点动作,怎么欢迎?
生:(边鼓掌)欢迎。
师:哎呀,银川的小朋友真热情,我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你们有谁去过天津呢?你去过?你去过天津的什么地方?
生:“我觉得那儿超级冷”。
师:超级冷,是不是?
生:对。
师:是不是很冷呢,我想啊这样,你有时间到天津去一趟,行不行?看一看。最近几天我也很关心天津的气象,觉得宁夏的气温这几天比天津可暖和多了,有没去过的小朋友吗?有是吧,没关系,我呀欢迎大家有时间到天津来做客,到时候,我给你们当导游。刚才听了主持人的介绍,你们都知道我姓什么了吧?
生:田。
师:谁想和我打个招呼?
生1:老师好,我姓钱。
生2:老师好,
师:你好,你叫?王一涵,来握握手,我最先认识了你,咱俩可真有缘哪。一会儿我要送你一份小礼物,哎,同学们,咱一起看看这份礼物,认识这词吗?
生:聪。
师:好,咱们看看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它的左边是?
生:耳字旁。
师:同学们,要想做聪明的孩子要先用耳朵?
生:听。
师:用耳朵怎样的听才是聪明的孩子?
生:认真听。
师:好,一会儿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再来看右边,点撇像我们的两只?
生:眼睛。
师:要想做聪明的孩子,除了要用耳朵认真地听,还要用眼睛?
生:认真看。
师:好,我现在看看你们的眼睛,哎呀,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呀!再来看这个字是?
生:口。
师:谁会说?好,你说。
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所以有一个口字。
师:说得可真好!除了回答问题时声音要洪亮,上课时还应该?
生:还应该认真听,认真发言。
师:是呀,你可真会说呀,再来看最后一部分,要想做聪明的孩子还得?
生:细心。
师:心是用来?
生1:听。
师:用耳朵去听,用心怎么样?
生2:用心思考。
师:是呀,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用耳朵认真地听,用眼睛仔细地看,大声地发言,用心思考,让这朵聪明之花处处盛开。刚才我要把这份礼物送给谁呀?
生:王一涵。
师:是你吗?来送给你,不客气。今天啊,田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想。
师:好,它马上就要闪亮登场了,让我们一起倒计时,把它请出来:5、4、3、2、1,(师出示课件: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天津的小朋友,我叫津津,一会儿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语文,你们欢迎我吗?)欢迎吗?
生:欢迎。
(课件:那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认真?)
师:和新朋友认识了,赶快和津津打声招呼吧!
生:津津好!
师:银川的小朋友可真有礼貌!听,噢,刚才津津悄悄地告诉我,她可喜欢你们了。想和你们一起接古诗,行吗?
生:行。
师:津津说上句,如果你会接下句,就站起来大声说,看谁接的又对又快?好,认真听,第一句。
津津:举头望明月。
师:谁会说?站起来大声说。
生:低头思故乡。
师:棒极了,请坐,再来听!
津津:夜来风雨声。
生齐:花落知多少。
津津:谁言寸草心。
生:报得三春晖。
师:好,你的动作最快,现在我换一句长一点的,
津津: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齐: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太棒了,最后一句了。
津津:不知细叶谁裁出。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太棒了,请坐,看来同学们的古诗积累可真丰富,那你们还会背哪些古诗?啊,可爱的小女生,你来背吧!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噢,我记住了你,会背古诗的张蔚然,好有诗意的名字呀。你也想背?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我记住了你,站起来让我看看你的名字,会背古诗的李佳俊。谁还想背呀?哎哟,你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有一个字“shuang”叶,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背的可真好,你叫?刘雯泽,来握握手吧!好,同学们,刚才你们的表现怎么样?谁能夸夸自己或者你的小伙伴?谁夸夸自己?好,你先说。
生:我觉得李佳俊背得很好。
师:李佳俊在哪儿呢?站起来背的好是吗?对着他说吧!
生:你背的很好。
师:在称赞他是吗?好,其他同学呢?你说说!
生:我觉得张蔚然背的很好。
师:张蔚然背的确实不错。好了,同学们,我们呀就先到这里,下面我们就准备上课!
上课时间
(师生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两位动物朋友之间的故事,(师出示图片)来,叫出它们的名字!
生:小刺猬、小獾。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称是左右结构,赞是上下结构。同学们在写字时,也要像老师一样一笔一划写规范,好,谁来读课题?请你读。
生:18、称赞。
师:哦,你都知道是18课了,读得真好,那知道什么是称赞吗?好,你说。
生:就是对别人的赞美。
师:说的太棒了,你真聪明,来,一起读课题。
生齐:称赞。
师:好,打开书,85页,拿书的姿势真端正!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字音读正确。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特别投入,看,津津来了,她会读这些词语,你们会吗?(出示词语)
生:会。
师:好,现在让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火车头,在哪儿呢?
生:在这里。
师:好,小火车,开起来。
生甲:刺猬。
生乙:板凳。
生:粗糙、但是、傍晚、椅子、留下……
师:太棒了,再来看看,哎呀,小刺猬背着红红的大苹果来了,能读准苹果上的字音吗?
生:能。
师:好,大声读。
生:刺、猥。
(指导读音“猥、傍、但、晚、糙、椅、停、留”)。
师:你们可真是太能干了,咦,津津又来了,她想和你们比赛呢!
津津能用熟字“喂”记住了刺猬的“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好,请你说!
生:记住了椅,椅是木字旁,右边是其它的其。
师:右边是奇怪的奇。
生:右边是奇怪的奇,我就记住了椅。
师:真是好方法,好,请坐!好,请你说。
生:我记住了伴,伴是用一半的半加一个人字旁,我就记住了伴。
师:好方法,谁再说说?好,你说。
生:我记住了板凳的板,板凳的板,饭是一个饮字旁,把饮字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板凳的板
师:哦,你用这样的方法记住了板字,同学们,记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呢。来,看看这个字,
生齐: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请你说!
生:我发现了登山的登,然后下面再加一个几就是凳,板凳的凳。
师: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啊,那下面的几像什么呢?像什么呀?多像一个小板凳呀!我们的汉字可真有趣,这也是一种记字的方法。一起读读这个字
生:凳。
师:再来看这个字是?
生:留。
师:老师查了资料,“留”字最初的意思表示在收割时有东西遗留在了田边,所以下面是“田”,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记住了请你读一读!你们看,记字的方法可真多呀!再来看看这些字!(出示要求会写的字)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我听听,说吧!你说。
生:亲。
师:你认为亲最难写,其他同学呢?你说。
生:我觉得傍。
师:你呢?
生:我觉得消除的“消”最难写。
师:哦,这样呀,我们先来写比划最多的“傍”字,仔细看,小撇长竖单人旁,左窄右宽写漂亮。好,让我们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个字。伸出小手,我们一边说一边写,小撇长竖单人旁,左窄右宽写漂亮。
生:小撇长竖单人旁,左窄右宽写漂亮。
师:点要从竖中线稍微靠右一点起笔,同学们要认真地看。方字的小点要压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撇要撇出去。好,赶快在练习纸上写一遍。(生练习写“傍”)大家注意写字的姿势。好,写完的同学可以看看同桌写的怎么样?好了,同学们,停笔看前面,看看这位同学写的,先说说他注意了什么?那位女同学,对着话筒说。
生:他注意了那个方的点,他在横中线上写的。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呀,还有什么建议吗?那个男同学,对着话筒说,
生:他注意力那个,他的撇写的很好看。
师;噢,你注意到了他的撇写的很好看。写这个字还有什么建议吗?他写的?好,请你说
生:他写的单人旁好看。
师:哪不好看?
生:单人旁很好看。
师:哦,单人旁很好看。我觉得呀,单人旁的撇再稍稍地这样写一写这个字就更漂亮了。来,同学们在纸上再写一遍。好,同学们看看这位同学写的。这个字写得怎么样?请你说,对着话筒说生:他的撇我觉得有点长。
师:是吗?这个字?
生:对,他的那个方他的那一撇有点长。
师:哎呀,说清楚,方字的小撇写的再短一些就更好了,那这两个字比起来呢?哪个字好看?你说说,好了,那位女同学,这位女同学你说说吧,这两个字比起来哪个最好看?
生:第一个字好看。
师:第一个字好看,有不同意的吗?你说!
生:第一个字立底下那个盖子有点圆。
师:是呀,我发现同学们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看,好了同学们,在本课的生字中还有一个单人旁的字,找一找。
生:但。
师:是“但”字,来,看看这个字。仔细看呀,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看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好,最后一个女同学,你说吧。
生:它的日不是最后一笔,横不是在横中线上的,是在横中线的下面。
师:观察的可真仔细,写这个字时也要注意是左窄。
生:右宽。
师:好,赶快在纸上写一遍。写完的同学同桌可以相互评一评,如果你认为他写的漂亮,你就可以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来,看一下你写的,太棒了,送你一个大拇指。得到大拇指了,我看看。真漂亮!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的字就先写到这里,下面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我特别想读课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其他的自然段谁想读?好,请你来读,你来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课文写了谁称赞了谁?(师范读一至四自然段,另外两个学生分别读5、6、7自然段和8、9、10自然段)
师:谢谢两位同学,请坐,课文写了谁称赞了谁?
生:课文写了小刺猬称赞了小獾,让他学会了做板凳。
师:说得可真好,只是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吗?
生:还有小獾称赞了小刺猬。
师:哎,他们是互相称赞。
津津:那小刺猬是怎么称赞小獾的呢?
师:谁找到了?
生:小刺猬看了……
师:能读一读书中的句子吗?来读一读。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好请坐,你找到的是这句话,赶快用横线把这句话画下来。这是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呀?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师:读的很正确,请坐,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獾做的这小板凳。(出示课件图片)哎,课文中是怎么说这些小板凳的?看谁找的最快?
生:板凳做的很粗糙。
师:太好了,在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我只能听懂“粗糙”【生把糙读成了四声zao】,不能听懂粗糙)
师:这个词就是粗糙。(师领读正音)有不理解的词吗?那我想问问你们,就是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这个词,粗糙是什么意思?
生:粗糙就是粗粗的意思。
师:我觉得不是,其实呀,理解这个词可以这样来,先摸摸自己的桌面,什么感觉?你说说什么感觉?
生:光滑。
师:那不光滑就是粗糙,来看看插图中粗糙的小板凳是什么样的?
生:就像是之【音:zhi】子之过了一样。
师:特别的不平整。
生:坑坑洼洼的。
师:对呀,做的可一点儿都不好看。还有吗?
生:中间有裂缝的。
师:哦,原来不光滑不精细就是粗糙呀,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齐:粗糙。
师:小獾做的这三个小板凳可不是一般的粗糙。而是——
生:很粗糙。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很粗糙。
师: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板凳做得很粗糙。
师:听出有一点儿粗糙了,注意是很粗糙,谁来读?
生:板凳做的很粗糙。
师:哎呀,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三个很粗糙的小板凳。同学们,如果只看到了这三个很粗糙的小板凳,你们谁会称赞小獾呢?哟,同学们直摇头,你会称赞?你会吗?都不会,那想一想小刺猬为什么会称赞呢?别着急,先读一读这几段,自己读。小刺猬是怎么做的?
生: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
师:仔细的看了看,是怎么看呢?他能看一样吗?
生:是从左边到右边反复地看。
师:看得可真仔细啊!这仔细地看没看出了什么呢?
生:看出了他做得很认真。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看,如果直盯着人家的缺点,板凳做得很粗糙,就不会承认小獾。我们换个角度仔细的看看,就会发现优点了。一起读这个词,
生:但是。
师:读这两句。
生:板凳做的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的很认真。
师:(相机正音)同学们,小獾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獾做事认真的态度,所以他才会真诚的称赞小獾。咦,津津能体会这句话中好的意思,你们能吗?好用力说:一个比一个
生:好!
师:能把好字换一个词再体会体会吗?
生:一个比一个棒。
师:棒极了,谁还能换词?换成两个字的词,三个字的词都可以。生:一个比一个认真
师:一个比一个认真,好,你再说。
生:一个比一个宽。
师:你都看出一个比一个宽来了。这个词不太恰当,能换个恰当的词吗?
生:一个比一个做得好。
师:你能说,你说说。
生:一个比一个漂亮。
师:看来,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现在把你们的体会挂出来,再来夸夸小獾,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仔细。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认真。
师:再来看这句话我想请一位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小朋友来读,好,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漂亮。
师:再读一遍,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读的很流利。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漂亮。
师:我也想读一读,你听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漂亮。再读一遍,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读得更好。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漂亮。
师;这位同学一连把这句话读了三遍,他读得怎样?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夸夸他?
生:你读得真好,李浩强,接着努力吧。
师:你用自己的话称赞了他,那谁能用这样的句子夸夸他?
生:你真能干,课文读得一遍比一遍棒。
师:呀,你能像小刺猬一样善于发现他的优点。这样男同学读小刺猬的话,你们可以竖起大拇指称赞小獾,女同学读小獾的话。(读完后交换角色读)
师:这一夸呀,小獾还真有了变化。找一找小獾有了什么变化?找到了吗?
生:小獾他有了自信。
师:这是小獾的变化,同学们仔细看,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小獾除了有了自信还有什么变化?再看看这段话中找一找。
生:有了小刺猬的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他才能继续学做板凳。
师:最后都做成什么了?
生:做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椅子了。
师:小獾的变化可真大呀!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小獾,你做了一个小板凳,
上一页1234下一页没做好。又做了一个,还是没做好,怎么做也做不好。小獾,你会想什么?
生:我会想我一次比一次都做不好,我应该让别人帮助我一下。
师:瞧瞧你的表情可真难受啊!小獾,你在想什么?
生:我会想,我应该以后永远也做不好吧。
师:你都不想做了,你看从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能看出小獾都不想做了?
生:泄气。
师:来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泄气。
师:现在小刺猬的称赞,让已经有点泄气的小獾又重新鼓起了做小板凳的勇气,最后还做成了小椅子,他有自信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齐:自信。
师:你们看由泄气到自信这是多大的变化呀,这就是称赞的作用。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小獾,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师:那你就高兴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师:你可真高兴呀,称赞让小獾都已经会做椅子了,小獾,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非常高兴。
师;你也很高兴,那能不能换一个词,再表达一下你的心情啊?生:我很激动
师:很激动,那你就激动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师:是呀,称赞让小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这一部分时,先画出了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然后想为什么称赞小獾,最后又找到了称赞的作用,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吧,抓住10自然段,好,开始吧(生自学,)边读边画是个好方法,这个女同学,你可真会学习啊!好了,同学们,谁能读一读你画的小獾称赞小刺猬的句子?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是这句话吗?从来没有见过的苹果是什么样的?
生:很香很甜。
师:很香很甜不行,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苹果。香到了什么程度?生:特别香,特别甜,他吃过的苹果都没有这个这么甜。
师:除了特别香特别甜还怎么样?
生:他从小就没有见过。
师:从小就没有见过是什么样?
生:他非常奇怪,觉得这个苹果怎么又香又甜呀。
师:小獾非常的纳闷,同学们,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这特别香特别甜特别红特别大的苹果就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苹果。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我已经闻到了一点苹果得香味了。谁能让大家都能闻到苹果的香味?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你们闻到香味了吗?
生齐:闻到了。
师:谁要让苹果再香一点,你试试!
生: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你的苹果真是太香了,同学们,想好了吗?小獾为什么又来称赞小刺猬呢?
生:因为小獾说他的苹果很香很香。
师:因为这个苹果就是,怎么样?
生:香极了。
师:他找到了吗?小獾的称赞有什么作用?
生:让小刺猬消除了他一天的疲劳。
师:这就是称赞的作用。小獾的称赞消除了小刺猬一天的疲劳,来同学们,看这两句话想读吗?同桌赶紧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读。(生练习分角色读)
师:好谁来读?
生甲: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生乙: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小刺猬,我看你都乐坏了,小獾称赞了你,你还觉得累吗?
生乙:不累。
师:都不觉得累了,这就叫——
生:消除疲劳。
师:来,让我们一起感谢小獾吧!
生: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喜欢这篇课文,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吧!(配乐)
师: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向家里走,小獾见小刺猬来了,高兴地迎上前去,他送给小刺猬一把椅子,小刺猬不好意思地说——
生女:我怎么能要你的椅子呢?
师:小獾握着小刺猬的手说——
生男: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
师:小刺猬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
生女: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师: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
生男:你这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
生女: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同学们今天肯定会愉快,津津也很高兴,他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那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学着小刺猬和小獾的样子称赞别人,好了,谢谢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
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李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徐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于把握,所以一位学生回答了字词不懂以后,其他学生如法炮制。于老师的幽默的评语不仅善意地批评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及时地调整了提问的指向性,“写哪儿的草”,找准了切入点。于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词语”,而是从组词入手,为释义打好基础。
李评: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徐评: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于教师直截了当予以指正,不在此花费时间。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李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徐评:先积累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李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李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徐评:词语教学形式多样,于老师发挥自身善于绘画的特长,采用直观法教学“离离”。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1:“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2:“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李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李评:教师很有训练意识。在学生懂得了“离离”的含义后,要求学生把“离离”结合上下文说得具体一些,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就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了。
徐评: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词义的教学不能就词解词,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所创造。以上是第一句的教学。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1:我今年8岁了。
生2: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3: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4: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5:祖国万岁!
李评:这样教学,显得极为风趣,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融洽。
徐评:“岁”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情感的交融,而且极为生活化,融德育于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李评:“岁”字的教学
12334下一页设计极为高明,融理解、训练于一体。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这又是一次观察、说话训练。
徐评:除了观察力的训练外,更是想象力的培养。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李评: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徐评:围绕“岁”字拓展成为一个“四季板块”,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李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徐评: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李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李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徐评:巧妙地点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让学生朗读或背诵时也明确这一点,“有感情”也能更到位。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李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李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李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李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引导学生回答草很顽强,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下课)
李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是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
徐评:于老师的这个背诵指导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从妈妈、哥哥、奶奶三种身份入手,突出了多个方面的重点、难点,巧妙巩固提高,收获的岂止背诵而已,个中价值不可估量,甚称板块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阳光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给学生一个支点──《阳光》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瞿泽君
评析: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 陈昌发
一、想象引入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那美丽的景色。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
(闭上眼睛,学生听得入了神,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师:同学们,美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是火红火红的。
生:我想到小鸟唱歌的时候是蹦蹦跳跳的,非常可爱。
师:能想象出小鸟唱歌时的动作,了不起!
生:我想到早上的空气非常清新,人们都爱在公园锻炼身体。我的爷爷早上就会去公园打太极拳。
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想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想!
师:那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读读第八课《阳光》吧!读完之后,再把生字勾划出来。
[点评:开课设计,瞿老师曾打算以课件呈现,后来放弃了这个考虑。为什么呢?课件的确直观生动,但是给子学生的终究只是有形的、有限的形象。上述教学设计,让学生闭目根据老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小鸟“唱歌的动作”。多么有意思的设计!]
二、生字词语学习
师:这篇课文有那些生字?谁来告诉大家?
生:生字有阳、像、金、野……
(师在生回答中板书,其余学生书空)
师: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一下大家?
生:晨是前鼻音,是翘舌。
(师板书“晨” 的拼音于“晨” 字上)
师:能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chen──
生:“长”容易读错,因为它有两个读音。
师:你知道的真多!是哪两个?
生:一个读“zhang”,“长大” 的长”;另一个读“cnang”,“长城” 的“长”。在这篇课文里应该读“chang”。
师:小小年纪就会用“一个” 和“另一个”来说句子,老师佩服你!
(师分别板书“长” 的两个读音,学生分别组词)
师:把这些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好吗?
(同桌读后,指名读、开火车读)
[点评: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字,自己辨析读音,教师尊重各个学生对于易错字的不同理解把握,实际上是尊重学生的学情。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更强,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在集中识字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师:生字会读了,再读读词语怎样?
生:(齐声)行!
师:请大家小声地读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勾划下来,推荐给大家。咱们搞个“词语推荐台”活动。(板书:推荐台)
(生自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生:我推荐给大家的词语有“阳光、洒遍、田野……”
(声音较小,自信不足)
师:既然是自己信心百倍地向大家推荐,该怎么读?再试试!
(在老师鼓励下,她自信心增强,并读出了“洒遍”等词所蕴涵的内容及感情色彩)
师:读得好!第二次比第一次读得好多了,老师最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点评:“老师喜欢”就那么值得强调吗?“最” 的程度可最深哟!虽然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学生高兴的事,有鼓励作用,但是得到同学的肯定,得到大家的肯定,或自己肯定自己,应该都是重要的。由此课堂评价语,我联想到:教师至上的意识在课堂上仍然很浓,学生受到老师表扬的感受,很有些像受到皇帝的恩典。长期如此,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在不少学生的心中,只有老师才是对的,才是重要的,迷信教师、迷信权威,迷信书本,迷失自我,不敢质疑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少强调“老师最喜欢某某样子”为好。]
(其余学生踊跃举手,大胆推荐)
师:老师也要向大家推荐一些词语。(小黑板出示词语:金子、田野、更高了、更绿了……)
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
师:“金子” 这个词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
师:(一生试读后)如果在读这个词的时候,能想到它的意思,你会读得更好!
(一些学生大呼“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生:(使劲地)金子!
[点评: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声音适度,注意美感,不要过分地“使劲”“大呼”。]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金子很宝贵,所以应该读重一点。
(又有几名学生读)
生:金子的颜色是金灿灿的,要读出这种感觉。
生:人们都喜欢金子,我认为读的时候应该有喜欢的心情。
[执教者后记:学生们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他们能大胆地向同学推荐,能自信地说出个人的感受和想法,能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内容。相信孩子,就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展示,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朗读感悟
师:金色的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洒遍……(引读第一自然段)。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
生:有了阳光,禾苗比平时更绿了。
生: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树长得更高了。
生:小河在阳光下像长长的锦缎。
师:从“更高了”“更绿了” 这两个词你能读懂点什么?请大家结合这两个句子,再认真的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生:禾苗在阳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才会变绿。
师:你是怎么知道光合作用的?
生:我是从《小哥白尼》上看到的。
师:通过自学,从课外书上获得知识,这种习惯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小树会在阳光下生长,所以小树才能更高。
生:我知道了植物在阳光下都会生长。
师:阳光下的小河也是波光粼粼,非常漂亮,就像(引读第三句)。
师:谁见过锦缎?
生:我见过,有些装酒的盒子里有锦缎,我今天把它拿来了。
(其余学生见到了皆唏嘘不己)
师:锦缎漂亮吗?谁来说一说?
生:锦缎非常漂亮,它在阳光下会发光!
生:锦缎是用丝绸做的。
生:闪光的锦缎在阳光下像小河。
师:能说“锦缎像闪光的小河”,不错!
师:阳光下的景色多迷人啊!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阳光》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阳光,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师板书“跳水”)
师:在学以前,我了解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谁能根据你预习中所知道的东西,说一说这篇文章里面都有哪些角色?(众生纷纷举手)
生:有船长,和船长的儿子,有猴子。
师:还有没了?大家说还有谁?
生:水手。
师:如果给他的发言里再加上水手,那么他说对了吗?
生:对。
师:说得好不好?
生:不好。
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后面那位女同学。大家注意听,她说她能比他说得更好。你们听一听,她说得比他好不好,好在哪里?注意听,你请讲。
生:这篇课文里面的角色有船长的儿子、猴子还有船长、水手。一共有四个人,四个角色。
师:她说得好吗?
生:不好。
师:哪不好?你再说一次。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船长、船长的儿子还有猴子、水手。
师:好吗?
生:不好。
师:我觉得应该按出场的顺序把角色说出来,这就使你的发言有了一定的次序了。你讲。
生: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角色,第一个是猴子,第二个是船长的儿子,第三个是水手们,第四个是船长。
师:他这个次序对吗?
生:不对。
师:另外说“四个角色”对吗?
生:对..不对..
师:水手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不能说是“四个”。你来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角色有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和水手。
师:次序还不对,你请说。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角色有水手们..
师:停一下,水手最先出现对不对?
生:对。
师:水手。(教师板书“水手”)下面接着说。
生:猴子。
师:(板书“猴子”)再下面。
生:船长的儿子。
师:我们简单地叫他什么?
生:孩子。
师:对,孩子。(板书“孩子”)下面。
生:还有船长。
师:老船长,对不对?有一首歌唱了:“还有一个老船长..”(板书“船长”)这样说就是按照出场顺序说了。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还要提第二个问题:谁能根据你读书的印象,说一下,这些角色和角色之间是怎么相互联系起来的?因为我们学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文章,理解它的语言文字,学会观察事物,特别是事物和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些角色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或者换一句话说:角色和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生:猴子和孩子之间,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一开始就是猴子和孩子发生了关系吗?也要按照顺序来说。你来说。
生:是水手在看猴子,猴子又把孩子..
师:你停一下,水手在“看”猴子吗?像咱们参观动物园一样?
生:在吓唬它。
师:在吓唬猴子?不是。
生:水手拿猴子取笑。
师:水手在拿猴子取笑,对不对呀?
生:对。
师:有没有人能用一个字来表达它们的关系?拿它取笑叫什么?
生:逗。
师:对,水手在逗猴子。(板书“逗”并随手画箭头等符号,下同)使他们之间发生关系了,那么下面的关系是如何发生的?
生:猴子抢孩子的帽子。
师:抢他帽子,还龇牙咧嘴地撕。猴子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抢。
师:猴子抢孩子?啊呀,天下大乱了,猴子在“抢”孩子!(笑声)
生:惹孩子。
师:还不太好。
生:气。
师:猴子在故意“气”这个孩子。(板书“气”)下面的关系呢?
生:然后孩子追猴子。
师:孩子就去追那个猴子,对不对?他不甘心让它气,所以他就追那只猴子,(板书“追”)一直追到那儿?
生:桅杆上。
师:一直追呀追呀,追到最高的横木上,(板书“桅杆顶端”)一直追到桅杆顶端。下面呢?下面谁出现了?
生:船长出现了。孩子和船长的关系是,船长急中生智救孩子。
师:怎么救?
生:船长威逼孩子跳水。
师:威逼?我们再换一个词,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行不行呀?
生:行。
师:(教师板书“命令”)然后呢?
生:然后孩子跳水。
师: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进水里。然后呢?
生:水手们救孩子。
师:水手救孩子。(板书“救”。到此,形成如下板书)
师:故事完了吗?
生:还有孩子得救了。
师:水手救孩子,孩子得救了,还不是一样吗?故事完了,对不对呢?可是我们刚才都是一点一点把它凑起来的。现在如果我让你按照这个意思把故事说一下,这篇课文的梗概能说吗?
生:是讲在一艘船上,水手们逗猴子,猴子就去气孩子。因为猴子拿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就去追猴子。由于孩子追猴子,孩子爬上了最高的桅杆。这时候孩子走上了绝路,船长出来了,他拿着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从桅杆上跳下去,水手们又去救孩子,孩子得救了。
师:他说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说得不错。整个故事都把它串连下来了,那么我们再把它分开。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是分几个阶段讲完的?
生:四个阶段。
师:第一个阶段。
生:第一个阶段是讲水手拿猴子取乐。
师:水手逗猴子,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生:第二阶段是猴子把孩子帽子拿走了,猴子气孩子。
师:第二个阶段是猴子气孩子。
生:孩子的自尊心非常强,他追猴子追上了桅杆。
师:第三个阶段,孩子追猴子,直追到了桅杆顶上。第四个阶段呢?
生:船长用威胁的方法命令孩子从桅杆跳到海里。
师:非常正确,四个阶段。如果我现在让你给课文分段,谁还不会分请举手?(学生无人举手)都会了,好,那我下面还问一个问题:在预习中,哪些同学发现有什么问题?现在请提问。
生①:课文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师:为什么要以“跳水”为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不错,你讲。
生②:为什么猴子跳到十一二岁孩子面前,还要打下括号说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为什么要加注一下,好。你讲。
生③:按常情孩子醒悟以后,看自己在这么高的地方,一定害怕会跌了下去,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掉下去?
师:你怎么知道醒悟以后“这么长时间”?
生③:因为这里写了他脚底下摇晃起来,船长才走了出来。
师:好,你先请坐。谁还有问题?
生④:孩子是船长的儿子,他走上桅杆很危险。水手们应该阻止他,那就不会很危险了。
师:你是说水手为什么不早提醒他一下,是这个意思吗?
生④:是。
师:好。你讲。
生⑤:为什么开头要写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了甲板上?
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好的,你讲。
生⑥:既然已经写了孩子气急了,爬上桅杆横木,为什么还要写甲板上的人望着,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一下子转到“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摇摇晃晃上了最高的横木”,一下就吓呆了,和有人大喊一声,这些人为什么..他们早提醒一下不好吗?
师:为什么一下吓呆了,大叫起来,为什么不早点提醒孩子。好,你说。
生⑦: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他的孩子跳水?他说“不然我就开枪”。不然是什么意思?
师:为什么要用枪威逼孩子跳水?好,你讲。
生⑧:如果,他儿子不跳水,他会不会真的开枪?
师:好,等一会再研究这个问题。你说。
生⑨:我觉得这篇课文写“跳水”的内容不多,还没有前面写的多,为什么还用“跳水”为题?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提的一样,为什么用“跳水”为题。你讲。
生⑩:为什么作者要在“40 秒钟”和“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之间要打个破折号?
师:为什么这里要打个破折号?好,你坐下。你来提一下。
生11:孩子吓唬猴子,还朝着它大声叫喊。为什么猴子撕得更凶了?
师:为什么它撕得更凶了?你讲。
生12:猴子为什么只跳到孩子面前去抢帽子?不跳到水手面前去抢东西?
师:有意思,猴子专门欺负小孩,好,你再提一个。
生13:为什么猴子拿上他的帽子,孩子就哭笑不得?
师:为什么哭笑不得是吧?你讲。
生14:为什么水手不在孩子爬上桅杆之前把他拦住?
师:为什么不在爬上桅杆之前拦住?不让他爬。你讲。
生15:为什么人群里有人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过来?
师:为什么直到大叫一声,孩子才醒悟过来是吧?你现在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当那个人大叫一声以前,孩子处于什么状态?你现在自己在想。大家先不举手,由于时间的关系,咱们先提到这里。也可能你那个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在最后你的问题还没解决,你到时候再提出来好不好?
生:好。
师:对不起大家了,不能全提了。因为大家的积极性太高了。人人都有问题,可是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先上课好不好?
生:好。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谁来把水手逗猴子这第一个阶段读出?你认为读到哪儿就读到哪儿。
生:(读文)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人们在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这是第一自然段,就是水手逗猴子。对不对?(生答对)
师:她读得声音有点小,谁能再读一遍?你来读吧。他读的时候大家拿一支笔,我要求画一些东西,画什么呢?画出这一段中所描述的事物,所提供的情况,哪些事情,哪些情况和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勾出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勾出来没有?谁来说?
生:“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
师:分析,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这一句和后面有什么联系?
生: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师:甲板上有人,不然开不起玩笑来?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为什么要勾“风平浪静”?
生:..
师:咱们先来分析这个问题:“风平浪静”应该不应该勾?
师:应该。
师:为什么?请后面那位同学讲。
生:因为风平浪静,后面船长才敢叫孩子跳水。
师:是这样吗?你讲。
生:风平浪静水手们才站在甲板上,要不然船长就要叫他们去干活,去抢险。
师:噢,她说得对不对呀?
生:对。
师:如果海上正起着风暴,波涛汹涌,船摇来摇去,水手们都去各自忙自己的工作,抢救船只,他们还有那个闲心跑到甲板上逗一只猴子吗?
生:没有了。
师:没有,所以“风平浪静”勾得很对。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谁呀?
生:猴子。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句?
生:因为它更加放肆才跳到孩子面前。
师:它很放肆,什么叫“放肆”
生:放肆就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
师:不受约束,很随便很不像话,是不是?从这儿我们可以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猴子已经在船上呆得时间很长了,还是刚刚抓到的?
生:时间很长了。
师:它和水手们或那个孩子都..
生:熟悉。
师:要不是这样,它不会那么放肆。刚逮上来的,它一定很害怕很拘束,躲到旯旮里面藏着去了,是不是?是一只跟大家很熟悉的猴子,这点很对。你讲。
生:我勾的是:“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还是说那只猴子,有别的吗?
生:“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
师:你为什么要勾这一句。
生:因为轮船环游世界,如果没有轮船就根本没有桅杆,那就不会有这些事。
师:你是说有一艘轮船,也有桅杆,给这件事提供了具体的场所,是吧?这是可以的。但是更重要的你没有分析。你说“环游了世界,正在往回航行。”你把这句都勾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只因为“往回航行”,他们的心情才那么轻松。因为他们“环游了世界”,时间一定很长,多烦闷呀。现在快要回家了,一高兴,轻松了,就去逗猴子。
师:“往回航行”,他们的任务已经..
生:完成。
师:说得真好,水手们心中烦闷,想寻点开心,船在返航,消闲自在很轻松,人没事了,天气又好。无事就容易..
生:生非。
师:无事就容易生非,生非就是要出事了。正是这种环境、这种条件,还有水手们和大家的心情,才能产生后面的这些情况。是不是呢?你站起来,(指提问的生⑤),你刚才问我,跳水就写跳水吧,为什么要先写第一段水手啊,猴子啊,还有风平浪静,往回航行呀等等。为什么要写第一段?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⑤:明白了。
师:为什么?把它概括出来,说为什么要写第一段?
生⑤:..
师:你请一个,你最信任的同学,让他告诉你。(此生⑤找不到人)啊,你信任的人这么难找?(众笑,后此生指后面一同学)你给他讲一讲。
生:因为水手们环游了世界,他们的心情很开朗,天气也好,所以他们就找..
师:噢,你还在具体地分析这些因果关系,我让你概括一下为什么要写第一段,你说吧。
生:这一段是为了给后面衬托。
师:是衬托吗?
生:它是在为下面做铺垫。
师:对不对呀?对,没有这一段就不能给后面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活动环境,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等。所以写这一段是很重要的。咱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了。接着往下看,该写猴子气孩子了。谁来读一读?能把猴子顽皮的样子,孩子哭笑不得的样子读出来吗?后面那男同学吧,你举手最高。在他读的时候大家一边听他读,一边注意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他的心情怎么样?找一个最关键的词。你开始读。
生:(读文)“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读到这儿对不对?
生:不对。
师:要他读的是猴子气孩子。下一段是孩子追猴子了。说明人家读到这里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但是他读得不能令人怎么样啊?
生:满意。
师:谁不满意?(生举手,众笑)你不满意,你来读。你能让大家满意吗?
生:能。
师:好!大家看看,他读得能让你们满意吗?
生:(读文)“猴子跳到十二岁的孩子面前..撕得更凶了。”
师:满意不满意?
生:满意。
师:你领着大家读一读吧,大家对你这么满意,你教给大家读吧。她读一句,大家学一句。
生:(此生带同学分句重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到自己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
师:注意她的音调和语气,大家学她这一句。(学生重读此句)你们注意到吗?他把哪几个词读得强调出来了?
生:自己
师:戴到“自己”的头上,还有呢?
师:“很快地”,这就把猴子顽皮样子读出来了。把人的帽子戴到它“自己”的头上,而且“很快”地爬上桅杆。对不对?把这一句再读一读,领着大家读。(学生重读)
师:往下接着读。
生:(领读)“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师:这儿应该有一点区别,写孩子的神态的读得慢一点,这样来读,(教师示范)就把他那个尴尬的样子读出来了,再读。(学生重读此句)
生:(领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学生重读)
生:(领读)“它好像故意逗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
师:哪两个词读得给你印象深刻?
生:故意,种种。
师:对,“故意”和“种种”。大家开始读。(学生学读)
生:(领读)“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学生学读)
师:读得不错。谁再读一次,比她还读得好?有把握吗?你来读。(一生重读此段)不错,现在我提个问题:你们看,在这第二阶段刚开始的时候,首先是谁有动作?
生:猴子。
师:把孩子帽子抢走了,更重要的是水手们表现什么样子?
生:笑。
师:笑起来。你要是有点什么事情,当众做完惹得大家发笑,你会有种什么心情?那孩子在这儿怎么样?
生:哭笑不得。
师:谁能讲讲哭笑不得?
生:又想哭又想笑的样子。
师:是又想哭又想笑吗?
生:是很尴尬的样子?
师:很尴尬,那么“哭笑不得”是不是又想哭又想笑?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想哭但哭不出来,笑又笑不出来。
师:这才对了。那么你再站起来。(指提问的生瑣)你刚才问我,猴子气孩子的时候,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怎么了?
生:因为在很多人面前,猴子气孩子,孩子就不好意思。
师:就为难,就尴尬,那么孩子这种哭笑不得,主要是谁造成?
生:猴子。
师:是猴子,但还有一个因素。
生:水手。
师:水手们在哄堂大笑,是不是啊?刚才作为不懂的问题来提问,现在我没有讲,你自己又明白了。你是怎么由不明白到明白的?介绍给大家。
生:是您刚才说的..比如你自己做事别人哄堂大笑..
师:我举了个例子,你把这个例子联系自己来理解,联系到猴子对孩子的动作,水手对他的表现。这就是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学会没有?为什么孩子会哭笑不得,看看猴子怎么样,看看水手们怎么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咱们下面再说:就是这孩子本身..(一生举手)你讲。
生:我刚才也提了个问题就是:“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它正要把..”
生:你这个问题还不到时候呢,(众笑)不要着急啊!这一段大家明白没有?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大家接着往下学,愿不愿意?
生:愿意。
师:愿意,谁来读第三段?(众生举手)那位戴帽子的男同学读吧。他读的时候这段任务比较多。第一孩子在上一段讲他“哭笑不得”找出这么一个关键词就把他当时的心情讲了,把他的处境就写出来了。在他读这段时,大家注意再找几个关键词语,看看孩子的情绪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你找的那几个词语应该正好是孩子心情变化的几个台阶。这个孩子越来越怎么样?能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来吗?
生:能。
师:拿出笔来,把这几个词勾出来,看谁找得最准确。你来读。
生:(读文)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他已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有一米多,要拿着(zhe)帽子(教师纠正发音:“拿zháo
着,在这儿读zháo”)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孩子气急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向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师:完了吗?
生:(齐)没完。
师:下面就该船长命令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接着读。
生:(接读)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dǎo)甲板上..
师:跌到(dào)甲板上。
生:(接读)“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都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
一声。孩子听到下面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现在读完了没有?
生:读完了。
师:正在这时候,船长出来了,进入了第四阶段了,是吧?那几个词找到了吗?按次序读出来,只读那几个词。你来读。
生:孩子的脸红了。
师:“脸红了”,第一个对不对?
生:对。
师:下面。
生:孩子生气了。
师:“生气了”。
生:孩子气极了。
师:“气极了”。还有几个?
生:一个。
师:还有一个什么?
生:醒悟。
师:“醒悟了,”好,咱们下一节课再继续研究,先休息。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刚才大家找到了孩子情绪发展的几个台阶。在这一段里面首先是孩子的脸红了。刚才是什么呀?
生:哭笑不得。
师:哭笑不得,只是心里很尴尬,现在内心的这种情绪已经怎么样了?
生:表现出来了。
师:脸红了,紧接着是怎么样啊?
生:生气了。
师:紧接着是..
生:气极了。
师:到最后呢?
生:醒悟了。
师:到最后醒悟了。那么你来说,(指提问的生③)刚才你问我,孩子醒悟过来,脚底下就会摇晃,很快就会掉下去,为什么还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我先问问你:孩子为什么一直会追到顶上去?也就是说,在他醒悟以前,他处于什么状态?
生③:他处于想取回自己帽子的状态。(众笑)
师:这是他的目的。也就是说从孩子最后一个“气极了”到“醒悟过来”,既然是“醒悟”,那么在“醒悟”之前..
生③:他就是想拿回帽子,没想到他爬到很高。
师:还是没有回答出来。醒悟以前是一种什么状态?你说。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好吧,这个问题咱们先不研究,一会咱们再看看能不能搞清楚。大家把这个题存在心里:气极了是处于什么状态?所以后来他才能醒悟。下面咱们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从孩子哭笑不得到最后脸红了、生气了,气极了到最后才醒悟。这是不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呀?
生:是。
师: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的发展分成事情是怎么起来的,到后面事情往前发展了,到后来又发展到高潮了,到最后事情才结束。那么孩子追猴子这一段正是这个故事的什么呀?
生:中心。
师:不对,是事物发展的高潮。既然是高潮,我们深入地研究一下。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什么任务呢?看看孩子这几个情绪,这几个心理台阶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发展到这种程度的?也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会脸红,孩子为什么会生气,孩子为什么会气极,最后一个就是孩子在醒悟以前处于什么状态?把这几个问题自己默读,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来分析它的因果。你一边读一边把你要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所需要的语句勾下来,自己默读。(学生默读、勾画)
生:我认为那个猴子太坏了,它故意惹孩子生气。孩子才一步步气极了。
生:水手们也有责任,我还以为一开始水手就应该阻止孩子去追猴子。
师:啊,你还记着你提过的问题,(生④)你也提了这个问题是吧?(指生)很不错。
生:小孩子年纪还小,不太懂事,但水手都是大人,不应该把事情搞得这样危险。
师:不能只从别人,从客观找原因,也要从主观、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才全面。不然的话,你光找客观原因,以后你犯点什么错误,老师批评你,你就会怨这个怪那个,不找自己的原因?孩子自己有什么原因呢?
生:当时他在追猴子的时候,水手们在笑他,那个孩子有自尊心,所以他就追猴子去了。
师:那就是说孩子不该有自尊心?(众笑)他要没有自尊心就不会生气,就不追猴子了?那人就少一点自尊心比较好了!(众笑)
生:是因为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
师:还是把责任推到谁身上了?(生答猴子)
生:孩子的性格倔强,在追猴子的时候,猴子还朝着他乱龇牙齿,他就生气了,一个孩子被猴子戏弄了,不好..
师:分析得有点道理,但是没有形成一种概括的认识。
生:他去追猴子,猴子拿着帽子往桅杆上爬。他不应该冒着这么大危险去..
师:噢,他不应该办这件事,去追猴子,但是他追了。说明这个孩子缺点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他不愿被一个猴子戏弄。
师:想想刚才那个问题,孩子在“醒悟”以前,他的头脑怎么样?
生:模糊。
师:不要说模糊。
生:糊涂。
师:糊涂也不太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头脑发昏了,发热了,从这儿来开始想这个孩子的缺点。
生:他是船长的儿子,不应该被猴子戏弄。
师:如果不是船长的儿子,就应该被猴子戏弄吗?
生:他不想当众出丑。
师:不想当众出丑。他已经..
生:因为他处于模糊的状态..
师:你怎么还是说“模糊”?眼睛看不清时,记忆不清晰时才说模糊呢!
生:他爱面子。
师:爱面子。这倒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什么?爱面子和自尊心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自尊心的人一定爱面子,爱面子的人不一定有自尊心。这是两回事,有共同的地方,但并不完全一样。还有什么原因?
生:孩子不应该只顾着去拿帽子。
师:也就说他只顾去拿帽子,他为什么要用这个“只”字。只顾去拿帽子,说明他还忘掉一些应该考虑的,忘掉什么了?
生:忘掉了安全。
师:忘掉了自己的安全,只有这些吗?
生:他怕别人看自己的笑话。
师:怕别人看笑话,还有吗?
生:他只想着拿帽子,没想到后果。
师:只想着眼前的目的,没想后果,这句话很重要。还有吗?
生:孩子不应该为了帽子,而忘记了自己生命安全。
师:不要因为一个帽子而忘记自己的生命安全,要衡量轻重。
生:他还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身份。(众笑)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指提问的生②)你刚才问为什么要用括号注明孩子是船长的儿子?现在你注意听,你的问题可能能得到回答,你说吧,为什么希望别人尊重他?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
师:接着讲下去,船长的儿子怎么样?
生:因为他是船长的儿子,他觉得他给爸爸丢脸了。
师:他有一种地位优越感,有这方面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这个孩子开始去追猴子,一直发展到最后,他的头脑是冷静的,还是急躁的,已经被一种强烈的爱面子的思想,一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他的脑袋已经发昏了。头脑发热,他考虑到那件事的后果吗?
生:没有。
师:他没有考虑,当时他也考虑不到。现在我们归结一下,大致有几个方面原因?把刚才所有发言梳理一下,找出一个概括说法来,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
生: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
师:第一个方面太爱面子,被这种强烈的好胜心冲昏了头脑,这是孩子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呢?
生:第二个方面是为了达到眼前的目的,而不顾后果。
师:这还是他主观的方面,也就是说他冲昏了头脑不会去考虑,没有去考虑。这还是一个方面。生:还有一个方面是水手造成的。
师:水手起哄、哄笑。水手们冷静不冷静?
生:不冷静。
师:水手们也不冷静,只顾寻开心,不但也没考虑后果,还给事情推波..
生:(齐)助澜。
生:第三个就是猴子戏弄他。
师:猴子非常顽皮。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你们说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水手、猴子和孩子他本身的原因,哪方面是最重要的?
生:孩子本身。
师:对,他本身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很冷静的话,即使猴子那样逗他,即使水手哄笑,孩子也不会犯下这不冷静的错误来,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很多事情也解决了。比如说,你当时提问我:(指提问的生〞)那个猴子把帽子抢走了,孩子朝它大喊它为什么撕得更凶了?现在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孩子吓唬它,猴子非常顽皮。
师:对了,解决了。你也起来,(指提问的生⑥)你刚才问:为什么直到走上桅杆的顶端了,才有人大喊一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⑥: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⑥:因为孩子爬桅杆的时候,水手只顾着笑,看猴子怎样逗孩子,没有注意到孩子走到桅杆的顶端
就有危险。
师:你同时还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手们不提前提醒孩子呢?
生⑥:因为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只顾着笑了。
师:对了,也就是说孩子不冷静,水手们也..
生⑥:不冷静。
师:刚才你问我的问题,现在你自己明白了是吧?你怎么明白的,给大家介绍点经验。
生:有三个原因,一是水手们不冷静;二是孩子太爱面子;三是猴子太顽皮。水手们只会笑,没有想到孩子敢一直追上桅杆顶端。
师:他为什么学会的,我告诉大家。他掌握了我们概括出来的主要原因那三点:孩子怎么样、猴子怎么样、水手怎么样。掌握了这高度的原因,有了概括的认识就能认识这些具体的原因了。你起来,(对提问的生问)你刚才问我:为什么甲板上的人看见孩子上了桅杆大叫起来,孩子才醒悟了?现在明白没有?
生:不明白。
师:还不明白,(对另一生)你给解释一下吧。
生:孩子听到惊叫才醒悟了,当他醒悟了才知道自己走到..
生:绝路了。
师:不能说绝路,他的路绝了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不能说绝路,是走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才怎么样啊(再问生15)
生15:醒悟了。
师:他才害怕了。醒悟过来他才意识到危险;意识到危险,他才..
生15:害怕了。
师:因为他害怕了,所以他脚下才..
生15:摇晃。
师:是不是这个一连串的原因呀?明白没有?
生15:明白。
师:那么咱们下面看看最后一段吧,船长出来了。谁来读?你读一读吧,声音大一点。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船长就像你这样喊吗?(学此生语气,众笑)能不能像一点船长?你现在就是船长,把气魄拿出来,再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师:等一等,缺了一句。(众笑)这次比刚才读得怎么样啊?
生:(齐)好了。
师:再读一遍。(此生重读此句)这次挺好,接着往下读。
生:(读文)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的时候,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师:不错,有进步。谁能再读一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指一位举手的同学)你给推荐一个人吧,如果你读得好,你就说“我读”。(此生推荐一位同学)啊,人家这么信任你,你就读吧。读不好就辜负人家对你的信任了。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满意吗?
生:不满意。(众笑)
师:那我读一次,好不好,看像不像。(教师示范读此段)这次有点像没有?
生:像。
师:各自读一读。(学生各自读此段)好啦,谁来当这个船长?(指一举手的同学)你来读。
生:(读文)“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
师:你比船长还着急吗?(众笑)还没说清什么事,就让大家跳!从头读。
生:(读文)“正在这时候..跳了下来。”
师:大家看第二次喊话:“跳到水里”下面用了个什么词呢?
生:“不然。”
师:不然是什么意思?(教师指提问的生⑦)
生:不跳的话。
师:因为前面让他跳,不跳就开枪。这是第一句话,“不然”在这儿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跳”是反过来说的。比如“你要好好学习”,如果下面“要不好好学习”,就可以简单地说成什么?
生⑦:不然。
师:不然就会落后。再如说要注意饮食卫生,不然就要生病。“不然”就是说“如果不注意卫生”,懂了吧?
生⑦:懂了。
师:懂了。那我说一句话,你用“不然”说相反的意思,注意听:孩子应该跳到水里,不然——你接着说。
生⑦:不然就会掉到甲板上摔死。
师:很对,很好。你刚才问我船长为什么非得让孩子跳水?现在你自己做了回答,很好。
师:刚才还有一个同学问我,他父亲用枪逼着他跳水,要是孩子不跳,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指提问的⑧)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谁能给他解释一下,父亲为什么非得用枪威逼他跳水?他要不跳会开枪吗?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可能不会听他的话,一用枪孩子就会跳,不会不听他的话。
生:如果不用枪,孩子的头脑已经糊涂了,看见下面就会害怕。如果开枪,他就会跳。父亲很肯定这一点。
师:你讲。
生:如果不开枪他就不跳,他怕被爸爸打死,所以就跳了。
师:他要真不跳,他爸爸真拿枪打死他吗?
生:不会。
师:你来想想,指生⑧他在桅杆的顶端,跟他做过多的解说,他能听清吗?
生⑧:没有。
师:一切都不允许,他爸爸只好..你说。
生⑧:他爸爸急中生智,拿出枪时对他儿子说:“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
师:那么我再问你:他爸爸为什么会急中生智。
生⑧:因为他一心想救自己的孩子。
师:一心想救不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如果是我儿子在桅杆上,我就想不出这个办法来。(众笑)
生⑧:因为他看到海里风平浪静的,甲板上水手们都站在那儿,一旦孩子跳到水里,他们都会救他的。
师:你的意思是他爸爸在喊以前已经观察了海面、观察了水手?(众笑)
生⑧:因为船长拿着枪。
师:你这么考虑,他的孩子走上了这么危险的境地,主要是因为他不冷静。他父亲能想出这个办法来,当然是因为他..
生⑧:冷静,头脑冷静。
师:另外一个,他既然当船长,他的航海经验,生活经验就一定怎么样啊?
生⑧:丰富。
师:遇见过各种的情况。所以他临危不乱,立刻想出了办法。
生⑧:儿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想跳下去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但他爸爸用枪威逼他,就以为要杀他。
(众笑)
师:你前面那句话说得很好,想跳下去就得有什么呀?
生⑧:足够的勇气。
师:对,足够的勇气。父亲一说要开枪,而且喊出了一、二的口令,就给他增添了勇气。你这点分析得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不会不跳?他又是常年生话在船上。
生⑧:他不会不跳。您又说他经常生活在船上,一定会游泳,他一定会跳下去
师:对。这说明船长命令他跳水是有把握的,不会发生不跳的情况。所以你问的“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真的开枪?”还用讨论吗?(生答:不用讨论了。)
师:不用讨论了,说明你自己搞明白了。好了,谁来读一下最后那段课文?
生:(读文)孩子的身子像一颗炮弹“扑通”一声落到了大海里。波浪还没来得及把孩子淹没,已经有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由船上跳到海里。40
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水手们把他抓住,拉到了甲板上。过了几分钟,从孩子鼻子里、嘴里控出许多水,他又开始呼吸了。
师:40 秒钟时间长不长啊?
生:不长。
师:40 秒钟时间太短了,可是后面说“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觉得太长了?你讲。
生:在大家的心里头。
师:心情着急,一着急就觉得时间长。人为什么要着急呢?都在耽心什么呀?
生:孩子。
师:那么时间本来不长,可是后一句就说觉得时间太长了,——后面那位同学,(指提问的生瑠)你刚才问我为什么要用破折号,那么你现在明白破折号在这儿起什么作用?
瑠生:..
师:四十秒钟本来不长,这人们觉得它长,起了什么作用?
生10:就是表现大家担心。
师:是这个意思,但,你不是问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吗?
生10:时间很长。
师:你注意听我的话,从我的话里能找出一个词来回答你。注意听:时间本来不长,但是人们已经觉得很长了。抓住哪个词啊?
生10:但是。
师:那么起了什么作用?
生10:起了一个转折作用。
师:对了,明白了吗?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说这件事情发生了,最后解决的关键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也就是说发生了危险,用什么方法解除了危险?
生:跳水。
师:这样说跳水就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对不对呢?
生:对。
师:对了,那么一开始有两个同学都问我,(指提问的生①、⑨)为什么以“跳水”为题。你起来,现在明白了没有?
生①:..
师:(指另一生)你说吧。
生⑨:因为跳水救了他的命。
师:你再说。
生①:因为跳水是这个故事的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对了,这个故事由危险到平安,化险为夷的一个关键。这种命题的方法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懂了没有?
生①、⑨:懂了。
师:下面你再说说(指提问的生②)为什么要加个括号,说明是船长的儿子
生:因为他身份特殊,有什么..优越感——这是您说的。(众大笑)
师:还有一点原因我们还没说。(有举手)啊,你知道你讲讲。
生:因为船长的儿子,船长才一心一意地救他,才让他跳水。
师:那这船长太冷漠了,如果是别人的儿子,他就不管了?(众笑)
生:因为他后面写到了他没听清爸爸的话。
师:大家想想,让人从那么高处跳水,这还好说,而且还用开枪的方法来逼。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才说得过去。如果对别人的孩子好不好意思:我要开枪了?
生:不好意思。
师:明白了吧。那么最后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事的。
师:写事的文章一般都在表现一个什么?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写事的文章在表现什么?或者说明什么?
生:一个人要..
师:不要先说具体的,就说一般写事的文章它要说明什么?(此生答不出来,下面有同学提醒)唉,(指下面“提词”的学生)他说对了,要讲一个事理,讲清一个道理。或者是反映一种什么风气什么现象。这篇课文要说一个道理的,什么道理?
生:这篇文章要说的道理是遇到什么麻烦事,要头脑冷静。
师:是这意思吗?
生:是。
师:头脑不冷静就要走上危险,头脑冷静就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对不对呀?(有生举手)你要讲什么?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前面说了,这天风平浪静,后面又说波浪还没有来得及把他淹没。怎么前面没有波浪,后面又有波浪了?
师:咱们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吧,大海上即使风平浪静,会不会像漓江的水那样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大海是无风也有浪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孩子从那么高跳下去,他要激起什么呀?
生:水花。
师:激起波浪。水花再落下去,就是“没来得及把小孩淹没”的波浪。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时间到了,我们就上到这儿吧,好不好?那就下课吧。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陈老师讲课这天是家长开放日,学生家长和外校教师一百多人坐在教室后面,学生很兴奋,紧张。)
师:同学们,今天这么多人来听咱们的课,咱们得注意什么呀?
生:(纷纷地)得坐好,得多发言……
生:(徐阳站起来说)要大声发言,让大家都听得见。
师:徐阳妈妈,听见徐阳发言了吗?
家长:听见了。(大家笑,学生不紧张了。)
师:对,就像徐阳这样发言。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糖是什么味的?(生齐答“甜的”)那么醋呢?(生齐答“酸的”)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不屑地回答“试的呗”)
师:是啊,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有人不知道,是谁呢?咱们一起看看第17课:酸的和甜的。(师板书课题)
师:读这篇小故事你想解决几个问题呢?
生:(纷纷举手)什么是酸的和甜的。(师板书:什么?)生:谁要知道这东西是酸的还是甜的?(师板书:谁?)生:怎么知道的?(师板书:怎么知道?)生:结果怎么样?(师板书:结果?还有学生发问重复,师归纳。)
师:这些问题要解决,咱们就到课文中找答案。翻开书本,同位一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再看看8幅图能不能和课文对照起来,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有的两人一个读,一个指图;有的两人一起边读边看图还时有争论。)
师:(表扬读得好的学生,学生劲头更足了)好,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酸的还是甜的?
生:(齐)葡萄。
师:好,第二个问题,谁说葡萄是酸的?
生:(齐)狐狸。
师:它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
生:它想吃葡萄吃不着,怕别人吃,所以骗人说是酸的。
生:它很狡猾,怕别人吃,想给自己留着,所以骗人。
师:狐狸是够狡猾的(边说边板书:狡猾),谁读一读狐狸当时的表现?(学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读得不错,狐狸想不想吃葡萄?(生答“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边读边做动作。不少学生也边听边做动作,很入情。)
师:听你这一读,我可知道狐狸是真想吃,但又吃不着,怪不得说酸的(大家笑,不少学生在座位上模仿),大家再读读。(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回让我听出狐狸馋极了、气极了,怪不得它要骗人呢!
师:那么除了狐狸还有谁说葡萄是酸的?
生:松鼠、小兔。(师板书:松鼠、小兔。)
师:他们又怎么知道的呢?谁来读一读?
(生争相举手要求读,很自然地读第2、3、4自然段,先后几个人,有的读,有的说:他们是听狐狸说的;相信了狐狸;以为狐狸聪明就受骗了。读的学生把第2、3、4段读得很入情。)
师:傻小兔、傻松鼠轻易相信了狐狸,上当了。(学生笑。师边说边板书:轻信、上当)谁又说葡萄是甜的呢?
生:猴子。(不等老师要求,便读起4-7段。)
师:真棒!一下子就读出了小猴子的表现,那么小猴子聪明在哪里呢?
生:(很自信,齐答)他尝了呗。
师:小猴子真聪明(边说边板书:尝),你瞧小猴子是怎么吃的?
生:(读句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师:真甜呀!小兔、小松鼠也说……
生:(自然读出课文句子)“啊!真甜。”
师:(读第八段)“小兔子和小松鼠怎么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咱们帮助他们一下,告诉他们为什么吧。来,小白兔、小松鼠、猴子、狐狸上前面来(师请四位学生上前面各饰一个角色),请开始吧。
(猴子上蹿下跳做搞到葡萄要吃状)
兔、松鼠:(齐喊)不能吃,不能吃,那是酸的!
猴:你们怎么知道是酸的?(边说边像猴子一样抓耳挠腮)
兔、松鼠:(齐)狐狸说的,他那么聪明,他说是酸的当然是酸的。你别吃了,多难吃啊。(狐狸在旁边做得意状)
(猴子做吃一颗状,然后做大口大口吃状。)
兔、松鼠:(做惊讶状)给我们吃一颗吧!
猴:给你们,快吃吧!
兔、松鼠:(做吃状)呀,真甜呀!(歪着头,摸着脑袋)那狐狸为什么说是酸的呢?
猴:他骗你们,他没吃着,怕你们吃,所以说是酸的,他自欺欺人。
师:哎,这个词用得好!你给大家说说什么叫“自欺欺人”?(同学们关注地听他解释)
猴:狐狸没吃着葡萄,不知道是酸的还是甜的,他就骗自己,是酸的就不吃了;又骗别人是酸的,让别人也不吃,这就是自欺欺人。
师:太棒了,我懂了,这真是自欺欺人啊。哎,小白兔、小松鼠你们怎么办呀?(下面学生非常兴奋)
兔、松鼠:(做大悟状,齐扭头找狐狸,边打边说)你下次再骗人就打死你……
狐狸:(抱头跑)我再也不敢骗人了,我再也不敢骗人了。(学生鼓掌)
师:(幽默地)哎,同学们,不要把狐狸打死,他只是犯了一点错误,惩罚一下就行了,不能把人家打死呀,那可是犯法的。
兔:老师,老师,我们不打死它,我们从头再演一遍吧。(师应允)
(生从头表演,从表演的动作表情看出他们体会了课文全部内容。全班学生高兴地鼓掌,纷纷要求表演。)
师:今天时间不够了,下午语文课,咱们四人一组,全都表演一下,看谁演得好,好吗?(生一齐鼓掌答“好”)
师:老师还有个难题想请你们帮助。(教室一下静下来)
生:(关心地、焦急地)什么问题?
师:以后我要是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想了解它怎么办呢?
生:你尝尝呗。(大家笑,七嘴八舌:事情怎么尝呀?有人说:事又不能吃。)
师:是啊,吃的东西我可以尝尝,事情我可没法尝。
生:(七嘴八舌)你试试。
生:你尝试一下呗。
师:(高兴地)你们听到了吗?魏雅琳让我怎么办?
生:(许多生齐答)尝试。
师:你们听得真专心,她说的你们都听到了,我就这么办: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要想了解的话就尝试一下,谢谢大家。
(整节课,学生的情绪一直很饱满,在一个个高潮中,学生越学越带劲,争相发言,积极参与,读读、议议、演演、练练,下课了,余兴未尽。)
点评
一、生活的课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生硬灌输,死气沉沉。以致孩子不喜欢语文,害怕学语文。在我们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问卷调查中,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体育、音乐、美术……最后才是语文。我们把自己的母语教得连孩子都不感兴趣了,甚至都害怕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你看陈老师,非常自然亲切地带领孩子进入了一个生活的情景:“今天这么多人来听课,咱们得注意什么呀?”“徐阳妈妈,听见徐阳发言了吗?”一下子把老师、学生和家长拉到了一起,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搭起了和谐交流的平台。“谁能告诉我糖是什么味的?”老师与孩子一起研究起生活问题,从从容容走进了课文。识字教学历来比较枯燥,但陈老师却给枯燥的字赋予了情感色彩,形成了富有情趣的语境。在第二课时,陈老师把生字制作成卡片,卡片背后隐藏着与之组成的词,几个卡片连起来就是一句话。例如,在教授“串”字时,陈晓梅是这样进行的:卡片正面展示“串”字,反过来的词语是“一串”,句子是“一串葡萄”。然后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情发挥对“一串”的理解和联想,有的孩子说“一串糖葫芦”,有的说“一串钥匙”,有的说“一串辣椒”……一个孩子说“一串人”,“能说一串人吗?”老师马上让孩子展开讨论,大家争论得脸红面赤。最后终于弄明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酸的和甜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酸的和甜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