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1 12:33:03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但是,在评课中王校长提出:“列提纲是否应该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进行?不然学困生达不到,教学没有面向全体。”我想:这话有道理,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
(一)启发谈话,激发情感,确定中心
师:同学们喜欢咱们的校园吗?
生:我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校园。
师:喜欢校园的哪些方面呢?
生:校园里绿化得很美,有很多果树,还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特别是夏天和秋天,校园里有各种鲜花。
生:我喜欢校园里很多体育设施。如:联合器械架,攀登架,单、双杠等等。我可爱在这儿活动了。
师:除了以上同学们说的喜欢校园的环境和设施,最让你们留恋的是什么?
生:在校园里我们搞了许多有意义、有趣的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我们都热爱这座校园,在作文中就要表达出这种情感,也就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思想。(板书:
一、中心思想)
(二)指导写作条理
师:我们描述校园必须按一定的顺序,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以进校的路线来写校园的各个地方。如:进了校门走上甬道,来到操场,然后进入教学楼。
师:思路很清楚。
生:老师,我按校园的各个方面分类写行吗?
师:当然可以,你说说看。
生:我常常站在四楼窗口俯瞰校园。我按这样的顺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的景物和同学们活动的情况,再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春夏秋冬都那么生机勃勃,有特色,最后写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及师生的关系。
师:很好,无论按怎样的顺序,都要注意各段之间的衔接。
(板书:
二、叙述要有条理)
(三)指导写重点段
师:文章的思路有了条理,是不是这些内容平均使用笔墨?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应该考虑详写和略写的问题。
师:是的。文章中要有一两处细致描写,其它方面略写,文章就既完整又详细得当了。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详写部分。
生:重点描述的地方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师:很好。首先要确定“立足点”,也就是观察点,然后按方位描述景物,并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每个同学练写一个详写片断。
〔板书:
三、详细描写(重点段落)
(一)确定立足点
(二)按方位描述
(三)表达真情实感〕
生:写片断后谈:我走出教学楼,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楼旁左侧的参天的古槐。夏天,那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我们在树荫下跳皮筋,做游戏。再往前走,有几棵石榴树,结的石榴又红又大,真想摘下一个尝尝鲜。不,那是集体的财富。接待室的两侧的柿子树更引人注目,在这金秋季节,深绿色的叶子中透着红,红中闪着亮,远远看去像火焰一般。走近一看,一个个熟透的柿子,坠在树上,把树枝都压弯了。这一棵棵高大的树木,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多美呀!
生:教学楼里有几个专用教室,我特别喜欢四楼的计算机教室。这里全是先进设备。地上铺着木纹地板革,看上去是那么柔和、舒服。抬头望去,嗬,一盏盏圆形花纹吊灯,镶嵌在屋顶。平视教室,数十台中华学习机和“310”机整整齐齐地排成两列长队。瞧,正中的那台就是我用的。雪白的外壳,红色的键盘,打开显示器发出了“嘟嘟”的响声。在这里上课真是一种享受。
二、教师总结:几位同学写的内容都较具体。在完成全篇作文时,不仅写景物,还要写出人的生活,要有生活气息。
资料提供者: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练习写作
1、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沛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考虑: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需引导学生充沛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局部和自身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局部。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只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1、远观红树林。2、近赏红树林。3、红树林的繁殖。4、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都有着很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他们的见闻比较广。有一些孩子真的去过海南,亲眼见过红树林。这对于学习本课来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亲临的体验,学习的兴趣也会很浓。另外他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就是查阅资料。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查到相关的信息,丰富课内外知识。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
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
一会儿退潮了,——生接读。——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令人心旷神怡!
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
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
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
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资料,创设学习情境。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可以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前,查阅资料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前,我让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红树林的图文资料,配合阅读理解《红树林》,在地图中找到海南省琼山的位置。
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有关信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堂上我让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时,很多学生多介绍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在丰富了大家的课内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的优美,它保岸护堤的作用,以及奉献的精神。有很多同学介绍了一些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流露出了为之焦虑的心情。还有的同学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学习课文,对课文会理解得更深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特别提倡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当学生介绍资料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出示几幅红树林的图片,引领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课的一开始就深深的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抓住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感受。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回忆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那么红树林的奇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喜欢红树林吗?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在品读喜欢的句子的同时,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独特理解。领悟出红树林不仅是一种奇观,而且还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生命之树”、“绿色长城”、“风水树”、“保护神”、“地球的绿肺”……这样学生就会感悟得更深,朗读得更有真情实感。在文章的结尾,学生因为感受颇深,所以不由得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孩子做了一首诗来赞美红树林,有的孩子用散文的形式来讴歌红树林,还有的孩子提议做一名环保小专家。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