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13:37:03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学设计一等奖
黑龙江绥化肇东小学 张丽娜
教学目标: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 以读促讲 激发想象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 读中想象 读中欣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音乐声起)每当迷人的夏夜来临,坐在竹椅上乘凉的你,遥望夜空,(多媒体出示图片)看见空中那轮朗朗明月,是否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想……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乐声渐止)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皎皎空中孤月轮》(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师: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那么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生:老师我通过上网查到了,“皎皎空中孤月轮”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呀!
生:我在字典中查到:“皎”的意思是白而亮,“皎皎”是非常白而亮。
生:我知道了“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思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又白又亮的圆月。”
师:你们预习的很认真!
二、初读课文,概说感受。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现在,打开书,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课文后要求认识的
生字,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开始。
生:读。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师:可以了吗?来汇报吧。
生: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海边看到明月从大海升起时的景色。
生:还描写了一轮皎洁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时的景色。
3、再读课文,说说感受。
师: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的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的真情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近大海,走进明月,然后说一说再观的感受。
师:你读。
4、师:说说感受吧。
生:我感觉课文描写的景色太美了,就像童话一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又亮又白的月亮挂在空中。
生:我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波光粼粼的,非常漂亮。
生:我觉得月亮像个美丽的小姑娘,有些羞答答的。
生:读完课文后,我的心情非常的愉快。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体会情感。
1、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师:是呀,老师读完这篇文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心情也是非常的愉悦。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好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首先,看课前的阅读提示。
指名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根据提示,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吧,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
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学习吧。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收获,同大家说一说吧。
2、感悟重点,体会情感。
重点语句。
(1)时值盛夏,那深沉、苍茫的海,对于在海滨漫步的人来说,更有无穷的魅力,它使人神往,使人遐想……
生:老师我喜欢的段落是……(读)
生:我喜欢这个段落是因为它写出了大海的特点。
师:有什么特点?
生:苍茫、深沉。
师:你能读出大海的这一特点吗
生:能。(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老师,我觉得“神往”也应该重读,还有“遐想”语气应该慢一些,声音要轻些,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相信你一定读得很棒。试一试。
师: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深沉、苍茫的海,还引起了我们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真了不起。
师:继续说。
(2)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出了一片微红。转瞬间,隐约有一条狭窄的暗红绸带漂浮在黛色的水中。在丝绒般的天幕衬托下,它在偏偏起舞,随着那婀娜的舞姿,冥冥的天,呈现出神秘的微明;昏暗的海,闪烁着玫瑰的波纹;星星找到了自己的活伴,笑得眯起了眼睛;欢乐的浪花则一簇簇、一丛丛竞相争芳吐艳,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丁香洒在了海上的大花园中。
生:老师,我喜欢的是第5自然段。
生:是因为它写出了月亮要跳出海面时的美丽景色。
师:美在哪儿?
生:海天的色彩非常美。先是大海和天空相交的地方,映出一片微红。转瞬间,一条暗红绸带漂浮在黛色的水中。
师:根据你的感觉,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还要说出你的体会。
生:我喜欢这段是因为这段的一些词语非常美。
师:举例说说。
生:向“翩翩起舞、婀娜、闪烁、争芳吐艳、晶莹剔透……等”都非常的美。
师:你是从语言文字方面来体会的,很好!
生:我喜欢这段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看到景色后的遐想,星星笑眯了眼,欢乐的浪花争芳吐艳,表达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你快乐的读一读好吗?
生:好,(读)
师:你快乐的声音让老师也产生了幻觉,此时的我就是海上那欢乐的浪花,在海面上翻滚着、追逐着、嬉戏着……
师:我也很想读一读,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齐说)给。
师:谢谢,读之前,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闭上眼睛,像老师一样展开幻想。好不好?
师读课文。
师:睁开眼睛吧,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给大家。
生:老师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红色的海面,还有一条红绸带在空中飘舞着……
师:真漂亮。
生:我看到了海面上红色的波浪……
生:我觉得自己就是天空中的星星,看到海面上美丽的景色,高兴地眨着眼睛。
生:我也觉得自己是天空中的星星,同小伙伴们说着悄悄话。
生:我觉得自己是那海上的浪花,正唱着快乐的歌儿。
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啊,让老师非常的佩服!
师:那好,带着你们的想象,走进这美丽的景色,快乐地读一读吧。
师:刚才我们沉浸在皎月初生时的绮丽景色之中,心情是如此的愉悦!那么月升时和月升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有喜欢这一部分的吗。
生:有。
师:(指一名同学读。)
生:(读)
(3)过了一会儿,绸带变成了红色的圆盘,仿佛是一个硕大的红蘑菇,摇摇摆摆,不畏艰险地拱出地平线,又顾不得抹去脸上的汗水,继续奋力攀登。充满青春活力的月亮很快就升到了辉煌的天幕上。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有撩开了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纯洁的笑脸迎着芸芸众生。
师:好,你来读。(指名读)大家认真听,一会儿,我们要给他点评一下。
生:(读)
师:谁来点评?
生:我觉得他把“硕大、摇摇摆摆、不畏艰险、奋力攀登”这些词语读得很好,读的比较有力量,读出了月亮升起来时的艰难过程。
生:我觉得“拱”字没有读出来,这个字说明月亮升起来时要使很大的劲,更能体现月亮升起来时的艰难,表现了月亮的一种精神。
师:什么精神
生: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精神。
师:体会得非常好,你能读出这种精神吗?
生:能。(读)
师:大家看,这个“拱”字,他读得够劲吗?谁来试试?
生:读。
师:不错!你读。
师:好!你再读。
师:很好!再读
师:原来读的那名同学,再读一下。
师:非常好!大家齐读。
师:还有体会要说吗?
生:我喜欢这段,不仅因为词语用得好,还有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写出了月亮升起来的艰难过程。
生:我认为这段还应该用惊喜和赞美的语气来读。因为作者看到月亮升起来时艰难的样子,想到了月亮的精神。又把升到天幕上的月亮看成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过程令人感到惊喜,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老师,我可以读一读吗?
师:好哇,我们欢迎。
生:(读)
(鼓掌)
师:你很会学习,也非常勇敢!真让人敬佩!你还想说。
生:我喜欢最后一个句子。因为作者用拟人的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升上天空的月亮颜色的变化。
师:都有哪些变化?
生:(读)
师:读的真美!还谁想读?大家都要读?我们男女同分别来读,看一看谁读的更好!
师:男同学,你们先来,开始!
师:女同学,开始!
师,怎么样,谁读得好?
师:读的都很好,男同学读出了月升时的辉煌气势,女同学表现出了美妙的景色!这样吧,我们共同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1句,女同学读2、3句。
师:这么壮观、美妙的景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欣赏画面,进一步来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
(多媒体播放)
师:美吗?喜欢这段文字吗?(喜欢)
师:喜欢的同学请起立,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配乐朗读)
3、抒发想象,赞美品格。
师:同学们,面对着深沉、苍茫的海,面对空中娇美、可爱的月姑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升华,思绪在飞扬,心底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共鸣……
师:引读:望着皎洁的圆月,生读“江天……孤月轮”
师:请坐。
师:这里,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境界,表达了自己赏月、亲月、爱月的情思。
(板书:赏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爱月,只是因为月亮美吗?
生:不是,作者爱月还因为月亮有一种无私奉献的品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样的句子,(读)“我想起了,当人类享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为夜行者导航。”就写出了月亮的默默奉献精神。
师:是啊,这篇文章作者写月不仅是为了表现月白而亮,月升时的奇异景观,更重要的是要赞美月亮的这种至善至美的品格——纯洁无瑕、无私奉献。
(同时板书:赞月)
师:谁来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一下对月亮的赞美之情。你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好不好?
生:好。
一同学深情朗读。
师:真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难怪大家推荐你!
师:现在,请同学们高声颂读课文的后一个自然段,也来表达一下我们对月亮的敬佩、赞美之情。
师:同学们,作者对月的这份浓浓的爱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假如此时你就站在海边,看到空中流洒着如霜的月色,月下荡漾的海潮,想到月的这种至善至美的品格,你会做些什么呢?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大声欢呼:月姑娘,你好美呀!
师:表达你快乐的心情。
生:我想高声对月亮说:“月亮,你不跟太阳争夺光亮,你好伟大!”
师:你要赞美月的品格。
生:我要把这个景色画下来,带回来给同学们看看。
生:我非常想用录像机把这个景色录下来。
师:那你的录相技术一定很好哇!
生:我想在海面上划船。
师:月夜荡舟,那一定别有一番情趣。
生:我想像作者一样“真想沿着月光在海上铺成的小路,走到天上去见见那娇美可爱的月姑娘。”
师:很美的想像。
生:我也想吟诵一首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你吟诵的是李白的《静夜思》。看来课前,你已经查找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了。其他同学你们查找了吗?
师:说一说。
生:我搜集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我查到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我查到的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读了这些古诗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美丽的月亮是历代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课后大家要把查到的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指名读生字。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托月寄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我们课外读物中的《明月情思》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打开,自由地读一读,一会儿,大家要汇报一下你们读后的收获。
生:读。
师,怎么样,有收获了吗,说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的课文一样,写出了月夜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月的喜爱之情。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非常美,我要把它留在记忆中,用到我的写作中。
师:你很会学习,这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生:我要把我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因为这几个句子表达的意境非常美,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
生:我也要读一读我喜欢的语段。这个语段让我感觉来到了仙境。
师:这么多的同学要说,看来大家的收获都很多。相信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激发了大家的阅读欲望,那么课后的就请你们再读一读课外读物中的另外一篇《故乡的月光》,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初升的绮丽、辉煌,令我们沉醉;月升后毫无纤尘的纯净之界,令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赏月:
皎皎空中孤月轮
赞月
黑龙江绥化肇东小学 张丽娜
教学目标: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 以读促讲 激发想象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读中感悟 读中想象 读中欣赏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音乐声起)每当迷人的夏夜来临,坐在竹椅上乘凉的你,遥望夜空,(多媒体出示图片)看见空中那轮朗朗明月,是否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想……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是我们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乐声渐止)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皎皎空中孤月轮》(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师: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那么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生:老师我通过上网查到了,“皎皎空中孤月轮”出自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呀!
生:我在字典中查到:“皎”的意思是白而亮,“皎皎”是非常白而亮。
生:我知道了“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思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又白又亮的圆月。”
师:你们预习的很认真!
二、初读课文,概说感受。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现在,打开书,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课文后要求认识的
生字,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开始。
生:读。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师:可以了吗?来汇报吧。
生: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海边看到明月从大海升起时的景色。
生:还描写了一轮皎洁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时的景色。
3、再读课文,说说感受。
师: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的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的真情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近大海,走进明月,然后说一说再观的感受。
师:你读。
4、师:说说感受吧。
生:我感觉课文描写的景色太美了,就像童话一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又亮又白的月亮挂在空中。
生:我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波光粼粼的,非常漂亮。
生:我觉得月亮像个美丽的小姑娘,有些羞答答的。
生:读完课文后,我的心情非常的愉快。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体会情感。
1、合作学习,品读课文。
师:是呀,老师读完这篇文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心情也是非常的愉悦。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好吗?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首先,看课前的阅读提示。
指名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根据提示,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吧,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
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合作学习吧。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感触和收获,同大家说一说吧。
2、感悟重点,体会情感。
重点语句。
(1)时值盛夏,那深沉、苍茫的海,对于在海滨漫步的人来说,更有无穷的魅力,它使人神往,使人遐想……
生:老师我喜欢的段落是……(读)
生:我喜欢这个段落是因为它写出了大海的特点。
师:有什么特点?
生:苍茫、深沉。
师:你能读出大海的这一特点吗
生:能。(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老师,我觉得“神往”也应该重读,还有“遐想”语气应该慢一些,声音要轻些,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相信你一定读得很棒。试一试。
师: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深沉、苍茫的海,还引起了我们对大海的向往之情。真了不起。
师:继续说。
(2)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出了一片微红。转瞬间,隐约有一条狭窄的暗红绸带漂浮在黛色的水中。在丝绒般的天幕衬托下,它在偏偏起舞,随着那婀娜的舞姿,冥冥的天,呈现出神秘的微明;昏暗的海,闪烁着玫瑰的波纹;星星找到了自己的活伴,笑得眯起了眼睛;欢乐的浪花则一簇簇、一丛丛竞相争芳吐艳,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白丁香洒在了海上的大花园中。
生:老师,我喜欢的是第5自然段。
生:是因为它写出了月亮要跳出海面时的美丽景色。
师:美在哪儿?
生:海天的色彩非常美。先是大海和天空相交的地方,映出一片微红。转瞬间,一条暗红绸带漂浮在黛色的水中。
师:根据你的感觉,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
师:谁还要说出你的体会。
生:我喜欢这段是因为这段的一些词语非常美。
师:举例说说。
生:向“翩翩起舞、婀娜、闪烁、争芳吐艳、晶莹剔透……等”都非常的美。
师:你是从语言文字方面来体会的,很好!
生:我喜欢这段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看到景色后的遐想,星星笑眯了眼,欢乐的浪花争芳吐艳,表达了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你快乐的读一读好吗?
生:好,(读)
师:你快乐的声音让老师也产生了幻觉,此时的我就是海上那欢乐的浪花,在海面上翻滚着、追逐着、嬉戏着……
师:我也很想读一读,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齐说)给。
师:谢谢,读之前,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闭上眼睛,像老师一样展开幻想。好不好?
师读课文。
师:睁开眼睛吧,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给大家。
生:老师读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红色的海面,还有一条红绸带在空中飘舞着……
师:真漂亮。
生:我看到了海面上红色的波浪……
生:我觉得自己就是天空中的星星,看到海面上美丽的景色,高兴地眨着眼睛。
生:我也觉得自己是天空中的星星,同小伙伴们说着悄悄话。
生:我觉得自己是那海上的浪花,正唱着快乐的歌儿。
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啊,让老师非常的佩服!
师:那好,带着你们的想象,走进这美丽的景色,快乐地读一读吧。
师:刚才我们沉浸在皎月初生时的绮丽景色之中,心情是如此的愉悦!那么月升时和月升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有喜欢这一部分的吗。
生:有。
师:(指一名同学读。)
生:(读)
(3)过了一会儿,绸带变成了红色的圆盘,仿佛是一个硕大的红蘑菇,摇摇摆摆,不畏艰险地拱出地平线,又顾不得抹去脸上的汗水,继续奋力攀登。充满青春活力的月亮很快就升到了辉煌的天幕上。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有撩开了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纯洁的笑脸迎着芸芸众生。
师:好,你来读。(指名读)大家认真听,一会儿,我们要给他点评一下。
生:(读)
师:谁来点评?
生:我觉得他把“硕大、摇摇摆摆、不畏艰险、奋力攀登”这些词语读得很好,读的比较有力量,读出了月亮升起来时的艰难过程。
生:我觉得“拱”字没有读出来,这个字说明月亮升起来时要使很大的劲,更能体现月亮升起来时的艰难,表现了月亮的一种精神。
师:什么精神
生: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精神。
师:体会得非常好,你能读出这种精神吗?
生:能。(读)
师:大家看,这个“拱”字,他读得够劲吗?谁来试试?
生:读。
师:不错!你读。
师:好!你再读。
师:很好!再读
师:原来读的那名同学,再读一下。
师:非常好!大家齐读。
师:还有体会要说吗?
生:我喜欢这段,不仅因为词语用得好,还有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的写出了月亮升起来的艰难过程。
生:我认为这段还应该用惊喜和赞美的语气来读。因为作者看到月亮升起来时艰难的样子,想到了月亮的精神。又把升到天幕上的月亮看成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过程令人感到惊喜,也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老师,我可以读一读吗?
师:好哇,我们欢迎。
生:(读)
(鼓掌)
师:你很会学习,也非常勇敢!真让人敬佩!你还想说。
生:我喜欢最后一个句子。因为作者用拟人的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升上天空的月亮颜色的变化。
师:都有哪些变化?
生:(读)
师:读的真美!还谁想读?大家都要读?我们男女同分别来读,看一看谁读的更好!
师:男同学,你们先来,开始!
师:女同学,开始!
师,怎么样,谁读得好?
师:读的都很好,男同学读出了月升时的辉煌气势,女同学表现出了美妙的景色!这样吧,我们共同来读一读,男同学读第1句,女同学读2、3句。
师:这么壮观、美妙的景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欣赏画面,进一步来体会作者描绘的景色。
(多媒体播放)
师:美吗?喜欢这段文字吗?(喜欢)
师:喜欢的同学请起立,带着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
(配乐朗读)
3、抒发想象,赞美品格。
师:同学们,面对着深沉、苍茫的海,面对空中娇美、可爱的月姑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升华,思绪在飞扬,心底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共鸣……
师:引读:望着皎洁的圆月,生读“江天……孤月轮”
师:请坐。
师:这里,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境界,表达了自己赏月、亲月、爱月的情思。
(板书:赏月)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爱月,只是因为月亮美吗?
生:不是,作者爱月还因为月亮有一种无私奉献的品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的第三部分中有这样的句子,(读)“我想起了,当人类享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为夜行者导航。”就写出了月亮的默默奉献精神。
师:是啊,这篇文章作者写月不仅是为了表现月白而亮,月升时的奇异景观,更重要的是要赞美月亮的这种至善至美的品格——纯洁无瑕、无私奉献。
(同时板书:赞月)
师:谁来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一下对月亮的赞美之情。你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好不好?
生:好。
一同学深情朗读。
师:真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难怪大家推荐你!
师:现在,请同学们高声颂读课文的后一个自然段,也来表达一下我们对月亮的敬佩、赞美之情。
师:同学们,作者对月的这份浓浓的爱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假如此时你就站在海边,看到空中流洒着如霜的月色,月下荡漾的海潮,想到月的这种至善至美的品格,你会做些什么呢?
生:我会高兴地跳起来,大声欢呼:月姑娘,你好美呀!
师:表达你快乐的心情。
生:我想高声对月亮说:“月亮,你不跟太阳争夺光亮,你好伟大!”
师:你要赞美月的品格。
生:我要把这个景色画下来,带回来给同学们看看。
生:我非常想用录像机把这个景色录下来。
师:那你的录相技术一定很好哇!
生:我想在海面上划船。
师:月夜荡舟,那一定别有一番情趣。
生:我想像作者一样“真想沿着月光在海上铺成的小路,走到天上去见见那娇美可爱的月姑娘。”
师:很美的想像。
生:我也想吟诵一首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你吟诵的是李白的《静夜思》。看来课前,你已经查找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了。其他同学你们查找了吗?
师:说一说。
生:我搜集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我查到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我查到的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生:苏轼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读了这些古诗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美丽的月亮是历代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课后大家要把查到的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指名读生字。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托月寄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我们课外读物中的《明月情思》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打开,自由地读一读,一会儿,大家要汇报一下你们读后的收获。
生:读。
师,怎么样,有收获了吗,说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的课文一样,写出了月夜美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月的喜爱之情。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非常美,我要把它留在记忆中,用到我的写作中。
师:你很会学习,这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生:我要把我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因为这几个句子表达的意境非常美,让人的心情非常的舒畅。
生:我也要读一读我喜欢的语段。这个语段让我感觉来到了仙境。
师:这么多的同学要说,看来大家的收获都很多。相信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激发了大家的阅读欲望,那么课后的就请你们再读一读课外读物中的另外一篇《故乡的月光》,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初升的绮丽、辉煌,令我们沉醉;月升后毫无纤尘的纯净之界,令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赏月:
皎皎空中孤月轮
赞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向阳育才小学 刘瑛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
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
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骚乱、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5、介绍故事背景: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
一、复检:
默写生词
二、讲读课文:
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交流、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是我们绝不能伤害无辜的日本孩子.”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残忍”,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侵略中国并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愿.中日两国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
A、从“本无仇怨”、“应携起手来”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2、分层逐句练背。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并默写(家作)
教学要求:
1、了解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顶降落伞并试验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精神。
2、充分运用幻想和想象,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
3、学习本课八个生字和新词,认读十四个字。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卢诺尔曼的心理活动和动作,了解它设计的第一顶降落伞并试验成功的事。
难点:找出卢诺尔曼能够发明降落伞的三个因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项降落伞并试验成功的故事,学习卢诺尔曼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精神。
2、充分运用幻想和想象,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查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跳伞的画面。
2、教师说: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那么,降落伞是怎么发明的?是谁发明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课文中标画出来。
(3)说说你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2、按要求进行初读。(老师巡回指导)
3、检查读书情况。
(1)纠正读音。
重点提示:多音字“兴”“系”“喝”“降”在课文中的读音。
浸:读音是“jin”,不要读成“jing”
篇:读音是“pian”,不要读成“bian”。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字音。
(3)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沉浸:进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获思想活动中。
萦绕:萦回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4、回答:谁发明了降落伞?
三、理解内容。
过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学习第二至九自然段。
1、分组朗读第二至九自然段,抓住卢诺尔曼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讨论中心问题。
2、交流汇报。
(1)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生交流(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常冒出不可思议的念头)
提问:他常常冒出什么不可思议的念头?
体会一下,读出上面两句话的语气。
教师小结:童年时想飞的梦想深深扎根在卢诺尔曼的心中。
(2)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
学习交流。
师生交流拉文的故事。
重点理解第七至九自然段。
卢诺尔曼为什么先拿一块和他自己体重差不多的石头试验?
教师小结。
四、思维拓展。
你能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吗?
五、总结全文。
1、请学生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鲁诺尔曼富于幻想,为他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敢于实践是能够发明降落伞的一个条件。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八个生字和新词。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进程:
一、检查复习。
1、说说降落伞是谁发明的。
2、说说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二、教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识字方法。
3、集中交流汇报。
“我们足用数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了浸篇讯三个字,分别是侵——浸、遍——篇、迅——讯。”
三、指导书写。
二、扩词练习。
演:演出 演员 演戏
强:强大 强健 富强
沉:沉浮 深沉 沉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写了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顶降落伞并实验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卢诺尔曼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精神。
4、充分运用幻想和想像,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
教学准备:
1. 课件内容:第一部分是空中飞舞的小鸟,飘舞的蒲公英;第二部分是跳伞表演。第三部分是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第四部分是图片电灯、电话、电脑……
2. 一块儿手绢、几根线和一块儿橡皮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象《跳伞表演》,说说你看后的感想。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那么降落伞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
2、教师讲述舜和拉文的故事,师:那么是谁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空中花朵——降落伞》。
(设计意图:多彩的降落伞在空中飞舞,组成美丽的图案,吸引着观众,此时更是吸引着学生,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降落伞探究的兴趣。)
二、 读文识字。
1、 自己读课文,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
2、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进行形近字辨析:(学生自己总结生字中与曾学过的字形、字义易混。)
浸-侵 萤-萦 揣—端 篇-遍-编
磨-摩 讯-迅 帮-绑 纵-丛
多音字:
jìn ( ) hè ( )
紧 喝
jīn ( ) hē ( )
3、 指名读课文,读后及时订正读音。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因而创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进一步练习提高识字能力。)
三.读文感悟。
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呢?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出示句子。
1、 指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想象。
(1)“要是我能象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
师:这里省略了什么?用上“我飞上了蓝天……”说一句话。
在学生说话当中播放一段录象,“空中飞舞的小鸟,飘舞的蒲公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假如自己飞上了天空会怎样,启迪学生想象的灵感,引领孩子们飞上天空,进入遐想世界。)
师:小时侯的卢诺尔曼跟你们一样,富于幻想,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读这句话。
(2)“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体会卢诺尔曼敢于大胆想象。
2、 师:经过反复揣摩,他设计了第一顶降落伞,并决定要试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他是怎样做的?
(1) 默读在文中画出有关的重点词。
(2) 在小组里和同学们说说。
(3) 进行集体交流。
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重点抓住“反复揣摩、增强、决定、兴奋……”来体会。
3、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体会卢诺尔曼是在看书时受到了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卢诺尔曼认真钻研、不怕困难,敢于实践,以及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
4、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也尝试着自己做一个降落伞,并组织学生演示。(工具:手绢、线、橡皮泥)
师:当小小降落伞做成功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怎样?
5、 同学们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心情。
(设计意图:亲自操作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演示降落伞落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心情,有利于朗读的指导。)
6、 师:同学们知道降落伞有什么用处吗?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资料,
展开想象说说降落伞还会有什么用处?
7、 师:降落伞的发明起源于卢诺尔曼幼年时的梦想,其实许多发明都是如此。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展示课件:电灯、电话、电脑……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展示资料,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明白科学发明的重要的原因是能大胆想象,勇敢地实践,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实践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再多了解一些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也希望你们发挥想象力,作一个小发明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4个。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顶降落伞并实验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卢诺尔曼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精神。
4、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降落伞吗?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3、板书课题:《空中花朵降落伞》(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卢、曼、浸、萦、篇、囚、禁、揣、摩、讯、替、强、绑、纵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卢诺尔曼、沉浸、萦绕、一篇、囚禁、揣摩、闻讯、替换、增强、绑住、纵身、幻想、聚集、广泛、不可思议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指名读、齐读第1自然段。
(2)降落伞是谁发明的,他是怎样发明的?
①指名接读2——9自然段。
②讨论: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③指名说说。
④齐读2——9自然段。
3、齐读课文,说说:降落伞有什么用处?
4、完成“语文天地”中“畅所欲言”。
①想一想,草帽还能当什么?
②互相说说。
③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富于幻想
空中花朵——降落伞
勇敢实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12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难点:
1、书写“表、演、曼、幻、沉、浸、篇、闻、讯、担、强、纵”12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田字格黑板。
课型:写字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空中花朵降落伞》。
2、出示14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卢、曼、浸、萦、篇、囚、禁、揣、摩、讯、替、强、绑、纵
3、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卢诺尔曼、沉浸、萦绕、一篇、囚禁、揣摩、闻讯、替换、增强、绑住、纵身、幻想、聚集、广泛、不可思议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表、演、曼、幻、沉、浸、篇、闻、讯、担、强、纵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幻想、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老鹰、蜂鸟的图片或介绍蜂鸟的影碟;蜂鸟的档案卡。
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收集有关鹰和蜂鸟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在动物世界里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出示图片:鹰——空中霸王你印象中的鹰有哪些特点?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空中霸王”的克星(板书)。生齐读课文题目。现在请把“克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可换:敌人、对手)
二、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点什么?预设:为什么说鹰是“空中霸王”?鹰的克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克”老鹰?(板书问题)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和一些短语,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识记情况。“飘然翱翔的老秃鹰”、“见什么逮什么”、“兀立自若的大兀鹰”、“庞大”、“大拇指”、“性格凶悍好斗”、“惧怕”、“突如其来的侵袭”、“厮杀”、“翅膀和躯干”、“快速敏捷”、“肌肉非常结实”、“歼击机”
4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学习第1段。
①找出能说明鹰是“空中霸王”的句子,指导朗读。
②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鹰在飞翔时和站立时的“霸气”,找出来,想想该怎样读。飘然翱翔:体现了鹰飞翔的平稳与自在。兀立自若:体现了鹰站立时的威武、傲慢、目空一切。
③给这一段分层次,想想每一层讲了什么。
2学习第2段。
①看一段关于蜂鸟的录像,回答:蜂鸟是什么样的?(贴上蜂鸟图)板书“体形娇小、羽毛艳丽、嘴尖而锋利”。
②你从“娇小玲珑”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读第2段,读出蜂鸟的娇小可爱。(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3、4、5段。
①勾画出写蜂鸟攻击鹰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勾画出的句子,读出蜂鸟的勇猛,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
凶悍好斗(联系下文“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理解。)
奋不顾身(联系上文“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理解。)
敏捷(联系下文“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理解。)
遍体鳞伤(联系上文“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理解。)
③小结:蜂鸟是靠哪些“法宝”来“克”鹰的?尖而锋利的嘴、凶猛而有力的攻击、快速而灵活的飞行。
④下面我们来帮这“空中霸王”的克星填写一份小档案。(小组合作完成。)姓名性格特征体形特征外貌特点羽毛嘴飞行特点
五、课外延伸
小小的蜂鸟却能“克”老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的哪些故事?
六、巩固
识字、写字课文中这些生字不但要求大家会认,还要会写。(出示生字。)
1想想有哪些方法来记住这些字,书写时该注意什么。(小组交流。)
2用这些字口头组词。
3抄写生字、新词。
七、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卢诺尔曼的故事。题目直接将降落伞称为空中花朵,就会使初读者产生好奇,甚至于引发他们的想像――满眼都是在空中飞舞的花朵。文章内容中卢诺尔曼与同伴的议论,非常生活化,而这些“不可思议”的念头的产生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所经常会有的现象,这些适合儿童口味的语言在他们眼里就是最生动有趣的语言。另外,描写卢诺尔曼试飞时的情景也会使读者历历在目,如:“他双手紧紧抓住降落伞的底绳……慢慢地安全降落在地上。”因而,文章仅从语言文字上就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学生流连于文字之中时,老师再适时启发、诱导,本文一定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
本校学生以城市孩子居多,视野较开阔,富有想像力,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缺少探险的机会和胆量,因而在理解“从高处往下跳”时会有一些难度。
1.认识本课新出现的14个生字,会写课后田字格中的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顶降落伞并试飞成功的故事。
3.受故事的启发,培养学生富于幻想,敢于实践的精神。
4.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发挥自己的幻想和想像力,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卢诺尔曼和降落伞的资料。
(一)资料交流
1.谈话:同学们,知道降落伞吗?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有关降落伞的事情,好吗?
2.交流:先是四人小组之间的交流,再由各小组推荐部分学生与全班同学交流。
3.谈话:1)(肯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赞赏他们乐于学习的态度。)
2)提问:同学们,关于卢诺尔曼,你们还知道什么呢?
[A、用课本但不唯课本,立足课本但不满足课本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体会。B、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C、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平台上展示他课外的学习成果,只会使他的心里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只会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鉴于以上三点,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观看录像,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对于卢诺尔曼,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学习《空中花朵――降落伞》这一课,看看他是怎样发明降落伞的。
2.播放跳伞表演的录像,请学生欣赏。
3.提问:这段录像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多媒体出示文字:(课文第一自然段)“观看跳伞……特别美丽。”请学生回忆刚才看录像的情景,带着感情读好这句话。
5.谈话:是啊,当五颜六色的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的时候,不就是盛开的花朵吗?请大家一起读一遍课题,(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在上段文字后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话,并引导学生齐读。
[不用刻意提示文章的写法,只是在老师看似无意安排中,第一自然是下文故事的影子,这一事实已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谈话:想知道这个故事吗?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
2.谈话交流,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
3.谈话:(先对学生的读书效果给予评价),请学生再读课文,将文中不认识、不理解字词画出来,并想办法解决。
4.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情况。
1)全屏出示所有生字。
2)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3)自由发言,说一说“演、沉、闻、纵”等字的记忆方式。
4)交流对“不可思议”等词语的理解。
5.学生流利、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注意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得更好。
[认识生字是读通课文的前提,但三年级学生应以自学为主,教师应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为主,时间安排要适可而止。]
(四)熟读课文,赏析人物特点
1.谈话:同学们,看到大家刚才读课文的神情,(根据班级孩子的实际表现,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感到许多同学挺喜欢卢诺尔曼这个人,是不是啊?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的发言,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熟悉,他的发言简单、笼统一些没关系。如:学生说:他爱幻想,他胆子大,他细心等,都可以。)
2.请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读,用心想,自己到底喜欢卢诺尔曼的什么?
3.组织全班性交流。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我喜欢卢诺尔曼,因为他(……)”
请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先补充句子,再结合所选择的内容中的词句,具体讲喜欢卢诺尔曼的原因,最后朗读有关的课文。
(在学生赏析文章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评价,通过评价引起学生对发言者的重视,进一步激发后续发言者的兴趣。)
(在学生赏析文章每一部分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充分地准备,一边做组织者,一边当听众,还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以引导。
如:
A、关于卢诺尔曼爱幻想这一点,要注意学生是否抓住了“不可思议”这个词以及“要是……”等句子,否则,老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一些幻想,可以建议学生用“……像……就……”的句式把它们说出来,以便加深学生对卢诺尔曼的印象。
B、关于卢诺尔曼能不放弃向往这一点,要注意学生是否留意了时间的变化和他读书受到启发后的做法。否则,要引导学生理解“萦绕、启发、揣摩”等词。
C、关于卢诺尔曼大胆实践这一点,要注意学生是否看到了他勇敢试飞的一面,看到了他胆大心细的一面。否则,老师可范读或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目静听,手上还可模仿卢诺尔曼试飞时的动作,让学生从这些动词中去体会人物的品质。)
4.看板书小结:由于卢诺尔曼“爱幻想,有目标,能大胆实践”,(此处的板书内容会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有所调整。)所以他的幻想最终变成了现实。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赏析就是在欣赏中分析,在分析中欣赏,给小学生一些机会,他们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提问:读了卢诺尔曼发明降落伞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谁能够像卢诺尔曼那样大胆地幻想,说说降落伞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用途外,还希望它做什么?(可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中讨论,再在全班发言。)
教学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卢诺尔曼设计第一顶降落伞并实验成功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卢诺尔曼富于幻想、勇于实践的精神。
2、
充分运用幻想和想象,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幻想和想象,说一说降落伞的用处。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要求:
1、
收集有关发明家卢诺尔曼的故事及降落伞的发明资料。
2、
自学生字词,将课文读通顺。
二、导入新课《空中花朵——降落伞》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三、自读课文
l.分组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交流。
2.检查学习情况
(1)
认识词语:沉浸萦绕囚禁揣摩闻讯代替纵身增强飞翔聚集
(2)
理解词语:沉浸萦绕囚禁揣摩闻讯纵身聚集不可思议
(3)让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讨论:卢诺尔曼的梦想是什么?你的梦想呢?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二、
理解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发明降落伞?
2.
小组讨论这个问题。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讨论:降落伞有什么用处呢?
三、
课外延伸:你还知道哪个发明家的故事?
四、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组成词语。”
完成“照样子写一写”
完成“看谁写的词语多”
第三课时
语文活动:
一、“开卷有益”
1、学生自读《我希望我的房间是……》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说说你希望自己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呢?
二、笔下生花
1、结合“开卷有益”先说后写
2、写后评议,修改。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