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4 11:25:03
人生的开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差事、差错、门槛、蛊惑”中带点字的读音,联系课文理解“开关、蛊惑、昧心、顺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要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联系上下文理解 “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 及“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的深刻含义。
4、结合文本,进行说话练习,写写读文后的感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深刻含义。懂得面对各种诱惑,要把握住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理解词语:蛊惑、昧心、顺畅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开、关”。
板书:开 ;与“开”相反的一个动作是——“关”(板书)齐读“开关”。
2、由生活中的“开关”引出“人生的开关”
(1)生活中我们常常开关的是什么?
(2)同样人生中也存在开关(板:人生的)
3、关于人生的开关,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出示: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1)读一读,初步感受哲人的话
哲人的话语虽简短但意义深刻,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 而当我们轻轻一按时,便把人——
(2)板书:光明境界、黑暗境界
为何会这样呢?光明、黑暗分别是两种怎样的境界?对此,作者有着深刻的感悟,因为他年少时在家乡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人生的开关》。
4、齐读课题。
说明:从“开关”一词导入,说说与开关相关的事物后,引出人生中也同样有“开关”,并通过出示哲人的话,引发学生对本文中心的关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我”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我”
人生道路上的开关?
提示:可据所给词语 “穷、过磅计数、蛊惑、虚报冒领、提醒、理会、顺畅、
抽验、领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 “我”小时候家里穷,急需挣钱上大学,张叔安排“我”
为矿上收的柴过磅计数。大毛的蛊惑我进行虚报冒领,在娘的提醒下,“我”没有理会,攒够了上大学的钱,从而走上了一条顺畅的人生之路。多年后与张叔重提旧事,知道他当年曾经抽验,“我”领悟到人生道路把握关键,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小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
文中的要点来进行。
(2)什么说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开关?(因为“我”要对大毛提出的虚报
冒领矿上的钱这件关键事情做出选择。)
说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学生根据提示词语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抓住能概括要点的词语,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为进一步的研读体悟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我”曾接触过的一个人生的开关。
过渡:正是这份好差事让“我”接触到了人生的开关――大毛的蛊惑(板书:虚
报冒领)
(1)读第4小节,出示: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的大毛悄悄地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
①给他多记一点就是让我——“虚报”,平分的钱就是——“冒领”。
②指导朗读(读出悄悄地语气;“悄悄”中有“轻轻”的含义,但此处侧重于
不让别人得知,因为“虚报冒领”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
③大毛的这些话对于“我”充满了——(板书:诱惑)。
(2)默读1—3节,了解“我”的贫寒家境。
①读1——3节,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②抓关键词句交流:家里很穷,急需钱上大学;唯一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
我力气小,砍得慢,攒不够上大学的钱
③归纳:大毛虚报冒领的主意对于当年急需用钱上学的我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
的诱惑。
(3)读第5节,理解“蛊惑”
①引读: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轻轻一画,……这是多大的
诱惑啊!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但我这样做对得住张叔吗?……
②出示大毛的话:“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读大毛的话 , 理解“蛊惑”一词。
③指名分角色朗读4、5小节,体会我的矛盾心情。
(4)学习第6节,理解内容。
①大毛的的话句句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面对令人动心的诱惑,我的心开
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这是为什么?
②“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我会对娘说什么?
说话练习:我把这事说给娘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理解并读好娘说的话。娘听了坚决地说:(出示)“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该吃的”和“拉肚子”的意思。(不该吃的: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会拉肚子:指失信于张叔,丢失了诚实与尊严,结果会丢了这份好差事。)(指导读出坚决的语气来。)
④娘的话对“我”起了作用――由于娘的态度坚决,反对我的不诚实,因此
“我”轻轻按下了人生的一个开关——没有理会大毛。板书:抵制
(5)引读第7节,理解“顺畅”的意思。
① 引读
② 体会:什么是“顺畅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人生的——光明境界。
说明:设计“我对娘的话”说话练习,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人称变化和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当时心理的矛盾,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我”当时复杂矛盾心理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领悟把握人生的开关的重要性。
(1)学习第8节,理解“我”的感悟。
①理解张叔的话:多年后,当我回家探亲和张叔谈到往事时,张叔这样说——
出示: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
联系“昧心”理解张叔的话:如果我不诚实,虚报冒领,多拿不该拿的钱,柴
抽验数量有差错的话,张叔就不会再给我这份差事,我一分钱也拿不到了。
②我被张叔的话震惊:他中间抽验过几次。如果当时我听了大毛的蛊惑,
(板书:接受 )被张叔抽验出来,我的人生就……失去了的信任;攒不到上大学的
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黑暗境界。
(2)深入理解哲人的话。
①娘和张叔的话虽然言语不同,但朴素的话语中都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这
个道理就是课文一开始我们读的哲人的这句话。(再次出示哲人的话,齐读)
② 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有了什么发现?联系文章、生活说说自己对人生
开关的认识。(先在课文最后一小节下写自己的体会,再集体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人生道路总要经历许多事,其中有很多是诱惑人的,如:金钱、地位……,我们只有把握自己,正确选择(板书),才能过上愉快的生活,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说明:在理解哲人的话中,在交流自己对人生开关的认识中,感悟文章的中心――人生会面对许多两难选择,只有讲诚信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真正的财富,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附板书: 39、人生的开关
抵制 接受
诱惑
光明境界 黑暗境界
把握自己,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差事、差错、门槛、蛊惑”中带点字的读音,联系课文理解“开关、蛊惑、昧心、顺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要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联系上下文理解 “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 及“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的深刻含义。
4、结合文本,进行说话练习,写写读文后的感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深刻含义。懂得面对各种诱惑,要把握住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理解词语:蛊惑、昧心、顺畅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板书“开、关”。
板书:开 ;与“开”相反的一个动作是——“关”(板书)齐读“开关”。
2、由生活中的“开关”引出“人生的开关”
(1)生活中我们常常开关的是什么?
(2)同样人生中也存在开关(板:人生的)
3、关于人生的开关,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出示: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1)读一读,初步感受哲人的话
哲人的话语虽简短但意义深刻,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 而当我们轻轻一按时,便把人——
(2)板书:光明境界、黑暗境界
为何会这样呢?光明、黑暗分别是两种怎样的境界?对此,作者有着深刻的感悟,因为他年少时在家乡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就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人生的开关》。
4、齐读课题。
说明:从“开关”一词导入,说说与开关相关的事物后,引出人生中也同样有“开关”,并通过出示哲人的话,引发学生对本文中心的关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我”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我”
人生道路上的开关?
提示:可据所给词语 “穷、过磅计数、蛊惑、虚报冒领、提醒、理会、顺畅、
抽验、领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2、 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 “我”小时候家里穷,急需挣钱上大学,张叔安排“我”
为矿上收的柴过磅计数。大毛的蛊惑我进行虚报冒领,在娘的提醒下,“我”没有理会,攒够了上大学的钱,从而走上了一条顺畅的人生之路。多年后与张叔重提旧事,知道他当年曾经抽验,“我”领悟到人生道路把握关键,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小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
文中的要点来进行。
(2)什么说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开关?(因为“我”要对大毛提出的虚报
冒领矿上的钱这件关键事情做出选择。)
说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五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学生根据提示词语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抓住能概括要点的词语,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为进一步的研读体悟做好铺垫。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我”曾接触过的一个人生的开关。
过渡:正是这份好差事让“我”接触到了人生的开关――大毛的蛊惑(板书:虚
报冒领)
(1)读第4小节,出示: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的大毛悄悄地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
①给他多记一点就是让我——“虚报”,平分的钱就是——“冒领”。
②指导朗读(读出悄悄地语气;“悄悄”中有“轻轻”的含义,但此处侧重于
不让别人得知,因为“虚报冒领”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
③大毛的这些话对于“我”充满了——(板书:诱惑)。
(2)默读1—3节,了解“我”的贫寒家境。
①读1——3节,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②抓关键词句交流:家里很穷,急需钱上大学;唯一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
我力气小,砍得慢,攒不够上大学的钱
③归纳:大毛虚报冒领的主意对于当年急需用钱上学的我的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
的诱惑。
(3)读第5节,理解“蛊惑”
①引读: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轻轻一画,……这是多大的
诱惑啊!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但我这样做对得住张叔吗?……
②出示大毛的话:“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读大毛的话 , 理解“蛊惑”一词。
③指名分角色朗读4、5小节,体会我的矛盾心情。
(4)学习第6节,理解内容。
①大毛的的话句句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面对令人动心的诱惑,我的心开
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这是为什么?
②“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我会对娘说什么?
说话练习:我把这事说给娘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理解并读好娘说的话。娘听了坚决地说:(出示)“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该吃的”和“拉肚子”的意思。(不该吃的: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会拉肚子:指失信于张叔,丢失了诚实与尊严,结果会丢了这份好差事。)(指导读出坚决的语气来。)
④娘的话对“我”起了作用――由于娘的态度坚决,反对我的不诚实,因此
“我”轻轻按下了人生的一个开关——没有理会大毛。板书:抵制
(5)引读第7节,理解“顺畅”的意思。
① 引读
② 体会:什么是“顺畅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人生的——光明境界。
说明:设计“我对娘的话”说话练习,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人称变化和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当时心理的矛盾,提高学生运用课文中语言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我”当时复杂矛盾心理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领悟把握人生的开关的重要性。
(1)学习第8节,理解“我”的感悟。
①理解张叔的话:多年后,当我回家探亲和张叔谈到往事时,张叔这样说——
出示: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
联系“昧心”理解张叔的话:如果我不诚实,虚报冒领,多拿不该拿的钱,柴
抽验数量有差错的话,张叔就不会再给我这份差事,我一分钱也拿不到了。
②我被张叔的话震惊:他中间抽验过几次。如果当时我听了大毛的蛊惑,
(板书:接受 )被张叔抽验出来,我的人生就……失去了的信任;攒不到上大学的
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无疑是一种——黑暗境界。
(2)深入理解哲人的话。
①娘和张叔的话虽然言语不同,但朴素的话语中都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这
个道理就是课文一开始我们读的哲人的这句话。(再次出示哲人的话,齐读)
② 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有了什么发现?联系文章、生活说说自己对人生
开关的认识。(先在课文最后一小节下写自己的体会,再集体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人生道路总要经历许多事,其中有很多是诱惑人的,如:金钱、地位……,我们只有把握自己,正确选择(板书),才能过上愉快的生活,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说明:在理解哲人的话中,在交流自己对人生开关的认识中,感悟文章的中心――人生会面对许多两难选择,只有讲诚信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真正的财富,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附板书: 39、人生的开关
抵制 接受
诱惑
光明境界 黑暗境界
把握自己,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蛊惑、昧心、理会”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
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及“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深刻含义。
3、 抓住要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深刻含义。懂得面对各种诱惑,要把握住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激趣导入
(先在黑板上板好“开关”)
1、师:黑板上这两个字是你想到了什么?(一个名词;由一组反义的字构成的词;生活中的例子开关门,开关灯…..)
2、师:是呀,生活中处处存在开关,同样人生中也存在开关(板:人生的)
过渡:关于人生的开关,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3、出示: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4、读读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信息?(为什么人生道路也有开关;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怎么理解……)
过渡:人生开关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人生的开关》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记叙了“我”(中学毕业后),在担任(矿山的临时记帐员时),顶住了(大毛的蛊惑),坚持(诚实记帐),不(虚报冒领),得到了(矿山的信任),攒够了上大学的钱,后来走上了一条顺畅的人生之路的事。)
三、 品读感悟。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到“我”顶住了大毛的蛊惑,谁给蛊惑换个词(诱惑)。大毛的蛊惑就是叫“我”( 虚报冒领)指导:蛊惑
1、 默读课文1——5小节,回答这个问题。
体会大毛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活动。
A、出示:大毛:“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虚报冒领)(指导读出大毛的话充满了诱惑)。 相机指导理解:虚报冒领
B、为什么大毛的话对我的诱惑这么大?从1——3小节找找答案。(没有钱上大学,唯一攒钱的办法是砍柴,力气小,攒不够)
2、是呀,在这种情况下,能多拿到钱,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诱惑啊。可是我想(是呀,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B、指导读第5小节。
引读:听了大毛的话,我想:(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因为张叔知道我缺钱用特地把过磅记数的美差安排给了我。)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练说: 大毛悄悄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我说:“是呀,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我说:“就算不知道,但是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大毛:“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C、由于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动摇了,这时“我“会想些什么呢?(只要给大毛轻轻地一画,多记他的砍柴磅数,矿上就会多给他钱,而我就能轻松地分到钱,可以早点挣够钱上大学,这是多便宜的事;可我觉得这样做对不住张叔,因为我力气小,即使整夜砍柴也攒不够上大学的钱,张叔特地把过磅记数的美差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这样虚报冒领是不诚实的,岂不是辜负了张叔对我的信任。)
4、 过渡:是呀,我该怎么办呢?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娘,
谁来代替“我”把这事告诉娘?(想象扮演说。)
5、娘表现如何?
6、交流。(坚决反对,而且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指导读出娘的坚决语气来。
7、如何理解这句话?(不该吃的: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会拉肚子:指失信于张叔,丢失了诚实与尊严,结果会一无所有,伤及自身。)
8、娘的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由于娘的态度坚决,反对我的不诚实,因此“我”轻轻按下了人生的一个开关——没有理会大毛,使得“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9、你认为“我”这开关按得正确吗?
出示:(张叔说:“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张叔的话如何理解?(要是违背良心,用不诚实的方法拿了不义之财,结果会失去工作,损失信誉,就无法赚钱上大学了。)相机指导:昧心
过渡:张叔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张叔中途检查过几次)
10、张叔的话和娘的话意思相同吗?
11、听了张叔的话,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谁来设想一下子?
12、交流。如果听信了大毛的话,我会失去张叔的信任,就攒不够钱上大学,就无法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人生就不顺畅,这是很不愉快的,感觉是黑暗的。
四、拓展,升华
过渡:是呀,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充满诱惑的东西,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一开关才能过上愉快的生活。正如(出示)一位哲人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光明境界:指我按下了“诚信的开关,由于我的诚实赢得了张
叔的信任,我才能够攒够了上大学的钱,大学毕业后有了喜欢的工作,人生道路顺畅,心情舒畅。板:抵制 光明
黑暗境界:如果我听了大毛的蛊惑,就会失去张叔的信任,丢失了诚信与工作,我就无法圆大学梦,人生道路就可能举步维艰了,心情糟糕。 板:接受 黑暗
2、 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生活中有许多诱惑人的东西,人只有把握好自己,不被不良的东西诱惑,才会过上愉快的生活。)
五、 总结。
人生道路总要经历许多事,其中有很多是诱惑人的如:金钱、荣誉、地位、成绩
……,我们只有把握好自己,不被别人利用,不被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危害的东西诱惑,守诚信,才会过上愉快的生活,才会拥有光明的世界。
板书:39、人生的开关
积累: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永远准备说出心里话,奸邪之徒自然远避。
——布莱克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
——歌德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拉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磅”,联系课文重点理解“蛊惑、过磅记数、虚报冒领、昧心、理会”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和黑暗两种境界。”及“吃了不该吃的药拉肚子的。”的深刻含义。
3、抓住要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用第一人称向娘转述“我”的矛盾想法。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的深刻含义。
2、通过朗读,体会面对“人生的开关”抉择的艰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开,“开”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与它相反的是——(板书)关。
原本两个表示动作的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名词,叫——开关。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起到控制的作用。
2、那人生有没有开关呢?(板书)人生的,接下去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人生的开关。齐读课题。
3、对于人生的开关的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记录了一位哲人的话。媒体出示:“一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和黑暗两种境界。”指名读。哲人说的话简短但意义深刻,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课文中人生的开关具体指什么?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怎样把人生的开关按好?)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接下来我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听记几个词语。
2、发黑卡纸给六名同学,其他同学听写在纸上。
板书:过磅记数 好差事 蛊惑 虚报冒领 门槛 顺畅
3、理解词语
(1)师述: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词“过磅记数”,磅指的就是磅秤,它专门用来称较大较重的物品。过磅记数就是把物品放在磅秤上称重量,再把数字记下来。这个字的另一种读音是——磅礴的磅,在第16课长江之歌中曾经出现过。写对的同学在旁边打一个勾。
(2)这里差事就是——工作。好差事就是(好工作)。课文中说过磅记数是份好工作。差还是个多音字,它还念?(cha cha ci)组词。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
(3)蛊惑就是毒害,迷惑的意思。重点指导“蛊”。“蛊”就是一群毒虫在器皿里互相吞食,剩下的一条大虫最毒,爬到器皿上,古代人们把蛊下在人们的食物中,拿来害人。现在用来指通过某些手段来毒害,迷惑人。
(4)门槛的“槛”要注意右半部分是一个“监”。
4、预习的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找课文先后出现了哪些人物,并用上这六个词语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交流
(1)在交流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课文先后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我”张叔大毛娘
(2)课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所以要加上双引号
(3)现在谁能借助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概括地说说课文的
老师随机板书点拨
(4)你交代了“我”家里穷,考上大学,却没钱上。
板书:家穷,没钱上学。
(5)在大毛的蛊惑下,“我”犹豫不决,去问了娘,娘的态度是(坚决反对)。板书:坚决反对
板书:
“我”(贫穷,没钱上学) 过磅记数
张叔 好差事
大毛 蛊惑 虚报冒领
娘(坚决反对) 门槛 顺畅
概括的内容:小时候“我”由于家境贫寒,没钱读大学。矿上的张叔给“我”安排了过磅记数的好差事。当“我”面对大毛的蛊惑——虚报冒领,平分好处时,犹豫不决,把事情告诉了娘,娘坚决反对,于是我没有理会大毛,诚实地对待工作。
(6)学生对着板书自己说一说。
三、研读课文1~6节,体会抉择艰难
过渡:同学们,我面对人生的开关,真是左思右想,抉择艰难,就让我们来读读描写我思想斗争的第5小节(媒体出示第5小节),自己先读读。
1、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工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
2、谁来读读第一句话?
为什么我会觉得“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3、提示:我们先不急着回答,请你们再认真读读1~3小节,联系1~3小节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交流:
(预设:1、家里很穷,考上大学却没钱上学。2、唯一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
3、力气小,柴砍得慢,攒不够上大学的钱。4、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
过渡:现在这么简单就能分到钱,面对大毛的蛊惑,所以惊叹道——
指名读: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读出当时我难以置信的心理)
男同学齐读
4、过渡:我急于挣钱上大学,这钱,现在就在自己的笔下,只要轻轻
齐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
5、可是,在开心的背后,又有着一丝顾虑,齐读: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
6、这时,耳边传来了大毛的鼓动,齐读: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
7、听了大毛的保证,做吧!不过,我还是再一次犹豫了,齐读: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
过渡:这时,我仿佛想起了当初那令“我”铭记在心的一幕。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读课文1~3小节。
师生配合读。
师述:记得那天,张叔到矿上收柴,要找一个替他过磅记数的人。他询问下来,得知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往下读)(那年考上了大学,却没钱去上学。)唯一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我不幸也成了(砍柴民工队伍中的一员)。张叔听了,摇了摇头,说:“这么好快读书的料子,就这样浪费了,可惜啊!于是张叔来找我,看见我力气小,(砍得很慢,用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攒不够上学的钱。)
师生配合想象读
于是张叔特地走到我身边,拍拍我肩膀:“孩子,到我那替我过磅记数吧,这样好早些攒够钱读大学!”听了张叔的话,你会说?
(预设:谢谢你,张叔,你真是我的恩人!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的!)
除了谢谢,你还会说?
8、是呀,张叔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真是雪中送炭,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我这么做,(对的起张叔吗?)
9、大毛似乎看出了我激烈的思想斗争,怂恿道(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10、过渡:大毛这蛊可下得不轻呢,我的心有些动摇了。同学们,这段我的心理活动我们一句一句读下来,就知道了面对“人生的开关”时抉择是很艰难的。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4-5小节,好好体会一下在大毛极大诱惑之下我激烈的思想斗争。
11、分角色朗读4-5小节(男同学读大毛,女同学读“我”)
12、点评: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既读出了大毛的蛊惑,有读出了我的矛盾。
四、感悟两种境界
1、那我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我心里总觉的不踏实不对劲。我拿不定主意了,回家说给了娘听。
(出示: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我拿不定主意了,回家说给了娘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怎么把事情的告诉娘呢?抓住大毛的三次蛊惑和我的每次犹豫告诉娘。
2、先自己准备一下、交流。
3、同学们,其实我就在哪两个问题间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是虚报冒领?还是如实记数?这就是我面对的人生的开关。在那一刻,幸亏有娘的指导,娘说(出示: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指名读
4、娘坚决反对齐读(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
娘说的话显然是话中有话!这里不该吃的是指什么?
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理解虚报冒领
拉肚子又指什么?
会拉肚子:指失去工作,上不了大学,结果会一无所有。指失信于张叔,结果会一无所有丢失了诚实与尊严。(失去了……失去了……还失去了)
5、出示:我听了娘的话,心想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没有理会大毛。
(想象“我”做出选择前的内心活动,点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6、就在那一刻,我抵制住了金钱的诱惑,做出了诚实的决定,按对了开关。因为那样,我挣够了(出示第七小节)齐读。
7、多年后,当我回家探亲和张叔谈到当年的事时,从张叔说的话中得到了证实,他告诉我当年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验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
8、抽验的意思是:抽查,检验,张叔的目的是?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对,就像张叔说的那样他说(出示: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
9、我幸好按对了人生道路上的开关,我大学毕业后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读: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板书:顺畅
10、这也就是哲人口中说的:光明境界
11、现在再来让我们重温一下这句哲人说的话(齐读)。我们刚才理解了“光明境界”,那这“黑暗的境界”又是什么呢?课文并没有告诉我们,让我们来试想一下。
(就算当时侥幸没有被发现,但最后还是会因为不诚实而损失名誉,人生道路从此不顺畅,前途将会是黑暗一片(板书:坎坷)
12、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开关,这开关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只有把握中道德准则,诚实作出决定,才能按好人生的开关。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五、板书:
人生的开关 ?
(贫穷,没钱上学)
“我” 过磅记数 按?
张叔 好差事
大毛 蛊惑、虚报冒领 光明境界?黑暗境界?
娘(坚决反对)门槛、顺畅
《秋天的怀念》教学札记 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
窦桂梅
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也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一个开头,虽然短短的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也是精心雕琢;课上说的一句话,也是集腋成裘所得。因此,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幼稚高效的收获,更需要教者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这就涉及如何“备课”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开头为例,说说自己备课时九易其稿的感受。
第一稿我拿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这是我大量阅读了史铁生的文字精选出来的: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走进课文;二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而做铺垫;三为引导学生去读《我与地坛》抛下“诱饵”。按理,这样也可以。不过,细琢磨,感觉这样开头明显有先入为主之嫌。“诱敌深入”、“请君入翁”——这样的成语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
第二种设计,引入一位和游珍的儿童写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的眼泪就不听话每逢这个日子老师就要我们画妈妈每逢这个日子弟弟就画我的脸再画上妈妈穿过的衣服弟弟说这就是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日子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就更思念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入手,感觉儿童对他*的怀念,中年人对母亲的怀念——内容不同,情感相同。但觉得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关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的文字太多了,更严重的是,怕学生“跑题”——担心这名儿童的感情,侵占了史铁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干脆“删繁就简”
——于是,第三稿这样开头:
1.读题目:“秋天的——怀念”;2.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秋天”;3.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4.作者描绘了一幅画面(菊花、作者、妹妹),让我们走进它。够清爽简洁了吧?可事情就怕推敲。一推敲就觉得突兀,没有感情连接的台阶。而且我教学的目的就是体会主题——“好好儿活”。怎么切入这个主题?还是问题。还是顺风顺水,以作者情况介绍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长在北京,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是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这位作家叫史铁生。介绍完之后,我又把第一次节选的《我与地坛》的那段话引出来。但,感觉还是罗索——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蓦然想起,史铁生当年击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入,那该多亲切!
于是,第五稿——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的还是第一稿的那段话,可是开场白还是过长,于是在第六稿中我这样修剪——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不能这样说完就完事了——引用哪段话适合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第七稿加上了这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社呢们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久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当我整理之后形成第八稿之后,感觉好一些。这段的引入没有明显的“主题先行”,我们能够总体感觉儿子对母亲的想念,但必须通过课文的具体文字自去体悟。于是,课的开头就这样定了。课上得很成功。教师评价很高。我心中明白——其实,我的整个两节课的过程环节设计,也都是像开头这样“精雕细刻”而成的。正如有的老师评价的那样——哪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课堂围绕“好好活”展开。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为了更好体会“好好”这个字眼——我设计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幸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致最后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不是一个“苦”字了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和孩子读开头《合欢树》中的一段时,忽然“发现”这一句:“母亲活得太苦了”。
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谈感受,教师顺势板书“苦”,然后下面的暗线就以“苦”展开。终于,有了第九稿,把开头的出现的“苦”,加粗、图黑,并注明——(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这第九稿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好。至今,这九个开头设计保留的文件夹中。
说实话,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这些都是一个教师必须的生活。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就应该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作进一步地思考、完善,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终生教学的事。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好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用心去备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当我们一次次体验自己的精研的课堂,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时,所有的这一切累加起来——我们不就是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吗?
精彩的课堂设计,就是精彩的人生设计课堂设计的精彩,就是人生设计的精彩。
背景:《人生的开关》这是五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感悟语言背后的含义。
主题: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并感悟课文语言北后的真正含义。
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简要地记录文中的故事。
理解:
1、能在语言文字中理解“动摇、昧心、蛊惑”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这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我”面对蛊惑时的心理变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
运用: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仿照例句,联系课文把“我的心开始动摇”写具体。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人生的光明在于诚实,人的财富在于守信。拿了昧心之财,只会让你一无所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意思。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两位知名人物——华罗庚和鲁迅,知道了他们因为珍惜时间、勤奋自学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人生处处有考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考验,只有通过了考验才会取得成功。今天,我们就去看一位普通的人。
2、出示课题: 39. 人生的开关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4、质疑(抓住关键词:开关)。
如:人生的开关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5、师过渡:是呀,人生的开关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一、初步感知,归纳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自学中遇到的困难。
师指导字形:昧、蛊。
3、检查初读情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
小时侯,我在矿上打工,张叔给我安排了(给砍柴民工交上的柴过磅记数)的差事,我没听大毛提出的(对公家的柴虚报冒领,平分好处)的蛊惑,牢记(母亲不吃不该吃的东西)的劝告,按对了人生的开关,赚够了上大学的钱,人生道路从此(顺畅)。
4、指名回答。
三、抓住重点句子,学习课文。
1.师:那么,课文中有一句点名课题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速读课文,进行圈画。
2、交流:(师出示句子)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指名读,齐读。
3、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知道“人生的开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句话。
(1)指名读课文1—7节,其他同学思考,划下有关语句。
(2)讨论,交流:
大毛悄悄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给你一半……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明确:是指大毛提出的让我帮他对公家的柴虚报冒领,平分好处,拿昧心钱的蛊惑。)
4、师引读,指名学生合作读:
师:面对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我没想到……我又担心……
生:“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语句
5、请你展开想象,把这句话写具体。
我的心开始动摇,( ),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 )。
6、指导朗读“我”心理活动的描写。
7、师引读:
听了大毛的蛊惑,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于是我——,娘听了怎么说——,我听了娘的话,轻轻按下了人生的一个开关——。
早些时候,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张叔说——
8、出示刚才学生读到的两句重要的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1)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母亲的话)
(2)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张叔的话)
9、师:所以说——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那么,又怎么理解“光明境界”和“黑暗境界”呢?
学生讨论,交流。
四、读后写作,迁移运用。
1、师过渡:现在,你能说说是怎么理解“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这句话的?
2、学生交流。
3、师:我们也常说做人要诚实守信,请你说说你的“诚信”格言。
4、学生交流。
5、师:“诚实”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我想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请你将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简要地写下来。6、先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师稍作指导。
7、学生动笔独立写。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设计:
39、人生的开关
诚实守信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
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
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也是如此。有时候,教学的一个开头,虽然短短的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也是精心雕琢;课上说的一句话,也是集腋成裘所得。因此,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幼稚高效的收获,更需要教者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考虑——这就涉及如何“备课”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开头为例,说说自己备课时九易其稿的感受。
第一稿我拿出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这是我大量阅读了史铁生的文字精选出来的: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走进课文;二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而做铺垫;三为引导学生去读《我与地坛》抛下“诱饵”。按理,这样也可以。不过,细琢磨,感觉这样开头明显有先入为主之嫌。“诱敌深入”、“请君入翁”——这样的成语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
第二种设计,引入一位和游珍的儿童写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的眼泪就不听话每逢这个日子老师就要我们画妈妈每逢这个日子弟弟就画我的脸再画上妈妈穿过的衣服弟弟说这就是妈妈我不喜欢这个日子真的每逢这个日子我就更思念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入手,感觉儿童对他*的怀念,中年人对母亲的怀念——内容不同,情感相同。但觉得还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关于“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的文字太多了,更严重的是,怕学生“跑题”——担心这名儿童的感情,侵占了史铁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干脆“删繁就简”
——于是,第三稿这样开头:
1.读题目:“秋天的——怀念”;2.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秋天”;3.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4.作者描绘了一幅画面(菊花、作者、妹妹),让我们走进它。够清爽简洁了吧?可事情就怕推敲。一推敲就觉得突兀,没有感情连接的台阶。而且我教学本文的目的就是体会主题——“好好儿活”。怎么切入这个主题?还是问题。还是顺风顺水,以作者情况介绍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长在北京,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是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这位作家叫史铁生。介绍完之后,我又把第一次节选的《我与地坛》的那段话引出来。但,感觉还是罗索——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蓦然想起,史铁生当年击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入,那该多亲切!
于是,第五稿——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的还是第一稿的那段话,可是开场白还是过长,于是在第六稿中我这样修剪——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不能这样说完就完事了——引用哪段话适合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第七稿加上了这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社呢们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理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久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当我整理之后形成第八稿之后,感觉好一些。这段的引入没有明显的“主题先行”,我们能够总体感觉儿子对母亲的想念,但必须通过课文的具体文字自去体悟。于是,课的开头就这样定了。课上得很成功。教师评价很高。我心中明白——其实,我的整个两节课的过程环节设计,也都是像开头这样“精雕细刻”而成的。正如有的老师评价的那样——哪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课堂围绕“好好活”展开。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为了更好体会“好好”这个字眼——我设计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幸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致最后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不是一个“苦”字了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和孩子读开头《合欢树》中的一段时,忽然“发现”这一句:“母亲活得太苦了”。
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谈感受,教师顺势板书“苦”,然后下面的暗线就以“苦”展开。终于,有了第九稿,把开头的出现的“苦”,加粗、图黑,并注明——(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这第九稿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好。至今,这九个开头设计保留的文件夹中。
说实话,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这些都是一个教师必须的生活。每一次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每一次授课后,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收获,就应该用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留待以后作进一步地思考、完善,这将是一件非常有益于终生教学的事。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好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用心去备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是的,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当我们一次次体验自己的精研的课堂,一次次在反复修改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时,所有的这一切累加起来——我们不就是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吗?
《人生的开关》是作者在回乡探亲时回忆起了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张叔安排他在矿上打工,记录人们坎柴的磅数的一段真实的经历,当他面对大毛的蛊惑——虚报冒领,平分好处时,能听从母亲的劝告,诚实地对待工作,最终获得张叔的信任,赚够了上大学的钱,让自己的人生道路顺畅的事。作者借助哲人的“人生的开关”来告诫人们人生要面对许多两难选择,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取真正的财富,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片段一:矛盾内心的再现
师:文中“我”遇到的“人生的开关”是什么?
生:大毛让“我”给他多记磅数,得到的钱大家各拿一半。
师:是呀,“我”的家境十分贫寒,要攒够上大学的钱多不容易呀,“我”正为这笔钱犯愁呢,现在竟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觉得这真是一笔好生意,可以很快地积攒到钱,可我如果这样做又觉得有些不踏实。
师:文中的“我”与你有同感,你瞧,“我”的心开始动摇,“我”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会想,这多好呀,我很轻松地就能赚到上大学的钱了,而且我这样做也没有人会知道。
生2:“我”会想,大毛说得对,这柴是公家的,不是张叔家的,我多记些数字,也不会对不住张叔。
生3:“我”会想,我只要给大毛轻轻地一画多记他的坎柴磅数,矿上就会多给他钱,我就能轻松地分到钱,可以早点挣够上大学的钱,这是多便宜的事呀!
师:“我”的确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但同时“我”也觉得不踏实不对劲,那“我”会怎么想呢?
生1:“我”会想,张叔信任我才把过磅记数的美差交给我,我这样做不是太对不起他了吗?
生2:“我”会想,我这样虚报冒领是不诚实的,对不起张叔。
师:是呀,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于是“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娘。
师:“我”把这事告诉了娘,娘对我说——(生: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
师:你是怎样理解娘的这句话的?
生1:我觉得娘说的“不该吃的”是指“我”靠虚报冒领,用不诚实的方法赚来的不义之财。
生2:我觉得“会拉肚子”是指失信于张叔,丢失了尊严,结果会一无所有。
师:说得真好,作者听了娘的话,轻轻按下了人生的一个开关——没有理会大毛。
(读娘说的话。)
师:母亲的话朴实而深刻,多年后,当我回家探亲和张叔谈到当年的事时,从张叔的话中得到了证实。张叔对我说——(生: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
生:老师,我发觉张叔和娘说的话意思是差不多的。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娘当年说的“吃了不该吃的”就是张叔说的“昧心多拿一点”。而娘说的“会拉肚子”就是张叔说的“连一点也拿不到”。
师;说的有道理。张叔告诉“我”要是违背良心,用不诚实的方法拿了不义之财,结果会失去工作,损失信誉,无法赚钱上大学。
反思:
整篇课文有不少语句是值得好好品味其含义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几句关键的语句,从而让“诚信”之花植入心中,并发芽开花。
我围绕“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这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心开始动摇,“我”会想些什么?“我”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我又会想些什么?由此让学生深入作者的心中,去感受作者当时矛盾的心里,学生心中的那架天平随着“我”的矛盾而摇摆了起来。紧接着我又引出母亲和张叔说的那两句朴实的话语“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的”和“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让学生理解品味,从而让他们明白用不诚实的方法拿了不义之财会损失信誉。
最后我又围绕哲人说的“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这句话中的“光明的境界”和“黑暗的境界”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假设,领悟到就算当时作者侥幸没有被发现,但最后还是会因为不诚实而损失名誉,人生道路从此不顺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又向“真人”靠近一步。
[教学目标 ]
1.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 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 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 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
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 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 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 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回答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
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2)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明确: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板书设计 (见教师用书)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教学目标 :
1.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 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 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 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教学重难点:
1.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 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 学生默读,熟悉课文内容。
2. 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 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虽语言平实,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以激发兴趣、搞活教学。采用练习的形式设计一些题目,把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溶入教学中,而对那些比较深奥的内容,大致了解不深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默读。
二、寻找信息并归纳整合。
1、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什么(是“人生的境界”吗)?②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③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④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而在完成1.①题时可先完成1.②③题)
①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②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③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2.请再找出第2至第7自然段和第8至第12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三、重点文段文句语词的解读
1.A、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B、请在文中找出下面两个语句并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①请结合全文给此文段中的“宇宙”下一定义②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天地境界”具体应如何理解?
①提示: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宇宙”这一概论的疑难。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宇宙”指的是: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
②提示: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即能事天、乐天。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他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也跨越了时空。其心中包藏天地万物、古往今来。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圣人” “天之骄子”,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
3.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既出世又人世”这一词语的意义。
何谓“出世”?有些人坚持并实践着这样的主张: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以寻求最后的解脱。比如庄子。
何谓“人世”?另有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不愿玄谈,不愿避世,积极用世。他们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
在出世的人看来,人世者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他们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在人世者看来,出世的人太理想主义,不实用,消极。
何谓“既出世又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人世而不能超脱人世。如中国的圣人孔子、孟子等),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