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0 19:55:03
《迷人的青海湖》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教学准备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2)读词语。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 山峦起伏 画框 硕大无比 宛如 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 美不胜收 咸水湖 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教学准备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2)读词语。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 山峦起伏 画框 硕大无比 宛如 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 美不胜收 咸水湖 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能认读本课8个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⑵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以及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物资源。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⑵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2、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3、疑点: ⑴ 青海湖水为何如此湛蓝,又为何晶莹明澈? ⑵ 为什么青海湖的美是粗犷的、自然的、质朴的? 4、解决办法: ⑴ 多读、多想、多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
⑵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台湾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 (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⑴ 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⑵ 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又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与同桌展开热烈的交流。)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或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鼓励向读得好的学生学习。)
四、重点品读,领悟语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 朗读感悟法 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 、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 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 (世界) 如梦境
鱼 (天堂)
课后记:
【教学目标】
简介青海湖,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在节日期间,爸爸妈妈一定带着小朋友去过很多风景名胜,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的优美风景?
今天我们要再了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湖泊,那就是青海湖。我们今天学习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简介青海湖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表扬积极收集资料的同学。
⑵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明确目标
1、翻开课文,看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给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了几项要求?
⑴指名读阅读提示:
⑵归纳本课学习任务:想想作者是从哪几面描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想“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合作交流
1、交流弄懂了哪些新词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让大家帮忙。
2、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说说每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先写了青海湖那神奇的蓝,再写了那“没有丝豪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有说不清的鱼。)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意思。
人教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简介青海湖,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在节日期间,爸爸妈妈一定带着小朋友去过很多风景名胜,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的优美风景?
今天我们要再了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湖泊,那就是青海湖。我们今天学习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简介青海湖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表扬积极收集资料的同学。
⑵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明确目标
1、翻开课文,看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给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了几项要求?
⑴指名读阅读提示:
⑵归纳本课学习任务:想想作者是从哪几面描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想“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合作交流
1、交流弄懂了哪些新词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让大家帮忙。
2、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说说每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先写了青海湖那神奇的蓝,再写了那“没有丝豪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有说不清的鱼。)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意思。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 山峦起伏 画框 硕大无比 宛如 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 美不胜收 咸水湖 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 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课题】《迷人的张家界》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多方面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点明了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课文内容紧扣迷人一词:先说游览张家界之后的总体感受—仙境般迷人;然后通过奇山秀水的描写和张家界在世界自然遗产中的地位,具体表明了张家界的迷人;课文的结尾和开头相呼应,强调了这里确实是迷人的人间仙境。文章语句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好素材。
【学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状况分析】五年级实验班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兴趣很高,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经验。需要提出的是本校实验班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打字速度比较快、绘画技能特别强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絮、劈、纤、杉、皆、锦、怡
2、读懂课文,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多种途径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景色,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或教学策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景色,单单靠文字的表述来让学生领会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尝试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直观地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在师生的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又为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条件,达到及时检查、巩固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活动概述】教学围绕读文,质疑,解疑,再读,再解疑这一中心环节,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理解课文、查找资料中解疑,在感情朗读中体会表达方法,在仿写练笔中培养写作应用能力。
【教学条件】
1、主要教学地点:机房
2、本次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本次教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熟悉计算机常用操作,打字有一定的速度;能搜集并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4、硬件:教师用计算机一台,学生计算机50台,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教室,专用教学平台,投影机,学生回家用Internet
5、软件
(1)学科素材/资源库:有关的资料(网上查找和教师准备相关学习资料)
(2)学科教学软件:自制网页
(3)教师自编课件
(4)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页。
(5)自制课件介绍:
语文课与信息技术整合,创设情境,或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情境,或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学生所需信息,或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简单描述。总之,课件的使用,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追求,并使之水乳交融。
【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看看这些图片,知道是什么景点吗?
今天这一课,我们要去湖南的张家界走一走,领略哪儿的迷人风光(屏幕出示:迷人的张家界,“迷人”二字用红色显示)观看泰山、华山、黄山、桂林、张家界的景色图片(以张家界的图片为多)
齐读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图片,直观形象地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入景,入情地领悟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初步感知,质疑问难为什么说张家界迷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张家界的迷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大屏幕展示张家界的景色,配乐朗读。)
再快速读一读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写在“问号姐姐”栏里。(屏幕出示:问号姐姐)师巡视指导操作
学生初次欣赏张家界的景色,听配乐朗读,认识生字。
学生提出问题,把问题打在学生机上的相应位置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解决生字词。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
三、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在书上圈圈划划,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对解决问题多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
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后打在大屏幕上。学生按要求自学。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的问题后打“*”,屏幕上会出现表示夸奖的图片(在学生机上操作)
集体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能通过阅读和思考,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查找搜集资料,解决重点问题,体会表达方法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呢?
以小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看哪些小组解决的问题多。
重点指导解决: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家界的“迷人”。2、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开头的中心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教师用多媒体提供资料库)学生分四人小组,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负责查找、搜集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了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减缓了练习的坡度,教师的适时点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发挥。
五、练读课文,体会感情。你喜欢这篇课文吗?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理由。
请看大屏幕,用鼠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一读。(屏幕出示五幅图,分别是二——六自然段,配以文字,供学生选择)
你读得怎么样?读给你最要好的同学听一听?
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一听?(配乐)
请五个同学分别读二——六自然段(配上音乐)学生说出喜欢自己喜欢的一段及理由。
学生在学生机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练读。
学生互查朗读情况。
学生展示读书情况。
学生在叙述喜欢的理由时,使刚学的表达方法及时得到巩固。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强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达自己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想象,达到积累语言,感情朗读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仿写练笔,课堂小结
张家界的美景可多了,除了书上介绍的,你在课前还收集了那些资料,愿意介绍给同学们吗?
老师这儿还有许多的张家界美景,给大家看一看。(大屏幕播放录象,最后定格成一幅幅画面)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想写下来吗?模仿书上的写法,选择一幅画面写一写。
请学生来读一读自己的练笔。
小结,提出疑问: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风景名胜?(屏幕出示一些风景名胜遭破坏的画面。)
欣赏有关张家界的音乐,结束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观看录象。
学生在学生机上选择喜欢的一幅画面,点击,再次观看,进行小练笔。
学生修改,朗读自己的练笔。
学生思考问题,课后解决,可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资料展示,激发了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学生开阔视野,练笔的设计,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语”能“文”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课后问题的提出,将语文学习的范围延伸至课外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教学评价设计】课前学生收集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初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张家界的迷人风光,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草滩美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收集资料
交流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 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六、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 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七、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意义深远。(参照结构分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八、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