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3 17:34:02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1、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语“不可逾越、攀援、骤然、斩钉截铁”等词语,指导书写“攀”。

2、读懂课文,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板书的提示,抓住时间线索,把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过程说清楚。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

3、能够边读边思考,初步学习抓住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登山运动员遇到的重要困难,体会的他们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艰辛,学习他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前板书:世界第一高峰)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了解登山运动。

(1)出示登山运动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画面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登山)

(2)登山是人类挑战极限,挑战意志力的一项运动。而攀登上(指读:世界第一高峰)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高的目标。

2、介绍第一高峰。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师:瞧,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它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海拔大约(板书:8848米),(齐读)这个高度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叠加起来的高度。

(2)这座世界第一的高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出示图与文字:珠穆朗玛峰)一起读(强调“朗” 的读音)(个别读,齐读)

(3) “珠穆朗玛”,藏语中“大地之母”的意思。这座山峰终年积雪,平均气温在-40°C至 -50°C之间,即使是盛夏季节也只有-20°C,要想攀登上这样一座雪山谈何容易!因此,能够攀登上这样一座海拔(生:8848米)的山峰成了所有登山运动员的梦想。(板书:攀登)仔细看老师写这个“攀”字,注意它的笔顺。

3、介绍各国登山情况(60年以前)。

(1)介绍从南路成功登顶的例子

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曾经先后组织登山队去攀登这座世界第一高峰。1953年,英国登山队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1956瑞士登山队第二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但他们都是从南路尼泊尔境成功登顶的。(出示:两个时间和南路)

(2)介绍从北路登顶情况

还没有一支登山队伍从北路,也就是中国境内登顶。(出示:北路)直到——(出示:1960年5月25日)(齐读)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说?(这一天,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从北路登上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峰。)

是啊,这一天真是……(出示:这一天 。)(3人交流)

4、是啊,这一天令世界震惊、令全国人民为之骄傲!现在让我们回到48年前,跟随中国登山健儿,去看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着自豪骄傲之情,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课文是就按时间顺序来写那天登顶的情况的,文中提到了这样几个具体的时间。(边贴卡纸边读)

4月9日 5月初 5月中旬 5月24日清晨 5月25日凌晨4时20分

2、在这些时间段里,中国登山健儿分别在干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1960年

5月25日 凌晨4时20分 登顶 8848米

168米 ↑ 19小时

第二台阶 8680米

5月24日 清晨 决定

5月中旬 等待 180米 ↑ 5小时

5月初 扎营 8500米

4月9日 准备

要点:

5月中旬,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引读)也就是说,从5月初到5月中旬这段时间里一直是暴风雪不断,登山队员只能在营地——(板书:等待)是啊,他们等待一个好天气,等待一个登顶的好时机,而这一等就等了十来天。直到5月24 日清晨,谁说下去?

4、这就是48年前中国登山健儿从北路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全过程。现在,就请你们借助板书来完整地说一说,自己先准备一下。

三、重点感悟,体会艰辛

(一)质疑、解疑

1、 5月24日清晨,四名突击队员立刻从海拔(生:8500米)出发,经过(板书:5小时)来到了被人称为“第二台阶(板书)”处,也就是海拔——(板书:8680米)。5小时,他们攀登了(板书180米)。而剩下的(板书:168米)登山健儿却足足用了—— (板书:19小时),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

你对后面160多米用了19小时有问题,很好!谁再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再指名)

2、补充资料,感受第二台阶的不可逾越。

(1)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的就是这最后的19个小时的攀登情况。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让队员们如此费力攀爬的第二台阶。(出示第二台阶的图片)你们看,山上红圈所在的位置就是第二台阶,走近一点儿看,这儿就是一段岩石峭壁,但它是北路通往山顶的唯一道路。从1921年到1938年,这17年期间英国曾经先后6次想从北路登顶,(出示6次时间)每一次都是爬到“第二台阶”附近就被迫下山,最终以失败告终。

(2):理解:不可逾越。

正因如此,外国探险家说它——课文中有一个词,(出示:不可逾越,齐读)。“逾”的意思是——超。那么“不可逾越”的意思是——不可能越过。

(二)研读词句,体会攀爬的艰辛

1、为什么说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呢,我们来看看登山健儿在攀登第二台阶时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你们默读课文的3-5节,有直线划出描写困难的句子。

2、交流

3、整体出示两句句子:

这里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缘的地方也没有。

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

4、同学们找得非常好。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句句子,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他们遇到的困难很大,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5、了解困难,指导朗读

A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师:是啊,第二台阶的岩壁径乎直上直下,再加上岩壁是冰雪覆盖,真是又陡又滑。因此这段岩壁也就没有手抓、没有脚蹬的地方,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连一点可攀缘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岩壁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啊!

(4)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女同学来试试。

B学习第二句

引读第二句。

过渡:而夜幕降临了,天气越来越恶劣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寒风怎样的呼啸着),气温骤然(理解;“骤然”翻红,“骤然“的意思是——(突然)。你知道吗,当时的气温突然从零下30度下降到突然零下60度,30度的温差,人怎能受得了啊!再加上此时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大了!

C感受人乏的困难

(1)串读两句写困难的句子:

这些困难不仅是因为岩壁本身————,而且是因为入夜以后,天气更加恶劣了——,还因为攀爬了十几个小时的登山健儿此时个个都(出示:疲惫不堪)齐读

(2)理解:疲惫不堪

“堪”就是“能承受”,“疲惫不堪”就是——

是啊,登山健儿体能已经到达极限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感悟人物精神。

(1)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困难,学生读如何克服的句子)。

师: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的登山健儿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拿起书来,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一读。

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于是(生: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生: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队员们犹豫了,眼下空气十分稀薄,站着不动都感到喘不过气,怎么能顶得起一个人呢?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生: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生:队员们借着雪光继续攀登)。夜更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尽管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看到峰顶就在眼前,他们一个个(生: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2)出示队员克服困难的句子

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师:中国登山健儿就是这样克服了来自环境、来自天气、来自体能的困难,征服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峰。

(3)感悟精神,指导朗读

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面对又陡又滑的岩壁,队员们是如何做的?

“抠” 是什么意思,你们来做做动作。(生做动作)你们的面前就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这里又陡又滑,可要用力抠住啊!全身力气都在手指上,脚尖上啊。来,使劲抠。但是,你们抠住的可是零下40度的冰面啊,手指早就冻僵了,好不容易爬上去一点又滑下来,于是你们又------(指名读)可没坚持多久,又滑了下来,(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于是——)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爬了3小时他们才仅仅爬了4米。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刘连满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你来读(语言下加线)

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刘连满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你来读(语言下加线)

刘连满的话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

谁来读。

还不够,老师来帮帮你,谁再来试试

理解“斩钉截铁”

师:对,这样的语气就是“斩钉截铁”的语气,毫不犹豫、不容置疑。男生来试试。

但刘连满此时是在海拔八千多米的地方,况且他又耗尽了大部分体力,他说话时会那么大声吗?不会,谁来读。

对,声音是低沉的,态度是坚决的。一起来读读。

补充资料:同学们,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呼吸会非常困难。每做一个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反应,更何况是要托起三个人来。刘连满这样做意味着随时有可能牺牲,意味着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从事他热爱的登山事业,意味着他可能再也实现不了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可是,这全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他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其他人上去,于是刘连满斩钉截铁地说(引读)

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上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①刘连满毫不犹豫地做了这个决定,而队员们却犹豫了,可是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引读)(“噙”变色)

这个噙字换一个字可以说成——(含)

队友们个个噙着泪花,因为他们知道——(3人交流)

刘连满可能会有危险,会牺牲。

刘连满顶起他们后自己就没有力气攀登上去了。

刘连满的梦想实现不了了。

是,想到这,队员们怎能不难过,不感动呢?

但是他们是一个团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必须登上峰顶,所以心中虽然万般不忍,却没有其它办法,他们只好(引读句子)

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刘连满的奉献精神

师:就这样,刘连满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队友,每托起一个他就眼冒“金花”,双腿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队友把刘连满拉上第二台阶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全身的体力已经耗尽。他躺在零下60多度的雪地上,与队友默默告别,然后写下遗书,卸下氧气瓶,把里面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队友,把登顶的机会留给队友,而留给自己的却是没有登上世界最高峰的遗憾。

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一向上爬。(配乐)

师:夜更深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还在继续攀登。虽然离峰顶越来越近,他们的困难却更大了。不仅环境恶劣,而且越往上攀登越是感到疲惫不堪,可他们一个个还是——(引读句子)

①师点评:每走一步,都是如此艰难。自己再读读,注意停顿(一步,一步,)

② 生交流,怎么读?(评:停的时间长一些,说明走得慢,走得艰难。有力些,每一步都是使着全身力气在走

③师:真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齐读整句。)

④此时此刻,他们心里在说——生交流。

⑤师小结,提升: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生再读句子)

(三)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1、师:再也没有路了,抬头只有无尽的天空,珠穆朗玛就在三个中国人的脚下。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喜悦。

出示: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2、山顶的五星红旗在飘扬,但在第二台阶处刘连满正顽强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力终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他的腿却残废了。当记者询问刘连满是否对当时的做法后悔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齐读)

出示:我不后悔!我的队员上去了就是我上去了,就是我们中国上去了。

国家上去了就是个人上去了,多么令人感动,令人佩服。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为了这一刻,中国登山健儿……

出示:为了这一刻,中国登山健儿( )。

预设:为了这一刻,刘连满的腿残废了。(师:是啊,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绝不后悔。)

为了这一刻,登山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是的,他们个个心中装着国家,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

2、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为了这一刻而付出艰辛的四位英雄的名字。媒体出示四人的名字。齐读,让我们记住这神圣的一刻,出示时间。齐读。

3、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登山健儿永不放弃的精神代代相传,中国登山队又多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就在前不久,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出示:2008 年5月8日9时17分)那一天,那一刻,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点燃了“祥云”火炬。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出示照片)看,珠穆朗玛峰上飘扬着中国国旗,飘扬着奥运五环旗,飘扬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旗,这一刻又将载入史册。让我们记住又一个神圣的时刻。2008年5月8日 9时17分(齐读)

960年

5月25日 凌晨4时20分 登顶 8848米

168米 ↑ 19小时

第二台阶 8680米

5月24日 清晨 决定

5月中旬 等待 180米 ↑ 5小时

5月初 扎营 8500米

4月9日 准备

2、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语“不可逾越、攀援、骤然、斩钉截铁”等词语,指导书写“攀”。

2、读懂课文,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板书的提示,抓住时间线索,把中国登山运动员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过程说清楚。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

3、能够边读边思考,初步学习抓住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登山运动员遇到的重要困难,体会的他们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艰辛,学习他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课前板书:世界第一高峰)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了解登山运动。

(1)出示登山运动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画面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登山)

(2)登山是人类挑战极限,挑战意志力的一项运动。而攀登上(指读:世界第一高峰)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高的目标。

2、介绍第一高峰。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师:瞧,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它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海拔大约(板书:8848米),(齐读)这个高度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叠加起来的高度。

(2)这座世界第一的高峰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出示图与文字:珠穆朗玛峰)一起读(强调“朗” 的读音)(个别读,齐读)

(3) “珠穆朗玛”,藏语中“大地之母”的意思。这座山峰终年积雪,平均气温在-40°C至 -50°C之间,即使是盛夏季节也只有-20°C,要想攀登上这样一座雪山谈何容易!因此,能够攀登上这样一座海拔(生:8848米)的山峰成了所有登山运动员的梦想。(板书:攀登)仔细看老师写这个“攀”字,注意它的笔顺。

3、介绍各国登山情况(60年以前)。

(1)介绍从南路成功登顶的例子

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曾经先后组织登山队去攀登这座世界第一高峰。1953年,英国登山队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1956瑞士登山队第二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但他们都是从南路尼泊尔境成功登顶的。(出示:两个时间和南路)

(2)介绍从北路登顶情况

还没有一支登山队伍从北路,也就是中国境内登顶。(出示:北路)直到——(出示:1960年5月25日)(齐读)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说?(这一天,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从北路登上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峰。)

是啊,这一天真是……(出示:这一天 。)(3人交流)

4、是啊,这一天令世界震惊、令全国人民为之骄傲!现在让我们回到48年前,跟随中国登山健儿,去看看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着自豪骄傲之情,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1、课文是就按时间顺序来写那天登顶的情况的,文中提到了这样几个具体的时间。(边贴卡纸边读)

4月9日 5月初 5月中旬 5月24日清晨 5月25日凌晨4时20分

2、在这些时间段里,中国登山健儿分别在干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板书

1960年

5月25日 凌晨4时20分 登顶 8848米

168米 ↑ 19小时

第二台阶 8680米

5月24日 清晨 决定

5月中旬 等待 180米 ↑ 5小时

5月初 扎营 8500米

4月9日 准备

要点:

5月中旬,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引读)也就是说,从5月初到5月中旬这段时间里一直是暴风雪不断,登山队员只能在营地——(板书:等待)是啊,他们等待一个好天气,等待一个登顶的好时机,而这一等就等了十来天。直到5月24 日清晨,谁说下去?

4、这就是48年前中国登山健儿从北路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全过程。现在,就请你们借助板书来完整地说一说,自己先准备一下。

三、重点感悟,体会艰辛

(一)质疑、解疑

1、 5月24日清晨,四名突击队员立刻从海拔(生:8500米)出发,经过(板书:5小时)来到了被人称为“第二台阶(板书)”处,也就是海拔——(板书:8680米)。5小时,他们攀登了(板书180米)。而剩下的(板书:168米)登山健儿却足足用了—— (板书:19小时),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

你对后面160多米用了19小时有问题,很好!谁再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再指名)

2、补充资料,感受第二台阶的不可逾越。

(1)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的就是这最后的19个小时的攀登情况。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让队员们如此费力攀爬的第二台阶。(出示第二台阶的图片)你们看,山上红圈所在的位置就是第二台阶,走近一点儿看,这儿就是一段岩石峭壁,但它是北路通往山顶的唯一道路。从1921年到1938年,这17年期间英国曾经先后6次想从北路登顶,(出示6次时间)每一次都是爬到“第二台阶”附近就被迫下山,最终以失败告终。

(2):理解:不可逾越。

正因如此,外国探险家说它——课文中有一个词,(出示:不可逾越,齐读)。“逾”的意思是——超。那么“不可逾越”的意思是——不可能越过。

(二)研读词句,体会攀爬的艰辛

1、为什么说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呢,我们来看看登山健儿在攀登第二台阶时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你们默读课文的3-5节,有直线划出描写困难的句子。

2、交流

3、整体出示两句句子:

这里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缘的地方也没有。

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

4、同学们找得非常好。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句句子,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他们遇到的困难很大,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5、了解困难,指导朗读

A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师:是啊,第二台阶的岩壁径乎直上直下,再加上岩壁是冰雪覆盖,真是又陡又滑。因此这段岩壁也就没有手抓、没有脚蹬的地方,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连一点可攀缘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岩壁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困难啊!

(4)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女同学来试试。

B学习第二句

引读第二句。

过渡:而夜幕降临了,天气越来越恶劣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寒风怎样的呼啸着),气温骤然(理解;“骤然”翻红,“骤然“的意思是——(突然)。你知道吗,当时的气温突然从零下30度下降到突然零下60度,30度的温差,人怎能受得了啊!再加上此时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越来越大了!

C感受人乏的困难

(1)串读两句写困难的句子:

这些困难不仅是因为岩壁本身————,而且是因为入夜以后,天气更加恶劣了——,还因为攀爬了十几个小时的登山健儿此时个个都(出示:疲惫不堪)齐读

(2)理解:疲惫不堪

“堪”就是“能承受”,“疲惫不堪”就是——

是啊,登山健儿体能已经到达极限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感悟人物精神。

(1)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困难,学生读如何克服的句子)。

师: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的登山健儿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拿起书来,和老师一起配合着读一读。

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于是(生: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生: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队员们犹豫了,眼下空气十分稀薄,站着不动都感到喘不过气,怎么能顶得起一个人呢?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生: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夜幕降临了。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生:队员们借着雪光继续攀登)。夜更深了,远处山下一片漆黑。尽管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看到峰顶就在眼前,他们一个个(生: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2)出示队员克服困难的句子

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师:中国登山健儿就是这样克服了来自环境、来自天气、来自体能的困难,征服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峰。

(3)感悟精神,指导朗读

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

面对又陡又滑的岩壁,队员们是如何做的?

“抠” 是什么意思,你们来做做动作。(生做动作)你们的面前就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这里又陡又滑,可要用力抠住啊!全身力气都在手指上,脚尖上啊。来,使劲抠。但是,你们抠住的可是零下40度的冰面啊,手指早就冻僵了,好不容易爬上去一点又滑下来,于是你们又------(指名读)可没坚持多久,又滑了下来,(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于是——)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又滑下来,爬了3小时他们才仅仅爬了4米。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刘连满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你来读(语言下加线)

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着我的双肩上!”

过渡:看到这样的情景,刘连满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你来读(语言下加线)

刘连满的话该怎么读?自己练一练。

谁来读。

还不够,老师来帮帮你,谁再来试试

理解“斩钉截铁”

师:对,这样的语气就是“斩钉截铁”的语气,毫不犹豫、不容置疑。男生来试试。

但刘连满此时是在海拔八千多米的地方,况且他又耗尽了大部分体力,他说话时会那么大声吗?不会,谁来读。

对,声音是低沉的,态度是坚决的。一起来读读。

补充资料:同学们,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呼吸会非常困难。每做一个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反应,更何况是要托起三个人来。刘连满这样做意味着随时有可能牺牲,意味着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从事他热爱的登山事业,意味着他可能再也实现不了他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可是,这全部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他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其他人上去,于是刘连满斩钉截铁地说(引读)

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跟着一个,踩上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①刘连满毫不犹豫地做了这个决定,而队员们却犹豫了,可是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引读)(“噙”变色)

这个噙字换一个字可以说成——(含)

队友们个个噙着泪花,因为他们知道——(3人交流)

刘连满可能会有危险,会牺牲。

刘连满顶起他们后自己就没有力气攀登上去了。

刘连满的梦想实现不了了。

是,想到这,队员们怎能不难过,不感动呢?

但是他们是一个团队,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必须登上峰顶,所以心中虽然万般不忍,却没有其它办法,他们只好(引读句子)

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刘连满的奉献精神

师:就这样,刘连满托起了一个又一个队友,每托起一个他就眼冒“金花”,双腿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队友把刘连满拉上第二台阶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全身的体力已经耗尽。他躺在零下60多度的雪地上,与队友默默告别,然后写下遗书,卸下氧气瓶,把里面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队友,把登顶的机会留给队友,而留给自己的却是没有登上世界最高峰的遗憾。

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一向上爬。(配乐)

师:夜更深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还在继续攀登。虽然离峰顶越来越近,他们的困难却更大了。不仅环境恶劣,而且越往上攀登越是感到疲惫不堪,可他们一个个还是——(引读句子)

①师点评:每走一步,都是如此艰难。自己再读读,注意停顿(一步,一步,)

② 生交流,怎么读?(评:停的时间长一些,说明走得慢,走得艰难。有力些,每一步都是使着全身力气在走

③师:真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齐读整句。)

④此时此刻,他们心里在说——生交流。

⑤师小结,提升: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生再读句子)

(三)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1、师:再也没有路了,抬头只有无尽的天空,珠穆朗玛就在三个中国人的脚下。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喜悦。

出示:啊,成功了!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在世界第一高峰上展开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2、山顶的五星红旗在飘扬,但在第二台阶处刘连满正顽强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力终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可他的腿却残废了。当记者询问刘连满是否对当时的做法后悔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齐读)

出示:我不后悔!我的队员上去了就是我上去了,就是我们中国上去了。

国家上去了就是个人上去了,多么令人感动,令人佩服。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为了这一刻,中国登山健儿……

出示:为了这一刻,中国登山健儿( )。

预设:为了这一刻,刘连满的腿残废了。(师:是啊,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绝不后悔。)

为了这一刻,登山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师:是的,他们个个心中装着国家,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

2、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为了这一刻而付出艰辛的四位英雄的名字。媒体出示四人的名字。齐读,让我们记住这神圣的一刻,出示时间。齐读。

3、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登山健儿永不放弃的精神代代相传,中国登山队又多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就在前不久,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出示:2008 年5月8日9时17分)那一天,那一刻,北京奥运圣火珠峰传递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点燃了“祥云”火炬。这是奥林匹克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出示照片)看,珠穆朗玛峰上飘扬着中国国旗,飘扬着奥运五环旗,飘扬着北京奥运会会徽旗,这一刻又将载入史册。让我们记住又一个神圣的时刻。2008年5月8日 9时17分(齐读)

960年

5月25日 凌晨4时20分 登顶 8848米

168米 ↑ 19小时

第二台阶 8680米

5月24日 清晨 决定

5月中旬 等待 180米 ↑ 5小时

5月初 扎营 8500米

4月9日 准备

3、35、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课文10个生字“逾、阶、抠、蹬、斩、钉、噙、骤、惫、堪”,积累词语10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可逾越、斩钉截铁、骤然”等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边读边思,学习提出问题。

4、 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具有边读边思,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资料。

课前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板书:世界第一高峰)(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图,简介珠穆朗玛峰)。

同学们,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海拔

8848米,相当于21座金茂大厦那么高。高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地形陡峭

险峻,也是世界各国登山运动员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把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作为自

己运动生涯的最高荣誉。

2、师:1960年,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期。中国登山队的勇士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从北路首次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一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可以战胜任何困难。(出示上述文字)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令人振奋的历史瞬间。补齐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分节读课文,并注意正音:“蹬、斩、钉、噙、骤”

3、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说说在这些时间里,登山队员在干什么?

用“(什么时间)中国登山队队员(干什么)”句式来说一说。

4、帮助学生梳理中国登山队登山的过程。

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课文重点写了登山队员最后那一天一夜24小时的登山过程。四人组成的突击队由突击营地海拔8500米出发,经过5小时来到“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是在海拔8680米的地方,5个小时攀登了168米,而在剩下的19小时里他们继续向峰顶进发,爬了164.43米,从所花的时间及路程上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预设:164.43米为什么要花19小时?)

2、师:是啊!究竟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险阻?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3—5小节,从中找找答案。

3、交流反馈,随机出示词句。

(1)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

(2)夜幕降临了。

(3)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到许多。

(4)随身携带的氧气越来越少,困难更大了。

(5)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4、再次默读3、4、5小节

思考:面对这些困难,登山运动员又是任何克服,任何攀登的呢?用“ ”划出有关词句。

5、小组交流

6、交流反馈,重点指导。

(1)“这儿的岩壁又陡又滑,连一点儿可攀援的地方也没有。他们双手抠住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气向上爬。但是,没上几步又滑落下来。”

(补充材料,理解“第二台阶,不可逾越”,体会攀登的艰辛;指导朗读句子)(第二台阶是珠峰北面8680米到8700米之间的一段岩石峭壁,几乎是直立的,就是这4米左右的峭壁是通往山顶的唯一途径。)

1960年前珠穆朗玛峰攀登大事表

北路(中国境内)

1921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到达6985米,没有越过。

1922年,英国登山队再次攀登,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1924年,英国登山队到达北坡“第二台阶”8680米下边,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

1933年,英国登山队登山到达8570米,又失败。

1935年,英国登山队,到北坡海拔7000米,附近而返。

1938年,英国登山队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

(2)刘连满看到这个情景,立即蹲下身子,斩钉截铁地说:“快,踩到我的双肩上!”

(指导朗读句子;理解“斩钉截铁”,体会刘连满的心情)

(3)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队员们只好眼里噙着泪花,一个接着一个,踩着他的双肩,攀上了绝壁。

(说话训练“队员们犹豫了,心想:这空气稀薄, , 。体会队员们眼里噙着泪花时的心情。指导朗读句子)

(4)他们一个个咬紧牙关,屏住呼吸,一步,一步,顽强地向上爬……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最后两句句子,体验登顶后的心情。

8、齐读课文3-5节。

四、“活用”语言,深化领悟。

1、根据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或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以“向您致敬,我心中的勇士!”或“这一幕,永远铭刻我心中”为开头,说一段话。

2、 总结语:

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为了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世界第一高峰,凭着顽强的毅力,历经千险万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征服了世界第一高峰。他们的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的意志和毅力将永远在我们中间传诵,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拼搏。

板书设计 35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

登第二台阶 抠 蹬 蹲 踩 攀

登顶 咬紧 屏住

勇敢 顽强 协作

本课小结 教学中能通过找重要句子,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故事,体会登山这一极限运动的艰辛。感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带给我们的启示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写出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寒风猛烈地呼啸着,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

此时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 )

4、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场雪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作品《秋色赋》,是由作者看到入冬的第一场大雪是感慨所作。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1、2)

  下雪时(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4、5) 雪大 而美

  联想(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教学设计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吧。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最新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相关推荐文章: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2021 怀念母亲教案一等奖

燕子专列教案设计2021 燕子专列教案

台阶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台阶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想和做教学设计公开课2021 想和做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梁实秋的下棋教学设计2021 梁实秋下棋教学设计

5、《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能正确流利地讲述图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知道“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只公鸡是不是一只美丽的公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6张,录音带1盘,彩色图片5张,卡片数张,录像带1盘。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2.看投影片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图上画了一只怎样的公鸡?

②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③解释“自以为”、“得意洋洋”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公鸡唱的歌”。

小结:这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贴图),整天得意洋洋地找别人比美,它找到哪些动物比美呢?(贴图)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分组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思考:a.公鸡是怎样招呼小伙伴的?b.啄木鸟、蜜蜂、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

②看投影片2—4,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突出“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并板书)

③“冷冷地”是什么意思?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请小朋友辨别。

④啄木鸟、蜜蜂、青蛙为什么都“冷冷地”回答?(板书:治病、采蜜、捉虫)

⑤假如小朋友就是啄木鸟、蜜蜂、青蛙,公鸡这样看待你们,你们心里会怎样想?(启发小朋友想象,再次演示投影片2—4)

⑥指导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跟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

小结:简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并问:公鸡见谁也不和它比美,只好往回走。它走啊,走啊,在路上碰上了谁呢?(先投影,后贴图)

4.看投影片5,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这时的公鸡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伤心呢?(指导朗读公鸡的话)

②老马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小朋友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指名读后,板书)

③朗读和分析老马的话:a.请小朋友把“不光”换成其他的词;b.用老马的话评一评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谁美?

小结:听了老马的话,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那么公鸡知道了吗?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

②解释“惭愧”的意思。

③看投影片6,公鸡在干什么?(板书:打鸣)

④看板书说一说,现在这只公鸡美不美?(引导小朋友用“既……又……”说话)

小结:这只公鸡开始自以为很美,整天找伙伴比美。后来在路上碰到了老马,虚心听取了老马的意见,改正了错误。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地打鸣,催人早起。它既有美丽的外表,又能帮人们做事,是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

6.看录像课本剧,以加深理解。并让小朋友模仿表演。

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8.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二、设计思想

其一,教学目标 的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有关词语的认知,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这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得意洋洋”、“伤心”和“惭愧”等,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要学生观察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的外貌,并知道公鸡能打鸣,啄木鸟能为树木治病,蜜蜂能采蜜,青蛙能捉害虫,老马能驮粮食。

2.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这篇童话生动形象。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观点,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课文和录音朗读。同时要求学生能简单复述公鸡比美的过程,以及公鸡当初骄傲自满和后来伤心惭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教学中不能只局限“知识、理解或应用”这些层级上,还要发展到“分析、综合或评价”这些层级目标上。这篇童话的情感教学目标 ,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区别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哪个更美,为什么?美的含义是什么?能够推论出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美的表现?从而通过思考,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其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定。这堂课的教学以视听为主,所以选用视听这方面的电教媒体。投影片可以连续地呈现信息,而且操作控制方便,设计制作也比较简单,所以选用了投影。录像能同时对学生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有很强的立体感,并能满足学生的动态心理,所以选用了录像。色彩鲜明的图片,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弥补投影的不足,所以选用了彩图。由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学生首先要有一个从领悟到模仿的阶段,所用的媒体只要求对学生的听觉器官发生关系,所以录音机是最合适的。另外,这堂课的语言媒体,也同样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6、《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美丽的公鸡》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及设计思想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能正确流利地讲述图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知道“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这只公鸡是不是一只美丽的公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6张,录音带1盘,彩色图片5张,卡片数张,录像带1盘。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2.看投影片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图上画了一只怎样的公鸡?

②课文中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③解释“自以为”、“得意洋洋”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公鸡唱的歌”。

小结:这只公鸡自以为很美丽(贴图),整天得意洋洋地找别人比美,它找到哪些动物比美呢?(贴图)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分组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思考:a.公鸡是怎样招呼小伙伴的?b.啄木鸟、蜜蜂、青蛙又是怎样回答的?

②看投影片2—4,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突出“长嘴巴”、“鼓眼睛”、“大肚皮”,并板书)

③“冷冷地”是什么意思?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请小朋友辨别。

④啄木鸟、蜜蜂、青蛙为什么都“冷冷地”回答?(板书:治病、采蜜、捉虫)

⑤假如小朋友就是啄木鸟、蜜蜂、青蛙,公鸡这样看待你们,你们心里会怎样想?(启发小朋友想象,再次演示投影片2—4)

⑥指导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跟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

小结:简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并问:公鸡见谁也不和它比美,只好往回走。它走啊,走啊,在路上碰上了谁呢?(先投影,后贴图)

4.看投影片5,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这时的公鸡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伤心呢?(指导朗读公鸡的话)

②老马说了一句什么话?请小朋友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指名读后,板书)

③朗读和分析老马的话:a.请小朋友把“不光”换成其他的词;b.用老马的话评一评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谁美?

小结:听了老马的话,大家都知道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那么公鸡知道了吗?

5.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

②解释“惭愧”的意思。

③看投影片6,公鸡在干什么?(板书:打鸣)

④看板书说一说,现在这只公鸡美不美?(引导小朋友用“既……又……”说话)

小结:这只公鸡开始自以为很美,整天找伙伴比美。后来在路上碰到了老马,虚心听取了老马的意见,改正了错误。每天天不亮就“喔喔”地打鸣,催人早起。它既有美丽的外表,又能帮人们做事,是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

6.看录像课本剧,以加深理解。并让小朋友模仿表演。

7.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8.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

二、设计思想

其一,教学目标 的设计。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有关词语的认知,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这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得意洋洋”、“伤心”和“惭愧”等,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要学生观察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的外貌,并知道公鸡能打鸣,啄木鸟能为树木治病,蜜蜂能采蜜,青蛙能捉害虫,老马能驮粮食。

2.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这篇童话生动形象。根据“发现教学法”的观点,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参与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课文和录音朗读。同时要求学生能简单复述公鸡比美的过程,以及公鸡当初骄傲自满和后来伤心惭愧的心理变化过程。

3.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在认知教学中不能只局限“知识、理解或应用”这些层级上,还要发展到“分析、综合或评价”这些层级目标上。这篇童话的情感教学目标 ,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区别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到底哪个更美,为什么?美的含义是什么?能够推论出什么是美的行为,什么是不美的表现?从而通过思考,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其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定。这堂课的教学以视听为主,所以选用视听这方面的电教媒体。投影片可以连续地呈现信息,而且操作控制方便,设计制作也比较简单,所以选用了投影。录像能同时对学生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有很强的立体感,并能满足学生的动态心理,所以选用了录像。色彩鲜明的图片,可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弥补投影的不足,所以选用了彩图。由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学生首先要有一个从领悟到模仿的阶段,所用的媒体只要求对学生的听觉器官发生关系,所以录音机是最合适的。另外,这堂课的语言媒体,也同样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7、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课文《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这节课(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翠鸟 )

2、你知道哪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呢?(课前资料交流)

(翠鸟又叫叼鱼郎、鱼狗,是我国东南部常见的候鸟,头大体小,嘴长有棱角末端尖锐,常栖息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

(看来大家对翠鸟的了解还真不少,相信你们学了课文后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

a.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2位,开双轨火车,擦去拼音,齐读。) 出示:苇秆 小爪 小巧玲珑 腹部 衬衫

b.谁愿意来读读卡片上的词呀?(出示:红色 橄榄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

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呀?(这些词都表示颜色)

这些颜色你都会分辨吗?(出示有颜色的图纸,让学生选择,师标出序号)

过渡:同学们,上课要多读,多听,多想。刚才我们已经读了生字词,现在来听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知识。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那些知识?

(小结:课文主要从外形、动作、住处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知识。)

过渡:描写翠鸟外形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外形)

二、细读课文,挖掘含义。

过渡:找得真准,这节课我们就来仔仔细细地读读这两段。

(一)学习第一段(投影出示第一段课文)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呀?

2、(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

( 师贴图片)透亮灵活的眼睛,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炯炯有神,明亮……)

3、这段中有个词概括地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你发现了吗?(小巧玲珑)

翠鸟的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可以停在苇秆上呢。

4、学了这一段,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小巧,可爱)

你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词读好的话,肯定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除了小巧玲珑,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习第二段(投影出示第二段)

1、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头上、背上、腹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4、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三拓展延伸资料提供者:优优

8、《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情,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1、回顾下雪前、下雪时情景。

2、播放课件《雪绒花》(下雪情景)。

二、回顾学习方法(四读法)。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第

四、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① 说说你读完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雪大——景美——人欢)

②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播放课件)哪些句子概括地写出了雪后景象?

四、品读词句,潜心会文。

(一)深入学习第三段。

1、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

(1)“呵!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

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生汇报:

① 让学生说出所感。

② 找依据词,品读,证明所感。

③ 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① 导语激趣,继续引导欣赏。

② 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③ 你想怎样形容它们?

④ 引导质疑并品析:“毛茸茸、亮晶晶”、“ 蓬松松、沉甸甸 ”

⑤ 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⑥ 读一读:读出语感。

(3)“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①激趣引导欣赏。

②生汇报所见所感。

③品味重点词。

④悟情。

⑤感情读。

3、引导学生小结作者的描写方法。

4、欣赏全景,配乐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女生配合读)。

5、悟情。

①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高兴)

②(播放课件:嬉雪)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兴、欢乐?

③设身处地,悟景悟情。

④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⑤结合课本,拓展延伸。

“拍雪景”(四人小组讨论——记录——汇报)

(二)深入学习第四段。

1、理解“瑞雪兆丰年”

2、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的激情从哪来?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背景资料。

*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冲口而出的喜悦?(回顾品读“呵!好大的雪呀!”)

*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呢?(呵!好大的雪啊!真是……)

五、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1、 思考总结写作方法(通过写景与联想表达感情)。

2、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

七、板书设计:

1

9、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 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 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 瑞雪兆丰年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资料提供者:

9、《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悦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问题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读,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下雪前(

1、2)

下雪时

(3) 雪大

21。 第一场雪

下雪后(

4、5) 雪大 而美

联想(

6、7)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

2分组交流:学生 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建组进行朗读并做好旁注(自己的学习体会)

3.学生围绕朗读重点进行质疑,师相机补充。

(1)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来写的?

(2)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3)下雪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写得好句子并说说它好在哪。

(4)读读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说说文中谚语的含义。

4.学生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汇报。师相机补充板书。

下雪前(

1、2) 天气变化

21.第一场雪 下雪时

(3) 看(静态) 听(动态) 雪大

下雪后(4 、5 ) 欢乐 雪大而美

联想(

6、7) 作用

三、品读语段,体味美。

1、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读并说说句子为什么精彩。

2.生读文并说体会。

生1:“鹅毛般的雪花,从……就白了。”“只听见……往下落,偶尔……断了。”这说明了雪“大”。另外 ,从“挂满”“堆满”两个词语也能体会雪“大”。

生2:“好大的雪啊!……。”从中体会到雪的“大”。从“落光了叶子的……雪球。”体会到雪“美”。

生3:“一群孩子在雪地……震落下来。”这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体会到孩子的欢乐 。

四、读写有机结合,创造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喜悦之情)

2让学生根据文中精彩的语句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资料提供者:

10、《海底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5分]

师板书( )世界

师:请在括号里填上你想填的写的东西。

[师根据学生生成性答案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填写“海底”,就可以数位学生说好后用此引入课文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填写,由老师填写导入课文。

二、导学“底”字[5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题目。“底”这个字是这一课要学习的第一个生字。这个字,我们早就认识了,但有的学生会将“点”丢掉,你知道这个点为什么不能丢掉吗?我们的祖先造这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一个“点”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

师:词典中与“底”字的音一样的字很多,“抵达、柢[树根的意思]、砥[磨刀石]”中都有“氐”。古人造这个字时,是在“氏”[这个是个“斜山”加“斜钩”,往下坠]下面加个“横”,表示“止”的意思,就是“止”的那“一横”。后来才变成“一点”了。如果不停止,说明还没有“到底”,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这个“点”千万不可丢掉,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到达海底。

三、听、读课文,并认识绿色通道中的字,再读课文,达到正确朗读。[10分]

1、师:请同学们先听一篇课文录音,说一说你到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放录音]

[生说]

师:自己再出声读一遍课文,我想这一读,加上原来的听,你一定知道更多的海底世界。

2、师:这一读,好多同学发现到有好多字以前没有见过。下面来认识绿色通道中的字。

师:点击课件,出示下面带拼音的九个字。一起读绿色通道中的词语:

fǒu zéi ɡuān shuò zǎo ɡuī xiá xī shǔ

否 贼 官 烁 藻 硅 峡 稀 属

A、先集体读读这九个字。

B、想一想这个字在文中是哪个词?读一读。

3、师:认识这些字,课文肯定能读好了。下面请几位小朋友读一读整篇课文。读完之后直接过度到品读第二自然段。

四、再学四个字,品读第二自然段[18]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1、多遍阅读这一段 2、学写生字

qiè sī wānɡ wēi

窃窃私语 小狗汪汪 遇到危险

A、先读上面三个词语。 B、描红。在后面将四个字写两遍。 C、听写,看看你们是不是一下记住了。听写后,自己打开课本,对照对下,错误的再写一遍,看看能不能记住。

3、段落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依然?[依旧,没有改变,情况与原先一样?什么是“宁静”[环境安静、平静]?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私下里说悄悄话。]用文中语言来回答。学生回答宁静的解释后,要求学生在“一点儿声音没有”上画个圈用箭头指到“宁静”。

师:其实不用查词典,联系课文,就能知道三个词的意思。

(2)你知道作者是用哪些文字写了海底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师:还有呢?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师: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也就是打比方。

师;你们看,这一次用了几个打比方?

生:用了四个。

师:比喻有许多种,像超过三个“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以上使用比喻的,我们叫“博喻”。

师:你能试着用这样的打比方说一段话吗?

生说。

师:从“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多有意思,其实我们人及各种动物吃、行、遇到危险时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3)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A、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

B、海底其实不宁静,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C、海底动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4、最后我们来轻松一下,看一段小录像。

五、课堂小结:[2分]



软陶手工制作黑白配小清新花盆
怎么做多彩不织布糖果杯垫
手工DIY:怎么做口水巾
送给宝宝的开学礼物,为新学期准备的课表相框
旧物改造旧台灯,把旧灯罩换成漂亮饰物
DIY小清新波点提包制作图解(含图纸)

本类热门作品

  • 《在树林里》教学设计一等奖
  • 《少年白居易》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夜莺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 《可能性与公平性》说课稿一等奖
  • 班长的苦恼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 《影视文化》导学案一等奖
  •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等奖
  • 《想做好事的孩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 《婷婷的画》教学设计一等奖
  •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