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3 15:47:03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课件演示)
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麽书?(课件出示)
3、什麽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预习的不错。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他的国度、称号。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都写的不错。大家齐读课题。
6、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7、这节课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怎麽样?游戏的名字叫《一展身手闯难关》。大家看着手中的表,这节课我们要一同闯过学习的难关,根据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记分栏里记录下相应的分数。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同学,也予以加分,课堂结束后看看谁能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
(二)、闯朗读课文关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课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课件出示课文)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7、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大家根据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给自己评分了。
(三)、闯理解课文关
1、现在进入第二关——理解课文。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说说学习的方法?
生:结合注释 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 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 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 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
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谁先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的意思?你是怎麽知道的?
4、(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 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课件出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老师真替大家高兴,顺利攻下第二关,根据要求给自己评分。
(四)、闯体会寓意关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攻下了这一关。可以评分 。
(五)、闯配音关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经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现在可以给自己评分,算出总分了。老师先看看谁最自信了,得100分的请站起来。这几位同学都很自信,谁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呢?来个挑战吧!
(六)、挑战“最佳闯关小勇士”。
2008年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大家不会忘记吧。请你们几位小勇士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漫画发表看法,谁的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谁就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大家都是评委,可要认真听啊!
现在咱们举手投票选出咱们班的“最佳闯关小勇士”。恭喜同学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上来领奖。掌声送给他。
(七)、总结
老师看得出大家学习的很开心,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你说,字词上的收获。你说,学习方法的收获。你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老师真替大家高兴,短短的一节课,就有这样多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
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课件演示)
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麽书?(课件出示)
3、什麽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预习的不错。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他的国度、称号。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都写的不错。大家齐读课题。
6、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你说,介绍了材料。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7、这节课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怎麽样?游戏的名字叫《一展身手闯难关》。大家看着手中的表,这节课我们要一同闯过学习的难关,根据不同的学习效果在记分栏里记录下相应的分数。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同学,也予以加分,课堂结束后看看谁能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
(二)、闯朗读课文关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课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评价一下,听出了他读错的词语,评的也不错,看来你听的很认真。谁还想读?你们四个人读,一人一句。字音咬得真准。
3、师: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课件出示课文)
4、听老师读,好吗?
5、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试着读一读。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6、师:谁还想读?不错,读出这种韵味了。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7、恭喜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大家根据学习要求和自己的学习效果可以给自己评分了。
(三)、闯理解课文关
1、现在进入第二关——理解课文。怎样读懂课文呢?谁能说说学习的方法?
生:结合注释 师:好方法。
生:多读多想。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生:联系上下文。 师:不错。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上网。 师:不过咱们在课堂上不能用。
生:借助字典、词典。 师:这无声的教师对学习帮助挺大的。
同学们总结的方法真不少。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课文。
2、大家可以一个人学习,在书上标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3、全班交流:楚国的集市上,一堆人围在一起,究竟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谁先给大家说说你读懂了哪一个字、哪一个词语、哪一句话的意思?你是怎麽知道的?
4、(课件出示第一句话)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楚人在夸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板书:盾—— 莫能陷)还抓住两个同音字鬻、誉(板书)来理解句意,真会学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你说。你利用以前的字来记住鬻,根据意思来记住誉。方法挺好的。
5、指导朗读: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再来试试!有进步!谁再来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
6、接着交流。你读懂了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楚人夸耀他的矛锋利无比。(板书:矛——无不陷)抓住了这个双重否定的说法,体会到了楚人的良苦用心,你学习真认真。谁来读读这句话,夸夸他的矛?你真会读书,把他的心理都读出来了。谁再来试试?尔等真会誉矛也!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出正确的答案。(课件出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是怎样学会的?老师听出来了,你根据注释抓住重点字词“或、以、陷,何如”来理解句意,很会学习。
8、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你说,用质问的语气。谁来质问质问楚国人?你真会读书,还加上了手势,真形象。
9、楚国人被这么一问,有什么反应呢?你来说,说说你是怎样学会这句话的?根据注释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这句话。
10、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看合适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老师真替大家高兴,顺利攻下第二关,根据要求给自己评分。
(四)、闯体会寓意关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看来你真是一个值得交的朋友,劝人实实在在。
3、听了大家的解释,老师明白了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4、大家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攻下了这一关。可以评分 。
(五)、闯配音关
老师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动画,可惜没有声音,想请大家担任配音工作。大家看看表上配音的要求,跟着动画,自己试着先配一下。谁愿意来配音?大家的积极性真高,挑三位同学吧,你为楚人配音,你为买东西的人配音,你就为叙述人配音吧。第一次配音就这么棒,下去自己好好练练,经来的配音员就非你们莫属了。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进入这热闹的集市。
现在可以给自己评分,算出总分了。老师先看看谁最自信了,得100分的请站起来。这几位同学都很自信,谁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呢?来个挑战吧!
(六)、挑战“最佳闯关小勇士”。
2008年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大家不会忘记吧。请你们几位小勇士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对漫画发表看法,谁的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谁就是今天的“最佳闯关小勇士”。大家都是评委,可要认真听啊!
现在咱们举手投票选出咱们班的“最佳闯关小勇士”。恭喜同学获得“最佳闯关小勇士”的称号,上来领奖。掌声送给他。
(七)、总结
老师看得出大家学习的很开心,我们一边游戏,一边学习。谁给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你说,字词上的收获。你说,学习方法的收获。你说,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老师真替大家高兴,短短的一节课,就有这样多的收获。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盾 莫能陷
鬻 誉
矛 无不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一,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
北京市21世纪教材第五册
26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二,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三,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
2.懂得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学重点:
理解寓意
教学板书:
①我的矛锐利得很,无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对
②错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错
②对
道理: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复习生字词语。(略)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自由地读寓言。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
3.领读课文。
4.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5.交流小结。
6.组织学生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他为什么回答不出别人的问话?
7.组织交流,并进行小结。
8.精讲:首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矛戳盾会怎样;再分析结果与卖矛和盾的话。
完成板书
9.揭示道理:
①组织讨论:
卖矛和盾的人错在哪儿?
我们说话做事应该怎样?
②总结,并完成板书。
10.结合课文,举例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和板书;
2.组织背诵竞赛。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自相矛盾的例子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之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