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上册)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9 18:44:05

《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上册)一等奖

《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上册)一等奖

1、《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上册)一等奖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⑤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甲)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乃悲愤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乙)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6.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壁()阕()

和()悉()

故()发()

7.《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垓下歌》:

《大风歌》:

8.项王、刘邦都“泣数行下”,他们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2、《七律长征》表格式教案(八年级上册)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⑤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甲)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乃悲愤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乙)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6.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壁()阕()

和()悉()

故()发()

7.《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垓下歌》:

《大风歌》:

8.项王、刘邦都“泣数行下”,他们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3、《七律长征》导学案(八年级上册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为3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辩证地看待传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

媲pì美箝qián制自戕qiāng攻讦jié污垢gòu

一蹴cù而就威慑shè蜕tuì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3、根据问题研读问题:

(1)研读引子部分:

A、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明确:“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而是妥善地利用过去(传统)”。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A、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该如何界定?

明确:“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文化”是中心词,“传统”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文化上。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B、传统文化有什么特性?

明确:时代性和民族性。

C、如何理解时代性和民族性?

明确: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D、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下定义和举例子。

五、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六、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蜂蜜蜜蜂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4、《七律长征》学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 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 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 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 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 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 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 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 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 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 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 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 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 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 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探究写法:

1、 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 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5、《七律长征》导学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品质》教学设想

阅读体验:阅读《品质》,我的头脑立刻浮现出我同村的一位补鞋匠,他终年以补鞋为生,家境十分贫困,但他始终未能改变现实的处境。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以定做靴子为业,十分艰辛的追求自己的靴子理想,他视靴子为自己的生命,灵魂的寄托,用全部的热情投入到靴子的制作过程中,即使生意越来越清淡,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改变自己的人生操守,始终默默坚守着,以致最后倒闭饿死。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痛心的故事,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虽然小说人物折射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但是结局的悲惨让许多现代社会的人,包括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做法。仔细思量,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大多是站在世俗的角度,以功利的心态、实用的眼光看待他的敬业和执着,无法真正认识理解他的崇高和伟大。

教学设想:对于这样的小说,该教些什么?该如何进行?说实在的我心里没底,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教,我是越来越感迷惘。这迷惘也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困惑,对教学内容的困惑。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以其作为反应生活,承载思想主题的重要手段,一位专家说,好的小说,不仅是结构活着的方式,文字活着的方式,更是思想活着的方式,精神活着的方式。我以为,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应该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人物所承载的品质的深度体验是小说教学的必然途径,而小说人物语言的品味鉴赏更是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的现当代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泛语文”和“反文学”。“泛语文”就是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说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比如《品质》一文的教学,如果只着眼于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那么学生将会在不断无奈的寻找中,获得对内容的感知,收获甚少。“反文学”就是忽视文学教育的审美性,而将小说还原为生活的真实来开展教学,无法让学生超越与现实之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品质》一文的教学,如果让学生讨论对格斯拉的看法,他们大多认为他太傻了,太不懂得在社会中生存,太古板了,有这样好的手艺却不懂创立自己的品牌,不做广告当然没有多少人买他的靴子了等等,这样的讨论,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身上的人性光辉,无法达到文学审美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以为只有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味,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物高尚人格的体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只有如此才能弱化功利心态,避开漫无边际的如何生活的“非语文”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这篇小说学习要求有两点:一是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研习文章,感受格斯拉在工业革命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二是学习从人物活动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以恰当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写法。根据这样的学习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感受人物形象,品读人物语言,领悟写作技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知格斯拉这一典型形象,领会他处在社会底层仍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高尚品质;

2.通过对文本的研习,领悟小说是如何通过“言语智慧”突出人物品质。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感受到了他的那种尽忠报国、鞠躬尽瘁、九死未悔的高尚人格,他的抉择让我们肃然起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领略他人性中闪耀的光辉品质。

——《品质》,作者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

二、感知人物

1、昨晚叫大家预习了这篇小说,那么,请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格斯拉。他是干什么的呢?做靴子。请根据你的直觉印象,你觉得格斯拉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情预测:随机叫学生回答,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答案。他们的回答可能有:平凡、善良、诚实、负责、执着、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也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是不善变通、保守固执等。)

2、那么,在格斯拉的这些品质中,你们觉得哪几个品质是主导品质?

(学情预测:学生意见可能不统一,但大家可能都会认同两种主导品质:敬业和执着。)

3、小说哪些地方表现(刻画)这些主导品质的呢?是怎样表现格斯拉的主导品质的呢?请找出一个例子说明。

(学情预测: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归纳: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学情预测:肖像描写,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脸庞黄皱皱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迷恋着理想”外表邋遢、贫困、迟钝的鞋匠形象,正表现了他对靴子的热爱,他的长年劳作,一心投入到工作的的敬业与执着。

神态描写,如“……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表现了他对工作的执着投入的精神状态。“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出自内心的热爱,对待靴子像对待生命一样,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动作描写,如“把靴子老拿在手里”“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老拿”“来回地摸我的脚趾”表现了他多么爱靴子,对待自己的工作又是多么细致、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侧面描写,如最后几段同行的话语,“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 说明他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神圣的职业,当作生命的全部。他做靴子跟其他的生意人有些不同,并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他除了自己以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细节描写,如鞋店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的描写,既表现了他生活境况的变化,又体现了他不变的职业操守。)

三、品味语言

1、小说的语言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把有关格斯拉的语言全部找出来。

(学情预测:整篇小说写格斯拉的语言并不是很多,同学们也很容易找到。)

2、这些语言我们可以大致分分类,比如说有些语言是有关靴子的,有些语言是针对顾客说的,有些语言是针对自己生活处境的,有些语言是针对社会现象的,这样我们可以发现,格斯拉是一个不善言谈的,诚实的人,从他的谈话内容看,他的语言大多是围绕他的职业特点,没有一句的废话,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顾客就是他的全部。

3、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处语言进行品味,说说它是怎样表现格斯拉的主导品质的呢?

我先作个示范:比如第一句,当十几岁的我问他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时,我们一般怎么回答?——是的,很难;或者——不,不难。而格斯拉是怎么回答的呢?——“这是一种手艺。”……突然露出了一丝微笑。这里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再如第二句,写他为我拿来了一张黄褐色皮革时,小说写到: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我把它改为“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这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皮牢固,推销商品。他是把自己对靴子的热爱,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靴子,用自己高超的手艺创造出他的“杰作”。

(学情预测:给学生一个示范后,估计学生都能够深入到言语中去琢磨、品味,读出“言外之意”,读出小说富有表现力的“言语智慧”,更读出格斯拉的敬业与执着,读出小鞋匠的灵魂和品质,但要提醒学生围绕主导品质来读,以免使课堂散乱。预设如下:①比如,第45页的一段对话,“那双鞋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把靴子送回来!”“我想看一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用心做成的,相信靴子的品质,也表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靴子穿坏了,这是最平常不过了,大多鞋匠也肯定会说:“什么?坏了。坏了就再买一双吧,你还想一双鞋子穿一辈子啊!”可是格斯拉却把靴子坏的责任首先推给了自己,没有责怪顾客,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表现了他诚信,负责的高贵品质。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表现了他的正直,他为顾客报不平,并非为自己生意,这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的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失去的。③“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开销太大了。”痛心、无奈,为何还要坚守?这就是灵魂的高贵,让我们受到震撼!“但是我哥哥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守护的价值也是无穷的。人类奋然前行的道路,因为有了他的守护而光耀千古。引作者语录: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④第46-47页,写我与格斯拉的对话,教师深情朗读,读出沉重的心情,读出震撼的心灵。提示:在他去世前一星期的日子里,他仍然非常认真地为我定做靴子,为我做出最好的靴子,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对自己兄弟的无限留恋,生活的艰辛对他打击如此之大,但他仍然固守自己的职业。在鞋子的价格上,和过去完全一样。这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坚忍、执着。

4、(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他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坚守的价值。小说流露出传统失落的无奈,文明倒退的痛心,呼唤人们在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也是今天我们震撼的所在。)

四、运用拓展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对格斯拉语言的品味,我们不仅感受到他那高贵的品质,而且领悟到小说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艺术。那么,在我们同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模仿借鉴呢?请看下面的一个练习。

街上静悄悄的。妈妈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她用大衣把我裹得严严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喘气声。

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在问:“大嫂,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

“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

“大嫂,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

“能行吗?”

“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哎,大嫂,治病救人要紧哪!”

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

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妈妈说:“同志,到啦!”

车平稳地停下来了。那双有力的大手,又把我从车上抱下来。

我又听妈妈说:“同志,这个……您拿去喝杯酒御寒气吧!”

“大嫂……快,快……看病要紧!我在这儿等您,等孩子看完病,再拉你们回家!”

“同志,您拿着……看情况,这孩子要住院呢!”

“那好,大嫂,您快带孩子看病去,我走了!”

“哎,你这个人真是……”

可是车轮的声音已经渐渐地去远了。

请你根据上下文语境,体会三轮车夫的品质,尝试写出他所说的话。

6、(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册):《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教案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7、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8、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册):《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教案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9、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二 首

学习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位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李贺,字 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 代诗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称其为李昌谷。因仕途失意,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 诗鬼 ”。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 复 ,字 存古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能读经史,7岁能诗文,时人称为神童。14岁随父起兵抗清。夏完淳被捕时,家有白发老母和孕妻。被押解送南京后,不屈而死,年仅17岁。这首《别云间》便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摧(cuī ) 凝(níng) 燕脂(yān) 霜重(zhòng)

提携(xié) 羁旅(jī ) 塞上(sài )

拓展:列出以上生字词中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塞 sài 边塞 sè 闭塞sāi 塞满

燕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3.朗诵诗歌,完成下表。

雁门太守行

10、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己亥杂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诵 读 欣 赏

古 诗 二 首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3.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王勃(650—675),字 子安 ,唐代诗人,与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齐名,齐称“初唐四杰”,一生短暂坎坷。有《 王子安集 》传世。

龚自珍,号定庵, 清 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著有《龚定庵全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城阙(què) 宦游人(huàn) 吟鞭(yín) 歧路(qí) 己亥(hài)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城阙:这里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宦游:出外做官。

无为:不要。

落红:落花。

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海内:指四海之内。古人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歧路:岔路。

吟鞭:诗人的马鞭。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海玻璃手工制作手链、耳环与项链教程
猫和老鼠不织布圈圈手工杯垫
为健忘族准备的DIY缤纷记事板
干稻穗麦穗diy庆贺丰收的农家乐挂件
用不织布做爱心小信封
怎么手工DIY布艺口金包

本类热门作品

  •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等奖
  • 开学第一课疫情防控安全教案一等奖
  • 古诗三首教案(小六)一等奖
  • 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 《妈妈的账单》 教案讲义一等奖
  • 《詹天佑》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和点评教案一等奖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一等奖
  • 《认识自我》单元教案一等奖
  • 《柳树醒了》教案一等奖
  • 《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