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11:25:04
《散步》教案表格式6一等奖
课题 | 散 步 | 教者 | 汪娟 | 本节分 1 课时 第 1课时 | ||
课前分析 |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内容; 2、紧扣关键段落,探讨环境,波澜和细节的作用,说出课文主题; 3、品读莫怀戚散文语言的(对称语句,叠词等)形美及内涵美。 | |||||
重点难点: 1、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美; 2、对散文语言美的品味。 |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阅读《三代》 | |||||
教学过程 | 目标达成反馈(串) | |||||
板块(教材) | 教师活动(串) | 学生活动(串) | ||||
一、作家作品 | 提问: 1、PPT展示名言 2、说说“莫怀戚”这位作家名字的寓意。 | 1、思考 2、回答交流 | 1、学生A、学生B答。 预设:怀念岁月 2、师引导读《论语》 3、师小结: 莫怀戚就是一位生活在讲究传统美德的家庭中的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 | |||
二、我们这样读课文 (内容概括) | 1、回忆课文,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阅读的感受。 2、自读课文1、2、3、5段落,思考这些段落写了什么? 3、自读课文4、6、7、8段,思考这些段落写了什么? | 1、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 3、学生思考 4、回答交流 | 1、学生A、B、C答,师追问。 预设:可能评价朗读者读得怎样 2、教师归纳,导入下一环节。 3、学生A、B、C答 预设:学生可能概括不完整。 (1)描写南方初春田野之景 (2)散步时发生分歧,能圆满解决 (3)“我”背着母亲,自己背着儿子走在阳光下的田野上。 (小结:一次平常的散步中,看到南方初春的景物,散步时产生分歧并圆满解决,子背母,母背子一家人和睦地走在田野上。) 达成目标1 | |||
三、我们这样探 究课文 (形式欣赏 品味结构布局) | 提问: 1、假如散步不是发生在这初春时节,我们将感受不到…… 2、假如散步时没有发生这样的分歧,我们将感受不到…… 3、假如不曾将老人和孩子背起,我们将感受不到…… | 1、朗读 2、独立思考 3、回答交流 | 1、学生A、B、C、D回答;师追问。 2、预设:学生可能读不出景物中作者看到的生命,读不出分歧中“我”的责任感,读不出“背”的细节中生命的绵延。 (小结:环境、波澜、细节传递、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解读“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达成目标2 | |||
四、我们这样品课文 (品读表达效果) | 提问: 读一读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何表达效果? | 1、朗读 2、独立分析 3、回答交流 | 1、老师巡视,个别交流 2、预设:学生能找出句子外形特点,说出节奏之美,但读不出句子的和谐美融洽美于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如: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读出为难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读出融洽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结:无论是句子的形式,还是语句的含义,都展示出一种最高境界——和谐,使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其乐融融、其暖融融。) 达成目标3 | |||
五、我们这样拓展延伸 (比较研读) | 提问: 短文《三代》和课文《散步》相比较,它们的主题相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 1、浏览文章 2、学生思考 3、回答交流 | 1、学生A、B、C、D回答,预设:能归纳出相同部分,即尊老爱幼、承担责任,难以区分不同处。 2、小结:《散步》强调的是家庭生活态度,《三代》还强调了在遇到冲突时,如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那么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整个社会也会其乐融融、其暖融融。 | |||
六、课堂小结 | 优秀的散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都会反映出作者鲜明的观点,闪光的思想。平常而不平淡的一次散步,让我们读到了和谐的亲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命的珍爱,更以一个小小的分歧的解决,来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去“孝敬”。 | 1、学生倾听 | 1、教师总结学习内容, 学生回顾所学 | |||
课题 | 散 步 | 教者 | 汪娟 | 本节分 1 课时 第 1课时 | ||
课前分析 |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内容; 2、紧扣关键段落,探讨环境,波澜和细节的作用,说出课文主题; 3、品读莫怀戚散文语言的(对称语句,叠词等)形美及内涵美。 | |||||
重点难点: 1、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美; 2、对散文语言美的品味。 |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阅读《三代》 | |||||
教学过程 | 目标达成反馈(串) | |||||
板块(教材) | 教师活动(串) | 学生活动(串) | ||||
一、作家作品 | 提问: 1、PPT展示名言 2、说说“莫怀戚”这位作家名字的寓意。 | 1、思考 2、回答交流 | 1、学生A、学生B答。 预设:怀念岁月 2、师引导读《论语》 3、师小结: 莫怀戚就是一位生活在讲究传统美德的家庭中的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 | |||
二、我们这样读课文 (内容概括) | 1、回忆课文,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阅读的感受。 2、自读课文1、2、3、5段落,思考这些段落写了什么? 3、自读课文4、6、7、8段,思考这些段落写了什么? | 1、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 3、学生思考 4、回答交流 | 1、学生A、B、C答,师追问。 预设:可能评价朗读者读得怎样 2、教师归纳,导入下一环节。 3、学生A、B、C答 预设:学生可能概括不完整。 (1)描写南方初春田野之景 (2)散步时发生分歧,能圆满解决 (3)“我”背着母亲,自己背着儿子走在阳光下的田野上。 (小结:一次平常的散步中,看到南方初春的景物,散步时产生分歧并圆满解决,子背母,母背子一家人和睦地走在田野上。) 达成目标1 | |||
三、我们这样探 究课文 (形式欣赏 品味结构布局) | 提问: 1、假如散步不是发生在这初春时节,我们将感受不到…… 2、假如散步时没有发生这样的分歧,我们将感受不到…… 3、假如不曾将老人和孩子背起,我们将感受不到…… | 1、朗读 2、独立思考 3、回答交流 | 1、学生A、B、C、D回答;师追问。 2、预设:学生可能读不出景物中作者看到的生命,读不出分歧中“我”的责任感,读不出“背”的细节中生命的绵延。 (小结:环境、波澜、细节传递、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并解读“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达成目标2 | |||
四、我们这样品课文 (品读表达效果) | 提问: 读一读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有何表达效果? | 1、朗读 2、独立分析 3、回答交流 | 1、老师巡视,个别交流 2、预设:学生能找出句子外形特点,说出节奏之美,但读不出句子的和谐美融洽美于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如: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读出为难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读出融洽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结:无论是句子的形式,还是语句的含义,都展示出一种最高境界——和谐,使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其乐融融、其暖融融。) 达成目标3 | |||
五、我们这样拓展延伸 (比较研读) | 提问: 短文《三代》和课文《散步》相比较,它们的主题相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 1、浏览文章 2、学生思考 3、回答交流 | 1、学生A、B、C、D回答,预设:能归纳出相同部分,即尊老爱幼、承担责任,难以区分不同处。 2、小结:《散步》强调的是家庭生活态度,《三代》还强调了在遇到冲突时,如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那么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整个社会也会其乐融融、其暖融融。 | |||
六、课堂小结 | 优秀的散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都会反映出作者鲜明的观点,闪光的思想。平常而不平淡的一次散步,让我们读到了和谐的亲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生命的珍爱,更以一个小小的分歧的解决,来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去“孝敬”。 | 1、学生倾听 | 1、教师总结学习内容, 学生回顾所学 | |||
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纸
(第二学期)
八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时间 2月19
课题 | 古代咏鸟诗三首 | 课时 | ||
教学目标 1.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 ||||
教学重点 学习咏鸟诗三首,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难点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 ||||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图片 | ||||
作业布置 教材P | ||||
赏读三首诗 (一)《闻雁》【唐】韦应物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二)《池鹤》【唐】白居易 原文: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译文: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是什么,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三)《迎燕》【宋】葛天民 原文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作者介绍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有《无怀小集》。整风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葛天民诗,以汲古阁影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我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诗意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 备注 | |||
教学反思 |
课题 | 二十六、歌词三首 | 课时 |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教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学唱三首歌。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品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 |||||
重难点 | 重点:歌词的内涵 难点:正确把握歌词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欣赏这三首歌词。 2、体会歌词中体现的热爱祖国 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生字注音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3、了解三位作者 4、学习《我的中国心》思考: (1)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对这首歌的共鸣?(2)歌词反复提到的中心词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3)“河山只在我梦萦” ,“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呢?(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5、《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6、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学生根据提纲自学,然后合作交流。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生字注音 Yíng lào suì lán pò zhàng diān bǔ 萦 烙 穗 澜 魄 嶂 巅 哺 2、解释下列词语 萦:围绕,缠绕。 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嶂:像屏风那样遮拦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遮挡。 九曲连环:形容广阔或壮大。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3)“河山只在我梦萦” ,一个“只”字,体现了什么感情?明确:对祖国的企盼和向往之情。 (4)“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代表祖国的“河山” ,借代祖国。 (5)人有国籍之分,心怎么有国籍?明确:心中永远装着祖国,念着祖国,海外游子,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 (6)你最喜欢歌词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明确:①“中国心”②“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①“中国心” 也就是心中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对祖国一片深情。 ②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③“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代表祖国,“重千斤”把不可以用斤两计算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④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7)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一、第 1—4 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二、 第 5~12 行: 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三、第 13—16 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6、《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一歌词的思路怎样?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 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歌颂了新生活, 歌颂了新时代 。 7、学习《黄河颂》思考: (1)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 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 (2)哪些句子描写了黄河的形象?明确: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3)你是怎样理解“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的?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是指不畏艰难险阻、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伟大的英雄气魄。 (4)把歌词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概括意思。 第一层: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民族的伟大精神” 。 第三层,表达祖国儿女心中的决心。 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ào( )印 chuī( )烟 明mèi( ) 抽suì( )yíng( )绕 梳zhuāng( ) 狂lán( ) (2).辨字组词。 烙( )漂( )梳( )哺( ) 洛( )飘( )疏( )浦( )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1)河山只在我梦萦: (2)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3)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2.解释下列歌词的含义。 (1)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3)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 ||||
板书 设计 |
课题 | 二十二、新闻两篇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任教师 | ||
授课时间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的结构;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从新闻的主体人手,把握新闻内容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渡江战役的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香港回归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 |||||
重难点 | 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在阅读新闻中能准确找出新闻的要素。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回顾有关新闻的知识:①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②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 ③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何人?何时?何地? 何因?(何事?( 如何?)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考: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⑶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讨论 ①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①导语:课文的1--2句 ②主体: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三)质疑析疑:①、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②、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⑶、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②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③“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语言特点: (1)准确: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
题目 | 马说 | 总课时 | 2 课时 | |||||
学校 | 教者 | 年级 | 八年 | 学科 | 语文 | |||
设计来源 | 教学时间 | |||||||
教材分析 |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 |||||||
学情分析 | 这篇课文与前面的两篇文言散文相比,语言较简单,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在《马说》中,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 | |||||||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 |||||||
重点 |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 |||||||
难点 |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 | |||||||
课前准备 |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 |||||||
三颗枸杞豆
课题 | 八、*三颗枸杞豆 | 课时 | 1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 任 教 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层次结构。 2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 把握金色年华。 | ||||
重难点 | 重点:三叔一些含义深刻的话语。 难点:三叔一生给“我”的教训。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大家对枸杞熟悉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它的果实虽然平凡而又普通,却曾经让一个淘气的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程海的《三颗枸杞豆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文章开头说“我是一个植物学家”,可主要内容写的是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这种写法在写作上叫什么?根据这种叙述的特点,给本文划分段落。 2、分析三叔设下的五个谜语,感知三叔的人物形象。 3、在遇见三叔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遇到三叔之后, “我”有了什么变化? 4、三叔送给我三颗枸杞豆有什么意义和启示? 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交代自己是一个植物学家,说明 自己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至59自然段):写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 ——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第一层(3)写门前山谷里的小树林是“我”的乐园。 第二层(4-34)写初遇三叔。 第三层(35-54)写再遇三叔。 第三部分(60自然段):写自己勤奋、刻苦学习的动力 (2) (3)见课件 (4) 三颗枸杞豆对于三叔的象征意义:1、生命终结的句号。 2、一生惨痛的教训。 三颗枸杞豆对于“我”的象征意义:一切事物的起点。 启示: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勤奋学习! 2、结合学习目标总结自己个人收获和心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懂得了——我最想说的是——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基础训练》1、2、3题。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 三叔缺乏坚强的意志,遇事知难而退,结果一事无成, “我”则由一个“淘气鬼”成长为一名植物学家。人的一 生充满无穷的变化,学完本文后,说说三叔的一生给了我 们哪些启示?请试着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 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2、课后积累惜时名句。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 |||
板书 设计 |
教 学反 思
三颗枸杞豆
课题 | 八、*三颗枸杞豆 | 课时 | 2 课时 (总第 课时) | 科 任 教 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层次结构。 2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 把握金色年华。 | ||||
重难点 | 重点:三叔一些含义深刻的话语。 难点:三叔一生给“我”的教训。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复习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 2、理解文中对话的深刻含义。 3、明确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画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并用“我觉得 (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 ”的形式,对你画出的语句加以体会。 2 、细读文中有关太阳的文字,明确语句中深刻的含义。 3、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你能为它加上合适的定语吗? 例如:催人奋进的三颗枸杞豆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例: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小树林的一切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溢”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春天的动感,让春天变得富有朝气,充满了生命力。 2、第48节提到太阳, 前进的车辆,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把太阳比喻为“红色的车轮”,含有时间总是在不断流逝的意思。“红色的”是因为快要下山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第50节“捉住太阳” 这里的太阳,实际是指时间,指生命。“捉住太阳”是指捉住时间,捉住生命,也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第52节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工作,你的事业和作为就是价格不菲的金盘子。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是说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就能结出丰硕的人生之果。 第53节三叔说“我”“也是太阳” 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3、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痛苦着三叔的痛苦 1、三叔一生最痛苦的是什么? 2、假如时光能倒流,三叔会是怎样的一个人? 幸运着“我”的幸运 1、如果“我”不遇到三叔,我的一生将会怎样? 三叔为什么能感化“我”?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鲁迅的童年里有“百草园”,魏巍的童年里有温柔、美丽的蔡老师。 你的童年、少年时期都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人或事呢?请你用生花的妙笔将他们写在读书笔记上。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 |||
板书 设计 |
教 学 反 思
《童年的朋友》
课题 | 一、《童年的朋友》 | 课时 | 第1 课时 (总第 1 课时) | 科 任 教 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背景,表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3. 体会亲人对我们的爱,激发感恩情怀。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亲人对我们的爱,激发感恩情怀。 | |||||
重难点 | 重点:学习细腻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体会我对外祖母的感情。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导语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3、体会亲人对我们的爱,激发感恩情怀。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了解作者。 1、出示自学提纲。 A、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从文题来看,“外祖母”和我是什么关系? B、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从文中的句子体会) C、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外祖母对“我”的理解和关爱。 D、本文可分几部分?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A、主人公:外祖母;外祖母与“我”是朋友关系。(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B、①、因为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自己,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情;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自己,平等地对待自己;外祖母是自己最知心的人,自己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②、说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爱,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毅使“我 ”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C、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 D、一(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记叙 描写) 二(7)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影响。(议论 抒情)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模仿课文写法,展开想像,把“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 要求:(1)对话符合人物性格 (2)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3)对话内容在100字以内。 2、《基础训练》前三题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外祖母比较精彩的语句,并简单赏析。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 讨论补充 记录 | ||||
板书 设计 | 一、《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第二部分(7)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影响。 | |||||
教 学 反 思
《童年的朋友》
课题 | 一、《童年的朋友》 | 课时 | 第2课时 (总第 2 课时) | 科 任 教 师 | ||
教学 目标 |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背景,表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 3. 体会亲人对我们的爱,激发感恩情怀。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亲人对我们的爱,激发感恩情怀。 | |||||
重难点 | 重点:学习细腻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的原因;体会我对外祖母的感情。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情境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外祖母是一个慈爱的老人,她拥有着无私的爱,因此成了“我”的终身朋友。本文节选自《童年》,节选的文字并不长,也没有多少情节,但作者通过生动细腻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品味赏析。 2、出示学习目标 1.根据文中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感受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理解外祖母对我一生的深远影响 。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1、出示自学提纲。 一、划出有关描写外祖母的语句,写一写这些语句各反映了外祖母怎样的形象特征。 (提示: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考虑) 二、作者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通过描写,你觉得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三、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四、从文末议论句体会外祖母对“我”有着怎样的影响? 2、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一、①、头发: 描写非常细致,突出她的头发“多”“密”“长”“黑”“厚”的特点 ②、眼睛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乐观坚毅的个性. ③、语言: 比喻又新鲜又奇妙,非常富有美感,外祖母的形象也写得非常美好。 ④、动作 :腰成了驼背,记载着外婆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生活的艰辛。把外祖母比做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明了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二、明确: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三、“愉快”“快活”“年轻”“明朗”“快乐”“温暖”“轻快”“敏捷”“可爱”都是褒义词,表达了对外祖母的赞美。 四、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一、)教师出示课堂作业,并明确方法。 1阅读课文六、七段,完成下列问题: A、选段写外祖母的眼睛很有特色,抓住了她眼神的什么特点? B、“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了外祖母( )性格? 2.你能感受到父母之爱吗?,请简要说出一例。 (二、)完成《基础训练》第四题,当堂订正。 3、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懂得了---------我收获了-------------------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推荐阅读《童年》 2、完成《基础训练》本课剩余部分。 | 讨论补充 记录 | ||||
板书 设计 | 一、《童年的朋友》(高尔基) 外婆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不仅善良,还给我关怀。生活的勇气、力量 | |||||
时间 | 课型 | 新授 | 课时 | 2 | |||||
教学 内容 | 30寓言二则 | ||||||||
教学 重点 |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 ||||||||
教学 难点 | 同上 | ||||||||
教 法 |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 ||||||||
学 法 |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 |||||||
能力目标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情感目标 |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 ||||||||
教具准备 | 挂图、生字卡 |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启发学生由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导入,如: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把你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给同学听,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 2、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3、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翻开课本读寓言故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事。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 |||||||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 |||||||
教 学 教 程 |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 设计意图 | ||||||
1、 补充资料: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掩耳盗铃:把耳朵捕食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雕凤凰》、《桃花心本》。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启发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后记 |
题目 | 杨柳 | 总课时 | 1 课时 | |||||
学校 | 教者 | 年级 | 八年 | 学科 | 语文 | |||
设计来源 | 教学时间 | |||||||
教材分析 | 1. 弄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2. 把握文章的主旨 3. 品味语言,总结写法 | |||||||
学情分析 | 杨柳,学生们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于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的品质,可能人们思索的不是很多。本文就是平中出奇,托物言志,借杨柳来抒发一种平凡的、朴实的人生道理,给人以启迪。在教学中,可按照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来处理全文:阅读感知,把握基调—弄清脉络,掌握内容—品味重点,明确主旨—总结写法,鉴赏评价。在把握文章主旨的时候,可通过一些思考题的牵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说出作者喜爱杨柳的原因: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2. 能找出文章的线索:作者对杨柳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借杨柳来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4. 能说出作者采用的对比写法的表达效果:突出杨柳的可贵的品质。 能力目标:1. 能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精神和品质,使表达的主题更为深刻。 2. 能熟练查阅相关资料,并按照所需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能理解作者借杨柳表达的人生哲理:做一个象杨柳一样朴实无华、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人。 | |||||||
重点 | 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 | |||||||
难点 | 能理解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借杨柳表达的朴实的人生哲理。 | |||||||
课前准备 | 1.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散文风格;查阅文中出现的关于杨柳的诗文、典故,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解。 2.多媒体播放乐曲为学生创造感受美的情境,同时在乐曲的伴奏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3.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作者赞美杨柳的原因,把握文章的主旨:颂扬那些具有杨柳品质的人,讽喻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腐化堕落的人。 | |||||||
教 学 目 标 |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学习作者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 |||
教 学 重 点 | 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并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 |||
教 学 思 路 | 从摄影作品入手,整体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品读文章的语言,深入感悟——分析精神家园的内涵——展示摄影作品,对精神家园内涵进行升华——学习摄影作文写作手法,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人文思考。 | |||
主要 教学 方法 |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感悟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明白精神家园的内涵,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从摄影作品中引出联想和想象引发思考,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写作手法。 | |||
教 学 资 源 | 1、ppt播放《橄榄树》歌曲 2、ppt播放《乡愁》和《老家》文字内容。 3、ppt播放有关“家”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图片,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 |||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 ||||
课时 | 环节 |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 设计意图 |
共一 课 时 | 一、 导入新课 | 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作者在歌中不停地问“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作者喜欢的不是流浪本身,而是流浪中可能找到的橄榄树,橄榄树是一个梦想,作者除了在寻找梦想之外,还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从曹文轩">从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中寻找答案吧。 | 【活动一】 1、播放歌曲《橄榄树》,让学生谈感受。 |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引出对家园的初步认识。 |
二、 自主感悟 | 1、播放图片,触动心弦。 2、图片中的人们去哪儿? 3、什么是家?初步明确家的内涵。 家是母亲满含热泪的期待,家是父亲翘首以待的遥望,家是爱人充满深情的浅笑,家是孩子甜蜜稚嫩的呢喃,家是一盏昏黄的灯,家是一桌粗淡的饭,家是魂牵梦萦地方,是每个人苦苦追寻的岸。 4、家如此温暖,人为什么要离开家园走向前方? 说明: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引出对“家园”的探究。 | 【活动二】 1、观看图片,叙说内心的感动。 2、人为什么回家,家是什么?思考交流,说出你的初步认识。 | 1、从学生最柔软的内心出发获得的直观感知。 2、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家”的初步认识。 3、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内心的震动。 | |
三、 探究感悟 |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怎样认为? | 1、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2题。7组、1组展示答案。注意从课文中提炼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 【活动三】 学生活动: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前方的召唤(理想的召唤) 学生活动: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理想不能实现之苦) (2)惦念家乡,无法还家(心灵不能慰藉之苦) (3)到家无家(灵魂没有归属之苦) | 此环节可让学生相互讨论,推举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真正从心里感悟家园的内涵。 | |
四、 拓展提升 | 总结家园之思。 家不仅仅是那个遮挡风雨,温馨安宁的实在家,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更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无论离家还是归家都是人们对精神栖息之地痛苦而热烈的追求。 | 【活动四】 学生活动: 6组、2组点评。谈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 | 探究家园的内涵,形成自己对家园的认识。 | |
五、 评价检测 | 1、播放图片,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1)家园是对信仰的痴心不改。 (2)家园是对誓言的生死相守。 (3)家园是对生命灿烂的炽热追逐。 (4)家园是对人间大爱的无言坚守。 2、学习了本文,你对的精神家园有了怎样的理解?我手写我心,写下你的感受吧! 教师总结: 家园不仅是抚平创伤的温暖港湾,心灵的栖息地,还是精神的归宿,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在心的家园里,撒下爱的种子,前方怎会是旷野?做一个有高贵灵魂和高远追求的人吧!不要让心灵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开满精神之花的家园才是心灵最好的安放处。 | 1、学生思考:感受图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2、选举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3、评价学生表现,引导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 | 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精神的家园更是心灵高远的追求。 | |
六、 小结作业 | 1、写作手法(联想) 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实)引出联想(虚),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ppt展示一些生活中“令人感动”的图片。 引导学生的思想: 生活如此苦难,却没有半丝哀伤,因为他们都是有灵魂的人,他们都是有家的人! 3、展示图片: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妈妈,从她的身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年老、贫穷、体衰、孤苦,我们更应该看到什么?请根据这幅摄影作品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吧!(要求:善于想象和联想,写出你独特的思考。) |
|
1、说出图片的内涵。
2、在学习摄影散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悲情怀。
七、
板书
设计
人生高飞 |
离家 归家
高飞
高贵的心灵 高远的追求
寻找精神的归宿
板书需要简洁明了,易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直观接受。
《太空一日》 新授课 七年级备课组 2课时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作的方法,品味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以及临危不惧的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