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3 16:51:0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讲义 第一讲义一等奖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思考]
一、关于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二、关于教学:
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
1.课件、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方式一:(教师播放“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方式二: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轻松一下好吗?“五一”黄金周刚刚过去,我想大家还过得轻松愉快吧。
生:(自由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多么快乐!是啊,当我们吃完早点,背上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时候;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匆匆忙忙赶去上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街心公园的老人在悠闲地吟诗舞剑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种安宁、祥和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
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
四、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考虑到异地上课的因素,此环节可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作调整。)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师: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者的父亲。下面,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和作者一块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岁月。李大钊先生在演讲。1927年,有大批的革命党人被反动军阀杀害。看,在当年执政府门前的石栏上还依稀可见斑斑的血迹。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这是他在狱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看,他的字迹依然是那么清楚、工整。这是敌人绞杀李大钊时用的刑具。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
五、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此环节也会根据学生的学情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六、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说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将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具体预设如下: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说明:在这个部分中,课文直接涉及李大钊言行的只有第11。17自然段,其余部分均为对女儿星儿和敌人的描写。其中,对敌人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课文通过将李大钊的言行与女儿的害怕、敌人的残暴进行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依循文脉和学情,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不慌不忙”。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的心里早就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朗读课文)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
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0周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思考]
一、关于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文中,女儿以回忆的方式真实地记叙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在一遍遍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可亲的。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敌人时,他却能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不平凡的,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我被文章中所涌动着的人性的美所深深打动。我想,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一生。
二、关于教学:
200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先生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仅此而已。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因此,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句,从作者的视觉出发,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李大钊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爱孩子、爱家庭,他是平凡的,是可亲的,他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可当他面对工作,面对凶残的的敌人时,他处变不惊、坚贞不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他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力求拉近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李大钊作为一名平凡人的伟大的内心世界。
文章篇幅较长,但语言平实,极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首尾照应,整体结构的严谨体现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同时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对场景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使读者能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本的宝贵资源,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落实。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将本课教学作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以“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课文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第二课时,在学生理解“被捕后”这部分内容、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读写结合。
[教学预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课前准备:
1.课件、黑板条。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单元整组导入。
方式一:(教师播放“五月的鲜花”这首歌曲导入)
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方式二: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轻松一下好吗?“五一”黄金周刚刚过去,我想大家还过得轻松愉快吧。
生:(自由谈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多么快乐!是啊,当我们吃完早点,背上书包蹦蹦跳跳上学的时候;当我们的爸爸妈妈匆匆忙忙赶去上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街心公园的老人在悠闲地吟诗舞剑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种安宁、祥和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而这种幸福又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组课文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将一起感受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
(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反馈。
(1)读词。(黑板条出示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词语、多音字)
书籍抽屉严峻瞅了瞅
披散散步勉强待了一会儿
(2)读题,说说自己对课题都有了哪些了解。
(3)整体感知。
师:女儿李星华在文中主要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的内容)。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对课文内容进行理序。)
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
四、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考虑到异地上课的因素,此环节可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作调整。)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代背景以及人物的生平。
师: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作者的父亲。下面,就让我们跨越时空,和作者一块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岁月。李大钊先生在演讲。1927年,有大批的革命党人被反动军阀杀害。看,在当年执政府门前的石栏上还依稀可见斑斑的血迹。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这是他在狱中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看,他的字迹依然是那么清楚、工整。这是敌人绞杀李大钊时用的刑具。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那一天,是1927年4月28日。
五、独立阅读,走近人物内心。
1.自主阅读,圈点批划。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再读课文,细细地读,看看,在你读的过程中,围绕着李大钊这个人,他说的哪些话,做的哪些事令你感受最深?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2.读中指导。
3.小组交流。(此环节也会根据学生的学情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六、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
(一)“被捕前”这部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
[说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将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具体预设如下:
1.指名读,教师相机出示重点段,学生扣住段中的重点句子,先议后读。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上挂至课文的2-6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局势越来越紧张”和父亲态度的对比,感受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扣住段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有感情朗读。学生此时表达的是自己读书后的感受,观点可能不太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少说空话、套话,要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预设如下:
──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
──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
──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2.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李大钊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是一个把党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
(二)“被捕时”这部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七自然段)
[说明:在这个部分中,课文直接涉及李大钊言行的只有第11。17自然段,其余部分均为对女儿星儿和敌人的描写。其中,对敌人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课文通过将李大钊的言行与女儿的害怕、敌人的残暴进行对比,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依循文脉和学情,相对“被捕前”和“被捕后”这两部分,将“被捕时”这一部分做弱处理。通过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走进人物内心。
师:“不慌不忙”。同学们,“几声尖锐的枪声”父亲是听见了,他也看到了女儿充满恐怖的目光。可他“不慌不忙”,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的心里早就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2、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态度严峻”,走进人物内心。
师:“严峻”?可以是“严肃”。你从“严峻”想到了什么?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被捕后”这部分,走进人物内心。(课文的第十八自然段至第二十九自然段)师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选读相关语句,谈感受。具体预设如下:
1.学生选读课文的第19自然段。
(!)学生读议第19自然段。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谈感受。
2、依循学生的阅读需要,以课文的第22自然段为切入点,上挂下联。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2自然段。
(2)根据段中的第1。2句话,挑起疑问。
师:这是我们被捕十多天之后,亲人间的第一次见面,其实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人之常情,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对我们说些什么啊!可是,文章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2自然段的第1句和第2句话。
生:(朗读课文)
师:“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我在想。父亲是不是不爱他的孩子?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19-28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4)教师小结,回扣段中的重点句子。
师:是的,他爱他们,先生子女后来的访谈和传记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爱。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他是孩子的父亲,他是妻子的丈夫,他爱深深地爱着他们。可是为了不连累亲人,为了不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这是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啊!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5)联系上下文,同座间互相探讨,在探讨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相机出示重点句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重点朗读这段话,在读中感悟人物之所以不平凡的内在原因。
(6)总结全文。
师:正是因为他的心被这样一种力量占据着,所以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局势,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面对魔鬼般的敌人,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严峻的态度;面对凶狠的法官,亲人的呼喊,能那样的镇定、从容。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生:(齐读重点句)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1.出示课件,(李大钊临刑前的一张照片,并配上了音乐)教师激情述说:“1927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李大钊与另外19位年轻的革命者一起走向了刑场。他们的青春本来应该像春花一样灿烂,而此刻他们面对的是两台巨大而阴森的绞刑架。大钊先生深情地望了一眼亲人和同志,然后头也不会的第一个走上了绞架,”神色未变,从容就死“。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
2.再读文章的首尾两个部分,体会他们在内容上的联系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3.朗读课文首尾两个部分。
三、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1.结合李大钊牺牲80周年纪念活动,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品。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严峻、恐怖、会意、一拥而人”等词语。
3、理解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会思想内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正义之美,生命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交流,深入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l、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难点
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三)解决办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及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归纳学习目标
(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
六、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
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
(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
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拓展
1、把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在品评之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读写结合,发展技能。
(鼓励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要求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4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资料提供者: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第
一、二段,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从
一、二段中找出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有感情地读
一、二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2.通过重点句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成四段。
被捕以前:(1~7自然段)
被捕经过:(8~18自然段)
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
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
2.如果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
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
(二)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考: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考。
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
“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专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紧张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
2.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
(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
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2)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作者奇怪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时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祥”、“耐心”的李大钊,竟“含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紧张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
(3)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
写了两层意思:
(1)“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到底,忠于党。
(2)“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三)指导朗读。
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四)学习第二段。
1.“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清晨。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从容不迫。
(2)用“”画出描写敌人的词句,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
“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
2.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敬佩感情读这一段。
3.思考: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
实际上敌人为了要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情况。但是,敌人的打算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认识李大钊,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
4.“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
5.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
(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
6.反复读这两个句子。
(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2)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
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
7.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
(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资料提供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
(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
(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
(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
(二)教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
“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使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
(三)分析重点句:
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
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祥,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
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第四段:
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2.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
(2)老师范读。
(3)跟读,体会感情。
(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
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
(2)讨论问题。
(3)发言总结。
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
(五)练习设计:
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
答案:
(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时刻,仍然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第二,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定与沉着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3.李大钊的表现怎样?
李大钊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课文。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1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4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我想,阅读课的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其对话的内容至少包括:读懂了什么,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获得了怎样的思想启迪,享受怎样的审美乐趣。所以本课时的教案我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这样在教学中,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理清顺序的基础上,学习被捕前和被捕时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通过抓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加深领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第二课时,则着重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感悟李大钊在法庭上为什么能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先生的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为了党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的情感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重点词句,进一步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清明节的意义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你们知道清明节有什么意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
2、介绍李大钊。
我们先来看看在“民族魂”的网站上,人们对他的评价,给他的留言。(出示课件,链接)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会让这许许多多的人如此缅怀呢?(课件出示李大钊的画像)学生简单汇报收集的李大钊的资料。师补充、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以情为导线, 通过谈话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情感基调,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
3、揭示课题,齐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十六年是那么的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作者的回忆,走进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1)课后习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再想想课文写那段时间里发生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女儿的李星华忘不了的到底是父亲的哪些事?
(2)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给予学生静读课文的时间,深入思考,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读课文,说事件、找时间中逐步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对于李星华来说,李大钊是个父亲;对人民来说,李大钊是个革命者。在他的身上有着无数革命者都具备的优秀品质。想了解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大钊的伟大形象。
1、出示句子:(第7自然段)
3、交流:
(1)找出这段话中体现局势严重程度的词?(越来越)
其实课文前面也有相关的语句告诉我们局势越来越严重,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的严重?指导读好这段话。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李大钊与妻子的一段对话,第一句话承上启下。父亲说的话虽不长,但“言为心声”,四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不能离开。这段话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的载体;同时也是学生在研读文本时情感体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这一部分的处理过程中,我依循文脉和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段放在第七自然段,并以此为点,上挂前文。)
(2)这是被捕前(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怕牺牲)的李大钊,那被捕时的他又是怎样的革命者形象呢?请大家一起看看课文。
①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感悟人物形象。
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李大钊同志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这到底是一群怎样的敌人呢?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面对这样的敌人,面对这不妙的情形,李大钊怎么还是这样不慌不忙,父亲应该知道,一旦被捕,可能就要判重刑,甚至(死刑)。那么为什么他还是那样不慌不忙?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②感情朗读、以读激情。
看到这样的李大钊,我们的心中怎能不对他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部分,读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读出你对他的深深敬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进一步明晰作者所塑造的革命者形象。最后感情朗读的指导则是学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情感与内容的交融。)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读到这儿,你们对于李大钊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见解,请你们回家后把它写在自己的书上。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收集、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文章,相信你们对他还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第一讲义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在读文中感悟小松鼠的环保行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小松鼠的“聪明活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绘画用具及搜集的有关小松鼠的资料。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猜谜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小松鼠有关的童话故事。
2、启发谈话。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谁能说说他是什么样的?(板书:松鼠)你们对小松鼠有哪些了解?(板书:松果)小松鼠和松果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对话平台
自学(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文,重点评价字音;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
(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或适合的方法识字,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说说你在哪见过他们?你是怎样记住的?
2、结合文中句子认读词语,教师相机引导。
(1)聪、活泼:读文中的句子。我们同学中谁是这样的孩子?
(2)如果、总:读文中的句子。你还能用如果说句话吗?
朗读(充分读文感知,体会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1、重点指导2——4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小松鼠聪明活泼?学生思考读文。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练习读文。教师范读,师生、生生分读陈述句和小松鼠心里想的话。
3、采取多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讨论(小组交流感受小松鼠的情感美和行为美,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
1、认读“以、后、更”三个字。
2、征求学生意见找出最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学生练写。
评价(师生互评不仅培养学生对写字的评价能力,还提高了审美情趣)
1、评教师。老师范写的字请同学评价。
2、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书写再达等级。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