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1 09:02:04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

鲁迅

1924年4月1日

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6、7、8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9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七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3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3.4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3.18死难┘

││┌府门喋血┐

│容└揭露反动派┤│惨象、流言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五、另一教学步骤设计:

1.学生预习;

2.试作课后题;

3.理解难点;

4.背景介绍;

5.放朗诵录音(自制);

6.学生质疑,释疑;

7.重点讲授文章思路和语言特色;

8.布置辅导作业

2、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鲁迅

1924年4月1日

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6、7、8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9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七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3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3.4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3.18死难┘

││┌府门喋血┐

│容└揭露反动派┤│惨象、流言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五、另一教学步骤设计:

1.学生预习;

2.试作课后题;

3.理解难点;

4.背景介绍;

5.放朗诵录音(自制);

6.学生质疑,释疑;

7.重点讲授文章思路和语言特色;

8.布置辅导作业

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

导教新概念:

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4、《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把握好,除了字音,还讲了词语手册上的成语,花在这些字音和成语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后面探讨问题的时间也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4个问题: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时什么?2.作者介绍文化传统的内容大大超过了介绍传统文化的,这是为什么?3.既然讲到目的,那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既然中心论点是“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要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那作者为何要用大篇幅介绍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后面三个问题都是和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关的,但是很显然设计有点杂乱。第2个问题的答案是由于文化传统对现实生活、现代文化影响更大,所以作者予以重点介绍,这是有其现实目的的。由此我过渡到了第3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学生还是很难得出这个答案,所以归根究底还是对文本的研究不够深入,按照第4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作者的论点是在整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特性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深入剖析,就没有后面令人信服的观点。”很显然,要回答3、4两个问题,还是得好好研究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问题的答案了。

5、《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要求: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拟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课时:背景朗诵线索

一、 背景介绍

(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 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 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 小结:

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思考课后1、2、3题。

第二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6、7、8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9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三课时:细理思路和语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涉及第七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3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3.4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小题

“一课一练”卷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敌人唤起民众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3.18死难┘

││┌府门喋血┐

│容└揭露反动派┤│惨象、流言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五、另一教学步骤设计:

1.学生预习;

2.试作课后题;

3.理解难点;

4.背景介绍;

5.放朗诵录音(自制);

6.学生质疑,释疑;

7.重点讲授文章思路和语言特色;

8.布置辅导作业

6、《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新课推进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词语

重蹈覆辙(chóngdǎofùzhé) 衰(shuāi)亡 盛(shèng)气凌人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二)介绍作者

乔治。萨顿:美国科学史学家。生于比利时。著有《科学史导论》等。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最好的桥梁,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习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自主学习,文本研读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东方科学是种子,是母亲;西方科学是父亲。即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古希腊有什么“覆辙”?

明确:他们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

3、列举古希腊人的例子有何用意?

明确:(1)引用希腊人拒绝接受犹太文化,把一切外国人视为野蛮人而导致衰亡的历史教训,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

(2)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3)说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辉煌,也会慢慢衰亡,从而使人们对文化有正确的认识。

4、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明确:第一问: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第二问:“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5、为什么西方文化离不开东方文化?

明确:作者认为东方的人文理念可以拯救西方文化。因为西方科学实验偏于方法的应用,而忽视了思想。而离开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这种局限表现为:其一,许多思想领域不能使用它;其二,“科学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

三、引读提高

1、“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明确: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确: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课堂小结

本文阐述了东方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主要是指出东方对于西方科学的重要性,指出西方文明和科学的缺陷,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帮助,东方和西方代表着人类经验的基本和互补日两个方面,西方应该采取谦虚的、正确的态度来学习。

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练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8、《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2、朝歌夜弦 (奏乐)

3、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4、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5、楚人一炬 (火把) 6、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数词用作动词 :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作动词。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当作铛、石、块、砾)

(4) 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 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 (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河虹?

译文: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

9、《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 说学生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我会先进行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引导学生认识第3、4、5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1、2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6、7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③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

④探究“真的猛士”、“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最后,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六、说板书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10、《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由于自己对这首诗一知半解,参照教参的相关内容,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去给自己的学生上了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说很不错,但有些地方还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说对第一组意象的解读还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参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而已。

诗歌教学,我自己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我应该把整首诗读透,至少,对这首诗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读,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自制卡通小猫磁吸diy书签做法教程
教你怎么缝制做可爱舒适的蜗牛手工靠枕
diy兔斯基手工制作抱枕
怎么用钞票叠纸做小信封
手作金属丝工艺品:diy哈利波特眼镜
泡沫球手工制作绚丽多彩松塔挂饰

本类热门作品

  • 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一等奖
  •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一等奖
  • 《我打败了男子汉》教案一等奖
  • 第四单元教案一等奖
  • 《赵威后问齐使》教案一等奖
  • 开学第一课预防新冠病毒肺炎教案一等奖
  • 八年级上册教案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一等奖
  • 五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一等奖
  • 《给布特勒的信》教案示例一等奖
  • 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