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1 20:46:04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等奖
《外国诗两首》包括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包括了《蝈蝈与蛐蛐》和《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熟读这两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内容预览:
4、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味浓郁。“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结尾,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这首诗的意境既精微优美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内容预览:
四 外国诗两首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4、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
15、“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16、《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7、比较《天空》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拓展提升】
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看大自然的多面性;包括描述同一种大自然现象──夜,却也有不同写法;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对比;包括英文原版诗歌与译诗的对比等等,增加对诗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说,不管说得怎么样,只要学生有所体会,就能不同程度达到要求。
《蝈蝈与蛐蛐》原文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John Keats
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From hedge to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With his delig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frost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The cric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ost,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assy hills.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第四课
1、英 《诗歌》 俄罗斯 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10、恬静、欣喜。
11、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12、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13、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4、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15、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6、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17、(略)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优质学案
☆课文导读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全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蝈蝈(ɡuō) 蛐蛐(qū)
栖息(qī) 草茸茸(rónɡ)
欢嚷(rǎnɡ) 沉浸(jìn)
二、词语释义
昏晕:头脑迷糊,神志不清;失去知觉。
喧响:发出声音很大的响声。
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三、语句解读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地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地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四、作家作品
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与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⑴宁静níng()
A.安宁B.宁可C.宁愿
⑵盛夏shèng()
A.盛器B.茂盛C.盛东西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夜莺暄响飘荡割麦
B.消逝疲劳荡漾播撒
C.沉浸银状严霜阴凉
D.插秧欢嚷梦香骄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二、整体感知
1.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2.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3.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填空。
⑴“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_____________________,烘托了夏天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能渲染“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中找出原句)。
⑶“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三、课内阅读
夜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梦乡”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大河”会“银星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原野上的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首诗第一节押韵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2007兰州卷)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3分)
当我们面对困难面对无奈,是否泼悄悄地给自己一个笑脸呢?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分坦然;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勇敢地面对艰险。这是怎样的一种调节、怎样的一种豁达、怎样的一种鼓励啊!
笑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面对困难与无奈时,要调节好心态,表现出勇气与坦然,给自己以鼓励。
☆写作小练笔
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自己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素材
美丽的夜雨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瓶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雨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进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一、1.⑴A⑵B2.B(A项中的“暄”应为“喧”,C项中的“状”应为“装”,D项中的“香”应为“乡”。)3.⑴停留;歇息(多指鸟类)。⑵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4.C5.A二、1.D2.C3.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4.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5.⑴生机勃勃的景象/“蝈蝈的乐音”的美妙。⑵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⑶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三、1.“梦乡”指睡熟时候的境界。这说明了“夜”已来临了。2.这是描写“大河”平静,没有波澜,映照着天上的繁星,所以说“大河银星万点”。3.这是描写月光下的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因为青草上有水,所以会反射着月光,因此“青草”会“闪着银色光芒”。4.乡、响、嚷。5.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四、1.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2.“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3.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内容不多,意境却特别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小朋友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冒”、“破裂”
“饱胀、”等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1、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迫不及待)
为什么呢?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2、想看看荷花吗?
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
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
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这么美的荷花呀!
亭亭玉立的荷花!
千姿百态的荷花!
洁白无暇的荷花!
冰清玉洁的荷花!
含苞欲放的荷花!
翩翩起舞的荷花!
争奇斗妍的荷花!
3、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叶老,他是怎样看荷花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一、两遍。
(1)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
(2)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3)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4、读了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细地、有滋有味地、津津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二、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2)、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理由!
(3)、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
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
(4)、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你能体会到“冒”字很美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跳”!
“探”!
“蹦”!
“伸”!
“钻”!
但是,你们说的这些字眼作者用了没有呢?没有!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什么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是不是?为什么?同学们,不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迫不及待
非常高兴
欢天喜地
非常激动)
太好了!迫不及待地长,兴高采烈地长,非常激动地长,欢天喜地地长,这就是冒出来呀!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
5、(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
(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
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她想和我们交朋友!让我们欣赏她的美丽!)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
(师生齐读第二段)
7、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背第二小节)
8、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有的荷花躲在荷叶背后,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有的荷花舒展自己的双臂,好像在晒着温暖的太阳。
9、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10、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美景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荷花池的美景陶醉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小节。
11、多么美妙的境界呀!在这样境界里,如果你是画家,会怎样呢?
如果你是歌唱家,你怎样?
如果你是舞蹈家呢?
如果你是诗人呢?
12、有许多诗人就曾经留下了不少赞美荷花的诗句,课件欣赏:
(《江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三、整体感知
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生成研究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参见《读写导航》):
1、《蝈蝈与蛐蛐》一诗从结构上看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两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巧妙联系起来的?
2、理解诗中虫鸣的内在意义。
3、《蝈蝈与蛐蛐》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4、《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请结合诗句举一例,用你自己的话谈谈诗美在哪里?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3、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在教材处理上采用“教读+自读式”。
教学步骤:
教学《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
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第二遍读:念准重音。第三遍读:突出韵脚。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_____________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特别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特别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_________”这一句式说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或好在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或好在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
……
三、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学生背诵。
第一遍背诵: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二遍背诵:想象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遍背诵: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学生用同样的步骤自学《静夜》。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运用“一击两响”思路组织比较式的阅读品析。即把两首诗拈联在一起,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琢磨,去比较。让两首诗的画面、语言、意境、写法在品读之中融进学生的心田。
教学步骤:
一、教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仿读。
二、比较
这两首诗很相似。下面我们从它的写法、风格等方面来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
1.结构相似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在结构上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天上的街市》,诗人由人间街市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天河清浅如一湾溪水。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上闲游。想象合情合理。《静夜》,诗人先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
2.意境相似 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
3.音律和谐 这两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三、背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着眼于语言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课中活动。在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中有机地穿插各种练习,练习与朗读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朗读”的练习与其他的各种练习组织起和谐的课堂训练的网络。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诗歌
二、复述故事
三、训练语言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资料整合平台】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音韵美。这首诗不长,仅8行2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1、3行,2、4行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1、2行及3、4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1、2、4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想象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缥缈()笼罩()鲛人()疏星()灯笼()隔()
2.积累词语:
缥缈:
笼罩:
疏星:
鲛人:
陈列:
二、理解探究:
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静夜》中作者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三、合作释疑:
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课内精读:
天上的街市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的创作手法。
2.本诗既有写实,又有想像,其中,第节是写实,第节是想像。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
6.从下面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小蚂蚁红背包
(2)月亮古树蜻蜓
五、拓展延伸:
教你唱咯咯咯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直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了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的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1.通读全文,李冒和儿子代表了学校里哪一类学生?
2.读第③段,“剜”字写出了怎样的一种眼神?
3.读第④⑤两段画线句,相似的环境描写两次出现,有何作用?
4.文中引用儿歌有什么用意?
5.读第⑤段加点字的句子,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6.本文作者是一位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你认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愿望?
答案
理解探究: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生活美满幸福,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一年才能相见一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本诗从地上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到传说中的人和事,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了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合作释疑:诗人的想象都是以写景为基础的,如果只是写景不想象,就不会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没有写景就直接想象,就会显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为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课内精读:1.联想想像2.①;②、③、④3.作者在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4.这是绝对肯定的语气,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5.不应该改动。因为诗中是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所以用“朵”字更形象生动。6.(略)
拓展延伸:1.不迷信老师和书本,有自己的主见
2.刀.一样的锐利,不满、严肃
3.两处环境描写前后照应,看似相同,但同中有异,前者侧重衬托“我”郁闷的心情,后者侧重暗示整齐划一、压制创新的教育方式随处可见,或答暗示姜雨涵这样缺乏创见、没有生气的乖学生随处可见。如有学生抓住“立”与“呆立”的差别,谈及暗示了“我”已经意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可得全分
4.用诙谐轻松的笔调,表现出“我”的醒悟
5.本题较为开放,从文末看“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因此,学生续写的话一定要在这一前提之下,方可得分。示例略
6.本题较为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理解②鼓励孩子发表独特的看法③保护孩子固有的童心④呼唤真实的公开课课堂等(言及一点即可)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