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草原》课堂实录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8 09:02:04

小学语文:《草原》课堂实录一等奖

小学语文:《草原》课堂实录一等奖

1、小学语文:《草原》课堂实录一等奖


师:董老师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来,握握手,和老师说几句。
上课。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吗?
播放草原风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生:通过写草原的景色和草原的风土人情来描写的。
师板书“景、人”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兴趣的句子。
教师巡视,提示边读边批注。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觉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句?
一生再读。
师:一碧千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
师: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感觉的读出来。
生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再来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板书)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着急回答,还有没有写得好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大花。”
生:“……翠色欲流……”
师:这个孩子真棒,一下子就找准了写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是什么意思?欲流就是将要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生:……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
生:青绿色。
师:你说的很准,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请大家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生答。
生读。
生: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
师:我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那些线条……”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草原。还有哪些?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对,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也想读。
(播放轻音乐,老师范读)
师:美吗?谁也想读?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生:咱们这里的天空……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的情景进行体验。今年暑假我去草原,脚刚踏进草原,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师:让我们把这高歌一曲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师:(播放视频)……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这境界里……”

2、小学语文:《草原》课堂实录


师:董老师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来,握握手,和老师说几句。
上课。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吗?
播放草原风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生:通过写草原的景色和草原的风土人情来描写的。
师板书“景、人”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兴趣的句子。
教师巡视,提示边读边批注。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觉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句?
一生再读。
师:一碧千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
师: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感觉的读出来。
生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再来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板书)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着急回答,还有没有写得好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大花。”
生:“……翠色欲流……”
师:这个孩子真棒,一下子就找准了写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是什么意思?欲流就是将要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生:……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
生:青绿色。
师:你说的很准,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请大家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生答。
生读。
生: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
师:我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那些线条……”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草原。还有哪些?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对,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也想读。
(播放轻音乐,老师范读)
师:美吗?谁也想读?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生:咱们这里的天空……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的情景进行体验。今年暑假我去草原,脚刚踏进草原,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师:让我们把这高歌一曲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师:(播放视频)……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这境界里……”

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草原》课堂实录

师:董老师看到大家都很开心,来,握握手,和老师说几句。

上课。

师: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照片,想看吗?

播放草原风景。

师:这是什么地方?

生:草原。

师:今天,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老舍先生所描写的草原。请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的美景的?

生:通过写草原的景色和草原的风土人情来描写的。

师板书“景、人”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感兴趣的句子。

教师巡视,提示边读边批注。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觉得好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好,谁能读给大家听一听?

一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这一句?

一生再读。

师:一碧千里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生:……

师: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把一碧千里的感觉的读出来。

生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师:我感觉到了,你再来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板书)你们知道茫茫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不着急回答,还有没有写得好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大花。”

生:“……翠色欲流……”

师:这个孩子真棒,一下子就找准了写景的点睛之笔,老师也喜欢这句话,“欲”是什么意思?欲流就是将要流,为什么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呢?这不是矛盾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慢慢地向周围扩散

师:什么是绿色渲染?

生:……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翠色吗?

生:青绿色。

师:你说的很准,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请大家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生答。

生读。

生: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

师:我想起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读“那些线条……”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草原。还有哪些?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对,像绿色的海洋,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也想读。

(播放轻音乐,老师范读)

师:美吗?谁也想读?

一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

生:咱们这里的天空……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的情景进行体验。今年暑假我去草原,脚刚踏进草原,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老师虽然唱歌不好,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师:让我们把这高歌一曲的情景读出来。

生读。

师:(播放视频)……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

4、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5、小学语文:《风》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风”字,但这首诗通过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识字4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

师: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走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打开书第70页,自己读读吧。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1:我查字典认识了“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解”。

生2:我问老师认识了“竹竿”的“竿”。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生:想。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生1:我想请老师和我一起读“解”。

师生:“解”。

师:我读得对吗?

生:对。

师:谢谢你。

生2:我想请我的好朋友跟我读“斜”

生2、3:“斜”。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6、小学语文:《假如》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7、小学语文:《养花》课堂实录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8、小学语文:《琥珀》课堂实录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9、小学语文:《山村》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自制简易版迷你章鱼三脚架
如何自制大容量购物手提袋
利用干果diy有趣的diy圣诞节小饰品
用皮革做数据线收线器的三种做法
diy自制婴儿尿裤 尿不湿
用不织布DIY猫头鹰书签

本类热门作品

  • 小学语文:《鲁滨孙飘流记》课堂实录一等奖
  •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 低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方案读古诗游太空一等奖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B)教学实录一等奖
  • 小学语文:《春联》说课稿一等奖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优秀教案及点评教学实录一等奖
  • 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教案:色彩、金色的草地、五彩池一等奖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4教学设计一等奖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案教学反思一等奖
  •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