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6:51:04
槐乡五月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字。(师板书:槐)这个字你会念吗?
生:念huái。
师:(高兴地)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念huái。
师:老师没有教,自己先预习了,这叫自觉!学习自觉的孩子总能学得更优秀,老师喜欢你!
师:谁能用“槐”组个词语?
生:槐树、洋槐、槐花。
生:槐花饭。
生:槐乡、槐花蜜。
师:(出示槐树图片)看,这就是洋槐树,雪白雪白的槐花。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槐乡”呢?槐乡的孩子有些什么特别的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
生:(齐读课题:槐乡五月)
师: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看一看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然后联系课文的句子,划出带有这个生字的词语。
生:(各自认真地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词语。教师巡视,不时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从小有这样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用。你从这篇课文中又学到了哪些新鲜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学到了这些词语:山山洼洼、瑞雪初降、酿出……
师:(插话)酿出了什么?
生:酿出了甜的蜜。
师:那想一想,这个“酿”字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酿蜜。
师:对啦!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语:酿蜜。
生:我划出了这些词语:醇香、熏醉、蒜泥、陈醋、炒芝麻。
生:我划了这些词语:衣襟、俊俏、挎走
师:(问学生)你的衣襟在哪儿?
生:(愕然)
师:(指衣服的前面部分)这就是衣襟,(指其他部位)这是衣袖,这是衣领。
师:现在请你将自己划出来的词语,加上刚才同学们划出来的词语,好好地读一读。
生:(各自读词语)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划出来。
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划。)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划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花的山山洼洼……”这里有一个“白茫茫”。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的吗?
生:好多槐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还要在远处望过去的时候,才是白茫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句子,果然有明显进步。)
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的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的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
生:(读得很入情)
生:“啪啪啪……”这个句子里的“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的。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
生:你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白生生是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刚刚采下来的。
生:很嫩很嫩的。
生:“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是装不下的。
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是形容心情的,很高兴。
生:心里感受到的。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
生:读句子:“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这里的“香喷喷”是形容饭香。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还有哪些词也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划下来,有什么区别?
生:香的浓度不一样,清香是有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
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
生:(齐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生:小小子(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个词语不一样的,小小子是指人的。
生:是指小伙子的。
师:是小伙子吗?
生:是小男孩。
师:“小子”与“小小子”一样吗?
生:(笑)小子是骂人的,小小子是喜欢人的。(众大笑)
师:那你是小子还是小小子?
生:小小子。(众大笑)
师:称“小小子”的时候表示亲昵、喜欢,称“小子”就有点看不起人的意思了。话要说清楚、明白,对吗?
师:课文中重叠的词特别多,你要会体会,这些词包含什么样的感情?自己读,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情,等会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自读整篇课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请同学选择一个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你认为哪个自然段读得最好,就读那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个字你感觉特别新鲜?
生:“飘”。(读句子。)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飘”字很特别?
生:这是说香气飘,不是走路飘。(众笑)
师:你真傻乎乎的。(众笑)小姑娘可以“飘”,你能说老头老太“飘”吗?
生:是说小姑娘走路很快,像风一样。
生:是说这些小姑娘身上有槐花,跑到哪儿哪儿就飘来了花香。
师:花香随着姑娘飘!
生:我还可以看出这些小姑娘很快乐,很高兴。
生:下面的“塞”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很高兴的。
师:(赞赏地)说个理由?
生:男孩子想怎么吃,吃多少都可以,太自由了,好幸福哦!(众大笑)
师:不用花钱买,也没有人来管,槐乡的孩子有口福,也真幸福!说得真好。那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呢?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乐!
师:你真聪明!
生:(选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请她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要仔细听,这几句话美在什么地方?
生:(再读1—3句。)
师:这几句话中,老师请你注意这三个字。(板书:似 像 如)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
师: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什么像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如小辫。
师:(指学生)她们俩都有辫子。你们看,一条一条的槐花像谁的辫子?
生:(选择辫子。)
师:同样是槐花,为什么它可以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堆在一起的时候形状不同。
生:姿态不同的。
生:看的距离不一样。
师:看的角度不一样花的模样就不一样了。“瑞雪”是怎么看的?
生:远看。
生:应该是远远地望过去的。
师:“圆球”是怎么看的?
生:近看。
师:“小辫”是怎么看的?
生:更近地看。
师:请你们来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前3句。)
师:读得不错,请你往下读。
生:(读完第一段。)
师:这两句话,你们自己读一读。老师这样写,像什么?
板书: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垮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生:像诗。
师:读读,还能发现什么?
生:句子与句子是对称的。
师:(惊喜地)对称的句子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有一种节奏感,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女生互读)
师:感觉到哪些句子是对称的了吗?继续往下读。
生:(齐读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词很特别?
生:“浸”。
生:“浸”表示到处都是槐花,到处都是槐花的香味。
生:“浸”就是淹没了,一点都不露出来,就像“浸”在水里一样。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美,请你们再好好地体验着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五月的槐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
生:香!
生:白!
师:浸在香海中,身在雪海里,那真的就叫:香—雪—海!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槐乡的景色很美,槐花很香;槐乡的孩子很快乐。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槐花飘香,让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孩子在你走的时候还会送……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小子呢……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发现,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他们可以采来槐花烧槐花饭,香喷喷,味道好极了。(众笑)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们都用槐花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了。
生:……(略)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这篇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个小节和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
师:开头的话,叫总起句;放在结尾,叫总结句。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中心。)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如果用这两句话作为开头,你们会写一段话吗?如果换句句子,能围绕它写吗?
生:能!
师:(板书:今天是个好日子 )请你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生:(自己练笔。)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如果他写得好的,老师表扬了,你就赶快把它写到你的本子上,要学会学习。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大早,我走进学校的大门,就有同学向我问好,我心里美滋滋的;语文课上,老师又夸我说得好,我心里更是甜丝丝的;回到家,妈妈听到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奖励我一元钱,我真幸福啊!
师:今天有一元钱的奖励,真的是个好日子。(众大笑)“美滋滋、甜丝丝”这两个词用得好,好就好在今天刚学了这种形式的词语,你就会创造了!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出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小草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放风筝,看到五彩缤纷的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儿也飞上了蓝天。(掌声)
师:最后一句话,像诗一样美!
生:(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槐乡五月》,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下课。
[教学随笔]
我认为一堂好课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衡量,一是愉悦感,学生能从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活动的方式,并通过教学评价、插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二是进步感,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某方面的进步。比如,在学生理解了“白茫茫”的意思之后,让他再体验着读一读,学生自然能将句子的含义表现得更鲜明些,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自己也能体会到这种朗读的进步,从而获得了一种努力之后成功感,这种进步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积极主动状态。
我还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浓郁的语文韵味。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亲密地触摸文本,自觉地关注语言文字,产生敏锐感。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傻乎乎”这样的叠词并不陌生,但体会不到其中的情趣与韵味。于是,我刻意地让学生对“傻乎乎”这个词语作了一番饶有兴致的品味,学生从生活、课文情境中感受到了这个词语独特的一种情感韵味。这样再读课文,就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这些用得贴切、自然的词语。从学生的交流和写话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自觉地学习、积累并运用叠词了。其实,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了然于胸,并不需要在理解内容上多花功夫。因此,我运用课文结尾的总结句,创设一个围绕中心句说具体的练习,既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还让学生明了写具体的方法。这样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就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获得多方面的成长。好的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亲近母语!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字。(师板书:槐)这个字你会念吗?
生:念huái。
师:(高兴地)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念huái。
师:老师没有教,自己先预习了,这叫自觉!学习自觉的孩子总能学得更优秀,老师喜欢你!
师:谁能用“槐”组个词语?
生:槐树、洋槐、槐花。
生:槐花饭。
生:槐乡、槐花蜜。
师:(出示槐树图片)看,这就是洋槐树,雪白雪白的槐花。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槐乡”呢?槐乡的孩子有些什么特别的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
生:(齐读课题:槐乡五月)
师: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看一看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然后联系课文的句子,划出带有这个生字的词语。
生:(各自认真地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词语。教师巡视,不时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从小有这样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用。你从这篇课文中又学到了哪些新鲜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学到了这些词语:山山洼洼、瑞雪初降、酿出……
师:(插话)酿出了什么?
生:酿出了甜的蜜。
师:那想一想,这个“酿”字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酿蜜。
师:对啦!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语:酿蜜。
生:我划出了这些词语:醇香、熏醉、蒜泥、陈醋、炒芝麻。
生:我划了这些词语:衣襟、俊俏、挎走
师:(问学生)你的衣襟在哪儿?
生:(愕然)
师:(指衣服的前面部分)这就是衣襟,(指其他部位)这是衣袖,这是衣领。
师:现在请你将自己划出来的词语,加上刚才同学们划出来的词语,好好地读一读。
生:(各自读词语)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划出来。
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划。)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划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花的山山洼洼……”这里有一个“白茫茫”。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的吗?
生:好多槐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还要在远处望过去的时候,才是白茫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句子,果然有明显进步。)
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的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的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
生:(读得很入情)
生:“啪啪啪……”这个句子里的“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的。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
生:你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白生生是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刚刚采下来的。
生:很嫩很嫩的。
生:“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是装不下的。
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是形容心情的,很高兴。
生:心里感受到的。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
生:读句子:“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这里的“香喷喷”是形容饭香。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还有哪些词也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划下来,有什么区别?
生:香的浓度不一样,清香是有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
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
生:(齐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生:小小子(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个词语不一样的,小小子是指人的。
生:是指小伙子的。
师:是小伙子吗?
生:是小男孩。
师:“小子”与“小小子”一样吗?
生:(笑)小子是骂人的,小小子是喜欢人的。(众大笑)
师:那你是小子还是小小子?
生:小小子。(众大笑)
师:称“小小子”的时候表示亲昵、喜欢,称“小子”就有点看不起人的意思了。话要说清楚、明白,对吗?
师:课文中重叠的词特别多,你要会体会,这些词包含什么样的感情?自己读,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情,等会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自读整篇课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请同学选择一个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你认为哪个自然段读得最好,就读那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个字你感觉特别新鲜?
生:“飘”。(读句子。)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飘”字很特别?
生:这是说香气飘,不是走路飘。(众笑)
师:你真傻乎乎的。(众笑)小姑娘可以“飘”,你能说老头老太“飘”吗?
生:是说小姑娘走路很快,像风一样。
生:是说这些小姑娘身上有槐花,跑到哪儿哪儿就飘来了花香。
师:花香随着姑娘飘!
生:我还可以看出这些小姑娘很快乐,很高兴。
生:下面的“塞”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很高兴的。
师:(赞赏地)说个理由?
生:男孩子想怎么吃,吃多少都可以,太自由了,好幸福哦!(众大笑)
师:不用花钱买,也没有人来管,槐乡的孩子有口福,也真幸福!说得真好。那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呢?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乐!
师:你真聪明!
生:(选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请她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要仔细听,这几句话美在什么地方?
生:(再读1—3句。)
师:这几句话中,老师请你注意这三个字。(板书:似 像 如)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
师: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什么像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如小辫。
师:(指学生)她们俩都有辫子。你们看,一条一条的槐花像谁的辫子?
生:(选择辫子。)
师:同样是槐花,为什么它可以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堆在一起的时候形状不同。
生:姿态不同的。
生:看的距离不一样。
师:看的角度不一样花的模样就不一样了。“瑞雪”是怎么看的?
生:远看。
生:应该是远远地望过去的。
师:“圆球”是怎么看的?
生:近看。
师:“小辫”是怎么看的?
生:更近地看。
师:请你们来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前3句。)
师:读得不错,请你往下读。
生:(读完第一段。)
师:这两句话,你们自己读一读。老师这样写,像什么?
板书: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垮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生:像诗。
师:读读,还能发现什么?
生:句子与句子是对称的。
师:(惊喜地)对称的句子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有一种节奏感,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女生互读)
师:感觉到哪些句子是对称的了吗?继续往下读。
生:(齐读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词很特别?
生:“浸”。
生:“浸”表示到处都是槐花,到处都是槐花的香味。
生:“浸”就是淹没了,一点都不露出来,就像“浸”在水里一样。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美,请你们再好好地体验着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五月的槐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
生:香!
生:白!
师:浸在香海中,身在雪海里,那真的就叫:香—雪—海!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槐乡的景色很美,槐花很香;槐乡的孩子很快乐。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槐花飘香,让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孩子在你走的时候还会送……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小子呢……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发现,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他们可以采来槐花烧槐花饭,香喷喷,味道好极了。(众笑)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们都用槐花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了。
生:……(略)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这篇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个小节和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
师:开头的话,叫总起句;放在结尾,叫总结句。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中心。)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如果用这两句话作为开头,你们会写一段话吗?如果换句句子,能围绕它写吗?
生:能!
师:(板书:今天是个好日子 )请你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生:(自己练笔。)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如果他写得好的,老师表扬了,你就赶快把它写到你的本子上,要学会学习。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大早,我走进学校的大门,就有同学向我问好,我心里美滋滋的;语文课上,老师又夸我说得好,我心里更是甜丝丝的;回到家,妈妈听到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奖励我一元钱,我真幸福啊!
师:今天有一元钱的奖励,真的是个好日子。(众大笑)“美滋滋、甜丝丝”这两个词用得好,好就好在今天刚学了这种形式的词语,你就会创造了!
生: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出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小草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放风筝,看到五彩缤纷的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儿也飞上了蓝天。(掌声)
师:最后一句话,像诗一样美!
生:(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槐乡五月》,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下课。
[教学随笔]
我认为一堂好课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衡量,一是愉悦感,学生能从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活动的方式,并通过教学评价、插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能心情舒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二是进步感,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某方面的进步。比如,在学生理解了“白茫茫”的意思之后,让他再体验着读一读,学生自然能将句子的含义表现得更鲜明些,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自己也能体会到这种朗读的进步,从而获得了一种努力之后成功感,这种进步感具有强大的内驱力,能使学生保持一种持久的积极主动状态。
我还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浓郁的语文韵味。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亲密地触摸文本,自觉地关注语言文字,产生敏锐感。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傻乎乎”这样的叠词并不陌生,但体会不到其中的情趣与韵味。于是,我刻意地让学生对“傻乎乎”这个词语作了一番饶有兴致的品味,学生从生活、课文情境中感受到了这个词语独特的一种情感韵味。这样再读课文,就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这些用得贴切、自然的词语。从学生的交流和写话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已经自觉地学习、积累并运用叠词了。其实,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了然于胸,并不需要在理解内容上多花功夫。因此,我运用课文结尾的总结句,创设一个围绕中心句说具体的练习,既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又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还让学生明了写具体的方法。这样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就实现了多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获得多方面的成长。好的语文课就是应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亲近母语!
槐乡五月教学实录由查字典语文教学设计频道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师:春天来了,风吹来了,草绿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槐乡看看。
播放录像。
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同学们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课文第一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打开课本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小节。
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它。
生读。
生: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齐读。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
生:我喜欢瑞雪。
师:读一读。
生读。
师:瑞雪就是好雪。
生读。
师: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
出示两张图片,
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
指读。
师:你把小辫儿读得真可爱,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
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
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
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
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可真快乐,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自己读读看。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
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师:多么好啊,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
师: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
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
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
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漫的意思。
师:打开课本查一查,告诉老师。
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
师:在这里,槐乡泡在哪里呢?
生:泡在槐花的香气里了。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请把字典收起来,轻轻放在桌边,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五月――
生:洋槐开花了。
师:拿起书,再读读第一小节。
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老师发现他读得真好。
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
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
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
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
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
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
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
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
师: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
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
生齐读。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人很多,还记得刚才读过的小诗吗?小姑娘都跑来了,他们来干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会戴些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生:她还会把槐花编成一个帽子戴在头上。
师: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
酿出了甜丝丝的新蜜。
老师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你们能试着学学说一首小诗吗?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不只是小姑娘,还有小小子,老爷爷,这么多人的槐乡,会说些什么呢?试着说说。
生:哈哈哈,大家都来了,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编成了美丽的手饰。
师:我帮你改一个字。
生:哈哈哈,我们都来了,采下甜丝丝的花,酿出了清亮亮的蜜。
师:我们把小诗说成同桌听,如果说得好,真诚地为他鼓掌好吗?
同桌互说。
生:采走了美丽的槐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师:孩子们是这里的主角,因为我们采槐花,品槐花,真是太快乐了,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
板书:童乐
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师:肯定准备好了,槐乡花美,景美,人更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有两个作业,
一仿写词语。
第二,读一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一、课前启动:
师:同学们看见老师有什么感觉吗?
生:老师您很和蔼。
生:老师您长得很高。
生:老师您看起来很温顺。
师:(大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希望老师能像小狗小猫一样,对同学们很温和。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生:老师看起来很斯文。
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这种感觉很好。
生: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皱纹。
师:那说明老师年纪大了。
生:我感觉老师说的话非常幽默。
师:好。这些只是同学们对老师的初步感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老师会有新的感受。我们学语文读课文,也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学好它。
点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闲聊,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启动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情感,更利于往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配合。而且其中蕴涵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要学会感受语文,这样才能学好语文。”上课之前,就让人感觉“语文的味道”已经初露端倪。
反思:平时的随堂课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课余时间应该和自己的学生亲密接触一下,使学生“亲吾师”,这样才能让他们“信师道。”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感受觉到了槐乡在五月的时候非常得美丽。
师;他昨天已经预习了吗?看来你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她感觉到了很美。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槐乡在哪里?
师:槐乡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
生:我能回答。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有槐树,我的老家门前就有槐树。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在济南。
师:老师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他能根据对生活的了解告诉你们槐乡在哪里,很好。
生:我也能回答,槐乡是在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么准确吗?
生:我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
师:他善于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找到了。其实槐乡不是具体指哪里,只要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槐树,那里就可以叫槐乡。一齐再读课题,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把槐乡的那种美景读出来。
点评:导入新课,教师紧紧抓住“找感觉”,通过让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各自的初步感觉,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反思:文章不同,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也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服务。
三、学习生字: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写,要认真看,用心记。
师:板书:肩、摆、挎
师:同学们自己读。
师:第一个怎么读?
生:读生字
师:排排你的肩
生:拍自己的肩膀。
师:请大家第二个字。
生:齐读
师:请大家组词
师:怎样叫“挎”?用上我的包,做个“挎”的动作。
生:上台挎包。
师:来挎一下我的胳膊。
师:同样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刚才这个动作,就叫“挎”这三个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每个写一遍,边写边想,这些生字怎么读,怎么写,能组什么词?
生:低头写字
师:边巡视边点评:字不但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能不能写得和老师的一样漂亮?这位小朋友写得很端正,好的。这位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脸不一定要很漂亮,但字一定要写漂亮,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这位小朋友的第二张脸就很漂亮。
师:再看老师写七个生字,它们怎么写,什么意思。
师:板书“顿”、“拌”、“咸”、“蒜”
师:一定要用心看,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师:板书:“降”、“炒”、“芝”、
师:会读吗?相信大家会读,一起读。
师:这七个生字,放在课文中能组成不同的词语。正巧它们都在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你能不能把这些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正确、读流利?愿意读的请举手。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觉读得如何?
生:我觉得我读得还行。
师:老师觉得你读得很好了。刚开始读就能读得这么流利、正确,很不容易。能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其他小节呢?你们也能读得这样流利、正确吗?自己读读其他小节。
生:各自练习。
师:巡视检查。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下级学生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在教学生认生字、写生字,记生字。教师希望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认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将来学生使用中国汉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反思: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多数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似乎只有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殊不知很多的轰轰烈烈后面,抛弃的是语文的 “语”字。岂知,丢失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也就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实质。而作为小学生,如果认字、写字这种最基本的技能没有掌握,又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感悟语言文字?即使有,那也是看似华丽,实则朽败的“空中楼阁”。
四、指导阅读: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本来要求大家一起读的,看来现在不需要了。不过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了,你们知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要读出感情。
师:课文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象课文的情景,把段落的美读出来,好像人就在其中似的。这样才能把书读得就在哪里一样。
师:如临其境,边读边想象,这是一种读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生:要读出感情,一定要深入感觉到课文美在哪里,才能把它读出情。
师:对,要找到一种感觉。真不错。
生:我觉得要完全沉入进去,让自己完全融入课文的内容里。
师:你真了不起,人家想象,你要融进去。
师:你们都很聪明。老师的要求你们都猜到了。今天,老师请大家做到四个字:“边读边想”,边读书要边想象,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要在脑海里浮现出形象。要思考要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首先要读懂,这样才能想得生动、形象。读要注意哪些词,哪些地方能给你带来甜美快乐的感觉。现在就请大家用心读书,边读边想。
生:自有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庭,读完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你的感觉和他的一样吗?
点评:这一段的教学设计,教师旨在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好书。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不断地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也让学生明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该用什么方法来学。
反思:从这一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还使阅读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师的意图不仅是要为今天的教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服务。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得到完全的贯彻。
五、探究“槐花香”
生:读第一自然段。我读了这一段,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仿佛闻到了香味。
师:他闻到了香味,所以他很投入,眉飞色舞。别忙着坐下,其他同学的感觉怎样。
生:我的感觉也是很香。槐香吸引着槐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动物都被槐香吸引了。
师:你的感觉就是“香”这一个字。
生:我的感觉有两个字:“美”和“香”。因为这槐花雪白雪白的,远看就如白雪一样,很美。因为语文书上也说了,“连风打的旋儿也是香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香”。
师:他的感觉两个字,“美”在于它的颜色的白,第二个字是“香”。这个感觉比刚才那位同学又进了一步。
生:我的感觉有多了一个字,那就是“多”。因为一两朵花不可能组成那么美的画面,要许多花才能组成像雪一样的景象。整个槐乡都沉静在香气中了,说明多。
师:讲得真好。他多了那个“多”字多得好。那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种感觉。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写的是“多”,是“香”,是“美”。看它是怎么写得。
生:自己读课文。
师:你觉得那些句子特别有感觉,读给大家听。
生:读“五月,杨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从“似瑞雪初降”有感觉,因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样。
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一朵白花能似瑞雪初降吗?
生:不是,是许多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许许多多的槐花。从课文中找一个字说明许多槐花。
生: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这就美了。所以这句话要体会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谁来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要注意那几个词读出这种美。
生:第二次读句子。(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过快)
师:有感觉吗?还不够强烈,我给他提醒一下。(附耳提醒)
生:第二次读。(语速还较快)
师:感觉还不够。但是有一个词读得很好,“瑞雪初降”。再提示一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要在脑海中出现形象。“白茫茫,向瑞雪初降”的样子也要在脑海里出现。
生:第三次读。(语速依然快)
师:你读得很可爱,不过感觉不对。
师:范读。(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放慢)
生:第四次读。
师:读得好吗?
其他学生:好。
师:有进步,再来读一遍。
生:第五次读。
师:现在你找到“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的感觉了。这叫“形象”感。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很有感觉,只是头晃得太厉害了,再读一遍。
生:根据老师点拨重新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这句话的美美在“一片白茫茫”,后面还有两个句子。
生:读句子:“有的槐花像……小辫儿”。
师: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槐花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在披散肩头的小辫。
师:槐花的枝头?我倒是没听说过。
生:槐花的一条一条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你把一条一条放前面行不行?怎样的槐花如什么?
生:一条一条的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怎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怎样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生: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板书:…似…
…像…
…如…
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词语都是比喻词。
师:对,它们都是比喻词。
生2:它们都是比喻句。
师:比喻句好吗?
生2:好。
师:真的好吗?这个句子比喻的美,比作的事物很美。白雪大家喜欢吗?玉雕的圆球美吗?不但没,而且还很珍贵。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好看吗?也很好看。
生:我发现这几句句子都是排比句。
师:排列得非常整齐的不一定都是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美,好吗?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槐花,为什么作者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知道吗?
生:因为槐花千姿百态,每一朵槐花都有自己的姿态。
师:姿态不同。还有吗?
生:他们看的位置也不同。
师:看的角度有远有近,有整体的看,有部分的看,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同。这就是一种美。这种感觉找到了,这段话就能读好。这段话你还有感觉吗?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来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香。
师:这句话用那几个词来写”香“,你把它们把它画下来。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同样是香,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词。着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它们都是写”香“,但是(卡壳)
师:说不出来吗?你是闻出来的。
生:笑。
生:清香是有一点香,浓香是代表香味十分浓。
师:这是当然的。这是一种感觉,我们能感觉到它们香的程度不同就可以了。
书上还用了什么词来说”香“?
生:香喷喷、香气扑鼻。
师:书上用了一连串的词来形容”香“。板书:香喷喷。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给我的感觉是香直接王鼻子里涌。
生:我觉得槐花饭的香味老远就能让人闻到。
生:我感觉是然还没有走进香海,香气就往你身上钻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叫有感觉了。我们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不同的写香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等会老师请同学来读。
师:指名学生读。
师:指点:”香海中了“语速要放慢。
生:第二次读。
师:注意”浓香“后面的省略号,再读。
生:第三次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用的特别好。
生:打着旋儿。
师:这个词语用的好吗?
生:香气扑鼻。
师:它也好吗?
生:是”浸“。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卡壳)
师:有时候感觉时说不出来的,有感觉就行了。
生:我感觉是整个人都被香气包围了。
师:对呀,”浸“就是一种包围的意思。板书:浸
生:我还找到一个词”连“。
师:这个词有什么好?
生:”连“是说香得连平时不香的东西都香起来了。
师:说得不错。这些是写”香“的。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两句话也写得很美。谁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翁……满足。“我觉得这句话也写出来槐花的”香“,因为如果不香的话,小蜜蜂也不会来采蜜。如果槐花不甜的话,那人们为什么还要采了做饭呢?
师:对呀,槐花是又香又甜。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如果老师把分成两行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排列写很美。
师:像首诗。”嗡嗡翁“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白生生的槐花“对”喜盈盈的满足“。这两句话的节奏相同,读的时候要掌握住节奏。自己联系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好。
师:我觉得读得很好,不错,当然可以读得更好一些。我请个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读句子。
师:不错。刚才我们说”挎“是人在”挎“,可这里是说”篮儿挎走白生生的蜜。“
篮儿能挎吗?是谁挎?
生:是孩子们。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孩子们跑来了,孩子们挎走白生生的蜜,这句话通吗?
生:不通。
师:句子还是通的,意思还是明白的。但是它不美了。这里的篮儿,实质上是”借代“,是借篮子来代表孩子。板书:借代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如果老师来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写了首先是”香“第二是”美“,美在像雪一样白。这个香是指香海,雪是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就像”香雪海“。板书:香雪海
师:好吧,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出”香雪海“感觉来。自己练习朗读。
生:朗读联系。
师:你现在想读吗?愿意读得请举手。能读得这么多,就不请大家读了,相信大家会读得好的。其余的自然段你能读吗?它们和这一段的感觉不一样。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亮点很多。首先教师始终牢牢地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住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槐花的多、香和美。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反复对话,与同伴亲密对话,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目的,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其次,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非常值得借鉴。对于学生个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教师抓住一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细节:”山山洼洼“和”坡坡岗岗“的朗读速度、”清香、醇香、浓香“后面的省略号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指导,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而且教师抓住文本中具有韵味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出了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独特的”美“。
反思:
在比较”清香“、”醇香“、”浓香“三个词语的不同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可能平时还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一下难以说出。看来,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六、感受”槐花乐“。
生:读第二、三、四小节。
师:读了请你谈谈感受。
生:读了写槐花饭的小节,我特别想吃槐花饭。
师:除了想吃你还想些什么?
生:(卡壳、冷场)
师:这三个自然段出了写槐花饭好吃,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南方人喜欢吃甜的,而北方人喜欢吃咸的。尤其是那个蒜,我妈妈最喜欢吃了。
师:现在我们讨论槐花饭,不讨论蒜哪。
生:我有个问题。树上说: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为什么用“飘”,不用“走”呢?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哪?那个同学知道?
生:冷场。
生:用“飘”很美。和前面的“篮儿”一样是借代。
师:你再读一读些小姑娘的句子。
师:大家明白了,其实这里的“飘”就是走的意思,但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想想怎样的走才叫“飘”?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的走能用“飘”呢
生:我觉得“飘”应该是走得快的。
师:对呀,老大爷老大娘走路慢吞吞的,是飘不起来的。是跑的、快的才能用“飘”。
生:像燕子一样走。
师:那是飞。
生:像燕子一样轻快。
师:对,又轻又快,对了,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还有什么感觉?前面两句话:“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带着槐花。”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刚才同学所说的。“飘”说明她们心情很快乐。
师:痛苦的时候飘得起来吗?对了,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可以读出小姑娘的快乐的性情。刚才是谁提出来的,现在懂了吗?现在读读这个句子,把快乐的心情读出来,注意这个“飘”。
生:读句子。
师:小姑娘们快乐,其他人呢?小小子快乐吗?小小子的快乐是通过那个字、那个词表现出来的?小姑娘用“飘”,小小子呢?
生:我通过“大大咧咧”看出来,这个此表示什么东西都不在乎,所以快乐。
师:对呀,自由自在,所以快乐。
生:我有很多问题。文中讲他们的“衣裤的口袋里装满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还往嘴里塞上一把。”这槐花到底是生的还是熟的?
师:你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熟的,因为生的吃了回生病。
师:吃的时候,这槐花是白生生的,所以就是生的。
生:难道白花花的就是熟的吗?
师:熟了就是槐花干了。槐花干是用来送人的。
生:我觉得是生的,因为小小子们是大大咧咧的。
师:懂了吧。这生槐花你们肯定不敢吃,可是乡下的孩子不想这么多。我们吃的时候是洗洗干净一朵朵地吃,他们是用“塞”的。从这个“塞”字你能看出什么?
生:他们心情很快乐。
师:他们是一种幸福。我们都是城里的孩子,吃的时候都要讲究卫生,槐乡的孩子和我们不同,是乡下的孩子。“小小子”这个名字好听吗?它是一种地方发言,说明对孩子的喜欢。
师:我们一起读描写“小小子”的句子,好吗?
生:集体朗读。
师: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小子,在槐乡都是那么得快乐,开心。还有话要说吗?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平时我是好吃的东西慢慢地品尝,不好吃的才塞着吃,这里的小小子们为什么会塞着吃呢?
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快乐,第二自然段中,你也能感受到快乐吗?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己默读第二自然断。
师:大家谈谈自己的感觉。
生:从“傻乎乎”看出孩子们很快乐。因为如果不是槐花很香,他们傻乎乎地站在槐树下面闻香味了。
生:我觉得要很入迷的时候才会变得傻乎乎的。有时我也会为了闻花香而变得傻乎乎的,会被妈妈揪耳朵。
生:我从傻乎乎感觉到槐花非常陶醉,使人吸引。
师:应该是吸引人,使人陶醉。对吗?这里的“傻乎乎”和说一个人“傻乎乎”
的一样吗?
生:这里是写玩得爽,而不是吃得爽了。
师:这个傻乎乎并不是真的傻,而是说被香气熏醉了,而不是真的傻,这个傻乎乎的孩子还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给我一种很可爱的感觉。
师:傻乎乎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感觉,这种“ABB”式的词表达一种感情,比如说上文的“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甜丝丝”“香喷喷”,这些词语都是表达一种感情的,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如何面对课堂上的“生成”、如何把有效的生成当初更课堂教学的资源来使用,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在教学中,不断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是抓住了一位学生提出的“飘”字,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五月槐乡的小姑娘的愉快心情。然后又扣住“傻乎乎”让学生感悟到五月槐乡的孩子被槐香所陶醉的样子。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来充实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思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也使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教师的教学智慧令人折服!
反思:但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即时”生成也存在“放羊式”地对待。当有学生提问小小子们吃的槐花是生的还是熟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没有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有关文字来解决,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而且对于这一与本教学环节关系不大的生成,教师没有给予否定,所以造成后面接着又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与本环节教学无关的内容。虽然教师最后还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回了课堂,但是其中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虽然新课程提倡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们也不能让这种“放羊式”的生成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在这样的生成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培养,课堂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七、回归全文:
师: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老师听一听。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能在后面加上一句话,来说明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吗?看看课文当中的语句,找一句话来说明前面句话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连风大的旋儿都是香气扑鼻。
师:很好。就是这样说。还能用哪些句子来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整个槐乡都沉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吗?我的脸上可没有哦,课文中有。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虽然没有直接写香,但是看到槐花就像想到了香味,可以的。还有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小小子们有口福的季节。
师:有口福?我要的是写“槐花飘香”的语句。课文当中很多很多。你要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这个季节是“槐花飘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浓香。“
师:对了,槐花饭是香喷喷的。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有那位小朋友走进怀想,一定会被香气熏醉了,会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心醉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飞来,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香的粉,甜的蜜。对,很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的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甜丝丝香喷喷的槐花。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一阵清香。”
师:五月,不但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也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用课文当中的句子来说明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啪啪啪……满足”。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有口福。“
师:对呀,他们可以吃槐花。还能用它来做槐花饭,招待客人,走的时候还用来送人,做清凉清凉的槐花蜜。
师:这些孩子都是娃娃,槐乡的孩子在五月都是那样的快乐,都会哈哈大笑。板书:娃哈哈。
生:齐读:景似香雪海,人如娃哈哈。
师:用课文中的话来讲就是:
生:齐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的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
生:我觉得是对前面自然段的总结。
师:课文写了两大块内容,第一块写了槐花票箱,第二块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生活。
师:课文学到这里。(打断)
生:我有个问题,这晒干的槐花可以干什么?
师:槐乡的孩子用来做什么?用来送人的。
点评:课文学到尾声,教师并没有草草结尾,而是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榜学生搭起了说话练习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又一次走进了文本,对全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了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八、适当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来打个比喻,五月的槐乡似什么?五月的槐乡像什么?五月的槐乡如什么?你能把它比喻成一个美好的事物吗?
师:想不出来,拿出笔来写一写。写一句也行,两句三句都行。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诗。
师:能不能具体些,似一幅怎样的画,想一首怎样的诗?
生:似一幅雪白的画。
师: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2:我写的是,似一大幅活的画。
师:像一首怎样的诗?
生:一首美丽的诗篇。
师:不错,一首美丽的诗,优美的诗。
师对生1:你加上两个词再说一遍。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活的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美丽的诗。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五月的槐乡像一颗明珠,似绿水上漂着的一只小船。
师:像一颗宝石,像一艘小船,表达了你的喜爱。
生:五月的槐乡似春天美丽的花园,像孩子们的天堂。
师:多好呀,像快乐的天堂。
生:五月的槐乡是槐的世界,是香雪海,是令人如痴如醉的画。
生:五月的槐乡似孩子们的乐园。
师:走进这个乐园,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槐乡的美,都能体会到那种独有的乐趣。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点评:最后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意图是想在前面紧紧依托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理解能够超越文本。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技能和本领,并且能超越原有的见解。从课堂情况看来,教师的目的达到了。
《槐乡五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品味课文语言文字,学习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初到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槐乡非常美丽,因为槐花是雪白雪白的,有的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小辫。
生:我喜欢槐花,因为它能发出阵阵清香。
生:我喜欢槐花,因为它能做出香喷喷的槐花饭,而且有的非常漂亮。
二、探索新知
1、过渡: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就让我们走进槐乡,去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打开书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在槐乡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用“——”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自读第一小节)
2、交流:
(1)生:走进槐乡,看到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相机出示句子)为什么喜欢这?
生: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是什么颜色的?(板书:多)
生:雪白雪白的。
师:(板书:白)所以把槐花比作了瑞雪。瑞雪就是好雪。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美。我们在槐乡看到了槐花非常多,还看到槐花的样子了吗?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披散的小辫儿。
师:观察的角度一样吗?是什么样的角度?
生:由远到近的。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
出示两张图片,
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 指读。
师: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填空:我眼中的槐花像 。)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
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
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
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
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2)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瞧,把谁吸引来了?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
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3)师:这样对称的写法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生动。小蜜蜂和小孩子都闻到了槐花的香味,
师:先是清香,再是醇香,越来越香,浓香,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
师: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
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香海”并不是指海,而是指到处都是香味。
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
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
师:浸的确是泡的意思,这里为什么不用泡,而用浸呢?
生:因为泡只是代表沉在水里的,而浸就表现得更强烈一点,而泡只表现几个方面,浸更深刻的。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槐花的美与香。
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你到槐乡最喜欢什么?
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
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
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这槐花饭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
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
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
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
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
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
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
生齐读。
4、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5、师:五月,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槐乡的孩子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话)
6、师: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芳香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五月因此而更美。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活泼可爱的孩子,槐乡的五月是他们最快乐的季节。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也是游人的季节。在座的各位,待到槐花烂漫时,请到槐乡游一游!
三、作业:
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师生问好上课!
师:每个人的心灵体会都是独特的,动用你们多个器官,得到独特的心灵体验。把你们要准备的东西准备好。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词,看到词语感受到什么吗?通过什么来感受的?
生:感受到美,用什么感受的
师:甜丝丝
生:我是用嘴巴感受的
师:
生:用心感受的
师:傻乎乎
生:用心感受到的
师:白花花
生:用眼睛感受的
师:这些都是叠词。当你们在写文章时就能够得心应手。这些词语都是你们在槐乡五月中感受的。下面我们来一起感受。师书写课题,并引导学生书写。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读的再动情一点
生:读
师:请同学与师一起走进槐乡五月,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放音乐,师读课文。学生在哪里认真听。
师:通过你们的眼睛,老师看到了你们心里有想法有体会,谁来说出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槐花很白,
生:槐花很香
生:槐乡五月给我熏醉了
生:我没有吃,听上去肯定很好吃。
生:我看到了屏幕上的槐花饭看到都想吃
生:槐乡的孩子很快乐,闻到槐花,吃到槐花饭。
师:作者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感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默读课文找出香的地方。
生:读书并找。师说是描写槐花香的句子。
师:画好了就用眼睛告诉我。
师:我们在等一下。
师:谁把画的句子读给我听听。
生:在槐花开花的季节,傻乎乎的……
师:你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熏醉
师:你能把熏醉的感觉表演一下,谁为帮帮他。
生:说
师:你做一个动作,有点不好意思
生:做动作
师:你能用朗读让大家陶醉吗?
生:读;
师:如果你读书笑一点就好了。谁再来试一下。大家可以看她表情。
生:读。
师:傻乎乎的,把这个词读一遍,下课多读两遍,找找这个感觉。
师:找出更能体现香的句子。
生:读,浸在香海中了。
师:出示一段“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哪些词找一找,圈圈。圈好告诉我。试着把此读一读。
生: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
生读这些香,闻一闻是不是香味很远了。
师:浸在香海中了,为什么槐乡这么香呢?哪一句写到槐花多?
生:读着。一片白茫茫。
师:更能体现槐花的香,哪个字。两句话中有一个字。看课文读。可以默读。
师:你觉得为什么?
生:非常香。
师:用什么可以感受到香
生:用心感受
生:用鼻子闻。
师:五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季节,
生: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孩子只是用原文说,不是用真情说]
师:在这样一个季节,如果你就是槐花的孩子,我来问一问,你想干什么?
生:吃槐花饭,
师:你知道槐花饭怎么做吗?
[引导乱也]
师:等待五月,一定能够吃到槐花饭。
师:还想做什么。
生:去砍一些槐花下来
师:别去砍。摘一些就行了。
生:在家里冲一杯槐花茶喝。
师:与大家分享
师:他们嘴巴告诉我们
生:爽
师:他们告诉我们
生:乐
师板书香与乐
师:自己读。
生:读。
师:很多学生读的太投入了,老师了想读。给我鼓励。
师读。
生:带着槐花的香。
生:槐乡的姑娘就像是槐花,走到哪里,香味就飘到哪里。飘的非常好。
师:现在再来读一下,飘用得更好一点。
生:读“飘到哪里,哪里就有一股清香。”
师:小姑娘你先来读。
生分角色读
师:槐乡姑娘读的很精彩。要读通顺。
生:齐读。
师:小伙子该你们了。
生:齐读
师:香大大冽冽的。师板书,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有一位同学,用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灵体验。我感觉你们用诗来表达。发给学生一些纸。
五月,洋槐开花了
香味儿飘满坡坡岗岗
……
生:读自己的诗。
下课。
在照片上写诗,办一个槐花展,抄一份给我,让我也享受享受。
谢谢老师!
师:春天来了,风吹来了,草绿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美丽的槐乡看看。
播放录像。
师:五月,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看,洋槐开花了,槐花可真多呀。槐乡到处是槐花,同学们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师:同学们,课文第一节就描写了刚才看到的情景,打开课本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小节。
师:槐乡美吗?
生:美。
师:那就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好它。
生读。
生:我喜欢“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齐读。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槐乡的美。因为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说那里的花好多。
生:我喜欢瑞雪。
师:读一读。
生读。
师:瑞雪就是好雪。
生读。
师:槐乡屋前屋后,房前房后,都成了花的世界,怪不得都叫槐乡。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得很好,就是漏了一个字。
师:老师还真找到了像圆球,像小辫儿的图片,带同学们去看看。
出示两张图片,
师:请大家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自读。
指读。
师:你把小辫儿读得真可爱,我们一起把槐花的可爱和美丽读出来,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管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的姿态总是这么美,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
学生看图。
师:很多小朋友都看得入迷了。你看到的槐花像什么?
生:我看到的是花骨朵,好像是一个个饺子。
师:你有一双慧眼。
生:有的串成串,像一条白珍珠串起的项链。
师:老师真想摘下来送给你。
生:有的槐花一串串的,像小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蝴蝶在聚会呢。
师:你把槐花变成白色的精灵了。
师:谁能像课文一样,一口气说两句。
生:有的槐花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饺子,有的槐花串成一串,像一串串葡萄。
生:有的聚在一起,像一个个圆球陪伴着小朋友们。
师:我们一起把它再读一读,让槐花优美的姿态牢牢地记在脑海里。
生齐读: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
师:读得真好,这么多槐花,开得这么好,把谁吸引来了?
生:小蜜蜂,小朋友。
师:小蜜蜂来了,他们是多快乐啊,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老师发现,你已经走进了槐乡。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可真快乐,你们发现没有,这句话前后两句对得很整齐,自己读读看。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来把它变成小诗好吗?
课件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看:嗡嗡嗡对――
生:啪啪啪
师:采走对――
生:酿出
师:再看右边的,挎走对――
生:装着。
师:白生生对――
生:喜盈盈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师:多么好啊,老师在读这段话时,每次总能感受到香气扑鼻,请大家也去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
师:说说看,为什么会有香气扑鼻的感觉?
生:因为中午桌上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生:我从清香,醇香,浓香看出的。
生:越来越香。
生:还有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还有哪里最能说明香了?
生:香海。
师:还有哪个词语?
生:还有从“这时候,连风打的旋都香气扑鼻”能看出。
生:还有从“浸”这个词看出来。
师:浸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漫的意思。
师:打开课本查一查,告诉老师。
生:浸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浸泡。
师:在这里,槐乡泡在哪里呢?
生:泡在槐花的香气里了。
师:是啊,泡在香海里了。请把字典收起来,轻轻放在桌边,槐乡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是香气,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读: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都香气扑鼻。
师:香气进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槐乡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怪不得,一到五月,这里的孩子们就会高兴地喊起来。五月――
生:洋槐开花了。
师:拿起书,再读读第一小节。
生配乐齐读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在洋槐开化的季节槐乡的孩子们来了,我们三一班的孩子也来了,小朋友在槐乡干些什么呀,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老师发现他读得真好。
生:我到槐乡最喜欢吃槐花饭。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非常好吃。
师:香味让人唇齿留香。
生:我到槐乡,首先要美美地吃上一顿,因为槐花饭可好吃了,从第二节看出,槐花饭可好吃了。
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张老师也要流出口水了。喜欢的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幅画画,一起再来回味一下槐花饭的味道。
师:小朋友来槐乡,还想干什么?
生:到了槐乡,我会摘槐花打扮自己。
师:你就像槐乡的小姑娘一样,戴了槐花,到处飘香。
师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香喷喷的,感觉他们很俊俏,像在飘。
师:走路也轻快了,就像一朵云在天空中飘。
齐读。
生:我会来到槐乡,在槐花下睡一觉。
师:你来到槐乡,准会熏醉了。
师:这里的醉是喝醉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
生:陶醉。
齐读。
师:小小子呢?
生:抓一把往嘴里塞。
师:一起读,老师建议大家把“他们”改成“我们”。
生齐读。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人很多,还记得刚才读过的小诗吗?小姑娘都跑来了,他们来干些什么呢?
生:小姑娘会戴些小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
生:她还会把槐花编成一个帽子戴在头上。
师: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
酿出了甜丝丝的新蜜。
老师出示: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你们能试着学学说一首小诗吗?
师:在洋槐开花的季节,来槐乡的不只是小姑娘,还有小小子,老爷爷,这么多人的槐乡,会说些什么呢?试着说说。
生:哈哈哈,大家都来了,采走了香喷喷的槐花,编成了美丽的手饰。
师:我帮你改一个字。
生:哈哈哈,我们都来了,采下甜丝丝的花,酿出了清亮亮的蜜。
师:我们把小诗说成同桌听,如果说得好,真诚地为他鼓掌好吗?
同桌互说。
生:采走了美丽的槐花,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师:孩子们是这里的主角,因为我们采槐花,品槐花,真是太快乐了,槐乡五月,是孩子的季节。
板书:童乐
师:我离开槐乡时,最想干什么?
生:我想带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槐乡热情好客的的人早就给你准备好了。
生:我想带槐花饭回去吃。
师:肯定准备好了,槐乡花美,景美,人更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感叹。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有两个作业,
一仿写词语。
第二,读一读你觉得美的句子。
师:看黄老师写字。“槐”,这是什么字,一起念。
师:谁能一口气说几个带“槐”字的词语。
生:我从广西来,我看到过槐花,你知道槐花吗?
生:白色的,非常漂亮,十分香。
生:可以拌大米。
师;如果我想看槐花,你建议我什么时候去?
生:五月。
师:读题。槐花五月是什么样的?读课文。
(生读课文)
温馨提示:
酿瑞雪熏醉醇香
挎俊俏衣襟陈醋
玉雕似的圆球风打的旋儿
师:你能读吗?
生读。
师:注意嗓子。
师: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指导读好长句子)
生自由地练读。
师:老师第二次说槐花。用上一两个词语。
生:槐花开了,如瑞雪初降,一阵风吹来,如风打的旋儿。
生:五月槐树开花了,如瑞雪初降。
生:槐花开了,像俊俏的小姑娘。
师:这就叫学语文,把刚学的词用上了。我们一段一段地学。
师:第一自然段我读,你们听,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范读)
生:我好像闻到了香喷喷的槐花饭。
师:出示句式:(什么样的)槐花槐花(怎么样)像老师那样去读课文,找到可以填进去的词句。带上笔去读。
生:白生生的槐花。(板书:白生生)
生:抱在一起的槐花,像--------
生:———如------
师:以读代答,也行。
生:香气扑鼻。
师:我还看到这个词语。(香喷喷)你们怎么对这些词语情有独衷。发现什么了吗?
生:ABB式的词语。
师:啊?你们也叫ABB式?我们班的孩子也叫它ABB式的词语。
(看图片)
师:用一个字来赞槐花。
生:美!
生:香!
生:多!
师;槐花多、美、香,这么多滋味怎么读?
(出示:槐花的山山-------------一片白茫茫)
指名读。
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它很多?
生:白茫茫。
生:一片。
生:山山洼洼。
师;你好像看到什么了?
生:漫山遍野。
师:你要读出这种感觉。(生读)
师范读。
齐读。
师: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香海中了。
师:这三个香能不能换位置排。
生:一个香比一个香浓。
生读三个香。
师:省略号都读出来了。
生:齐读。
师;朗读难吗?
生:不难。
师:有了方法,干什么都不难。读一读。
师;我想把三种滋味都表现出来,我想整个听一遍行吗?
生读第一句。
师:停!孩子们,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逗都有情。
把第一句读好。
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远方的人。
生齐读。(播放《喜洋洋》)
师中途打断指导。
师;这段话要背,你行吗?背一段不行,背一句,不会背,偷偷看一眼书也行。
师:我听大家说槐花,说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好,听大家读槐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语文课四个字,听说读(写)你能写吗?
生:能。
师:(出示图花)可以先看读,先想好打比方的词语。(仿佛、犹如、如同、宛如)下课后写。
师板书课题。
师:槐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槐乡非常美丽,因为槐花是雪白雪白的,有的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的小辫。
生:我喜欢槐花,因为它能发出阵阵清香。
生:我喜欢槐花,因为它能做出香喷喷的槐花饭,而且有的非常漂亮。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槐乡,去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打开书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在槐乡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走进槐乡,看到了雪白雪白的槐花。
师:是哪句话告诉你的?
生: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出示。生读这句话。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我读了这一句以后就发现,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都开满了槐花。
师:开得怎么样?
生:非常得艳。
师:颜色是怎样的?
生:白色的。
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真美。我们在槐乡看到了槐花非常多,还看到槐花的样子了吗?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像维吾尔族姑娘头上披散的小辫儿。
师:观察的角度一样吗?是什么样的角度?
生:由远到近的。
师:你能不能由远到近地读一读?先自己试试。
生自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我发现有一个字读错了。师板书:散。领读。
师:让咱们一块来走进槐乡,看看景色,一块来读懂它,好吗?
生齐读: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
师:我仿佛也看到了,这时候,你听见了什么
生:小蜜蜂嗡嗡嗡的声音,还有小孩啪啪啪的声音。
师:我们请这边的同学读小蜜蜂的声音,这边的同学读小孩子的声音。边读边想,这时候小蜜蜂可能会说什么?
生读。
师: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生:小蜜蜂说:哦,采蜜喽,采蜜喽。
师:你觉得小蜜蜂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小孩子怎么说?
生:哦,看到小蜜蜂采蜜喽!
生:一定能用最香的花酿蜜。
师:一定是勤劳的小蜜蜂。
生:孩子说,哦,又见到我们喜欢的槐花喽!
师:能不能把高兴的样儿读出来?谁来?
生读: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啪啪啪,孩子们走开了。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非常好。
师:为什么?
生:她能把蜜蜂和小朋友的心情读出来。
师:读书的时候能把他们的心情读出来,真好,小蜜蜂和小孩子都闻到了槐花的香味,中午,桌上就摆上了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先是清香,再是醇香,越来越香,浓香,这个角度是?
生:由远到近。
师:角度是从清香到酿香又变得越来越浓。
师: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师:是的,香味是从远到近的。我们平时写作文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自己想读吗?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生自读。
出示: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
生:我觉得“连风打的旋儿”这里包含的词都非常好。
师: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读。
师: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生:我现在有另外一个词很美。香气扑鼻。
生读。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觉得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这个浸用得好。
师: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整个槐乡都很香很香。
生:我想浸的意思应该是漫,还觉得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我觉得浸和香海都非常好,香海说明香气都非常浓。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生:我觉得浸的意思就是泡。就是把一个东西放在里面,放在海中就沾上了海里的东西,泡在海中也成了海里的水了。
师:浸的确是泡的意思,这里为什么不用泡,而用浸呢?
生:因为浸这个词用得好,比泡更好一点,如果用泡的话感觉不太好。
生用泡和浸分别读一读。
生:因为泡只是代表沉在水里的,而浸就表现得更强烈一点,而泡只表现几个方面,浸更深刻的。
生:浸意思应该是香,哪个角落都有,而泡不一定是哪个角度都有。
齐读。
师:槐乡美,槐花香,我觉得这些的花都是非常美的,让我们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槐乡的五月不仅仅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还是怎样的季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读完了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自读。
生:我发现第二自然段写了,只要小朋友走进槐乡,就不想回家。可以到槐乡孩子们的家里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
师:你们觉得槐乡的孩子是怎样的呢?
生:我觉得是很好客,很热情的。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
师:好客的槐乡孩子,哪个词最能看出好客?
生:我觉得美美地。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
生:我觉得是拉这个字,因为他要是不好客的话,他为什么会把小朋友拉到他家里呢?
生读。
师:听他读这个孩子,好客吗?
生:不够好客。
生:我觉得够好客。
师:我们请不够好客的同学来读一读。
师:够好客了吗?
生:够。
生读。
生:热情好客地还有吃。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把槐花,外加一瓶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热情好客呢?
生:我觉得“送”这个字写得好。
生:我觉得“外加”这个字好。
生:送他一大包。
生:我想对他的话提出意见,我觉得不是一大包。
生:还有外加。
师:从这些词语我们感觉到槐乡的孩子特别的热情,特别的好客。到了五月,孩子们还要打扮自己,槐乡的姑娘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他们是这样来打扮自己的:他们的衣襟上……
师:我们请槐花的小姑娘来读一读。
女同学读。
师:有一个词看出特别的高兴,是哪个?
生:俊俏。
生:飘。
师:为什么?
生:如果高兴的话,跑,跑得脚步很快。
师:是的,很快,很轻。
师:槐乡姑娘一起读,把她们的高兴,打扮,跑得很快,读出来。
生: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有口福。
生:槐乡小小子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大大咧咧的。
生:我觉得他们很贪吃。
师:吃到槐花了吗?是什么味道的?
生:甜丝丝的,香喷喷的。
师:还应该是怎样的呢?
师:槐乡不仅花美,槐乡的人更美。想一想,槐乡的人美,槐乡的花这么香,那么最后一节应该怎样读。
生自读。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谁还想读。
生读。
配乐自读。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美。(生板书)
师:那你们的家乡呢?
生:我的家乡有……
师:老师的家乡也非常美。
记住,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出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师生问好上课!
师:每个人的心灵体会都是独特的,动用你们多个器官,得到独特的心灵体验。把你们要准备的东西准备好。
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词,看到词语感受到什么吗?通过什么来感受的?
生:感受到美,用什么感受的
师:甜丝丝
生:我是用嘴巴感受的
师:
生:用心感受的
师:傻乎乎
生:心感受到的
师:白花花
生:用眼睛感受的
师:这些都是叠词。当你们在写文章时就能够得心应手。这些词语都是你们在槐乡五月中感受的。下面我们来一起感受。师书写课题,并引导学生书写。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读的再动情一点
生:读
师:请同学与师一起走进槐乡五月,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放音乐,师读课文。学生在哪里认真听。
师:通过你们的眼睛,老师看到了你们心里有想法有体会,谁来说出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槐花很白,
生:槐花很香
生:槐乡五月给我熏醉了
生:我没有吃,听上去肯定很好吃。
生:我看到了屏幕上的槐花饭看到都想吃
生:槐乡的孩子很快乐,闻到槐花,吃到槐花饭。
师:作者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感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师:默读课文找出香的地方。
生:读书并找。师说是描写槐花香的句子。
师:画好了就用眼睛告诉我。
师:我们在等一下。
师:谁把画的句子读给我听听。
生:在槐花开花的季节,傻乎乎的……
师:你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熏醉
师:你能把熏醉的感觉表演一下,谁为帮帮他。
生:说
师:你做一个动作,有点不好意思
生:做动作
师:你能用朗读让大家陶醉吗?
生:读;
师:如果你读书笑一点就好了。谁再来试一下。大家可以看她表情。
生:读。
师:傻乎乎的,把这个词读一遍,下课多读两遍,找找这个感觉。
师:找出更能体现香的句子。
生:读,浸在香海中了。
师:出示一段“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哪些词找一找,圈圈。圈好告诉我。试着把此读一读。
生: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
生读这些香,闻一闻是不是香味很远了。
师:浸在香海中了,为什么槐乡这么香呢?哪一句写到槐花多?
生:读着。一片白茫茫。
师:更能体现槐花的香,哪个字。两句话中有一个字。看课文读。可以默读。
师:你觉得为什么?
生:非常香。
师:用什么可以感受到香
生:用心感受
生:用鼻子闻。
师:五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季节,
生: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孩子只是用原文说,不是用真情说]
师:在这样一个季节,如果你就是槐花的孩子,我来问一问,你想干什么?
生:吃槐花饭,
师:你知道槐花饭怎么做吗?
[引导乱也]
师:等待五月,一定能够吃到槐花饭。
师:还想做什么。
生:去砍一些槐花下来
师:别去砍。摘一些就行了。
生:在家里冲一杯槐花茶喝。
师:与大家分享
师:他们嘴巴告诉我们
生:爽
师:他们告诉我们
生:乐
师板书香与乐
师:自己读。
生:读。
师:很多学生读的太投入了,老师了想读。给我鼓励。
师读。
生:带着槐花的香。
生:槐乡的姑娘就像是槐花,走到哪里,香味就飘到哪里。飘的非常好。
师:现在再来读一下,飘用得更好一点。
生:读“飘到哪里,哪里就有一股清香。”
师:小姑娘你先来读。
生分角色读
师:槐乡姑娘读的很精彩。要读通顺。
生:齐读。
师:小伙子该你们了。
生:齐读
师:香大大冽冽的。师板书,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有一位同学,用一首诗写出了他的心灵体验。我感觉你们用诗来表达。发给学生一些纸。
五月,洋槐开花了
香味儿飘满坡坡岗岗
……
生:读自己的诗。
下课。
在照片上写诗,办一个槐花展,抄一份给我,让我也享受享受。
谢谢老师!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