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5:47:04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一等奖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
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
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
生:吃过?
生:吃了?
生:饭否?
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与表扬。【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
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
生:君。
生:俺。
生:吾。【板:吾】
师:那“你”也叫什么?
生:尔。
生:汝。【板:汝】
师:“吾等”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
生:你们。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
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
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
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
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
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
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
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
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学生举手)
[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
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
生:“惠”是聪明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你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条文)
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的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曰”和哪个字比较像?
生:“日”字。
生: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师:那“禽”呢?
生:鸟。
师:生字都会了,意思也理解乐,那谁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表扬读正确)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认真听读,画句做记号)
师:你听出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听出了两处不同:一处是“孔指以示儿曰”,刚才同学读“孔指/以示儿曰”老师读“孔/指以示儿曰”;另一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学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还有补充:同学读“孔君平诣其父”,老师读“孔君平/诣其父”。
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停顿?不急着回答。你认真地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注释和图,想想句子的意思。读懂了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家/禽”是指“你家里的鸟”,所以“家”和“禽”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那你来读一读,读好这中间的停顿。
生:(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但“家”与“禽”有明显的断开。)
师:这里的停顿有助于读出意思,但在停歇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不能感觉中间断开了。再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句)
师: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这个句子,较好地读出乐停顿)
师: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之一,那发现之二是什么?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孔君平”是人的名字。
[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你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吗?
生: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接待客人。
师:“就”是句子中的哪个字?
生:乃。
(齐读句子)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孔”就是孔君平,“指”是“指着”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师:对谁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
师:说什么?
生:此是君家果。
师: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场景,聆听这次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我们把“君”代进去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
师:“此”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具体指什么?
生:杨梅。
师:什么意思?
生: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听出孔君平话里的什么意思?
生:这杨梅就是你杨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孔君平想考考他。
生:孔君平开玩笑——杨梅姓杨,你也姓杨。
生:随便问问。
生(私下):嘲笑讽刺。
师:是嘲笑讽刺吗?
生:称“君”是很有礼貌的,所以不是嘲讽。
师:想想神态、语气,会是怎样?
(生练习后表演读)
师:我们读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出来没有?他怎么说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谁能找出这两句话中相对应的地方?
生:“此(杨梅)”与“孔雀”相对应。
生:“果”与“禽”对应。
生:“君家”与“夫子家”相对应。
师:难怪开始就说“杨氏之子甚聪慧”,“甚”什么意思?
生:很。
师:这里的“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
师:这个“未闻”在这里有什么效果?我们删去对比读一读,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对比读两次)
师:听着听着,谁有发现?
生:加“未闻”就有否定“杨梅”不是我家的果的意思。
生:开玩笑中否定了别人的意思。
师:让我们表扬一下杨氏之子。
生(众):善哉!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想强调哪个词?
(指名朗读)
师:“未闻”还有什么好处?
生:让对方无以言对。
生:尊敬对方。
生:有礼貌。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朗读句子)
师:读好了这句,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第一句话。
(指名朗读第一句)
师:“甚聪慧”还表现在哪?
生:表现在“应声答曰”。“应声答曰”就是很快答出,这看出杨氏之子很聪明。
师:“应声答曰”是怎样的答?
生:不假思索地答。
生:斩钉截铁地答。
生:脱口而出地答。
(朗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想怎样夸这个孩子?
生:神机妙算。
生:博学多才。
生:聪明过人。
师:知道了这个人,记住这个故事,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先请困难学生读,基本流畅;再请中上学生读,该生读得摇头晃脑读(表扬),再请该生读,该生基本达到背诵。)
师:真好,咱们一次次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师:杨氏之子确实聪明,李老师也想会一会他,他又会怎样说?谁能改?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来者姓梅——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表扬一下。
生(众):善哉!
师:来者姓柳——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读到这儿是否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
(学生自信地背诵)
师: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善哉!汝等亦甚聪惠。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
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
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
生:吃过?
生:吃了?
生:饭否?
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与表扬。【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
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
生:君。
生:俺。
生:吾。【板:吾】
师:那“你”也叫什么?
生:尔。
生:汝。【板:汝】
师:“吾等”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
生:你们。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
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
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
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
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
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
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
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
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学生举手)
[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
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
生:“惠”是聪明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你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条文)
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的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曰”和哪个字比较像?
生:“日”字。
生: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师:那“禽”呢?
生:鸟。
师:生字都会了,意思也理解乐,那谁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表扬读正确)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认真听读,画句做记号)
师:你听出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听出了两处不同:一处是“孔指以示儿曰”,刚才同学读“孔指/以示儿曰”老师读“孔/指以示儿曰”;另一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学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还有补充:同学读“孔君平诣其父”,老师读“孔君平/诣其父”。
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停顿?不急着回答。你认真地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注释和图,想想句子的意思。读懂了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家/禽”是指“你家里的鸟”,所以“家”和“禽”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那你来读一读,读好这中间的停顿。
生:(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但“家”与“禽”有明显的断开。)
师:这里的停顿有助于读出意思,但在停歇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不能感觉中间断开了。再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句)
师: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这个句子,较好地读出乐停顿)
师: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之一,那发现之二是什么?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孔君平”是人的名字。
[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你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吗?
生: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接待客人。
师:“就”是句子中的哪个字?
生:乃。
(齐读句子)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孔”就是孔君平,“指”是“指着”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师:对谁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
师:说什么?
生:此是君家果。
师: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场景,聆听这次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我们把“君”代进去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
师:“此”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具体指什么?
生:杨梅。
师:什么意思?
生: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听出孔君平话里的什么意思?
生:这杨梅就是你杨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孔君平想考考他。
生:孔君平开玩笑——杨梅姓杨,你也姓杨。
生:随便问问。
生(私下):嘲笑讽刺。
师:是嘲笑讽刺吗?
生:称“君”是很有礼貌的,所以不是嘲讽。
师:想想神态、语气,会是怎样?
(生练习后表演读)
师:我们读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出来没有?他怎么说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谁能找出这两句话中相对应的地方?
生:“此(杨梅)”与“孔雀”相对应。
生:“果”与“禽”对应。
生:“君家”与“夫子家”相对应。
师:难怪开始就说“杨氏之子甚聪慧”,“甚”什么意思?
生:很。
师:这里的“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
师:这个“未闻”在这里有什么效果?我们删去对比读一读,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对比读两次)
师:听着听着,谁有发现?
生:加“未闻”就有否定“杨梅”不是我家的果的意思。
生:开玩笑中否定了别人的意思。
师:让我们表扬一下杨氏之子。
生(众):善哉!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想强调哪个词?
(指名朗读)
师:“未闻”还有什么好处?
生:让对方无以言对。
生:尊敬对方。
生:有礼貌。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朗读句子)
师:读好了这句,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第一句话。
(指名朗读第一句)
师:“甚聪慧”还表现在哪?
生:表现在“应声答曰”。“应声答曰”就是很快答出,这看出杨氏之子很聪明。
师:“应声答曰”是怎样的答?
生:不假思索地答。
生:斩钉截铁地答。
生:脱口而出地答。
(朗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想怎样夸这个孩子?
生:神机妙算。
生:博学多才。
生:聪明过人。
师:知道了这个人,记住这个故事,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先请困难学生读,基本流畅;再请中上学生读,该生读得摇头晃脑读(表扬),再请该生读,该生基本达到背诵。)
师:真好,咱们一次次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师:杨氏之子确实聪明,李老师也想会一会他,他又会怎样说?谁能改?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来者姓梅——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表扬一下。
生(众):善哉!
师:来者姓柳——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读到这儿是否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
(学生自信地背诵)
师: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善哉!汝等亦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了吗?
生:做好了。
师:看着老师,对!就是这种状态。初次见面,老师先自我介绍下。我姓干,干干净净的干,大家可以叫我——
生:干老师
师:我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像厦门一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那儿山美、水美,人更美,到我的家乡去看一看。(课件展示大连风光)
这就是我的家乡——大连,一座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老师诚挚地邀请同学们与在座的各位老师有机会到大连走走看看,看看北方的海,尝尝当地的海鲜,听听早已风靡网络的大连话,感受一下大连人所独有的热情。干老师啊,这是第一次到厦门来,非常期待能与梧村小学的五五班的同学们同台学习。在这之前就了解到咱们班的孩子擅长积累古诗名句,让我来见识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言必行——
生:行必果
师:与朋友交 ----------
生:言而有信
师:读书破万卷——
生:下笔如有神
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真不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老师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朗读水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齐——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最后一字读“yĬ”,当“了”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就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再读这句话,子曰:——齐
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可以做大家的老师。其实平时呀,我们也积累不少这样的句子,你们能说上几句吗?说说看,你来!
生1:我在我们学校走廊里看到了:微笑是最美的。
师:哦,其他同学看到的是一样的吗?我们平常见到过类似这样的语言吗?像日积月累中学过的,你想说?
生2:我在学校的墙上看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真好,还有吗?你说,孩子!
生3:我在书上看到的,一日不读书,百日荒芜。
师:真不错,还有吗?你说!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
生4:……
一、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才叫——
生:文言文
师:今天这节课啊,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们准备上课。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的文言文,题目是——
生:《杨氏之子》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手伸出来!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什么意思?男孩子说!
生5:在古代的时候,有个姓杨的是姓杨的一户人家的儿子
师:真好!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不仅可以当儿子,还可以当女儿。老师是姓干人家的女儿,你们称呼我干氏之子,也可以说是干氏之女,你们能不能介绍自己啊?说说看!
生6:我是许氏之子
师:你来说
生7:我是邓氏之女
师:真聪明,你说
生8:我是刘氏之子
初读感知
检测预习情况:
师:恩,孺子可教也。课文预习了吗?那我们来检测预习?
生:可以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的生字,会读吗?
生:会!
师:一起来!(课件出示生字:梁国、聪惠、诣、乃、曰、禽)
生齐读生字
师:节奏再快点,会更好。齐——
生再齐读生字
师:这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读读看
生自由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喜欢齐读,既然喜欢齐读,那就把声音放开,大大方方地读。“梁国”齐!
生齐读
师:会读了,会写吗?
生:会
师:都会吗?同学们再想一想,用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写好了吗?我们来检测!翻到12页的背面,注意听,老师连读三个词,听清楚了再动笔写:梁国、聪惠、禽
生写词语
师: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对照大屏幕,自己来批改,全对的举手。挺好的,来,你哪个字写错了
生9:“禽”字写错了
师:哪错了?
生9:我把“禽”字人下面的点漏掉了。
师:那现在记住了吗?有没有同学把聪“惠”写成了智慧的“慧”?老师要告诉你们,其实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都当聪明讲,而现在的意思多了,像仁爱、智慧、善良都可以。但在听写本课生字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还要尊重文本,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
(二)朗读课文
师:错的同学在错字旁边再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全对的同学选择一个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再写一遍。写好了吗?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课件出示课文)
生自由读文
师:谁第一个来试试,男孩子来!
生10: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字音上有问题吗?没有,请坐!谁还想读?男孩子来读,从题目开始!
生11:《杨氏之子》……
师:读是读得很准确,如果把声音放出来,更好些。看来课前预习挺充分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
生12:应该是这样的,杨氏的儿子招待客人.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为设果的意思是,给客人摆上水果,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写在字单上。我们在读多音字时,是根据它的意思来练习它的读音的,现在来读两遍。
生读
师:再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
生:应声答曰
师:对啊,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味道,老师来试试,行吗?请听老师读。(老师示范读)自己读读,在哪停顿好?
生自由练习读
(课件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是否合适?再一起读读,体会体会。
生对照大屏幕练习朗读
师: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们特别喜欢齐读,呆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大大方方地大胆齐读,那么现在,谁想读读这篇课文啊?男孩子,你来试试
生1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啊,停顿啊,再鲜明一些,这味道就更足了,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生练习读此句
师:就是这种味道,谁还想读读?来,你来试试
生14: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三、精读品味
师:读得好,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现在我们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的方法是一样的,那你们平时怎么理解诗句的呀?你有什么方法?
生15:我是借助图片、注释来理解
师:你还有好方法吗?你来
生16:我是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17:我就查字典
师:对啊!这又是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和工具书,你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18:其实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老师觉得用上这些方法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自己先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读文
师:老师发现有些词挺难理解的,但注释当中又没有。来,我们来请学习小帮手来帮忙,有了它的帮助,看看能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课件出示难理解的词的意思)
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大家一起来看看。
生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研讨,理解意思
师:好,同学们交流到这,还有哪些是小组没解决的?都理解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从头到尾地来讲讲,来,男孩子来讲,其余同学用心听,有疑义呆会儿指出或纠正。
生19: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到他们家,刚好父亲不在,儿子出来接应。儿给孔君平摆放了水果,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吗?”他儿子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禽。”
师:有疑义吗?你来
生20:杨氏子应该指的是他们家的孩子
师:对,很正确,还有疑义吗?还有哪些听出来了?你来
生2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里是指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此是君家果。”
师: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是什么意思啊?你说,把这句话完整地说出来。
生22: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问那孩子
师:是问吗?注意标点
生22:是说
师:那示什么意思?
生22:是告诉他
师:是吗?请你看看注释
生22:给他看,说:“杨梅跟你同一个姓,这是你家的果子吗?”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就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且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自己练习说说这句话。
生练习说
师:会说了吗?
生:会
师:那象刚才这样,来这篇古文从头至尾来说一说,赶紧说吧
生练习说
师:好,先说到这,老师刚才发现有个男孩子特别善于倾听,老师漏掉的东西他发现了。请你讲给大家听听
生23:这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里的禽字应该是鸟的意思
师:对啊,学习小帮手当中告诉你们了,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23:我可没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师:是您家的鸟。同学们听清楚了吗?那到现在为止,这篇古文的意思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我们试着来对读,那何为对读呢?就是老师读白话文,你们来读文言文。这对读啊,可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就行了,咱们试试,注意力要集中啊。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特别聪明。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特别聪明。
生:甚聪惠
师: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就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生: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这才读出味道来了,请再读这句话,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随声回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挺好的,初次合作就如此默契。话说啊这孔君平到杨氏子家去拜访他的父亲,可未曾想他父亲不在,于是啊,就把他儿子叫出来了,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看看杨梅,再看看眼前这杨氏小儿,眼珠一转,他在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想看,他想些什么呢?你说
生24:为什么摆放了杨梅?
师:是吗?孔君平想他怎么把杨梅端上来了?来,你说。
生25:他应该会想区区一个小孩子不可能那么聪明呢,今天刚刚好有个机会,所以我要考考他。
师:他怎么问倒他?你问问。
生25:就是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师:他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你说
生26:杨梅杨梅,杨梅第一字开头是杨,杨氏子开头也是杨,所以孔君平专找这机会来考杨氏子。(师板书)
师:你一下子就猜透了孔君平的心思,但是能转换成孔君平的心理活动来说吗?孔君平心想,接着说。
生26:孔君平心想,今天正好有杨梅和姓杨的一个人
师:杨梅的第一字是杨,杨氏子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你杨氏子聪明,我何不以姓氏做文章来考考你啊。那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他也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才对孔君平说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你来说。
生27:他回答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姓孔,孔雀有孔字。
师:想一想,杨氏子心里怎么说的?
生28:他心想,孔君平居然用这考我,他是考不倒我的,我也这样回答他吧。
师:真是一种机智又聪慧的回答!请坐。你还想说,你说。他心里会想什么?
生29:你说我和杨梅都有同一个字,那你名字的开头和孔雀开头不是一样的字吗?
师:真聪慧,这孔君平和孔雀都有孔字,既然先生你这样考我,那我就有同样的方法来回答你。那我还有疑问,为何杨氏子不干脆直接说:“孔雀是你家的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谁体会到了这其中的奥妙?这问题有点难度哦,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研讨研讨。
生交流研讨,教师随机点拨。
师:你来说
生30:就是杨氏子虽然心里不服气,可是如果直接这么回答的话,就会觉得太直接了,这样说委婉一点。
师:这样的回答更委婉。恩,还有想法,女孩说/
生31:可能是出于对孔君平的尊敬才这么说
师:的确如此。这杨氏子既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再读一次,儿应声答曰,齐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若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这会怎样回答呢?你说
生32:未闻李子是你家的果。
师:非常好,还能说的更有礼貌些,你想说?
生33: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来者是梅君平呢?你想说?
生34: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这就是应声答曰,若来者是黄君平呢?谁能应声答曰。
生35: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
师:聪慧,还有
生36: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对啊。还可以是——
生37: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师:非常好
生38:未闻黄花菜是夫子家菜。
师:同学们都笑了,是不是在机智诙谐当中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刚才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再把这篇小古文读一读,就更能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读一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古文
师:其实古文啊,在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的,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谁敢尝试?(课件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女孩子,你来
生39:《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女孩子,这篇古文读得味道有点不对了
生40:《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古文在以前不仅是没有标点的,排版和现在还不太一样,从哪边读?(课件出示与现在排版不同的古文)
生:从右边往左边读
师:来,女孩子
生4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这篇《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能熟读成诵吗?试一试啊,我们一起再来一遍,《杨氏之子》齐
生:《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
师:真了不起,喜欢这篇小古文吗?
生:喜欢!
师:它出自于?
生:《世说新语》
四、布置作业
师: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咏雪》,还有许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都成了当地社会的上流人士,《世说新语》就是记载这些上流人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个,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能读懂它们,也会喜欢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 -------- 孔君平
杨 梅 --------- 孔 雀
课前谈话: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
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你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道朋友喊我什么吗?
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
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王家的儿女(众笑)
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
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
生:“之”就是“的”。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
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
师:你姓什么?
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
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师:“儿子”用“子”,你很会变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热烈的掌声)
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师板题)
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
生:杨家的孩子。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
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
(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评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出示古代小说《世说新语》的封面,并翻页出示《杨氏之子》,原汁原味介绍文言文,直观、清晰,学生易留下深刻印象。
师: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请大家翻开书48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很新奇,各自朗读课文)
师:谁尝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仔细,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两个多音字读得准,请你当小老师。
生:为wèi 应yìnɡ
(生齐读两遍。)
师:就像他这样,字字咬准,谁再读?
(一男生读)
师:口齿清晰,生字读得很准。
(课件:生字“惠”字变红)
师:“惠”什么意思?
生:这个惠在古代,是“智慧”的“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一起看看,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生:(齐)八个。
师:这八个注释,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
(课件:生字“曰”字变红)
师:一起读。
生:(齐)曰。
师:“曰”和什么字长得很像?
生:“日”字。
师:抬起右手,我们边比较边书空,(生抬起右手书空)又瘦又高的是——
生:“日”字。
师:又矮又胖的是——
生:“曰”字。
师:注意“曰”字中间一横不挨着“横折”。“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孔指以示儿曰,谁对谁在说?
生:是孔君平对儿说。
师:那么,这一句“孔”和“儿”后面应停顿,(出示:孔/指以示儿/曰),谁来读?
(一生读,停顿很生硬)
师: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有味道,谁再读?
(另一生读)
师:—齐读。
生:(齐)孔/指以示儿/曰。
(课件:生字“禽”字变红)
师:“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上部是“今天”的“今”,“今”jīn、“禽”qín,记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字。
师:(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鸟”。
师:“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自由练练。
(生各自练习朗读)
【评析】生字教学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各字突破。“曰”重形的比较,“禽”结合造字正音。“曰”“禽”意思的理解与准确断句结合起来。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读。
(一生读,不够流畅)
师:看着老师的手势,(边打手势边示范)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起来。
生:(和着老师的手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评析】乐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演奏者如何演奏,合唱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时,老师的手势就是无声的指挥,能够指引学生如何读出文言长句中的停顿和延音。
师 :都说停顿时读好古文的灵魂。提起手,让我们一起和着自己的手势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生一齐举起右手食指,跟着老师边画停顿边读)
师:这就是读古文的味道。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读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它的意思真能自现,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还没读你们就相信了。(众笑)合上书,看着我。我读完后明白这个小故事内容的,用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师加动作、表情演读,如读到“甚聪慧”竖拇指,读到“诣其父”做拜见的动作……)
(师读完,生热烈的掌声)
【评析】如果说前面的手势语指引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此处的态势语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呈现古文内容,帮助学生消除现代文与文言的隔阂,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
再读,抓人物,感知大意
师:掌声说明了大体明白了故事内容,要准确理解,我们还得借助注释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生轻声细读)
师:有问题吗?
生:“孔指以示儿曰”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是有点儿难。“指”后面省略了“杨梅”,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生:我不明白“夫子”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出示:“孔君平”、“孔”、“夫子”变蓝)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这都是指同一个人。
师:第一次称——
生:孔君平。
师:第二次简称——
生:孔。
师:第三次称——
生:夫子。
师: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
生: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师:(指坐在后面的原语文老师)你们的语文老师可以称夫子吗?
生:不可以,她是女的。
师:你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男性。孔子可以称为——
生:孔夫子。
师:孟子称为——
生:孟夫子。
师:孔君平也称为——
生:孔夫子。
师:(出示:“杨氏子”、“其”、“儿”、 “儿”、 “儿”、“君”变红)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生:指的都是杨氏子。
师:第二句中,“诣”和“乃”下面有注释。“其”是什么意思?
生:他的。
师:于是把他的儿子喊出来。他的儿子是谁?
生:杨氏子。
师: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出示填空:( )为( )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这里省略了“杨氏子”和“孔君平”。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甚至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评析】小古文五十五个字中,七个字有注释,十三个字表示杨氏子或孔君平的称谓,第三句中省略了“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抓住人物称谓,也就抓住了十三个字,抓住了古文不同用词、能省则省的语言特点。“抓人物,梳大意”是一个贴着文本的精巧设计。
师:现在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同桌先练一练,说 一说。
(指五名,每人一句,接讲故事)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课文用55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理解了故事,咱们合上音乐的节拍一起读,我读第1句,你们读后面4句。
三读,品对话,感悟聪惠
师:知道为什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后四句吗?
生:第一句是总的概括了杨氏之子的特点,后面四句写了一个小故事。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这叫总分的写法。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
师:课文中用这个“惠”来表示智慧的“慧”,现在写聪慧不能这样写。(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比较平淡)
师:师:“甚”是什么意思?
生:很。
师:不是一般的聪明,谁再读?
(一生又读,强调了“甚”字)
师:一起读。
(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的丛林里穿行,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写什么?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古文怎么写?把一篇古文读成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
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下来。
(生边读边圈画)
师:我们一块交流。
生:我觉得从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应声答的是孔君平的话,“此是君家果”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是浙江绍兴人,官至廷尉,掌管天下邢狱,相当于全国司法部长。不一般的身份,这玩笑开得也很有水平。这是你家的水果,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生:杨梅和你同姓,你们是一家。
师:这叫“听得明”。孔君平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杨氏子用什么和什么来回答他呢?
生:用孔雀和孔姓的联系来回敬。
师:用一句俗语,叫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么答?
生:未闻黄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甚聪慧,学了“禽”,立刻能用。如果来的是柳君平呢?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都能听得明、答得巧,这杨氏之子不是一般的聪慧,是(指板书)——
生:甚聪惠。
师:再读读杨氏子的回答,你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呢?
生:我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
师:什么叫应声答?
生:马上答。
生:立刻答。
师:那好,我是孔君平。(走到一生前)杨氏子,此是君家果。
生:(愣了一会儿,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这不叫应声答。(走到另一生前)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指着师)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指着生)杨氏子随声而答,这就叫——生:应声答。
师:现在我是孔君平,大家都是杨氏子,注意听孔君平强调的是什么。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分别强调君、果,生分别强调夫子、禽)
师:反应快、出语快,这就叫——
生:应声答。
师: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杨氏子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创设情境体会“应声答”的两方面:出语快、反应快,学生历经体验,对“应声答”把玩到位。
师:继续交流,你还从什么词语感受到甚聪惠呢?
生:未闻。
师: “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呢?
生:这样说显得有礼貌。
师: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感受。
生:这样说,听的人觉得很舒服。
师:你换了一个角度,从听话人的感受来体会。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呀,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了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甚聪惠”,从“未闻”、“应声答”、“听得明答得巧”三方面反复体会、揣摩、品味,关注语言,落脚语言。教学结构形成复沓的美感。
师: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一组,练一练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
(生分组练习)
师:哪一组来读?
(一组男生加动作、神态演读,惟妙惟肖,赢得热烈的掌声)
师:一起加动作、神态读。
(全班一起读,气氛热烈)
师: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还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那我们就定格在精彩的语言中,再现杨氏之子的聪惠形象,能背的一起背一背。
(配乐诵读)
拓读,听故事,引向阅读
师:同学们,出语不凡的孩子在《世说新语》里不止杨氏之子,有一个故事《咏雪》,讲的是谢道韫的故事,请大家闭上眼,边听边在脑海中再现故事的情景。
(师讲故事: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道韫的叔叔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孩子们谈论诗文。忽然间,天空中的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谢安就问孩子们:“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说:“像把盐撒在空中.”这时,谢道韫说——)
(出示:曰:“未若---------------------------。”)
师:“未闻”和“未若”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未闻”是没有听说,“未若”就是不如比作。
师:不如比作什么呢?
生:不如比作棉花飘。
生:不如比作鹅毛。
(出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这个故事,也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来表现谢道韫的——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语言”表现人物“甚聪慧”这条线,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道韫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早慧孩子的故事,比如,让梨的孔融,比如南昌有个孺子亭,是纪念徐孺子的。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上层名士的逸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2000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之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语言。所以,鲁迅对《世说新语》这样评价,读——
(出示:名士底教科书。)
(生齐读)
师:“底”就是“的”,这本小说聚集着上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如果你有兴趣,课后翻阅——《世说新语》(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音乐),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下课。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 (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好,于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师范背课文,然后几个学生轮流背诵课文,最后全体学生齐背《杨氏之子》,于老师在前面配合加动作。)咬文嚼字文本细读
师:你们会背了,于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最后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形容得有些过了。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 “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 ‘未闻孑L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学生分组写作)
师:(10分钟之后)请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 (师: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9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师:三角眼要注意了,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这要改一改。)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 “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更加说明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更说明杨修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修有教养。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杨修不假思索地说:“孔叔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即便是您姓孔,孔雀也姓孔。”孑L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杨修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杨修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孑L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掌声)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
align=center>孔雀
⑶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⑴
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一、 课前谈话师生互动
师:五(1)班的同学非常棒希望在这节课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特别的文章——《杨氏之子》(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齐读课题,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311:就是姓杨人家的一个孩子。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121:“氏”就是姓氏,是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你们理解得非常正确。“杨氏”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两个解释。第一,在古时“氏”特指女性,女的地位低下,嫁给姓马的就叫马氏,嫁给姓牛的就叫牛氏……第二种解释特指这户人家姓杨。
师:“之”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是“的”的意思。
师要求学生在书上记下来。
师:“杨氏之子”就是讲姓杨人家孩子的事。
三、初读课文,读通全文。
时间:8:15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生默读并思考。
师:谁来说说课文有什么特点?
生252:课文中的一个字代表一个词。
师: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
生411: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语言,这语言非常简练,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种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掌声鼓励!(板书:文言文)
师:文言文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老师昨晚数了一下,整篇文章只有55个字,加上标点15个,不上100个字就成了一篇文章,太简练了,但学法和现代文不同。
师:请同学们第二次默读课文,看看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在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儿举手回答。
生默读课文约两分钟。
交流反馈:
生26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你是句子的意思不明白。
生121:文中第一次称“孔君平”,而第二次却称“君”,这是为什么?
师:这是在字词上纠缠不清。
生231:孔君平是谁?
师:这是内容上的疑问。
生411:孔君平后面的那个字怎么读?
师:你是读音不清楚。
生152:父亲不在,为什么叫儿子出来?
师:你也是内容上不理解。
师小结:刚才几位同学的疑问有读音不明确;字词不理解。
时间:8:20
师出示课件:孔君平诣(yì)其父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yuē)
师:“诣”应读yì,请把音注在课本上。“为”是什么意思,请看图,什么叫“设果”?
生322:招待客人,摆上水果。
师:谁为谁设果?
生261:这个孩子为孔君平端上水果。
师:所以“为”在这里读weì,请注上音。
师板书:“曰”,问:这个字和哪个字太像了?
生齐答:日。
师:没差别呀?
生齐答:有!
生221:我打个比喻。“曰”太胖了,“日”太“瘦”了。
师:“日”像老师的身材,又细又长,这两个字笔画数一样,但样子不同。
师先板书“口”,然后在“口”中添一横。
师:这一横像舌头,舌头在说话就念“曰”,还有一种代表说话呼出的气。
生齐读课件上出示的三句话。
师:你们还有一些困难没说到。
生齐答:节奏停顿和现代文不一样。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停顿的地方用斜线标出。
师范读,生边听边做标记。
时间:8:25
师出示课件(有停顿标记的课文),让学生和自己所做的标记进行比较并更正。
生齐读课文。
四、指导学法,读懂课文
师:能顺当地读,够了吗?
生齐答:不够,意思还不懂。
师:可以怎么理解?有什么方法吗?
生231:首先要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看看这个字在文中的意思。还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边做小结边板书(查字典 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
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用上这些方法读懂文章。
时间:8:30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利用自学方法基本上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真的读懂了吗?
生高声齐答:真的读懂了!
师: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31说通篇文言文的意思。
师:文章会读,也知道了讲一件什么事,这就学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文章讲杨氏子有什么特点?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说。
生齐答:聪慧。
师:甚聪慧放在文章的开头起来什么作用?
生212:为行文作铺垫。
师:请一位同学来当孔君平?谁来乎?(无人举手)那肖老师来当孔君平,谁来和我配合当杨氏子?
时间:8:35
师生表演:
师:我乃孔老夫子也,杨氏子在否?
生212:低声——在。
师:杨氏子甚聪慧呀!你说在,我为什么还说不对?见父不在,叫儿子出来,可见关系不一般,两家很亲密。
第二次表演
师:杨氏子在否?
生:在也。
师表扬学生会用文言文回答了。
生212:在,在也,我来了!
五、品读文章,领悟语言艺术。
师:除此之外,还有谁?
生:孔君平(板书)
时间:8:40
师:用直白的方式读,直白就是去掉旁白地读。
生读:一二两组读“此是君家果”,三四组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妙在何处?
生412:孔君平逗杨氏子的。杨梅姓杨,你也姓杨,你们就是一家人。
师:这是长辈对晚辈开玩笑,是在逗趣,现在请你们读出逗趣的语气。
生齐读:“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如何回答,回答妙在哪里?
生221:孔雀姓孔,孔君平姓孔,他们是一家。
师出示课件:
因为杨梅是杨家的果子,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你认为杨梅是杨家的果子,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谁能填,谁就读懂了。
师依次指名回答,体会语言的精妙。
师:你还能用上其他的关联词吗?
生342:“之所以……是因为……”
生152:“既然……就……”
师:杨氏之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答:“应声”
师:从“应声”你发现了什么?
生311:杨氏子反应快。
师:说明杨氏子聪慧。(板书:反应快)
师:老师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可以去掉两个字。
生:“未闻”
师:为什么文中要用上“未闻”这两个字?
生461:因为杨氏子是晚辈,要尊敬长辈。
生341:长辈逗晚辈,但晚辈不能逗长辈。
师:请试读杨氏子的原话。
生齐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看看这两句话读起来语气有说明不同?
生121:加上“未闻”语气比较柔和。
师:这是他的什么特点?除了反应快,还看出他什么?(师板书:有礼貌)
师:既然他的语言这么精妙,请再读读他们的对话。
生齐读对话。
六、拓展延伸,想象表达。
师:在正常的情况下,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之后,孔君平还会说些什么呢?
生221:妙!妙!妙!杨氏子甚乃聪慧!
生231:妙哉,妙哉!
生121:真乃妙语!
生152:后生可畏!
师总结。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默读:
(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个话题“语言的艺术”,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请大家看看。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一个小小的问题,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
生:罗斯福没有告诉他的朋友。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罗斯福说:“我也会保密”,说明罗斯福没有告诉朋友。
师: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齐读课题──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范读: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
2、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
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
师:读得很不错!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5、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
align=center>孔雀
⑶
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讽刺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大家认为讽刺的说法恰当吗?讽刺是用在对立的双方。
生:我觉得孔君平在这里不是讽刺,因为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我觉得是孔君平在考考杨家小儿是不是传说的那么聪明。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5、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6、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⑴
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