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5 19:55:03
别踩了这朵花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小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消化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小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消化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 导入
1、板书:别踩了这朵花
问:你能用不同的语气读这句话吗?(严厉、不耐烦、和蔼、劝告)
2、出示冰心照片
问:这是谁?说说你对她的了解?
师:这样一位充满爱心的大作家,她会如何说这句话呢?
学生各抒己见,试着读一读。
二、 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师:被称为世纪老人的冰心奶奶一生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在他的作品中和我们谈友谊谈母爱谈生命。冰心奶奶也看到了这朵花,她是这样说的——
1、师配乐范读课文。
问:冰心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问:你能在第一小节中找到冰心奶奶爱心的词语吗?(指导朗读)
问:这究竟是一朵什么样的话,值得冰心奶奶去爱?
出示学习要求:
(1)自己读2-5小节,独立思考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花?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多出来。
(2)与小组同学交流。
板书:这是一朵( )的小花。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师:冰心奶奶是爱孩子的,她正在柔声细语的和小朋友交谈着。展开你的想象,把自己当成冰心奶奶给同桌读一下。
给学生配乐朗诵。
三、 精读诗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师:冰心奶奶不仅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幸运、快乐、勇敢的小花,她还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名读地6小节)
问:冰心奶奶的心思你们懂了吗?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语言练习: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懂了————————————。
师:这充分的证明了冰心奶奶的爱心无处不在。(适时板书)
四、 拓展
问:我们也可以把爱心洒向哪里?(校园了,上学路上……)
师:再看看题目,你觉得这句话包含着什么?(对小花的爱、对孩子的爱、对一切的爱)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爱飞进冰心奶奶的世界,齐读这首小诗。(板书)
推荐冰心的相关读物:《雨后》《纸船》《一只小鸟》来感受冰心奶奶的爱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小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消化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小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冰心对消化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一、 导入
1、板书:别踩了这朵花
问:你能用不同的语气读这句话吗?(严厉、不耐烦、和蔼、劝告)
2、出示冰心照片
问:这是谁?说说你对她的了解?
师:这样一位充满爱心的大作家,她会如何说这句话呢?
学生各抒己见,试着读一读。
二、 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师:被称为世纪老人的冰心奶奶一生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在他的作品中和我们谈友谊谈母爱谈生命。冰心奶奶也看到了这朵花,她是这样说的——
1、师配乐范读课文。
问:冰心奶奶告诉了我们什么?
问:你能在第一小节中找到冰心奶奶爱心的词语吗?(指导朗读)
问:这究竟是一朵什么样的话,值得冰心奶奶去爱?
出示学习要求:
(1)自己读2-5小节,独立思考这是一朵什么样的花?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多出来。
(2)与小组同学交流。
板书:这是一朵( )的小花。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在学生汇报的时候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师:冰心奶奶是爱孩子的,她正在柔声细语的和小朋友交谈着。展开你的想象,把自己当成冰心奶奶给同桌读一下。
给学生配乐朗诵。
三、 精读诗歌,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
师:冰心奶奶不仅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幸运、快乐、勇敢的小花,她还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名读地6小节)
问:冰心奶奶的心思你们懂了吗?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语言练习:冰心奶奶,您的心思我懂了————————————。
师:这充分的证明了冰心奶奶的爱心无处不在。(适时板书)
四、 拓展
问:我们也可以把爱心洒向哪里?(校园了,上学路上……)
师:再看看题目,你觉得这句话包含着什么?(对小花的爱、对孩子的爱、对一切的爱)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爱飞进冰心奶奶的世界,齐读这首小诗。(板书)
推荐冰心的相关读物:《雨后》《纸船》《一只小鸟》来感受冰心奶奶的爱心。
教学内容 《别踩了这朵花》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冰心对小花乃至对孩子们的爱心。以小见大理解“冰心的爱心无处不在”这句话,从而对冰心的仁爱之心有初步的感知。
2.知识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冰心在这首诗中与小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
3.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冰心在对我们说什么在告诉我们什么。感受冰心的仁爱思想,使学生达成共识。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准备录音机、图画。 教学设计 一、了解冰心,导入新课
1.每人分发一张图画,图画内容:马路边有一棵开黄花的公英。让学生交流如果自己在马路边看到这朵蒲公英会怎么做?
2.利用单元首页,本课文前的导语,总体了解冰心。
3.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有关冰心的资料
4.创设倾听意识,将学生带入与作家,对话交流的阅读心态中,在冰心奶奶的创作中主要突出“母爱,儿童、自然”这三大主题,她的作品充充满浓烈的仁爱思想,不信,你听,冰心奶奶对我们说——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合上课本,一边欣赏图画,一边听老师读诗歌。
二、朗读课文,感知理解
1.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达到“读通,读懂”的基本阅读要求。教师将图画一一贴在黑板上,配乐读诗歌。
2.读后以“冰心奶奶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为话题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歌。
全班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发现。
4.在学生回答出“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要爱护那朵小花”基础上,教师追问:这朵小花引起冰习奶奶这样的关注,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朵小花呢?
板书:这朵小花很幸运,快乐、勇敢、顽强。
5.从诗歌的内在情感上进行指导,让学生想像富有爱心的冰心奶奶是怎样柔声细语地在和小朋友交谈,你现在就是冰心奶奶,你在和在座的小朋友谈话,你会以怎样的语气来讲话呢?(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升华认识,拓展延伸
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推而广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身边细微的爱,并愿意用爱心去对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和身边的人。
1. 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让学生思考:“你懂得了冰心奶奶的心思了吗?”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看到这朵蒲公英是的做法,深切感受冰心的爱。
3.让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的心思只是告诉我们要爱护蒲公英这朵小花吗?”
4.依托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别踩了这朵花》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别踩了这朵花》教学设计二
教师讲述:
学完了这首诗歌,你想说些什么,快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吧!
习题精选
一、我是小小书法家。
fen fang chi bang liang shuang kuai le piao yang
( ) ( ) ( ) ( ) ( )
duan song
( )
二、快乐挑错台。
1.我们大家饶着它走。( )
2.去年有一天,秋空明郎。( )
3.你看,它多永敢。 ( )
4.春风里漂扬着新衣。 ( )
三、快乐连线。
厚厚的 翅膀
春天的 芬芳
泥土的 气息
金黄的 棉衣
四、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去年有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妈妈给它披上________________,降落伞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的雪,给它__________,它静静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马路边上安家;它不怕_______________,也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理解。
1.这首小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你对“我的心思你们也懂,在春天无边的快乐里,这快乐也有它的一份。”这句话的理解。
邻水县合流镇中心小学
集体备课登记表
学校:合小年级:五年级(上)学科:语文课时编号:03
备课时间
2011.8.29主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第1周
课题2、古诗两首教材页码P5-6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自学提示(四个明确)1.学习第一首古诗。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3.会认生字词,会背、会正确默写古诗。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预设1、第二句学生不易理解诗意。2、诗句翻译不够连贯。
解决办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
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交流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
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由读大声朗读古诗,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认识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三)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流露在诗中的喜悦之情。(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机会哟,看谁最棒)
四先学
1.学生自学,读书思考问题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流程个人二次备课
2.教师巡视,监督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
(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
江畔倚簇
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
(二)比写生字
1.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行听写,如有错在组长处再听写
(三)比读古诗
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情况
(四)比理解诗意
1.指明反馈,其他可补充
2.齐读板书
五当堂训练
1.默写古诗
2.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教学反思
资料提供者:张贤容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所著,表达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内涵
2. 情感目标: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个人体验
3. 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新诗的鉴赏
诗的欣赏方法
诵读欣赏
1课时
相关录像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 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 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r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 ,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 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二、范读及朗读
(一)教师范读或放配乐录音带。
(二)指名学生朗读。
三、整体构思与思路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的”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再启发: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会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二)全书共7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欣赏点提示
(一)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二)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三)从诗的构思和流淌的情感中, 你能体会出诗人的个性特点吗?
鉴赏:正是因为作者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使得这篇作品更富艺术魅力。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总结: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是我”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画面表现之一是,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学生诵读,并试着背诵。
六、作业:
(一)朗诵、背诵该诗。
(二)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附板书:
离别的对象特别 营造的气氛轻松 意象的选择新颖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以上就是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部编版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六年级詹天佑教学设计 詹天佑教学设计一等奖
记金华的双龙教学设计一等奖 记金华的双龙教学反思
在作者笔下,每一个事物都富有生命力,它们跟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知识,有认知,跟人类一样需要从学校中汲取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语文花的学校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有关泰戈尔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文。
2、汇报朗读,点评。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四、学写生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择一段配画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四、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10 花的学校
跳舞狂欢
花孩子 冲出来 美丽、活泼、可爱、调皮
急急匆匆
上面就是三年级下语文花的学校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三年级下语文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开满鲜花的小路》课后练习题
长春版六年级下:《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语文A版语文六年级下:《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下:《春》教学设计
大家伙儿喜欢唱歌吗?唱歌可以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是解压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本册书的第一篇自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的方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另外,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
〔苍穹〕天空。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我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大自然的语言 与自然和谐相处(晨风、群鸟、星星……)
“我”是 苍穹坠落的星星 花之歌 无私奉献(装扮原野、芬芳清风)
诸元素之女 由花及人 远大追求(对光明心驰神往)
礼品、冠冕、祭献 高尚品格(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
上面就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教案设计 花之歌教案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客至教案设计 客至教案设计一等奖
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等奖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教案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 自己之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四年级下语文燕子教案设计 燕子教案设计一等奖
不知道大家对于语文课的印象怎么样?应该大部分女孩子都很喜欢上语文课,但是每个人对于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六年级语文下册大家要学习习作例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以及原文赏析。
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的站在我的位子前边。这样,我就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我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我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际上在闭上眼睛打瞌睡了。
“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字,我心里“扑扑”地跳,站起来了。
“你回答我的问题,这一课寓言作者是谁?”张先生在向我提问。
我张着嘴要答话,但只能“嗯嗯”的发声,眼睛四处张望,希望有谁给我一点提示。
我看见坐在侧边的叶志聪,他故意咧着牙齿,双手像要拉紧一个绳索。他真是我的救星!他的动作唤起我预习时的记忆,他“依”起牙齿拉绳索,对了,我急忙回答说:“作者是伊索。”
张先生叫我坐下,我偷偷嘘一口气,回头对志聪眨眨眼睛,是对他感谢的眼色。
放学的时候我拉着志聪的手一起走,志聪对我扮个鬼脸说:“你怎么搞的?坐在最前排也听不到先生讲书?你今天差点儿要留堂了。”
“别提了!说实在的,我不喜欢国语课,什么主题中心,什么词语解释,什么标点符号,什么文章体裁,这些东西都叫我发闷。”这是我的心里话。
“你不喜欢国语?我倒跟你相反,我觉得那是最有趣的一科,而且——你不喜欢也得啃,这是主要科,你不合格休想将来考到升中试!”
提起升中试,我就狠狠地把脚前一块石子踢得远远的。志聪要拐个弯向那边走了,我说了声再见,便独自走我的路。我心里想:我实在并不是十分讨厌国语,但是提起默书就害怕,又要听默,又要背默,每次总有十来二十个字不会写,每次派簿回来,张先生就把我叫到她身旁,责备我一番。
回到家里,妈妈叫我换了校服,说要带我到照相馆照相,我觉得奇怪。
回家的途中,妈妈才对我说了一点点儿:“小允,我们一家要移民到中美洲去了,你喜欢吗?我们一家坐飞机呢!”
我听了点点头,心里有点高兴,我知道伯父住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他在那边开了间商店。
听到了要移民,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不用再默书了,当然,我也知道将来到了外地,还是要再上学,也还一样要默书,但是,在那边,恐怕不用再默写那些艰深的中国字了吧?
我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发愁。
第二天回到学校,班主任张先生又叫我到教员室去,我心里想:“大约又要责备我默书不合格吧。不过,我最多让她唠叨两三次,以后啊,以后这里什么事也和我不关痛痒了。”
可这次,张先生却和蔼又严肃地说:“陈小允,这次我叫你来,不是责备你了;你看,你的默书进步啦,今次只错了五个字,只要你上课留心听讲,回家勤恳温习,以后一定会进步更快的。你要知道,你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自己本国的文字也写不好,那不是笑话吗?小允,看见你默书进步我真高兴,我特地送你一份小小礼物,希望你继续努力。”
张先生说完了,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图书,书名是:《怎样学好语文》。我接过张先生的图书,双手不禁颤抖起来。唉,我宁愿张先生像过去一样责备我,我真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昨天听妈妈说要移民外国,居然第一个念头是高兴用不着再默写中国字了,但是,张先生对我的进步多么着急呀!
我离开教员室,看看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不禁眼眶发热。回到课室的座位上,我翻开那本图书,第一段话映入眼帘: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美的环境,长期地孕育着中国文化,使中国语言成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
从来没有一本图书的内容这样震撼我的心灵,这一段话,好像有人用丰富的感情在我的耳畔诵读着。
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这本书浅显地介绍了中国语文的发展,然后分述丰富的中国语文,最后还讲述学好中国语文的方法。我一下子对中国语文知道很多很多,我有点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点送这本书给我,我放下了书,走到爸爸跟前,问爸爸:“爸爸,我们将来移民到中美洲,我还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吗?”
爸爸说:“我正为这件事操心。我知道那边华侨很少,没有为华侨办的学校。”
我听了吓了一惊。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现在念五年级,可是因为我过去不喜欢国语课,语文实在学得不好,大约实际只有三四年级的中文程度。
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我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熟新学的生字。我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语文的机会,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
我一连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每次都鼓励我;最近一次默书,我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到一百分!那天国语课,张先生拿出我的默书簿,高高举起:
“陈小允的惊人进步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们看,他学期开始默书总不合格,现在却得到一百分!”
有谁知道我心里绞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坐在我侧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
同学们都奇怪地注视着我。张先生走到我身旁,亲切地抚着我的头,说:“小允,你为你的进步而哭吗?”
我抹拭着泪水。站起来,呜咽地说:“张先生,我下星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全家要移民到危地马拉,我——我再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我的泪糊着眼睛,看不见同学和张先生的反应,只知道全班忽然异样的沉寂,张先生轻抚着我的头,叫我坐下。
离开这里的日子越来越逼近了。同学们都纷纷在我的纪念册上留言,声声叮嘱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忘记中国语文。
这天,是我最后一次上国语课了,张先生带来一扎用鸡皮纸封好的包裹,她对全体同学说:“陈小允是最后一天和大家相叙了。我们祝福他在外地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没有什么送给他,只送他一套由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希望他远离祖国后,还可以好好自修,不要忘记母语。”
我接过这套书,心里极度难过。下课后,同学们都围上来,有人送我一本中文字典,有人送我一本故事书。他们的热情,使我一直热泪盈眶。
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会把我的默书簿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2、齐读并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1、陈小允对语文课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板书:讨厌 喜欢)
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9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谁先说?
(:“奇怪,以前我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今天翻开语文书,却另有一番滋味。我的脑子忽然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的听张先生讲课。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
✧ “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可以看出他喜欢语文课。
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全神贯注”来说一句话。
✧ “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见了下课钟声。”这句话写“我”
的感受,其实时间并没有那么快,只是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所以才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下子”说明我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应出了我对语文态度的转变。
师:这一段直接地、明明白白地写出了陈小允的想法。此时,他的心里正在想…(课件3)
生:我还没听够呢,怎么就下课了啊!
张老师,你再多讲点吧!
师:你们简直就是陈小允了,谁能把这段话生动地读出来。
(指一人读后),让我们带着又期待又无奈的语气齐读。
3、品读放学后一幕,体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找到直接写感受的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谁还找到了陈小允喜爱和眷恋语文课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课件5)。
生:“这天放学回家,我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书“。”
师:你从“一口气读完”中读出了什么?
“我有点儿怪张先生,为什么不早送这本书给我,让我早知道中国语文是如此丰富多彩”
师:从这里我们读出陈小允对语文课实在喜欢得不得了。这也是直接写他心里的想法。
5、找出通过对话来表现心理活动的语句。(分角色朗读)
(1)分角色朗读爸爸和我的对话,(课件6)
师:听了爸爸说的话,我是怎么想的,有事怎么做的?
(我听了吓一跳。 “我惶然地拿出语文书….写新学的生字。)
(指导“急急”重读)
师:对,这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他对语文课喜爱和眷恋。
6、通过他的努力,最近一次默写,他居然一个字也没有错,得了100分!
四、细读品味第二部分(10——最后),感悟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1、默读10、15自然段,体会陈小允的“懊悔”
师:作为一名老师,我很理解陈小允,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
了。此时此刻他的心里有何感受?请同学们默读10、18自然段,划出描写他的
心理活动的语句。如果你能体会出他的心情,就用一两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
师:你划了哪句话,从这里读出了什么?
生:他很懊悔,因为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中国语文了。
生:他很痛苦,因为在他深深喜爱上语文的时候,却要离开他了。
师:你能读出他的懊悔和痛苦吗?
指名读,
2、轻声读16——19自然段,感受张先生的教育,明白张先生的可敬。
(1)默读自悟。
师: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默读16、17、18自然段,想: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陈小允想了什么?
(2)师生交流,加深感悟,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做了什么?张先生做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讲述
(3)角色体验,感恩师爱。
师:如果你是陈小允,你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实实在在的爱与期待吗?你想对这样一群可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说点什么?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我们再也找不到陈小允讨厌语文的影子了。年少无知的陈小允“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语文是什么?中国字是什么?祖国是什么?让我们追随陈小允的生活,去他离开祖国的那一瞬间去寻找答案。
(课件15)师:一天后,陈小允跟家人乘上了去危地马拉的飞机,他手捧同学们送他的中文字典、故事书;他眼望和蔼的张先生和志聪这一班同学;他注视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回首熟悉的校园和城市;他热泪盈眶,他在心里深情地说:(别了,敬爱的张先生!别了,亲爱的同学!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朋友!)他还在说:(别了语文课。)
五 结束语:孩子们,“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可贵” (板书)这句话多值得我们深思啊!陈小允的千种思绪,万种语言,都化作对祖国、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和眷恋!什么是语文?语文不是枯燥的字和词,而是纯洁美好的师生情感,而是难以忘却的祖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永远也离不开的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啊整理介绍的关于别了语文课原文赏析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简单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想了解更多语文教案设计的内容,欢迎关注我们。
设计理念:
①把教材当作例子,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挖掘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
②以人为本,遵循常态下学生的一般阅读规律。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引领学生在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主动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认识的深化,兴趣的拓展。
④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行进在语言的基石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进一步明确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3.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5.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继续练习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点,感受蕴含的道理,提高阅读能力。
2.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第一课时
一、揭示学习内容。
二、初步接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中心。
三、简要介绍人物。图片、生平、成就。
四、引导练读课文。
1.引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2.学生自由练读。
3让学生自己说说练读方法与目标。
4.抽样检查练读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抽样方案。
5.学生再次回报阅读收获。
6.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梳理课文板块。
教师不作分段提示,让学生自己琢磨出课文板块。一般把课文分成三段。
六、品读最后一节。
1.挑战读。
2.以采访挑战成功者的方式,让学生练习采访,并感悟读书方法。
3.教师引领,提升学习方法:品词析句,读懂课文最后一节。哪些词语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为什么?
4.小结:竺可桢的话鲜明地反应了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人;竺可桢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只有通过长期、精确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样一个道理。
5.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节。
七、积累文中词语。
八、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观察分析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激发研读兴趣。
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2.讨论解决思路。
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
4.引导得出结论。
二、品读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
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读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读。
2.评读。
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
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
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动作、心情,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语言、动作,感悟情境,自由发挥。
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
6.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推荐几位同学上台表演。
四、激发思考兴趣。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五、宽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六、深度拓展阅读。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
2.交流: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9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几个长句子。
3、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学生交流。
三、抓住词句,读中感悟
品读1——5自然段
1、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竺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请把你感受深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感受。
4、学生交流的同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一年前,小男孩对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不能确定;一年后,他带着爷爷的嘱托,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你们瞧,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
二、抓住词句,重点感悟
(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意思。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丽的画面。
3、学生交流。
4、欣赏画面。师配乐描述画面:春天来了,风婆婆轻轻地抚摸着河水,河水泛起了微波;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也被婆婆吹醒了,她伸了伸懒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她悄悄地从柳树身上滑过,柳枝上长出了嫩黄的小芽;在她的爱抚下,杏花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了。同学们,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几个词语,把春风都写活了,多么美丽的画面呀。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5、指导感情朗读。配乐读。
师过渡:这一天,小男孩终于等到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这可是一年的期待呀!他第一个想告诉的人一定是——竺爷爷。那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指导读“竺爷爷!竺爷爷!”
听到小男孩这急切的喊声,竺爷爷赶忙走出书房。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
出示句子:“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1、学生自由读。
2、将爷爷说的话和小男孩说的话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
3、出示提示语,同学们再读读这段对话。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说:“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说:“是。”
4、创设对话场景,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想一想,在括号里加上哪些词语能够更形象、更具体地描述竺爷爷和小男孩当时对话时的情景?学生交流。
出示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小男孩看到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那么的激动、那么的兴奋,是因为——他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引导学生体会)竺爷爷也很激动、很兴奋,是因为——他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想看看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吗?
出示杏花图和句子: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1、自由读句子,理解“捧出”“郑重”。
2、学生交流。
“捧”是小心翼翼地端在手心。(生做动作)可见,对于爷爷和小男孩来说,这朵杏花实在是太珍贵了!感情朗读这2句话。
“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
从“郑重地记下”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是——严谨、一丝不苟。
(板书: 一丝不苟)
师:是啊!这可是第一朵杏花呀!要知道竺爷爷等了一年的时间,此时,他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兴奋呀。(教师引读)我仿佛看到了竺爷爷在书房里认真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板书:郑重地记下)
竺爷爷不仅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说的。
品读第十六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此时,小男孩会心悦诚服地对竺爷爷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4、师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是通过长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板书:精确 细致)
(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配乐)
你们看!他就是竺爷爷。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从1917年开始,他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数据,这为他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巍巍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在他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引读。
(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拓展延伸
1、通过第二次观察杏花以及老师的介绍,相信大家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竺爷爷说,老师很想知道你们会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留心周围的事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3、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四_案例_课文_教学反思_课堂实录_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2、你知道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3、板书《第一朵杏花》。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年中小孩子牢记竺爷爷的话,当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时,
他是如何告诉竺爷爷的呢?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5、导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说从这一大段中你体会到了竺爷爷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第一朵杏花》教案之四,第一朵杏花,希望对你有帮助!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