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5 15:47:03

米芾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米芾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1、米芾学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与技能】

1.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2.加快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 反复训练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4. 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内涵,使其懂得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

3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事情的要领及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读说结合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3、指导朗读,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自然吸纳新知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并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米芾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三幅书法作品透射出宋代书法大师的功力和水准。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给你了怎样的启示?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琢、枉纠正生字读音。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强化字的正确读音。操作手法点:出错学生先读正确,线:再找3名学困生正确读音,学会生字,面: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互读或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他曾经跟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学字三年没有进展,先生还拿戒尺指着他让他回家放牛,但他不甘心。第二次,跟一位秀才学写字,秀才以五两纹银一张纸,“买纸教字”的方法让米芾学书法,米芾也由起初的不解到最终成功的故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秀才采取了什么样的的方法让米芾习字的呢?秀才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带给了你这样的启示?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秀才以五两纹银一张纸,买给米芾纸,在这样的纸上写字,让米芾倍感压力,令他感受到纸的珍贵,谨慎下笔,用心写字。他懂得了学写字不仅要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突出了学写字方法的重要。秀才在临走时也将五两纹银作为礼物还给了米芾,而米芾也深切的懂得了他的苦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和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心中不服,但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 “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七、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米芾学书》读后感:

通过读这篇文章,懂得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和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2、米芾学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2.加快阅读速度,训练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时间内,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 反复训练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4. 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内涵,使其懂得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

3让学生懂得只有掌握事情的要领及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过程与方法】

1、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读说结合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3、指导朗读,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自然吸纳新知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感悟无论学东西还是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并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米芾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三幅书法作品透射出宋代书法大师的功力和水准。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带给你了怎样的启示?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琢、枉纠正生字读音。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形式强化字的正确读音。操作手法点:出错学生先读正确,线:再找3名学困生正确读音,学会生字,面: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互读或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他曾经跟一位私塾先生学写字,学字三年没有进展,先生还拿戒尺指着他让他回家放牛,但他不甘心。第二次,跟一位秀才学写字,秀才以五两纹银一张纸,“买纸教字”的方法让米芾学书法,米芾也由起初的不解到最终成功的故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秀才采取了什么样的的方法让米芾习字的呢?秀才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带给了你这样的启示?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秀才以五两纹银一张纸,买给米芾纸,在这样的纸上写字,让米芾倍感压力,令他感受到纸的珍贵,谨慎下笔,用心写字。他懂得了学写字不仅要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而且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突出了学写字方法的重要。秀才在临走时也将五两纹银作为礼物还给了米芾,而米芾也深切的懂得了他的苦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和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王献之学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心中不服,但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 “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七、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米芾学书》读后感:

通过读这篇文章,懂得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和合理的方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3、米芾学书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

目( )口呆 莫( )其( ) 心( )( )会

( )( )不舍 苦心( )诣

二、给下面词语写近义词。

晌午( ) 琢磨( ) 轻易( )

普通( ) 著名( ) 央求( )

三、修改病句。

1.我买了一本书籍。

2.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3.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愉快的。

四、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写好字的窍门是什么。

4、《米芾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5、《米芾学书》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米芾学书》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语文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chazidian.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米芾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

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米芾的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老师说道:“这就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 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 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 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 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 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 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附:《米芾学书》读后感: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学东西做事情如果盲目的、重复的做。

并不一定能过取得很好的结果,只有用心、得法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去领会。上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字写得很不好。再加上作业一多,字迹就更加潦草了,好像一条条毛毛虫。

妈妈也让我练字,可我练了好多也没效果。放了暑假,妈妈终于耐不住性子,给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培训班。第一天去,老师发给每个人一本字帖。然后,就开始讲横、竖、撇、捺这四个笔画,我把这四个笔画的要领都记在了心里。

放学后,我回到家,用钢笔在纸上写了一个字,和以前的字对比了一下,结果比以前的字漂亮多了,我高兴极了。我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都要用心去琢磨,才能干好。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学东西做事情都必须用心去领悟,掌握事情的要领才会有较快的进步和提高。

6、教案爬山24 米芾学书

21、爬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7、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文章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了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谏逐客书教案设计2021,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2、 学习本文的结构和主要主要论证方法;

3、 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

2、了解相关的语言知识。

三、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四、课文解读

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我们学写议论文的好教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三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四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五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五、写作特点

1.标准的议论文结构,“一、三、五”式结构。

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论点,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论证,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戛然而止,结束全文,为结论部分

2.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利害对举,论述得透彻有力,无可驳辩。如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得失对举,先君的纳贤与秦王的逐客形成强烈对比,以及第三段的重物与轻人对比等,都是极好的对比论证。

3.文章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作业

将最后两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附板书:

谏逐客书

李斯

一、绪论(第一段):提出论点——“逐客,窃以为过矣。”

1.穆公——五子之策——“遂霸西戎”

2.孝公——商鞅之法——至今治强       皆以客之功

昔              3.惠王——张仪之计——功施到今           ——国富兵强

先君之得    4.昭王——范雎之力——秦成帝业

(第二段)

事实                          1.异国之色、乐、珠、玉——取物 重物轻人

论证         今                                            ——此非所以跨海

二、本论                    陛下之失 2.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客    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二、                  (第三段)

三、四段)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论       常理 2.五帝三王,天下无敌

3.逐客实质——藉寇兵赍盗粮之举

三、结论:概括全文,照应论点。

(第五段)

8、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文章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化常识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写作“书”,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

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

二、作者简介

李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

1.人生启示

从厕鼠和仓鼠的对比中获得人生启示: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史记》

2.名利仕途

①     一只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仓鼠

1、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

2、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3、秦统一天下后,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4、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最为著名。

②     一只利欲熏心的硕鼠

1、引同窗好友韩非到秦国,又嫉妒其才能,将其设计害死。

2、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所有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3、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3.司马评价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三、背景简介

公元前238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四、各段分析

1、开头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

2、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

穆公求贤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用物与人类比,列举事实说明爱异国物、逐外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由物及人)

1)、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2)、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必出于秦然后可……

3)、弃秦乐取郑卫之乐……若是者何也?

4)、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4、理论概括论述,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得出结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五、全文结构(见课件)

1、表明观点——(逐客是错误的)    窃以为过已。

2、史实论证——(客有功于秦国)

穆公求贤士——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得范雎

3、类比论证——(不利统一大业)   爱异国物却逐外国人

4、归纳论证——(逐客危害秦国)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六、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拓展思维

一、文章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

上面就是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等奖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等奖

红烛教学设计 红烛教学设计一等奖

9、《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学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0、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说到改革,那真是有人支持有人反驳,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司马光劝谏王安石莫要改革,维持现状,但是王安石不为所动坚持改革的故事。下面是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让我们一块从这里来感受这个故事吧。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引导

1、小组交流作业。

2、诵读课文。

(二)品读拓展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三)研读课文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四)组织讨论: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提示: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6、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感悟深化

1、学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2、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3、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六)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上面就是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了,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一等奖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等奖

珍珠鸟教学设计及反思 珍珠鸟教学设计一等奖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一等奖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1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教学设计

古人喜欢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这么一篇描写清新自然的意境的佳作。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与朱元思书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及骈体文知识。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3. 学习本文抓住奇山异水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 品味优美语言,感受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奇山异水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预习:加点字注音

直视无碍( ) 急湍( )甚箭 互相轩邈( ) 千转( )不穷

经纶( )世务者 窥( )谷忘反 横柯( )上蔽

二、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障人。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于山水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三、写作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仕途失意,辞官引退后,隐居石门山,游山玩水,寄情于静。其作品中既流露出了作者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也含蓄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四、关于“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辞赋,形成于南北朝。该文体注重形式美,全篇以对句(即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其中以四字六字定句者,世称“四六文”。

五、关于古文中的“书”

“书”即书信,古人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脱胎于书信。

六、疏通语句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 (2)窥谷忘反

(3)有时见日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一百许里 (2)鸢飞戾天者

(3)经纶世务者 (4)猛浪若奔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负势竞上 (3)互相轩邈

(4)横柯上蔽 (5)风烟俱净

第 二 课 时

一、检测反馈

1、注音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注释重点字词的意义: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义:

(1).窥谷忘反。 ( )(2.)千转不穷。 ( )

4.掌握古今异义

(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猛浪若奔。( )

(3)经纶世务者 ( )

4. 掌握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 百 一百许里 ( )

猿则百叫无绝 ( ) 猿则百叫无绝 ( )

5.掌握下列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 (东西: ) (2)互相轩邈 (轩邈: )3)望峰息心

6.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二、熟读课文,探究学习

⒈第一层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⒉第二层写富春江的水“异”,请说出水“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的?

⒊第三层写富春江的山“奇”,请说出山“奇”在哪里?怎样写的?

友情提示:可从描写对象、写景角度去分析

⒋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析一析

⒌结尾时,本来在作者的感慨之后似乎已经是文足意尽,可以搁笔,为何又在最后处再次写景?

三、背诵课文

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① 蝉则千转不穷。 ( )

欲穷其林。 ( )

② 猿则百叫无绝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3. 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 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翻译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7.《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是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五、 课后提升

1、用夸张手法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 , 。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写山高、山奇,赋予山之动态的语句是 , , ,

4、通过蝉、猿之声来反衬山林之静的句子是 , 。

5、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照应的语句是 , :

, 。

6、《小石潭记》中通过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与朱元思书》中有类似的句子,它是 , 。

7、请赏析下列语句的妙处。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与朱元思书》中富春江的水与《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水有什么异同?

10、《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12、《与朱元思书》导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习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习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8分钟)

1、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一一明示目标一一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一一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一一齐读。(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习,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l、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习。(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乐高积木制作手工创意名片架
手缝束口式抽纸纸巾筒做法教程
用火柴搭建小房子模型图解教程
手工DIY做漂亮水晶海洋笔筒教程
如何应用英式六边形拼接法做好看垫子
手工制作做龙猫拉线钥匙包

本类热门作品

  • 一路花香说课稿一等奖
  • 《蜜蜂》教学设计一等奖
  • 古诗二首《春晓》《绝句》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大太阳的小房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 《妈妈生日快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 《六月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 《掌声》教学实录一等奖
  • 掌声教学设计一等奖
  •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太阳的话》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