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4 10:11:02

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1、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苏万仪 潘隽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般、篮、箩、瓦、灶、辈、俗、福、筋”,重点识记“篮、箩、瓦、灶、俗”的字形,能在老师引导下理解“德高望重”、“预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并按规范的格式抄写描写景物和习俗的句子。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称人”的传统习俗,并能看图借助提示说清楚孩子们做“百家饭”的过程,体会立夏节人们喜悦的心情。

预设: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把那么好的东西都拿出来?

(4)联系“习俗”,解答疑问

5、了解孩子们做了什么

(1)自读第3小节

(2)交流孩子们做了什么?

(“抓了几把米,拣了几根笋,讨了点香油,抽了几根柴”随机泛蓝)

(3)指导照样子用动宾词组概括并板书

板书:抓白米;拣嫩笋;讨香油;抽柴火

(4)引读下文,引导概括,体会情感

板书:摘豆荚;垒锅灶

(5)借助板书提示说说立夏节做“百家饭”的过程(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出示:每年到了立夏节,孩子们都会为做“百家饭”而忙碌起来……

(6)再读关键句,体会情感

引读:是呀,大家就这样忙碌着,不一会炊烟袅袅,野菜野笋和饭菜的香味飘就散开来,这时候孩子们——大人——年年如此。你们知道为什么孩子们也是这么忙碌要自己动手做百家饭?(生交流)

是呀,这不仅是大人们的希望,也是孩子们自己美好的心愿。

六、学习第5小节,了解“称人”的习俗, 体会立夏节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1、自读第5节,找出文中描写称人活动句子。

2、学习描写大人的句子

出示:大树下又支起一杆大秤来,两个大汉抬着,有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看秤花,立夏节称人活动便开始。(指名读,注意读音)

(1)看图理解:秤花(秤杆上的刻度就是秤花)

(2)根据提示理解:德高望重意思就是道德高尚,名气很大,很有名望的意思

3、学习描写孩子的句子

出示:男女孩子用手攥着秤绳,荡在空中,旁边的孩子唱着:“称猫哇,称狗哇,吃百家饭哪,长筋骨哇,长成个小官人哪(长成个小娘子啊)……指名读

(1)引读,随机理解“攥”“长筋骨”

(2)创设情境,反复引读,体会乐趣

引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打着拍子唱一唱,(生跟随节奏先整体读一遍)最后一句大家都掩着口,不好意思了,另一批小孩儿又上去称啦,看清楚是秤男孩还是女孩,想想应该怎么唱哦?(生再读)这一次是秤女孩子了,想想该怎么唱呢?(生再读)最后一句大家都掩着口,吃吃的笑着(做做动作)再也唱不下去了,看来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时候,另一批小孩儿又上去称了。怎么样,你们觉得称人活动开心吗?

七、总结全文,再读课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是呀,立夏节的景色是如此美丽(指板书),各种活动又让孩子们如此快乐(词卡)每当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立夏节就会想到那迷人的美景,还会回味起那些活动带来的快乐,重温长辈们美好的祝福,难怪他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江南最美丽的季节呀!(抓住关键词再读)老师忍不住要在这里加上一个感叹号,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教学重点:积累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简单介绍做“百家饭”的过程。

附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景物 习俗

抓米

梅子 拣笋

枇杷 吃“百家饭” 讨油

樱桃 抽柴

鸟儿 摘豆荚

杜鹃花 垒锅灶

称人活动 : 唱童谣

美 乐

第二课时

一、通过朗读,回顾立夏节的美景

出示图片以及1、6小节,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1、6小节

二、借助板书,练习说话

1、出示“吃百家饭”图片。

2、老师指引板书,带领学生回顾“做百家饭”的过程。

提示:可以用上“孩子们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3、同桌合作,借助提示,介绍“做百家饭”、“吃百家饭”的过程。

4、交流

三、出示介绍“习俗”的句子

1、朗读

2、教师小结:立夏节不仅代表着丰收季节的来临,更是寓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平安喜乐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了祝福和快乐的节日。

四、完成课堂作业

摘抄描写“立夏节美景”和“习俗”的句子,随机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连贯地向家长介绍一种立夏节的习俗活动。

2、阅读《立夏风俗知多少》

教学难点:感受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体会立夏节人们喜悦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立夏节,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1、儿歌引入

出示儿歌,自读,指名读。

2、自读1、6节,借助图片感受立夏节的美景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随机理解:般

3、看图,用指定句式说话,初步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句式:立夏节到了, 。(什么怎么样)

4、引读语段,揭示课题

二、反馈预习,学习字词:篮、箩、灶、瓦

1、出示图片,认识箩、篮、瓦、灶四样东西,认识四个生字

2、小结。

师:看来大家昨天的预习非常认真,已经借助图片认识了,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立夏节到了,人们都要举行哪些活动。

三、借助图片,初步了解文中介绍的立夏节习俗

1、看图,用句式说清立夏节的习俗:

句式:立夏节到了, 。(谁干什么)

(1)指名说,随机板书:吃“百家饭” 称人活动

(2)小结。

师:原来,立夏节到了,孩子要吃——百家饭,还要——。多有意思啊,想不想知道这个百家饭是怎么做的,称人又是怎么称的呢?那么就让我们仔细得来读读文章。

四、学习课文2-4节,了解吃百家饭的习俗

1、自读第4小节,找出与图片对应的句子

交流出示:孩子们围着锅子吃,村子里的大人围着孩子看,年年如此。(评价:你读文很仔细)

2、通过引读理解“年年如此”并质疑

3、再读第四节,找出年年吃百家饭的原因

交流出示: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评价:你很会读文章,找到了关键的句子。)

指名读

4、引读重点句,随机理解词语:习俗、预兆

4、学习第2小节,感受长辈对孩子们美好的祝福

(1)指名读,用一句话说清家家户户准备了什么。

(2)引读理解句子,引导质疑.

附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景物 习俗

抓米

梅子 拣笋

枇杷 吃“百家饭” 讨油

樱桃 抽柴

鸟儿 摘豆荚

杜鹃花 垒锅灶

称人活动 : 唱童谣

美 乐

第二课时

一、通过朗读,回顾立夏节的美景

出示图片以及1、6小节,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1、6小节

二、借助板书,练习说话

1、出示“吃百家饭”图片。

2、老师指引板书,带领学生回顾“做百家饭”的过程。

提示:可以用上“孩子们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3、同桌合作,借助提示,介绍“做百家饭”、“吃百家饭”的过程。

4、交流

三、出示介绍“习俗”的句子

1、朗读

2、教师小结:立夏节不仅代表着丰收季节的来临,更是寓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平安喜乐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了祝福和快乐的节日。

四、完成课堂作业

摘抄描写“立夏节美景”和“习俗”的句子,随机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连贯地向家长介绍一种立夏节的习俗活动。

2、阅读《立夏风俗知多少》

2、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

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 苏万仪 潘隽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般、篮、箩、瓦、灶、辈、俗、福、筋”,重点识记“篮、箩、瓦、灶、俗”的字形,能在老师引导下理解“德高望重”、“预兆”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并按规范的格式抄写描写景物和习俗的句子。

3、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称人”的传统习俗,并能看图借助提示说清楚孩子们做“百家饭”的过程,体会立夏节人们喜悦的心情。

预设: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要把那么好的东西都拿出来?

(4)联系“习俗”,解答疑问

5、了解孩子们做了什么

(1)自读第3小节

(2)交流孩子们做了什么?

(“抓了几把米,拣了几根笋,讨了点香油,抽了几根柴”随机泛蓝)

(3)指导照样子用动宾词组概括并板书

板书:抓白米;拣嫩笋;讨香油;抽柴火

(4)引读下文,引导概括,体会情感

板书:摘豆荚;垒锅灶

(5)借助板书提示说说立夏节做“百家饭”的过程(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出示:每年到了立夏节,孩子们都会为做“百家饭”而忙碌起来……

(6)再读关键句,体会情感

引读:是呀,大家就这样忙碌着,不一会炊烟袅袅,野菜野笋和饭菜的香味飘就散开来,这时候孩子们——大人——年年如此。你们知道为什么孩子们也是这么忙碌要自己动手做百家饭?(生交流)

是呀,这不仅是大人们的希望,也是孩子们自己美好的心愿。

六、学习第5小节,了解“称人”的习俗, 体会立夏节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1、自读第5节,找出文中描写称人活动句子。

2、学习描写大人的句子

出示:大树下又支起一杆大秤来,两个大汉抬着,有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看秤花,立夏节称人活动便开始。(指名读,注意读音)

(1)看图理解:秤花(秤杆上的刻度就是秤花)

(2)根据提示理解:德高望重意思就是道德高尚,名气很大,很有名望的意思

3、学习描写孩子的句子

出示:男女孩子用手攥着秤绳,荡在空中,旁边的孩子唱着:“称猫哇,称狗哇,吃百家饭哪,长筋骨哇,长成个小官人哪(长成个小娘子啊)……指名读

(1)引读,随机理解“攥”“长筋骨”

(2)创设情境,反复引读,体会乐趣

引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打着拍子唱一唱,(生跟随节奏先整体读一遍)最后一句大家都掩着口,不好意思了,另一批小孩儿又上去称啦,看清楚是秤男孩还是女孩,想想应该怎么唱哦?(生再读)这一次是秤女孩子了,想想该怎么唱呢?(生再读)最后一句大家都掩着口,吃吃的笑着(做做动作)再也唱不下去了,看来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这时候,另一批小孩儿又上去称了。怎么样,你们觉得称人活动开心吗?

七、总结全文,再读课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是呀,立夏节的景色是如此美丽(指板书),各种活动又让孩子们如此快乐(词卡)每当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立夏节就会想到那迷人的美景,还会回味起那些活动带来的快乐,重温长辈们美好的祝福,难怪他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是江南最美丽的季节呀!(抓住关键词再读)老师忍不住要在这里加上一个感叹号,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教学重点:积累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简单介绍做“百家饭”的过程。

附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景物 习俗

抓米

梅子 拣笋

枇杷 吃“百家饭” 讨油

樱桃 抽柴

鸟儿 摘豆荚

杜鹃花 垒锅灶

称人活动 : 唱童谣

美 乐

第二课时

一、通过朗读,回顾立夏节的美景

出示图片以及1、6小节,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1、6小节

二、借助板书,练习说话

1、出示“吃百家饭”图片。

2、老师指引板书,带领学生回顾“做百家饭”的过程。

提示:可以用上“孩子们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3、同桌合作,借助提示,介绍“做百家饭”、“吃百家饭”的过程。

4、交流

三、出示介绍“习俗”的句子

1、朗读

2、教师小结:立夏节不仅代表着丰收季节的来临,更是寓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平安喜乐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了祝福和快乐的节日。

四、完成课堂作业

摘抄描写“立夏节美景”和“习俗”的句子,随机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连贯地向家长介绍一种立夏节的习俗活动。

2、阅读《立夏风俗知多少》

教学难点:感受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体会立夏节人们喜悦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立夏节,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1、儿歌引入

出示儿歌,自读,指名读。

2、自读1、6节,借助图片感受立夏节的美景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随机理解:般

3、看图,用指定句式说话,初步积累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

句式:立夏节到了, 。(什么怎么样)

4、引读语段,揭示课题

二、反馈预习,学习字词:篮、箩、灶、瓦

1、出示图片,认识箩、篮、瓦、灶四样东西,认识四个生字

2、小结。

师:看来大家昨天的预习非常认真,已经借助图片认识了,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课文,了解一下立夏节到了,人们都要举行哪些活动。

三、借助图片,初步了解文中介绍的立夏节习俗

1、看图,用句式说清立夏节的习俗:

句式:立夏节到了, 。(谁干什么)

(1)指名说,随机板书:吃“百家饭” 称人活动

(2)小结。

师:原来,立夏节到了,孩子要吃——百家饭,还要——。多有意思啊,想不想知道这个百家饭是怎么做的,称人又是怎么称的呢?那么就让我们仔细得来读读文章。

四、学习课文2-4节,了解吃百家饭的习俗

1、自读第4小节,找出与图片对应的句子

交流出示:孩子们围着锅子吃,村子里的大人围着孩子看,年年如此。(评价:你读文很仔细)

2、通过引读理解“年年如此”并质疑

3、再读第四节,找出年年吃百家饭的原因

交流出示: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评价:你很会读文章,找到了关键的句子。)

指名读

4、引读重点句,随机理解词语:习俗、预兆

4、学习第2小节,感受长辈对孩子们美好的祝福

(1)指名读,用一句话说清家家户户准备了什么。

(2)引读理解句子,引导质疑.

附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景物 习俗

抓米

梅子 拣笋

枇杷 吃“百家饭” 讨油

樱桃 抽柴

鸟儿 摘豆荚

杜鹃花 垒锅灶

称人活动 : 唱童谣

美 乐

第二课时

一、通过朗读,回顾立夏节的美景

出示图片以及1、6小节,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1、6小节

二、借助板书,练习说话

1、出示“吃百家饭”图片。

2、老师指引板书,带领学生回顾“做百家饭”的过程。

提示:可以用上“孩子们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3、同桌合作,借助提示,介绍“做百家饭”、“吃百家饭”的过程。

4、交流

三、出示介绍“习俗”的句子

1、朗读

2、教师小结:立夏节不仅代表着丰收季节的来临,更是寓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平安喜乐生活的向往,因此这是一个充满了祝福和快乐的节日。

四、完成课堂作业

摘抄描写“立夏节美景”和“习俗”的句子,随机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用几句话连贯地向家长介绍一种立夏节的习俗活动。

2、阅读《立夏风俗知多少》

3、48 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

48 立夏节到了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箩、韭、煮、拣、柴、蚕、荚、灶、辈、俗”。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煮、柴、蚕、俗、灶”,比较“箩”与“萝”,重点指导写“煮”。理解“德高望重”的含义。

2、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

3、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过节时的欢快气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课文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并理解“德高望重”的词义。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立夏节的风俗,并感受到立夏节的快乐。

3、积累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

教学媒体 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小朋友,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流传至今。你知道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生交流。(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边吃月饼边赏月,清明节吃青团,去扫墓等。

4、每年夏天开始的这一天叫做“立夏”。立夏节到了,人们也会欢度这个传统节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人们是怎样过立夏节的。

揭示课题:48 立夏节到了(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立夏节哪些习俗?分别是哪几节介绍的?

2、交流问题。(第2-4小节介绍孩子们吃百家饭,第5小节介绍长辈们给孩子称体重。)板书:吃百家饭 称体重

三、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2-5小节。

1、自读2-4小节。

(1)自学生字。

(2)边读边思考:孩子们是怎样煮百家饭的?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字音:煮、柴(翘舌音),蚕、灶、俗(平舌音)

字形:比较“箩、萝”,

(2)交流问题,完成填空:

立夏节到了,孩子们先从家家户户拿了(白米)、(春笋)、(韭菜)、(立夏蛋)(香油)和(柴)等,然后在大树下的场地上(垒起锅灶),把拿来的食物(放进锅里煮),最后饭菜熟了,他们就(围着锅子高高兴兴地吃)。

3、默读第2-4节,边读边思考:立夏节孩子们为什么要吃百家饭?用“—”划出有关语句。

(1)生自读。

(2)交流,出示句子。

立夏节,孩子们要吃“百家饭”,预兆着他们会长得健康、聪明,是种庄稼的好手,会给村里人造福。(指名回答并齐读)

(二)学习第5小节。

1、自读第5小节,边读边想:立夏节长辈们为什么要给孩子称体重?

2、交流:立夏节长辈们给孩子们称体重也是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交流,出示

(1)大树下又支起一杆大秤来,两个大汉抬着,由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看秤花,立夏节的称人活动便开始了。

*理解:德高望重

*指名读,齐读

(2)男、女孩子用手攥着秤绳,荡在空中,旁边的孩子唱着:“称猫啊,称狗啊,吃百家饭哪,长筋骨哇,长成个小官人哪(长成个小娘子啊)……

*指导朗读。(欢快)

*小朋友,在称人活动中,长辈们会说哪些祝愿的话?如果你想许愿,你会许下怎样的愿望?

(三)学习1、6小节。

1、立夏节不仅是个欢快的节日,还是一个丰收、美丽的节日呢。

2、出示1、6小节。

(1)自读。

(2)指导朗读。

四、说话练习。

1、我喜欢立夏节,因为( )。

2、除了立夏节,你最喜欢过什么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 ),因为( )。

五、复习巩固。

1、抽读词语。

2、摘抄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摘抄下来(1、6节)

3、写字指导:煮

板书设计 48 立夏节到了

吃百家饭 称体重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吃百家饭习俗的内容教多,因此设计一个填空让学生清请楚楚地了解吃百家饭的过程。课文描写称人习俗的语句不多,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在研读中感受到立夏节的快乐。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各有侧重。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自信地表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在学文后的基础上说说其他喜欢的节日。

4、立夏节到了习题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一、比一比,看谁组的多。

植树 树 树 树

树叶 树 树 树

二、试一试,把下面的部分先组成字,再组词。

口+木=( )( ) 扌+妾=( )( ) 氵+票=( )( )

斤+欠=( )( ) 亻+火=( )( ) 口+未=( )( )

三、写一句话,用上下面的词语。

(1)和……一起——

(2)和……是——

四、读了《一片树叶》,我明白了 。

五、我国的植树节是 月 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节是 月 日; 节是 月 日。

我现在正在读 这本书,一共 页。今天我读到了 页。我最喜欢的词或句子是 。

好习惯之九:无论是看书还是写字,我们都因该有正确的姿势,不能趴着看书和写字。

这个单元的学习我能和小朋友一起探讨问题。 做到了( ) 基本做到了

( ) 还需努力

( )

我觉得我的进步是:

参考答案:

一、大树 种树 杨树;树根 树枝 树冠

二、困(困难) 接(接近) 漂(漂亮) 欣(欣喜) 伙(伙伴) 味(口味)

三、略

四、略

五、植树节是3月12 日

5、第四册《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

2、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5、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老师叙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

3、老师叙述:大家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立夏节到了》。

二、示题 读题 质疑

1、出示课题:《立夏节到了》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

(立夏节是在什么季节到来的?

立夏节到了,人们都会干些什么?

人们喜欢立夏节的到来吗?)

三、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根据拼音学习生字新词

义:锅灶(通过看图片让学生了解)

习俗:习惯和风俗

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释疑

1、在多彩的季节里,立夏节到了:梅子青  枇杷黄  樱桃红

(有声有色) 布谷鸟唱  杜鹃花红

练习:照样子写:桃红 ______ ______

2、立夏节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物:大米 春笋 韭菜 茶叶蛋

人:孩子们 大汉 长辈

风俗:吃百家饭 称人

练习:a:照样子写:雪白的大米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b:照样子写句子:小姑娘摘着肥大的豆荚。

(谁     干什么)

——————————————

3、整篇文章流露出人们的一种欣喜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最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到了)

五、小结

六、拓展练习

1、读补充文章《腊八粥》作者:沈从文

2、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吃百家饭  立夏蛋  称人

6、二年级语文下《立夏节到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1个。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秤人活动”的习俗。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

4、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体会立夏节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重点和难点:

1、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立夏节“吃百家饭”和“秤人活动”的习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课文中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

3、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体会立夏节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

2、预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师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

2、提问:你知道哪些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习俗?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出示图片)

3、师述:大家讲得很好。每年农历立夏,公历5月6日前也是一个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出示课题:49、立夏节到了(读题)

5、质疑。

二、一读课文。

请在课文里找一找描写立夏节自然景物的句子。

出示句子:

梅子熟了,枇杷黄了,还有那红得像宝石般的樱桃已摆在竹篮里上市了,不知不觉立夏节到了。

布谷鸟在田野里鸣唱,杜鹃花开得正红,正是江南最美丽的季节呀!

(1)学生字“枇杷”(出示图片)。

(2)指名读。比读。

三、二读课文。

1、指名通读课文。

(出示听的要求)

2、课文介绍了立夏节的哪些习俗?

3、分别是课文的那几节?

(出示)吃“百家饭”(2~~4)

吃茶叶蛋(2)

称体重(5)

4、学习2——4小节

(1)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读2——4小节,自学生字。

2)、用“”划出写“百家饭”习俗的句子。

3)、说说你的感觉。

(2)检查:

a读生字(提示“蚕”的第一笔。)

b读词语。(出示)

c出示句子:

立夏节,孩子们要吃“百家饭”,预兆着他们会长得健康、聪明,是种庄稼的好手,会给村里人造福。(读句子)

d交流感觉。

过渡:吃“百家饭”,预兆着孩子长得健康、聪明,那称体重又是怎么回事呢?

5、学习第5小节

(1)轻声读读第5节。

(2)质疑,解答。

如: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3)谁愿意来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

1、师:文中有三句省略句,你能找到吗?请你读一读,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2、奖励做个游戏:

春节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3、立夏节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人们的心里充满了欣喜。谁能用欣喜的语气读读课题。(指名读)

4、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

1、介绍有关立夏的小知识。(为什么吃蛋?称人的由来。)

2、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六、作业布置。

a:1、抄写字词。

2、了解不同的节气。

b:1、抄写字词。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选一个介绍给大家听。

7、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教学设计

老师的谆谆教诲让学生受益终生,八月已过半,即将属于教师们的节日又到了,在此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天天快乐。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介绍自己送给老师的礼物。

3、通过送礼物、说祝福等形式、大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情感。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5、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纸、水彩笔、胶水。

2、教学音带《我为老师唱首歌》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引出教师节的话题。

(1)提问:歌曲里说了什么?今天是什么节日?

(2)小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是全体教师的节日。老师在这一天都会和快乐,因为有很多的人会祝福我们。

2、幼儿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事例。

(1)老师平时都为你们做过什么?

(2)你想对老师说什么?你还想用什么方法表达对老师的祝贺。

3、播放教师平时工作的课件,幼儿认真观看,了解老师的辛苦。

4、幼儿制作礼物。

(1)请幼儿讨论:你想做什么礼物?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制作礼物。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礼物。

在歌曲《我为老师唱首歌》的音乐中,请幼儿为老师送上礼物并向老师说一句祝贺的话。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将幼儿制作的礼物布置成展示角,大家共同欣赏。

2.活动前可开展相关的社会活动,了解老师的辛苦。

3.可鼓励幼儿将礼物送给园长,其他班的老师或保育员。还可以组织庆祝教师节的全园大型活动,请幼儿表演节目,说祝贺的花语,送上自己自制的小礼物。教师对幼儿的祝贺白哦是感谢并提出心中的希望。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9月10日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关爱老师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大胆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早已学会儿歌《老师本领大》。

2.多张老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录音《生日快乐》。

3.每人一个小盘子,各色皱纹纸一小块。

三、活动过程:

1。用儿歌《老师本领大》引出主题。

以前我们学了一首儿歌,名字叫《老师本领大》,我们一起说一边。

老师本领大

老师老师本领大,

会折纸,会画画,

唱歌跳舞顶刮刮,

我们大家都爱她。

2.说一说你身边最熟悉的老师,长的什么样。

我们班有几位老师?谁能说一说咱们中三班的老师都长的什么样?(请个别幼儿说)

3.看幻灯片,了解老师的劳动。

看看老师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呢?(逐一放幻灯片)老师们每天工作都很辛苦。

4.让幼儿说说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怎么关心老师。

吃饭的时候不浪费粮食,活动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等等。

5.讲解教师节的日期和第一个教师节是1985年。

我们中国为了宣扬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特意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是我们教师的第一个节日,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6.做长寿面,庆祝教师节。(教师巡回指导)

我们全中国的教师都很高兴,9月10日这一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老师过节了,我们也庆祝庆祝好不好?一般过生日、过节都吃什么?(蛋糕、长寿面)我们就做一碗长寿面送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不好?咱们再在面里加上果汁蔬菜汁,使长寿面更有营养,让咱们的老师们吃了以后身体棒棒的。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3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了解教师工作与自己的关系及教师节的意义。

2.能运用已有的美工经验,创造性地制作谢师卡,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活动准备

卡纸、油画棒、水彩笔、贴画、剪刀、印章、毛根、胶水及双面胶。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1)参观“幼儿园的老师”照片展。

师:照片上是谁?你认识她吗?她是哪个班的什么老师?她们工作辛苦吗?老师这样工作是为了谁?(幼儿互相交流) (2)引出教师节话题,了解教师节的由来,讨论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谢意。

师:今天是什么节日?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教师节?

教师介绍教师节的由来。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问候和谢意。

2.“小小贺卡”。

(1)出示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谢师卡。

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们的节日,教师节是我们可爱的老师的节日,小朋友们可以自己制作漂亮的卡片送给老师,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教师出示卡纸、油画棒、水彩笔、贴画、剪刀等制作材料,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或画画或剪贴图案或用印章和毛根装饰,制作谢师卡。

(2)集体幼儿制作。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你要给老师画什么样的卡片,我们比比看谁画得最漂亮。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制作谢师卡。教师予以适当的协助和指导,并提醒幼儿保持桌面与地面干净。

3.“感动的祝福”。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帮助幼儿写上一句表达感谢的话和祝福语。

4.“您辛苦了”。

幼儿分别向全园老师赠送谢师卡。

教师引导幼儿在送给老师贺卡时对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4

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2、尝试迁移句式,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仿编一段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老师。

准备:幼儿已有折纸、涅泥、绘画和搭积木等经验,美工角展示老师的作品。

重点: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

难点:尝试迁移句式仿编一段诗歌

设计思路: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神圣的,老师的手很巧,孩子们喜欢模仿老师做事。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选用这首琅琅上口的诗歌来赞扬老师,并在教学中让幼儿掌握诗歌的结构,为仿编作准备,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流程:活动导入——学习朗诵——仿编诗歌

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展示老师的各种作品,大家一同欣赏。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二)学习朗诵

1、老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2、分段学习诗歌,了解每一段的句式。

3、幼儿学习完整地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出示操作材料,提出仿编要求:老师能干的手还会叫什么呢?

2、幼儿边操作边模仿,老师观察指导。

3、把幼儿编的诗歌用录音机录下来。

幼儿园教师节主题教学方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幼儿园了解园长,会计,保健老师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态度,培养幼儿尊敬他们的情感。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印象,运用多种手段反映出简单情节,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入活动主题。

1.教师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用语参考:你们上幼儿园已经很长时间了,你们能说出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吗?幼儿园里都有谁?老师中是否都带班呢?不带班的老师与我们的成长(生活和学习)有那些关系呢?你们想了解吗?怎样才能了解得到呢?(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说出通过访问来了解)

2.幼儿就怎样访问进行讨论,教师帮助归纳。

二、中间部分

(一)幼儿自由结伴讨论,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讨论。

(二)有目的的帮助幼儿归纳出:首先要到他们的工作的地方去,去的时候要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入内。在主人的安排下站好或坐好,有礼貌地提问,安静地倾听。要向接待的人有礼貌地板致以问候,如:老师,你好。要礼貌地板寻找被采访者,然后向被采访者作自我介绍,向被采访者讲清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如:我们想了解一下您在幼儿园的什么部门工作?这个工作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采访活动

1.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采取自荐和推选相结合的方法,选出组长。知道组员要服从组长的指令。

2.由组长带领组员去访问,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跟随他们去,提出建议,帮助幼儿完成采访任务。

3.访问结束,幼儿有礼貌地献上一朵大红花,表示大家对老师的敬意。

(四)交流访问的结果,并进行小结。

1.全班聚集在一起,由三位组长互相叙述采访的结果,其他组员补充,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2.小组代表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小结出:在幼儿园里,我们的学习,生活得这么好是因为有许多人在为我们辛勤地劳动。我们要尊敬他们。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分为两组,将老师每天要做什么和如何尊敬老师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

8、我最得意的一节作文课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思考:

平时学生的作文总是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每当写到关键的时候,他们总是一个两个词,一句两句话带过了。不是他们不想写好,而是他们不知道哪些是关键,或者知道这是关键,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观察体会,使其产生写作的欲望。创设好的作文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其语言逻辑能力。在情境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激情充分点燃,使其产生“骨梗在咙,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的作文才会有内容。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精彩部分,并把它们说出来,写下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小刀六把、苹果六个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黑板(一个学生的作文)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很害怕,外面在打雷,刮着风。我害怕极了。我关掉电视,一个人躲进被窝,多可怕的夜晚……”

师:看了这样一段话,大家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他总是在说害怕,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害怕……

生:他没有把为什么害怕写出来……

师: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这样的一个夜晚,你会害怕吗?

生:会!

师:为什么?

生:“四周围黑洞洞的,就像是在电影恐怖片里。”“打雷的声音和闪电可怕,如果被打到,那可完了。”“风吹的声音可怕,树摇的影子,鬼哭狼嚎似的,真可怕可怕。”“如果停了电,更可怕。”……

师:很好,这样的经历,老师也有过,确实可怕。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位同学的作文,修改一下,让人看了产生共鸣呢?

师生共同修改,改后作文如下:

“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天渐渐暗下来了,屋外黑洞洞的。一会儿竟刮起大风来,风吹着外面的树木,发鬼哭狼嚎般地声音,我的心呯呯直跳。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把夜晚照得如白天一般,紧接着“轰”地一声,震耳欲聋,我的心差点就跳出来了。我赶紧关掉电视,万一雷打到我头上来,那可就惨了。我躲到床上,用被子蒙住头,一动也不敢动。后来,实在憋不住了,我探出头来,又道闪电划过,我发现窗外有一个黑影在摇动,哇……有鬼呀!我壮着胆仔细一看,原来是树被风得摇摇摆摆的。我赶紧把头又缩进被子里面……唉,多么可怕呀!”

师:比较一下两段文章,大家知道,经过修改后,为什么觉得好多了吗?因为,我们抓住了“可怕”这个词,并且知道,引起大家“可怕”的原因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当时的环境,如果我们把当时的环境详细地描述下来,不用我们说“可怕”,读者自然就能够体会当时的“可怕”了

二、活动:

活动一:削苹果六个苹果,六把小刀,每个小组请两个代表参加削苹果大赛。看谁削得快又削得好。

因为平时削苹果的经验不同,所以每个人削苹果的方法,动作,神态各不同,削出来的苹果也不同,女孩子削得慢些,但是削得很圆;男孩子削得快,但剩下的苹果又小又丑,大片的果肉都被连皮削掉。场下的同学也没有闲着,不停地为场上的同学加没,有几个小家伙坐不住了,甚至站到凳子上喊加油了。

师:刚才的比赛,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玩、有趣、精彩……

师:怎么好玩、有趣、精彩的呢?

生:王波的动作最好看!像砍柴一样……

师:嗯,比喻得非常贴切,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大刀阔斧,斧砍刀劈……

师:所以大家看,王波同学削的苹果也最有特点!

举起王波的苹果,生大笑。

师:谁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个苹果。

生:丑八怪、瘦骨嶙峋、惨不忍睹、面目全非、棱角分明、可怜……

师:嗯,不错,很准确。特别是“可怜”这个词,还能够表达大家的心理。

师:还有什么精彩的地方吗?

生:余斯琪削得最好。

生:她削的苹果又大又圆,没有浪费一点。

生:她削的苹果皮都连在一起,像一条带子……

师:其实我觉得各组的啦啦队都表现得不错。你看有几个同学都爬到桌子上了,还有二组的啦啦队最卖力了,加油声叫得最响……

活动二:吃苹果,每组请两个同学(一男一女)上来,把刚才各组削的苹果吃掉。

在我一声令下,同学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女生比较害羞,小口小口地吃,男生却顾不了那么多,风卷残云般,一下吃光了。比赛结束,还没等我开口,学生就说开了。

“余子鸣吃得最有趣了,嘴里全塞满了,胀得鼓鼓的,动都动不了了,苹果汗都从嘴角流出来了。”

“老师,刚才张晨吃的时候一笑,全喷出来了,连鼻涕都出来了,哈哈哈!”

“龙萍萍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像鸡啄米一样。”

“李军一口下去,连苹果籽都全吃下去了,没有吐出来!”

师:啊,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非常好。一些有趣的画面相信都存在大家的脑子里面了。下节课我们可要把这一堂课的有趣的事情记下来了。

第二课时

三、习作前指导

1、指导习作内容(学会想)

师:刚才,老师和大家共同度过了一堂非常有趣的课,我发现咱们班上的同学削苹果吃苹果的本领真是让人佩服。既然大家这么高兴,就让我们用最普通的做法记录下这美好的一节课吧!那么你觉得这节课中哪些地方最值得你们回忆呢?

2、指导文章的命题

师:一篇成功的作文不仅需要有一个新颖的内容,更还要有漂亮的外衣。那就是它的名字,一个独具匠心的名字使人眼前一亮,总会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大家是不是也会给我们自己手中的文章起名字呢?

〈要求:多给文章起几个新颖的名字,最少3,看谁起得最多而且不重复。>

<学生先思考,写在纸上,然后汇报>

四、写作10分钟,不停笔。(学会写)

五、学生互相修改,复习上节课学过的修改作文的方法:抓住中心词,抓住最能体现中心词的人或事来写(学会改)(10分钟)

六、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指导,发现学生语言中的错误。

板书:

难忘的一堂课”

有趣的苹果大赛

这节课太有趣了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设计初了两个活动削苹果比赛、吃苹果比赛。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两个活动紧紧相联,让孩子们处在不断的欢乐之中,在每个活动中我还让孩子们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让他们在听、看、想中把事情记在心里,感在心里。后而又让他们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人或事,充分调动他们感观,让其在写作文环节中有内容可说。当学生谈论印象最深的地方时,实际上是告诉学生要写什么,说什么。

在有内容的基础上又让其多说几个新颖的题目,实际上则是对孩子思维的一次拓展。另外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停地快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一次挑战,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孩子们会细心地去想,去写。

最后在评的时候又要让学生互评,互改,这样,学生就把上一课时中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加以巩固,师生一起修改作文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9、《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10. 《组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⒈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 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软陶制作教程之怎么做珠子项链
用不织布做满天星婴儿床挂铃
利用塑胶水管为猫狗制作舒适小床教程
如何利用旧毛衣上的毛线做手工花
怎么用软陶做项链吊坠
教你如何做简单的双层蝴蝶结发绳

本类热门作品

  • 《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一等奖
  •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一等奖
  • 第九册《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
  • 《风姑姑的照片》教学设计一等奖
  • 第九册《皮皮鲁的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 小松鼠看错了 说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 《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教学设计一等奖
  • 《名字的来历》教学设计一等奖
  • 《该不该保守这个秘密》教学设计一等奖
  •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