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案例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3 18:44:03

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案例一等奖

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案例一等奖

1、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案例一等奖

案例背景:

《他从火里走出来》是三年级新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事,赞扬了他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课文按照“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研制烈性炸药的经过——诺贝尔奖金的来历”的顺序记叙,脉络清晰。

教学片断:

研读课文,理解体验。

1、(媒体出示):课文是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反馈,(媒体随机出示句子):

一次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

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

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2、师: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提提问题。

(1)学生质疑。

(2)教师将问题归纳:

①“凝神”、“注视”、“血迹斑斑”、“挣扎”的意思?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这句话中诺贝尔为什么要凝神注视冒着火星的导火线,难道他不怕炸伤吗?

(媒体出示):“紧紧地盯着”“凝神地注视”加点。

③ “狂呼”表示高兴到了极点,可是当时的诺贝尔是被火烧伤,浑身血迹斑斑,他为什么还这么兴奋?

(媒体出示):“一边奔跑,一边狂呼”加下划线、加问号。

(3)教师归纳质疑方法:在质疑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句子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提问。

……

教师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把什么都抛在脑后,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自主阅读。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由于这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质疑该从何入手,于是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坡度,让他们先学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上提出问题,知道质疑可以从不理解得词语、标点、以及句子矛盾的地方提问。仔细研读这篇文章后,我发现本课结构较为清楚,课文重点是本课的二到五小节,因此在教学时把本课的阅读重点放在第2—5节,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句子,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学习边读边思,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一篇课文可从哪几方面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时,我及时梳理出“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点燃导火线?他为什么双眼紧紧地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他不害怕吗?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这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展开讨论,解决疑问。这样一来,成功地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疑是为了不疑,我在教学时不断鼓励学生的质疑把学生零散的思绪拧成一条线,让学生树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意识。在注重学生主体感受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精髓。

二、注重说话训练。

语文课中,读、想、说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说又能促进更好地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一步一步加深。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都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发现课文中有几处留白是这一课语言训练的着眼点,就巧妙设计了三处说话练习。如,在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诺贝尔遇到这么多次的失败,为什么还要继续试验呢?于是我就顺势出示了这样的一处说话练习:人们纷纷劝他,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诺贝尔却说:“ ( )。学生们纷纷据课文意思想象了当时的场景,特别是想象诺贝尔当时说的话,有的甚至结合了名言说:“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点就终止不做了,所以我一定要试验下去。”等等,真是精彩纷呈。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也能帮助学生体会诺贝尔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情感状态,使文本内涵得以深刻体现。

三、注重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我在介绍诺贝尔时,采用引读法带领学生学习最后一节,使学生明白“诺贝尔奖金的来历”和“奖励给哪些人”,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其次是指导读:为了看清试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住火星,凝神注视着……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不断点拨指导,学生在读中一遍有一遍地提高。读这句话时,学生的语气是复杂的读出了紧张的气氛,危险的情景、工作时的全神贯注。而不是单一的,是厚重的,而不是单薄的,读出了多种情感。

2、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他从火里走出来》是三年级新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记叙了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事,赞扬了他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献出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课文按照“研制烈性炸药的原因——研制烈性炸药的经过——诺贝尔奖金的来历”的顺序记叙,脉络清晰。

教学片断:

研读课文,理解体验。

1、(媒体出示):课文是怎样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反馈,(媒体随机出示句子):

一次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

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

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

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2、师:轻声读读这几句话,对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提提问题。

(1)学生质疑。

(2)教师将问题归纳:

①“凝神”、“注视”、“血迹斑斑”、“挣扎”的意思?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地注视着……”这句话中诺贝尔为什么要凝神注视冒着火星的导火线,难道他不怕炸伤吗?

(媒体出示):“紧紧地盯着”“凝神地注视”加点。

③ “狂呼”表示高兴到了极点,可是当时的诺贝尔是被火烧伤,浑身血迹斑斑,他为什么还这么兴奋?

(媒体出示):“一边奔跑,一边狂呼”加下划线、加问号。

(3)教师归纳质疑方法:在质疑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句子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提问。

……

教师小结: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诺贝尔为了科学研究,把什么都抛在脑后,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自主阅读。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由于这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质疑该从何入手,于是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坡度,让他们先学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上提出问题,知道质疑可以从不理解得词语、标点、以及句子矛盾的地方提问。仔细研读这篇文章后,我发现本课结构较为清楚,课文重点是本课的二到五小节,因此在教学时把本课的阅读重点放在第2—5节,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句子,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学习边读边思,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句子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一篇课文可从哪几方面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时,我及时梳理出“诺贝尔为什么要亲自点燃导火线?他为什么双眼紧紧地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他不害怕吗?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这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展开讨论,解决疑问。这样一来,成功地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疑是为了不疑,我在教学时不断鼓励学生的质疑把学生零散的思绪拧成一条线,让学生树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意识。在注重学生主体感受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体会文本的精髓。

二、注重说话训练。

语文课中,读、想、说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说又能促进更好地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一步一步加深。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都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发现课文中有几处留白是这一课语言训练的着眼点,就巧妙设计了三处说话练习。如,在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诺贝尔遇到这么多次的失败,为什么还要继续试验呢?于是我就顺势出示了这样的一处说话练习:人们纷纷劝他,有的说:“( )。”有的说:“( )。”还有的说:“( )。”诺贝尔却说:“ ( )。学生们纷纷据课文意思想象了当时的场景,特别是想象诺贝尔当时说的话,有的甚至结合了名言说:“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点就终止不做了,所以我一定要试验下去。”等等,真是精彩纷呈。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为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也能帮助学生体会诺贝尔当时那种百感交集的情感状态,使文本内涵得以深刻体现。

三、注重朗读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我在介绍诺贝尔时,采用引读法带领学生学习最后一节,使学生明白“诺贝尔奖金的来历”和“奖励给哪些人”,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其次是指导读:为了看清试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住火星,凝神注视着……让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我不断点拨指导,学生在读中一遍有一遍地提高。读这句话时,学生的语气是复杂的读出了紧张的气氛,危险的情景、工作时的全神贯注。而不是单一的,是厚重的,而不是单薄的,读出了多种情感。

3、31 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设计

31 他从火里跑出来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欧、洲、矿、瑞、诺、烬、憾、财、励”;积累词语8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夜以继日、震撼”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和释题能力。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媒体 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给一定的方法,引导质疑问难。

课前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爱迪生、牛顿、陈景润、居里夫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板书:他从火里跑出来)齐读课题。

3、简介诺贝尔:(出示)

ruì

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他的发明极多,在科学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病逝后,他捐出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3、学习第6节。

(1)(出示第6节)自己读读。

(2)师引读:“诺贝尔奖金”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个别回答)

(3)试着背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当时他正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读课

文,学学生字,边读边思考。

2、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ōu zhōu kuàng jìn hàn

欧 洲 开 矿 灰 烬 夜以继日 震 撼

cái lì

血迹斑斑 财 产 奖 励 凝神 注视

①比一比,组词:厉、励

②说说近义词:夜以继日(不分昼夜、日夜不停)、震撼(震动)

③凝神:注意力集中。意思相仿: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④选词填空。

注视 环视 巡视

他目不转睛地( )着窗外。

他走遍祖国各地,( )了不少乡村。

他走进地铁站,( )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2)回答问题: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的?(研制烈性炸药)

三、学习课文,质疑释疑。

(一)第1节:

1、诺贝尔在研制烈性炸药时从火里跑出来,这是多么危险呀!而他为什么

还要研制呢?自由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因为 ,所以诺贝尔要研制烈性炸药。

2、指名回答。还可以怎么说?

(二)第2—5节:

1、诺贝尔是怎样研制烈性炸药并取得成功的呢?自学第2—5节。

(1)自学要求:

①读读第2—5节。

②用直线划出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语句。

③再读读划出的句子,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字提提问题,打上问号。

(2)学生自学。

(3)交流所划语句。(媒体出示有关语句:第2节、第3节)

(4)质疑。

预设:

①诺贝尔埋头研究炸药已有三四年,实验一次次失败了,但他为什么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诺贝尔不害怕吗?

③“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这句话中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

④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2、分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1)第①题重点:“三四年”说明时间;“几百次”说明难度高;“死伤不少人”“弟弟和几个试验人员被炸死”说明危险大,面临死亡。(板书:困难、危险、死亡)

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危险,甚至是死亡,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实验。这种为了科学事业不惜献身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第1节。(齐读)

(2)第②题重点:

“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说话练习:

诺贝尔 地做着实验,他忘记了 ,忘记了 ,甚至忘记了 。

指导读句,读出诺贝尔全神贯注、入迷的感觉来。

(3)第③题重点:

出示: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①指导读句:试读——个别读——齐读,读出诺贝尔成功的喜悦来。

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板书:勇于献身)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诺贝尔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都能获得成功。

2、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

出示: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01年,德国著名内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2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提出了通过扑灭文字——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因此获奖。

1911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至今为止,居里夫人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六位中国科学家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增光。

3、同学们,课后,你们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

板书设计 困难 危险 死亡

诺贝尔 研制烈性炸药

勇于献身

本课小结 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继而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切不可光顾自己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感受,特别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疑问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善于把零散的思路拧成一条线。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共同探究的氛围中,自觉渗透文本精华,最终完成自己的教学意图。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动笔写。

(1)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丰富的想像。

(2)围绕图画的中心内容,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语句通顺、书写正确。

4、《他从火里跑出来》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欧、洲、矿、瑞、诺、烬、憾、财、励”;积累词语8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凝神、注视、夜以继日、震撼”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和释题能力。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提出问题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不顾生命危险,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惜先出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小故事?(爱迪生、牛顿、陈景润、居里夫人……)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

揭示课题:31 他从火里跑出来(齐读)

3、简介诺贝尔:(出示)

诺贝尔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他的发明极多,在科学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病逝后,他捐出所有的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金”。

4、学习第6节。

(1)出示第6节,自己读读。

(2)引读:“诺贝尔奖金”怎么来的?奖励什么人?(个别回答)

(3)试着背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当时他正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交流检查。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ōu zhōu kuàng jìn hàn

欧 洲 开矿 灰烬 夜以继日 震撼

cái lì

血迹斑斑 财产 奖励 凝神注视

①比一比,组词:厉、励

②说说近义词:夜以继日(不分昼夜、日夜不停)、震撼(震动)

③凝神:注意力集中。意思相仿: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神情专注

④选词填空。

注视 环视 巡视

他目不转睛地( )着窗外。

他走遍祖国各地,( )了不少乡村。

他走进地铁站,( )了一下周围的环境。

(2)回答问题:诺贝尔怎么会从火里跑出来的?(研制烈性炸药)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一)第1节

1、诺贝尔在研制烈性炸药时从火里跑出来,这是多么危险呀!而他为什么还要研制呢?自由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诺贝尔要研制烈性炸药。

2、指名交流。

(二)第2~5节

1、诺贝尔是怎样研制烈性炸药并取得成功的呢?默读第2~5节。用直线划出描写诺贝尔进行烈性炸药实验的语句。再读读划出的句子,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和句字提提问题,打上问号。

2、交流所划语句。(媒体出示有关语句:第2节、第3节)

3、质疑。

预设:

①诺贝尔埋头研究炸药已有三四年,实验一次次失败了,但他为什么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②为了看清实验过程,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难道诺贝尔不害怕吗?

③“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这句话中诺贝尔已经受伤了,可为什么他不是呼救而是狂呼成功呢?

④文中的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1)第①题重点:“三四年”说明时间;“几百次”说明难度高;“死伤不少人”“弟弟和几个试验人员被炸死”说明危险大,面临死亡。(板书:困难、危险、死亡)

面对如此大的困难、危险,甚至是死亡,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实验。这种为了科学事业不惜献身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啊!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读第2节(齐读)

(2)第②题重点:

“他双眼紧紧盯着火星,凝神注视着……”他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说话练习:

诺贝尔___________地做着实验,他忘记了________,忘记了__________,甚至忘记了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读句,读出诺贝尔全神贯注、入迷的感觉来。

(3)第③题重点:

出示:突然,人们发现一团烟火从屋里飞奔而出,原来是血迹斑斑的诺贝尔挣扎着从火里跑出来,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成功了!成功了!”

①指导读句:试读——个别读——齐读,读出诺贝尔成功的喜悦来。

②此时此刻,你想对诺贝尔说什么?(板书:勇于献身)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诺贝尔为了科学的进步,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正是我们的榜样吗?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都能获得成功。

2、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

出示: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

1901年,德国著名内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2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提出了通过扑灭文字——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因此获奖。

1911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至今为止,居里夫人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六位华裔科学家也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为祖国增光。

3、同学们,课后,你们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诺贝尔奖的资料。

5、0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名师案例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名师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自主识记生字“合”。

【片段】

师:(大屏幕出示“合”):谁能从课文中找出含有朋友的句子?

生:(争着举手回答):“她舒服地合上了眼睛。”(大屏幕出示。)

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个新朋友的长像?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热烈地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我想用“减一减” 的方法记住它。把“哈”字的“口”去掉就是“合”,我帮它找朋友:合力、合理、合眼。

生:我也要用“减一减” 的方法记住“合”字。把“盒子”的“盒”去掉皿字底、把“给”去掉绞丝旁就成了“合”。

(下面有学生小声说:“怎么同我想的一样?”)

师:能借助老朋友记住新朋友,这个方法不错!

生:(早已将手举提得老高)老师我有不同的方法!

师:请说。

生:“合”的形状像一座小房子。

师:嗯!你真会想像!

(此时生的情绪已被调动,争着发言“老师我还有办法……”)

生:老师,我在哥哥的考卷上见到过“合格” 的“合”。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

生:我在花店见到过“百合花” 的“合”。

生:我的方法更好!我用“一人一口酥” 的故事记住它,这个故事是我在故事书中看到的。

(下面有学生小声说:“‘一人一口酥’是什么意思?”“快说!”)

生(骄傲地、绘声绘色地):这是讲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曹操和部下杨修的事……

(大家听得入了迷,一听完,就不由自主地鼓掌。)

生(激动地站起来):老师,我们给他“巧嘴巴奖”吧,他故事讲得真好!

(注:学生的“成长足迹” 中“我的课堂表现”一项中设有“金点子奖”、“巧嘴巴奖”、“亮眼睛奖”、“长耳朵奖”、“大胆子奖”、“积极合作奖”。)

生:我觉得应该再给他“亮眼睛奖”,因为他爱读课外书。

生:我想送他“金点子奖”,因为他的这种记字方法很特别。

师:李佳识字的办法好,大家的建议也好!看来,我们班要产生更多的识字大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点评】

学生自主识字的潜能真叫人惊叹!这与教师平时一贯的引导、鼓励是分不开的,由这个关于“合”的字形教学片段可见一斑。本片段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仅仅是为了识记一个“合”字,但其中却渗透着多种识字方法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将识字与生活、课外阅读紧密联系,拓宽了识字的空间,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开发其自主识字的潜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会认会写一个字。“课标” 强调,识字教学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正是基于此,陈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并为其提供展示的机会。本片段的另一耐人寻味之处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时时关注。“巧嘴巴奖”、“亮眼睛奖”、“长耳朵奖”等奖项的设立,体现了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6、在家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趣味引入新课。
你们愿意猜谜语吗?那现在老师要把你们带到一个谜语城里,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是什么?
猜一猜
老大天天演戏 老二每日作文 老三千里传声
老四送来光明 老五满肚书本
二.学习新课
想知道答案吗?这个答案就藏在老师手里的卡片里呢,把它学好,答案就找到了,要睁大眼睛看啊。
1. 出示生字卡片,让孩子齐读,有个初步的认识
2.到黑板上,让孩子自由读,自学生字,同桌互相帮助。
3.开火车读
4.现在能不能想到答案是什么了啊?给你们一个提示(课件把报纸、书架、电话、电灯、电视打出来)
老大天天演戏 电视
老二每日作文 报纸
老三千里传声 电话
老四送来光明 电灯
老五满肚书本 书架
谁来连线,把答案说出来啊。
在读一遍这些词,读出来了。(报纸、电话、电灯、电 视、书架)
三.利用情境再次识字
这些词,在也藏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家里,这里就有一个孩子,叫小新,我们去他
家里看好不好啊?看看除了我们谜底里有的还有什么别呢?也可以说说你看到了什
么,根据你看到的编个小故事。
1. 学生汇报,上台说一说:“我知道,小新家有: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
挂钟、电视、电话……”边说,老师边把词语卡片弄到屏幕的图上,如果孩子说道我
们课文里不要求知道的,就不用弄,忽略过去。
2.齐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注意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发音要到位)
3.小新,你的家真漂亮!谁也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夸夸小新的家?(生:小新你
的家真美丽!小新你的家真可爱!小新你的家真棒!)
4.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分为家具和电器两类)请你上来摆一
摆。
5.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可以用熟字带生字,比如,沙的“少”知道,就可以记住
沙字了。利用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如:火+丁──灯,日+免(去尾巴
兔─ ─晚……
6.找出生字中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
四.写字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先看范字,整体认记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
再试着描描,最后每字写一遍。老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重点是“下”两个字。
下:认识笔画“、”,写点起笔轻,落笔重,与坚相连,居中线上。
五、课后延伸: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同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这样你就可以学到更
多的字了。
第二课时
一.创情景,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来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活跃一下思维,轻松轻松,我们来进行
一个比赛,看看我们谁快。老师出示一个卡片,你们马上反映过来,读出来,看看
谁的反映快。
2.组词夺冠,说一个字,与“上、下”都能组成词。如“班”:上班、下班
二.读词语,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短文,然后同桌对读,互相纠正读音。如果两个人都有问题可以把这个字画个圈,等一会老师读时,记住它。
2.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文中的6个生字。
二.读短文,明意思
1、 指导朗读短文:按照标点停顿,并读好句中的自然停顿。
2、小组讨论:你觉得小新在家里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集体讨论交流:为什么爸爸、妈妈和我都笑了?
4、你平时在家里和小新一样吗?你做了哪些事情?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听听,共同交流一下。
5、小心是怎么把水果给爸爸妈妈的呢?想象一下,当小新给爸爸妈妈水果时,爸爸妈妈会说什么呢?小新又会说什么呢?
三.仿照句子,多积累
爸爸看报纸。 妈妈看电视 。 我送水果。
——看——。 ——看——。 ——送——。
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晚上,我给爸爸送水果。
——坐在——看——。 ——,——给——送——。
四.写字
上节课已经写了两个字了,这节课重点防在后面的字上,先看田字格里的
“土、个”有什么发现,你想在这两个字的写法上提醒别人什么?
这节课的重点是,师板书“个”:指导上面是“人”不是“入”,撇的起笔高,捺的
起笔低一点,两笔相接,开口度大。
坚居中,带针尖,不与“人”连接。

板书设计:
爸爸看报纸。 妈妈看电视 。 我送水果。
——看——。 ——看——。 ——送——。作业或活动设计:
小制作:设计我的家。
方法:每人发一张吹塑纸底板,按底板上的文字提示贴图(每张底板的提示不同)。
选取贴得又快又好的,放到前面展示

7、在家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三点水、提手旁、绞丝旁、火字旁、示字旁、日子旁、走之儿、竹子头”等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并在识字中培养口头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识字与写字,并能将实物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
1、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2个生字。
2、认识5个偏旁“三点水、提手旁、绞丝旁、火字旁、示字旁”和笔画“、”。
3、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和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4、在识字中培养口头表达、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家里都有什么家具、家用电器和其他的物品?(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习词语,读好词语
1、看图读词语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今天老师就带了其中的几样,看看都有些什么?
课件显示图文:
shā fā chá jī bào zhǐ shū jià
沙 发 茶 几 报 纸 书 架
tái dēnɡ ɡuà zhōnɡ diàn shì diàn huà
台 灯 挂 钟 电 视 电 话
2、读准字音。
(1)图文结合指名读,齐读。找找翘舌音,后鼻音,正音。
(2)去掉图片认读词语
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认读,再同桌互帮互读,比比谁认得多,最后请一生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赛读
3、记住字形
(1)师:小朋友们太能干,都翘起大拇指夸夸自己。(师示范做动作)认识了8种物品,又该到咱们认识新朋友了。今天咱们要交的新朋友
课件显示: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电 视
老师相信大家只要专心致志,一定能成功,先自己练练吧。自读——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指名领读。
(2)要和这些汉字成为真正的朋友,还必须记住它们的样子。说说这8个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偏旁娃娃也一起来了呢!“加一加”“换一换”)
随机学习部首:
沙──部首三点水 报──部首提手旁 灯──部首火字旁
视──部首示字旁 纸──部首绞丝旁
(3)开火车认读8个生字,打乱顺序读,口头组词读,开双轨小火车读。
三、在游戏中巩固字词
1、“彩球飘”识字游戏。
2、看图,连一连。(将实物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3、看图说话。
你能选取其中的三样,用 “我家里有……有……还有……”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教师示范——同桌互说──指名说。
4、挑战题。用今天学过的词语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
1)爸爸在( )下( )。
2)妈妈坐在( )上( )。
四、写字指导
1、师:刚才咱们动口又动脑,现在咱们应该动动手了。今天咱们先写2个字,出示卡片“下”“上”,学生认读
2、引导观察,发现异同
师:就这2个字,你发现了哪些相同之处与哪些不同之处?
3、指导书写
师: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写时要注意什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观察
学生汇报交流,师示范写生书空 。
学生描一描,再写1-----2个。
五、课后延伸:
1、说出带有“氵”“扌”的字
2、你家里还有哪些手品是书上没有的?请你用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卡片,自己注上拼音读一读。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2个生字,认识“日字旁、走之儿、竹子头”
2、学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2、开火车认读生字
沙 发 报 纸 台 灯 电 视
二、看图读文,理解文意。
1、引导看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家里帮助爸爸干什么?同桌说、指名说。
2、自由地借住拼音读读文中的句子。
3、读给同桌听,互帮互读
4、指名读,一人接读一句,齐读,男女生赛读。
5、学习短文中的生字。
出示:
wǎn shàng sòng guò xiào yě
晚 上 送 过 笑 也
(1)指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组词读
(2)说说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随机学习部首走之儿、竹子头)
5、朗读短文,看看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吗?
6、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7、

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知道了什么。
8、小组合作学习:你觉得小红在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9、“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用句式突破难点
句式:爸爸妈妈笑了,说:“——————————。”
我也笑了,说:“————————————。”
10、用一句话夸夸文中的“我”。
11、说说你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
三、学写“下、个”
1、认读,组词比赛
2、指名念笔画、笔顺
3、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写,学生书空,并念笔画笔顺。
4、学生描红,书写
5、作业评议
四、拓展练习
1、用“也”练习说话。
2、加偏旁变新字
也( ) ( ) ( )
3、回家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给自己打打分。
4、学习儿歌
小帮手
mā ma zuò fàn wǒ xǐ wǎn
妈 妈 做 饭 我 洗 碗,
mā ma tuō dì wǒ duān shuǐ
妈 妈 拖 地 我 端 水。
wǒ shì mā ma xiǎo bāng shǒu
我 是 妈 妈 小 帮 手,
yàng yàng huó er dōu néng gàn
样 样 活 儿 都 能 干。

8、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ai、iu、an、un、ing、er)、五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i、yi、wu)和三个三拼音节(jia、zuo、hua)。

2、激趣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会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现在,让我们向汉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1、看图说话。(示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板书课题。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同学)

4、教学生字。

(1)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比赛读。

(2)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生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即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1)小山村的景色真美,谁来当当图中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景物?

(2)找好朋友互相读读听听,互相正音。

(3)男女生竞赛读。

课间活动:全班表演唱《数鸭子》。

六、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

(1)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2)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3)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一”。

(1)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梢顿。

(2)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述后,学生继续练写。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比一比谁找得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1)变序抽取字卡,学生自由读。

(2)做找朋友游戏。出示插图二(图上的汉字数字暂不写)。游戏说明:老师随意点图画,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要迅速举起手中相对应的字卡,并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教师相机贴上数字卡。

2、我会记。

(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人、入”来记住“九”“去”“八”。

3、我会用。

(1)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梨树图(上面挂着12个梨子,每个梨子后面有一个字)。

指名摘果子。摘到果子后,领大家正确地把生字读两遍,并把这个字所在的诗句读一遍。

(2)选生字卡填空。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个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填空题。

指名选卡片填空,并带大家齐读。

3、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这一课的生字?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限时背诵课文:给五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4、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示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示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说一说,连一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五、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设计,19-一去二三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9、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插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ai、iu、an、un、ing、er)、五个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i、yi、wu)和三个三拼音节(jia、zuo、hua)。

2、激趣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会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现在,让我们向汉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示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板书课题。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会读的字和不会读的字,同桌互帮互学。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能自主识字的同学)

4、教学生字。

(1)读一读。

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重点引导学生读准“四、十、三”。

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比赛读。

(2)摆一摆。

人人动手,把12张生字卡分成两类摆一摆。

小组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么摆。(“一”至“十”是数字,“去”与“里”不是)

全班交流。出示四行五列的方格(课文的格式),请小朋友把12个“生字朋友”送回自己的“座位”(即把每一张字卡分别贴到相应的方格里)。

五、朗读感悟。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律。

(1)小山村的景色真美,谁来当当图中的小朋友,读读课文,告诉大家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图中的什么景物?

(2)找好朋友互相读读听听,互相正音。

(3)男女生竞赛读。

课间活动:全班表演唱《数鸭子》。

六、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1、认识田字格。-

(1)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在哪儿呢?(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

(2)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小格。

(3)拍手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指导书写“一”。

(1)教师介绍笔画名称“横”,范写“一”,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梢顿。

(2)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讲述后,学生继续练写。

七、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本课的生字。比一比谁找得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写字。

教学难点:辨认“八、入”和“九、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

1、我会认。

(1)变序抽取字卡,学生自由读。

(2)做找朋友游戏。出示插图二(图上的汉字数字暂不写)。游戏说明:老师随意点图画,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要迅速举起手中相对应的字卡,并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教师相机贴上数字卡。

2、我会记。

(1)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全班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几、九”“云、去”“人、入”来记住“九”“去”“八”。

3、我会用。

(1)摘果子说词语或句子。

出示梨树图(上面挂着12个梨子,每个梨子后面有一个字)。

指名摘果子。摘到果子后,领大家正确地把生字读两遍,并把这个字所在的诗句读一遍。

(2)选生字卡填空。

黑板上出示六朵花、三条鱼、两个苹果、一块田、九本书等图片,图片下为相应的词语填空题。

指名选卡片填空,并带大家齐读。

3、交流: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用上这一课的生字?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2、限时背诵课文:给五分钟时间,学生各自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4、自由配上动作背诵课文:指名背诵,小组齐背,全班齐背。

三、指导书写“二、三”。

1、观察课本中田字格里的字。

2、说一说: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横的长短变化及其在田字格里位置变化这两方面来说)

3、教师示范写“二、三”,边写边讲述书写要领。

4、学生分别描一个、写一个,写完后与示范字对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讲评:讲评后,学生继续练写。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说一说,连一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五、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10、《黑板跑了》教学案例:争辩的声音

《“黑板”跑了》是苏教版第四册中的课文,课文具体描写了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黑板来演算的趣事。在教学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了其中关键的一句话让学生仔细地体会安培的“聚精会神”、“专心忘我”。

出示句子:(安培忙说:“别动,别动,再等一会儿就得到结果了!”)

师:自己先读读看,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自由读)

生:用着急的语气。

师:为什么要用着急的语气读呢?

生:因为在这个“快要得到结果”的关键时刻,“黑板”却动了,安培能不急吗?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急促一点。

师:好,请你范读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读句略)

师:是啊,在这样关键的时刻,“黑板”却动了起来,安培知道吗?

生:知道!

生:不知道!

师:请各自说明理由!

生:因为安培说:“别动,别动,……!”他既然这么说,他一定知道!

生:我的理由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不由自主”就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他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演算数学题上,所以他根本不知道“黑板”在动——或许,“黑板”刚动的时候,安培是知道的,后来就忘记了!

师:各自的理由都很充分。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安培究竟知不知道“黑板”在动,这也说明了一点:安培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着,这么专心,连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着“黑板”走都不知道,你们说,安培傻不傻?如果你当时在街上看见安培在专心、忘我地演算着,你会怎么说?

生:哈哈,安培真是个大傻瓜!把马车车厢当成“黑板”也不知道!

生:安培呀安培,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可不是黑板呀!

生:哪儿跑来这么一个大傻瓜?

生:不!我觉得安培不是傻!而是他太专心于数学题,所以变“傻”了!我佩服他!

生:对!我也敬佩他!他的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我们要向安培学习,学习他做题时的专心致志!(掌声)

……………………

反思:

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是知识的化身,学生与老师不容争辩、同学间答案一致,观点相同,无须争辩的局面。“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碰撞,甚至摩擦,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多些学生争辩的声音,与老师争辩、与教材争辩、与同学争辩,在争辩中明理,在争辩中激情,在争辩中反思,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对自我认知进行整理、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与发展。

我在课堂上一直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抛一个“绣球”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讨论,尽情地争辩……哪怕花上再多的时间也在所不惜。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主要抓住:“安培知道黑板在动吗?“你觉得安培傻不傻?”这两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鱼钩一样勾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维也就最活跃。此时,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一个个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探讨问题情绪高涨,唇枪舌战,甚至争到面红耳赤……“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种无所顾忌的各抒己见的场面,竟使本堂课高潮迭起!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在读书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不同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DIY简易复古丝带钥匙扣
如何利用鹅卵石做彩绘手工戒指
绳编螺母蜥蜴diy图解制作教程
废贝壳的再利用和DIY塔形摆件教程
怎么做可爱的奶牛笔筒
手工DIY好看发梳教程

本类热门作品

  • 月亮圆圆教学设计一等奖
  • 《菩萨蛮》导学案一等奖
  • 《在酒楼上》导学案一等奖
  • 第九册《酸枣情》教学设计一等奖
  • 口语交际《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教学设计一等奖
  • 《一杯牛奶》教学设计一等奖
  • 口语交际《小鸭,你别急》教学设计一等奖
  • 成语故事二则《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一等奖
  • 第十一册《大自然的教科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太阳花》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