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3 12:33:04
花边饺子里的爱 课堂实录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饺、拮、凛、馅、荤、晰、筷”7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教育学生尊敬、热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人,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放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这个人叫“母亲”;有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母亲用爱哺育我们,我们用爱回报母亲。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花边饺子里的爱。(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爱,花边饺子里包含的爱……)
3、你们真会学习!会从课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你的感受送进题目里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文本 寻找爱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 指名读生字)
2、通过预习,你还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指名说作者简介)
3、花边饺子里的“爱”一直温暖着作者的记忆,请同学们用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边浏览边思考:课文围绕花边饺子写了那几件事?(课件 浏览方法)(两件事:母亲为我包花边饺子,我为母亲包花边饺子)
4、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的?(过渡段 指名读)过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三、走近母亲 感受爱
1、让我们先来走近母亲,感受那花边饺子里浸满的浓浓母爱。(课件)指名生读
2、学生勾画批注,师巡回辅导。
3、师生交流:
句一:生读“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沙场点兵。”
生:我从这段话体会到妈妈包饺子时威风凛凛的样子令作者十分难忘。
师:“威风凛凛”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很威风的样子。我从妈妈“一个人又和面又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点面粉。”这句话看出来。
师:这是个怎样的妈妈?
生1:能干。
生2:用心。
生3:利索。
师;“沙场点兵”指的什么?
生:指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包饺子是妈妈的拿手活,妈妈很自信。
师:请你带着自信来读读。(生读)
生2:我体会到包饺子,妈妈很兴奋。因为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只能挨到年节,平时包一顿饺子便成了全家的节日,所以妈妈很兴奋。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上下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兴奋地读读。
生3:我体会到妈妈很辛苦。因为很难得吃上饺子,妈妈一定花费了很多功夫,也许前几天都在想着买多少肉,买多少菜,怎样让孩子们吃好,怎样又不多花钱。
师:是啊!包饺子本来就麻烦,更何况还要盘算如何让家人吃好又少花钱,妈妈确实很辛苦。把你感受到的辛苦读出来,好吗?
师:妈妈仅仅是在包饺子吗?
生:不是,妈妈包的是对全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爱。
(过渡)你还画出那些难忘的情景?
句二:“这时候,圆圆的盖帘……楚河汉界。”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它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两种不同馅的饺子比作两军对阵。把两种饺子中间的分界线比作楚河汉界。
师:两军对阵说明什么?
生:说明妈妈包的饺子个头均匀,摆放整齐,体现出妈妈很用心,很细心。
师:楚河汉界典故。(课件)楚河汉界说明什么?
生:说明妈妈把肉馅饺子和素馅饺子分的很清楚。
师:妈妈为什么要把饺子分得那么清楚?
生1:妈妈想把肉饺子给孩子吃,自己吃素饺子。
生2:妈妈是害怕饺子弄混,自己吃到了肉饺子。
生3:因为肉饺子太少了,妈妈吃一个,孩子就会少吃一个。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1:我很感动,为母爱的无私,母亲心中永远想到的是子女而没有她自己。(生读)
生2:我想,作者在回想这些时,心中一定很心酸。
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景?
生说妈妈把好吃的留给自己等。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小时候的我又怎明白呢?和弟弟淘气把饺子弄混,那妈妈吃到肉饺子了吗?
生:没有,妈妈把那些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师:文中的哪句话描写母亲包花边饺?
句三:生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着……煞是好看。”
师: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妈妈把饺子捏上花边包的很漂亮,让孩子喜欢吃。
生2:我体会到花边饺不好包,妈妈要一捏一捏,捏好多下才能包成一个。
生3:我体会到妈妈为了让孩子多吃肉饺子,费尽心思。
师:是啊!先是把两种馅的饺子码得像两军对阵,隔着楚河汉界,现在又包上漂亮的花边,真可谓用心良苦!(板书)花边饺里仅仅包的是肉馅吗?
生:不是,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还愿意读?(指名读)
师:母亲的花边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里,温暖了作者的童年。可你们知道吗?这样的母亲并不是肖复兴的亲生母亲。她是在肖复兴八岁失去亲生妈妈后来到他们家的,她是在肖复兴不理不睬,冷眼相待下和他们生活的。是她用无微不至的爱融化了肖复兴心中的冰冻。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再来回味那浓浓的母爱。(课件三个比喻句 齐读)
四、走近作者 回报爱
师:长大后的肖复兴深深懂得了母亲那厚重的爱,而母亲呢?却再也没有挺拔的身躯,靓丽的容颜,有的只是岁月刻下的烙印。面对操劳一生的母亲,肖复兴想到了什么?
生读:“想起那些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
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课件)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2、师生交流。
生1、为了让妈妈不受委屈,我曾拉妈妈到外面餐馆开洋荤。
师:妈妈去了吗?
生:没有。读“妈妈摇摇头说…….”
生2、我买来鱼肉,时令蔬菜做给妈妈吃。
师:妈妈爱吃吗?
生:读“但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
师:那妈妈喜欢吃什么?
生:饺子。
师:是啊!饺子陪伴母亲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母亲用饺子爱着孩子们。作者终于读懂了母亲,为了让妈妈吃得开心,唯一的方法是----
生:常包饺子。
师:为了让妈妈意外惊喜-----
生1:为母亲包糖饺子。
生2:为母亲包花边糖饺子。
生3:为母亲包象征大福大吉大利的花边糖饺子。
师:看得出妈妈想吃糖饺子-----
生:我往妈妈的碟中拨了三个饺子。
师:母亲真的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起来------
生齐读:“哟,我真的吃到了!”
师:母亲的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为了讨得母亲开心,作者想尽办法,用母亲的花边饺回报着对母亲的爱,真是用心良苦!这是一份------孝心。课文的那一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母亲的花边饺里浸满了浓浓的母爱。作者的花边饺子里盛满了无尽的孝心。(板书)
五、走进自己 传递爱
师:肖复兴和母亲之间浓浓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学了这篇课文,回想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你认为母爱会是什么?
生1:母爱是妈妈在我生病时的细心照料。
生2:母爱是妈妈下雨天给我送的一把雨伞。
生3:母爱是妈妈给我做的每一顿饭。
生4:母爱是妈妈给我穿的一件件新衣。
生5:母爱是妈妈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的一句鼓励。
生6:母爱是妈妈在我淘气时严厉的批评。
……
师:看来同学们长大了,懂事了,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1:我们应该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生2:我们应该孝顺妈妈。
生3: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报答妈妈。
……
师:听了你们的感悟,老师不由想起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游子吟(课件)
生:齐读。
师: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肖复兴也曾写下:(课件)
生:齐读。
师:母爱深似海,母亲的爱我们一生也报答不完啊!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三字经》中这样写道:(课件三字经)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段三字经读进自己的心里去,点燃心中的明灯,照亮你、我、他,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老师还搜集了一些肖复兴怀念母亲的文章,希望同学们下去后能读一读。(课件)
课后反思: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敬爱母亲之情。
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抓住母亲为了让孩子吃上肉饺子,费尽心思,为孩子们包花边饺,让学生体会花边饺里浸满了浓浓母爱;儿子为了让母亲开心,揣摩母亲的心思,为母亲包花边糖饺子,让学生体会花边饺里浸满了无尽的孝心。
在教学中,我用深情的话语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重点词句赏析中感受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母亲那浓浓的爱;在师生对话中感受作者的用心良苦,体会作者那无尽的孝心;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联系自我中,让学生认识到妈妈的爱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点滴,心中涌起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最后,教育学生尊敬长辈,爱护弱小。
在教学中,或许教案还不够熟烂于心,有些地方显得有些干涩,显得不是那么醇熟,不能和学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路还很漫长,教学相长,我要做的还很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饺、拮、凛、馅、荤、晰、筷”7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教育学生尊敬、热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人,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放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这个人叫“母亲”;有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母亲用爱哺育我们,我们用爱回报母亲。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花边饺子里的爱。(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爱,花边饺子里包含的爱……)
3、你们真会学习!会从课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你的感受送进题目里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文本 寻找爱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 指名读生字)
2、通过预习,你还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指名说作者简介)
3、花边饺子里的“爱”一直温暖着作者的记忆,请同学们用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边浏览边思考:课文围绕花边饺子写了那几件事?(课件 浏览方法)(两件事:母亲为我包花边饺子,我为母亲包花边饺子)
4、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的?(过渡段 指名读)过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三、走近母亲 感受爱
1、让我们先来走近母亲,感受那花边饺子里浸满的浓浓母爱。(课件)指名生读
2、学生勾画批注,师巡回辅导。
3、师生交流:
句一:生读“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沙场点兵。”
生:我从这段话体会到妈妈包饺子时威风凛凛的样子令作者十分难忘。
师:“威风凛凛”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很威风的样子。我从妈妈“一个人又和面又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点面粉。”这句话看出来。
师:这是个怎样的妈妈?
生1:能干。
生2:用心。
生3:利索。
师;“沙场点兵”指的什么?
生:指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包饺子是妈妈的拿手活,妈妈很自信。
师:请你带着自信来读读。(生读)
生2:我体会到包饺子,妈妈很兴奋。因为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只能挨到年节,平时包一顿饺子便成了全家的节日,所以妈妈很兴奋。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上下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兴奋地读读。
生3:我体会到妈妈很辛苦。因为很难得吃上饺子,妈妈一定花费了很多功夫,也许前几天都在想着买多少肉,买多少菜,怎样让孩子们吃好,怎样又不多花钱。
师:是啊!包饺子本来就麻烦,更何况还要盘算如何让家人吃好又少花钱,妈妈确实很辛苦。把你感受到的辛苦读出来,好吗?
师:妈妈仅仅是在包饺子吗?
生:不是,妈妈包的是对全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爱。
(过渡)你还画出那些难忘的情景?
句二:“这时候,圆圆的盖帘……楚河汉界。”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它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两种不同馅的饺子比作两军对阵。把两种饺子中间的分界线比作楚河汉界。
师:两军对阵说明什么?
生:说明妈妈包的饺子个头均匀,摆放整齐,体现出妈妈很用心,很细心。
师:楚河汉界典故。(课件)楚河汉界说明什么?
生:说明妈妈把肉馅饺子和素馅饺子分的很清楚。
师:妈妈为什么要把饺子分得那么清楚?
生1:妈妈想把肉饺子给孩子吃,自己吃素饺子。
生2:妈妈是害怕饺子弄混,自己吃到了肉饺子。
生3:因为肉饺子太少了,妈妈吃一个,孩子就会少吃一个。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1:我很感动,为母爱的无私,母亲心中永远想到的是子女而没有她自己。(生读)
生2:我想,作者在回想这些时,心中一定很心酸。
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景?
生说妈妈把好吃的留给自己等。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小时候的我又怎明白呢?和弟弟淘气把饺子弄混,那妈妈吃到肉饺子了吗?
生:没有,妈妈把那些肉馅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师:文中的哪句话描写母亲包花边饺?
句三:生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着……煞是好看。”
师: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妈妈把饺子捏上花边包的很漂亮,让孩子喜欢吃。
生2:我体会到花边饺不好包,妈妈要一捏一捏,捏好多下才能包成一个。
生3:我体会到妈妈为了让孩子多吃肉饺子,费尽心思。
师:是啊!先是把两种馅的饺子码得像两军对阵,隔着楚河汉界,现在又包上漂亮的花边,真可谓用心良苦!(板书)花边饺里仅仅包的是肉馅吗?
生:不是,是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还愿意读?(指名读)
师:母亲的花边饺深深地留在了作者的记忆里,温暖了作者的童年。可你们知道吗?这样的母亲并不是肖复兴的亲生母亲。她是在肖复兴八岁失去亲生妈妈后来到他们家的,她是在肖复兴不理不睬,冷眼相待下和他们生活的。是她用无微不至的爱融化了肖复兴心中的冰冻。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敬意再来回味那浓浓的母爱。(课件三个比喻句 齐读)
四、走近作者 回报爱
师:长大后的肖复兴深深懂得了母亲那厚重的爱,而母亲呢?却再也没有挺拔的身躯,靓丽的容颜,有的只是岁月刻下的烙印。面对操劳一生的母亲,肖复兴想到了什么?
生读:“想起那些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
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课件)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2、师生交流。
生1、为了让妈妈不受委屈,我曾拉妈妈到外面餐馆开洋荤。
师:妈妈去了吗?
生:没有。读“妈妈摇摇头说…….”
生2、我买来鱼肉,时令蔬菜做给妈妈吃。
师:妈妈爱吃吗?
生:读“但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
师:那妈妈喜欢吃什么?
生:饺子。
师:是啊!饺子陪伴母亲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母亲用饺子爱着孩子们。作者终于读懂了母亲,为了让妈妈吃得开心,唯一的方法是----
生:常包饺子。
师:为了让妈妈意外惊喜-----
生1:为母亲包糖饺子。
生2:为母亲包花边糖饺子。
生3:为母亲包象征大福大吉大利的花边糖饺子。
师:看得出妈妈想吃糖饺子-----
生:我往妈妈的碟中拨了三个饺子。
师:母亲真的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起来------
生齐读:“哟,我真的吃到了!”
师:母亲的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为了讨得母亲开心,作者想尽办法,用母亲的花边饺回报着对母亲的爱,真是用心良苦!这是一份------孝心。课文的那一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母亲的花边饺里浸满了浓浓的母爱。作者的花边饺子里盛满了无尽的孝心。(板书)
五、走进自己 传递爱
师:肖复兴和母亲之间浓浓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学了这篇课文,回想我们生活中的点滴,你认为母爱会是什么?
生1:母爱是妈妈在我生病时的细心照料。
生2:母爱是妈妈下雨天给我送的一把雨伞。
生3:母爱是妈妈给我做的每一顿饭。
生4:母爱是妈妈给我穿的一件件新衣。
生5:母爱是妈妈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的一句鼓励。
生6:母爱是妈妈在我淘气时严厉的批评。
……
师:看来同学们长大了,懂事了,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1:我们应该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生2:我们应该孝顺妈妈。
生3: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报答妈妈。
……
师:听了你们的感悟,老师不由想起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游子吟(课件)
生:齐读。
师: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肖复兴也曾写下:(课件)
生:齐读。
师:母爱深似海,母亲的爱我们一生也报答不完啊!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三字经》中这样写道:(课件三字经)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段三字经读进自己的心里去,点燃心中的明灯,照亮你、我、他,照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老师还搜集了一些肖复兴怀念母亲的文章,希望同学们下去后能读一读。(课件)
课后反思: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敬爱母亲之情。
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抓住母亲为了让孩子吃上肉饺子,费尽心思,为孩子们包花边饺,让学生体会花边饺里浸满了浓浓母爱;儿子为了让母亲开心,揣摩母亲的心思,为母亲包花边糖饺子,让学生体会花边饺里浸满了无尽的孝心。
在教学中,我用深情的话语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在重点词句赏析中感受母亲的用心良苦,体会母亲那浓浓的爱;在师生对话中感受作者的用心良苦,体会作者那无尽的孝心;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联系自我中,让学生认识到妈妈的爱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感受生活点滴,心中涌起对妈妈的感恩之情。最后,教育学生尊敬长辈,爱护弱小。
在教学中,或许教案还不够熟烂于心,有些地方显得有些干涩,显得不是那么醇熟,不能和学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路还很漫长,教学相长,我要做的还很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饺、拮、凛、馅、荤、晰、筷”7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教育学生尊敬、热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母子之间诚挚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一个人,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放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这个人叫“母亲”;有一种爱,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种爱叫“母爱”。母亲用爱哺育我们,我们用爱回报母亲。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花边饺子里的爱。(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爱,花边饺子里包含的爱……)
3、你们真会学习!会从课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你的感受送进题目里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文本 寻找爱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生字的认读情况。(课件 指名读生字)
2、通过预习,你还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哪些了解?(指名说作者简介)
3、花边饺子里的“爱”一直温暖着作者的记忆,请同学们用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边浏览边思考:课文围绕花边饺子写了那几件事?(课件 浏览方法)(两件事:母亲为我包花边饺子,我为母亲包花边饺子)
4、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的?(过渡段 指名读)过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三、走近母亲 感受爱
1、让我们先来走近母亲,感受那花边饺子里浸满的浓浓母爱。(课件)指名生读
2、学生勾画批注,师巡回辅导。
3、师生交流:
句一:生读“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沙场点兵。”
生:我从这段话体会到妈妈包饺子时威风凛凛的样子令作者十分难忘。
师:“威风凛凛”什么意思?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很威风的样子。我从妈妈“一个人又和面又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点面粉。”这句话看出来。
师:这是个怎样的妈妈?
生1:能干。
生2:用心。
生3:利索。
师;“沙场点兵”指的什么?
生:指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包饺子是妈妈的拿手活,妈妈很自信。
师:请你带着自信来读读。(生读)
生2:我体会到包饺子,妈妈很兴奋。因为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只能挨到年节,平时包一顿饺子便成了全家的节日,所以妈妈很兴奋。
师:你很会读书,联系上下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里,兴奋地读读。
生3:我体会到妈妈很辛苦。因为很难得吃上饺子,妈妈一定花费了很多功夫,也许前几天都在想着买多少肉,买多少菜,怎样让孩子们吃好,怎样又不多花钱。
18.第一个人:读----谈感受----带感情回读----评价
【7自然段:
做一个“攥”的动作,“攥”字就已经说明握得很紧了,前面又加了一个“紧紧地”可以体会到什么?
一个“攥”就影射了鲁本当时的心情,有时候不一定要直接写出人物的心里所想,通过这样的某一个细节反而更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12自然段:
为了给妈妈准备那五美元的礼物,小鲁本坚持着,每当鲁本走在寒风中,被吹得瑟瑟发抖的时候,他承受着寒风刺骨的痛苦,可是他仍旧苦苦地搜寻着麻袋。小鲁本在这一年中还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你也来这样说一说。
鲁本在搜寻麻袋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艰辛,可是他仍坚持着,因为橱窗里-----(引读)
同学们,想象的翅膀让一个坚强的、充满孝心的小鲁本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课文中一定还有很多语段让你们深受感动,把你最感动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17至25自然段:
这个是鲁本做什么的过程。
找一个人读一读。从这部分文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重点指导两句】
小鲁本为了完成他的愿望,终于在母亲节的前一天捡齐了100个麻袋,凑足了那宝贵的五美元,这下可以得到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送给妈妈的五美元的礼物了。我们再来分角色读一读,来感受小鲁本此时的心情。】
19.母亲节到了,小鲁本历经了一年的时间,历尽了艰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秘密终于被公开了,妈妈在母亲节那天得到了那个价值五美元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动人的一幕吧,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文字。
20.是呀,这是儿子用了一年的时间,历尽艰辛,不辞辛苦地收集100个麻袋换来的的礼物,这个礼物里面承载着儿子对自己的爱呀,当妈妈看到这枚烫着金字,可爱的胸针时,自己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此时,这枚小小的胸针会显得更加地耀眼、夺目。
三、表达情感,课后拓展
1.是啊,接受爱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幸福与快乐,回报爱却给了我们无尽的慰藉。把你课前找到的、最令你感动,最触动你内心深处的爱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感受感受这爱的滋味。
2.这爱确实令我们感动,其实我们大家都无时无刻不在爱的呵护下成长,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有或许在明年的母亲节,或许在某个重要的日子,或许就在今天,想回报爱的冲动,那就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学们,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你用这句话来警示自己,要孝顺,要回报一定要趁现在,不要等到亲人都不在的时候后悔莫及。
4.同学们,让我们今天放学回家,从给亲人们一个拥抱开始,孝顺他们,回报他们吧!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4、培养学生关爱,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饺子都很熟悉,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里的“饺子”在作者却并不寻常,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我们来理解作者心中的“饺子”究竟包含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
2、比较组词:
饺()桔()馅()荤()筷()
较()拮()陷()浑()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课文围绕“花边饺子”写了哪几件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对这几个问题,可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
五、谈体会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可请几个同学发言
六、拓展
本文表现了感人的母爱之情,我们还学过很多有关“母爱”的文章或诗词,你能说出其中一些吗?
七、结合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一直说母爱是伟大的,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应怎样报答伟大的母爱呢?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讨得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
二.教学目的:
1.知道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看了着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花边饺子里的爱”做题目?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课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抄写下来
2.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讲讲你自己的故事。
六.参考资料
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教学反思:
(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疏通了课文的字词,读通读顺了课文)
一、“这也叫爱”之问号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飘浮着桔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就是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谁愿意做我的女儿和我一起进行文中的对话?(指名)
师:我在一旁剪茉莉花枝,你忽然问——
生:妈妈,你爱爸爸吗?
师: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生: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师:嗯,就像茉莉吧。其实,女儿心里还有一句话,因为看着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给咽了回去,是不是?请你把它“吐”出来——
生:这也叫爱?
(师板书:这也叫爱)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叙述,女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生:差点儿笑出声来。(师板书:笑)
师:那就请你大胆地笑出来,把笑声送进这个句子来说。
生:(笑着)哼哼(从鼻子里出,语调上扬),这也就叫爱?
师:你的笑声里含着什么意思?
生:觉得很奇怪,不可思议,好像这种不能叫作爱。
师:这句话如果后面加标点的话,可以加什么标点?
生:应该加问号。
师:反问。(板书:?)为什么女儿觉得“像茉莉那样的爱”不叫爱?女儿的心目中的茉莉有什么特点?
生:茉莉是平淡无奇的。
(师生结合课文的描述,从茉莉的色、香、形三个方面说明它的平淡无奇。)
师:女儿眼中的茉莉,不艳,不香,又那么小,这样平淡无奇,怎么可以说它像爱呢?换一句话也就是说,爱怎么可以是这样的平淡无奇?那么作者的心目中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或成语来说说她心目中的爱吗?
生:轰轰烈烈的。
生:像火一样的。
生:非常浪漫的。(众笑)
生:荡气回肠的。
师:好!现在请大家来看这样一组词,请你们一起来念一念:
文字投影,出示词组群:
花前月下缠绵悱恻
卿卿我我浓浓烈烈
海誓山盟生死与共
荡气回肠刻骨铭心
生齐读。
师:在你们读这组词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了一些曾经打动我的故事——
出示投影:
王子与美人鱼(童话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民间故事)
项羽与虞姬(历史小说)
师:你了解这些故事么?如果你了解这些故事,这些故事也曾打动过你,请你来说说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
学生简要叙述故事,老师点评:“为了心爱的王子和他的幸福,美人鱼化作了海上的一片泡沫。”“不能同生,但愿共死。化蝶一幕最感人。”“前面是刘邦的军队,后面是乌江水。虞姬不肯逃生,那一道血剑红光,是‘我心中你最重’的冲天豪情。”
师:这些小说故事里的“爱”,正如我们刚才读的,是——
(出示词语群,生再读。)
二、“这也叫爱”之句号
师:生活中的日子常常平淡如水。而母亲的生病住院,如同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中,荡出了爱的涟漪。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因为哪些事而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呢?请你概括地来说。
生:第一件事,妈妈生病住院,让女儿买饺子给爸爸吃,可爸爸没有听女儿花尽心思编的谎,没有吃饺子而是直接去了医院。第二件事,夜里爸爸怕自己睡得深,妈妈有事又不肯叫他,就睡在妈妈的床边,只要妈妈动一动,他就会醒了。
师:非常好。爸爸出差回来,得知妈妈住院,没有吃女儿为他准备的饺子,如果可以用“吃不下”三个字来概括的话,那么第二件事,你准备用哪三个字来概括?
生:睡不着。
师:睡是睡了,可都没睡好。(意外地发现,还有手举着)你还有话说?
生:放不下。
师:概括得好。这“吃不下”、“睡不好”皆源于心里的“放不下”。
师:爱,往往在细节,在一颦一笑中,在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里。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6—17小节,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爱的温度?请你在底下加点或者打圈。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
生:“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这个“直奔”,告诉我爸爸知道妈妈病了,是马上跑到医院去的。
师:这个奔字,你读出了爸爸的什么心情?
生:急。
师:为什么而急?
生:为妈妈的病。
师:奔,念第四声的时候,是说心中有目标。此时,爸爸心里的目标,便是——
生(众):医院。
师:一个“奔”字写出了父亲的急,急着想见到妈妈,急着想知道妈妈的病情。你从“奔”字上读出了爸爸的焦心。非常好,这才叫会读书。
……
生:“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这里的“特别的嘱咐”,是说爸爸知道妈妈喜爱茉莉花,所以要让我把茉莉花带过去。
师:什么叫叮嘱?
生:就是让某人去做一件事情。
师:是不是说一遍?
生:说了好多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
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任峻依据录音整理)
口语交际《爱吃的水果》课堂教学片断实录和点评
(本节课开始是让学生看水果,接着是猜水果、说水果。经过以上环节的口语交际活动,又开始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多种多样,到底什么水果最受大家欢迎呢?现在,我们要评出一二种最受大家欢迎的水果(出示教学道具“皇冠”)。哪个小组推荐的水果被评上了,就给这个小组选出的组长戴上这顶“水果大王”的皇冠。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评出一种最受欢迎的水果,然后全班评议。
(学生分小组讨论,评议出本组受欢迎的水果。老师巡视,并根据评议结果给小组选出的小组长戴上水果头饰。接着,各小组长上台汇报。)
师:各小组长汇报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大家,说话声音要大,让大家都能听得见,同学们都是评委,评委应专心听。自己小组代表说完,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师:谢谢你!
生:不用谢!
(学生纷纷捧着西瓜去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例文提问
1.上周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谁还记得杨梅果的形状?
2.当杨梅果渐渐成熟时,它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
〔着重复习了杨梅果的特点,实际是引导突出习作的重点。〕
二、结合例文命题
1.小结导入新课。
师:这篇习作例文,的确写得很好,不仅描写了杨梅树,而且描写了杨梅果,特别着重写出了杨梅惹人喜爱的特点。今天,我们就要仿照这篇例文,练习写一写大家喜爱的家乡的农产品。
2.板书作文题目。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出《我爱家乡的青稞》。
〔要求十分明确,既不是写特产,更不是写景物。〕
三、引导口述内容
师:大家还记得吧!今年六七月里,我曾几次带领你们观察了青稞的生长情况,现在谁能说一说青稞的形状和变化?
生:禾苗出土两个月以后,青稞抽穗扬花了,一株株直挺挺的茎上顶着沉甸甸的穗头,穗头是长圆形的,上面长满了芒刺,一摸,芒刺扎手。
师:谁还有补充?
生:青稞抽穗扬花时,穗上的籽粒儿被壳裹得紧紧的,壳内籽儿正在灌浆,穗头轻,并不沉甸甸,只有完全成熟后,才是沉甸甸的。刚长出的芒刺很软,并不扎手。穗头渐渐成熟,芒刺渐渐变硬,变硬了的芒刺才扎手呢。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还有,穗顶上才长芒刺,穗身上只是布满了细刺毛。
师:前面的三位同学,已具体地说明了青稞穗的形状和芒刺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果实的颜色。谁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杨梅果先是淡红色的,不久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色了。当然,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师:说得好!参照杨梅果颜色的变化,谁能说说青稞穗颜色的变化?
生:刚抽出来的穗是淡绿色的,等到穗头成熟时,就由绿变黄了。
师:说得对!谁还能说一说杨梅果有什么滋味?
生:成熟了的杨梅果一放进嘴里,舌尖刚触到那平滑的果皮,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
生:(另一生接着说)只要轻轻咬开它,从那新鲜嫩红的果肉里流出的鲜红的汁水,会立即染红人的嘴唇和舌头。
师:好!真的是这样。谁还知道杨梅果的滋味还有什么变化?
生:没有成熟的杨梅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了。
师:好啊!这三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对学过的课文记得清楚,因此能说得明白,请大家为他们鼓掌!
生:(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能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的积极性。〕
师:现在,谁能说说没熟透的青稞和熟透了的青稞的吃法、滋味及其变化?
生:当青稞穗长到七八成熟时,馋嘴的娃娃就拣那个头大、籽粒饱满的穗头,把长穗头的茎拦腰折断,扎成一把一把的小捆儿,趁妈妈做饭时,将那小捆儿烧去芒刺,将包着籽儿的壳也烧去一半,再拿出来放在簸箕里揉搓,那绿珍珠似的籽儿滴溜溜地滚出来,娃娃们抢着尝青。那味儿喷香生津,异香扑鼻,咽下以后,香味久留口中,令人回味无穷。
师:噢!你真是出口成章!这段话,你怎么能说得这样具体,这样生动!
生:老师,这是我在暑假中写的一篇日记,至今还记得,因此就这样说出来了。
师:大家听到了没有?平时注重写日记,对于作文,大有帮助哩!现在,谁再扼要地说说。
生:青稞熟透了,把打碾下的青稞磨成炒面,盛在碗里,加上白糖,“曲拉”,例上奶茶,完全在碗里拦匀后,一疙瘩一疙瘩地捏着吃。这炒面就是藏族人民喜欢吃的“糌粑”。糌粑酥软喷香,奶味芬芳,人吃了无不咂嘴舔舌,吃了这顿还盼那顿。
生:(另一生抢着说)如用青稞面搓成“面鱼”,下在锅里,像无数棱子鱼游上游下,煮熟后,捞到碗里,舌尖刚触到那光滑柔软的“面鱼”,还没来得及嚼,就溜进嗓门里去了。“面鱼”是我最爱吃的饭!
生:(另一生补充说)青稞还能酿成透瓶香的美酒。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运用了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杨梅”的理解,而且还说出了青稞的种种特点,这正是这次作文所要写的内容。现在,大家能不能把已知道的内
容写成文章呢?
生:(齐声回答:)能!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这堂写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四、指导编写提纲
1.教师巡回指导。(略)
2.要求按时完成。
师:(即将下课时)同学们,这篇《我爱家乡的青稞》的作文,要在明天的一节语文课内写成,大家能不能做到?
生:(齐声回答:)能做到!
师:但愿大家说到做到(铃声大作)!下课!
资料提供者:
课堂实录 洮南市实验小学 王立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情
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3、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请学生课前搜集、交流描写大海的成语、诗词、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了不少描写大海的诗词,老师也准备了一首,想听么?
生:想。(兴奋地)
师:(朗诵)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师:是的,大海以它博大的胸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遗憾的是老师没有亲眼目睹过大海的壮丽。咱们同学有见过大海的么?
生:有。(个别学生举手)
师:你们可比老师幸运多了!今天我们就随作者再次走近大海,感受它的魅力。继续学习第三课我爱大海。(板书:我爱大海)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积累情况,教师示范朗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学们有见过大海的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下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找中心句:
师:老师搜集了一段大海的画面,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大海的视频)
生:(倾听着大海的声音,欣赏着大海的画面)
师:大海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我看见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听到了它的海浪声。
生:我真想马上到海边去玩一玩!
师:这是你们心目中的大海,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作者,他心目中的大海有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直接赞美大海的段落。
生:(快速浏览)
师: 请找到的同学读一读。
生: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
师:齐读这段。(板书: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设计意图:出示大海视频,通过声音、画面让学生对大海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浏览课文,学生对大海的感受与作者心目中的大海相对比,使读者、文本、作者三位一体,初步形成共鸣。这步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师:作者是怎样把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咱们先从整体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时段的大海?
生:我喜欢清晨的大海,因为此时风平浪静。(板书:清晨)
师:还有不同看法么?
生:(喜欢上午、傍晚、夜晚的大海,并分别说出喜欢的原因)
师:(相机板书:上午 傍晚 夜晚)
师:老师和这名同学是知音,因为我也喜欢夜晚中的大海,那是为什么呢?请一名同学美美的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一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全体看电子白板)
[设计意图:动笔读书、写出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读促讲]
四、重点学习
生:朗读课文。(饱满地)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生:读第一句。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颜色。
师:的确是黑,太黑了,相当的黑,和作者比较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生:象一个黑箱子倒扣在海面上,这是比喻句,更生动形象了。
师:你真会读书,把这句再读一读。(画出:黑箱子)
生:有感情的读句子。
师:真不错,继续汇报。
生:狂风骤起这个词用得好。说明海面风很大。
师:骤怎样理解?(画出:骤)
生:突然的意思。
师:你能把这一句读一读么?
生:朗读(语气不够)
师:海面黑漆漆的一片,又突然刮起狂风,应该怎么读?
生:朗读(读出了恐惧的感觉)
师:接着往下谈。
生:巨浪在征服了海洋之后,到达岸边逐渐筋疲力尽,最后用尽全力,口吐白沫倒在海滩上。这是拟人句,把海浪咆哮后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
师:你理解得很好哦!试着读一读。(画出:口吐白沫)
生:朗读(读得不够形象)
师:听到你们朗读,我也着急了,老师很想读一读,可以么?(师范读,边读边做动作:口吐白沫。)
生:认真倾听。(笑出声来)
师:怎么样?你们模仿一下吧!
生:模仿朗读。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继续体会。老师有个疑问:一叶孤舟之上的人是作者看到的么?如果用万吨巨轮替代一叶孤舟可以么?为什么?
生:这是作者想到的,此情此景,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一叶孤舟之上的人,这种联想很自然,合理,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呀!
生:用万吨巨轮就没有特别恐惧的感觉,一叶孤舟与巨浪的强烈对比更突显环境的险恶。(板书:恐惧)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狂风骤起,海浪呼啸,一叶孤舟之上的人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多么坚定的意志,才能度过这漆黑漫长、惊涛骇浪之夜啊!到此为止,你们想没想到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画出:多么、多么、才能)
生:因为这种环境磨炼人、锻炼人。
师:那好,让我们用战胜困难的勇气,坚定的齐读:只有这种时候(生齐读)
师:就是因为夜晚中的大海更富于挑战性,只有经历这种险境,才能磨炼你的意志,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才能有“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
师:学习要善于总结,本段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呢?
生: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生:作者的联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狂风骤起、一叶孤舟等词语用得很准确。
师:你们总结得可真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在这一段中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顺学而导,结合具体字、词、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用笔的精炼,表达的精妙,把读书、批注、体验、总结结合起来,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受到情感教育。]
五、自学汇报
师:下面就让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2、3、4自然段。轻声朗读,一会汇报交流。(片刻后,学生汇报)
生:2自然段中好像大海刚刚睡醒。拟人手法突出大海的风平浪静。
生:我联想到婴儿在悠床中熟睡的样子。
师:你真富于想象。(指导学生读中体会)
生: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作者从大海的沉静联想到航海人,使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板书:沉静)大家的想象力可真好!继续汇报交流。
生:3自然段中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调色板。是比喻句,形象的再现了上午的海色彩丰富、变幻无穷的特点。
师:(板书:变幻)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
生:(生读:)我想当年远航探险的人......那种失望,恐怕不在海边就住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作者由此联想到航海者孤寂的情感,又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所以有这种感觉。
师:(板书:凄凉)读一读凄凉的、孤寂的感觉吧!(生朗读,师指导)
[设计意图:强化自主学习,关注课堂生成,加强朗读体验,培养想象能力]
六、联想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仿佛在大海中航行了一天,经历了一次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大海中航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师分别出示不同时段的大海图片。)
生:我在早晨的大海中航行,从它的风平浪静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胸怀。
生:我航行在色彩变幻无穷的上午的大海中,享受了大海给我的美丽与生机。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如身临其境呀!
生:在傍晚的大海中航行,我会产生凄凉、孤寂的情感,好像被人冷落一样,很孤立无助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既检查学习效果,又加强表达训练。]
七、全课总结
师:(结合板书)是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学习作者写法的同时,也同作者一同感受着大海的浩瀚无际、变幻无穷。其实,人生也如大海一样,有潮起潮落,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只要我们经受住险境的考验,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设计意图:从写法、情感、人生的不同角度去总结,使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收获。]
板书设计:
清晨 沉静
我爱大海 上午 变幻 浩瀚无际
傍晚 凄凉 变幻无穷
夜晚 恐惧
课前谈话
1.请你想一个方法来介绍一下“我”
2.学生说:你的名字叫杨树亚
一、新授
1.师板书课题:茉莉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向我们介绍一下茉莉。
学生1:我认为茉莉是一直洁白纯洁的一种花,不起眼,却很香。
学生2:茉莉也是一种漂亮的花。
2.电脑课件出示:茉莉花
这三句话是作者写的三句话,在作者的笔下,茉莉花是怎样的特征呢?
电脑出示: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看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
爸爸……我悄悄溜进……
3.你们的心很齐,请三位学生读,找个词语形容一下茉莉的特点。
(1)三位学生读
(2)三句话中哪些词语能够概括作者笔下的茉莉的特点吗?
(3)师生交流
学生说:洁白纯净、清香、缕缕幽香、
(4)三个词语概括作者的笔下的茉莉,在文章中……在文章的结尾,茉莉却是洁白纯净的、幽香迷人的。(教师随机进行板书)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向我们介绍茉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向大家介绍一对普通人,普通人之间的爱,爱就像
茉莉一样。
4.文章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这纯朴的爱呢?我们要学会感悟其中的文字,让我们静静地去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到最后的文字,去体会文字,看看哪些语句或者词语让你体会到这份爱,如果是词语的请你在这些这些词语下面用着重号表示出来。要求明白了吗?
(1)学生阅读
(2)老师不时地提醒:在重点词语上点着重号,如果是语句令你感动,请你用括号进行表示。但要静心地阅读
5.师生交流
(1)学生说:第七自然段。(我觉得你找得很对,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好吗?)
(2)学生说:第七小节中还有相关的语句也能看出人的爱。
(3)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这份爱?
(4)学生说:在第八小节。(你不仅找出了答案,还在思考了,真好!)
(5)学生说:作者的妈妈也十分爱自己的爸爸,我从第八小节能看出来。
6.有没有哪些词语能够让你感受到这份爱呢?
(1)学生术,在第十自然段的“轻轻地”“蹑手蹑脚”。为什么?学生说
(2)我们找出这些句子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
(3)出示三个段落(6—8小节)
大家再读读这些句子,看看哪些细节表达了妈妈深爱着爸爸,哪些细节是表达了爸爸深爱着妈妈。
(4)学生自读课文6—8小节。
7.
(1)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妈妈对妈妈的爱?
(2)学生说:
你已经把妈妈对爸爸浓缩成了一句话
(3)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爱。(当学生说错的时候,老师说:那下面你就有发言的机会了)
(4)学生:妈妈尽管身体很虚弱
你很智慧,你从一个词语中读出这样的文字来,真好!这就是妈妈对爸爸的爱。她的表现是用声音和语言来表达的。
(5)爸爸对妈妈的爱呢?
学生说:爸爸没有……直奔医院,这句话可以表面爸爸对妈妈的爱,爸爸没有吃饺子说明他很关心妈妈。
(6)有补充的吗?学生:爸爸每天都去医院照顾她(很好)刚才那位同学用一段话浓缩成一句,而你是将一句话拓展了。
我们读书要从细节读出感悟来,这里有一个词语,看到这个词语,你看到怎样的画面?电脑点出:“直奔”
师生交流:学生说看见爸爸急忙赶往医院,而且满头是汗。
你们还会想到什么镜头?学生:不吃饺子……;学生:我想到了爸爸放下筷子,就立刻赶往医院……这些事情未必发生,我们从“直奔”这个词语想到这样多的画面,从这个词语中我们想到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词语让我们想像到的爸爸对妈妈的爱。
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读。(学生读)
8.第一段让我们感受妈妈爱爸爸,表现出的只是一碗水饺,后面的文字是表现爸爸爱妈妈的,只是直奔医院。这份爱是非常“简单”(板书),但是感情却是真切的。文章还有第二段,请大家细心地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还有哪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爱的。(电脑出示:一天清晨……与光泽里。第九小节)
(1)学生读
(2)师生交流
学生说:我觉得在“爸爸……”简单地睡在床边。(你找出了第一个细节,还有第二个小节)
学生说:爸爸叮嘱“我”带一束茉莉花。看出爸爸爱妈妈
学生术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生怕……(你太细致了,抓住“紧”这个字,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时就连阳光都是多情的,她也不愿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
请大家一起把这段话,动情地读一读。
9.看着这幅场景,作者“怔住”了,你们明白这样的意思吗?
(1)学生说:作者没有想到爸爸这样爱着妈妈,爸爸就是在床边睡着了,而妈妈的脸上……没有想到什么?(真不好意思,难为你了!)
(2)这幅美景,让作者怔住了,下面的两句话,会怔住我们的同学们?
(3)出示:爸爸说:“我夜里睡得沉……”
妈妈说:“你爸爸……手脚都麻木了。”
从这两句话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4)师生交流
学生说:爸爸十分关心自己的妈妈。
学生说:妈妈也十分关心自己的爸爸
这时大家读懂的,爸爸说:……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里看出来爸爸睡得并不沉?
学生说:阳光是悄悄的,爸爸就醒了。(太聪明了)
学生说:爸爸打哈欠
学生说:布满血丝的眼睛
学生说: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
爸爸为什么睡得不沉呢?学生说:
10.妈妈说……,妈妈睡得沉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1)学生说:我悄悄……可妈妈清醒含笑的眸子。他们却想告诉对方睡得很沉。这份十分简单,却十分感人。
(2)教师板书:简单、感人。
(3)这个时候,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一定会有更多地感受。(读第九节)
11.细节能够……细节能够,我们要好好地读读每篇文章的细节。
(1)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出这样的一种感慨
(2)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3)朗读,指导朗读
12.以前妈妈说爱如茉莉的时候,我就会笑了起来。但是现在为什么经历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之后,我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转变了呢?
(1)学生说:因为是爸爸妈妈之间简简单单的表现爱的方式,让我感动。
(2)以前作者听见爱如茉莉会笑起来,但是经过了今天的事情,她觉得爱就是可以表现得如此简简单单。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结尾:学生读
三、小结
1.生活中有很多种爱,有的和玫瑰一样热烈,有的如茉莉一样简单,还有的让我们感觉甜中带点酸,但是,每种爱都是可以简简单单的感觉,所有的爱都是应该拥有一份真心,那样的真爱就是非常美好!
2.下课!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