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1 11:25:03

《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一等奖

《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一等奖

1、《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其中会写“父、候、贫、困、欢、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父的七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郑板桥劝舅父“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作“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应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清代著名的画家为了阻止他的舅舅砍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叫《郑板桥巧劝舅父》。(板书课题)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呢?创怎样巧劝的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 2.学生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互相交流。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几个生字的:“贫”是由“分”和“贝”组成,“砍”是由“石”和“欠”组成,历是“厂”和“力”组成,厌是由“厂”和“犬”组成,讨是由言字旁和“寸”组成的。“历”和“厌”都是同一个偏旁“厂字头”,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教师范读生字.正音。5.对难字进行指导。(1)“候”(投影):中间的一竖不能写丢了,右边部分的笔顺是让学生描红练习。(2)“困”的部首是方框“口”,指导书写。 5.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具体指导。三、学习生字,指导认读 1.借助读音认读。 2.不借助拼音认读。四、扩展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对生字组词。 2.教师选出三个,将词语投影。 3.齐读扩展的新词。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文后,思考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中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的巧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一、检查课文,寻入新课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感知这段主要内容。(1)齐读第1句,回答: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清代人,画家)(2)齐读第2句,回答:舅舅为什么唉声叹气?因为家境贫寒。贫寒就是指家里十分穷,不好过日子。 2.理解第2自然段。(1)男生齐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舅舅为什么砍树? 院子中间有一棵树,构成了个“困”字,使家里贫寒。(2)词语训练。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与“突然”意思相近。(3)学生用“忽然”一词口头造句。 3.领悟第3自然段。 郑板桥心里着急。 郑板桥心里很着急。(1)女生齐读第3自然估,思考:舅父砍树,郑板桥是持什么样的态度?(2)投影示句: 通过比较,得出郑板桥知道舅父砍树,自己想留住树,而又不知如何劝住舅父不砍。“很”表示程度深。(3)指导朗读“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保住这棵大树呢?” 4.感悟第4自然段。(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郑板桥想什么样的劝法。(2)学生齐读第1句。这一句写了什么? 郑板桥想到了劝阻舅父的方法:利用舅父迷信的思想,砍树人就要坐牢。(3)舅父相信郑板桥的话吗?齐读最后一句。 5.讨论:郑板桥是怎样想到劝阻舅父的?对学生提示如下:(1)院中有树,舅父认为是个“困”字,说明什么?(2)院中无树,郑板桥说是个“囚”字,说明了什么?三、讨论交流,感悟升华我们应向郑板桥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1.用心观察周围的事,遇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2.机智灵活,不信迷信。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遇事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2、《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其中会写“父、候、贫、困、欢、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父的七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郑板桥劝舅父“巧”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作“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应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清代著名的画家为了阻止他的舅舅砍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叫《郑板桥巧劝舅父》。(板书课题)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呢?创怎样巧劝的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 2.学生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互相交流。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几个生字的:“贫”是由“分”和“贝”组成,“砍”是由“石”和“欠”组成,历是“厂”和“力”组成,厌是由“厂”和“犬”组成,讨是由言字旁和“寸”组成的。“历”和“厌”都是同一个偏旁“厂字头”,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教师范读生字.正音。5.对难字进行指导。(1)“候”(投影):中间的一竖不能写丢了,右边部分的笔顺是让学生描红练习。(2)“困”的部首是方框“口”,指导书写。 5.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具体指导。三、学习生字,指导认读 1.借助读音认读。 2.不借助拼音认读。四、扩展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对生字组词。 2.教师选出三个,将词语投影。 3.齐读扩展的新词。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文后,思考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中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的巧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一、检查课文,寻入新课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感知这段主要内容。(1)齐读第1句,回答: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清代人,画家)(2)齐读第2句,回答:舅舅为什么唉声叹气?因为家境贫寒。贫寒就是指家里十分穷,不好过日子。 2.理解第2自然段。(1)男生齐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舅舅为什么砍树? 院子中间有一棵树,构成了个“困”字,使家里贫寒。(2)词语训练。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与“突然”意思相近。(3)学生用“忽然”一词口头造句。 3.领悟第3自然段。 郑板桥心里着急。 郑板桥心里很着急。(1)女生齐读第3自然估,思考:舅父砍树,郑板桥是持什么样的态度?(2)投影示句: 通过比较,得出郑板桥知道舅父砍树,自己想留住树,而又不知如何劝住舅父不砍。“很”表示程度深。(3)指导朗读“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保住这棵大树呢?” 4.感悟第4自然段。(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郑板桥想什么样的劝法。(2)学生齐读第1句。这一句写了什么? 郑板桥想到了劝阻舅父的方法:利用舅父迷信的思想,砍树人就要坐牢。(3)舅父相信郑板桥的话吗?齐读最后一句。 5.讨论:郑板桥是怎样想到劝阻舅父的?对学生提示如下:(1)院中有树,舅父认为是个“困”字,说明什么?(2)院中无树,郑板桥说是个“囚”字,说明了什么?三、讨论交流,感悟升华我们应向郑板桥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1.用心观察周围的事,遇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2.机智灵活,不信迷信。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遇事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3、郑板桥巧劝舅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其中会写“父、候、贫、困、欢、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父的七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郑板桥劝舅父“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作“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应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

清代著名的画家为了阻止他的舅舅砍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叫《郑板桥巧劝舅父》。(板书课题)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呢?创怎样巧劝的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

2.学生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互相交流。

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几个生字的:“贫”是由“分”和“贝”组成,“砍”是由“石”和“欠”组成,历是“厂”和“力”组成,厌是由“厂”和“犬”组成,讨是由言字旁和“寸”组成的。

“历”和“厌”都是同一个偏旁“厂字头”,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教师范读生字.正音。5.对难字进行指导。

(1)“候”(投影):中间的一竖不能写丢了,右边部分的笔顺是让学生描红练习。

(2)“困”的部首是方框“口”,指导书写。

5.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具体指导。

三、学习生字,指导认读

1.借助读音认读。

2.不借助拼音认读。

四、扩展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对生字组词。

2.教师选出三个,将词语投影。

3.齐读扩展的新词。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后,思考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中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的巧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一、检查课文,寻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感知这段主要内容。

(1)齐读第1句,回答: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清代人,画家)

(2)齐读第2句,回答:舅舅为什么唉声叹气?

因为家境贫寒。贫寒就是指家里十分穷,不好过日子。

2.理解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舅舅为什么砍树?

院子中间有一棵树,构成了个“困”字,使家里贫寒。

(2)词语训练。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与“突然”意思相近。

(3)学生用“忽然”一词口头造句。

3.领悟第3自然段。

(1)女生齐读第3自然估,思考:舅父砍树,郑板桥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2)投影示句:

通过比较,得出郑板桥知道舅父砍树,自己想留住树,而又不知如何劝住舅父不砍。“很”表示程度深。

(3)指导朗读“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保住这棵大树呢?”

4.感悟第4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郑板桥想什么样的劝法。

(2)学生齐读第1句。这一句写了什么?

郑板桥想到了劝阻舅父的方法:利用舅父迷信的思想,砍树人就要坐牢。

(3)舅父相信郑板桥的话吗?齐读最后一句。

5.讨论:郑板桥是怎样想到劝阻舅父的?对学生提示如下:

(1)院中有树,舅父认为是个“困”字,说明什么?

(2)院中无树,郑板桥说是个“囚”字,说明了什么?

三、讨论交流,感悟升华

我们应向郑板桥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用心观察周围的事,遇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机智灵活,不信迷信。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遇事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拓展:

课后了解家人和周围的迷信活动,想法劝说,看谁的办法最有效。

板书设计:

舅父: 困——砍树

巧劝 { }用迷信解迷信

郑板桥: 砍树—— 囚____留树

4、二年级下册《郑板桥巧劝舅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其中会写“父、候、贫、困、欢、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父的七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

郑板桥劝舅父“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句俗语,叫作“来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句话就是说,当我们用一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应该用另一种方法解决。清代著名的画家为了阻止他的舅舅砍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叫《郑板桥巧劝舅父》。(板书课题)郑板桥为什么要劝舅父呢?创怎样巧劝的呢?同学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板书生字。

2.学生自学,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互相交流。

用熟字加偏旁记住这几个生字的:“贫”是由“分”和“贝”组成,“砍”是由“石”和“欠”组成,历是“厂”和“力”组成,厌是由“厂”和“犬”组成,讨是由言字旁和“寸”组成的。

“历”和“厌”都是同一个偏旁“厂字头”,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4.教师范读生字.正音。5.对难字进行指导。

(1)“候”(投影):中间的一竖不能写丢了,右边部分的笔顺是让学生描红练习。

(2)“困”的部首是方框“口”,指导书写。

5.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书写,教师巡视具体指导。

三、学习生字,指导认读

1.借助读音认读。

2.不借助拼音认读。

四、扩展词语,积累词语

1.学生对生字组词。

2.教师选出三个,将词语投影。

3.齐读扩展的新词。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文后,思考回答: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中理解文章,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郑板桥劝舅的巧妙及汉字的构字特点。

一、检查课文,寻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感知这段主要内容。

(1)齐读第1句,回答:郑板桥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清代人,画家)

(2)齐读第2句,回答:舅舅为什么唉声叹气?

因为家境贫寒。贫寒就是指家里十分穷,不好过日子。

2.理解第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舅舅为什么砍树?

院子中间有一棵树,构成了个“困”字,使家里贫寒。

(2)词语训练。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与“突然”意思相近。

(3)学生用“忽然”一词口头造句。

3.领悟第3自然段。

郑板桥心里着急。

郑板桥心里很着急。

(1)女生齐读第3自然估,思考:舅父砍树,郑板桥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2)投影示句:

通过比较,得出郑板桥知道舅父砍树,自己想留住树,而又不知如何劝住舅父不砍。“很”表示程度深。

(3)指导朗读“想个什么办法,才能保住这棵大树呢?”

4.感悟第4自然段。

(1)教师朗读第4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郑板桥想什么样的劝法。

(2)学生齐读第1句。这一句写了什么?

郑板桥想到了劝阻舅父的方法:利用舅父迷信的思想,砍树人就要坐牢。

(3)舅父相信郑板桥的话吗?齐读最后一句。

5.讨论:郑板桥是怎样想到劝阻舅父的?对学生提示如下:

(1)院中有树,舅父认为是个“困”字,说明什么?

(2)院中无树,郑板桥说是个“囚”字,说明了什么?

三、讨论交流,感悟升华

我们应向郑板桥学习什么?

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用心观察周围的事,遇事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机智灵活,不信迷信。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有了丰富的知识,遇事肯动脑筋思考问题,人才会变得聪明起来。

5、《郑板桥题联赠渔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你对对联的

6、巧教学设计的体验《一株紫丁香》导入教学设计

在《一株紫丁香》的导入设计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开题:

(新课伊始,直接导入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紫丁香吗?

生:没有。

生:见过。

师:没有见过紫丁香的请举手。(学生面面相觑,而后手举如林)

师:没关系。(面带微笑,并示意学生把手放下)

没有见过紫丁香的同学,只要你再读读它的名字,老师相信你准能猜出它的特点来。

(学生自读词语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它叫“紫丁香”,那它一定是紫色的。

生:对,我也觉得它的花是紫色的。

生:我想它还有香味。

生:(迫不及待地)是的,它一定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因为它的名字里有个“香”字。

生:我认为“紫丁香”是一种开着紫色小花,散发着迷人香气的植物。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爱动脑筋,仅仅读了“紫丁香”的名字,就猜出它的特点来了,真了不起!(出示“紫丁香”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紫丁香。

从这个导课环节的细小设计,我有两点感悟: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这样的导入设计,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变知识的阐述者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知识,使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悟,了解和认识了“紫丁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个是成功者,人人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7、《晏子劝齐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学重难点: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知道晏子是怎样劝说齐王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1、出示晏子图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名叫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爱国忧民,敢于说真话,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2、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晏子和齐王之间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指导“劝”的写法。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到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同桌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3、屏幕出示生字词。 (1)滴 一滴雨 齐国已经很久没有下一滴雨了。 滴 商 注意:滴的右边是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2)谁 (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shéi shuí 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 那我该求谁呢?(指导读出语气。) (3)加一加: 又+力=劝 用劝组词 劝说 规劝 劝导 劝架 能用劝说一句话吗? (4)猜字谜: 一棵古树。枯 枯黄 给枯换偏旁:古 故 姑 固 咕 换了偏旁的字和枯字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 (5)稼 庄稼(稼的本音读几声调?在庄稼这个词里读几声调?) 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 用什么办法记住稼? (6)灌溉 (灌溉是三点水旁,说明什么?灌溉是什么意思?) 饿肚子 有了井水的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 (给慢慢找个近义词,饿找反义词)

三、认识了生字词,指名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屏幕:课文写齐国很久没下雨,齐王准备向山神和河神求雨,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劝说齐王向百姓求雨。齐王接受了劝告,让全国各地多挖水井,庄稼得到灌溉,百姓不再饿肚子。 2、默读课文,想想晏子劝齐王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板书:求雨→挖水井 结果他这个办法能行得通吗? 3、一个国相,竟然敢劝说自己的大王改变主意,他要冒多大的风险?他究竟是怎样劝说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的2---6自然段。 4、两人小组读完相关的段落后讨论,晏子劝齐王劝了几次?每次都是怎样说的?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5、第一次: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意思是求山神没有用。读,体会。 第一句是个什么句式?(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反问句和陈述句哪一句语气更重一些?)再读读这句。 这句话中还有反问句吗?找出来改成陈述句,比较哪个语气更重些?再读读。 这句话里还有一个比喻句,是哪句?哪个词是比喻词?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两大组比赛读。 6、第二次: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求河神也没有用)读,体会。 这句里的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指名读,男女生读。 7、齐王听晏子这么一说就茫然了,问晏子:那我该求谁呢?晏子说什么? 第三次:求我们的百姓啊! 晏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读,体会。指名读。 8、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他一开始为什么不直接让齐王去求百姓? 9、分角色读2---6段。

四、写字指导: 书写笔画较多的“谁”。 五、作业:晏子还有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等,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些小故事,下节课来交流。

8、《趣联巧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读读背背”和“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喜爱对联,收集对联的情趣。

2、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教学方式:读一读、背一背、听一听、对一对、写一写。

教学建议:

1、教学前,让学生留心观察附近的工厂,路标,家庭等所贴的对联,抄下来,读一读。

2、查找资料,收集有关的对联知识和名人妙对的小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1、一幅内容为“对联故事对对联联接四方联友,书法研究书书法法师百代法家”横额为“巧对对联”的对联,贴在教室前门上,用以渲染气氛。

2、“阅读”的朗读录音;悠扬、舒缓的古筝音乐带或萨克斯音乐带;录音机。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报纸。

教学过程:

一、 读对联。

1、引入。

(1)师:今天上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说:来了很多老师;老师特别精神;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2)请一生读读门上贴的对联,相机引导学生先读上联,再读下联,最后读横额。

(3)板书课题:趣联巧对

2、请几生读自己收集的对联。

二、背对联。

1、师: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对联。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积累、运用四的读读背背。

2、 黑板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1)读一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读。

(2)议一议。小组说说这些对联趣在什么地方,好在哪里。

(3)背一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可同桌对句,也可同桌比赛背诵,还可、、、、、、)

3、检查自学情况。

(1)第一副对联是带有比喻句的对偶句。“删繁就简”对“领异标新”,“三秋树”对“二月花”。“删繁就简”是指去掉一些繁杂的文辞,使文章简明、精练,“三秋树”,深秋的树,黄叶枯枝落了,更显枝干苍劲。“领异标新”是与众不同,富有新意,“二月花”指早春的花。这副对联可以理解为:文章去掉多余的文辞,简明、精练就如深秋的树;与众不同。富有新意就像二月里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

(2)第二副对联是歇后联。前文像谜面,后文像谜底。“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用“稻草捆秧”“竹篮提笋”形象的点明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

(3)第三、第四副对联描写了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富有情趣,且用字准确、贴切。

三、听对联故事。

1、 放“阅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边听边记出里边的对联。

2、 生把听出的对联写在黑板上。

3、 分析对联。

划出节奏,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后板书:

对仗工整、词性相同、字数相同

4、祝枝山和唐伯虎为什么也能巧妙的出上联,对下联?(指名说)

总结:对对联,要靠平时对事物的认真观察思考和广泛的知识积累。

四、巧对对联。

1、 老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1) 前台琅琅书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风春雨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练舞习歌活跃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学生出上联,老师对下联。

3、 学生互对。

五、写对联。

1、 师:这节课同学们接触了这么多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幅?把你喜欢的写下来,贴在墙上,好吗?

2、 学生动手写对联,老师配上优美的古典音乐。

3、 展示。

板书设计:

趣联巧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对仗工整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词性相同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字数相等

9、《巧装蛋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认识生字、书写生字,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高尔基智慧的表现。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书写生字,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高尔基智慧的表现。教学准备:收集资料,生字卡片。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提问式,同学了解高尔基这个人吗?他是前苏联人,他是一位闻名世界的伟大作家。他非常聪明,很有智慧。这里就有一个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巧装蛋糕提问:你看到课题后想到了什么?二、自由朗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三、用卡片检查学习情况。 出示卡片:块 分 订 难 遍 正音。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四、全班交流学习方法。 用熟字加、减、换偏旁。 店 工 块 气 五、重点指导书写。 工 分 气六、作业 加部首组组成新字,再组词。 占( )( ) 工( )( ) 十( ) ( ) 气( )( ) 方( )( ) 合( )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1.认读生字新词。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二、理解课文内容。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话都读准确、通顺。标出自然段。2、再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读懂了什么内容?思考后举手发言。提问:课文第二句中的“书呆子”是什么意思? 高尔基真的是书呆子吗?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指导朗读“奇怪”二字。 (宜重读) 提问:这张货单奇怪在什么地方?划出文中的句子,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装蛋糕的要求遇到了什么难题?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提问:正在老板为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他是谁?他说了什么? 指导:读这句话要求读出他谦虚和自信。 老师领读课文第三自然。 高尔基是怎样按货单上要求分蛋糕的?这个办法妙不妙? 学习第四至第五自然段。 全班齐读。 思考:那个顾客以及店里老板和伙计对高尔基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顾客: 老板和伙计: 重读词语:满意 十分佩服那个顾客以及店里的老板和伙计对高尔基的佩服说明了什么? 高尔基是一个十分聪明、机智超凡的小孩。三、学完课文后你想对高尔基说些什么?四、作业。一( )顾客 一( ) 蛋糕 一( )盒子 一( )气一( )纸 一( )书 一( )笔 一( )课文

10、《皮巧根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20皮巧根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爱心做些有益于人们的事。教学难点:同上教 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学 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危险、朽烂、不约而同”等词语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

出示为课题后,可就课文题目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见到过许多桥,有木制的小桥,有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今天我们学习一课叫《皮巧根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读生字卡,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几个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围绕课后问题再读课文:

1、 皮巧根为什么要架 桥?

2、 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那样喜欢叫

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皮巧根桥”?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二、巩固练习

1、 认读要求认识的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的?

2、 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课后的空花篮中。

三、指导理解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 谁架了一座什么桥?

2、 是怎样架桥的?

3、 人们管这座桥叫什么?

4、 后来有了新桥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这样叫他?

5、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评价的语言。

学生重点理解:

第3 题是句子练习,教学时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自己对带点词语的理解和在什么情况下能用这些词语,然后再造句。

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用于形容人工作或学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再三:一次又一次,用来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多次反复,例如:他的病还没有痊愈,就再三要求出院上班。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1、 补充资料: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混凝土:一种建筑材料,用水泥、沙、石子和水按比例拌和成的,具有耐压、耐火、可塑性性能。

陡峭:本课指河岸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搭石》、《圣诞老人》。这两篇课文表现了“友善”的主题,通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都着重启发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展现出来的美好心灵。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20皮巧根桥

架桥的原因:

架桥的经过:磨斧—砍树---把大树架在河----砍光柳枝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围绕告诉了我们无论在什么权威下,我们都要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又鼓足勇气面对今后的学习。

11、巧教学设计《自己去吧》

​ 【设计理念】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加强理解、体验、感悟。本课的教学是以体验感悟为手段和过程的阅读教学,是个体在情感驱动下的感性化的,直觉性的阅读理解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朗读、表演,有所感悟和思考。特别是通过反复朗读(包括分角色朗读和合作表演),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并激发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之情。

3、注重实践、综合、开放。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

【巧妙之处】

1、从第二自然段导入:两个自然段结构相同,语言相似,于是根据需要换序教学。

2、拓展:麻雀的画外音,让学生讨论:更喜欢谁?为什么?设计此环节,是通过争论,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评议,理解小鹰妈妈对小鹰能飞翔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孩子,而是要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3、连接点: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过渡:小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风景很美,他看到了什么风景呢?学生看幻灯片说美丽的山村是什么样的?此处的导入环节既能把两段课文的学习有机连接,又能落实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4、作业设计:

课内:别的动物自己学会了什么本领?看黑板回答。

课外:做个调查员,看看班里的同学都自己学会了哪些本领。这体现综合的教学思想,将课内学习与科学知识、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渗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遗憾之处】

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识字教学落实在每一个课时中。



瓦楞纸手工制作羊年绵羊收纳盒
用石头怎么做儿童玩具
手工制作简约风格的毛毡手机袋
羊毛毡戳戳乐小松鼠制作教程
手工diy小书包糖果袋的制作方法
利用水管零件DIY钢管机器人个性台灯

本类热门作品

  • 《问路》教学设计一等奖
  • 习作8《我是小导游》教学设计一等奖
  • 《想做好事的孩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 口语交际《玩具交易会》教学设计一等奖
  • 《外婆家的小屋》教学设计一等奖
  • 《舌头的秘密》教学设计一等奖
  • 《巧装蛋糕》教学设计一等奖
  • 第九册《美丽的三潭印月》教学设计一等奖
  •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教学设计一等奖
  • 《种瓜人》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