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0 19:55:03
《外婆家的小屋》教学设计一等奖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 欣赏小屋,育情导学。 1、 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 2、 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3、 这是外婆家的小屋,美丽而温馨。 4、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外婆家的小屋》二、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 2、 听了朗读,你们觉得外婆家的小屋神奇吗? 3、 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自然段?三、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 品读第2自然段。(1) 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几遍?(2) 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3)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4) 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5) 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品读第3自然段。(1) 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2) 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3) 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四、 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外婆家的小屋在春天变成了花园;夏天,翠竹园是我们的天堂。下面请同学读读第4、5自然段,看看秋天和冬天的小屋还有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默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分季节读句子,师生评议。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评出小背诵家。四、总结拓展。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联系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书上说的写一段话。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 欣赏小屋,育情导学。 1、 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 2、 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3、 这是外婆家的小屋,美丽而温馨。 4、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外婆家的小屋》二、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 2、 听了朗读,你们觉得外婆家的小屋神奇吗? 3、 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自然段?三、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 品读第2自然段。(1) 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几遍?(2) 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3)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4) 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5) 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品读第3自然段。(1) 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2) 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3) 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四、 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外婆家的小屋在春天变成了花园;夏天,翠竹园是我们的天堂。下面请同学读读第4、5自然段,看看秋天和冬天的小屋还有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默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分季节读句子,师生评议。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评出小背诵家。四、总结拓展。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联系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书上说的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生字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 质疑、引导、点拨。学法 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屋,育情导学。
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
1、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2、这是外婆家的小屋,美丽而温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外婆家的小屋》
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
听了朗读,你们觉得外婆家的小屋神奇吗?
4、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2自然段。
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
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
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品读第3自然段。
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
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
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
三 、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
四、板书设计
6 外婆家的小屋
婆 座 院 似 蜜 切
( ) ( ) ( ) ( ) ( ) ( )
舒 席 断 烤 雪 啊
( ) ( ) ( ) (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课文意思。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 质疑、引导、点拨。学法 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外婆家的小屋在春天变成了花园;夏天,翠竹园是我们的天堂。下面请同学读读第4、5自然段,看看秋天和冬天的小屋还有什么?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想象。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默读第4、5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分季节读句子,师生评议。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评出小背诵家。
四、总结拓展。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联系家乡的一处景物,仿照书上说的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7 外婆家的小屋
春天 屋前 大丽花 美
夏天 屋后 大竹园 舒服
小屋 思乡情
秋天 墙外 瓜棚豆架 静
冬天 屋里 烤山芋 温暖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一篇温暖感人励志的课文,希望大家一起来欣赏,品味这篇《外婆的手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李汉荣的散文天地,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把书翻到《外婆的手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 说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虔诚 临摹 淙淙
(2) 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2、 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读罢全文后,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 外婆的针线活
2、同学把书合上,看投影。投影上的三句话就是描写外婆的针线活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把句子填完整。
(1) 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 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大家认为填上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评价一下。
这些词语很美,非常形象生动。写出了外婆手艺的高超,绣的作品的十分逼真。3、 看来,外婆的针线活不仅让作者难忘,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
4、 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5、 大家认为怎样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怎样的人能创作出艺术品?
非常美的,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于生活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艺术家能创作出艺术品。
6、 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品,而文中外婆的身份是什么? 普通的劳动者
艺术家能否就和普通劳动者划上等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
7、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1――13节,圈划后归纳一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外婆俨然是一个艺术家?(五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
艺术家:
1、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2、 准则――做衣如做人 (板书)
3、 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4、 灵感――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小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为“我们”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
8、 时光飞逝,现在,当大多数人已不再接触针线活时,“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非常珍惜、怀念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叫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9、 全班朗读课文16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10、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外婆的手纹》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让你最感动的人,可能是爸妈,朋友,同学等等。而今天要说的是外婆,一起来欣赏这篇《外婆的手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描写外婆的语句,感悟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外婆的手纹》,要求学生轻轻地读文题:思考:文题上的“手纹”一词怎么理解?文中,外婆的手纹表现在哪里?
外婆的手纹主要表现在她平时做的手工活里:
——缝衣;补衣;绣花。
问题切入:你们对文中的那个外婆的印象如何?课文主要写了她哪些事情?
二、阅读文本感知:
1、 圈划描写外婆的重点语句。
2、 圈划后同学间初步交流。
3、 教师帮助学生输理课文主要材料。
——写外婆能做一手很好的针线活:缝衣、补衣、绣花样样精通。
——写外婆教导我如何做人,令我终身难忘。
——写外婆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的精神世界。
——写作者对对外婆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的思念。
……
4、教师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外婆形象:
——外婆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她俨然是一个艺术家)
——外婆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却富有智慧。
——外婆是一个把悲苦孤寂沉在心底,乐观地面对生活的人。
……
依据:
②段、⑥段,做衣服的动作神态刻画及作者的评价;
⑦段中对外婆补衣服的评价;
⑩段、(13)段中对外婆绣衣服时动作神态赞美性评价
4、要求学生反复品读这些段落。
四、探索文旨
问:“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高度赞美、非常珍惜、深深怀念
依据: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叫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全班朗读课文16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到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琢磨文题“外婆的手纹”,你会产生什么新的认识?
——不仅仅是外婆的如艺术品一样的针线活,更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可见,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五、课堂训练:
学了课文之后,你认为文中那些语句对你感受最深?并找出一两句说说影响你的理由。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外婆的手纹》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本设计以学生朗读时的神情为突破口,询问学生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那么着急,为什么读得那么有感情,学生的回答就代表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对于同一首诗、同一节诗,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多元感受,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和相关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挂图、中国地图以及配乐反映诗中美好意境的动态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台湾和大陆的风景名胜图片,向爸爸妈妈了解或上网查阅当地的风景名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知道台湾吗?你都了解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中国地图。)这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的第一大岛。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生活着勤劳而善良的台湾人民(出示台湾风景图片课件)。台湾以它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如今,香港、澳门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都已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而台湾却依然流浪在外,孤零零地站在海的那边呼唤着自己的亲人。“我”亲爱的外婆在几十年前就孤身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外婆啊,今天,“我”就要到台湾去接外婆了。
3一起读课题:17我去台湾接外婆。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我”怎样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怎样接?)
(2)“我”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为什么接?)
(3)外婆回到家乡后,心情怎样?……(板书:心情怎样?)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卡片,采取自读、抽读、齐读、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词。
(2)去掉音节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看画面读词语句子,想情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语言美
1学生自主读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畅。
2同桌练习读。数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3小组分节比赛读课文。
4自由地小声读读这首小诗。思考:“我”是怎样到台湾接外婆的?你是从哪些小节知道的?
(1)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二节,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还可以做动作读,或者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看看你都能读懂些什么。
(2)(出示课件:第一节诗)指名读第一节诗。
我看见了,你读的时候,笑得是那么的开心,我想问一问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我就要到台湾接外婆了,就要见到我日夜思念的外婆了,所以我心里非常高兴。)
(3)你体会得真好!谁再读一读(学生读第一节诗)?你读得多么着急呀,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呢?(我很想早点见到外婆。)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心情?(板书:追。)
(4)孩子们,我们一起读一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是高兴的心情,也可以是着急的心情。
(5)(出示课件:第二节诗)谁来读一读第二节诗?(出示和第二节诗内容相关的画面课件:白天鹅驮着“我”从家乡开始起飞,“我”飞过了重重高山,晚上“我”也不肯歇息,早晨“我”又在晨曦中穿行,飞呀飞呀,终于到达了台湾。)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去台湾路途遥远,“我”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诗中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板书:翻、过。)你能读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6)咱们把第一、二节诗连起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我”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特别要注意读好诗中红色的字。(齐读。)
5咱们继续往后读课文,想一想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到台湾接外婆?(板书:看好山河。)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
(出示课件:第三节诗)这节诗中有一个小问号,你认识吗?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问的语气。)请你和你的同桌试着读一读,读出问的语气来。
指名读第三节诗。好!你为什么把“好山河”读得那么有感情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我想带外婆去看看这些好山河。)(齐读。)
6“我”都带外婆看了祖国的哪些好山河呢?(三峡、峨眉。)
(出示课件:三峡)这就是三峡,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中滩多水急,两岸奇峰耸立,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看了大屏幕,你们觉得三峡的景色怎么样?(板书:美。)
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峨眉吧。(出示课件:峨眉。)这就是峨眉,它位于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欣赏了峨眉的风景,你们觉得峨眉的景色怎么样?书上用哪个字表示了峨眉很美的意思(秀),(出示第三节诗)你们觉得峨眉的秀和三峡的美一样吗?
为什么外婆会泪花流呢?能读出景色的秀美和外婆的激动吗?(学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齐读第三节。)
7是啊,外婆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台湾人民又是多么想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啊,祖国妈妈又是多么想自己的孩子回来啊!让我们用自己琅琅的读书声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望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去台湾接外婆,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记在心里,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可以参照板书练习背诵,能背的站起来背,可以做做动作。我给你们配上音乐,好吗?(学生齐背。)
9如果外婆回到了家乡,你还想带外婆去哪些地方看一看祖国的好山河呢?
(1)生交流:九寨沟、长城、张家界、海南……然后用课件展示这些优美的风光。
(2)仿照课文说话。
美,
长,
乐得外婆。
10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秀丽,我们的家乡重庆也不例外,想看看家乡的部分名胜古迹吗?(出示流动的画面课件:朝天门、人民大礼堂、大足石刻、万盛石林。)
11孩子们,我们的家乡重庆如今越来越美,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富强,我们一定让外婆回到家乡,回到祖国亲眼看看。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师:这些字(“泪”、“祖”、“流”)都是左右结构,怎样写,它们才美观呢?
教师范写“泪”、“祖”、“流”。
4剩下的几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个醒。教师范写“秀”、“国”。
5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本设计以学生朗读时的神情为突破口,询问学生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那么着急,为什么读得那么有感情,学生的回答就代表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对于同一首诗、同一节诗,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多元感受,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和相关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挂图、中国地图以及配乐反映诗中美好意境的动态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台湾和大陆的风景名胜图片,向爸爸妈妈了解或上网查阅当地的风景名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知道台湾吗?你都了解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中国地图。)这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的第一大岛。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生活着勤劳而善良的台湾人民(出示台湾风景图片课件)。台湾以它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如今,香港、澳门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都已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而台湾却依然流浪在外,孤零零地站在海的那边呼唤着自己的亲人。“我”亲爱的外婆在几十年前就孤身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外婆啊,今天,“我”就要到台湾去接外婆了。
3一起读课题:17我去台湾接外婆。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我”怎样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怎样接?)
(2)“我”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为什么接?)
(3)外婆回到家乡后,心情怎样?……(板书:心情怎样?)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卡片,采取自读、抽读、齐读、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词。
(2)去掉音节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看画面读词语句子,想情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语言美
1学生自主读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畅。
2同桌练习读。数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3小组分节比赛读课文。
4自由地小声读读这首小诗。思考:“我”是怎样到台湾接外婆的?你是从哪些小节知道的?
(1)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二节,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还可以做动作读,或者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看看你都能读懂些什么。
(2)(出示课件:第一节诗)指名读第一节诗。
我看见了,你读的时候,笑得是那么的开心,我想问一问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我就要到台湾接外婆了,就要见到我日夜思念的外婆了,所以我心里非常高兴。)
(3)你体会得真好!谁再读一读(学生读第一节诗)?你读得多么着急呀,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呢?(我很想早点见到外婆。)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心情?(板书:追。)
(4)孩子们,我们一起读一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是高兴的心情,也可以是着急的心情。
(5)(出示课件:第二节诗)谁来读一读第二节诗?(出示和第二节诗内容相关的画面课件:白天鹅驮着“我”从家乡开始起飞,“我”飞过了重重高山,晚上“我”也不肯歇息,早晨“我”又在晨曦中穿行,飞呀飞呀,终于到达了台湾。)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去台湾路途遥远,“我”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诗中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板书:翻、过。)你能读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6)咱们把第一、二节诗连起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我”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特别要注意读好诗中红色的字。(齐读。)
5咱们继续往后读课文,想一想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到台湾接外婆?(板书:看好山河。)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
(出示课件:第三节诗)这节诗中有一个小问号,你认识吗?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问的语气。)请你和你的同桌试着读一读,读出问的语气来。
指名读第三节诗。好!你为什么把“好山河”读得那么有感情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我想带外婆去看看这些好山河。)(齐读。)
6“我”都带外婆看了祖国的哪些好山河呢?(三峡、峨眉。)
(出示课件:三峡)这就是三峡,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中滩多水急,两岸奇峰耸立,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看了大屏幕,你们觉得三峡的景色怎么样?(板书:美。)
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峨眉吧。(出示课件:峨眉。)这就是峨眉,它位于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欣赏了峨眉的风景,你们觉得峨眉的景色怎么样?书上用哪个字表示了峨眉很美的意思(秀),(出示第三节诗)你们觉得峨眉的秀和三峡的美一样吗?
为什么外婆会泪花流呢?能读出景色的秀美和外婆的激动吗?(学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齐读第三节。)
7是啊,外婆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台湾人民又是多么想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啊,祖国妈妈又是多么想自己的孩子回来啊!让我们用自己琅琅的读书声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望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去台湾接外婆,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记在心里,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可以参照板书练习背诵,能背的站起来背,可以做做动作。我给你们配上音乐,好吗?(学生齐背。)
9如果外婆回到了家乡,你还想带外婆去哪些地方看一看祖国的好山河呢?
(1)生交流:九寨沟、长城、张家界、海南……然后用课件展示这些优美的风光。
(2)仿照课文说话。
美,长,乐得外婆。
10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秀丽,我们的家乡重庆也不例外,想看看家乡的部分名胜古迹吗?(出示流动的画面课件:朝天门、人民大礼堂、大足石刻、万盛石林。)
11孩子们,我们的家乡重庆如今越来越美,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富强,我们一定让外婆回到家乡,回到祖国亲眼看看。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师:这些字(“泪”、“祖”、“流”)都是左右结构,怎样写,它们才美观呢?
教师范写“泪”、“祖”、“流”。
4剩下的几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个醒。教师范写“秀”、“国”。
5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本设计以学生朗读时的神情为突破口,询问学生为什么那么高兴,为什么那么着急,为什么读得那么有感情,学生的回答就代表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对于同一首诗、同一节诗,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多元感受,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和相关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感情,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挂图、中国地图以及配乐反映诗中美好意境的动态课件。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台湾和大陆的风景名胜图片,向爸爸妈妈了解或上网查阅当地的风景名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孩子们,你们知道台湾吗?你都了解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中国地图。)这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的第一大岛。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生活着勤劳而善良的台湾人民(出示台湾风景图片课件)。台湾以它独有的风情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如今,香港、澳门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都已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而台湾却依然流浪在外,孤零零地站在海的那边呼唤着自己的亲人。“我”亲爱的外婆在几十年前就孤身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外婆啊,今天,“我”就要到台湾去接外婆了。
3一起读课题:17我去台湾接外婆。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我”怎样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怎样接?)
(2)“我”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为什么接?)
(3)外婆回到家乡后,心情怎样?……(板书:心情怎样?)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卡片,采取自读、抽读、齐读、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词。
(2)去掉音节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看画面读词语句子,想情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语言美
1学生自主读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畅。
2同桌练习读。数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3小组分节比赛读课文。
4自由地小声读读这首小诗。思考:“我”是怎样到台湾接外婆的?你是从哪些小节知道的?
(1)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二节,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还可以做动作读,或者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看看你都能读懂些什么。
(2)(出示课件:第一节诗)指名读第一节诗。
我看见了,你读的时候,笑得是那么的开心,我想问一问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我就要到台湾接外婆了,就要见到我日夜思念的外婆了,所以我心里非常高兴。)
(3)你体会得真好!谁再读一读(学生读第一节诗)?你读得多么着急呀,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呢?(我很想早点见到外婆。)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心情?(板书:追。)
(4)孩子们,我们一起读一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可以是高兴的心情,也可以是着急的心情。
(5)(出示课件:第二节诗)谁来读一读第二节诗?(出示和第二节诗内容相关的画面课件:白天鹅驮着“我”从家乡开始起飞,“我”飞过了重重高山,晚上“我”也不肯歇息,早晨“我”又在晨曦中穿行,飞呀飞呀,终于到达了台湾。)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去台湾路途遥远,“我”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诗中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板书:翻、过。)你能读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6)咱们把第一、二节诗连起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我”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特别要注意读好诗中红色的字。(齐读。)
5咱们继续往后读课文,想一想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到台湾接外婆?(板书:看好山河。)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
(出示课件:第三节诗)这节诗中有一个小问号,你认识吗?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问的语气。)请你和你的同桌试着读一读,读出问的语气来。
指名读第三节诗。好!你为什么把“好山河”读得那么有感情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我想带外婆去看看这些好山河。)(齐读。)
6“我”都带外婆看了祖国的哪些好山河呢?(三峡、峨眉。)
(出示课件:三峡)这就是三峡,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中滩多水急,两岸奇峰耸立,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看了大屏幕,你们觉得三峡的景色怎么样?(板书:美。)
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峨眉吧。(出示课件:峨眉。)这就是峨眉,它位于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欣赏了峨眉的风景,你们觉得峨眉的景色怎么样?书上用哪个字表示了峨眉很美的意思(秀),(出示第三节诗)你们觉得峨眉的秀和三峡的美一样吗?
为什么外婆会泪花流呢?能读出景色的秀美和外婆的激动吗?(学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齐读第三节。)
7是啊,外婆是多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台湾人民又是多么想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啊,祖国妈妈又是多么想自己的孩子回来啊!让我们用自己琅琅的读书声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望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去台湾接外婆,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记在心里,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可以参照板书练习背诵,能背的站起来背,可以做做动作。我给你们配上音乐,好吗?(学生齐背。)
9如果外婆回到了家乡,你还想带外婆去哪些地方看一看祖国的好山河呢?
(1)生交流:九寨沟、长城、张家界、海南……然后用课件展示这些优美的风光。
(2)仿照课文说话。
美,
长,
乐得外婆。
10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秀丽,我们的家乡重庆也不例外,想看看家乡的部分名胜古迹吗?(出示流动的画面课件:朝天门、人民大礼堂、大足石刻、万盛石林。)
11孩子们,我们的家乡重庆如今越来越美,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富强,我们一定让外婆回到家乡,回到祖国亲眼看看。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及关键笔画。
3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师:这些字(“泪”、“祖”、“流”)都是左右结构,怎样写,它们才美观呢?
教师范写“泪”、“祖”、“流”。
4剩下的几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个醒。教师范写“秀”、“国”。
5学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和相关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3.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美好感情,激发同学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挂图、中国地图以和配乐反映诗中美好意境的动态课件。
同学:课前收集有关台湾和大陆的风景名胜图片,向爸爸妈妈了解或上网查阅当地的风景名胜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台湾吗.你都了解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中国地图。)这就是台湾,它位于我国东南部,是我国的第一大岛。这里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生活着勤劳而善良的台湾人民(出示台湾风景图片课件)。台湾以它独有的风情吸引着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如今,香港、澳门这两个失散多年的小朋友都已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而台湾却依然流浪在外,孤零零地站在海的那边呼唤着自身的亲人。“我”亲爱的外婆在几十年前就孤身去了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是多么想念“我”的外婆啊,今天,“我”就要到台湾去接外婆了。
3.一起读课题:17我去台湾接外婆。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我”怎样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怎样接.)
(2)“我”为什么要到台湾去接外婆.(板书:为什么接.)
(3)外婆回到家乡后,心情怎样.……(板书:心情怎样.)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3.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卡片,采取自读、抽读、齐读、竞赛读的方式,让同学掌握生字词。
(2)去掉音节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3)看画面读词语句子,想情景。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语言美
1.同学自主读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流畅。
2.同桌练习读。数数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
3.小组分节竞赛读课文。
4.自由地小声读读这首小诗。考虑:“我”是怎样到台湾接外婆的.你是从哪些小节知道的.
(1)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二节,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着读,还可以做动作读,或者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看看你都能读懂些什么。
(2)(出示课件:第一节诗)指名读第一节诗。
我看见了,你读的时候,笑得是那么的开心,我想问一问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呢.(我就要到台湾接外婆了,就要见到我日夜思念的外婆了,所以我心里非常高兴。)
(3)你体会得真好!谁再读一读(同学读第一节诗).你读得多么着急呀,你为什么那么着急呢.(我很想早点见到外婆。)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心情.(板书:追。)
(4)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读一读,根据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情,可以是高兴的心情,也可以是着急的心情。
(5)(出示课件:第二节诗)谁来读一读第二节诗.(出示和第二节诗内容相关的画面课件:白昼鹅驮着“我”从家乡开始起飞,“我”飞过了重重高山,晚上“我”也不肯歇息,早晨“我”又在晨曦中穿行,飞呀飞呀,终于到达了台湾。)看了刚才的画面,你体会到什么.(去台湾路途遥远,“我”历尽了千辛万苦。)从诗中哪些字可以看出来.(板书:翻、过。)你能读出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6)咱们把第一、二节诗连起来读一读,注意体会“我”的急切心情和路途的遥远与艰辛,特别要注意读好诗中红色的字。(齐读。)
5.咱们继续往后读课文,想一想课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到台湾接外婆.(板书:看好山河。)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
(出示课件:第三节诗)这节诗中有一个小问号,你认识吗.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问的语气。)请你和你的同桌试着读一读,读出问的语气来。
指名读第三节诗。好!你为什么把“好山河”读得那么有感情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我想带外婆去看看这些好山河。)(齐读。)
6.“我”都带外婆看了祖国的哪些好山河呢.(三峡、峨眉。)
(出示课件:三峡)这就是三峡,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中滩多水急,两岸奇峰耸立,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看了大屏幕,你们觉得三峡的景色怎么样.(板书:美。)
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峨眉吧。(出示课件:峨眉。)这就是峨眉,它位于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欣赏了峨眉的风景,你们觉得峨眉的景色怎么样.书上用哪个字表示了峨眉很美的意思(秀),(出示第三节诗)你们觉得峨眉的秀和三峡的美一样吗.
为什么外婆会泪花流呢.能读出景色的秀美和外婆的激动吗.(同学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齐读第三节。)
7.是啊,外婆是多么想回到自身的家乡啊,台湾人民又是多么想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啊,祖国妈妈又是多么想自身的小朋友回来啊!让我们用自身琅琅的读书声来表达这一美好愿望吧!(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我去台湾接外婆,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小朋友们,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愿望记在心里,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可以参照板书练习背诵,能背的站起来背,可以做做动作。我给你们配上音乐,好吗.(同学齐背。)
9.假如外婆回到了家乡,你还想带外婆去哪些地方看一看祖国的好山河呢.
(1)生交流:九寨沟、长城、张家界、海南……然后用课件展示这些优美的风光。
(2)仿照课文说话。
美,
长,
乐得外婆。
10.我们的祖国处处风景秀丽,我们的家乡重庆也不例外,想看看家乡的局部名胜古迹吗.(出示流动的画面课件:朝天门、人民大礼堂、大足石刻、万盛石林。)
11.小朋友们,我们的家乡重庆如今越来越美,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富强,我们一定让外婆回到家乡,回到祖国亲眼看看。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观察这些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3.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写法。
师:这些字(“泪”、“祖”、“流”)都是左右结构,怎样写,它们才美观呢.
教师范写“泪”、“祖”、“流”。
4.剩下的几个字,你认为哪个字最容易出错.给大家提个醒。教师范写“秀”、“国”。
5.同学在田字格内临写。
我去台湾接外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着说具体、准确的话。
3.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海峡两岸企盼统一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姐妹岛》吗?课文告诉我们,台湾岛和海南岛是祖国的女儿,台湾岛是姐姐,住在东海上,海南岛是妹妹,住在南海上。(多媒体课件)台湾岛上有美丽的阿里山,风景如画的日月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就是——我去台湾接外婆。
二、自读诗歌,读准11个生字的字音,复习6个要求书写的生字
1.自学诗歌。
明确要求: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要求小朋友会读的11个生字。注意,把自己认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检测生字读音。
要想把课文读好,咱们就得读准这11个生字。谁愿意来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读准你们认为难读的字音。
根据学生所读的生字,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3.再读课文。
请小朋友放声读读课文,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最先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孩子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地听这四个孩子读得怎么样,看谁的小耳朵最灵?
评价: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5.同桌读。
6.全班齐读课文。
7.认读复习6个要求会写的字。
三、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1.借助课件,诵读第一、二小节。
(1)展示课件,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找小伙伴比赛读。
(4)指名读课文、全班读。
2.借助多媒体,诵读第三、四小节。
(1)我们一起和外婆来看一看(课件:三峡、峨眉风光)师解说。
(2)小朋友,看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表达。
(4)学生齐读第三节。
(5)指导读书:谁能把三峡的美丽和峨眉的秀丽读出来?你试一试?你也来读?我们一起读!
(6)质疑:小朋友,读到这里,你知道外婆为什么喜得泪花流吗?
(7)指导读书。
这一句该怎么读才能读好呢?请小朋友自己先练一练。
学生练习读书。
师:谁来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
全班读。
3.配乐读全文。
师:多美的诗句啊,它表达了台湾人民和我们都热切地盼望着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小朋友,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
四、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
2.检测背诵。
有谁愿意到台上带着表情配上动作背诵给小朋友听?
自由背诵。
五、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我到台湾接外婆》,认识了11个生字新朋友,和6个老朋友生字见了面。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还背诵了下来。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你还会带着外婆去哪些地方?下课以后,你可以搜集有关祖国大好山河的图片向外婆介绍,可以搜集自己游览祖国山河拍下的照片向外婆介绍,还可以把还要带外婆去的地方画下来。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小朋友,你还会带外婆去什么地方?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注意,你可以自由地说一说想带外婆去什么地方,也可以结合老师的提示说一说。(课件:作业练习)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交流画画。
(2)交流图片或照片。
3.小结过渡(课件:白天鹅驮着我和外婆畅游长城、黄河……),师激情解说。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让外婆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接下来,我们要学会记住这6个生字的字形,并把它们漂亮地书写下来。
三、自主识记字形
1.复习生字。
2.创设情景,指导识字方法:这些生字该怎么记呢?瞧,汉字娃娃来了,他要教我们几招识记生字的好办法,仔细听听,汉字娃娃会说些什么?(课件:汉字娃娃)
3.学生分小组自学。
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学习,请组长带着大家讨论讨论,该用什么方法记住6个生字的字形。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老师着重指导“我”字的笔顺。
四、指导书写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6个生字在田字格里所占的位置。你们认为哪个字最不容易写好?讨论讨论。
2.你们觉得哪个字最不容易写好?教师重点指导仔细观察“我”字的书写。
3.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巡视。
4.点评学生书写。
五、深化总结
今天,我们带着外婆饱览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外婆还看到了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课件),让我们一起和外婆说:“台湾也会——回来的!”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教 具:小黑板。
教学流程:
第一节
一、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4、朗读指导。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的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儍、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 躁 睬
滔 噪 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1、读课文,写生字。
2、预习12课。
六、板书:
我爱小屋
小屋 美好的回忆 怀念童年的家
怀念小屋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