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1 10:11:04
习作6《成语故事会》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3.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2.复习。 出示学习单:我读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 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3.小结: 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习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板书:成语故事会)(二)讲一讲,编剧表演: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师相机板书)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 (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可以是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也可以有多个同学配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具体、生动) (4)小结: 讲故事既要完整清楚,又要具体生动,还应表现个人特点。3.讲出“个性”。 (1)学生主持,故事会开始。让学生分组合作,“化装”(头饰、道具)登台讲述成语故事。 (2)每组讲述完毕,台上台下互动。 (学生自评,互评。讲得好的地方,鼓励表扬。讲得不合适的地方,全体同学纠正,提出不同的建议和设想。教师相机引导) (3)指名学生重述某个评改后的故事情境。小结:今天的成语故事会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不仅台上的同学演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台下的同学更是听得认真,纠正及时,评价到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 3.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画面再现 1.从故事会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印象深的故事写下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以下要求中选择一种方式习作。(1)用自己的话再现一个完整、具体的成语故事。(2)在某个成语故事的基础上,续写一段新的故事。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典型习作。(二)评一评,编写装订: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成语故事集》封面)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想入选吗?要想让你们的故事入选,还需经过我们仔细推敲,认真修改。 2.出示小黑板,宣布评选标准。(1)语句是否通畅;(2)情节是否完整;(3)内容是否具体;(4)想像是否合理。(对照以上标准自评自改。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棒的语句用着重号标记好) 3.投影典型习作,学生评改。 4.分组互评互改。 5.学生再次修改成文。 6.挑出优秀习作出刊、传阅或装订成《成语故事集》。 7.小结:我们了解成语故事,就能更好地把握成语内涵。如果能在交流及写作中准确地使用成语,会使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有说服力,使文章大为增色。同学们以后要多收集成语,学会讲成语、用成语。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3.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2.复习。 出示学习单:我读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 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3.小结: 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习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板书:成语故事会)(二)讲一讲,编剧表演: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师相机板书)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 (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可以是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也可以有多个同学配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具体、生动) (4)小结: 讲故事既要完整清楚,又要具体生动,还应表现个人特点。3.讲出“个性”。 (1)学生主持,故事会开始。让学生分组合作,“化装”(头饰、道具)登台讲述成语故事。 (2)每组讲述完毕,台上台下互动。 (学生自评,互评。讲得好的地方,鼓励表扬。讲得不合适的地方,全体同学纠正,提出不同的建议和设想。教师相机引导) (3)指名学生重述某个评改后的故事情境。小结:今天的成语故事会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不仅台上的同学演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台下的同学更是听得认真,纠正及时,评价到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 3.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画面再现 1.从故事会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印象深的故事写下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以下要求中选择一种方式习作。(1)用自己的话再现一个完整、具体的成语故事。(2)在某个成语故事的基础上,续写一段新的故事。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典型习作。(二)评一评,编写装订: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成语故事集》封面)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想入选吗?要想让你们的故事入选,还需经过我们仔细推敲,认真修改。 2.出示小黑板,宣布评选标准。(1)语句是否通畅;(2)情节是否完整;(3)内容是否具体;(4)想像是否合理。(对照以上标准自评自改。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棒的语句用着重号标记好) 3.投影典型习作,学生评改。 4.分组互评互改。 5.学生再次修改成文。 6.挑出优秀习作出刊、传阅或装订成《成语故事集》。 7.小结:我们了解成语故事,就能更好地把握成语内涵。如果能在交流及写作中准确地使用成语,会使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有说服力,使文章大为增色。同学们以后要多收集成语,学会讲成语、用成语。
一、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底总动员吗?(看过)今天老师把片中的两个主角
请到了课室。听听他们说什么?
2、(出示片段:
马林: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马琳,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喂,多利,到你了,快,和同学们打个招呼吧!
多利:恩……同学们,你们好,我的名字叫多利,恩……恩……对了,马琳,我们这次来干什么啦?
马琳:哎,看你的记性。我们是来要剧本了。小朋友们,自从我们演完了海
底总动员之后啊,有好一段时间没有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请小朋友们当个剧作家,编些故事给我们演,好不好?
多利:对对,编故事,让我们演。)
3、师:同学们,这两对好搭档已经向我们提出请求了。你们想不想帮他完成这
个任务啊?
二、分步训练,降低难度。
1、师:好,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画面,编故事。
2、(出示图1:海洋背景图)师:第一幅图出来了,说说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一片海洋。
(师操作课件,图画上加上水草,珊瑚)下面请同学们接着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几条水草在飘动。
生:我看到了各种颜色的珊瑚。
师:我们把刚才看到的画面组成一段文字,你会填吗?
(出示填空:在一个(
)(一望无际、蔚蓝色、美丽)的海洋里。各色水草摇摆着它(
)(细长、柔软)的腰身,随波舞动,随处可见绚丽多彩的珊瑚,有(
)的、有(
)的、还有(
)的,(
)极了!)
3、小结:同学们真会说,三两下就讲出了一段完整的话。
4、(出示图2:两条鱼对望)师:接着往下看,故事的主人公出来了,瞧,他们是谁?(生叫出名字:马林
多利
)(贴板书:马林
多利)
师:同学们先看看马林的表情是怎样的?(皱起了眉头
伤心、为难)(板书……)
再看看多利的表情是怎样的?(睁大了眼睛
惊讶、开心)……
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师:请这位伤心的马林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伤心啊?
生:……
师:对啊,伤心肯定有理由的,我们来看看一个小朋友编的不完整的故事,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
(出示填空:马林和多利是一对好朋友,一天,他们又碰面了,马林一见到多利,禁不住(
)地哭了起来。多利见了,(连忙
)上前问道:“怎么了,马林?你为什么哭啊?”马林(皱着眉头),(
)说:“我把上次歌唱大赛的获得的集体金杯给弄丢了,这下,小伙伴们肯定要埋怨我了。”多利一听,(
)了眼睛,说:“真的吗?那可是我们辛苦一个多月的成果啊!你想清楚在哪里丢的吗?”马林听了,心里更(
)了,眼泪又一次落了下来。多利见了,忙安慰他说:“你别哭了,我陪你找找吧!”
于是,他们两个忙碌开了,从珊瑚底找到贝壳下,从礁石缝再找到水草堆。终于在茂密的水草堆里发现了闪着金光的奖杯。马林激动地对多利说:“谢谢你,我的好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了我。”多利摆摆手说:“不用谢,好朋友之间应该做的。”)
相信同学们还能编出跟这个不同的、有趣的故事。那赶快在小组内编吧!
请两人汇报编,其他同学评价。
4、小结:同学们,大家充分发挥想象,编出了新奇、有趣的故事,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会编出更多有趣的故事,满足多利和马林的要求。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动物作你的故事主角:如:温顺的小白兔、调皮的猴子、美丽的公鸡、凶猛的老虎……(出示画面:各种动物图)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选其中两到三个小动物来编个故事,记住,还要为你的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三、自由创编。
1、学生自由创编。
2、教师巡视。
四、评价习作。
1、自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故事,发现明显错处,立即修改。
2、在组内大声朗读自己精彩的片段。
3、师:谁愿意把自己精彩的片段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全班同学欣赏?
精彩题目套餐。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作文题目也很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出示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谁写的,我们就要小作者站起来。
(出示题目,读一个题目,让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大家表扬。)
4、丰富内容展示。师:读了这么多有趣的题目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其中精彩
的内容啊?
(请两生上台读读自己精彩的作品)
(引导评价:内容有趣、生动)
5、同学们,要想我们的作品越来越好,需要做什么啊?
6、示范修改一篇故事。(先整体改:这个故事编得怎么样?故事中有哪些字、词、标点要修改的?)
7、出示幻灯:
同桌互改:该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对在哪里加上适当内容提出建议。
自己修改:该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考虑同桌的建议,并作出适当修改。
8、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胆地发挥了想象,编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回家修改好,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再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四)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宝、剑、急、号、慌、指、靠”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教学步骤:
(一)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宝、剑、指”这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组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熟字,独立认识字形。“求”是“球”字的一部分,以下几个字要做重点指导。号:上下结构,上边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慌: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边是草字头,中间是“忙”字的右半边,下边是撇、竖、竖弯钩。急:由“⺈、彐、心”三部分组成。“彐”第二笔不出头。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二)指导看拼音写词语。(三)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先让学生看思考题背诵。(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事?(3)有人催他做什么?(4)那个人先怎样?后说了什么? 2.再去掉思考题背诵,背熟一段,再背下一段。 3.最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催、准、辕、辙、醒、式、缠”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去楚国却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明白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二、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明白求剑人和去楚国的人的想法与做法错在哪里。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2.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 (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 (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 (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 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 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4.分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坐车人和他的朋友的对话,自由选择一个最想表现的角色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5.小组汇报,相机出示人物课件,理解三次劝说:朋友()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坐车人()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朋友()说:“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啊?”坐车人()说:“没关系,我带的盘缠多。” (1)重点指导第一次劝告: 1朋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假如老师就是那个坐车人,谁愿意当我的老师劝劝我?(师生互评) 2坐车人为什么说没关系?你觉得该怎么读?想像人物表情,加上动作表演。(自评—互评) (2)理解第二、三次劝说,感受人物心理,填写表示不同语气的词。 (朋友:奇怪、着急、耐心……坐车人:盲目、自信、得意、固执……) (3)找小伙伴分角色读,注意读出括号里提示的语气。 (4)推荐学生表演,学生之间评价。(四)由事究理,拓展延伸:1.现在,谁来谈谈这个坐车人最后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2.假如坐车人来到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用上“只有……才……”3.如果你的朋友发生了像这样南辕北辙的事情,他不听劝告,你会怎样帮助他?4.小结: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五)课外搜集,巩固升华: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着重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幅图,大胆想象。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喜欢)你们都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呢?(启发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课文里学过的、结合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童话故事,自己想一想,同座位互相说说。
3.指名说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师归纳板书:①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②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习作8》,也来编写童话故事。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1.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师范读。
2.学生轻声读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边读边思考:①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说了谁?②说了一件什么事?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4.学生再读例文,想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5.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就能帮助小朋友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看来,童话故事的作用的确很大!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编一个童话故事来帮助某些同学改掉某些不良习惯呢?
三、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
2.(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
(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师: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不良的习惯”,想想这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写的对象(动物、物品……),自己拟定童话故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拟题,指名交流。《小猴子写字》、《小猪的牙不疼了》、《吃蔬菜好处多》、《小马不乱扔果皮了》……)
四、大胆想象,编写童话
1.以例文启发想象。例文中这位同学讲了小花猫不讲卫生的哪些事?这个故事开头、经过、结果怎样?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谈话拓展。同学们在选定了童话故事的内容和童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后,就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人物”身上原来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如爱吃零食、不吃蔬菜、坐姿不正确、不爱剪指甲、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围绕这个不良习惯,会发生什么事呢?带来哪些危害和不良后果?事情的经过如何?事情的结果怎样?
3.大胆描述和构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好内容,根据内容拟好题目,思考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并认真构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构思故事时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要尽可能地使故事过程具体些。(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说给同座位听)
五、交流评议,动笔写作
1.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同学帮助补充修改。(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
2.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的童话故事。(对于优秀的要肯定优点,给同学作示范;对于中等及较差的要多鼓励,少挑毛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保护他们编写童话故事的积极性,并组织同学们讨论,帮助完善故事。)
3.学生动笔将自己所说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2.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3.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同学们通过交流,发现男孩女孩之间有很多差异,兴趣爱好、性格都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谁来说说,你有什么特点?
二、请同桌同学互相说说,你想介绍给大家你的什么特点,想通过哪件事来说明你的特点?
三、我们在写文章前,如果能列一个提纲,这样在写文章时,能确保文章更有条理,怎么列提纲呢?我们来看看我们学过的课文。 出示ppt: 香玉剧社号 1、捐献飞机的原因、背景 拿出积蓄、卖掉卡车、房子 2、捐献飞机的过程送走三个年幼的孩子 别人动摇、常香玉明确反对 掀起爱国热潮,大家纷纷支持 3、义演捐献飞机 在写提纲的时候,可以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讲事情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用提纲的形式列出来。这样在写文章时,会更有条理。请同学们仿照这样的形式,给自己的文章先列个提纲。
四、举例点评提纲
五、修改提纲
六、写作文
七、讲评文章 标准: 1、突出自己的特点。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八、修改文章
九、优秀作品欣赏
《习作8》编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本次习作着重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幅图,大胆想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喜欢)你们都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呢?(启发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课文里学过的、结合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童话故事,自己想一想,同座位互相说说。
3.指名说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师归纳板书:①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②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习作8》,也来编写童话故事。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1.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师范读。
2.学生轻声读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边读边思考:①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说了谁?②说了一件什么事?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4.学生再读例文,想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5.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就能帮助小朋友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看来,童话故事的作用的确很大!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编一个童话故事来帮助某些同学改掉某些不良习惯呢?
三、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
2.(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
(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师: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不良的习惯”,想想这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写的对象(动物、物品……),自己拟定童话故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拟题,指名交流。《小猴子写字》、《小猪的牙不疼了》、《吃蔬菜好处多》、《小马不乱扔果皮了》……)
四、大胆想象,编写童话
1.以例文启发想象。例文中这位同学讲了小花猫不讲卫生的哪些事?这个故事开头、经过、结果怎样?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谈话拓展。同学们在选定了童话故事的内容和童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后,就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人物”身上原来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如爱吃零食、不吃蔬菜、坐姿不正确、不爱剪指甲、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围绕这个不良习惯,会发生什么事呢?带来哪些危害和不良后果?事情的经过如何?事情的结果怎样?
3.大胆描述和构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好内容,根据内容拟好题目,思考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并认真构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构思故事时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要尽可能地使故事过程具体些。(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说给同座位听)
五、交流评议,动笔写作
1.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同学帮助补充修改。(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
2.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所编的童话故事。(对于优秀的要肯定优点,给同学作示范;对于中等及较差的要多鼓励,少挑毛病,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保护他们编写童话故事的积极性,并组织同学们讨论,帮助完善故事。)
3.学生动笔将自己所说的童话故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静心读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边读边在书上作批注。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看词语手册,理解词语意思。
(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4、概括老板和托德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感受金钱的魔力
1、再读课文,哪些地方刻画了托德和老板那副可耻的嘴脸。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1)你读这句话时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朗读 (其实啊,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读法,而且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啊”这个字,要想表达讽刺就有很多种读法,大家试试。)
(3)应该说顾客就是上帝,此时此刻托德看到“我”好像看到什么?
(4)那托德内心的话语是什么?
(5)托德这样说这样做都源于什么?
3、但是当“我”吧一张钞票递过去,托德的脸上那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找出来读一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1)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2)同样写笑我们是怎么写的?
(3)托德笑得怎么样?
(4)了解一百万英镑 理解 蛆虫 熔岩
(5)作者吧托德脸上的表情描写的这么丑,为什么?
4、店里的伙计变了,那老板呢
学生交流
5、现在“我”还是瘟疫,还是魔鬼吗,那是什么?
6、.过渡: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总结: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五、拓展延伸,内化积累(作业)。
1、拓展阅读《百万英镑》。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读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等。
2、摘录课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
板书: 24 金钱的魔力
无钱 → 有钱
魔鬼上帝
设计理念
作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成功的作文课中,积极的健康情绪能有力地推动全班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兴趣昂然地投入写作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大多数学生在习作课上过度紧张、恐惧,甚至有些厌恶的情绪,必然导致习作教学的失败。本教学设计侧重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采用比赛的办法,让学生了解习作的重点,更易于接受,从而产生倾吐表达的欲望,奏响心曲,实现理与趣的和谐相融。
习作目标
⒈训练学生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指导过程
一、导入语
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他(她)吧。只要大家好好听,用心想,认真写,说不定你写的作文还能上报呢。
⒉指名若干学生汇报。
⒊教师小结:听得出来,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他(她)们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亲人……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育健将、影视名人等。
[话题切入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不要拘泥于身边的人,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为下面学生进一步说做好铺垫。]
二、说说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
(一)导语:
前两天,就让同学们预习了本次习作要求,大家都作了相应的准备。下面就把你喜欢或崇拜的人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二)提出说的要求:
1、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他(她)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
2、重点讲清你为什么喜欢或者崇拜他(她),他(她)的哪件事你喜欢或者崇拜?你崇拜他(她)什么?
3、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
(三)、练习说。
1、先想后说。
2、先四人小组练习说,然后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参加班内比赛。
3、进行班内比赛,一人说,其余评分。
4、师出示评分标准:(满分5分)
a:能抓住特点介绍人物外貌,给人印象深刻。(1分)
b:能把人物的事例介绍具体,从动作、语言、神态几方面来展示人物特点。(2分)
c:事例较典型,能有力突出自己的喜欢或崇拜。(1分)。
d:能按顺序、有条理、较流畅地介绍清楚。(1分)
5、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给以相应评判。
6、选出本次说人物的冠军。
(在此环节中,要尽力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通过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宽选材思路,使写作内容走向开放.其次要把握学生的发言,在文章的详略安排、内容的择取等方面给予一些精要的提示,这也是安排比赛环节的初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少走弯路。)
三、根据所说,打草成文。
(一)、师相机点拨。
a) 导语:把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介绍给大家是一件多么让人愉悦和满足的事情啊!大家拿起笔来,把你心中最喜欢或者最崇拜的他(她)写下来吧!
b) 请大家对照评分标准写好本文。
(二)、生列提纲,师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
四、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1、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⑴、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⑵、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2、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⑴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⑵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⑶师生评价。
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习作6》《拔河》教学设计之一《习作6》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教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教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了的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把这篇习作修改好,誉在自己的作文本。
3、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他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了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的汇报。
4、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
三、再读课文,明确写作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本篇作文如何修改诃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
3、教师点拔:定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5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结:在这篇习作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五、学生修改,最后誉清。
1、生作文,力求做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比较,从中讨论受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誉清。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