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再读书》教案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7-01 10:11:04

《读书再读书》教案一等奖

《读书再读书》教案一等奖

1、《读书再读书》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懊悔、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悄然”等词语。2.正确朗读全文,知道“商人捡石头”故事与读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3.了解读书的五种益处,能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二种读书的益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激发兴趣

1.师:(1)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2)“懊悔”是什么意思?(懊恼、悔恨)(3)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都是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4)他为什么高兴,又懊悔什么呢?

2.过渡:是啊!像这种既高兴又懊悔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好比读书就是如此。3.板书:读书。

二、学习课文第3、4节,揭示课题

1.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对我们谈了他读书的切身体会,请你默读课文3、4小节,用“ ”划出读书的好处及作者现在的懊悔。

2.学生读课文3、4节,并划句。

3.指名交流。

4.小结,并把课题补充完整。师:为了使自己在长大成人后,不至于懊悔自己书读得太少,我们现在就应该“读书再读书”。(补充课题,齐读)

5.过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它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三、学习课文第5—11节

1.接龙读课文6—10节,其他同学边听边用“ ”划出读书的好处。

2.课文向我们列举了读书的五种好处,它们分别是 。作者用了相同的写作方法:先 (生答概括)后 (生答具体),分别用5小节详细介绍了读书的5种好处。现在分小组学习这部分内容。

3.分小组学习。各组长打开学习包,选择你们喜欢的那一节,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每小节的学习要求分别是:第6节:造句(阅读新体验3)提示:①读句2遍;②思考1、2分句是什么关系?3、4分句与1、2分句又是什么关系?第7节:质疑问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8节:①理解“悄然”、“赏心悦目”的意思。②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意思。第9节:①如何理解这里的“偷”和“装在自己脑子里”?②既然说“偷”,为什么还说好呢?第10节:“丰富的人生”指什么?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作交流。(交流方式自定,朗读可自读、挑战读、邀请读;问题可自答,也可考其他小组……)

5.小结:师引读第11节课文最后一句“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噢”。这“捡宝石”与“读书”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练习

1.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父母、朋友、邻居等等,让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2.仿照课文第6—10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读书的好处写下来。

2、《读书再读书》教案

学习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若干个。理解“懊悔、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囫囵吞枣、悄然”等词语。2.正确朗读全文,知道“商人捡石头”故事与读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3.了解读书的五种益处,能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二种读书的益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激发兴趣

1.师:(1)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2)“懊悔”是什么意思?(懊恼、悔恨)(3)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它们都是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4)他为什么高兴,又懊悔什么呢?

2.过渡:是啊!像这种既高兴又懊悔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时常出现,好比读书就是如此。3.板书:读书。

二、学习课文第3、4节,揭示课题

1.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对我们谈了他读书的切身体会,请你默读课文3、4小节,用“ ”划出读书的好处及作者现在的懊悔。

2.学生读课文3、4节,并划句。

3.指名交流。

4.小结,并把课题补充完整。师:为了使自己在长大成人后,不至于懊悔自己书读得太少,我们现在就应该“读书再读书”。(补充课题,齐读)

5.过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它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三、学习课文第5—11节

1.接龙读课文6—10节,其他同学边听边用“ ”划出读书的好处。

2.课文向我们列举了读书的五种好处,它们分别是 。作者用了相同的写作方法:先 (生答概括)后 (生答具体),分别用5小节详细介绍了读书的5种好处。现在分小组学习这部分内容。

3.分小组学习。各组长打开学习包,选择你们喜欢的那一节,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每小节的学习要求分别是:第6节:造句(阅读新体验3)提示:①读句2遍;②思考1、2分句是什么关系?3、4分句与1、2分句又是什么关系?第7节:质疑问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8节:①理解“悄然”、“赏心悦目”的意思。②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意思。第9节:①如何理解这里的“偷”和“装在自己脑子里”?②既然说“偷”,为什么还说好呢?第10节:“丰富的人生”指什么?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并作交流。(交流方式自定,朗读可自读、挑战读、邀请读;问题可自答,也可考其他小组……)

5.小结:师引读第11节课文最后一句“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噢”。这“捡宝石”与“读书”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练习

1.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父母、朋友、邻居等等,让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2.仿照课文第6—10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把读书的好处写下来。

3、八年级语文上册《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

内容预览:

《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嗜好shì 譬如pì 抽屉tì 泛览fàn 无聊liáo

消遣qiǎn 缥缈piāo miǎo 慑于shè 一丝不苟gǒu

心无旁骛wù 正襟危坐jīn 似的shì 囊括náng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

博物:旧时中学的一门课程,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学科的内容。

嗜好:①喜好,特殊的爱好。②今多以指不良的爱好。

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抽屉:桌子﹑柜子等家具中放东西用的匣子,有底,没盖,可以抽出来推进去。

泛览:①广泛阅读。②随处游览。

无聊: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②无以为生。③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人讨厌。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消遣:①设法度过闲散时间:冬夜长,做针线消遣|饮酒赏月,消遣时光。②捉弄;戏耍:看我消遣他则个。

领悟:理解领会。

天赋:个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个人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禀赋的某些差别,是后天才智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聪明才智只能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缥缈:①高远隐约貌。②随风飘扬;随水浮流。③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④虚浮;渺茫。⑤峰名。

囊括:全包罗在里面。

慑于:有所畏惧而丧失勇气。

4. 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抨击,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中山大学由于郭沫若的介绍,聘请鲁迅为文科中国文学系教授兼教务处主任,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九日到校。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反革命政府发动“四?一五”政变,那时,中山大学学生毕磊等多人被捕,鲁迅召开各系主任紧急会议,坚决要求尽力做好营救工作,因多持消极态度,终无结果。继之毕磊牺牲的噩耗传来,就坚决辞去一切职务,他感觉“深深尝到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从梦境放逐了。我的生命存在,纵已节节败退,我实未尝死亡”。鲁迅在白云楼经过一个时期,还出外演讲过两次,一次是七月间去知用中学演讲,题目是《读书杂谈》。一次也是七月间,去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演讲,题目是《魏晋风度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终于在九月二十七日离开广州,于是广州文艺气氛,重入黑暗时代。

孙绍振,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论变异》等。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理解文章阐述的论点。

2.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认识到读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三. 教师建议

学习时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一)全面地、扼要地复述《读书杂谈》有关读书的观点,《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以与之相应?

1. 十分推崇无功利嗜好的读书,既包括自觉做学问的深入研读,也包括随随便便的自由读。

2. 在现今,求学读书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

3. 功课做完后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相应名言有“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等条。 详见练习一、二解答。

(二)《读书的三种姿势》讲了哪几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与之相应?

1. 消遣性地躺着读;2. 刻苦钻研坐着读;3. 批判性地站着读。主要是第3种。相应名言有“专心致志”“不如无《书》”“与古人谋”“学思关系”“乐之者”等条。 详见练习一、二解答。

(三)鲁、孙两文说读书,表达上有何特点?

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别致、风趣、生动、形象。详见练习一解答。

四. 课文讲解

《读书杂谈》

(一)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

1. 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

2. 演讲写作语言有“声音感”和“动作感”。声音感即当看作为演讲稿的文字符号时,仿佛感到它在耳边发出声音。遣词用字是造成有声感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来自演讲写作语言的特殊性,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

3. 演讲写作语言是文学化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也是演讲写作语言的基础,但其口语化不是一般的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二)鲁迅读书法

多翻法--鲁迅先生说:“在手中,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看一遍序言,或者读几页内容。”书并不是放在橱柜中了事,更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就算拥有了。书是要读的,不管它是什么书,开卷有益。

跳读法--鲁迅先生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谁都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固执于一点,一味地死抠一字一句、钻牛角尖,那么,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连这障目的“一叶”也弄不明白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选读法--鲁迅先生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作者的专集;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三)重点语句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解析: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学生时代,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学科的。现在很多专家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学科的弊病,倡导学科综合性,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因为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本专业都很难学好。这说明知识渊博的重要性。

(四)写作特点

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写作时,文体一定其语言趋向也就定了,因为一定的文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体进行写作,而语体的形成反过来推动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对应。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读书杂谈》:从总体框架上看是篇论文,它有论点、论据、论证及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所用的语言体裁上看,它既有说明、议论又有记叙、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但这些通通被纳入了叙述的格调之中,故不难看出,它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

《读书的三种姿势》

(一)文章主旨

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的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二)文章思路

课文从三方面写读书不同姿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站”,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象征性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三)写作特点

孙绍振散文话语的最大风格,自然是幽默。在我看来,所谓“歪理歪推,将谬导谬,在荒谬中见深刻”,并非其幽默的突出艺术特色;虽然,他有着很强的理论自觉。善于歪理歪推,追求“片面的深刻”的人,至少还有一位钱钟书。孙绍振所关注的范畴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他仍然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因而,世俗琐事每每触动他的情思,一有所感,他便诉诸笔端。他的散文有许多篇章都是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之上。

......

4、八年级上册语文《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及练习

内容预览:

《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嗜好shì 譬如pì 抽屉tì 泛览fàn 无聊liáo

消遣qiǎn 缥缈piāo miǎo 慑于shè 一丝不苟gǒu

心无旁骛wù 正襟危坐jīn 似的shì 囊括náng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

博物:旧时中学的一门课程,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学科的内容。

嗜好:①喜好,特殊的爱好。

②今多以指不良的爱好。

譬如:也作“比如”。连词。用于举例。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抽屉:桌子﹑柜子等家具中放东西用的匣子,有底,没盖,可以抽出来推进去。

泛览:①广泛阅读。

②随处游览。

无聊: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

②无以为生。

③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人讨厌。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消遣:①设法度过闲散时间:冬夜长,做针线消遣|饮酒赏月,消遣时光。

②捉弄;戏耍:看我消遣他则个。

领悟:理解领会。

天赋:个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个人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禀赋的某些差别,是后天才智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人的聪明才智只能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形成。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有口无心:嘴上说了,心里可没那样想。指不是有心说的。

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缥缈:

①高远隐约貌。

②随风飘扬;随水浮流。

③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④虚浮;渺茫。

⑤峰名。

囊括:全包罗在里面。

慑于:有所畏惧而丧失勇气。

4. 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抨击,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中山大学由于郭沫若的介绍,聘请鲁迅为文科中国文学系教授兼教务处主任,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九日到校。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反革命政府发动“四?一五”政变,那时,中山大学学生毕磊等多人被捕,鲁迅召开各系主任紧急会议,坚决要求尽力做好营救工作,因多持消极态度,终无结果。继之毕磊牺牲的噩耗传来,就坚决辞去一切职务,他感觉“深深尝到抱着梦幻而来,一遇实际,便从梦境放逐了。我的生命存在,纵已节节败退,我实未尝死亡”。鲁迅在白云楼经过一个时期,还出外演讲过两次,一次是七月间去知用中学演讲,题目是《读书杂谈》。一次也是七月间,去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演讲,题目是《魏晋风度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终于在九月二十七日离开广州,于是广州文艺气氛,重入黑暗时代。

孙绍振,1936年生,江苏盐城人,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论变异》等。孙绍振在学术上有独创的系统性,他把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引向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真善美三维错位系统理论,在幽默学方面,提出了幽默逻辑错位的理论,在散文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审美、审丑、审智的散文的理论体系。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理解文章阐述的论点。

2. 感受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的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

认识到读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三. 教师建议

学习时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一)全面地、扼要地复述《读书杂谈》有关读书的观点,《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以与之相应?

1. 十分推崇无功利嗜好的读书,既包括自觉做学问的深入研读,也包括随随便便的自由读。

2. 在现今,求学读书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

3. 功课做完后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相应名言有“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等条。 详见练习一、二解答。

(二)《读书的三种姿势》讲了哪几种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主要讲哪一种?《孔孟论学习》中哪些名言可与之相应?

1. 消遣性地躺着读;

2. 刻苦钻研坐着读;

3. 批判性地站着读。主要是第3种。相应名言有“专心致志”“不如无《书》”“与古人谋”“学思关系”“乐之者”等条。 详见练习一、二解答。

(三)鲁、孙两文说读书,表达上有何特点?

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别致、风趣、生动、形象。详见练习一解答。

四. 课文讲解

《读书杂谈》

(一)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

1. 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

2. 演讲写作语言有“声音感”和“动作感”。声音感即当看作为演讲稿的文字符号时,仿佛感到它在耳边发出声音。遣词用字是造成有声感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来自演讲写作语言的特殊性,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

3. 演讲写作语言是文学化的口头语言。口头语言也是演讲写作语言的基础,但其口语化不是一般的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二)鲁迅读书法

多翻法——鲁迅先生说:“在手中,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看一遍序言,或者读几页内容。”书并不是放在橱柜中了事,更不能写上自己的姓名就算拥有了。书是要读的,不管它是什么书,开卷有益。

跳读法——鲁迅先生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读书,谁都会遇到不懂的地方,如果固执于一点,一味地死抠一字一句、钻牛角尖,那么,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甚至连这障目的“一叶”也弄不明白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选读法——鲁迅先生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作者的专集;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加强记忆。等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下来了。

(三)重点语句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解析: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学生时代,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学科的。现在很多专家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学科的弊病,倡导学科综合性,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因为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本专业都很难学好。这说明知识渊博的重要性。

(四)写作特点

演讲写作语言是以叙述语体为基调,综合运用了其他各种语言体裁。写作时,文体一定其语言趋向也就定了,因为一定的文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体进行写作,而语体的形成反过来推动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互相对应。演讲写作语言的特点就在于不论描写、抒情还是议论、说明,都染上叙述的色彩表现出来。如鲁迅的《读书杂谈》:从总体框架上看是篇论文,它有论点、论据、论证及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从所用的语言体裁上看,它既有说明、议论又有记叙、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但这些通通被纳入了叙述的格调之中,故不难看出,它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以议论为主的演讲词。

《读书的三种姿势》

(一)文章主旨

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这种姿势的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二)文章思路

课文从三方面写读书不同姿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站”,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象征性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三)写作特点

孙绍振散文话语的最大风格,自然是幽默。在我看来,所谓“歪理歪推,将谬导谬,在荒谬中见深刻”,并非其幽默的突出艺术特色;虽然,他有着很强的理论自觉。善于歪理歪推,追求“片面的深刻”的人,至少还有一位钱钟书。孙绍振所关注的范畴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他仍然从现实的生活出发。因而,世俗琐事每每触动他的情思,一有所感,他便诉诸笔端。他的散文有许多篇章都是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之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好 ( ) 譬如( ) 抽屉 ( )

裁缝( ) 泛览( ) 无聊( )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 喜好,特殊的爱好。

3. 广泛阅读。

4. 精神空虚,没有寄托。

三、揣测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四、品味下面语句。

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 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指的是哪些内容。

3. 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4. 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5. 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

【试题答案】

一、shì pì tì fénɡ fàn liáo

二、

1. 手不释卷 2. 嗜好 3. 泛览 4. 无聊

三、一页书。 知识。 积极。赌博。

四、学生时代,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学科的。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本专业都很难学好。这说明知识渊博的重要性。

五、

1.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2. 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便是文中所说的“精神的不平等”。

3. 举例:

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居里夫人学得科学探究。

②从《繁星·春水》学得对母爱、童真的讴歌,从张海迪学得志强不息。等等。

4. 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5. 要点: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5、《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上图书馆》教案

一、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

教养、涵养、素养、修养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课文第一段: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

(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明确: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形式,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界而非生存手

段。

问题二: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

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

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问题三: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度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问题四: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2段)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3、4段)

问题五:

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1、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2、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3、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4、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

略写,侧外部结构

四、合作探究

1.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这里是贬义褒用,突出在图书馆读书的充实和愉快。

五、课堂练习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30字)

据悉,某图书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周围建筑工地较多,民工也常常会进来阅读。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的答复是:

示例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示例二: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力,太阳不会因为乞丐或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六、巩固提高

某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大家对“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你的看法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

示例一:

我认为应该多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不论是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成长都大有益处。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能反映出时代的信息,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的心理需要,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

七、课堂总结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是这样比喻的: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多读书,读好书。读大部头,读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遇见更好的自己。

八、板书设计

目的:生活的意义

读书

前提:个性或人格

上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经典著作

图清华图书馆

书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馆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补充资料:

公书林的诞生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了文华书院,作为在武汉地区传教的一种重要手段。1899年,到武昌探望在此传教的弟弟的韦棣华女士应邀在此担任英文教师。不久后,她便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无可参考之教学资料,学生亦无可参考之书籍,而作为当时文化和经济重心的武昌地区竟然也没有一所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于是,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武昌建立一所可以向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

韦棣华先在校内设立了一个报亭,购置一些书刊供学生阅览。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韦棣华利用回国的机会到普莱特学院和波士顿西蒙斯学院专门学习图书馆学,与此同时为筹集兴建图书馆的经费四处奔走,终于在重返中国时筹得两万美金。1903年返回文化书院,购得武昌龚家花园,两年后简称一座新式建筑,取名“文华公书林”。1910年建筑全部落成,正式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公书林的建成,在当时轰动一时。文华公书林拥有中文图书近两万册,英文图书三万余册,所有图书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凡是武汉地区的各机构、学校及一般民众皆可自由阅览。馆内设有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实习室、博物古物陈列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及两个纪念室和一个演讲大厅,全部图书按照十进分裂法排列,此分类法后来被许多图书馆模仿、沿用。

图书馆在当时可算是新鲜事物,很多民众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为了发挥公书林的真正作用,吸引民众主动到图书馆阅览,韦棣华想出了很多方法。公书林每周都举行音乐会、演讲会等,向大众宣传图书馆的功用,并向来访者赠送演讲劝和阅览证。同时,派人到武汉的各大学校,宣传公书林鼓励广大师生前往。1914-1916年,与基督教青年会合作,在上海、南京、开封、太原等地巡回演讲,扩到了公书林在全国的影响力,甚至吸引了一些省外的读者前来一睹风采。

公书林的宣传中最具特色的是“巡回文库”制度。为了方便武汉地区的民众就近阅读,公书林在文华校内和武昌大街上分别设立了公众阅览室各一间,武汉各校内设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更换图书。同时,将书籍以五十至一百册不等装箱,运往汉口、汉阳、开封、长沙等地供民众阅读。到1926年,这样的“巡回文库”已达到23处。在那个信息和交通都极度滞后的年代,“巡回文库”为广大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可以说,“巡回文库”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流动图书站”、“流动图书大篷车”的雏形。

6、《读书:目的和前提》教案《上图书馆》教案

一、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

教养、涵养、素养、修养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课文第一段: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

(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明确: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形式,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界而非生存手

段。

问题二: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作者认为:

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2)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象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作者认为:

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

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问题三: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度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问题四: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2段)

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3、4段)

问题五:

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1、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2、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3、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4、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马克思常去的地方——侧写不同凡响

略写,侧外部结构

四、合作探究

1.黑塞在文中说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这两处“消磨”的表达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黑塞在文中用“泡”“消磨”,指出当今世界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他们宁可“挤出时间一星期去去泡6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也不会埋头苦读。这里的“消磨”是贬义词,指的是虚度时光。与作者观点对比。

王佐良也说“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这里是贬义褒用,突出在图书馆读书的充实和愉快。

五、课堂练习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30字)

据悉,某图书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周围建筑工地较多,民工也常常会进来阅读。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的答复是:

示例一: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示例二: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力,太阳不会因为乞丐或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六、巩固提高

某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大家对“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你的看法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

示例一:

我认为应该多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不论是对于我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成长都大有益处。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能反映出时代的信息,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的心理需要,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

七、课堂总结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是这样比喻的: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多读书,读好书。读大部头,读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遇见更好的自己。

八、板书设计

目的:生活的意义

读书

前提:个性或人格

上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经典著作

图清华图书馆

书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馆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补充资料:

公书林的诞生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创办了文华书院,作为在武汉地区传教的一种重要手段。1899年,到武昌探望在此传教的弟弟的韦棣华女士应邀在此担任英文教师。不久后,她便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无可参考之教学资料,学生亦无可参考之书籍,而作为当时文化和经济重心的武昌地区竟然也没有一所对外开放的图书馆。于是,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武昌建立一所可以向所有人开放的图书馆。

韦棣华先在校内设立了一个报亭,购置一些书刊供学生阅览。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韦棣华利用回国的机会到普莱特学院和波士顿西蒙斯学院专门学习图书馆学,与此同时为筹集兴建图书馆的经费四处奔走,终于在重返中国时筹得两万美金。1903年返回文化书院,购得武昌龚家花园,两年后简称一座新式建筑,取名“文华公书林”。1910年建筑全部落成,正式对外开放,近代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公书林的建成,在当时轰动一时。文华公书林拥有中文图书近两万册,英文图书三万余册,所有图书均免费向公众开放,凡是武汉地区的各机构、学校及一般民众皆可自由阅览。馆内设有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实习室、博物古物陈列室、图书馆学研究室及两个纪念室和一个演讲大厅,全部图书按照十进分裂法排列,此分类法后来被许多图书馆模仿、沿用。

图书馆在当时可算是新鲜事物,很多民众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为了发挥公书林的真正作用,吸引民众主动到图书馆阅览,韦棣华想出了很多方法。公书林每周都举行音乐会、演讲会等,向大众宣传图书馆的功用,并向来访者赠送演讲劝和阅览证。同时,派人到武汉的各大学校,宣传公书林鼓励广大师生前往。1914-1916年,与基督教青年会合作,在上海、南京、开封、太原等地巡回演讲,扩到了公书林在全国的影响力,甚至吸引了一些省外的读者前来一睹风采。

公书林的宣传中最具特色的是“巡回文库”制度。为了方便武汉地区的民众就近阅读,公书林在文华校内和武昌大街上分别设立了公众阅览室各一间,武汉各校内设立流动图书站,定期更换图书。同时,将书籍以五十至一百册不等装箱,运往汉口、汉阳、开封、长沙等地供民众阅读。到1926年,这样的“巡回文库”已达到23处。在那个信息和交通都极度滞后的年代,“巡回文库”为广大的民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甚至可以说,“巡回文库”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流动图书站”、“流动图书大篷车”的雏形。

7、《我的老师》《我的五样》《我的读书生活》教案及练习

《我的老师》

一. 教学目标

1. 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 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 了解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 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 重点、难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学习内容:

三. 整体感悟

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和描写,既体现了刘老师的基本特点,又展示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文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间不短,能让作者记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肯定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也很有特点。刻画人物,作者直接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独特的地方。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间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结束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非常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学习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主要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再一方面,了解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写法。通过学习,大家要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

苏叔阳曾说:“作家要有能点燃别人心灵的激情之火。”自1994年患癌症后,他仍笔耕不辍,《我的老师》就是他“点燃别人心灵”的又一把“激情之火”。

《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记叙的是三十年前读书时的一位历史老师,他对待自己身体的残疾乐观而豁达,他的教学风格独特而饱含激情,尤其是他放风筝时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挚爱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作者的叙述深情中含有赞叹,怀念中蕴含着追随。

四. 研读与赏析

特色赏析

1. 诗情浓郁。

浓郁的诗情,给文章染上了强烈的抒情色彩。这种浓郁的诗情,既体现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

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但他超越了残疾:课堂上机敏的自嘲,显示他并未被残疾带来的精神压力所控制;板书时的跳跃旋转,表明身体的缺陷并未影响他的工作;对祖国的深情、对学生的亲切,让人感受到他那博大的爱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更袒露出他那颗赤子之心,袒露出他生命的健康和强壮。这种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就是一首诗;这样的人生,亦是诗一般美好而动人。

文章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同样的健康、明朗,如同诗一般优美。“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这是写自然之景,亦是在彰显着作者心中的生命活力;“倘若有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寥寥数语,便将人带到一个书卷气浓浓的课堂上,这种营造意境的功夫看似平常,实则不易;“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这样的句子,本身就像诗一般醇美。

2. 细节传神。

文章对刘老师形象的刻画,得力于生动传神的细节。板书时“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令学生激动得心跳;提问时“关切地瞧着同学”,“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让学生刻骨铭心;将风筝送入蓝天时“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气喘吁吁抓住线绳时脸上那“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使“我”深深感动……刘老师那独特的人格魅力,穿越了近三十年岁月的风尘依旧撼动人心,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句段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天里尽情飘舞,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品析:这一段是景物描写。突出了生命的活力,作者睹物思人,引出自己所想。

句段②:

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的泥巴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品析:这一段是刘老师对自己缺腿原因的解释。

句段③: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品析:这一段是作者回忆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难点解析:

1. 回忆老师,不重点写老师教学和奉献,却大写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是为什么?

因为老师身体残疾,缺了一条腿,通过放风筝,“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充分地表现了老师生命的顽强;放风筝后的满足与喜悦,可以看出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正是老师这种顽强的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性格及精神感染了作者,才致使三十年后还不能忘怀。同时,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 怎样理解“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风筝”已经不再是实指的风筝,而是引申了一个概念,他暗示我们,刘老师的顽强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影响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五. 学法指导

1. 选用以下话题说一个小片断,“在我记忆深处微笑的老师”,“在我记忆深处生气的老师”,“在我记忆深处缓缓踱步的老师”……一方面可以学习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调动情绪,创设一种氛围,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2. 文章回忆部分分为两层,一部分是记叙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记叙课外活动时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场景。可以通过关键句理清思路,体味作者的写作重点,从而理解“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 文章的语言明朗而优美,散发着阳光的味道。大家要集中品味议论抒情句,感受文中汩汩流淌的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或者品析文中的小片断,在传神的细节中体味刘老师那跨越命运的达观和守护生命的执着。

4. “为何近三十年后又想起了刘老师?”可以用这样一个主问题来牵引全篇的阅读。“因为刘老师就像春天一般充满了活力”,“因为刘老师就像春天一样给学生以温暖”。进而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感知全文内容的层面过渡到把握文章重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上来。

5. 推荐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等文章,体会:只有热爱校园热爱自己的老师,才会发现蕴藏在校园里那平常日子中的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六. 体验反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① 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 ② 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 ③ 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④ 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 文段中的横线处应填的动词是(a抖;b颤;c擎;d窜;e抻;f举;g拉)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

2. 文段中写老师风筝的样式有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的样式有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三种)

3. 刘老师放风筝的诀窍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们从刘老师身上应该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刘老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给“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 e a d

2. “屁帘儿”、蜈蚣、燕子 蜻蜓、蝴蝶、飞龙

3. 手持线拐……颤动手中的线绳

4. 议论,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5. 学习他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生活作风和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拼敢搏的精神。(意近即可)

6. 刘老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刘老师生命的力量和其生活观正是令“我”难忘的原因。

七. 拓展延伸

谢谢老师

苏叔阳

①人生有许多事要学;人生有许多事要做。一生教你学做事的人便是老师。

②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在这世上首先教你做人的人,便是老师。

③人生有许多许多的东西令你珍重。而当你双鬓堆雪,归于宁静,你才会知道,这珍重之中的珍重,乃是真诚。在这世上,唯有老师,唯有老师呵,教你真诚。

④老师的职业,容不得虚假;老师的职业,排斥奸佞。诲人之心长在,哗众之意皆无。一切伪善、丑恶、买空卖空,损人肥己的言行,与老师的道德相悖,为老师的称号所不容。

⑤也许,你的一生,超越过许多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终于步入辉煌,攀上了顶峰。请你面对清风明月,扪心自省,你可记得,每一道沟坎,每一步阶梯,有几位老师搀扶你前行,用肩膀托你到高处去领受人世的风景?

⑥在每一个成功者的道路上,谁也数不清有多少老师的身躯,做了铺路的石子,让你踏着他们去开辟前程。小心地抬起你的脚吧,不要碾碎了他们的心灵。

⑦或许,你感喟一生的平庸,叹息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荣耀的花环总套在别人的头上,只将寂寞、清冷、悲苦甚至不幸赏给自己的姓名。也请你静夜长思吧,有多少老师为你付出了同样的辛劳,甚至给你远超过给别人的呵护,为你些微的成功而高兴得热泪涔涔,就算你失败、跌倒,周围都是嘲讽的目光,也总有一双眼睛,充满怜爱地凝望着你。那就是老师的眼睛。不管你是灿烂还是黯淡,你都是老师心中的星辰。请你振作吧,别伤了老师的心!

⑧把老师比做母亲,把老师比做人梯,比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比做努力吐出最后一口丝线的春蚕,都不过份。这世上倘没了老师,人类将永远陷入混沌。老师是擎天的柱,润泽大地的春雨,让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假如人世上有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那便是老师,没有任何人比他们更神圣。

⑨不管是华发满头,还是青春年少,让我们手牵起手,躬下身,向所有的老师虔恭地祝福,含泪说一声:“谢谢啦,谢谢你们,老师!”

1. 细读文中第④段,它说明了教师职业的哪三个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说“没有任何人比他们更神圣”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生有许多难做的事,而最难的事是做人”,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谈谈你的意见,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真、善、美

2. 因为这是一种专门吃苦而造福别人的职业。

3. 略

《我的五样》

一. 教学目标

1. 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 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3. 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二.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

学习内容

三. 整体感悟

毕淑敏的新作《心灵7游戏》用七种看似游戏的方式引导人们内省自己的心灵世界,因而此书被誉为“驶入心灵的快车”。书中的这些游戏或是她上心理学课程时老师亮出来的实例,或是她从生活中观察而来的一些有趣现象,书的封面上有她手写的一段话:“这书中的每一个游戏,我都曾饶有兴趣地完成过。其中落下的泪水,已化作我的钻石。”《我的五样》就是该书的第一篇。

文章记录了自己面临人生“留”与“弃”时进行抉择的全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章的第1段到第17段,记叙了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的过程。“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文章一开始就把选择的艰难摆在了读者面前,接着写我因为职业的原因首先选择了“空气、水、阳光”,然后选择了我挚爱的鲜花。以上这些都是略写。接下来,作者宕开一笔,写到了其他同学的选择。看到有人选择“父母”,“我”感到了自己的不孝;看到有人选择“孩子”,“我”感到不安;看到有人选择“爱人”,“我”觉得惭愧。这一部分并非闲笔,从结构上来说,它舒缓了文章的节奏;从内容上来说,这一部分为推出“我”情感上的真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蓄足了势。最后,写“我”凝神思考,确定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第五样东西––––笔。

以上部分,展示的是“我”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的过程,重点在于表现“朴素的笔”。

而在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时,作者运用各种手法,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刹那间,无数声音充斥耳鼓,申述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拟人手法让读者也如闻其声,亲历着选择的艰难;“不断丧失的恐惧,化作乌云,大兵压境”,这比喻让读者身临其境,放弃的痛苦就在眼前;“心的每一个犄角,都金光灿灿起来”,通感把彻悟之后的豁然开朗化作可触可感的一地阳光……这些句子令选择过程中的艰难和痛苦具体可感,使文章更富感染力。

妙用衬托凸显主题。

文章每一部分都运用了衬托手法。第一部分“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作者先用水、空气、阳光这三种生命要素作衬托,意在告诉读者:没有了笔,就如同没有了水、空气和阳光,“我”将无法生存,点示“笔”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接着又用“父母”“孩子”“爱人”这三类生命中血脉相连、亲密无间的人来作比较,含蓄地表明“笔”与“我”的情感超越了骨肉亲情,已经成为“我”自己的一部分。笔才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这个主题也凸显了出来。

第二部分写舍弃先前选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四样,最终只留下一样。这种选择就是一种衬托,最终留下的必定是生命中最最宝贵的。作者变换了笔法,极力渲染抉择时的难和舍弃之后的痛,让每次的“舍”都为留下的那样东西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如此一来,最终留下的“笔”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此看来,作者运用衬托,巧妙地将“笔是‘我’生命中不能舍弃之重”这个主题不着痕迹显了出来。

四. 研读与赏析

特色赏析:

1. 详略得当的叙述,张弛有致的节奏。

文章记叙了“我”选择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和舍弃其中四样的过程,这样的内容很容易流于单调和呆板,但是由于作者在叙述时详略得当,使得节奏张弛有度,因此读起来动人心弦。

第一部分在写“我”选择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时,对于前四样空气、水和阳光以及鲜花,都是略写,作者浓墨重彩地写的是对第五样的选择。此时情节突然顿挫,作者的笔旁逸斜出,写起了别人的选择。这样一来,叙述就不再平直而有了起伏,节奏就不再单一而舒缓有致。经过层层蓄势之后,作者终于隆重推出了她生命中最宝贵的第五样––––笔。

第二部分亦然。写舍弃鲜花“顿觉四周惨失颜色”,写舍弃水“人好似成了金字塔里风干的长老”,写舍弃空气“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紧紧地扼住我的咽喉”,叙述方式和节奏都如出一辙。如果继续这样写下去,就会令读者产生单调乏味之感,所以作者马上改变了自己的叙述方式。她再一次停顿下来,去写自己面对“阳光”和“笔”的沉思,最后点出自己的选择,最宝贵的依然是那朴素的笔。

叙述时的详略得当,情节节奏的张弛有致,既使行文富于变化,又凸显了文章的重点。

2. 真切的内心独白,生动的心理感受。

整篇文章用内心独白的叙事方式,将自己的内心袒露在读者面前,真切动人。“真有些不好意思啊”“不禁有些惶然”“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这样的句子在文中随处可见,读者们,就犹如毕淑敏在面对面向你讲述,那般亲切又那般真实。

作者面临生活的选择和放弃,最终为什么要选择“笔”?

对于生活的选择与放弃,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人们朝着同一个方向,遵循同一个标准。但是选择什么,放弃什么,的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我”对某男士选择“足球”、某女士选择“巧克力”大不为然,正是作者价值观念的反映。“我”可以放弃“鲜花”,“阳光”、“水”和“空气”,最终留下了“笔”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笔可以抒写人生理想,可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记录人生经历,可以描述美好未来。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笔更重要的,这正是一个作家的人生价值所在。

句段品鉴

句段①

这当然是不错的,你不可能设想在一个没有空气和水的星球上,滋长出如此斑斓多彩的生命。但我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如果继续按照医学的逻辑推下去,马上就该写下心脏和气管,它们对于生命之泵也是绝不可缺的零件。结果呢,我的小筐子立马就装满了,五项指标全部用尽。想想那答案的雏形将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哈!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意味,飘着药品的味道。……于是我决定在水、空气、阳光三种生命要素之后,写下对我个人更为独特的生死攸关的情结。第四样,我写下了––––鲜花。

品析:这是作者否定第一次选择的描述。

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往往显示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我”否定了自己的第一次选择,是因为“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虽然是每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但它们属于生命的共性,缺乏个性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所以第四样“我”选择了“鲜花”。

句段②

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品析:这一段是作者对人生理想和价值观的表白。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点明主旨,给人启迪。

五. 学法指导

1. 要求提炼文中的关键句,然后用“我选择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个句式说话,来作为每一次取舍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梳理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题。

2. 品读文中形象生动的句子,如“这种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像一个渐渐缩窄的闸孔,将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冲刷着我们的纷繁的取向”,从而体悟感情,积累语言。

3. 可以和《我的老师》进行联读,“如果要刘老师来选择他的五样,他可能会选择哪五样?如果最后只留下一样,你认为他会留下哪一样?”这样的话题可以迅速激活思维,并且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六. 体验反思

1.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五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的五样是哪五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选择与放弃的抉择中“我”为什么要留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想跟作者或编者说一句话吗?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因为“水,空气,阳光”这三种是生命的要素,绚烂美丽的鲜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笔”能朝夕相伴,风雨的兼程。

2. 空气,水,阳光,鲜花,笔

3. “笔”能抒写人生理想,可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记录人生经历,可以描述美好未来。

4. 略

5. 略

七. 拓展延伸

把“不能”埋葬起来

唐娜是美国密歇根小学的资深教师,再过两年便退休了。这时她志愿参加了一个旨在凭着一些表达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进而爱惜自己生命的活动。唐娜的工作是借着参与训练进而将这些理念实现。

她教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填写。有的写道:“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没办法让麦克喜欢我”;有的写道:“我没法做十次的仰卧起坐”,“我发球无法超过前边的球网”,“我不能只吃一块饼干就停止”等。

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诸如“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的句子。

等大部分学生都填满了整张纸,甚至有人开始写下页时,唐娜告诉学生将纸对折交到前面来。学生依次到教师的桌子前,把纸张投入一个空的鞋盒内,把所有学生的纸张收齐之后,唐娜把自己的也投进去。她把盒子盖上,塞在腋下,带头走出教室,沿着走廊走,学生也跟着老师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个行列停了下来。唐娜进入守卫室,找寻铁铲、铁锹、带领大家到运动场最远的角落边,大家开始挖了起来。

原来,他们打算埋葬“我不能”。整个挖掘过程历时十分钟,因为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挖。直到洞到三尺深的时候,他们将盒子放好,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孩子,围绕着这刚埋好的“墓地”,每个人“力不能胜”的事情,都深深地埋藏于三尺的泥土下。

此时唐娜开口了:“小朋友,现在手牵手,低头默哀。”学生牵手绕墓地围成了一个圆圈,低下头来等待。唐娜念出一段悼词:

“名位朋友,今天很荣幸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他在世的时候,参与我们的生命,甚至比任何人影响我们还深。他的名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出现在各种场合:如学校、市政府、议会甚至白宫。”

“现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静安息,并为他立下墓碑,刻上墓志铭。死者已矣,来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姐妹‘我可以’‘我愿意’能继承您的事业。虽然他们不如您有名,有影响力,但如果您地下有知,请帮助他们,让他们对世界更有影响力。”

“但愿‘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励更多的人站起来,向前迈进。阿门!”

然后她带领学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齐吃饼干,爆米花,庆祝自己解开了“我不能”的心结。

唐娜用纸剪成墓碑形,上面写着“我不能”,中间加上“安息吧!”再把日期填上。

唐娜把这个纸墓碑挂在她的教室里。以后每当有学生无意说出“我不能……”,这句话的时候,唐娜只要指着这个象征死亡的标志,孩子们便会想起“我不能”已经死了,进而想出积极的解决方法。

后来,唐娜所带的这个班的31名学生在事业上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有的还成为政治、经济领域的领军人物。

1. 唐娜作为一名教师,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填写自己的“做不到”,她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唐娜为什么没让学生们把所有的“做不到”写完之后再上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娜为什么让每个孩子都轮流挖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力不能胜”具体指什么?(举2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不能”还有哪些像“我可以”、“我愿意”一样的好“兄弟姐妹”?(再列举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作用是老师的行动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告诉学生老师也有“做不到”的。或:老师也想埋葬自己的“做不到”。

2. 写得越多越增加孩子的自卑感,不利于实验活动的开展。

3. 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切身感受“做不到”已被埋葬了。(或:必须让每个人都直接参与才能真正“解开‘我不能’的心结”)

4. 指“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等。

5. 我能行,我能够,我希望,我会,我应该,我决心等。

《我的读书生活》

一.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2. 学习作者酷爱读书的优秀品质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书籍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

在整体把握课文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生活进行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

三. 整体感悟

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用真切可感的事实为我们展示了那种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以及学生们酷爱读书的良好风气,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自己所遇到的那些注重启发诱导,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的老师,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雅科夫列夫,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主持设计的“雅克”系列飞机,闻名遐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苏联歼击机,三分之二是他设计的。他主持设计的“雅克”–––24型“飞机货车”曾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写作背景

《我的读书生活》节选自《从中学生到飞机设计师》知识出版社1984版,叶学琼等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选编旨在强调文理综合学习的重要。事实上杰出的科学家常常是文理汇通,未来的杰出人才也应是一个通才。

题目解说

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分别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个角度来回忆自己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于读书的小故事或者读书的格言?(“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匡衡读书,囊萤夜读;孙康读书,凿壁偷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高尔基集蜡读书,张海迪身残不忘读书。”)书是光明的使者,是航标,是灯塔,是满载希望的风帆,是我们的引路人。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它的相伴,我们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绚丽多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飞机设计师雅科夫列夫的中学读书生活吧!

第一段概括了“我”中学时代酷爱学习的优良品质、注意综合学习的事实以后,作者用一句话揭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好对学生的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然后用“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这么一句再引出后面对所读书籍的具体内容的记述;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中学读书生活的感受。抓住了这个脉络也就明白了全文的结构层次。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篇文章来探讨理清文章思路的途径和普遍规律。

四. 研读与赏析

内容分析

从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关键,第一段概括了“我”中学时代酷爱学习的优良品质,注意综合学习。第二段兼有总起和过渡的作用。概括说明了教师对学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然后用“描述童年时代,我不能不提到书籍”这么一句再引出后面对所读书籍的具体内容的记述;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中学读书生活的感受。文章记叙说明娓娓道来,脉络分明;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读来显得非常亲切、真实。富有生活情趣。

结构图示

我的读书生活

校园生活宽松自由,充满读书风趣。文理结合学习,老师循循善诱影响学生未来。

总:文理综合学习和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未来成功的重要意义及重大影响。

总:中学的读书生活

三. (22)总结中学读书生活的感受。

句段品鉴

句段①

在中学的九年中,我一直酷爱学习。到今天我还觉得非常奇怪,不知为什么那时我爱好的课程竟然是历史、地理和文学,而不是更符合我未来专业知识的数学、物理和化学。在我的成绩表上前三门功课总是惹人注目地打五分,而后三门功课基本上是四分。我曾一度当过学生文史杂志的编辑和话剧组的成员。然而我却一向对技术最感兴趣;起初我醉心于无线电小组的作业,后来是航空模型,尔后又是滑翔机。

品析:这一段概括了“我”中学时代酷爱学习的优良品质,阐述了文理综合学习对一个中学生未来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副词,语气肯定,表明“我”中学时代学习品质一贯优良。

“竟然”加强语气的副词,表示意想不到,意料之外。

一位飞机设计师应是学理工科的,却喜爱上历史、地理和文学,这表明杰出的科学家常常是文理汇通,未来的杰出人才也应是一个通才。这既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也是教材编者编选此文的意图所在。

句段②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循循善诱,使我们每个人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某些爱好,这几乎预先决定了我们这些学生将来的职业。

品析:这一段起总起过渡的作用,概括说明了教师对学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循循善诱”,阐明老师对学生的某些爱好的启发、诱导作用。

“几乎预先决定”表明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五. 学法指导

1.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老师,而影响最大的物则莫过于书了。说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书籍”,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可以帮助领会读书生活对“我”未来职业的影响。

2. 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可以根据标志性段落理清文章层次。

3. 文章洋溢着对过去读书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话,如“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最幸运的莫过于遇见了安德烈·库兹米奇·戈卢布科夫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最让我入迷的是惊险童话作品”等等,以帮助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作者雅科夫列夫是苏联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同时也写了很多书,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寻找答案:因为雅科夫列夫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成了飞机设计师;因为他__________,所以他成了作家。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白综合性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

5. 文章内容并不深奥难懂,可以把重点放在体味文章的情感上。同学们可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作者对学校和老师的热爱,对阅读的痴迷以及读书生活带给她的愉悦之情,领悟“成长的奥秘”。

六. 体验反思

(甲)“你这是怎么啦,小兄弟,没有好好准备功课吧?这可不好。先生,你真让我发愁。唉,这可如何是好?”

(乙)于是他掏出小笔记本,在上面做了个秘密记号。他有个习惯,不马上打分。到学期末,他才解释他珍藏的小本子上的秘密记号,然后标出最后的分数填到学生的成绩簿上。他要求很严,让我们这些学生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数学式的条理性,笔记书写准确,解习题时计算丝毫无误的学风。这在后来对我们多么有用啊!

1. 赏析甲段人物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师掏出小笔记本,在上面做了个秘密记号。这个“秘密记号”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个秘密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乙段最后一句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读来显得亲切真实、自然。

2. “秘密记号”的内容是记录了“我”没好好准备功课的行为。他不马上打分,到学期末,他才按秘密记录标出最后的分数,秘密记号是他最后评分的依据。

3. 指“数学式的条理性……计算丝毫无误的学风。”

七. 拓展延伸

帽子的故事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里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应该与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欢的帽子来上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的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远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1. 文章第②段,班主任郑重宣布每个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班主任对帽子有什么要求?并请你猜测一下老师这一举措的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这一描写,反映她怎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己最喜爱,越新奇越好;让同学们不去注意安娜的帽子,化解她的痛苦和尴尬,从而消除她的心理障碍。

2. 痛苦和尴尬

3. 一如既往,活泼快乐,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0分钟)

《我的老师》

为你点津:

1. 内容感知–––––课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哪些事情?

(1)刘老师的肖像;(2)刘老师解释他缺一条腿的原因;(3)刘老师上课时的动作神态;(4)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激情;(5)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放风筝。

2. 技法点拨––––有人说,既然写老师,就应详写课堂上的刘老师,不应详写放风筝时的刘老师,你的看法如何?

应该详写放风筝时的刘老师,因为放风筝表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正是这一点对作者影响很大,三十年后还不能忘怀,这正是的主旨,即赞扬年过五十有残疾的刘老师,依然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让你立得稳

1. 你能根据注音填写括号中所缺的汉字吗?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lǎ( )叭,向着春天吹zòu( )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shuǎ( ),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qióng( ),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 请找出有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各式各样 气喘吁吁 偏偏起舞

功得无量 慷慨成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划线词删掉后效果有何不同?

(1)春天又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体味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仔细品味下面这段话,然后答题。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高度概括老师教学水平之高的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直接表现老师讲课之投入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侧面体现老师课影响之大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看得透

(一)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6. 用一句话概括刘老师放风筝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选文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刘老师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我”为什么“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请找出第二段中的议论句,并指出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这两段文字生动感人,请摘写一句你认为最富感染力的句子,并加以品析。

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12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术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20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的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的是她红脸的时候。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99分,而代数却只得了52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10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就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做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术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

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精致,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里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后来,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做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6年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我第一次的流泪。

(节选自《语文世界》)

11. 速读全文,用“|”标明文章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想一想,作者回忆了与老师相处的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说说你对文中“老师”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指出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章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站得高

16. 请打开记忆的闸门,从提示的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写你记忆深处的老师。

话题一:对老师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

话题二:和老师一次令人难忘的交往。

话题三:一直不能忘记的一次谈话。

话题四:最能表现老师个性的一件事。

《我的五样》

为你点津:

1. 文中的“我”经历了哪些痛苦的抉择?

在选择最宝贵的五样之初,我选择了“空气、水、阳光、气管、心脏”,“气管、心脏”虽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但它属于生命的共性,而缺乏个性。因此,我放弃了“气管、心脏”而选择了“鲜花”。因为“绚烂的有刺的鲜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和短暂的艰难,我愿有一束美丽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在选择第五样时,“我”更是踌躇再三,我想到了父母、孩子和爱人,每放弃一样,都要进行一次心灵拷问。最终,我选择了“笔”,因为没有笔,“那生命的存在,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笔可以抒写人生理想,可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记录人生经历,可以描述美好未来,这正是一个作家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所在。

2. 请简析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

这是一篇理性色彩较浓厚的散文。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引申开去,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寓人生观、价值观于形象生动的描述之中,那些来自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来描述自我的生活体验,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也强化了这篇文章的文学色彩。

让你立得稳

1. 给加线的字注音

(1)甄( )别 (2)斑斓( )

(3)犄( )角 (3)不啻( )

(5)纤( )巧 (6)墓冢( )

2.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四字短语。

(1)每个人都在深沉地思索举棋不定……( )

(2)从医学知识上讲,没有了空气,人只能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几分钟……( )

(3)……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体,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 )

(4)于是我决定在水、空气、阳光三种生命要素之后,写下对我个人更为独特和关系到人的生存和死亡的情结。( )

3. 请揣摩下列修辞句的妙处。

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紧紧地扼住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心如擂鼓气息屏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斟酌 妥贴 百无聊赖 忐忑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看得透

(一)

留下阳光吧–––––心灵深处在反复呼唤。妩媚温暖明亮洁净,天地一派光明。玫瑰花会重新开放,空气和水将濡养而出,百禽鸣唱,欢歌笑语。曾经失去的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归来。纵使除了阳光什么也没有,也可以在沙滩上直直的晒太阳哇。

想到这里,心的每一个犄角,都金光灿灿起来。

只是,我在哪里?在干什么?我扬起头来问天。

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落。

那生命的存在,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

自问至此,水落石出。我缓慢而稳定地拿起笔,将纸上的“阳光”划掉了。

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字––––“笔”。

这种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像一个渐渐缩窄的闸孔,将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冲刷着我们的纷繁的取向。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简洁而挺拔的凸现了。

感谢这一过程,让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爱–––就是我手中的这支笔啊。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掌心,犹如我的另一颗心脏,推动我的四肢百骸。

5. 选文中作者的“两难”体现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留下阳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放弃阳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说说这次选择对“我”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试给选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谈谈从作者的选择中你所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优点零

毕淑敏

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他一看,登时傻了眼。

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

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子。我或许相信世上有丧失愿望的老人,但我无法想像没有愿望的孩子,将有怎样枯萎的眼神。

不知道愿望和优点,这两样对人激励重大的要素,假若排出丧失的顺序,该孰先孰后?是因为丧失了愿望,百无聊赖,才随之沉没,成为没有优点的少年,还是一个孩子首先被剥夺了所有的优点,心如死灰之后再也不敢奢谈一丝愿望?也许它们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没有愿望,必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孩子不再期望黎明,因为每一天都被功课塞满,晴天看不到太阳,阴天看不到雪花,日出日落又何尝有不同?不再留意鲜花,因为世界一片苍白,眼中暗淡了温暖的色彩。不再珍视夜晚,因为眼镜遮挡了星光,即使抬头也是泪眼蒙眬。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没有优点的孩子,内心该是怎样痛楚地喘息?见过一个胖胖的男孩,当幼儿园老师每一次问:谁觉得自己是个美男子?他忙不迭地从最后一排挤到前面,表示自己属于其中一员。可惜他紧赶慢赶,动作还是晚了一点。另有好几个男孩抢在前面,在老师面前排成自豪的一排。没想到教师伶牙俐齿地向他们说,还真有你们这么不知天高地厚的,竟觉得自己是美男子,臊不臊啊?后来,那几个男孩子,开始为自己的容貌羞涩,无法像以前那样快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可以说明一点问题。每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如果成人爱他,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他会感觉到自己是天地间的一个宝贝,他的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大优点。假若有人粗暴地打击他,奚落他,嘲讽他,鞭挞他,那脆弱的小生灵,就会被利剪截断双翅,从此萎靡下来,或许跌落尘埃一蹶不振。

看不到自身优点的人,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毒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我以为愿望是人生强大的动力之一,假若人类丧失愿望,世界就在那一瞬停止了前进的引擎。因为有跑的愿望,人们有了汽车。因为有说话的愿望,人们有了电话。因为有传递和交换的愿望,人们有了互联网……

优点和愿望,是孩子们的双腿。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填写的表格上这样写着––––优点多多,愿望无限。

(选自2002年5月28日《广州日报》)

1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线处指代的内容。

(1)也许它们同绞缠在一起的铅丝,分不出谁更冰冷僵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再盼望得到师长的嘉奖,因为那不过是成人层层加码的裹了蜜糖的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你能用一句平实的话表达画线句蕴含的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认为造成孩子们填“优点零,愿望零”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你能给倒数第二段的省略号补充一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站得高

16. 请写下“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两难境地。试根据提供的情境,续写一段话,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走廊上,阳光倾泻,点点金光闪烁,涌进我的视野。

教室内,我独坐桌前补写昨天未完成的作业……

走出教室,那里是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而耳边总回想老师的话语“我相信你,能控制自己,静下心来写完作业。”我该怎么办?

《我的读书生活》

为你点津

1. 请概括全文主旨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中学时代的读书生活,用真切可感的事实展示了那种宽松、自由的读书环境及学生们酷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赞颂了自己所遇到的那些注重启发诱导、教学风格各有千秋的老师。同时,文章用平和而朴素的记叙语言告诉我们,宽松、自由而又严格的教育可使学生文理科的学习互相促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教你迅速感知全文的方法。

(1)抓总起文字。全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关键。第一段告诉我们文理综合学习对一个中学生未来成功的重要意义。这是全文的要旨所在。第二段概括说明教师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这两段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文章分别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两个角度来回忆自己中学的读书生活。

(2)找过渡文字。课文第二段兼有总起和过渡作用。

(3)寻关键词。第一段第一句是关键句,“在中学的九年中,我一直酷爱学习。”这一句中“酷爱”又是关键词。第二段第一句也是关键句,“循循善诱”又是关键词。它们告诉我们,自我酷爱学习和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是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重要前提。捕捉到这两个关键词,就抓住了全文精髓。

让你立得稳

1. 辨析下列形似字并组词

(1)循___________ (2)蒂___________

遁___________ 谛___________

(3)憧___________ (4)饶___________

幢___________ 侥___________

2. 用下列词语造句。

(1)兴致勃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其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下列的句子中提炼出一种句式并仿写。

我得知新人陆之所以叫亚美利加,是以西班牙航海家亚利歇·维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的,而不是为了纪念最先发现美洲的克里斯托佛·哥伦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品读下面语段,然后答题。

地理老师维克托·奥克塔维安诺维奇·布拉热耶维奇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这样开始的:

“我来给大家读一篇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马普伊的房子》,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这是一篇描写深色皮肤土著人的痛苦命运和白人殖民者专横残忍的故事。”

全班屏息静听老师饶有风趣的讲述。他读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一直到课间休息之后上第二堂课时才讲完。

从此我们便急不可待地等他上地理课。

(1)集中体现老师教学风格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表现学生听课入迷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学生对地理课的喜爱。

(4)请用一句话概括地理老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看得透

(一)

书能激发人们对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极为强烈的兴趣,它教给人们憧憬和幻想。它还唤起人们去行动:要知道,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敢作敢为、顽强劳动、不顾险阻才走向预定目标的。

我们中学有一所很好的图书馆,藏书都是精选的,由一位女教师管理。她的全部业务时间都献给了这项工作。她很会揣摩每个学生的志趣和爱好,培养我们读书的兴趣。

我有时在准备功课的时候,又看起别的书来。到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勇气把书放下。为此招来多少麻烦啊!妈妈走进来,砰的一声把书合上,喝道:“上床睡觉!”这样,我只好施点诡计。先假装睡觉,等大家都躺下入睡以后,我再悄悄起来,光着脚跑去打开电灯,一直看到清晨三四点钟。要是母亲看见了,哎呀,那可倒霉啦!

酷爱读书的风气使相当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5. 用文中部分语句说说作者认为书藉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细读第三段,然后答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文中加线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麻烦”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诡计”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怎样理解作者中学生活的“枯燥无味”和“丰富多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结合全文,谈谈“我的读书生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的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读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伟大的复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得到了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9. 全文总写读书之乐,读书之好的段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说说你对结尾九个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作者读三国人物两次“把书丢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从作者的叙述可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吸引“我”阅读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谈谈读完全文后你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你站得高

14. 作者笔下的老师各有千秋。想一想给你印象最深的二至三位老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在阅读的课外书籍中,你最喜欢的是哪本书?请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向大家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我的老师》

1. 喇 奏 耍 穹

2. 偏偏起舞(改为:翩翩起舞) 功得无量(改为:功德无量)

慷慨成词(改为:慷慨陈词)

3. (1)“又”表明已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而每个春天的到来都会引起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也暗示这种思念在逐渐加深。删掉后不能表达这个意思。

(2)“只”突出强调了老师与正常人的不同,他的站立本来很难,而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就更不易,表现了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

4. (1)为刘老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而左腿残疾感到酸涩,更为他乐观,坚强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而产生崇敬之情。

(2)这里的“风筝”已成为生命理想的象征,也暗示了刘老师的顽强生命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影响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并将永远影响下去。

5. (1)他的课讲得极好。(2)极好;(3)慷慨陈词、哽咽

(4)“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我考入大学历史系”

6. 放风筝时的刘老师纯朴、热情、开朗,让人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7. 动作、语言、神态

8. 刘老师放风筝时那种生命的活力和纯真,使“我”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丝毫没有感觉他已年过半百。

9.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点明难忘刘老师的真正原因。

10. 不设统一答案。

11. 第一段为第一层,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引出下文的回忆;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为第二层,回忆“我”与老师相处几件典型的事;最后一段为第三层,写老师离开人世后的哀伤及表达对老师的爱。

12. 考试不及格,老师关心“我”并给“我”补课;“我”赠送老师礼物,表达对老师的爱意。

13. 文中的老师是一位美丽、严肃、和蔼、关心学生的老师。

14.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的回忆。

15. (点拨)围绕相互理解、亲密无间、融洽、老师爱学生和学生也爱老师等角度拓展。

16. 答案灵活处理。

《我的五样》

1. (1)zhěn (2)lán

(3)jī (4)chì

(5)xiān (6)zhǒng

2. (1)冥思苦想;(2)苟延残喘;(3)瞠目结舌;(4)生死攸关

3. 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抉择时的挣扎和痛苦。

4. 不设统一答案。

5. 必须在“阳光”与“笔”中选择其一,选择阳光,因为有了阳光,大地会一片光明,充满生机,然而会失去“笔”,意味着失去自我,人生将毫无意义;而选择“笔”,又会失去光明,因而陷入两难境地。

6. 有了阳光,天地一派光明,生命才有生机,相对“笔”而言,“笔”更能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因而只有放弃“阳光”。

7.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与放弃,在除去一切外在的东西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凸现出来了。(意对即可)

8. 让“我”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明白什么是“我”生命中的最爱。

9. 不设统一答案。(示例)《痛苦的抉择》、《阳光与笔》、《我的最爱》等。

10. 不设统一答案。

11. 表达对孩子们填写“优点零,愿望零”的自我评价的忧虑,并寄予他们以希望,同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12. (1)愿望和优点。(2)师长的嘉奖

13. 人类的愿望是推动世界前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14. 根本原因是僵化的教育

15. 不设统一答案。所写句子须与原文句式一致,共同支撑本段的中心句。

16. 答案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17. 答案灵活处理。

《我的读书生活》

1. (示例)(1)循循善诱、隐遁(遁迹)

(2)根深蒂固、真谛

(3)憧憬、一幢楼

(4)饶有风趣、侥幸

2. 答案灵活处理

3. (点拨)可提炼的句式为“……是……而不是……”

4. (1)饶有风趣;(2)屏息静听;(3)“从此我们便急不可待地等他上地理课”

(4)风趣生动,善于将教学融入故事中

5. 书能激发人们对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极为强烈的兴趣,它教给我们憧憬和幻想,还唤醒人们去行动。

6. (1)表现“我”酷爱读书的情景

(2)形象表现“我”酷爱读书,富有生活情趣

(3)被妈妈发现后的一阵喝斥

(4)假装睡觉,然后悄悄起来看书

7. “枯燥无味”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而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充满读书风气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

8. 包括学习生活和读课外书籍的生活。

9. 倒数第三段(“总而言之”这一段)

10. 读书对一生都有好处,要喜爱读书,要读优秀的书(或将书读得深入)。

11. 被作品中人物命运深深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人物的命运同悲。

12. 《三国演义》吸引“我”的是曲折的情节,《水浒传》最吸引“我”的是充满个性的人物。

13. 不设统一答案。可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乐趣、怎样读好书等方面进行拓展。

14. 不设统一答案

15. 答案灵活处理

8、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要做好孩子》班级读书交流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增进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了解。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来理解作品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课前准备:

1、老师、学生共同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共同商讨设计讨论的话题,老师进行综合。

2、老师设计读书档案,学生在阅读后认真填写。

3、邀请家长阅读《我要做好孩子》,并和孩子交流读后感受。

4、多媒体课件制作。

5、座位安排:团坐一堂。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展示彩色卡纸制作的书签),这是我亲手做的书签,想送给热爱读书的孩子,不过,先得做一个“书名接龙”的游戏。听清要求:一、说出你最喜爱的一本书的书名,知道作者姓名的可以告诉大家;二、用自己最响亮的声音发言,别人说过的不许重复。

(生积极参与游戏,发放书签)

二、走近黄蓓佳

1、在刚才的游戏中,我听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其中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家,特别乐意为孩子们创作,所以,才有了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陪伴我们走过金色的童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记忆。今天,我们就要和其中的一位来一次心灵的亲密接触,猜猜她是谁?(黄蓓佳)

2、(板书:黄蓓佳)真聪明!在咱们班的“图书角”,就有她的好几本书,人们常说“文字和心灵是相通的”,通过读黄蓓佳的书,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黄蓓佳是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人,她的书很好看。她是一个有童心的人。我觉得黄蓓佳特别了解小孩子,她写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3、看来大家都把她当成了大朋友,对吧?想不想见见黄蓓佳?

老师带来了一张她的近影(课件出示照片)。瞧,这就是我们心中阳光一般的大作家,她的笑容和她的文字一样神采飞扬。

咱们接着看看对黄蓓佳的简要介绍(出示简介)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读?(生读简介)

十八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三十三年来,她笔耕不辍,被人们誉为“两栖作家”。为大人们创作的书,每一本都风靡一时,给孩子们写的书,每一本都精彩纷呈。

从风华正茂的北大才女到成绩斐然的专业作家,黄蓓佳一路前行,她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有了一个胖乎乎的女儿。她看着女儿渐渐长大上学,听到了许多校园趣事,听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在养育女儿的同时,她又用文字塑造了另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儿,那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长篇小说——

(生齐:我要做好孩子)

三、为金铃画像

1、(板书书名)喜欢看这本书吗?我也非常喜欢。据我了解,有的同学看了不止一遍,感兴趣的地方还看了好几遍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指名交流)

从这本书中,你都结识了哪些小伙伴?(金铃、尚海、倪志伟、刘娅如、于胖儿、 幸幸、邢老师、孙奶奶……)

2、(板书:金铃)听到这一个个名字,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他们的模样。我想,你们最熟悉的就是金铃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一聊,看看她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你可以说说她的外貌、成绩、性格、品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要求学生将关键词写出黑板上,并加以评议)

(为人正直善良、富有责任心——批改作文、孤儿幸幸、蚕宝宝、细心——给幸幸洗澡、懂事(善解人意)——向生病的邢老师汇报情况、重感情——送王老师贺卡、不爱占小便宜——向花店老板买花、处事冷静——独自处理于胖儿说谎事件,性格外向、外貌很可爱、成绩中不溜秋、富有同情心、马虎——经常掉橡皮,把数字看错,运算符号看错,计算出错是家常便饭……)

3、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金铃画了像。聪明的你们,能不能看出,在作家黄蓓佳的心中,金铃是不是一个好孩子?(一起看书P272)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富有同情心,善良的孩子是好孩子。好孩子是热心肠的,乐于帮助别人……)

4、在作家黄蓓佳的眼中,好孩子也许不漂亮,但因为可爱而美丽,也许并不聪明,她却知道要努力;也许也有马虎,有些调皮,却拥有纯洁的心灵。黄蓓佳把自己的心里话用这本书告诉了女儿,告诉了每一位读者,告诉了他们的爸爸妈妈。

四、听一听:家长的话

1、前些日子,我们邀请家长同看一本书,他们也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那么,在爸爸妈妈眼里,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多媒体:亲子照片及家长对孩子的话)

2、听了爸爸妈*的话,此时涌上你心头,涌到你嘴边,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我想,你们和我一样,胸中被感动充盈着,不知如何去表达。只知道,在爸爸妈*的心中,你就是唯一的,谁也无可替代的,最棒的孩子!

五、小记者采访

1、除了爸爸妈妈,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还有老师们,他们心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请出几位小记者来进行一番采访。

生1:老师,我想知道,在您心目中,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生2: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那些心地善良却又有些调皮的孩子,是不是好孩子?

生3: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您怎么看待?尚海、倪志伟算不算一个好孩子?

2、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回答,此时,我不由地想起了金铃的班主任邢老师所说的一句话“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了,它所有的光圈不全是由一百分组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老师们更希望我们有良好的习惯、品质、心态。

六、说说心里话

1、知道了作家、爸爸妈妈、老师心中的好孩子,此时的你们,想做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先别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

课件出示,齐读诗歌: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正直的孩子,

好和坏,对和错,

能够分得清清楚楚。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好学的孩子,

也许做不了第一,

可是从不放弃努力!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自立的孩子,

生活的道路那么长,

成功必须*自己!

……

2、拿出你的小书签,把你最想说的话按这首小诗的形式,接着写下去!

(生在音乐中创作,师巡视)

3、指名交流: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同学的心里话吧!

4、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都是最可爱的好孩子。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当你翻开这本书,拿起这张小小的书签,这样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我要做——我能做——我就是——(好孩子)

9、《读书要有选择》教案

课前准备: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

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 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 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 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

三、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22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10、《读书要有选择》教案

㈠、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㈡、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

A、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

B、我觉得一些“幽默故事”也可作为我们的读物;

C、我们还可以上网阅读,读同龄人的一些著作,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提示这是一个好去处,但同时介绍一些注意点)

D、我觉得一些好的《习作选》也可成为我们的读物。

………………………………………………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11、《写字读书的姿势》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分两部分:

一是正确的写字姿势。第一幅图是放大的握笔姿势图,第二幅图是正面写字姿势图,第三幅图为侧面写字姿势图。这三幅图体现了写字要求做到三个“一”(字框中的)。

二是读书姿势图,是一个女孩儿把书立在桌面上的姿势。教师还可以补充教给学生把书平放桌面的读书姿势。

最后一幅图是龙龙提出的导学要求。

教学目标:

从小培养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在龙龙的带领下,把这些姿势做对、做好,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观察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花猫,哭得很伤心,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想知道小花猫为什么哭吗?(出示小花猫手指木偶,讲故事)

二、听故事明理

小朋友,我以前像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我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小老鼠,美美地饱餐一顿,而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从眼前跑过也看不清,天天饿肚皮。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见。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

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给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都大有好处。(出示活动课题)

三、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幻灯片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边说边指点挂图)

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①身体坐直。②头放正。③肩放平。④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教师巡视,纠正。请同学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请一位平时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上讲台做写字姿势)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

(2)请学生看写字姿势的幻灯片

看幻灯片,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跟挂图上的小朋友那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边说边指点)

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完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

①人坐正,身体坐直。

②把书本放平。

③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

“一寸”是多少呢?“一寸”相当于老师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们来说,差不多三个指头并拢那么宽。(试量一下)

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④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与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⑤胸离桌边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

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并请姿势较好的学生上讲台示范。

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过渡:同学们写字时,一定要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四、巩固和延伸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

2.同桌竞赛,互相提醒。

3.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戴小红花。

五、总结

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在龙龙的带领下,把这些姿势做对、做好,养成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三个一

眼里书本一尺 远胸离书桌一拳 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12、《读书要有选择》教案

课前准备: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

这些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使什么,并结合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章。

3.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点意思,可以分为几段?

4.评议课文使怎样写的。

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事。

三、说说自己以后怎样选择读物。

板书: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22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工具书



自制很有创意的猫脸化妆包DIY教程
怎么利用铝线制作好看的发夹
用木板制作带滑轮的diy正方形花盆苗圃
怎么用软陶做项链吊坠
利用毛毡布改造漂亮公主梳妆镜
怎么用不织布做布艺纸巾包

本类热门作品

  • 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 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一等奖
  • 《木兰诗》教案表格式2一等奖
  • 《雪孩子》善引导教案一等奖
  • 《最后一分钟》教案一等奖
  • 背 影教案一等奖
  •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 《宝玉挨打》教案一等奖
  • 《七月的天山》教案讲义一等奖
  • 高二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