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5:47:05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一等奖
《专题 汉字》导学案
学什么 | 怎么学 |
一:看图回答 1、汉字经历了哪些演变过程? 2、六书具体指什么? 二:读文思考 1、阅读《汉字的魅力》一文,考虑汉字有什么魅力? 2、《汉字答问》中讲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质疑发问 1、对《汉字答问》中汉字构造部分,结合前面的“六书示例”,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2、针对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疑问? | 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 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反复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寻求合理答案 |
学怎样
1、注音写字
借鉴( )绚丽( )娴熟深谙( )xiè渎( )隔hé( ) kuàizhì人口( )
2、猜字谜(打一字)
(1).文武合一 (2).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
(3).一只大耳朵,遮掉半边脸 (4).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
(5)喜上眉头 (6)上下难分
(7)家中添一口 (8)整个字颠倒一下成了另外一个字
(9)调来换去仍是那个字
4、社会调查
自由组合,向若干名用电脑写作的人作调查,请他们谈谈使用电脑会不会影响写作,原因是什么。根据调查结果,以“电脑和人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同学中相互交流。
《专题 汉字》导学案
学什么 | 怎么学 |
一:看图回答 1、汉字经历了哪些演变过程? 2、六书具体指什么? 二:读文思考 1、阅读《汉字的魅力》一文,考虑汉字有什么魅力? 2、《汉字答问》中讲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质疑发问 1、对《汉字答问》中汉字构造部分,结合前面的“六书示例”,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2、针对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疑问? | 了解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学习汉字的热情与兴趣。 理解汉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反复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寻求合理答案 |
学怎样
1、注音写字
借鉴( )绚丽( )娴熟深谙( )xiè渎( )隔hé( ) kuàizhì人口( )
2、猜字谜(打一字)
(1).文武合一 (2).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
(3).一只大耳朵,遮掉半边脸 (4).值钱不值钱,全在这两点
(5)喜上眉头 (6)上下难分
(7)家中添一口 (8)整个字颠倒一下成了另外一个字
(9)调来换去仍是那个字
4、社会调查
自由组合,向若干名用电脑写作的人作调查,请他们谈谈使用电脑会不会影响写作,原因是什么。根据调查结果,以“电脑和人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同学中相互交流。
本单元介绍了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知识,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高新科技作一些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未知领域,必须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教学,以补充课本内容并提供形象的音像资料。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好实践活动,可以使这些知识更生动活泼,从而让学生更有兴趣了解和探究。
与其他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需要采用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也不要拘泥于课本的编排顺序,还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同类文章进行阅读。但自由读写并非是放任学生无组织无计划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至关重要。在开始学习本单元之前,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阅读方法和水平,再进行一定的指导。
阅读后,写一篇自由作文。即写作的主题、内容、范围、文体等都可以不受限制,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单元写作”是自由作文。不限体裁,选材自由,立意多向发散。
“语文实践活动”可就高科技方面自行设计。
二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
1.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了解高科技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
2. 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3.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4. 开展了解、学习、展望高新科技的综合实践活动,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5. 明白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能根据主客观需要自由阅读和写作。
三 单元总课时:12课时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而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四篇课文可选择一篇教读,而后指导学生浏览和有选择自读。
整体感知 1课时
浏览四篇文章 2课时
阅读一至两篇感兴趣的文章 3课时
师生自荐课文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师生自行设计 1课时
写作——自由作文 3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对话来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它不仅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且还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尝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记。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对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互相合作,解答疑难。将小组合作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
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
1、叙述故事
要求学生讲述古今几个有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整,叙述重点突出。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
2、比照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对照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结合所讲的故事是重点,在评述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如:鲧治水不成,因为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建都江堰虽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人的功臣,这是因为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具体事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
“治水必须躬亲”,文章是怎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呢?
(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对历史上不同治水人物的正反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七、拓展延伸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八、作业
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
通过仿写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无论做什么事情躬亲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能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在太空中理家》导学案
学什么 | 怎么学 |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⑴吮( )吸 ⑵铠( )甲 ⑶灼( )热 ⑷臀( )部 ⑸喧( )哗 ⑹着( )陆 ⑺纯粹( ) ⑻瞥( )见 ⑼脊( )椎( ) ⑽篮箍( ) ⑾令人作呕( ) ⑿可恶( ) ⒀臭气熏( )天 ⒁牙龈( ) 二、 读文思考 1、 作者从哪些方面叙述他在太空中理家? 2、 作者是怎样面对太空生活中的困难的?体现了他身上什么样的精神? 3、 其实宇航员不仅坦然面对困难,而且善于从困难中寻求乐趣,找出体现太空生活乐趣的语句?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明确:乐观精神) 4、 提问:读了本文,你一定深有感触。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就某一点谈谈认识。 |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直切主题,抓住文章的精髓,能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归纳出文章要点。 理解太空生活的记叙与科学知识的讲解相结合的写法。 反复阅读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寻求合理答案 |
学怎样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1)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种接代。( )
(2)看见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
2.宇航员是探索科学知识阵地的一面旗帜,其实古今中外,为了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无数科学家克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创造出辉煌,你能列举一些人物,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3.收集资料,用100字写出你眼中的太空世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 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
走近名人 成为名人
我当评论家
我当文学欣赏家
我来寄语
二、我当评论家
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
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
1、出示要求:
(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
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
1、 观看短片
2、 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 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奥林匹克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2.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重点难点】掌握演讲的技巧,提高演讲水平。
【学法指导】推选学生以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有关段落,其他同学对照相应的问题,倾听并作答,然后阅读文本,检查补充。
【知识链接】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当中国运动员获得冠军忘情地亲吻胸前的国徽时,激动的身披国旗绕运动场奔跑时,我们的泪也会与领奖台上以手抚着胸前国徽高唱国歌的运动员的热泪一起落下。为了看体育比赛,我们甚至不惜守候到半夜而无怨无悔。在半夜看比赛时,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什么“总有一种是力量让人泪流满面”。现在我有了答案:那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提升着我们。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
顾拜旦简介: 顾拜旦于 1863年1月1日 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享有男爵爵位。他曾获得过文学、科学和法学3个学位。他的贵族家庭希望他进入军界、外交界或政界,但他具有的反对因循守旧的性格,从一个保皇的贵族出身而走向坚决支持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的道路。他立志要“把自己的名字和伟大的教育改革联系在一起”。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的悲剧,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他坚信只有改革教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才是救国之道。他多次到英国考察,十分推崇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的教育改革。阿诺德主张“没有身体运动的教育就不能成为教育”,他的功绩在于首先把竞技运动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刚毅、果断、尚武、勇敢、遵守纪律和公正无私等品质。顾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篇重要论著,主张在法国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
顾拜旦也是一位历史学家,1890年,他在欧洲陆续访问之后,到达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看到了古奥运会的遗址,产生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念头。他熟悉古希腊历史,他研究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顾拜旦还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为民族和广泛的和平国际主义服务,并促进社会和平、健全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所以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是他复兴奥运会的最根本他在29岁担任法国运动协会联合会秘书长期间,于 1892年11月25日 在巴黎大学发表了“重建奥运会”的构想。在他不满32岁时,成功地组织了“巴黎国际体育代表大会”,从1894年6月16至23日,会议讨论并决定了恢复奥运会的原则,选定希腊雅典为举办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同时还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但顾拜旦当时并未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第一任主席由希腊诗人德米特里尤斯?维克拉斯担任。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后,他开始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直到1925年主动引退,重新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由于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卓越贡献,被国际奥委会授予终身名誉主席称号,这一荣誉是史无前例的。
顾拜旦的一生是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奉献的一生,他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呼号,甚至自己的子女都不能照管。 1937年9月2日 ,他和夫人在日内瓦公园的林阴道上散步时,突发心肌梗死而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附近,心脏根据他的遗嘱于1938年安放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村。他光辉的一生可以说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选自1994年3月《中国学校体育》)
《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
【学习过程】
1、 识记字音(A级)
崩溃 纯粹 阐述 萦绕 绚丽 愚蠢
羞愧 天赋 祈求 慷慨
2、 学生朗读课文,倾听并作答。
第1—2段 (B级) “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
顾拜旦这里“详细阐述”的“不同之处”具体指什么?
第3段(B级) “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是什么?
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第4—5段 (B级) 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当堂练习】学生演讲,领会精神,感受鼓舞。
【归纳总结】《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学习反思】
虞美人的教案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习: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作者对自然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意识。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学会在记叙中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真切的感情。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培养视听能力,提高视听效果。
5、能就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呼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二、设计思路: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本单元的主题可以说是激发人类善待野生动植物,善待大自然,善待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主题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很大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体裁来看,有说明文、随笔、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议论文),体裁多样化。虽说潮流对文体要求无须过高,甚至不作要求,但对文体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学生了解一些,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多与大自然来几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意义、道理,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到一定的升华,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三、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3课时
《都市精灵》 1课时
《幽径悲剧》 1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 《城市听鸟 》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二、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三、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