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0:11:04
小学古诗《夜宿山寺》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夜宿山寺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人对寺院里高楼的描写。
二、教材说明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高。危楼就是高楼,指建筑在山顶的寺院楼。百尺,虚指,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星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大声。语,说话。恐,怕。惊,惊动。天上人,传说中天上的神仙。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宿”、“寺”是平舌音,“摘”、“辰”是翘舌音,“敢”是前鼻音,“惊、恐”是后鼻音。
“宿、寺、惊”,可借助学过的偏旁、部件和熟字识记字形。
2写字教学。
重点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和笔顺。
危:第三笔是“横”,不要写成“横钩”。
摘:右边不要写成“商”。
辰:笔顺是辰。
敢:第一笔是“横折”,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三)词句教学
可采用一边读诗,一边看图,一边思考提问的方法了解诗句的大意,在读诗理解的过程中把诗背熟。教学时可分五步进行。
1学生读诗题,结合图画理解“夜宿”与“山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围绕“山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3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出山上寺院的楼是怎样的,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
4学生带着问题读诗句,结合图感悟全诗主要讲寺院楼很高。
5让学生继续读诗句,找出哪些诗句是讲楼有多高的。
(四)朗读指导
这首诗想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赞赏。朗读时要读出惊讶、赞叹和神秘的语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五)扩展活动
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图,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由原有认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是怎样讲楼高的?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学生提问题,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先由学生解答,后由教师讲解。
4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5采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达到人人会背。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习。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著有《李太白诗集》。
资料提供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4、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宿 寺 危 摘 辰 敢 恐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5、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 同字框里是“古” 。
敢:左右宽窄, 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 )( )高百尺,
手可( )( )( )。
( )( )高声语,
( )( )天上人。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 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3 (李白)
难字: 宿 危 摘 辰 敢
点评: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夜宿山寺》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学生的古诗朗读。朗读古诗,一是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读出节奏、韵脚,五字一句的诗一般都是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中按词语稍有停顿,句末的字要读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一)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简析:
《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诵读课文,自主积累古诗。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Flash课件,录音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感知古诗大意。
1、引趣导读。
①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你们先猜个谜语,猜对了,它就会跟大家见面。(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登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活动,本课以猜谜语作为开头,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③师:你们说得真棒!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鹅在水中游泳唱歌,他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咏鹅》。(板书课题,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
2、感知诗意。
①播放课件。
②师:同学们,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就是这幅图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③师:古诗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
④师:谁能完整地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连成几句话?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①师:读好一首古诗,必须读出节拍,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行诗、一句诗或整首诗读给同桌听。
②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把整首古诗读一遍呢?
③师:老师读得好不好?相信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请大家自己练习读。
④全班同学有节奏地朗读。
⑤比赛读。
⑥师:谁有信心读好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①欣赏动听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
②师:欣赏完以后,你们觉得大白鹅可爱吗?你们喜欢吗?骆宾王喜欢大白鹅,就写下了这首诗。那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白鹅的喜爱呢?比如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背诵有关鹅的儿歌、跳天鹅舞、讲鹅的故事等等。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历和激动之中。)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