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5 18:44:04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案一等奖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
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段燕梅
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 ) ( ) ( )
cheng gan zai ge yi du qiang
( ) ( ) ( )
二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画∨.
1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枰.
(1) de( )
(2) de( )
(3) dei( )
2 曹操听了直摇头.
(1)不弯由( )
(2)把弯由的伸开( )
(3)爽快( )
(4)一个劲儿地( )
3曹操听了儿子曹冲才七岁.
(1)能力.( )
(2)一个劲儿地.(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四 组词语
官( ) 沿( ) 柱( )
宫( ) 船( ) 住( )
资料提供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哈尔滨市文昌小学贾文欣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资料提供者: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