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情》教学教案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3 09:02:03

《高粱情》教学教案一等奖

《高粱情》教学教案一等奖

1、《高粱情》教学教案一等奖

内容预览:

第7课《邓稼先》同步训练

一、写作背景;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上。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xiè

机械

含辛茹苦

hàn

liáo

xūn

销声匿迹

寥寥无几

元勋

qiè

qīng

zh?n

胆怯

崭露头角

2、掌握词义:

元勋:立大功的人。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四、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                                  。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试题答案】

1、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了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2、《高粱情》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第7课《邓稼先》同步训练

一、写作背景;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上。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利用铀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xiè

机械

含辛茹苦

hàn

liáo

xūn

销声匿迹

寥寥无几

元勋

qiè

qīng

zh?n

胆怯

崭露头角

2、掌握词义:

元勋:立大功的人。

寥寥无几:形容非常少。

三、研读课文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四、小结: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撕开蒙着头部的被子

kuī

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得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第④段)。

kuī()

2.在第①段的横线里填上一个意为“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意思)”的词,这个词应是:

3.比较一下第②段妈妈让“我”削土豆皮的事和第③段妈妈教“我”荡猴架两件事,说说母亲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所不同?

4.当“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它写出了                                  。

成语“目瞪口呆”在文中的意思是:

5.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6.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不少于50字)。

【试题答案】

1、窥

2、委婉(婉转)

3、前者因信任“我”能独立完成,所以放手;后者难度较大;除鼓励外还具体帮助“我”,体现了母亲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

4、“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由于吃惊而发愣的样子。

5、赞颂了一位仁慈、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3、《高粱情》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较常见较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较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

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

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默读分、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4、高粱情教案-教学教案

高粱情 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5、人教大纲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高粱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它坚韧不拔的品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硕大而血红的稳头,有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是什么?(边叙述边演示高粱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高粱情》。(板书课题)

2、作者为什么对高架有着深厚的感情呢?结合插图说说高粱的秆子、穗头、根各有什么特点?(出示投影)

看图完成:

(1)(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粱的样子。

(3)课文以(高粱情)为题,说明作者与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出最能体现高粱特点的句子。

3、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高粱在“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板书:神圣地位)

第二段(3——5自然段)具体讲高粱的特点。(板书:根的特点)

第三段(第6自然段)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我”前进。(板书:激励前进)

(四)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里“神圣”应怎样理解?(意思是极其崇高而神圣)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呢?

(从“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杆子,硕大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上地的根)这就是高粱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看投影,观察这是怎样的杆子?怎样的穗头?怎样的根?作者还想到了什么?(读“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格”。)

2、直接找到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的自然段读。

(1)坚韧不拔是什么意思?(意志坚毅不可动摇)

(2)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体现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还有高粱的根)

3、高粱深深教育了“我”,它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跋涉”是什么意思?(这里指艰难前进)

作者为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艰难前进呢?(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它从高粱身上学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影响了他,教育了他,所以他对高粱有深厚的感情)

4、作者通过介绍根的特点要赞扬什么?(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5、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案点评。

课文作者用打比方和拟人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高粱气根的坚韧,采用直接引用父亲的话的方法和亲身体验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很苦,采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深深扎入地下。教学设计利用了教材的这些特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汇报、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抓重点词语和中心句来引导学生体会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学习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锻炼自己顽强的拼搏意志。

6、高粱情教案教学设计

7* 高粱情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讨论,悟出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示投影片,指导学生从秆、穗、根三方面观察,了解高粱的特点。

3、插图中的根被放大了,由此可以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 的哪一部分?

4、课题为什么要加一个“情“字?作者对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2、理解词语。

神圣:崇高而庄严。

贫瘠:形容土地质量很差,不肥沃。

强悍:原指勇猛无所顾忌。课文中指坚强,经得住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跋涉:爬山涉水。课文中指艰难前进。

三、再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1、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2、找出能体现高粱特点的语句读一读。

3、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哪些段落写高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四、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

一、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一、二自然段。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

作者对高粱有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

二、学习3——5自然段

1、课文描写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

2、作者从总写高粱到具体写根,哪个词起到衔接的作用? (尤其)

3、指名读3——5自然段,思考:高粱的根有什么特点、作用?

(1)长着许多气根。

(2)很苦。

(3)扎得很深。

4、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高粱有气根,扎得牢,就能抵御风暴,支撑秆子,保护穗头;根扎得深,就能吸收营养,提供给秆子和穗头,而把土地中的盐碱等苦东西留给了自己。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说说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齐读第6自然段。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朗读第

1、2 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

(2)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我”对高粱怀着怎样的感情?

2、总结: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深厚感情及对它坚忍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板书设计]

秆:正直、挺拔、粗壮

穗:硕大、血红

高粱情 有气根 坚忍不拔的品格

根 味苦 激励我生活、跋涉

扎得深

资料提供者:刘建琼

7、高粱情教案教学设计

《高粱情》教案

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分三部分内容介绍了在作者心中有着神圣地位的高粱,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 学会9个生字;

2 学习“穗头、擒拿、坚韧、跋涉、激励”等词语。

3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

能力目标 1 在学习《白杨》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高粱情》,体会写法上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2 借助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抓住关键字、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特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思想教育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学习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提前准备好的表格、高粱根的简笔画。

教学过程:

一、图、声、情并茂导入新课:

(出示高粱图或幻灯片)有这样一种植物,它有着硕大而血红的穗头,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紧紧抓住土地的根,你认识这种植物吗?(高粱)

作者虽然离开故乡很久,但他对这种很普通的植物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去了解高粱,了解故乡人对于高粱那份朴素却挚爱的情感。(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 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100页,快速重温课文,稍候做预习汇报。

(1)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介绍高粱

(2)汇报朗读、分段、阅读理解情况

(3)气根(资料介绍、图片)

2.引导学生就词、句、段质疑问难。

三、重点深究

1.高粱有着硕大而血红的穗头,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所以作者说:高粱的全身---都具有鲜明的个性。

(课件出示)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否用另外一句话表达出这句话的意思?这两句话表达有什么不同?请大家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表达出来。(自由读、指读、齐读)

2.高粱的哪一部分最具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高粱的根。(出示简笔画:高粱的根)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共同探讨学习。看好自学要求以后各小组开始学习讨论。

(课件出示)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

(2)交流:描写高粱根特点的句子;用简短的词概括高粱根特点,填写在表格当中; 哪个特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说为什么。

(填 表)

根的特点根的作用

(3)确定中心发言人、集体汇报形式:以朗读、谈体会等形式汇报)

3.汇报:(实物投影显示填表)

A.讲解第一个特点:气根多。

(1)讲解所填表格。

(2)读最能体现高粱根的特点的句子。

出示句子:“尤其使我惊奇的是------仿佛擒拿住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辅助动画:鹰捉猎物。)

(3)谈谈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们的心里话

(4)指导大家朗读。

(5)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这一组的同学请教。

B.讲解第二个特点:根味苦

(1)汇报理解情况

(2)你们对他们组的汇报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这么苦?)

(3)朗读(动作表演)

C.讲解第三个特点:扎根深

(1)以谈体会或朗读形式汇报;

(2)出示句子(站得像高粱一样------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

(3)提出课后问题(正因为高粱有了这样的根,它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强的生长,再大的磨难也动摇不了它。而对于我们而言,真能生出根来吗?我们不能把高粱的根移植到我们身上,可我们可以把高粱根的品格移植到我们身上。那就是——坚韧不拔。(板书:坚韧不拔)

(4)指导朗读(课件配合:课文重点句;高粱在风雨中摇动的动画;音响:风雨声。)

四、主题升华:

正因为如此,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也正是高粱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用“我_______高粱,因为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学生练写)(教师板书:感激,敬佩,赞美)

五、总结全文:

(1)学生上台总结。(课文框架结构把握、学文收获、感受等)

(2)教师总结。(高粱有着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它的根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气根多、根味苦、扎根深,正是由于根的坚强决定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愿同学们都能做生活中坚强挺立的高粱,默默奉献一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平凡却壮美的篇章。)

资料提供者:

8、高粱情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根据题目、插图,激发兴趣。

出示高粱的图片,以题目为切入点:“你们见过高粱吗?高粱是北方最常见最普通的农作物,高粱究竟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高粱的特点——结合初读课文,说一说。

①把图中的“根”放大,可据此猜测课文描写的重点是高粱的哪一部分。

②接着从“情”字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高粱的后面加个‘情’字?作者对于这种北方最普通的农作物又怀着怎样的感情?”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作者描写了高粱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同学交流看法。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2.自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查字典,不懂的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个人阅读与讨论结合。

1.轻声读课文,结合插图,①想想课文描述了高粱的哪些方面,重点写什么?(在书上批注)②课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可让学生讨论)

板书:神圣 敬佩

2.重点阅读要求:默读文章的重点部分(3—5段),概括出高粱根的特点、作用,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先独立阅读,思考→画批重点→在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

3.总结学生交流的结果:高粱根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着很多气根;二是很苦;三是扎得很深。

板书

①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高粱生存的环境,结合整体形象来理解:提问:为什么在土地十分贫瘠的雁门关脚下,高粱还能长着“正直的秆子和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读重点句,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

②“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地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学生体会出:这句形象写出了高粱根的特点,它不仅在地下扎得很深,而且高粱秆的下端还长着气根。作者用了比喻句,先把气根和“榕树的根”比较,再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气根“像鹰爪一样”抓住土地,说明气根的坚韧;说气根“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说明气根很有力。上述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气根的韧性及深深抓住土地的力量很大。

③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能把高粱根的特点读出语气来。

(四)深入理解比较,概括表达方法。

1.默读第

一、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

①高粱在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抓“神圣”和高粱与“我”和故乡人们的关系来看)

②高粱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自己读、指名读。

(五)总结:(鼓励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板书,总结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高粱,尤其是高粱根的特点,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它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

资料提供者:

9、《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10、《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东北特产

二、作者介绍

三、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整体介绍

五、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文章结构

七、问题讨论: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文章主旨

九、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丰子恺作品欣赏

3、丰子恺简介

二、课文学习

1、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小结

四、拓展

五、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图片欣赏(老虎)

2、有关老虎的成语

3、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写作背景

5、作者介绍

二、预习检测

三、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角色分析

1、观众

2、“我”

3、华南虎

五、小结

六、拓展

11、《土地的誓言》教案《孙权劝学》教案《竹影》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华南虎》教案教学简案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歌曲欣赏《松花江上》

2、 东北特产

二、 作者介绍

三、 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

四、 整体介绍

五、 读准字音,掌握词语的意思

六、 文章结构

七、 问题讨论:

1、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的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 怎样理解:“我常常……热情。”中“泛滥”与“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3、 本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特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这么多吗?

4、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5、 文章结尾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6、 “当我记起……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7、 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

8、 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大地的称呼会改变?

八、 文章主旨

九、 拓展:《我爱这块土地》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复述课文

2、把握人物特点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位鲁肃、吕蒙对话后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

三、文章人物介绍

四、朗读全文

五、生字、词

六、课文小短剧

七、文段分析、翻译

“初……乃始就学。”

1、 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2、 孙权对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的目标是?

4、 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及鲁肃……结友而别。”

1、“卿今者……阿蒙!”表现出鲁肃怎样的心情?说明了什么?

2、“大兄……晚呼!”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情?

3、“刮目相待”后,鲁肃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全文翻译

八、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九、思路结构

十、 说话练习

《竹影》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和西洋画,说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 丰子恺作品欣赏

3、 丰子恺简介

二、 课文学习

1、 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 课文可以分为几层

② 深入探究

A、“西洋画像……符号”怎样理解?

B、课文充满了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C、当爸爸走出来的时候,华明为什么会难为情?

D、爸爸是怎样解围的?华明又怎样?

E、爸爸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F、竹子难画在哪里?

G、为什么说“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H、怎样才叫佳作?

I、 画竹除了用墨,还会用什么颜色?

三、 小结

四、 拓展

五、 作业

《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的和要求: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的景物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

2、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美图欣赏,相关介绍

2、作者介绍

二、课文相关学习

㈠字音学习、词语积累

㈡文章结构

㈢速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并思考:

1、 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2、 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的事件?有什么好处?

3、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㈣本文中心

三、作业

《华南虎》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格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3、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2、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图片欣赏(老虎)

2、 有关老虎的成语

3、 图片欣赏(桂林山水)

4、 写作背景

5、 作者介绍

二、 预习检测

三、 整体把握

1、“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

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一段的意思?“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角色分析

1、 观众

2、 “我”

3、 华南虎

五、 小结

六、 拓展

12、《高粱情》教学设计

《高粱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学习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难点:理解父亲和伯伯对我说的话语的意义;体会这两段话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就是高粱。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没见过,那么高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认识一下高粱。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板书课题:高粱情。学习高粱的粱与梁的区别。)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高粱,从图上看,你觉得高粱有什么特点?说一说。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好,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高粱的特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找出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2、指名朗读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高粱的特点。(边讨论边板书:正直的秆子、硕而红的穗头、紧抓土地的根。)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说高粱最具特点的是哪个部位?(在根下划△)课文是怎么描写的?用重点号划出这些句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所划部分。回答高粱根有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板书:坚韧、像鹰爪)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5、再朗读,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6、练习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读中激情。

同学们,由于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性,因而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赞美)

请大家带着敬佩、赞美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最喜欢的部分。

▲教学小结:

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作者顽强地生活。我想从今以后也会激励着我们大家奔向21世纪的未来。



学做不织布手工之永不凋谢的年花
简单六步教你如何DIY小清新YoYo花发圈
如何使用铅笔改造出时尚文具用品
怎么手工做粉扑珠饰皮革手环
手工制作婴儿鞋教程图解
用彩色卡纸怎么做玫瑰花

本类热门作品

  • 《黄鹂》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 人教版初一上册《绿色蝈蝈》教案一等奖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一等奖
  • 六年级上册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教案一等奖
  • 人教版一年级下《柳树醒了》教案一等奖
  • 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一等奖
  • 《小白兔和小灰兔》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一等奖
  • 《这不是一颗流星》教案一等奖
  • 《训俭示康》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