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我们知道》课堂实录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6-28 17:34:04

小学语文:《我们知道》课堂实录一等奖

小学语文:《我们知道》课堂实录一等奖

1、小学语文:《我们知道》课堂实录一等奖

开始上课:

师:学习风这个主题单元,同学们找来了很多带风字的词语。哪些同学找到的,你就来带大家读一读。他读完了,全班同学就跟着一起读。

(老师指着黑板上挂的词语小卡片:风雨同舟风和日丽风土人情暴风骤雨、呼风唤雨、风调雨顺、微风徐徐、风花雪月、乘风破浪、一帆风顺、风吹草动、和风细雨、风驰电掣、两袖清风一学生带读,全班同学跟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找到的词语特别多,剩下这些词,我请这同学来给大家带读好生:可是有一个字我不会!

师:那没关系,不会可以叫同学们教你!

生:风急浪高(全班学生:风急浪高),风度(翩翩不会念)

师:谁来教他?他遇到困难了!

(很多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啊,好,那你们一起来教他吧!

生(部分):风度翩翩。

生:(跟读)风度翩翩。

师:很好!

生:兴(错读成了去声)风作浪(全班跟读:兴风作浪)

师:对么?谁找来的词?你说!

生:兴风作浪(仍然读了去声)

师:还有没有哪个同学也找了这个词?该怎么读?

生:兴(读音正确)风作浪

师:对了,全班!(全班跟读:兴风作浪)

师: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兴(阴平),大家再来一遍!

生:(齐)兴风作浪

师:好。(同时指向了下一个词)

生:风尘仆仆风雨交加(全班跟读)见风使舵(舵错读成了阳平)

师:(示意暂停)有些词你们还没学过,来,谁找到这个词的谁来教!这几个同学,你们来教!

生:见风使舵(读音正确)(全班跟读:见风使舵)

师:很好!下面你们谁还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生:我用的是风和日丽,南方的冬天风和日丽;可是北方的冬天却是雪花飘飘。

师:不错!还有吗?

生:我也是风和日丽,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玩。

师: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一个笑脸(贴图)。同学们找到这么多词,很好。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会用它们,那就更好了!课后,大家把这些词语整理在自己的摘抄本中吧!风,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写风的词语非常多,写风的文章也很多。比如,叶圣陶老爷爷就写下了一首诗歌,叫做--(师板书我们知道,生跟着读)。要注意这两个字(师在们和道字下面标上了着重记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我们知道。

师:读得很好,轻声读得很好,再来一遍。

生:(齐)我们知道。

师:很好,打开书本71页。同桌同学一起把课文读一读。(播放投影)请看投影,注意读准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会的地方,互相教一教。开始吧!(学生读课文,老师在学生中间巡查)

师:都读完了?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师指着投影上要求注意读音的字词)

生:(齐)枝头。

师:都会了啊,那开火车读吧!

小组1: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小组2: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师:都读对了么?

生:(齐)对了!

师:那全班都像他们这样读一读吧!

生:(齐)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师:读得很好!谁愿意来读课文?

2、小学语文:《我们知道》课堂实录

开始上课:

师:学习风这个主题单元,同学们找来了很多带风字的词语。哪些同学找到的,你就来带大家读一读。他读完了,全班同学就跟着一起读。

(老师指着黑板上挂的词语小卡片:风雨同舟风和日丽风土人情暴风骤雨、呼风唤雨、风调雨顺、微风徐徐、风花雪月、乘风破浪、一帆风顺、风吹草动、和风细雨、风驰电掣、两袖清风一学生带读,全班同学跟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找到的词语特别多,剩下这些词,我请这同学来给大家带读好生:可是有一个字我不会!

师:那没关系,不会可以叫同学们教你!

生:风急浪高(全班学生:风急浪高),风度(翩翩不会念)

师:谁来教他?他遇到困难了!

(很多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啊,好,那你们一起来教他吧!

生(部分):风度翩翩。

生:(跟读)风度翩翩。

师:很好!

生:兴(错读成了去声)风作浪(全班跟读:兴风作浪)

师:对么?谁找来的词?你说!

生:兴风作浪(仍然读了去声)

师:还有没有哪个同学也找了这个词?该怎么读?

生:兴(读音正确)风作浪

师:对了,全班!(全班跟读:兴风作浪)

师: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兴(阴平),大家再来一遍!

生:(齐)兴风作浪

师:好。(同时指向了下一个词)

生:风尘仆仆风雨交加(全班跟读)见风使舵(舵错读成了阳平)

师:(示意暂停)有些词你们还没学过,来,谁找到这个词的谁来教!这几个同学,你们来教!

生:见风使舵(读音正确)(全班跟读:见风使舵)

师:很好!下面你们谁还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生:我用的是风和日丽,南方的冬天风和日丽;可是北方的冬天却是雪花飘飘。

师:不错!还有吗?

生:我也是风和日丽,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玩。

师: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一个笑脸(贴图)。同学们找到这么多词,很好。如果大家都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会用它们,那就更好了!课后,大家把这些词语整理在自己的摘抄本中吧!风,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写风的词语非常多,写风的文章也很多。比如,叶圣陶老爷爷就写下了一首诗歌,叫做--(师板书我们知道,生跟着读)。要注意这两个字(师在们和道字下面标上了着重记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我们知道。

师:读得很好,轻声读得很好,再来一遍。

生:(齐)我们知道。

师:很好,打开书本71页。同桌同学一起把课文读一读。(播放投影)请看投影,注意读准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会的地方,互相教一教。开始吧!(学生读课文,老师在学生中间巡查)

师:都读完了?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师指着投影上要求注意读音的字词)

生:(齐)枝头。

师:都会了啊,那开火车读吧!

小组1: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小组2: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师:都读对了么?

生:(齐)对了!

师:那全班都像他们这样读一读吧!

生:(齐)枝头,颤动,微微点头,泛起波纹,游戏

师:读得很好!谁愿意来读课文?

3、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课堂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当我将一面五环旗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咦?五环旗!”“它是奥林匹克旗帜!”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却故做吃惊的样子说:“你们知道这么多呀,看来关于它的话题你们有很多很多话要说,是吗?”话音刚落,树林般的小手在告诉我:“我知道!我知道!”

“五环旗是奥林匹克的象征,是奥运会的标志!”

“旗帜上的五环有五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世界五大洲!”

“五个不同色彩的环子连在一起,象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

急性子的张津跑到前面,由于激动小脸涨得通红:“老师,听我爸爸说,原来奥运会主席是萨马兰奇,现在他退休了,新上任的主席叫罗格……”还没等他说完,学生中又一次响起“我知道……”“我也知道……”的声音,显然,张津的发言进一步拓宽了其他同学的思路,稚嫩的声音相继响起:

“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举办奥运会要提前申请。”

“我知道2000年的奥运会在悉尼举行,2004年奥运会在雅典举行,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怎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呀?还得等到2008年?”

这个深层次的问题竟然从一个二年级小,生口中提出,这是我始料未及!好在我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涉猎了一些于是我很清楚地为同学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刚才那热烈的场面在我的讲述中渐渐趋于平静,甚至沉寂下来。当“中国申奥史”展现在学生眼前时,我感觉得到他们那份忧伤、那份焦虑、那份欣喜、那份荣光!这时,我将课前准备的“今夜无眠”的狂欢场面通过媒体提前呈现在学生眼前。

“如此壮观的场面,作者仅用200多字就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你一定想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吧?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吧!”

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们把全部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向文静的张帆读到“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人们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时声音是那样的激动而洪高;淘气的骆仕读到“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时,声音也硬咽了……学生的情感已经饱满到了极限,如果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表现不但使饱满的感情得到释放,也能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果然,在我的提议下,他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挥舞着手臂,好像每个人的手中都紧握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尽情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话音刚落我适时引导:“群众可是一遍遍高呼的啊!”随即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遍遍发自肺腑的呼喊:“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此起彼伏的激情舒放,把课文内容做了最好的诠释。

教学中燃烧起的激情,调动了我头脑的储备。如此壮观的场面,有多少好词妙语可以描绘呀!刹那间,一串成语闪过,我便脱口而出: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学生们及时将这四个成语记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尔后,他们纷纷把适合描写这个场面的词、句进行了互动交流。

《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成功之处令我欣然记录下了这精彩的一幕幕……

[点评]

在验证实验教材、验证课程标准的研究活动中,我们组织全区二年级教师开展系列研究活动。听了钟老师执教的《我们成功了》一课,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留给我颇深的是钟老师教学思想给予我的思考:

上课伊始,钟老师向学生出示一面五环旗。这一做法立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致,他们顿时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有一个小男孩心愤愤而口悱悱地说:“怎么不早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呀?为什么等到2008年?”一个充满稚气的声音道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在几乎凝固了的氛围中,钟老师用深沉的语言向同学们娓娓讲述在1993年中国仅以一票之差失去了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在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那是个怎样的不眠之夜啊!让我们再用心感受一下。随即钟老师播放喜讯传来时人们狂欢的录像。

4、小学语文:《我们的错误》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极受学生喜爱的外国儿童诗。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这首儿童诗篇幅短小,言简意赅,意蕴深长。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感受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使写作意图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于读者心田,更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黑龙江省宁安市第四小学参与了国家首轮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有30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我所任教的五年级有六个平行班,作为五年级三班班主任的我,深为能参与首轮课改实验而自豪。我班的孩子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敢于创新,自立自信。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基础扎实,他们爱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并乐于随时用笔记下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与新奇感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做过什么错事?后来怎样了?

生1:小时候,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地里拔过萝卜,后来我妈妈知道把我说了,以后我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

生2:有一回,我们比赛扔石子儿,结果打碎了路灯,后来我们就跑了。

生3:我上课时爱溜号,有时老师和同学提醒我,我集中注意力,不再溜号了。

师: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到底我们该怎样对待错误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错误的小诗——我们的错误(板题)

师:请同桌检验读课文,要求:要校准字音,可以把有争议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批注的方式记下来,再想办法解决。

生:(同桌两人认真读课文,认真检查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师:有没有两人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说出来大家解决。(生说)

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从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师:谁来把你从诗中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1:我知道了人都会犯错误。

生2:我知道天才伟人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没有被错误吓倒,而是爬起来重新上路。

生3:我了解到把错误读懂,我们就会成熟。

师:同学们自己读诗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了不起。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老师引读第一小节,下几节分男女生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

生:这首诗虽然很短,但能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很多道理,我很佩服作者。

生:我也想写一首小诗。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联系实际,悟通道理

师:请全体女同学读第一小节。大家看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学习击鼓和练习舞蹈都会出错。

5、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6、小学语文:《风》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风”字,但这首诗通过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识字4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

师: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走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打开书第70页,自己读读吧。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1:我查字典认识了“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解”。

生2:我问老师认识了“竹竿”的“竿”。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生:想。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生1:我想请老师和我一起读“解”。

师生:“解”。

师:我读得对吗?

生:对。

师:谢谢你。

生2:我想请我的好朋友跟我读“斜”

生2、3:“斜”。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7、小学语文:《假如》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8、小学语文:《养花》课堂实录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9、小学语文:《琥珀》课堂实录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10、小学语文:《山村》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11、小学语文:《麋鹿》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一起读一遍。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
生:……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师:是啊,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蒋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生:(用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生:我有点悲伤,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麋鹿这种动物差点灭绝都是因为人类破坏环境以及战争造成的。如果麋鹿真的灭绝了,那也是人类自己若得祸。
生:我有点感动。──因为我发现麋鹿在国外相继死去,而英国的贝福特公爵对生活在自己庄园里的麋鹿精心饲养,所以麋鹿生长良好,迅速繁殖,最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将麋鹿向各国输出,我很敬佩他。



衍纸手工制作雪花详细图片步骤教程
透明玻璃瓶diy优雅朦胧彩绘花鸟图案瓶
手工做不织布小黄人眼罩教程
六角形圣诞老人布艺收纳篮做法教程
迎接过年自己做立体剪纸春节挂饰
复古式马赛克杯垫的做法

本类热门作品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A)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二教学案例反思一等奖
  • 小学语文:《美丽的彩虹》说课稿一等奖
  • 让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菜园里》教学案例一等奖
  •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一等奖
  • 《语文园地二》教学游戏教学设计一等奖
  • 小学语文:《朋友》课堂实录一等奖
  • 小学语文:《冬天是个魔术师》说课稿一等奖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B)教学实录一等奖
  • 小学语文:《写身边的一个人》课堂实录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