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3:37:04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课堂实录一等奖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新课〔板书:看图学文〕看图学文,首先要学习看图。应当怎样看图呢?
生:要仔细观察。
师:对。先要仔细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写成文,也就是学习怎样看,怎样写的问题。
今天要看这样一幅图〔指图“桂林山水”〕大家读标题。
生:桂林山水。
师:一看到课题,一看到这幅画,马上知道这篇文章一定会写什么内容?
生:一定要写桂林的山水。
师: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描写桂林的风景。
师:听说过桂林的山水吗?
生: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边说边在课题后面板书:“甲天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谁知道“甲”是什么意思?
生:甲是第一好的意思。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说桂林的风景最优美,因为甲乙丙丁,甲是第一。所以,桂林山水是第一优美的。
师:对了。甲是第一的,咱们的桂林山水在天下是第一流的,最好的,最优美的。
生:这也就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
师:用评价这个词还不确切,还可以怎么说?
生:这是人们对桂林山水的称赞。
师:把称赞再换个词?
生: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对!说得很好。桂林在广西。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桂林去。〔再次用幻灯打出桂林山水图〕看看桂林山水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甲天下呢?
〔指图〕这是桂林山水的一幅图画,你们看图时,要注意观察桂林山水好在哪呀?
上次我们看图学文,是学哪篇文章,还记得吗?
生:上次学的是《长城》。
师:先看长城的远景,后看近景。今天,我们看图也要按次序看。“桂林山水”重点看什么呢?
生:重点看山和水。
师:对,山和水。当然也不完全是山和水,因为桂林的风景还有其他的,但是重点要看山和水。那是先看山呢,还是先看水呀?
生:先看山,因为这幅画里有连绵不断的山。
生:先看山,因为山在高处,先从高处往低处看。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先看水,从低处往高处看。
师:到底哪个对呀?
生:先看水,因为先看见水。
生:先看什么都行,但要有顺序。
师:对,说得对!从近处往远处看也行,从远处往近处看也可以,但要有一个顺序。这幅图你们想怎样看呢?先看什么?
生:先看水。
师:好!现在你们注意按顺序进行观察,先看看桂林的水,再看看桂林的山,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一边看一边想怎么说呀?
老师先给你们介绍一个情况,桂林山下边是一条大江,这个江的名字叫漓江。〔板书:漓江〕看见过长江水吗?知道嘉陵江吗?江水是滔滔不断地往前奔流,但是漓江这条江的特点在哪呢?仔细看,看一点说一点。
生:漓江水非常清,清得都能看见山的倒影。
生:水非常静,静得没有波纹。
生:静得好像一面镜子。
师:怎样看出静得像一面镜子呢?
生:能看见山的倒影。
师:对。他也看出这一点了,静得把山的倒影都照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绿。
师:好,你们看出水很静、水很清、水很绿。从水再往两边看可以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周围的山。
师:你们再看看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呢?给你什么感觉?
生:桂林的山非常清秀,而且连绵起伏。
师:连绵起伏对吗?〔在黑板画连绵起伏的图,指图〕这种山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一座山挨一座山,连绵起伏,桂林的山是这样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生:桂林的山高低不平,非常秀丽。
生:桂林的山很陡峭。
生:桂林的山非常奇怪,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骆驼。
师:对,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特别奇怪,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桂林的山千奇百怪。
师:他说千奇百怪很好,再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座山一座山各不相连。
师:我们北方的大山是连绵不断,但是这里的山是各不相连的,这就是桂林山的特点。再看看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的。
师:可以怎么说?
生:翠绿。
师:形容山很绿,怎样说更合适?
生:郁郁葱葱。
师:对。郁郁葱葱,都是绿的,不像我们北方有的山是光秃秃的。所以桂林的山显得特别清秀。〔教师指图让学生看〕这座小山像什么?
生:像巨象,像骆驼。
师:有的像骆驼卧在那儿,所以桂林的山是──千奇百怪。我们再看看这些山一座座立起来还像什么?
生:像竹笋。
师:对。像竹笋一座座直立起来。你们再看看,除了山和水还看见什么?
生:山上有亭子,水上有小船,还有花草树木。
师:对。这儿有绿树红花,山上还有小亭子,水上有小船。在漓江上还有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做的船,不是汽船或轮船,是什么?
生:是竹筏。
师:对。竹筏、木筏,渔人在江上打渔,你们看这幅图,漓江的水是这样绿,这样清。山是这样奇,这样秀,山围绕着水,水映照着山,山山水水都融合在一起了,美不美?
生:美极了。
师:对呀,美呀!咱们也好像来到桂林了,就这么一幅美的图画怎么介绍给别人呢?打开书,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如果你要看到这幅图,你怎么写?下面小声读。
生:〔小声读全文。〕
师:这篇课文作者写的什么呀?
生: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桂林的山水非常美。
生:这篇课文写桂林的山水非常清秀。
师:用一个字表示,怎样说?
生:美。
师:大家把书拿起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小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风景。
师:为什么作者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呢?文章是怎么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呢?
生:因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什么叫“观赏”?
生:观赏就是观看、欣赏的意思。
师:对了。观看、欣赏,享受一下这美的景物,领会一下风光的美丽。
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观赏桂林山水的?
生:是坐在船上来观赏桂林山水的。
师:对。作者是荡舟漓江啊!作者坐在一只小船上,在江上观赏着。你们想想,作者要先写什么?如果是你荡舟漓江应该先写什么?
生:我觉得自己应该先写漓江的水。因为作者坐船在水上,他看江水看得最清楚,所以应该先写水。
师:对了。看看作者是否按着你的想法去写的?读下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好,放下书,看看这个词:〔投影:无瑕xiá〕〔学生读xiá瑕〕“瑕”当什么讲?
生:瑕是玉上的斑点。
师:玉上一点斑点都没有叫做──无瑕,有时瑕也比做一个人的缺点。
瑕字是什么旁?
生:瑕是王字旁。
师:注意瑕的右边和哪个字一样?
生:瑕的右边是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
师:这个字怎么记住?
生:放假的“假”去掉单人旁,加上一个王字旁就念“瑕”,无瑕的瑕。
师:书上说无瑕的什么?
生:翡翠。
〔投影:翡(fěi)翠(cuì)〕〔生读fěi翡cuì翠〕
师:什么叫翡翠?
生:翡翠是绿色的,有光泽的。
师:好。翡翠是玉的名字。一般的翡翠是绿色的,翠绿色,当然也有白的,带绿纹的。最好的翡翠是什么样的呢?玉上没有斑点,也就是无瑕的翡翠。从翡翠这两个字的字形看,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个字都有羽毛的羽字。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翡”字的“羽”字在下边,横折有勾;“翠”字的羽字在上边是横折无勾。
师:好。当“羽”字作底的时候,这个“羽”字就带勾;用“羽”字做头时就──
生:无勾。
师: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漓江的水的?读第一句。
〔生读“我看见过层波叠浪的大海……这样的水。”〕
师:〔边指幻灯片上的句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水。”〕
我看见过什么?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欣赏过什么?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把这句话改成这样说可以吗?“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可以,但这样不能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这样写不能把大海、西湖水的样子写出来。
师:“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呀?
生:“大海”、“西湖”、“这样的水”这三者各有不同。
师:“却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这句话含义是什么?
生:大海、西湖作者都看见过,都很美,就是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水”。
师:比较一下哪个更美啊?
生:“这样的水”更美。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大海、西湖的水非常美,但是再进一步说“这样的水”比它们还美。一般用“却”转折,是写前面的不好,后面的好。今天的句子是那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今天是说它也好,它也好,加上“却”字一转,说明后边比前边更好。今天我们学了新的用法,不要一看“却”就转折,认为前边不好、后边好,或者后边不好、前边好,这是好、好、更好。
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大海是波涛汹涌的。
生:层波叠浪的大海。
师:好。那么大海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壮观,使人一看就心旷神怡。
师:很好。那么,作者是写什么样的大海──层波叠浪的大海。这说明大海怎样?
生:一层一层的波,一层一层的浪,奔腾怒吼!
师:再看一看西湖又怎样说呢?
生:西湖是水平如镜。
师:西湖的水平得像镜子一样,西湖是这样的优美,大海是这样的壮观,但是从没见过这样的水。哪样的水呀?
生:像漓江这样的水。
师:这样,我们马上想知道下边作者该写什么?
生:下边一定是写漓江的水。
师:好,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读一读。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岸在后移。”〕
师:作者抓住漓江水的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作者是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来写的。一个是“真静”,一个是“真清”,一个是“真绿”。
师:对。作者抓住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
生:真静。
师:〔板书:静〕第二个特点──
生:真清。〔板书:清〕
师:第三个特点真绿。〔板书:绿〕作者如果就这样写: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行不行啊?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这样写不具体,作者还要写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
师:对。这样写具体、细致。我们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怎么静?读一读。
〔生读“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江水是不断地奔腾前进。但是漓江的水使你感觉到怎样?是滔滔不断地前进吗?
生:不是。真静啊!
师:静到什么程度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作者是在哪儿呆着呢?
生:作者在船上,而船在水上。
师:对。船就在水上,但作者却感觉不到水在动。叫不叫静啊──
生:叫。
师:真静啊!体会一下,“真”是什么意思?
生:真就是非常确切。
师:非常确切,确确实实是静。再看看,漓江的水真清啊,怎么看出是清呢?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是很深的,可是那么深的江水却可以看得见什么?
生:江底的沙石。
师:哪个地方说明作者看到的水清啊?
生:不但能看得见江底的石头,还能看得见江底的沙子。
师:能看见沙子,江底的沙子颗粒是很小的,连江底的沙面都能看得见,真是一眼看到底,是不是清啊?〔生齐:是。〕清到什么程度?
生:一眼看到江底的沙面,所以说漓江的水真清啊!
师: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到什么程度?
生:绿得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颜色?〔生:绿的。〕有没有别的颜色?
生:没有。就像翡翠上没有一点斑点一样。真是绿呀!绿得让你感到可爱。
师:所以作者写漓江的水写了三点: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呀。
作者在船上,看水看得最清楚,一眼能看到底。比我们说水很清,能看到倒影,水很静,能看到倒影,要准确得多。
谁能把这三句话读一下呀?读时要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感情读出来。
〔生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他(指读的同学)读得比较准确,没有错别字,但没有把真美啊的感情读出来。谁再把这一段读一下?
〔两名学生分别读后,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又齐读一遍。〕
师:作者荡舟漓江,赞美了漓江的水,他在江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呀?
生:作者感受最深的是水真绿呀。
师:你从哪个地方知道作者感觉最深的是水真绿啊?
生:因为作者写了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要是感觉到清呢?感觉到静呢?你看看书,哪个地方他感觉最深?
生:使他感觉到最深的一点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从这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感受最深的是静。“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使他感觉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师:是他自己内心想到的吗?
生:是他自己感觉到的。
师:是他感觉到的,不是想到的。因为他自己在哪儿──〔生:船上。〕他觉得船在水中动吗?(生:没有。)他觉得什么在动啊?
生:他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师:山、岸能移动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山在动啊?
生:因为水很静,感觉不到水在流动,所以他只感到山在移动。
师: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岸在动呢?
生:在船前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山、岸在后移。
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感觉到船在前进呢?书上是怎样写的?
生: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层波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向后移。
师:前边写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水不动叫做静,还可以说什么?
生:水平如镜。
师:像西湖的水一样。但是,漓江和西湖可不一样啊!漓江是条大江啊,不像湖水不流动啊!所以,作者告诉我们漓江的水这样的静啊!船桨在划的时候,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层一层的波澜,这时,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些句子写得非常细致、真实、优美。仔细读一读争取背下来。
〔生背“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
师:背得很好。一听就使人有个什么感觉?
生:美的感觉。
第二课时
〔出示黑板,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填空。〕
〔漓江的水真()啊,()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漓江的水真()啊,()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漓江的水真()啊,()得仿佛那是一块()。〕
〔其他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共同看幻灯片显示出来的语句。〕
师:读“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未看见过……这样的水。”
〔生又读一遍。〕
师:作者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欣赏”说成“看见”可以吗?〔生:可以。〕
师:为什么不说看见过呢?
生:欣赏是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
师:对。对很美的风景尽情享受,这是对美的享受,不仅仅是看,所以是欣赏。
〔教师检查小黑板上的填空练习,生齐读练习内容。〕
他填对了。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一位学生读。〕
师:很好。现在打开书,把第一、第二两段读一下,把作者感情读出来。读的时候要使人感觉到跟你一块在欣赏桂林的山水。
〔生齐读〕很好。把后一句再读慢一点〔师范读后生又读一遍〕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完了,下边该写什么了?
生:下边该写桂林的山了。
师:默读一遍,看作者是怎样写山的,写山时抓住几个特点来写的?〔挂图,板书:桂林的山〕
刚才写水时,我们抓住真静、真清、真绿,能不能用三个字来说?
〔生:静、清、绿。〕很好,那把山的特点也能用三个字说出来吗?
生:第一个特点是“奇”,第二个是“秀”,第三个是“险”。
师:对。〔板书:奇、秀、险〕作者对桂林的山也是抓三个特点写的。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学一下:〔幻灯:兀(wù)立〕什么叫兀立呀?
生:兀立就是耸立、矗立。
师:兀立就是高高的立在那儿。书上有个词怎么说的?
生:危峰兀立。
师:危峰兀立,危峰是什么呀?
生:危峰就是危险的山峰。
师:山峰看上去多么危险啊!危险的山峰高高直立着叫做危峰兀立。看〔幻灯:“嶙峋”〕都是什么旁?
生:山字旁。
师:山字旁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跟山有关系。
师:跟山有关系,讲的是什么?
生:讲的是山上的石头。
师:对。是讲山上的石头。山上的石头层叠不平,一层一层叠起来叫做嶙峋。一看山上这样的石头就叫──怪石嶙峋。〔边示幻灯〕你想象一下,什么样的石头叫怪石?
生:怪石就是奇怪的大石头。
师:对。就是奇形怪状的大石头,这就是怪石嶙峋。读读这个词〔生读嶙峋〕读一下这段,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山的。
〔生读“我攀登过……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作者把山也介绍了,大家齐读第一句。〔生读〕这一句跟哪一句差不多呀?
生:这句话跟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上一句是写“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见过……”
师:用同样的句式“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这突出什么?
生:突出桂林的山。
师:这是突出桂林的山。泰山好不好?〔生:好!〕泰山是什么样的山?
生:峰峦雄伟的山。
师:泰山是我国很有名的大山,上下四十里,那叫峰峦起伏连绵不断,一座山连一座山。非常雄伟壮观,登上最高峰就进了云端,往下一看全是白云。作者还游览过香山──红叶似火的香山。香山在哪儿?
生:香山在北京。
师:香山就在北京,从颐和园往西就是。香山最著名的一点是什么?
生:红叶。
师:对。作者攀登过香山,可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就说明这样的山怎么样?〔指幻灯上的句子〕〔生:更好。〕和前边第一句句式相同,下面就一定要写什么了?
生:写桂林的山好在什么地方?
师:读一下这段,看是怎样的?〔生齐读〕作者第一点抓住桂林的山奇,奇在什么地方?
生:桂林的山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师:我们在北方看见过这样的山吗?〔生:没有。〕
〔在黑板上画桂林的山〕这样的山叫什么?
生:拔地而起。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
师:很好。一座座山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奇就奇在这儿,而且是各不相连。我们见过的都是连绵起伏、接连不断的山。但是桂林的山都各不相连,还有什么地方奇?
生:“像老人,像巨象……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巨象?
生:巨象就是特别大的象。
师:很好。像……像……像……这些都写得比较形象,把它概括起来怎么说呢?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奇峰罗列?
生:罗列就是一个挨一个。
生:奇怪的山峰一个挨一个的排在那儿。
师:那么多奇怪的山峰叫──〔生:形态万千。〕换个词说。
生:千姿百态。
师:好。各式各样的姿态,作者为了让你领会清楚,下面就写了“像老人,像……像……”。我把它倒过来这样写可以吗?“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行吗?
生:行。完全可以。
师:对。除了奇以外还讲了山的──〔生:秀。〕什么叫“秀”啊?把“秀”换个字。
生:“美”。
师:真美呀,美在什么地方?读一读。
〔生读“桂林的山真秀啊……水中”。〕
师: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什么叫屏障?
生:屏障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师:对了。像屏风一样把东西遮挡住。但要注意,屏障往往用在山或岛屿上,看一看这山像不像屏障?〔指图〕它在我们跟前把我们挡住了,还有路吗?〔生:没有。〕山重水尽疑无路,但小船转过来,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个天地了。真美呀,所以像屏障。还像什么呢?
生:像新生的竹笋。
师:南方下过雨以后,竹笋有什么特点?
生:下过雨以后,竹笋很多,新芽很尖。
生:雨后春笋,说明雨后笋长得快,长得多。
师:对呀,很多,很尖,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而且很绿。所以作者形容桂林的山像新生的竹笋。这说明桂林的山〔生:很多,而且也各不相同,各不相连。〕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这就是说颜色非常鲜艳。绿树、绿山倒映水中,〔指图示意〕这叫水中有山,山边有水,山山水水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多好啊!真秀啊!除了秀以外还有什么呢?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读一读怎么险?〔生齐读〕真险,险到什么程度?
生:险得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怪石嶙峋的山峰,高高立起来,看上去,使人感到一不小心就会──〔生:栽倒下来。〕
山要塌了,倒下来了,这形容山怎样?〔生:形容山势很险。〕作者抓住了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把这段读一读。〔生读:山的三个特点。〕
师:很好,下边咱们一边看图,一边想一下小黑板上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上事先写好的填空练习的句子,生进行填空练习。〕
〔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真()啊,像翠绿的(),像新生的(),(),();桂林的山真()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师:再齐读一遍,把作者赞美的感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作者把桂林的山,桂林的水都给我们作了介绍,文章到这儿就结束行不行啊?
〔多数说“行”,也有人说“不行”。〕
师:我说不可以。为什么?
生:因为这只写山,水,没有写出桂林山水的全貌。
师:很好。“桂林山水甲天下。”写桂林的整个山水,不能单写山和水。这样写很不够,所以下面还要写全景。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什么叫画卷?看见过吗?
生:画卷就是特别大的画,可以卷起来。
师:对了。一张大画有画轴把它卷起来。打开以后很长很长的。人在江上游,就像什么呢?
生:就像在画中了。
师:〔板书:“人在画中游”,并边指边讲〕绕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作者最后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哪样的山水?
生: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
师:〔边指图边说〕这就是山中有水,水中──〔生:有山。〕多美呀!作者把山水交织在一起,水的旁边是山,山围绕着水,除山山水水外还有别的吗?
生:山上有绿树红花。
生:江面上有竹筏小舟。
师:把这些都加在山水之间,从上到下写出来美不美啊?〔生:美〕。这样写是有顺序的。
结尾用了两句话:“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指板书。〕这课分几段清楚吗?开始说明为什么来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水,介绍了山,最后介绍了山山水水的关系。全文分几段?
生:四段。
师:这篇课文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一个字。
生:着重写“景”。
师:作者在这种文章里叫做借景〔生:抒情。〕〔板书:抒情〕借什么景?〔生:桂林山水。〕〔师板书:山水〕抒什么样的情?
生:热爱桂林的山水〔师板书热爱。〕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锦绣河山的热爱。
师:对了,也就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读时要把感情读出来。回去好好读一读。
作业:看图《公园的一角》,写一篇作文。〔教师对如何看图,按什么顺序,抓什么重点等作了指导。〕
附:板书
①桂林山水甲天下
人在画中游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整理)
(选自《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本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
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棗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
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
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
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学习。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各组学习的收获。看看哪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第一题: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在读的时候,我们因想了课前观看的录像片,同时我们一起阅读了介绍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去练习的。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角色换位,他向大家介绍了一种读书的好方法,你们组给大家示范了下好吗?
生:读第二段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生:评价(略)
师:在读中我发现句子中有些词语被你们有意地强调了,能说说理由吗?
生:我们突出了“却从没”和“真”这两个词。因为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初见漓江时的惊讶和赞美之情。
师:真正体会了作者之情,谁再来读一下好吗?作者写水清时说“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清可见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见!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驶竹筏小舟,而且我们手中的资料上介绍,漓江白水深达七八米,而且连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见底,这样的水就是不多见的了。
师:好,结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体会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写水的部分大家读得不错,其他的内容,我们能读好吗?(生练习,练好就举手,指优生读文。)
师:刚才通过这一小组的汇报,我们更加深入地领悟了课文的内容,他们给我们开了个好头,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第四题(文中哪部分的内容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读)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写出了作者游览时的真实感受。把山水联系起来,还写了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这些组合起来,给人的感觉真像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而且这幅画又不是静止的。所以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连绵不断”一词写出了从船上欣赏桂林山水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通过前面水和山的描写,我们就会想到:船划过时,水动起来,水中的倒影也会动起来,而船要是过去后,水又会平静下来,水中的倒影也会重新复原,随着两岸景色的不断变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层出不穷,我们手中的资料里写到:从桂林到阳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这幅应是长卷,而且是有动感的,千变万化的。
师:理解得好,的确,有山无水少一分灵气,有水无山则少一分刚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衬,
演绎着离奇的变化,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我认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个特点,句中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十分具体,形象。
生:排比句我们背起来也很容易。
生:我认为,这两个自然节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读起来,就不好听了。
师:试一下好吗?(生试)很有道理。哪一组接着来汇报。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三题进行了练习。(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将如何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会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确实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桂林的情况,那就听我这个桂林人来向各位介绍吧。我们桂林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早在1982年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整个风景区以桂林为中凡,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如果让我来说说这爱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个景点,我也说不表,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桂林风景的四大特点是:山奇、水秀、石美、洞异。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这几个地方,你可千万不能错过。我们这里,可以说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这是其他风景区所不具备的,而且这些景色在不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教材分析:
《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风”字,但这首诗通过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识字4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
师: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走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打开书第70页,自己读读吧。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1:我查字典认识了“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解”。
生2:我问老师认识了“竹竿”的“竿”。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生:想。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生1:我想请老师和我一起读“解”。
师生:“解”。
师:我读得对吗?
生:对。
师:谢谢你。
生2:我想请我的好朋友跟我读“斜”
生2、3:“斜”。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