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1:25:04
小学语文:《月光曲》课堂实录一等奖
一、课前聊音乐
T: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T: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S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T:(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S:发现了!
T: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兴。
S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S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T: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S:略。
T: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S: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T: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T: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S1:略。
T: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S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S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S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T: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T: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T: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指名学生读)
T: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读,师巡视。)
T: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T: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T: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T: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T: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生齐读。)
T: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师指名读。
一、课前聊音乐
T:同学们,今天一踏进电化教室来上课,有没有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
S1: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听课。
T:其他同学想来说一说吗?
S2:教室里播放着音乐。
T:(板书:音乐)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S:发现了!
T:听着音乐的旋律走进教室来上课,同学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S3:我的心情很高兴。
S4:我觉得心里很舒畅。
S5:我觉得心里很平静。
T:音乐可以使人心灵愉悦。同学们平时都听些什么音乐呀?
S:略。
T:那么同学们听了音乐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S:略。
【点评】从课前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上课,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聊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听音乐的感受。学生的情绪因为有了音乐而异常兴奋,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喜欢而充分投入。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会有丝毫的紧张和压抑,他们觉得他们只是在聊天,聊音乐,也欣赏音乐。事实上,听完了整堂课你会发现,孩子们真的只是在聊音乐和欣赏音乐。
二、引入新课
T: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T: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S1:略。
T: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同学们,你们觉得月光曲会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
S2: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平静的曲子。
S3: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柔和的曲子。
S4: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恬静的曲子。
S5:我觉得月光曲是一首很美的曲子。
T:我发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月光曲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月光曲的美!
三、读中感悟
T: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8、9、10三个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生读课文,师巡视。T:哪些同学已经会读了,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指名学生读)
T:其他同学也想来读一读吗?可以从这三个小节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喜欢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读,师巡视。)
T: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T: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T:评的真好。你能读得更美吗?
T:你读得也挺不错的。哪些小勇士愿意来挑战他?师指名读。
T: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其他同学想不想也读读这一小节呀!(生齐读。)
T:其他同学呢?你喜欢哪一小节呢?也来读一读。师指名读。
第一课时
〔课前学生有预习〕
〔上课铃响后,教师满面笑容地走到讲台中间。环视全班同学〕
师:昨天让同学们预习了哪一篇课文?
生:《月光曲》。
〔师板书课题:月光曲〕
师:一看课题──《月光曲》,怎么理解?
生:在皎洁的月光下弹的一首钢琴曲叫《月光曲》。
生:一首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生: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的名字叫《月光曲》。
师:理解得很好。
那么,看了课文以后,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些什么事?
生:讲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生回答的声音很小〕
师:谁能再说一遍?声音大一点。
生: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师:对了。〔师边重复“传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边板书“传说”二字〕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生一时想不起下文说什么好,师轻轻地重复一句“民间流传的──”〕事。
师:民间流传的一件事,或者说──
生:民间流传的故事。
师:很好。这篇课文主要讲传说《月光曲》是怎样──〔生:谱写的〕谱成的。
〔师打幻灯,投影生字词“谱(pǔ)写”〕
师:〔边指投影〕“谱写”什么意思?把“谱”换一个词,简单地说就是──
生:编写。
师:音乐家写曲子叫“谱曲”。谱成就是写成。
课文中讲的事情是“传说”。既然是“传说”,那就可能是真,也可能是──〔生:假〕或者有真有假。是群众中传说的故事。既然是故事,那一定有个完整的情节。根据你们过去学过的课文,像这样的文章,作者一定会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写?动动脑筋,看谁说得准。
生:可能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来写。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不同意见〕
可能是这样:文章开始有一个──〔生:起因〕起因也叫故事的──〔生:开始〕或者叫做故事的──〔生:发生〕发生以后,文章就要──〔生:发展〕发展了,接着怎么呢?〔生:高潮〕最后到末了──〔生:结束〕
师:既然是一篇传说的故事,〔师边说边板书:〕起因、发展、高潮、结束,咱们就应该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读。现在把书打开。你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学生静静地听着〕
〔教师读完后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他〔指贝多芬〕为什么走进那个姑娘的家里去?
生:“他飞奔回客店”,是谁飞奔回客店?
生:他没有谱那个《月光曲》,怎么能弹出来?
生:穷人的家怎么会有钢琴?
生:贝多芬给姑娘弹了一曲以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
生:贝多芬弹完曲子以后,盲姑娘怎么知道他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眼睛瞎了,课文里为什么还说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这个问题能解决吗?眼睛瞎了,怎么又说“睁得大大的眼睛”?怎么理解?
生:有的人眼睛瞎了不一定闭着眼睛。
生:有的人睁着眼睛但看不见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盲人不一定眼睛都闭起来。有的是闭起来了;有的还睁着,但看不见了,眼睛瞳孔有问题。
生:莱茵河在什么地方?
师:〔师要生读课文的开头:“……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贝多芬是哪国人?
生:德国人。
师:那么莱茵河恰好流经哪儿呢?
生:德国。
师:对。有一条河叫莱茵河,它流经德国。
师:还有什么疑问?〔生没有再提问的〕你们提的问题,有的在往下讲时就能解决。现在谁说一说这个传说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
生:开始是: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旅行演出。一天傍晚,他在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一个人在弹他谱写的钢琴曲。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旅行演出,在散步的时候,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正是他谱写的曲子。又听到一对兄妹的谈话:因为音乐会的票太贵,他们买不起票。所以,贝多芬到他们家里给一位盲姑娘弹琴。
师:理解得不太准确。咱们学完以后就知道了。我再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生:他弹《月光曲》的时候,兄妹俩都进入了──好像都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大海又掀起了波浪,兄妹俩被月光和琴声陶醉了。
生:高潮在贝多芬弹《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师:答得很好。高潮在他弹《月光曲》的经过。
好,咱们现在看书,注意带着问题来学。
〔师要生读第一自然段,并要求指出这一段中交代的几个问题。生念课文〕
生:这一段告诉我们时间是一百几十年前,第二个是告诉我们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第三告诉我们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挺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
生:它先告诉了我们时间是一百几十年前,然后又告诉我们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然后又告诉我们贝多芬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钢琴曲非常著名,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写成的。
师:对。时间,作曲的人,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话:“传说是这样谱成的。”那下面一定要介绍什么啦?
生:是怎样写成的。
师:对。下面就得写“传说”了。〔师要生读故事起因的一小段──第二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这一段主要告诉什么呀?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各地去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一个小镇上,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散步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来他谱写的曲子。
生: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散步的时候,听到了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正是他谱写的曲子。
师:他在散步的时候,听到了〔师边板书:听到〕──听到什么呀?〔生: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板书:断断续续〕这个钢琴声正好是他自己的──〔生:曲子〕
“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
生:一会儿响,一会儿不响。
生:说明了曲子弹得不熟练。
师:一个音乐家,当他听到别人在弹他的曲子弹得断断续续的、弹得不好的时候,他会怎么样?
〔生一时想不起来。师小声地启发:是听呢还是不听,不管?会不会这样想?“谁在弹我的曲子,断断续续的?”〕
生:他想去帮助这个人把这首曲子弹好。
生:他一定会接着往下听。
生:他一定会去看看,到底是谁在弹钢琴,为什么会弹得这样不熟练。
师:他想去看看,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已经怎么样啦?
生:引起了他的注意。
师:你们再考虑:他在散步的时候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一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生:非常安静的环境。幽静。
〔师要生读“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一句后,继续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
生:幽静的小路上。
生:时间在夜晚。
师: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幽静”什么意思?〔师出示幻灯:幽〔yōu〕静〕
生:寂静。
生:安静。
师:非常安静。“幽”有僻静的意思,偏僻的地方。在一个小镇上,偏僻的地方,又在夜晚,环境非常安静。在这种环境下,他听到琴声,就引起了注意。特别是他听到了不熟练的琴声,就马上怎么啦?
生:他听到这人弹的不熟练,就走近茅屋。
师:走近茅屋。〔边板书:走近〕注意这个“近”当什么讲?
生:“近”,指距离很短。
师:远近的近。慢慢地走近这个小屋。因为贝多芬听到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到小屋旁边,他又听到了什么?〔师要生读第三自然段。生读课文后,师特别提出“入场券”的“券”进行正音〕
师: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有人谈话,是什么人在谈话?
生:是兄妹两人在谈话。
师:兄妹两人的谈话包含了很丰富的思想感情。谁再读一读?
〔生又读第三自然段〕
师:没有把语气读出来。我再读一遍,听听妹妹是什么样的心情,哥哥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表情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兄妹的对话〕
师:你们说说姑娘是什么心情?
生:姑娘迫切地想听到贝多芬弹这首曲子。
师:你从哪儿知道她迫切想听呢?〔师要生读姑娘的话。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深情地〕“那有多好啊!”多么想听啊!妹妹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非常迫切,还可用哪个词?
生:渴望。
师:妹妹渴望听到贝多芬弹琴,但是,听了哥哥的话又知道什么了?
生:听了哥哥的话,知道音乐会的票太贵了,他们又太穷,没法听到弹这首曲子。
师:哥哥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想,这话下面可能还有什么话呢?
生:买不起。〔师要生把话说完整了〕
生: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买不起。
师:买不起。从这句话里体会哥哥对妹妹是什么心情?
生:他很同情妹妹,只是家里的条件太差,太穷了,表示失望。
生:他也希望妹妹能听到贝多芬弹琴,可他们家实在太穷,买不起入场券。
师:哥哥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那哥哥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难过,失望。
生:很同情他妹妹。
师:如果你的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支持她,但又不能满足她,那时你会有什么感情?
〔生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表达形式,师复述兄妹的情况及当时的对话,耐心启发〕
生:哥哥对妹妹表示了歉意。
师:好。那你读一读哥哥的话,把对妹妹的歉意读出来。〔生读哥哥的对话〕
师:哥哥表示歉意,那妹妹呢?
〔生念妹妹的对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你们想,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琴,这句话是随便说的吗?〔生:不是〕那她为什么说“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体会体会妹妹是什么心情?
生:她不想让哥哥难过。
师:妹妹说这句话的下面可能还有什么话?谁能接上一句把姑娘的意思表达出来?
师:姑娘想安慰她哥哥。
〔深情地〕哎呀,兄妹这一次谈话,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对贝多芬来说,他听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师边板书“听到兄妹谈话”,边要生念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生念〕
师: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生:走了进去〕这回是这个“进”了,〔板书“走进”〕走进屋里。刚才是走近茅屋,想了解了解情况。这次是推门──〔生齐:进去了〕
刚才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他干吗进去了?你们说,贝多芬在想什么?
生:非常同情穷兄妹俩,想满足姑娘的要求。
生:他想他们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很同情,想进去弹给他们听。
生:他特别同情穷兄妹俩,进去想打消他们的──安慰他们穷兄妹,满足他们的要求。
生:音乐家非常同情兄妹俩,想安慰他,满足他们的要求。
生:音乐家想,他们既然买不起入场券,就想在这儿给她弹一曲,满足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要求。
师:你们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一百几十年前。
师:一百几十年前,约19世纪,一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居然能够推开小茅屋的门为他们弹琴。
生:因为贝多芬是一个正直的音乐家。他对穷人非常穷、富人非常富的制度感到非常不满。他对穷人也非常关心。他看到穷兄妹俩非常穷,而且又渴望听他弹琴,所以他走进了茅屋为姑娘弹琴。
生:因为贝多芬非常正直,非常同情穷人。还有一个,他自己本人也出身在穷人的家庭。
师:对了。他有一个思想基础,就是他自己一生都很贫困,一生都在与贫困进行斗争。还记得他的一句话吗,叫做“人呀,理当──〔生:“自助之”〕他要对那些不幸的人进行安慰。他一听到穷兄妹俩的谈话,激发了感情,“我应该去弹”,所以就进了茅屋。进屋以后,你们读一读,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师要生念第四自然段。生念〕贝多芬进屋后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穷兄妹家里很穷,只有一支蜡烛。蜡烛光是微弱的,屋里很暗,只有小蜡烛,买不起电灯。还有钢琴也非常破。
生:看到家里很穷,只有一根蜡烛在放光。男的正在做皮鞋。女孩子呢,眼睛也瞎了。她非常喜欢音乐。而且摆着一架钢琴,非常破旧。
生:他家很穷,用一根蜡烛来点亮,一架很旧的钢琴。男的正在做皮鞋。弹钢琴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眼睛也瞎了。
师:姑娘“脸很清秀”,“清秀”是什么意思?
生:当好看讲。
师:很好看,不俗气。但眼睛瞎了。你们想一想,弹钢琴需要不需要眼睛?〔生:需要〕为什么?
生:弹钢琴时要看歌词,看曲子,有时还要看着这个〔生用手比划着但一时说不上来〕〔师接上:“叫琴键。”〕
师:弹钢琴需要眼睛。但是,这个姑娘呢?你看她前面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呀!”〔(生接着读)“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总是记不住”,只靠脑筋来记,多困难呀!当贝多芬看到姑娘的时候,你说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非常惊讶,惊奇。
师: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给盲姑娘弹琴。
师:〔念课文〕“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师要生念,生齐读〕‘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师:注意,贝多芬当时是什么心情。〔自言自语地〕“姑娘是个盲姑娘,怎么能弹琴呢?”
生:非常同情。
生:非常怜悯这位盲姑娘。
生:心情非常激动。
生:很可怜这个瞎姑娘。
师:同情、可怜这个盲姑娘,所以在读“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时,语气既要坚决又要亲切。
〔师范读,并指导学生齐读,个别读〕
第二课时
〔师让生打开书后读第一节课讲过的部分,并简要地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发展〕
师:贝多芬进去以后,姑娘一听来人要给她弹琴,〔念〕“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注意,贝多芬这里弹的是哪首曲子?
生:刚才盲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弹的时候,盲姑娘怎么样?
生:盲姑娘非常专心地听着。盲姑娘听得入神了。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师:什么叫入神?
生: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了,把一切都忘了。
师:注意高度集中,她听他弹。“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姑娘说这几句话时,她是什么心情呀?〔师要生先念姑娘的话,后再回答〕
生:姑娘心情是很激动的。
师:“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生:说贝多芬弹得非常之好。
师:〔深情赞美地〕纯熟,多熟练哪!弹得那么好,琴艺那么高超!不但纯熟,而且怎么样?〔生:“感情多深哪!”〕盲姑娘听到曲子,就能体会其中的感情,这说明盲姑娘什么呀?
生:说明这个盲姑娘非常爱好音乐,也很懂音乐。
师:你从哪儿知道她很懂音乐?
生:因为她听出了弹钢琴弹得很好,是贝多芬。
生:她刚才说了,“感情多深哪!”要是不懂音乐的人,她就听不出音乐中的感情。正因为她懂音乐,所以她听出了贝多芬弹曲子时的感情。
生:书上说,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如果她不懂音乐,她就不能入神。
生:盲姑娘听得入了神,因为盲姑娘懂音乐,所以她才被音乐情景吸引住了。
师:“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实际就是对贝多芬弹琴的──〔生:赞美,赞赏〕〔师板书“听到赞美”〕盲姑娘怀着激动的心情赞美贝多芬弹得多好啊!她不但爱音乐,而且她──〔生:懂音乐〕听到姑娘的赞美声,〔有感情地读〕“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你想想,当时贝多芬是什么想法?〔生一时回答不上。师按课文描叙情景进行启发〕
生:他觉得小姑娘这么小的年纪,但懂得这样多的音乐知识,非常地激动。
生:他觉得这个小姑娘聪明,非常好,她学的东西特别多。
师:为什么盲姑娘一听琴声就能知道他是贝多芬呢?
生:因为小姑娘觉得他弹得非常好。
师:弹得好的人很多,为什么他就是贝多芬呢?〔同学们回答不出来了〕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钟子期在旁边听着。有一次,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音乐时,钟子期在旁边就说了:“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妙呀,弹得真好呀!高呀,像泰山一样巍峨。当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又说了:“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好呀,真高明呀,弹得像江河一样,滔滔不绝!伯牙非常高兴,他觉得钟子期非常了解他,一听到他的琴声就知道他弹的是什么。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没有像钟子期这样了解他的人,他就不再弹琴。人们就把对某个人的特长特别了解的人叫“知音”。“知音人”就是对自己情况特别了解的人。
〔师在讲“知音”故事时,随着故事的进展,边用幻灯逐步显示“伯牙、钟子期”的画面,“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知音”(用绿色笔写)〕
生:〔立刻起立〕老师,我知道了,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所以他决定再弹一曲。
师:对,很好。当时,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非常激动,觉得自己遇见知音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要给姑娘再弹一首。你们想,一个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当穷姑娘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时候,他来到穷姑娘的家里,坐在穷姑娘的面前,给她弹了一首曲子,弹完以后又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真了不起呀!〔边板书“再弹一曲”〕
师:再弹一曲,下面弹哪个曲子啦?〔生齐:月光曲〕文章的高潮到了。
〔师要生读第八自然段。生念课文〕
师:刚要弹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注意,这时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呀?
〔师要生小声地再读第八自然段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师:〔有表情、描绘似的〕蜡烛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这是什么时候的月光呀?〔生:秋天〕秋天的月光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秋天月光非常亮。
师:你们读过一首古诗,形容月光亮的程度,谁能背背那两句话?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描绘似的〕“疑是地上霜”,像霜一样。月亮照进来,茅屋里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虽然没有蜡烛,但屋子里──怎么样?
生:当时屋子非常亮。因为月亮洁白,照到屋子里来,就像霜一样。非常洁白,所以也像披上了银纱。
生:这时月光照进屋子里,月光是银白色的,所以照到屋子里的东西上,好像披上一件银色的纱衣似的。
师:屋子很亮,但又不是特别亮,像蒙上了一层纱。屋子里显得特别清幽。“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师: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草房,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这才叫做清幽呀!在这么美、这么静的环境中,穷兄妹俩站在钢琴旁边等待听贝多芬弹琴。〔师出示幻灯图片──贝多芬在月光下弹琴。要生对照图片和课文的描写,想象当时贝多芬面前所呈现的景象〕
生:屋子里所有东西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面前站着一对穷兄妹,在仔细地听他弹琴。
师:〔指着图片,描绘地复述〕月光从窗子外照进来,屋子里像披上了──〔生: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一对兄妹,你看他们的眼神,虽然她是盲姑娘,她和她的哥哥都带着期望的神态,看着贝多芬,准备听贝多芬弹琴。那么贝多芬呢?你们过去学过很多古诗,诗人在做诗之前,看到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激发了他的感情,所以能写诗。现在贝多芬在这样一个情景下,他怎么样?借景──〔师生同说:生情〕要弹琴啦。谁能读一读下面一段?
〔生读第九自然段〕
师: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怎么样?〔生:面对着大海〕注意,听到了琴声,人已经走到了海边,好像看到了什么?〔师要生小声地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师:注意,月亮从什么地方升起来?〔师出示幻灯“水天相接”的图片〕
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你们在哪首诗里见过水天相接的地方?背一背这首诗。
生:《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
师:百尺楼台──〔生:水接天〕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什么是水天相接呀?
生:站在楼台高处,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师:现在哥哥好像站在海边,往远处看,看到最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已经是──〔生:水天相接〕月亮从这儿──〔生:升起来〕海面上微波──〔师生同说:粼粼〕你们说,什么叫“微波粼粼”?
生:形容海水中波浪不大。
师:微波是小的波浪。但被月光一照,这个“粼粼”怎么样?
生:像鳞一样,闪闪发光。
师:〔描绘地〕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师生同说: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微云”什么意思?
生:薄的云。
师:薄薄的云彩,对月光影不影响?〔生:不影响〕月亮穿过一缕一缕的像纱一样的微云,这时候,海面是什么样的情景?〔师随即轻声地念书上描写月、海的语句〕
生:非常美丽。
师:这么美丽的情景,皮鞋匠好像看到了。是真看到了吗?〔生:不是〕从哪儿感觉到的?
生:从琴声。
师:好,那你们也听听这琴声,看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师放《月光曲》中描写宁静、明媚海面的乐句。生静听。后让生谈感觉〕
生:平静。
〔师要生联系琴声,小声地读课文:“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边重复课文边用幻灯出示“水天相接……升起来”、“微波粼粼……”、“霎时间洒遍了银光”、“穿过一缕一缕……微云”〕用这么几句短短的话,把当时明月下的大海给描写出来了。谁能背一背这一小段?
〔生自己读、背以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背〕
师:静静的海面,突然间出事了。〔师要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生读课文后,师放《月光曲》中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的乐句〕
师:这音乐怎么样?
生:这声音又快又猛。
生:刮起了大浪──〔自感说错〕刮起了大风。
师:刮起了大风,海面一定要掀起──〔师生同说:巨浪〕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这声音──〔生:很激昂〕
〔师要生再读描写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句子。后把第九自然段全读完〕
师:开始是静静的月夜,海面上那么清静,琴声是那么柔和。忽然,大风起来了,大浪起来了。妹妹好像看见了什么样的海面?用四个字。
生:波涛汹涌。
生:惊涛骇浪。
生:白浪滔天。
生:汹涌澎湃。
师:〔重示幻灯图片〕这是什么样的海面?
生:平静的海面。
师:平静的海面叫做“微波”──〔生:“粼粼的海面”〕〔师又出示另一张幻灯图片〕这叫什么样的海面?
生:波涛汹涌的海面。
师:妹妹看不见,但哥哥对妹妹寄予很大的希望。他看到妹妹听时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样子,所以,他想妹妹好像也看见了大海的景象。
师:“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什么叫恬静?
生:很安静。
师:很安静,而且全部精力在──〔生:听琴〕也就是听得──〔师生同说:入神了〕
这时候,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啦?
生: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又出示贝多芬弹琴的幻灯图片,并与生一起简要地复述。对比贝多芬在弹《月光曲》时的情景和琴声前后的不同,提出:〕
师:这种琴声的变化,说明贝多芬思想感情怎么样?
生:可以看出他对世道不满。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满?
生:从琴声非常激昂,越来越快,看出他对这个世道不满。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琴声越来越快,像大海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生:说明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的不平。
师:很好。说明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的不满、抗议、斗争。因为贝多芬自己的一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他一生贫困,人很正派。现在,他看到穷兄妹俩这样艰苦,他们又这样喜欢音乐,他心里同情、不平的感情一下子都在琴上迸发出来了。这就是他所以能够弹出《月光曲》的道理。
〔师念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提问在第一节课里不懂“他飞奔回客店”的“他”是指谁的那个同学。该生回答“是贝多芬”后,师又问“飞奔”是什么意思?生答:“很快”的意思〕
师: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时间把曲子记下来?“快”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生:急。
生:因为他的曲子是在见景生情的情况下弹出来的。如果他不快,慢腾腾地回客店,他可能要把那个曲子忘掉了。他快回客店,趁着他还有当时的感情,可以把曲子赶快写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赶快回去,就是把他那饱满的情绪,刚才弹琴时看到的景、感到的情赶快记下来。最后花了一夜功夫终于把刚才弹的曲子记下来了。这首曲子就叫──〔生:《月光曲》〕
师:兄妹俩专心听贝多芬弹琴,有一个词叫“陶醉”,“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心理活动上。
师:对。沉浸在里面,被美妙的琴声迷住了,什么都忘掉了,所以叫陶醉。记得上回我给你们讲过,画家吴道子看到嘉陵江美丽的山河怎么样啦?〔生:自我陶醉了〕只看到美了,什么都忘掉了,陶醉了。
师:“等他们苏醒过来”,“苏醒”什么意思?
生:睡了以后,刚醒过来。
生:什么都不知道,昏迷过去了,清醒过来叫苏醒。
师:对了。一般人要是病重了,或者有特殊情况昏迷了,当他醒过来时,叫苏醒。兄妹俩不是别的,是沉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了。当他明白过来时,贝多芬怎么样?〔生:早已走了〕他飞奔回客店谱写《月光曲》去了。
〔课文讲读完后,师边指板书边小结全文。后又叫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课后作业是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三遍〕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教材分析:
《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风”字,但这首诗通过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识字4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
师: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走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打开书第70页,自己读读吧。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1:我查字典认识了“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解”。
生2:我问老师认识了“竹竿”的“竿”。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生:想。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生1:我想请老师和我一起读“解”。
师生:“解”。
师:我读得对吗?
生:对。
师:谢谢你。
生2:我想请我的好朋友跟我读“斜”
生2、3:“斜”。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一起读一遍。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
生:……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师:是啊,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蒋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生:(用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生:我有点悲伤,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麋鹿这种动物差点灭绝都是因为人类破坏环境以及战争造成的。如果麋鹿真的灭绝了,那也是人类自己若得祸。
生:我有点感动。──因为我发现麋鹿在国外相继死去,而英国的贝福特公爵对生活在自己庄园里的麋鹿精心饲养,所以麋鹿生长良好,迅速繁殖,最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将麋鹿向各国输出,我很敬佩他。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