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13:37:04
小学语文:《春风吹》课堂实录一等奖
片断一:多媒体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天图画,你们想看吗?
生:(齐)想!
师:(演示多媒体)地上的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嫩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小燕子边飞边叫,河边的小青蛙蹦来蹦去……
(学生看得入了神)
师:同学们,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柳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叶子绿得像要向下流。我喜欢春天!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有鸭子在河中游。
师:想像真丰富!
生:粉红的桃花开了,我们离吃桃子不远了。春天到了真好!
(生哈哈大笑)
生:小青蛙“呱呱呱”,叫得真好听!我想今年的庄稼一定又有好收成。
师:是啊,春风悄悄地把春天送到我们的身边,春天是多么美好啊!你们听,春风姐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呢!你们想听吗?(放课文的配乐朗读)你们想读吗?
生:(大声地)想!
点评展示画面、,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到他们生活的春天,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春天、拥抱春天的情感和读书的情趣。
片断二:朗读品味生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和想到的。
(学生先自由读,再自由交流。)
生:我觉得“吹绿了柳树”就是“春风一吹,柳树发芽了。”我还知道“刚长出来叶子嫩黄嫩黄的,芽儿有点尖,很小。”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家门前就有一棵大柳树,我自己观察到的。
师:(高兴地)真了不起!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生:“吹醒了青蛙”是讲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它要捉害虫了。我爸爸告诉我,青蛙冬天在洞里过冬,不吃也不喝,叫冬眠。
师:哟,你懂得的知识真多!
点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
画。“叶子嫩黄嫩黄,有点儿尖”“红红的,很美”“它要捉害虫了”等等,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片断三:想像创造生活
师:是啊,春天来了,大地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谁能像书上那样,也来写几句儿歌?
(独自准备,小组合作,再展示交流。)
生:春风吹白了梨花。
生:春风吹美了衣裳。
师:(见不少学生面露不解)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我觉得不是很好看。春天到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春装,漂亮极了,所以我要这么写。
(师生热烈鼓掌)
生:春风吹忙了农民伯伯。
师:(点头)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春风吹来了风筝。
师:对,又到了放风筝的时候了!
点评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上几个片断的教学,老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春景中、互动的激励中、想像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落实,学生更是得到了积极、充分地发展。
片断一:多媒体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天图画,你们想看吗?
生:(齐)想!
师:(演示多媒体)地上的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嫩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小燕子边飞边叫,河边的小青蛙蹦来蹦去……
(学生看得入了神)
师:同学们,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柳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叶子绿得像要向下流。我喜欢春天!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有鸭子在河中游。
师:想像真丰富!
生:粉红的桃花开了,我们离吃桃子不远了。春天到了真好!
(生哈哈大笑)
生:小青蛙“呱呱呱”,叫得真好听!我想今年的庄稼一定又有好收成。
师:是啊,春风悄悄地把春天送到我们的身边,春天是多么美好啊!你们听,春风姐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呢!你们想听吗?(放课文的配乐朗读)你们想读吗?
生:(大声地)想!
点评展示画面、,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到他们生活的春天,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春天、拥抱春天的情感和读书的情趣。
片断二:朗读品味生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和想到的。
(学生先自由读,再自由交流。)
生:我觉得“吹绿了柳树”就是“春风一吹,柳树发芽了。”我还知道“刚长出来叶子嫩黄嫩黄的,芽儿有点尖,很小。”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家门前就有一棵大柳树,我自己观察到的。
师:(高兴地)真了不起!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生:“吹醒了青蛙”是讲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它要捉害虫了。我爸爸告诉我,青蛙冬天在洞里过冬,不吃也不喝,叫冬眠。
师:哟,你懂得的知识真多!
点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
画。“叶子嫩黄嫩黄,有点儿尖”“红红的,很美”“它要捉害虫了”等等,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片断三:想像创造生活
师:是啊,春天来了,大地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谁能像书上那样,也来写几句儿歌?
(独自准备,小组合作,再展示交流。)
生:春风吹白了梨花。
生:春风吹美了衣裳。
师:(见不少学生面露不解)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我觉得不是很好看。春天到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春装,漂亮极了,所以我要这么写。
(师生热烈鼓掌)
生:春风吹忙了农民伯伯。
师:(点头)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春风吹来了风筝。
师:对,又到了放风筝的时候了!
点评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上几个片断的教学,老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春景中、互动的激励中、想像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落实,学生更是得到了积极、充分地发展。
《春风吹》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你们知道“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在什么时候?
生:在春天。
师: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吹起来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跃跃欲 试)
师:现在我们看,春风吹,柳枝上有什么变化?(简笔画绿柳)
生:春风吹,柳枝上长满了叶子。
师:“吹绿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叶子是绿色的,“吹绿了”,就是长满了绿色的叶子。
师:桃树是什么树?想想第二课再回答。
生:桃树是果树。
师:为什么说“吹红了桃花”呢?(简笔画红色的桃花)
生:就是说,桃树上开满了桃花。
师:(教鞭指着桃花)桃花是什么颜色的?请再说一遍。
生:春风吹,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师:去年冬天,小燕子和她妈妈到哪儿去了呢?
生:去年冬天,小燕子和她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
师:“吹来了燕子”是什么意思?(简笔画燕子)
生:春风吹,小燕子和她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她们为什么要从南方飞回来?
生:因为春风吹,这里变暖和了。
师:还有,冬天,那活蹦乱跳的青蛙也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生:冬天,青蛙都钻到洞里睡大觉去了。
师:春风一吹,青蛙又怎样了呢?(简笔画青蛙)
生:春风一吹,青蛙就醒了,从洞里爬出来了。
(这段教学结束,黑板上就出现一幅彩色的春景图:绿柳,红桃,燕子翻飞,青蛙歌唱。)
师:现在我把句子里的字这样排列起来。(用卡片在黑板上排句子)春风 柳树吹绿了。谁知道,空着的地方应该填什么字才合适?
生:空着的地方应该填个“把”字。
师:对。请你来填上。(学生把“把”字卡片填在空格里)
(教师用同样方法指导学生排列另外三句话)
学生齐读黑板上排列的句子。
师:(出示卡片bèi,让学生读准音节后,提问)柳树被谁吹绿了?
生:柳树bèi春风吹绿了。
生:(受到启发)桃花bèi春风吹红了。
生:燕子bèi春风吹来了。
生:青蛙bèi春风吹醒了。
师:说得好。书上的句子和新排的句子有哪些不同呢?
生:书上的句子中没有用“把”,也没有用“bèi”。
生:我们说的和书上的句子中“春风”“柳树”“吹”“绿了”排的地方都不一样,有的在前面,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
师:大家想想,句子不一样,意思变了没有?
生:句子不一样,意思没有变,都是说春风吹,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它们的事。
师:有谁会看着图说一段话?(运用黑板上的图画启发学生口头描述)
生:春天来了,春风把柳树吹绿了,把桃花吹红了,把燕子吹来了,把青蛙吹醒了。许多青蛙在草地跳高,大声唱歌。春天真好,春天多热闹!
师:再请同学说一段,要说出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它们都怎样。(用手势启发)
生: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微微地吹,柳树枝上长满了绿叶,轻轻地摆动,像小朋友在跳舞;桃树开满了红色的小花,像在对着我们微笑;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捉虫吃;青蛙在池塘边张着大嘴唱歌。春天真美呀!我爱春天。
师:你们知道“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在什么时候?
生:在春天。
师: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吹起来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跃跃欲 试)
师:现在我们看,春风吹,柳枝上有什么变化?(简笔画绿柳)
生:春风吹,柳枝上长满了叶子。
师:“吹绿了”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叶子是绿色的,“吹绿了”,就是长满了绿色的叶子。
师:桃树是什么树?想想第二课再回答。
生:桃树是果树。
师:为什么说“吹红了桃花”呢?(简笔画红色的桃花)
生:就是说,桃树上开满了桃花。
师:(教鞭指着桃花)桃花是什么颜色的?请再说一遍。
生:春风吹,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师:去年冬天,小燕子和她妈妈到哪儿去了呢?
生:去年冬天,小燕子和她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了。
师:“吹来了燕子”是什么意思?(简笔画燕子)
生:春风吹,小燕子和她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她们为什么要从南方飞回来?
生:因为春风吹,这里变暖和了。
师:还有,冬天,那活蹦乱跳的青蛙也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生:冬天,青蛙都钻到洞里睡大觉去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师:春风一吹,青蛙又怎样了呢?(简笔画青蛙)
生:春风一吹,青蛙就醒了,从洞里爬出来了。
(这段教学结束,黑板上就出现一幅彩色的春景图:绿柳,红桃,燕子翻飞,青蛙歌唱。)
师:现在我把句子里的字这样排列起来。(用卡片在黑板上排句子)春风 柳树吹绿了。谁知道,空着的地方应该填什么字才合适?
生:空着的地方应该填个“把”字。
师:对。请你来填上。(学生把“把”字卡片填在空格里)
(教师用同样方法指导学生排列另外三句话)
学生齐读黑板上排列的句子。
师:(出示卡片bèi,让学生读准音节后,提问)柳树被谁吹绿了?
生:柳树bèi春风吹绿了。
生:(受到启发)桃花bèi春风吹红了。
生:燕子bèi春风吹来了。
生:青蛙bèi春风吹醒了。
师:说得好。书上的句子和新排的句子有哪些不同呢?
生:书上的句子中没有用“把”,也没有用“bèi”。
生:我们说的和书上的句子中“春风”“柳树”“吹”“绿了”排的地方都不一样,有的在前面,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
师:大家想想,句子不一样,意思变了没有?
生:句子不一样,意思没有变,都是说春风吹,柳树、桃花、燕子、青蛙它们的事。
师:有谁会看着图说一段话?(运用黑板上的图画启发学生口头描述)
生:春天来了,春风把柳树吹绿了,把桃花吹红了,把燕子吹来了,把青蛙吹醒了。许多青蛙在草地跳高,大声唱歌。春天真好,春天多热闹!
师:再请同学说一段,要说出柳树、桃花、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智力游戏。请看大屏幕。(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的那个孩子,请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全家人脱离险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救助众人脱离险境的?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生讲评,很条理,但不生动。)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教材分析:
《风》是新世纪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峤。虽然全诗没有一个“风”字,但这首诗通过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识字4个,写字4个;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巩固多种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字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咱们先来猜个谜语。
师:它能让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能让春天的花儿开放;走过大江,它能激起千层巨浪,穿入竹林,它能使千万根竹竿倾斜。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它是谁了吗?
生:它是风。
师:唐代诗人李峤就写了一首以《风》题目的小诗。(板书课题)
(教学一开始,老师便用谜语的形式将古诗的内容展现给孩子们,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猜谜中感知了古诗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想读读吗?那就打开书第70页,自己读读吧。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生1:我查字典认识了“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解”。
生2:我问老师认识了“竹竿”的“竿”。
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生:想。
师: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生1:我想请老师和我一起读“解”。
师生:“解”。
师:我读得对吗?
生:对。
师:谢谢你。
生2:我想请我的好朋友跟我读“斜”
生2、3:“斜”。
(放手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旨在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识字。识字中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有些学生拿着自己的书问别人,还有的主动帮助同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最后,回归到课文中,将古诗出示在课件中,引导学生在古诗这一语言环境中找到生字并巩固。)
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
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得很充分。要达到目的,就要团结协作,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往,小组长都是固定的人选,安排组长轮换,将四个人分别定为一号组长、二号组长、三号组长、四号组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体验组织者的角色的机会,从而拉近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上课地点的异同。
上课。
师:你们知道吗,从前,有个孩子,他有一支神奇的笔,大家想看吗?你要仔细看哦。
(媒体播放视频)
师:马良用神笔画了牛,牛可以耕地了……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祝愿,再读一读。
生再读课题。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中的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这些生字。
学生练读。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两个学生依次朗读生字。
师:有没有同学能够全部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声音洪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下面,老师提高要求,老师指到那个字,大家就能读出来吗?
师:“”谁能把自己学校的广播操做给大家看看?
一生做操。
师:非常棒。你怎么记住其它的生字?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想问问大家喜欢踢足球的游戏吗?下面,咱们就来玩玩这个游戏。选择一个足球,足球上就会出现一个生字,读准了生字,并组成词,足球就会飞进球门。
学生选读生字,并组词。教师随机纠正。
师:老师想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请大家分节朗读课文。
生分节朗读。学生读得较好的,教师请其再读一遍。
师: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学生读错小节。教师纠正,学生又有读错。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窗前的小树和飞燕……你想帮助谁?
生:我最喜欢帮助小鸟。
生:我喜欢
师:下面,你最喜欢谁,就选择那个小节,读一读。
生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假如……草地上嬉戏。”
师:还有谁想帮助西西的?
一生再读这一小节。
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怎么好?
生:洪亮。
师:还有吗?
生:很有感情。
师: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那样读一读?请自己练习。
生练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美好的祝愿带给西西吧。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咱们这美好的祝愿西西知道了,他可以和我们一起游戏了。(媒体演示西西游戏的情景)
你还想帮助谁?
生:“假如……红红的太阳……”。
师:你读的“红红的太阳”很好,再读一读。
请一生再读。
师:小树听到大家的祝福,他快活地笑了。(媒体演示小树快活的情景)让我们把祝福送给小树吧。
生齐读。
师:那么有谁愿意把祝福送给小鸟呢?
生:“假如……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饿得哭泣。”
师:谁还想读?
一生再读。
师:你看,小鸟听到了你们的祝福,快活的笑了;小树听到……(总结并媒体演示)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全文。
师:(媒体演示)假如你有一支美丽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
生:假如我……描绘得更加美丽。
一、在活动实践中理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
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
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师: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椝嘉瑮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童谣的音韵美,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指名背古诗。
师: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那么你们想不想再学一首呢?
生:想。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邵雍写的童谣《山村》。
齐读课题。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中,谁知道山村什么样?
生自己说。
师: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看看山村到底什么样?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都有什么?
生1:画上有一些花;
生2:画上有山;
生3:画上有房子;
生4:画上有亭子;
生5:画上有一些草;
师:我也想描述一下行吗?师背《山村》
师:其实刚才我描述的就是山村这首小童谣,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小童谣?
要求:边用手指指着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同学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师:现在,我来和同学们一起读,老师大点声,同学们小声跟读。
师:这一次,是不是又多认识了一些字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童谣。可是,如果你还有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生1:我问老师。
生2:我问小组内的同学。
生3:我问同桌。
生4:猜一猜或者到认字表、查字表中找……
学生自由学习。
再指名读童谣。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生互评。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踊跃,我也想加入你们读书的行列,欢迎吗?那么你用手指指着童谣听老师读,听听老师和你读的一样不一样。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
学生边看着儿歌中的生字,边听老师读。
师:谁能像刚才一样,给我也说一说,我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和我们读得不一样,老师你是怎么读的呀?
师:我呀,先把字音读准,然后想象着眼前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我就在小山村里,读得就有感情了。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也想象我这样边想象边有感情的读吗?
生:想。
师:可是,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要先把字音读准。那么现在就请小组长们该上场上场了,这周轮到哪些同学做组长了?
师:同学们,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挺多,而且很难认。所以这节课,我先要检查一下你们这篇课文的生字是不是认识了,会读了,你们有信心通过检查吗?
生:有。
师:我把生字结合到这段文字里了(指多媒体),请你自己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师:能读下来吗?这里有一个字特别难读,它的意思是“超过”。
生:这个字念“逾”。
师:你在平时看到过这个字吗?
生:年逾古稀。
师:同学们,年届70就是“古稀之年”,“年逾古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龄超过了70岁。
师:还有两个字经常“山”和“水”一起用,这两个字念什么?
生:跋涉。
师:“跋山涉水”简缩一下,就是“跋涉”,爬山趟水的意思。
师:这里有一个词,和“漂泊不定”意思相近,但又强调了“生活艰辛、无家可归”的意思,这个词读什么?
生:颠沛流离。
师:一起读一遍。
生:颠沛流离。
师:我再继续检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请一个同学读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师板书:外形)
生:(读第一段)
师:谁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传奇经历)
生:(读第三段)
师:请你们一起来读和这个词对应的段落。(师板书:生活习性)
生:(读第二段)
师:你们觉得整段话和这篇文章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浓缩。
生:我觉得这段话概括了整篇课文。
生:我觉得这段话是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从你们的回答来看,你们已经掌握了“主要内容”的概念,那么谁可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再简洁一点。
生:……
生:……
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师:是啊,同学们,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蒋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生:(用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生:我有点悲伤,因为我从课文中知道,麋鹿这种动物差点灭绝都是因为人类破坏环境以及战争造成的。如果麋鹿真的灭绝了,那也是人类自己若得祸。
生:我有点感动。──因为我发现麋鹿在国外相继死去,而英国的贝福特公爵对生活在自己庄园里的麋鹿精心饲养,所以麋鹿生长良好,迅速繁殖,最为可贵的是,他无私地将麋鹿向各国输出,我很敬佩他。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花钟》这篇课文。(在黑板上贴出花钟的图案,媒体演示各地的花钟,教师介绍)。李老师的家乡,也有一个巨大的花钟。那么,课文中的花钟又是怎样的一回事呢?老师朗读课文,愿意读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老师读。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什么?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
师:把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生字特别多,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别忘了拿起铅笔,边读边划生字。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还拿出了字典。
师:下面我们带着拼音,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生读生字。)
师:离开了课文的拼音还能把这些生字度准确吗?(生再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纠正读音,然后齐读。
师:这篇文章有哪些文字是描写花的。
生:争奇斗艳
生:娇嫩
生:淡雅
生:物色
师:她说物色是描写花的,大家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找到了。
师:这些词中,有描写花香的、花色的,这么多描写花的词,都描写了哪些花呢?赶快找找这些花的名字。
生:荷花
生:昙花
生:牵牛花
多媒体展示各种花,学生说花名。
师:这些花,哪一种可以说是淡雅,哪一种可以说是艳丽呢?
生:淡雅的有睡莲……
师:这些花里有哪些花
出示“比如,昙花……”
师:我们再读一次——娇嫩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我们要像记住这个词就可以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多读几遍。
师:还有吗?
生:睡莲从梦中醒来
生:牵牛花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
师:我们已经说过这句了,谁能把自己选择的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们想不想舒展一下自己的身子?教师做动作,学生朗读句子。
师: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呀,各有各的姿势,鲜花的开放不只一种说法,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要想记住它,摘抄是很好的办法。下面就打开你的摘抄本,翻开书,有娇嫩……要注意看清这个字的结构,看好书。
(学生摘抄喜欢的词句,教师巡视。)
师:好了,我们先写到这儿。
师:花钟的秘密就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读读课文,一起去探寻花钟的秘密,凌晨四点……(学生补充)……中午……,好了,下面同学之间也这样读课文。
师:那,老师说什么花儿开,你能说吗?
生:……
师:你听,……开了。
生:七点。
生:晚上八点。
生:晚上七点左右。
师:左右,还可以怎样说?
生:差不多。
师:黑板上这个大花钟,老师想请两名同学贴上两只蝴蝶,下面的同学同桌互相配合制作花钟。
(两个学生上黑板贴画)。
师:好,贴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举起来给大家看。很好很好,来我们看看黑板上,两名同学已经帮助老师把花钟贴好了。(有些学生还在贴)
师:现在,这座大花钟已经不需要指针了,因为——读——(课文)“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可……”
师:把有趣两个字写在花钟的下面。请一学生上黑板板书。
师:老师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找到在两点钟开放的花朵。但是,老师找到了另外一种山红海绿花,还有其它的几个时刻,需要什么花去表示呢?这就需要大家到课外和大自然中去寻找……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