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8 15:47:04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 铭刻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允许 必须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4、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个别长句。
5、、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
1、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提出问题。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2、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3、生字开花。(扩词)
4、指导书写。
①师范写。
②生试写,描红。
③师巡视指导。
(中年级的写字,应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好钢笔字。这一环节中,老师把学生零散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甚至编成儿歌,从而让学生产生满足、愉快、成功的体验。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词语。(出示)
2、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①指名朗读课题,齐读。
②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导学课文
一)自学课文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自学课文”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新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巩固,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
二)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让学生由“画外人”“辩”成“画中人”,在辩论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陆桴亭说:“人性中皆有悟......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进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学写生字:“垂、未、允”
重点指导“垂”的笔顺。
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乃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初读课文。
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正音:“垂、斩”为翘舌音;“遵”为平舌音;“铭、汤”为后鼻音。“竿”读第一声。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涟漪 铭刻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允许 必须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4、读课文,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个别长句。
5、、汇报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
1、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提出问题。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汤、钓、钩、拖、规、竿、毫”。
2、说说记忆方法。
①以旧代新法:如“豪”代“毫”。
②部件1﹢1法:如左边是“夫”右边是“见”合起来就是“规”。
③儿歌会意法:如区别“钓”和“钩”:一点鱼饵钓钓钓,带上弯钩钩钩钩。
记忆“竿、拖、汤、规”:长竹用来当鱼竿,手儿拖起大鲈鱼,汤儿莫忘三点水,规定未见也执行。
3、生字开花。(扩词)
4、指导书写。
①师范写。
②生试写,描红。
③师巡视指导。
(中年级的写字,应继续强调按规范严格练习,写好钢笔字。这一环节中,老师把学生零散的记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甚至编成儿歌,从而让学生产生满足、愉快、成功的体验。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词语。(出示)
2、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①指名朗读课题,齐读。
②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导学课文
一)自学课文
围绕以上问题,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自学课文”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新知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巩固,尊重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
二)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让学生由“画外人”“辩”成“画中人”,在辩论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陆桴亭说:“人性中皆有悟......石中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进而激起情感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让学生的心灵进行碰撞,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学写生字:“垂、未、允”
重点指导“垂”的笔顺。
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构想: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并引导学生抓住“必须”一词和感叹号体会其中不容置疑的语气,练习读好这句话。并围绕课题提问: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 这条鱼”放掉?结果是怎样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审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2、谁让谁放鱼呢?从“必须”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口气坚定)
3、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1)出示词语:
允许 坚定 垂钓 汤姆 必须 规定
鱼竿 丝毫 鱼钩 拖出 未来 铭刻
(2)开火车读词语,纠正读音,用“允许”口头造句。
(3)联系课文和日常积累,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体会理解。
1、学习1-4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这节主要写出了钓鱼的什么?(时间、环境)
(3)导读:夜幕初垂,月明星稀,泛舟于明镜似的湖上,垂钓于幽静的大自然中,多么舒心,多么浪漫!指导个别读,齐读。
(4)在这温馨的夜晚,汤姆钓到一条怎样的鱼?
(5)自由读3-4,思考:从哪看出是“大家伙”?(交流时引导学生与“小”对比),画出相关词语:“弯成弧形、浮子一沉、拖出水面、甩起鱼竿”
(6)此时,汤姆的心情?(板书:惊喜)指导朗读好相关语句
(7)爸爸是怎样的表现的?板书:赞赏(启发想象:爸爸会想些什么?)
(8)从哪里可看出汤姆钓鱼熟练?指读第2节(这里反映汤姆已是个钓鱼老手的主要是什么词?)圈划动词并板书:套、甩起、抛向、划破、沉入泛起
(9)理解“涟漪”:水中的小波纹,指出:心里有了感情也可以说成是“心中泛起涟漪”
2、汤姆钓了这么一条大鱼,能留下吗?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故事的结果 。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钓、钩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钓:左右结构,左“金字旁”右“勺”。
钩:左右结构,左“金字旁”右“勾”。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板书设计: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惊喜→不情愿
爸爸: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生字 。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相机板书)
2、认读生字词(同位互相检查)
3、指生朗读课文。
4、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鲈鱼,谁能说说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汤姆是怎样表现的?(惊喜),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赞赏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指生读第2自然段。
6、钓了这么一条大鲈鱼,汤姆惊喜、爸爸赞赏,可是爸爸又是怎样说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体会
1、学习第5—12 自然段
(1)指生分角色读5——8自然段,通过对话说明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汤姆是怎样表现的?(不情愿)
(3)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不能)为什么?(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 还差两个小时)
(4)当时周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指生读9自然段。
(5)既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时间钓鲈鱼,能不能通融一下呢?请听爸爸是怎样说的,指生读第10自然段。
(6)爸爸用什么样的口气说的?(斩钉截铁)从爸爸的口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上商量的余地)
(7)听了爸爸的话,汤姆是怎样做的?(放了大鲈鱼)
(8)指生读11、12自然段,说说汤姆放掉鲈鱼后的心情 (不情愿、很遗憾)
(9)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0)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再读课文5-12自然段,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2、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2)“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3)“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是个怎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垂、汤、 竿、拖、未、允、规、豪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3、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垂:独体字,按笔画写,最后一笔横要写的短些。
毫:上下结构,上下要紧凑。
4、生描红生字,师巡回指导,纠正姿势
5、抄写词句。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抄写好词佳句,用一用。
板书设计: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垂、汤、 竿、拖、未、允、规、豪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说出汤姆钓鱼的过程。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不管……都”进行造句训练。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从字里行间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读出感情,读出味道,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懂得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体会汤姆钓鱼、放鱼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的话,懂得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发现了吗?今天的课题和我们以前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
3、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必须”两个字?
4、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初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生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请学生读字词:必须 汤姆 铭刻 允许 从未见过 钓鱼 鱼竿 遵守规则 夜幕出垂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3、反馈检查生字 、词语读音反馈检查生字 、词语读音(指名读、齐读)
4.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利,如果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
三、指导写字:
1、下边我们来写写这些生字。有几个字容易写错,我们一起看一下。(师范写:钓、钩。写到点时师特别强调,这个点就表示鱼饵。又写钩字,写到撇折和点时强调撇折表示鱼钩,点还表示鱼饵。(学生书空写这两个字)
2、生字中哪些字也容易和我们学过的字混淆起来,你能用这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说说这些字吗?(学生交流)
3、指名把字写到黑板上,学生相互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自主描红,抄写生词。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生词,指名认读,齐读。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练习: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谁能在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来说明爸爸是怎样说的?(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2、练习: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结学生的发言: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了解钓鱼过程,品味朗读:
1、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学生回答)
2、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3、朗读指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醒 “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
(2)指名读第二小节:什么是涟漪?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3)生读第三小节。有一个词必须要读好,是哪个词?(一定)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
(4)指名读第四小节。
4、自由读一到四小节。
5、出示四字词语: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1)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2)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6、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 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7、小结;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四、布置作业:
了解有关钓鱼的知识。有条件的可以亲自体验。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这一节我们重点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
二、品读汤姆的心理变化:
1、指名读读课文6至12小节,其他同学要注意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用线段画出。
2、课文中一共几处写到汤姆的心情? 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在课后练习中,让我们读读这些句子,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3、学生交流:
(1)“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 这句话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不情愿。)
(2)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 )
(3)“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遗憾、非常失望、可惜)
4、指导学生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三、情感升华,再悟主题
1、汤姆把鱼放掉,他后悔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生齐读最后一段。
2、理解“铭刻”。 如今的汤姆已是纽约一位出色的设计师了,事业有成的他时时会遇到像大鲈鱼一样的诱惑,但是每当他进行道德抉择的时候,他的耳畔总会响起父亲曾经告诫过的话。爸爸的哪句话会铭刻在他的记忆里,回响在他的耳边呢?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有许许多多的与汤姆钓到鱼又放回湖中相类似的情况发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呢?
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4、小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让我们永远记住汤姆爸爸对我说过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自觉遵守规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只要人人都讲公德、守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井然有确良序,就会更加的温馨美好!
四、布置作业:
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写一写自己遇到的与汤姆钓到鱼又放回湖中相类似的情况发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的事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述的是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这也是本课较难突破的重点目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唯一能让学生困惑的就是为什么10点不允许钓鱼,而12点就可以。其实,按照国人的正常思维,这样的事情是很难理解的,而这种自律恰恰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作为三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这篇文章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时可抓住文中描写汤姆的三处心情变化的关键词句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并通过不同形式的重复朗读爸爸的那句话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又创设了师生分角色表演父子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朗读与评读中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例如:联系遵守交通规则来谈;联系乘公交车主动投币来谈;联系校园生活中保洁来谈等等。)加上教师适机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另外在这节课中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比如:带着问题读书,抓住重点句和关键词细细品味就能把书读好等。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中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中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我们都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读了这个课题,你发现了什么?(课题上有一个引号。)
2、对,为什么要给它加上一个引号呢?(因为它是爸爸说的话。)
3、能把课文里的这句话读一读吗?(“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4、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坚定)
二、体会坚定:自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爸爸的坚定?
1、(多媒体出示)“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1)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坚定、斩钉截铁)
(2)再来看看这句话,你可以从哪儿体会到爸爸的坚定?
(必须、感叹号)
(3)指名读,齐读。
2、(多媒体出示)“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1)了解一下这个背景:这是爸爸的解释,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爸爸说得从容而又如此坚定。
(2)练习读。重点强调“现在”、“还有”。
3、(多媒体出示)“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1)没有理由,必须遵守规定。联系“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理解这句话。练习读。
4、把三句话连起来对比读,再次体会坚定。
三、体会鱼大
1、爸爸如此坚定,目的就是一个,就是让(汤姆把这条鱼放掉。)
不就是一条鱼吗?需要如此大动干戈吗?
(这是一条大鲈鱼)
2、鲈鱼,说到鲈鱼,我就想起了一首诗,《江上渔者》。鲈鱼的味道是那么鲜美,难怪汤姆舍不得放掉。更何况这是一条(大鲈鱼)
3、这是一条大鲈鱼,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多媒体出示)
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
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
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鲈鱼。
4、指名读,齐读
5、放?不放?
6、是呀,这么大的鲈鱼,味道一定异常鲜美,这是我钓上来的!然而,爸爸却说:(“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7、汤姆舍得吗?(不舍得。)
四、朗读感悟
1、同学们,阅读文章就是让自己的情感不断贴近文本、贴近文中人物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2至11自然段,这里讲述了汤姆钓大鲈鱼、放掉大鲈鱼的过程,这里有一段这对父子的对话。
2、同桌合作读,指名读。
3、要走进一个人物,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知其心。除了课文里写的,这里还蕴含了一些潜台词,能把你读出来的潜台词加进去吗?
五、合作讨论,指名读。
1、从爸爸坚定的语气中,从爸爸斩钉截铁的语气中,汤姆(引读——知道已经)
(多媒体出示)
他只好……这么大的鲈鱼了。……这么大的鱼。
2、指名读。(从你的朗读,我听到了一丝遗憾。不舍……)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多媒体出示):“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
4、这似乎更加让人遗憾了,你读懂了什么?
五、迁移明理
1、同学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之中,我们有的时候也需要这一份坚定,比如,
(多媒体出示)
当你看到有人在学校的花圃里摘花的时候,你应该( )的对他说:_______________。
当我看到( )的时候,我就( )对他说:____________。
2、让我们也坚守这份“坚定”,去收获更大的“鱼”,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一些大鱼的时候,我们也能坚定地对自己说(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必”是个生字,注意点的位置,学生书空。
师:课前读了几遍?
师:课文读了这么多遍,生字认识了吧?
师:读了课文,知道“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吗?
生:是汤姆的爸爸对汤姆说的。
师:是什么情况下爸爸对汤姆说的,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自读。
生:是在禁止钓鱼的时间,爸爸对汤姆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把禁止钓鱼的时候,爸爸对汤姆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就把这条鱼放掉了。
师:语言更干净了。
生:把禁止钓鱼的时候,爸爸让汤姆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就把这条鱼放掉了。
师:你看,表达得多清楚啊。这篇课文其实讲了两方面的事,是哪两方面?课文是先讲了汤姆爸爸怎么样?后来讲了什么?
生:先是爸爸和汤姆去钓鱼,后来汤姆在没到钓鱼的时间,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汤姆的爸爸让汤姆遵守规定,把大鲈鱼放掉,后来汤姆就放掉了。
师:如果每一部分都用一个字概括,用什么?
钓 放
师:跟老师一起写“钓”,注意里面是一点,钓鱼要用鱼饵,这里面就是鱼饵。这么长一篇课文,最后被概括成两个字。一边读。一边想,把书读得有滋有味,板书:想。
师:读书,不光要动口,还要动脑,想什么呢?想这一段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怎么读能把情景读出来呢?我们来看看谁读书最有味。
生自读。
师:想到了吗?再读一遍。
师:谁来读,读给大家听,脑子里想。
生: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汤姆的爸爸和汤姆去湖边钓鱼。
师:你感觉到什么?
生:我感觉天很亮。
生:我感觉天快要下雨了。
师:同学们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就把课文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再看这个词,跟老师一起写:夜幕初垂
师:什么叫夜幕初垂?
生:天刚刚黑的时候,就像幕布落下来了。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夜幕初垂
师范读。
生读。
师:一轮明月从湖面上缓缓升起,汤姆和爸爸摇着小船来到湖中小岛上钓鱼。一起读第一节,感受夜晚的美好。
师:我们试试,用这个方法,能不能把下一小节也读得有滋有味。
生自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响亮倒是响亮了,画面有吗?
生读。
师:看到画面了吗?
生:我看到涟漪很美,一圈一圈的。
生:连绵起伏的。
师:那不叫连绵起伏。
生:一圈圈的。
生:而且是银色的,非常美丽。
师:读这一节,把涟漪的美读出来。
生齐读。
生读。
师:你注意到了汤姆的动作。
师出示: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杆,把钓线抛向远处。
老师在动词上加点。
师:通过汤姆的这几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
生:汤姆的技术很熟练。
生:我感觉汤姆钓鱼的技术非常高超。
指读。
师:我们一起读,想象一下汤姆的动作。
生齐读。
师: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谁来读三四小节。
生读。
生:我觉得汤姆很惊喜,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师:大家看这个词,从未见过。
未是个生字,我们一起写,上面的横短,底下的横长。
师:如果是上横长,下横短,那是什么字
生:期末的末。
师板书。师:期末考试害怕吗?
师:从未见过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没有见过。
师:听老师读,湖面渐渐恢复了平静,突然……
(鼓掌)
指名读。
师:比我读得还好,就在他……的时候,耳边传来了低沉的声音:
生自读。
指读。
师:汤姆,我来问你,这时候你心里怎么想?
生:我想,没有人看见我钓鱼,为什么让我放掉?
生:我觉得不服气,为什么让我放掉?
生: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为什么要让我放掉。
师:所以你是怎样的嚷起来?
生:不情愿。
师:一起不情愿地嚷起来。
生齐读。
师:爸爸是怎么说的?
生读。
师:你心情很急切,我听出来了。
生:我看看有没有别人,没有别人的话我就不放掉。
师:哪个学生做小汤姆。
生:没有人看到我们,也没有人看到我们钓到了鱼。
师:请你再往下读。
师:我刚才听你读的时候,这个地方读得很好。
师板:慢吞吞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是迫不得已才放掉的。
师:无可奈何。
生:周围没有人,为什么不能放掉?
师:请一起再读这句话:他只好慢吞吞地……
生齐读。
师:谁继续读这一节?
生读。
师:小汤姆,你怎么想?为什么觉得可惜?
生:我以前没见过这么大的鱼,现在把鱼放掉了,太可惜了?
生:为什么呀,我的爸爸是怎么想的呀?
生:我好不容易才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以后我可能再钓不到了。
师:是啊,可能白忙活了。
生读: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刚才高兴的心情现在全没了。汤姆再三请示爸爸,当时爸爸心情怎样?
生:斩钉截铁的。
师:这是书上的词语,我们写下来,
注意斩,左边的车,把铁截掉了,什么意思?
生:非常坚定。
生:非常坚决。
师:干脆,一点也不犹豫。还有什么也说明这个意思?
生: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爸爸的这句话,读出斩钉截铁。
生齐读。
师:出来玩,本来是放松心情的,可爸爸弄得这么不愉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还不到钓鲈鱼的时间。
生:因为不想违反规定。
生:因为他们要遵守规定。
生: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法律,他爸爸要让他成为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人。
生:要让他儿子成为一个守规定的人。
师: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是什么意思?
生:要自觉遵守。
师:虽然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鱼,但这件事一直记在他的心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课题
1、出示词语:
钓鱼 鱼钩 涟漪 弧形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哦)
遵守 丝毫 嘴唇 赞赏 (注意平翘舌要读准确)
低沉 规定 回响 铭刻 (前后鼻音要读准哦!)
夜幕初垂 斩钉截铁
慢吞吞 小心翼翼 (叠词要读出节奏,说说这些形式的叠词)
2、 出示:必须 请生读!换个词说说?
出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指生读。
二、精读感悟,体会心理变化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就是——汤姆,读读课文第1-4自然段,汤姆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出来的?小组内说一说。
出示:汤姆把鱼饵套上鱼钩,然后甩起鱼竿,把钓线抛向远处。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
(1)汇报交流。
(2)谁能读好第2自然段?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钓鱼动作的连贯娴熟,一气呵成。
相机指导:听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汤姆是第一次钓鱼,是个新手。
看得出汤姆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水面荡起的一圈圈波纹)
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鱼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
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
让我们加上动作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
(3)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老师忍不住也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还有谁投来赞赏的目光?(爸爸)
出示:爸爸在一旁微笑着,投来赞赏的目光。
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钓鱼技术娴熟、真能干、真聪明)
2、汤姆钓鱼技术这么娴熟,可想而知,他一定钓到了鱼。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出示: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看得出来,汤姆经常钓鱼,他见过的鱼可多了,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再读一读课文,还可以从哪看出这是一条大鲈鱼?
出示:突然汤姆觉察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孤形。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
(1)“弧形” 是呀,与没有上钩时,鱼竿基本是直的,大鱼上钩了,鱼竿就被拉成了孤形。
(2)“大家伙” 汤姆看到这种情况时,凭借自己充足的经验断定一定有大鱼上钩。
你看,作者用词非常准确,让大家从一个“大”字中读出这么的内容。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看出的?
出示: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
指生读。(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汤姆很高兴、开心、激动、兴奋、惊喜万分、喜出望外、欣喜若狂)指导读第3-5自然段。
3、可是,这么大的一条鲈鱼必须放掉!想象一下,汤姆好不容易才钓到这条大鲈鱼,他愿意放吗?(不愿意)指生读。
出示:“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这一个“嚷”字表现了汤姆内心什么样的心情?
4、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这条鱼能不能不放掉呢?小组长带领大家读一读8-12自然段,讨论讨论: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1)请生说。
(2)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我演汤姆,你们演爸爸。先读读爸爸的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同学们,表演的时候不光记住爸爸的话,还要注意什么呢?请生说(动作、表情、语气)(师生表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道具,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能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湖面上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况且明天我们就可以吃到美味佳肴了。爸爸,请您通融通融吧。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请你不要这么严格!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
师:可是,爸爸,今天我要是把这条鱼放掉了,可能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师:(无可奈何)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3)汤姆说了那么多理由,最终,爸爸还是坚持让儿子放掉鱼。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出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4、听了爸爸的话,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饵,把鱼放回水中。
你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充满着无可奈何)可是,爸爸斩钉截铁的话回响在自己的耳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5、当大鲈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时,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此时的汤姆觉得特别的可惜、遗憾,但是爸爸语重心长的话仍然回响在自己的耳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6、汤姆的爸爸看着儿子放掉鱼,心里会想些什么?
7、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爸爸做任何事情都自觉遵守规定,严于律己)
让我们一起分角色再来读一读5-12自然段。
8、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没有)
这件事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爸爸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出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为什么说那晚的情景会一直铭刻在汤姆的记忆中?通过放掉鲈鱼这件事,爸爸严于律己的行为告诉汤姆做任何事情都自觉遵守规定,给汤姆做了榜样,想象一下,汤姆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再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小组内说一说。
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
三、布置作业。
1、喜欢这个故事吗?请小组内演一演。
2、细心地留意周边的人和事,自己做个小小宣传者。
板书: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惊喜 赞赏
不情愿 斩钉截铁
(自觉)遵守规定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一_课文_教案_案例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惊喜→不情愿
爸爸: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之一,“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4、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必须”两字用红笔写)
2.这课题跟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1)有引号。
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
(2)“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
3.你有本事把这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感知:
1、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打开课文,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夜幕初垂 汤姆 钓鱼 鱼钩 鱼竿 鱼饵 泛起 允许 涟漪 遵守 铭记
抛向 恢复 鲈鱼 嘴唇 这辈子 从未见过 小心翼翼
谁有本事把这些词语都读准了?(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认识了生字词,现在请你们挑选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或许通过读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可以大声读,小组读,默读,同桌读……
4.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分节读)
5.同学们读得可真不错,那这里的几个小问题你解决了吗?
6.这些小问题我们都解决了,那么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说这句话的,汤姆听了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前后横线上各加上一句话。可以和同桌交流。(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生交流。
8.同学们,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
9、那你们能根据这三句话给课文分分段吗?
10、真聪明,这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那么课文又是怎么具体来讲述的呢?别着急,我们下节课再去慢慢研讨,现在老师想看看我们班哪位同学写的字最漂亮。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1、指导书写:垂(注意笔顺,横间距相等,中间一横最长。)
2、字形辨析:竿——杆 钓——钩 未——末
学生课堂描红。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