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2 11:25:0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 liàng,而是读 lià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
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
(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
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
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
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
(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 liàng,而是读 lià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
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
(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
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
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
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
(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老师:同学们,准备好发吗?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您好。
老师:同学们,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组课文,本组课文将围绕“不忘国职,振兴中华”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翻开书,指名读本组课文的导读,这一单元,导读里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读导读部分:“当五星红旗……”
老师: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要求,收集的举手,说说有哪些途径?
学生:上网、看书。
老师:收集和整理资料是这一单元要求,老师给你们两条建议,第一,注意结合资料课文内容。第二再结合资料阐述自己的想法。
老师:中国近代百年风云,有一个最大的恶梦,也是一个最大的屈辱,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读题。
老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看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请你读。
学生:读第一段。
老师:大家一起读这些词。
学生:读词:毁灭、不可估量、损失……
老师:谁读第二段?
学生:读第二段。
老师:读得很好,请齐读这些词(此段的词)。
学生: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皇家园林、环绕……
老师:第三段,这一段最长,谁来读?
学生读。
老师:玲珑剔透再读,别着急,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课文才读了几遍,大家就能流利地读,齐读这些词。
学生:读第三段的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诗情画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幻想的境界。
老师:这一段词较多,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他终于举手,请你读。
学生读。
老师:大家自己再读这一段,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
老师:一起读这四个词:建筑雄伟、先秦时代、青铜礼器、奇珍异宝……
师:最后一段谁勇敢地站起来读?
学生:读最后一段。
(纠正字音:统统。)
老师:听,他读课文不但能读正确,而且有感情,大家一起读。
学生读。
师:出示词语:统统、掠走、销毁罪证、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以前有些什么历史,英法联军怎样将圆明园毁灭?
老师:谁还想说?
学生:有辉煌的景象,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
老师:大家的感受写在了脸上,说说你读了课文是怎样想的?
学生:长大后要振兴中华,我觉得皇帝特别无能,不能保护自己国家的财产……
老师:有志气的孩子。
老师:不仅仅是英法联军,我们悔恨,我们愤恨,我们难过,因为被毁灭掉的,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园林吗?可以称作什么?默读思考。
学生:还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从哪知道的?
生:第四段。
老师:请你说,它还可以称为什么?
学生: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老师:你从哪一段知道的?
学生:第五段。
师:哪一段具体写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第三段。
老师:是啊,它不仅是皇家园林,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和博物馆,你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获得这些殊荣吗?读三段。注意结合资料,这段话有一句话写了圆明园给人们的具体感受。
学生:读文。
老师:你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三段最后一句“漫步园内,犹如……”
老师:为什么能让我们有仿佛在天南海北的感受呢?再读三段,找出根据回答。
学生回答。
老师:请你说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我是从第二句中体会到的,“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
老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老师: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这里的买卖街不是真正的买卖街,是那些宫女太监装扮成商人。
老师:其他同学。
学生:一定是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
老师:他多会学习,抓住重点词,体会。谁来读?有点味道,大家齐读。
学生:……
老师: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用过这个词语,提示学生是在《北京亮起来了》想象金碧辉煌使什么样子?体会。谁来读?有点味道,大家齐读。
学生:读。
师:什么是玲珑剔透。
生:整个房子是用玉做的。
学生:坐在亭子里,能够看到山水风光。
老师:那亭子是经过人工精雕细刻,是透着光亮的,谁来读出这种美?
学生:读书。
老师:出示课件:这就是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美不美,读出这种美。
学生:齐读:“圆明园中……”
老师:既有壮观的美,也有精巧的美,把这两种不同的美读出来。
学生:读这两句。
老师:那买卖街呢!
学生:我觉得就像柳巷一样,车水马龙,水泄不通。
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学生:人多,热闹的美。
老师:生活在山野,你会感觉到采菊东篱下。
学生:悠然见南山。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宁静的美。
生:安静。
老师:把这种美读出来,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学生读。
老师:他一句话写出了不同风格的建筑,通过读罢这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读。
学生:师生接读。
老师:把我们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读。
老师: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很美,有很多建筑,太伟大了。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先来看看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交流资料。
学生:读查找到的材料:介绍安澜园。
老师:狮子林谁来介绍?
学生介绍。
老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出示课件,老师解说。)
学生:继续介绍蓬莱仙岛等资料。
老师:你很会查资料,神仙住的地方美不美?
学生:美。
老师:谁来介绍武陵春色?
学生: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老师:同学们想象,世外桃源,多么令人向往,美不美,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学生:读。
老师:既有仿,又有创,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里仅仅是这些景物吗?老师换掉一个词(把如换成有)可以吗?请你读读揣摩有什么不同?
学生:圆明园中有很多风景名胜。
学生:我补充,“如”举了一个例子,而“有”只是一个。
老师:据记载圆明园有150个这样的景点,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
老师:园中不仅有民主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所以漫步园内有这样的感受。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
老师:在如此众多的景点中漫游,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享受,也给心灵带来震撼,再来通过读感受圆明园的美,感受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你读,其他同学小声跟读。
学生:读“圆明园中有……”
老师:对读的同学的评价。指导背诵。
学生:齐声背诵。
老师总结:圆明园中不仅布局精巧,而且它的文物都是奇珍异宝,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他的瑰丽和被毁灭的悲惨。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这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其中来。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
板书:
“圆明园”
(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出现了圆明园里美丽的景色,以及奇珍异宝。
生:我眼前出现了英法联军抢劫、毁坏圆明园的情景。
生:在我的眼前圆明园是残垣断壁。
师出示文字课件:
走近圆明园
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生:我很生气,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
生: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被毁灭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烬,我愤怒!我想,如果有可能应该修复它。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1、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
生: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
(没等该生说完,学生都笑了。)
生:毁灭怎么能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应该把“毁灭”去掉,这样说:“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
生:词语重复了,应该简洁:“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同学们表示同意,听课老师面露微笑。)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板书:
“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板书:
“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
“不仅……有……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
生:可能800年吧。
(学生又七嘴八舌猜1000年、1200年等。)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两千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两千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生:在2000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教师趁机选择几幅名画和几件珍宝让学生目睹感受,学生流露惊奇神色。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读第四自然段。)
生:我了解到圆明园中有许多小园。我对海宴堂最了解。在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有12只生肖铜像……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近春园组成,此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350公顷。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大会堂,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大会堂?
生:起码800个。
(学生纷纷猜测1000、1500多个等。)
生: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国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数不胜数……
(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馆、艺术馆”。
(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到,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学生读。)
师:继续谈──
生: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呢。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
生:圆明园中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
生:光读这20景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我看得一个月。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生:“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的剪影。”
师:好,我们再一齐读读雨果的话──
生:“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师:书中概括地说──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
(人读,美读课文2~4段。)
师: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也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生: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生:其实就是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
(即:“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那么,圆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
(生也有说是智慧、创造的等等。)
生:是文化!
(在互相议论中,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学生朗读时语气各有不同。)
2、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
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师:结果──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朗读,并再次注意体会“不可估量”一词。)
师:英法联军是怎么做的?浏览第5段,用书上的词语概括概括。
生:英法联军是“统统掠走”,“任意毁坏”,“放火焚烧”。
师:“统统”掠走,是怎么“掠”?
生:要能拿的,就全部拿走,一个也不留。
生:就是能抢就抢,拿不动的就用车运。总之片甲不留!
师: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学生没有说的)那好,我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生: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把感情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生:“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
(学生个个表情严肃。)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熏是怎么“毁”?
生:不走就砸,摔。拿不走也不中国留着,都给弄坏。
生:我知道他们用枪捣毁大镜子,把上好的花瓶瓷器等随便往地下一扔……
(教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好,再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
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提示学生朗读“破坏”“毁掉”时,要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的语气。)
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
(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
(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
(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
(学生答:4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320分钟是多少半分钟?
(学生回答640个半分钟。)
师: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
(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
(学生答感觉长。)
生:会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
生:“1860年,10月6日……”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了。
师:很好,你把这句最后的“还”换成“都”更准确了。(练说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钊的诗句)──
生:“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深沉地朗读李大钊的诗句。)
师: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
(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生:“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
(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
(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指着课题问。)
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
生:留给我的是愤恨!
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
(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训练。)
生:我很无奈。
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
(同一个句子,读出的是无奈的语气。)
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师:最后,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
(学生读略。)
三、“走出圆明园”
生:(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词条──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老师:同学们,准备好发吗?上课,同学们好!
学生:老师您好。
老师:同学们,从本节开始,我们学习第七组课文,本组课文将围绕“不忘国职,振兴中华”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翻开书,指名读本组课文的导读,这一单元,导读里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读导读部分:“当五星红旗……”
老师: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要求,收集的举手,说说有哪些途径?
学生:上网、看书。
老师:收集和整理资料是这一单元要求,老师给你们两条建议,第一,注意结合资料课文内容。第二再结合资料阐述自己的想法。
老师:中国近代百年风云,有一个最大的恶梦,也是一个最大的屈辱,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读题。
老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看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请你读。
学生:读第一段。
老师:大家一起读这些词。
学生:读词:毁灭、不可估量、损失……
老师:谁读第二段?
学生:读第二段。
老师:读得很好,请齐读这些词(此段的词)。
学生: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皇家园林、环绕……
老师:第三段,这一段最长,谁来读?
学生读。
老师:玲珑剔透再读,别着急,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课文才读了几遍,大家就能流利地读,齐读这些词。
学生:读第三段的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诗情画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幻想的境界。
老师:这一段词较多,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他终于举手,请你读。
学生读。
老师:大家自己再读这一段,自由读。
学生自由读。
老师:一起读这四个词:建筑雄伟、先秦时代、青铜礼器、奇珍异宝……
师:最后一段谁勇敢地站起来读?
学生:读最后一段。
(纠正字音:统统。)
老师:听,他读课文不但能读正确,而且有感情,大家一起读。
学生读。
师:出示词语:统统、掠走、销毁罪证、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以前有些什么历史,英法联军怎样将圆明园毁灭?
老师:谁还想说?
学生:有辉煌的景象,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
老师:大家的感受写在了脸上,说说你读了课文是怎样想的?
学生:长大后要振兴中华,我觉得皇帝特别无能,不能保护自己国家的财产……
老师:有志气的孩子。
老师:不仅仅是英法联军,我们悔恨,我们愤恨,我们难过,因为被毁灭掉的,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园林吗?可以称作什么?默读思考。
学生:还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从哪知道的?
生:第四段。
老师:请你说,它还可以称为什么?
学生: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老师:你从哪一段知道的?
学生:第五段。
师:哪一段具体写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第三段。
老师:是啊,它不仅是皇家园林,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和博物馆,你想知道它为什么会获得这些殊荣吗?读三段。注意结合资料,这段话有一句话写了圆明园给人们的具体感受。
学生:读文。
老师:你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读三段最后一句“漫步园内,犹如……”
老师:为什么能让我们有仿佛在天南海北的感受呢?再读三段,找出根据回答。
学生回答。
老师:请你说从哪儿体会到的?
学生:我是从第二句中体会到的,“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
老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老师: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这里的买卖街不是真正的买卖街,是那些宫女太监装扮成商人。
老师:其他同学。
学生:一定是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
老师:他多会学习,抓住重点词,体会。谁来读?有点味道,大家齐读。
学生:……
老师: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用过这个词语,提示学生是在《北京亮起来了》想象金碧辉煌使什么样子?体会。谁来读?有点味道,大家齐读。
学生:读。
师:什么是玲珑剔透。
生:整个房子是用玉做的。
学生:坐在亭子里,能够看到山水风光。
老师:那亭子是经过人工精雕细刻,是透着光亮的,谁来读出这种美?
学生:读书。
老师:出示课件:这就是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美不美,读出这种美。
学生:齐读:“圆明园中……”
老师:既有壮观的美,也有精巧的美,把这两种不同的美读出来。
学生:读这两句。
老师:那买卖街呢!
学生:我觉得就像柳巷一样,车水马龙,水泄不通。
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学生:人多,热闹的美。
老师:生活在山野,你会感觉到采菊东篱下。
学生:悠然见南山。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宁静的美。
生:安静。
老师:把这种美读出来,自己读自己的,开始。
学生读。
老师:他一句话写出了不同风格的建筑,通过读罢这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读。
学生:师生接读。
老师:把我们感受到的用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读。
老师: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很美,有很多建筑,太伟大了。
老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先来看看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交流资料。
学生:读查找到的材料:介绍安澜园。
老师:狮子林谁来介绍?
学生介绍。
老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出示课件,老师解说。)
学生:继续介绍蓬莱仙岛等资料。
老师:你很会查资料,神仙住的地方美不美?
学生:美。
老师:谁来介绍武陵春色?
学生: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老师:同学们想象,世外桃源,多么令人向往,美不美,自己试着读读课文。
学生:读。
老师:既有仿,又有创,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里仅仅是这些景物吗?老师换掉一个词(把如换成有)可以吗?请你读读揣摩有什么不同?
学生:圆明园中有很多风景名胜。
学生:我补充,“如”举了一个例子,而“有”只是一个。
老师:据记载圆明园有150个这样的景点,真是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
老师:园中不仅有民主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所以漫步园内有这样的感受。读。
学生:读“漫步园内……”
老师:在如此众多的景点中漫游,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享受,也给心灵带来震撼,再来通过读感受圆明园的美,感受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你读,其他同学小声跟读。
学生:读“圆明园中有……”
老师:对读的同学的评价。指导背诵。
学生:齐声背诵。
老师总结:圆明园中不仅布局精巧,而且它的文物都是奇珍异宝,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他的瑰丽和被毁灭的悲惨。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收集和整理资料,这就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其中来。
师:同学们请举起你写字的手,我们一起来写《圆明园的毁灭》。这里的“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读“圆明园”。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再读。
生:圆明园。
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补写:的毁灭)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再读。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打开课文,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读了课文的开头,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圆明园被毁灭了。
生:读了课文的开头,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师:这里的“量”不读 liàng,而是读 liàng。
生:不可估量。
师:你把文章中的这句话读一下。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黑板上板书:
不可估量不可估量。
师: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读了后心情是怎么样的,有什么滋味?
生:我感到很悲痛。
生:我觉得很可惜。
生:很伤心,很痛恨!
师:痛恨?你痛恨谁啊?
生:我痛恨英国和法国人,是他们烧毁了圆明园。
师:能用“人”去称呼他们吗?
生:不能。
师:他们简直不是人,是禽兽,是强盗,是畜生!这样的悲痛,这样的伤心可以估量吗?
生:不可估量!
教师在黑板上又板书:
不可估量。
师:那么读了课文最后一节,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被大火被烧了,最后化为了灰烬。
师:那是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艺术瑰宝化为了灰烬。
师:具体是什么艺术化为了灰烬?
生: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园林艺术的的瑰宝。
师:还有什么化为了灰烬?
生:还有圆明园里面的各种珍宝和文物化为了灰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师:是呀,这么好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一起读最后一节。
师:文章在“化为灰烬”四字处戛然而止,你们悲痛吗?
生:悲痛。
师:再读文章最后一句。
生: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了灰烬。
师:除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英法两军把圆明园里的很多文物给运走了。
师:这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你觉得很重要想再说一遍是吗?
(学生点头。)
生:我知道了那时候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很藐视,没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师:关于圆明园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圆明园它是万园之园,里面有各种风景名胜,还有各种珍贵的文物。
师:其实所有这些,课文中已经有一句话写出来了,是哪一句?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教师板书:
举世闻名。
师:谁知道举世闻名的意思?
生: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师: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圆明园凭珍贵的文物举世闻名。
师板书:
珍贵文物。
生:圆明园凭的各种风景举世闻名。
师板书:
宏伟建筑。
师:还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生:还凭它的宏伟建筑,它一共有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里面还有各种国内外的著名建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找到一个圈一个,不要漏下一个啊,漏下一个就是漏掉了一处著名的景点,漏掉了一个著名的园林啊!
(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里有几个“有”?
生:一共有7个“有”。
师:大家好好地把这7个有读一读,等一下看谁能一口气告诉大家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圆明园中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圆明园中的7个有。
(生齐读课文中的7个有。)
师:你们说圆明园中有几个有呢?仅仅只有7个吗?
生:有无数个。
师: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课文,你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有”?
生:我从课文的省略号中看出圆明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建筑、景观。
生:课文讲圆明园里有很多的殿堂,那里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宝贝。
生:圆明园是世界各地景观的浓缩,课文只是例举了这些,应该还有很多。
生:我从“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看出圆明园例还有许多的美丽景观。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一起去看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学生齐读这一节。)
师:漫步园内,置身其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的风景。
师:能不能具体点。
生:我仿佛看到了平湖秋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
师:想看看这一个园林吗?
(看图片。)
师:再一起读这句话“漫步园内,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幻境里。”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少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我觉的很可惜,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去阻止他们呢?我们的军队呢?
师:问的真好啊!是啊,当时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政府在哪里呢?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圆明园它有多少大?
生:圆明园它的遗志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发材料。)
师:快速读课文,然后说说短文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学生快速的默读材料。)
师:来告诉大家,文中什么地方震撼了你?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的那么好。
师:这里面的那个数据吸引了你?
生:在拍卖时的价格为9千多万元。
师:是啊,这4个铜像还只是圆明园中珍宝的九牛一毛啊。继续说。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建筑才成的呀!
师: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断,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学生写自己的感受,理解。)
师:来,告诉大家,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国的园林艺术的精华。
生:这把火烧毁了我去游圆明园的梦想。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生:这把火烧毁了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人心中的天堂啊。
生:这把火烧毁了中国最珍贵的文物、珍品。
师:这把火可以烧毁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却烧不毁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烧不毁中华民族的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化为灰烬
一、“走近圆明园”
师:我写三个字,大家注意看,跟着读。
板书:
“圆明园”
(自读后齐读)看到这三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出现了圆明园里美丽的景色,以及奇珍异宝。
生:我眼前出现了英法联军抢劫、毁坏圆明园的情景。
生:在我的眼前圆明园是残垣断壁。
师出示文字课件:
走近圆明园
课前我们已经走近圆明园──读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以及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你有哪些感受?
生: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圆明园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生:我很生气,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
生: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被毁灭了,最后只化作一片灰烬,我愤怒!我想,如果有可能应该修复它。
师:是啊,圆明园被烧、被毁,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学生若有所思)带着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
(出示文字课件:“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1、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师:课件(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这是──
生:圆明园的废墟。
师: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然而却只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举手要说。)
师:把这种感受带到歌中读一读。
生:(低沉、缓慢)“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古老的故事。打开书,齐读课文第段。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提示学生读时注意文化”一词。)
师: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说明它一定有不可估量的值。请用“……是……也是……”这个句式,说一说。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
(没等该生说完,学生都笑了。)
生:毁灭怎么能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呢?应该把“毁灭”去掉,这样说:“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
生:词语重复了,应该简洁:“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上不可估量,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同学们表示同意,听课老师面露微笑。)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板书:
“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板书:
“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板书:
“不仅……有……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异宝。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
生:可能800年吧。
(学生又七嘴八舌猜1000年、1200年等。)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两千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两千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生:在2000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教师趁机选择几幅名画和几件珍宝让学生目睹感受,学生流露惊奇神色。然后让学生带着感受读第四自然段。)
生:我了解到圆明园中有许多小园。我对海宴堂最了解。在海宴堂门前的水池内,有12只生肖铜像……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近春园组成,此还有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有谁查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350公顷。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看看我们这个大会堂,大概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大会堂?
生:起码800个。
(学生纷纷猜测1000、1500多个等。)
生: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上,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国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数不胜数……
(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馆、艺术馆”。
(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到,它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引领学生注意体会那些连接词,读出一种自豪感。学生读。)
师:继续谈──
生:圆明园著名的景点就有40处呢。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
生:圆明园中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莱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
生:光读这20景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我看得一个月。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光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
生:“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生:“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的剪影。”
师:好,我们再一齐读读雨果的话──
生:“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师:书中概括地说──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
(人读,美读课文2~4段。)
师:把书上概括圆明园的两句话也用“是……也是……”连起来变成一句话。
生: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面对这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
生:其实就是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句话。
(即:“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那么,圆明园所拥有的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
(生也有说是智慧、创造的等等。)
生:是文化!
(在互相议论中,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价值不可估量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学生朗读时语气各有不同。)
2、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然而(引读课文)1860年,10月6日──
生: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师:结果──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出示课文第一段,学生朗读,并再次注意体会“不可估量”一词。)
师:英法联军是怎么做的?浏览第5段,用书上的词语概括概括。
生:英法联军是“统统掠走”,“任意毁坏”,“放火焚烧”。
师:“统统”掠走,是怎么“掠”?
生:要能拿的,就全部拿走,一个也不留。
生:就是能抢就抢,拿不动的就用车运。总之片甲不留!
师:有没有查到资料的,举个例子说说?(学生没有说的)那好,我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请读一读──
生: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把感情带到课文中再朗读这句话。
生:“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
(学生个个表情严肃。)
师: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熏是怎么“毁”?
生:不走就砸,摔。拿不走也不中国留着,都给弄坏。
生:我知道他们用枪捣毁大镜子,把上好的花瓶瓷器等随便往地下一扔……
(教师再次出示资料,学生──)
生: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师:有感受吗?(学生纷纷点头)好,再带着感受朗读这句话。
生:“……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提示学生朗读“破坏”“毁掉”时,要表现出一种无奈、气愤、痛心的语气。)
生: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师:一天多少小时?
(学生答24小时。)
师:三天三夜多少小时?
(学生答72小时。)
师:一小时多少分钟?
(学生答60分钟。)
师:三天三夜多少分钟?
(学生答:4320分钟,有的学生动笔计算。)
师:4320分钟是多少半分钟?
(学生回答640个半分钟。)
师:那么会烧掉些什么?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放无声录像,是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火烧”半分钟,想象会烧掉什么?
(全体静默,出示画面: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半分钟。)
师:这半分钟,感觉长吗?
(学生答感觉长。)
生:会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和画家、书法家的作品。
生:会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
生:会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把这8640个半分钟加起来,想象一下。而且是在一万多个会堂这么大的地方同时燃烧8640个半分钟啊。
生: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师:那就把感受带到课文中再读!
生:“1860年,10月6日……”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把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比,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也没有了……,没有了……还没有了……)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壁辉煌的殿堂──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了。
师:很好,你把这句最后的“还”换成“都”更准确了。(练说其他句略)正是(放映李大钊的诗句)──
生:“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深沉地朗读李大钊的诗句。)
师: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
(默读雨果的文章,找出文中的句子概括。)
生:“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生:“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
(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
(教师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沉默。)
师: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指着课题问。)
生:这样宏伟的建筑毁于一旦,我只有难过呀!
生:留给我的是愤恨!
师:那就请你愤恨地表达吧。
(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训练。)
生:我很无奈。
师:那就请你“无奈”地说一说。
(同一个句子,读出的是无奈的语气。)
生:有泪水,有叹息,有无奈,有痛苦……
(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并带着属于自己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师:最后,请全体同学把这句话告诉自己,告诉天下所有的人!
(学生读略。)
三、“走出圆明园”
生:(教师再次呈现诗歌并朗读)“圆明园里,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师:这痛苦的耻辱一直刻在我们心里整整144年了,让我们走出圆明园(出示文字课件)。我想,无论怎样,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4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
(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直到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帝,我不会建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如果打不赢,我会与他们谈判。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词条──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词条,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是要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这才是这两节课的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教学准备:
1.由于圆明园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要想真正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学生课前最好能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这也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
2.文史不分家。本课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一段屈辱,教学前教师要对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以奥运为话题,通过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
2.板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3.毁灭意味着什么?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2.用简洁的语言按一定顺序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体会情感,引导质疑
1.齐读第一段,从文字中聆听作者心底的声音。
2.重点品析:不可估量,体会作者痛惜、愤怒的思想感情。
(板书: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来突出圆明园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研读感悟,升华“爱”情
1.读二、三、四自然段,看看借助文字你能看到什么,然后选择最吸引你的一处,抓住有关的句子或者是词语仔细品味,展开想象,一会儿我们把看到的和同学一起来交流。
2.学生自学并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众星拱月。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圆明园布局独特,规模宏大。
第三自然段
1.重点体会“金碧辉煌”。抓住“有……也有……有……也有” 体会作者用词之妙和园中各种景观应有尽有。
2.出示景观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园中各种建筑风格、景观精美迷人。
3.教师引读,帮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同时感受圆明园景观之丰富。
4.引导学生读好“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四自然段:
1.过渡句:……不但……还……
2.引导学生抓住“上自……下至……”感受圆明园内文物之多及年代悠久。
3.师: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集于一身的,这一座收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堪称当时世界之最的博物馆、艺术馆,它已不存在了,它是被英法联军毁灭的,请看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一幕。
四、再现情境,激起“仇恨”。
1.放录像。
2.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读中品味“凡是、统统、任意”等词。
3.思考:化为灰烬的是什么?
五、表达情感,引发思考
1.带着我们的情感再读第一自然段。
2.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老师想,你们的心里有的不仅仅是爱和恨,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此时,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3.总结升华。
六、作业
1.观看《百家讲坛》阎崇年老师《清十二帝疑案之咸丰下》。
2.完成课后选做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巩固所学。
1.听写“估量、殿堂、销毁、玲珑剔透”等词语。
2.积累词语。
二、交流圆明园的资料,进一步感受圆明园。
三、积累佳句。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揣摩写法。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教学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
山西实验小学赵禄 上课班级:南昌铁路一小五四班
师:孩子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在台上呆了几分钟,我一直在观察你们,同学们的表情都非常严肃。我看出大家都有一点紧张,是吗?
生:是(小声)
师:是吗?
生:是(大声一点)
师:现在我们来开心地笑一笑,这样我们可能要轻松一点。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南昌在这样大一个礼堂上一堂语文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声音可以大声一点,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老师停了你们这些话,也非常高兴。下面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山西省省会太原,是山西省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名字叫赵禄。说到这个禄字,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这个lu,是哪一个lu?
生:王字旁加一个各位的各。
师:这个字是lu吗?
生:是。
师:是吗?
生:是。
师:还要加一个?
生:还要加一个足字旁,王字旁加一个路。
师:为什么呢?
生:我看到很多的家长,很多的老师都取这样一个名字。
师:呵呵,看来,这个字是许多女孩子常用的一个字,是吗?再猜一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白鹭的鹭。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爸爸妈妈希望女儿很漂亮。
师:看来这个爸爸妈妈希望女儿很漂亮。怎么个漂亮?有没有老师漂亮呢?
生:差不多。
师:非常感谢,谁再来猜一猜?
生:我猜是露水的露。因为露水表示很纯洁。大部分女孩子都喜欢纯洁的。
师:非常好。但是呢,老师还不是这样的一个露,再猜一猜,还有哪个露?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地会表达。还有谁,继续来猜一猜?
生:我觉得是梅花鹿的鹿。
师:为什么呢?
……
师:【出示“禄”】看看这个认识吗?什么lu?
生:俸禄的“禄”。俸禄的“禄”是什么意思啊?你猜我的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什么用意呢?
生:(笑)是老师多赚钱吧?
师:我的父母希望我过上好日子,幸福美满。那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师叫赵禄,而且还知道是哪一个lu字。你们愿不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老师介绍一下你自己呢?谁第一个来?胆大一点,来。
生:我叫黄祥瑞。
师:看来父母希望你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女孩子,真棒!来,你来!
……
师:好了,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彼此认识了一下。下面我们来聊聊天,就来聊一聊我们国家今年发生的一些大喜事。
生:奥运举办成功了。
师:对!再来说说让我们中国人非常自豪的事情!
生:乒乓球比赛中大多数为我们中国人夺金。
师:再简洁一些。
生:差不多是全部是我们中国人。
师:差不多全部。可以怎样说?应该是?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师:猜猜我从哪来?
生:您从北京来。
师:你真有礼貌,加上一个“您”。心字在底,把我放在你的心上。给他点掌声,也算是给我一点鼓励。
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听别人说的。
师: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把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学习。
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窦。叫窦桂梅老师。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也是听别人说的,而且上面也写着。
师:不但听别人说,而且还注意观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也是更好的学习,再给她掌声。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是一名语文教师。我的家就在清华园里,我住的地方离一个特别的地方只有50米,你们猜猜是哪儿?有时候我会到那里去散散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生:圆明园。
师: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三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生1:想起了当时火烧圆明园的故事。
生2: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
生3:我看到了圆明园仿造的各处名胜古迹。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了不起,事先一定对这两篇文章认真进行了预习。
师:读了这两篇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
生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们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
生2:我觉得英法联军他们太坏了,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就烧掉。
生3: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
生4: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两代皇帝的心血,可就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
生5:我想用一个词来代替,就是毁于一旦。
师: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说明同学们会读书,说明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近了圆明园。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这个滋味沉淀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要是这样的去思考,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情感沉淀在我们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
所以我愿意用两堂课领着同学们再次走进圆明园。
(课件: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
师:同学们看。这个“进”和刚才的“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近”是离圆明园不远了,另一个“进”是已经到达了圆明园。
师:你准备怎样走进去?
生:用心走进去。
师:听他的,用我们的心,带着咱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走进去,走一趟,体会一次,看看两堂课后我们又有怎样新的体会和思考?
师:我们打开文章,先看《圆明园的毁灭》,相信刚升入高年级的同学有这个自学能力,老师要和你们做一个测试,实话实说,你觉得自己能否流利、通顺地读一遍课文吗?如果行,你就用个动作、眼神告诉老师。
(生示意会读)
师:不读了,相信你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生齐读)
师:既然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读词并板书:不可估量)我们走进圆明园,先走进这片废墟,(多媒体出示废墟图片)。
圆明园有多大呢?
生:347公顷。
师:一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000平方米。
师:你算一下有多少万平方米?
生:3470000平方米。
师:估算一下我们听课的教室有多大?
生:200多平方米。
师:你说这么大一个圆明园相当于多大一个教室?
生:大约10000多个。
师:圆明园大不大?可我们刚才看到的废墟只是几处啊,可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呀!
孩子们,这么大的一片废墟,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看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送到教材里,再读这段话。
师:再体会它就不一样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用上了一个连接词叫“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估量的价值。
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多好呀!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这属于你们的创造。
(生齐读)
师:既然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要走进去看看,它究竟有些什么?
细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读、说说圆明园里有些什么?
(生自读)
(生交流圆明园中曾有的景物)
师归纳板书:有……也有……
有……也有……还有……
不仅有……还有……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三、基本模式
自读-导疑-精讲-巧练-激情。
1.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
阅读课以读为主。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如讲解“众星拱月”一词,用以图示词的手法,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到抽象,展示由生疑到释疑的训练过程。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师:你读哪段知道的?
生: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读,开始吧!(学生速读课文)
生甲:“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是吧?老师在这儿打个问号。一会儿我们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生乙: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生丙: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你懂吗?
生:“瑰宝”就是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是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意思。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弄懂,好吗?(生点头说“好”)
生丁: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在幻想的境界中”的感受?
生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你们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后,确定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学完这些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旧的课堂结构。舍得花时间,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师: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生朗读)
生:“月”是指圆明园。
师:确切地说呢?
生:圆明三园。
师:“星”呢?
生:“星”是指那些小园。
师: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生齐:圆明三园)。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生齐: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生齐:星)
师:“众星拱月”懂了吗?(手指一学生)这个问题是你提的吧?说说看。
生: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师:讲得真好!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不简单。那么“拱”是什么意思呢?
生:环绕。
[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前后联系,浑然一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众星拱月”中的“星”和“月”在本课各指什么,然后出示精心设计的图像,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众星拱月”到底什么样,当学生已从感性上对这个词语有所了解后,教师再让刚才提出不懂“众星拱月”这个词语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当学生说出“众星拱月”就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时,教师又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理解“拱”在这词语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明确“众星拱月”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围绕什么。显然,这样的指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师: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
生甲:我分3层。第1、2句是第一层,写圆明园的景况很多;第3、4句是第二层,介绍几个景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写游览时的感受。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乙:第一层是第1句,概括地写园内景观;第二层是第2-5句,具体地讲园中的景点;第3层是最后一句,写作者游园的感受。
师:第一位同学分得正确,作者介绍景观是先概括后具体地写的。你们明白了吗?(生齐:明白了。)
师:让我们齐读第一层第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生齐读)
生:我能体会到园内景观多。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生: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师: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师: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具体说说。
生:“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你们看,他眼睛多亮!一看就知道他特善于思索。圆明园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板书:风格各异)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
生甲:老师的朗读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师: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生甲:“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老师读的语气有轻有重,突出了景观各自的特点。
生乙:老师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快,而且声调高。
生甲: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低缓。
师: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丙: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师: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山乡村野。”这个长句子是全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它概括地写出了圆明园景观风格各异的特点,说明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句子的涵义。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及读后谈话(请学生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具体地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关键,具有启发性、训练性,从读前和读后的不同效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语),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陶冶。]
师:在第2层中,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学生浏览课文)
生:有“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
师:“平湖秋月”是哪儿的名胜?
生:杭州。
师:谁去过杭州?给大家讲讲平湖秋月的景色。
生:“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
师:到底是去过的,讲得真不错!(映投影图画)不光你觉得那儿美,乾隆皇帝也沉迷其中,所以让工匠们把它仿造在圆明园内。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安澜园”有知道的吗?
生:“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映投影图画)
师:园中除了这些仿照各地名胜而建的景点外,还有根据诗画中的意境而建成的景点(映图)。看,这处景点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什么地方?
生: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师: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仙境的感觉?(生齐:有)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瀑瀑流动的桃花溪,将要前往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武陵春色。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映图)看,漫山遍野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巧精致的房屋隐蔽在山坳之中,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师: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
生:没有。
师:那人们是根据什么建造的呢?
生:人们是根据想象建成的。
师:体会得好!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因为园内有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景观,那些景物完全是人们根据想象而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这样的感受。
师: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长春园中,还有一组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西洋楼(出图)。圆明园我们先游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园内是不是就这几个景点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天南海北”是说园内景观多,我从这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等”字也说明园内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
师:大家真会读书,真是字字入心了。那么,园中到底有多少个景点呢?有知道的吗?
生:有100多个景点,我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
师:真会学习!课外的知识帮了忙!
1964年,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曹老师的教学出色地体现了叶先生的这一思想。“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启发两名学生描述平湖秋月和安澜园的景色。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这两种学生十分陌生的景观,教师则利用投影图画,以精美的语言描述其秀美,之后又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是怎样建造出来的。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师:漫游在这样的一座园林中,该有怎样的感受?请齐读第三层。(生齐读)
师:我觉得你们朗读时的感情还不够充沛。“天南地北”,一会在国内,一会在国外;时而在现实里,时而在幻想中。那“饱览”怎么讲?
生:“饱览”是充分地看,尽情地看。
师:能看够吗?
生:看不够。
师:“流连”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舍不得离开那里。
师:你们看,既看不够,又不想走,能读得那么快吗?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一遍。(学生齐读)
师:看得出,大家很喜欢这段课文,老师给大家点时间自由读,尽情读,看能不能背诵下来,好吗?(学生练背)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背诵,这段分三层,先概括写园内景观。(映出提示性)词语: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等。还有……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
(师生齐背此段,流畅,有感情。)
[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既不该“忽略讨究”,也不该“忽略吟诵”。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曹老师采用有学有教的方式讲解第3自然段之后,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练习背诵。学生背诵得很流畅,很有感情,课文中的这段精美的文字他们会经久不忘的。作者先概括后分述,先写景后抒情的写作方法,他们也必然心领神会的。这正是阅读教学的“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师:圆明园内收藏着哪些珍贵文物呢?为什么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请大家默读第四节,画出关键词语来体会。
生: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语有“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师:“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都是当年园中的收藏品,你找到的这些词语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文物多。
师:文物的什么多?
生:文物的种类多。
师:你们还画了哪些词?
生:“上自——下至”。
师:“上自”和“下至”是什么意思?
生:“上自”是从,“下至”是到。
师:从先秦时代到清代,时间有多长?
生:从先秦时代到清代,大概有二千多年。
师:经过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还能留下来,说明这些文物怎样?
生:说明这些文物很珍贵。
师:园中收藏品这么多,而且十分珍贵,所以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内容比较多,结构也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问得比较细,讲得也比较多。第4自然段的内容比较少,结构也比较简单,教师采用了自学的方式先“整体提问”,然后“读后汇报”,课堂要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读、自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刚刚学过的第二段课文,文中讲了圆明园那种独特的布局,各异的景观,以及珍贵的收藏,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它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请用自己的话讲讲好吗?
生:是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中的最珍贵的,最好的,极好的。
师:这回你们真的懂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赞美圆明园为“举世无双”的杰作。用这样美好的词赞美这座园林,可以看出人们对圆明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生:无比热爱(师板书:爱)。
师: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让人们无比热爱的举世闻名的园林,却在几天内被大火化为灰烬。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看看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圆明园?看谁能用书上的词简要地概括?
生:“掠”“毁”“烧”(师板书这几个字)。
师:(映出句子)请你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看看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凡是”“统统”是说全部;“所有”,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
生:“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
师:讲得多好哇!请读出侵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学生齐读)
师:面对强盗,皇帝只顾自己逃命,把这偌大的园林留在烈火中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生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师:看过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甲:侵略者实在野蛮,它们的罪行令人发指。
生乙:我真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
师:请说出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丙: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
生丁:他们真是罪不可赦。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听出来大家对侵略者、对清政府的痛恨。(板书:恨)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
[与第3、4自然段相比,第5自然段最易理解。因此,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先用几个词概括帝国主义者毁灭圆明园的手段,再说说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为“自读”,也是举一反三教学原则的正确运用。]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学生齐读)。
师: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
师:这个损失确实是无法弥补的。如今,139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生齐)振兴中华!”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八个字既是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她的精彩教学的必然之果。]
总评:
1962年,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一诗中,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融处自引伸。”同年11月7日,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叶先生又具体地说:“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生学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页)曹永鸣就是这样一位“善教者”,她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很好地实践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内容比较抽象,生僻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子也比较多。一般教师会采用以讲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但是,曹老师却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重教给自学方法,训练学生自为研索,自行解决,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第一课时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曹老师精讲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划分层次、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方法;然后“扶读”第4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读”第5和第6自然段。在她的精心组织和恰当启发之下,学生不仅理解了难词难句,说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产生对疯狂掠夺我国文化遗产的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这节课的成功说明,只有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坚持“教”为“学”服务,小学阅读教学才会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因此,必须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外熟之功弥深”。曹老师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讲读课的开始,她不仅问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还着力让学生说出没有读懂的语句。在她的诱导下,学生先后说出五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曹老师念念不忘这五个疑难问题。她运用电脑投影图使学生明白了“众星拱月”的样子,通过对重点景观的介绍和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确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种以质疑开始、经释疑结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而且实事求是地选择了教学内容,避免了“逐句讲解”“一问到底”的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由于教学重点突出,腾出了比较多的时间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还背诵了第3自然段。在“美读”中,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当曹老师总结全文内容,动情地说,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时,学生立刻一齐跟着说“振兴中华!”这种师生的共鸣,正是以解惑释疑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最佳方式的必然结果。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