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6 12:33:05
大班科学课教案《蜡烛燃烧的秘密》教学反思
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丰富有关伞的知识。
2、认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探究、发明的热情。
3、能运用粘、贴、剪的形式大胆、创造性地进行装饰。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1、课件、舞蹈录像、音乐磁带。
2、古代人打得伞1把及小伞若干(伞上面没有图案)。
3、装饰小伞用的及时贴、双面胶、皱纹纸、彩纸、废旧物品等。
【活动过程】
(一)看录像引出课题
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歌曲吧!(看录像)
提问:歌曲听完了,你能猜出什么花雨里开吗?(伞)生活在现代的人们下雨的时候有的穿雨披,有的打伞,可是在古代的时候却没有伞,你能想象出古时候的人是怎样避雨的吗?
后来一个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把伞,谁这么聪明呢?请听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二)伞的发明
老师讲《鲁班造伞》的故事,了解伞的发明。
(三)认识伞的发展过程
1、认识伞的结构(出示古代人打得样式的伞):伞把、伞柄、伞骨架、伞面、伞尖。
古时候的伞在制作材料、样式方面比较简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伞的种类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我们看看都有什么种类的伞呢?
2、认识伞的种类:分为实用伞和工艺伞(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除了图片上这些伞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收音机伞、太阳能伞、盲人伞、防爆伞等等,在美国人们还制成了高67米,面积达4000千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巨伞,这把伞已经成了美国游览观光的景点,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了有机会去参观,还可以发明更好的伞。这么多的伞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3、了解伞的制作过程(播放课件)
(四)伞的作用
这么多种类的伞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地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是戏曲、歌舞、杂技艺术中常用的道具,下面请小朋友来欣赏一段用伞做道具的舞蹈(看录像)。
(五)设计装饰小花伞
想不想也拥有一把漂亮的小花伞,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有的还是废旧物品,就按照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图案来装饰吧!(装饰完后进行展示、欣赏)
结束:我们拿着装饰的小花伞到外面去唱歌、跳舞吧!
【活动延伸】
可把各种材料继续放在区角供幼儿操作,根据兴趣继续装饰、设计小花伞。
反思: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限制幼儿的自由讨论、随机提问,对于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如:用哪些材料做伞骨能撑开伞面?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比较、分析、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随时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现和发现,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索,促进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让幼儿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幼儿知道"学什么"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喜欢学到主动学,自然会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也就变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读懂幼儿心灵、创造教学奇迹、共享教育幸福的艺术。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钻研,为平淡增添光彩,将了无生趣引导得生机盎然,让师生都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彼此受益!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瓶子的大小影响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2.感知蜡烛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和与人们的关系。
3.能在活动中大胆想象探索实验原因。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见过蜡烛燃烧的经验
物质准备:蜡烛大小不同的瓶子
【活动过程】
一、以给同伴过生日上午活动,引出活动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前过生日,通过点蜡烛,吹灭蜡烛引出下面活动。
二、探究问题,大胆想象探索实验答案。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探索
小结:原来,有风就可以把蜡烛吹灭。
2.出示瓶子,提出问题,怎样用瓶子把蜡烛熄灭?
提问: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一样东西,看,瓶子,
想个办法看看能不能用这个瓶子把蜡烛熄灭呢?
小结:把蜡烛放在瓶子里,没有氧气就不着了。
三、动手操作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出示瓶子,教师讲解实验注意问题。
提问: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过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1:你的蜡烛灭了没有?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的?
提问2:我们发现原来这个盖子盖上去蜡烛就会熄灭,想想为什么?
小结:原来把瓶子盖住之后,外面的空气跑不到瓶子里面去,然后蜡烛燃烧把瓶子里的空气一点点燃烧掉了,最后蜡烛就熄灭了,说明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四、进行谁的蜡烛燃烧时间长的游戏比赛,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
1.讲解游戏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
要比赛了,比赛之前要将规则,那我的规则就是把你的蜡烛点燃后放到自己的桌子前面,然后我说开始的时候,我们统一把瓶子盖下去,盖下去的时候我们就要数数,刚刚你的蜡烛燃烧到5熄灭了之后,说明你的蜡烛燃烧到了几呀?5,我们用计数的方式,比一比,看一看谁蜡烛燃烧时间长,好不好?
2.交流比赛结果,探索实验过程,了解瓶子的大小能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的长短。
我们看一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燃烧到55,有的可以燃烧到19就灭了为什么?
小结: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空气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所以这个游戏关键在于瓶子,瓶子越高,装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五、玩“拯救火焰”游戏,了解空气是蜡烛燃烧的必要条件。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提出问题。
我们玩一个游戏,叫拯救火焰,我们把自己的蜡烛再次点燃,点燃之后盖上瓶子,你看一看你的蜡烛快要熄灭的时候,有没有办法让它再次燃烧起来?
2.幼儿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实验结果。
提问:为什么把瓶子拿开,蜡烛就会燃烧?
小结:瓶子里的空气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我们猛的一拿瓶子,外面的空气迅速跑到里面去了,然后蜡烛就又可以燃烧了起来了。
六、观察不同种类的蜡烛,感受蜡烛的多种用途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玩了好多燃烧蜡烛的游戏,知道了很多蜡烛燃烧的秘密,今天老师还带了别的蜡烛,你们去看一看。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同的蜡烛,它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小结:老人过生日用的蜡烛,可以开花有声音;这叫电子蜡烛。你看蜡烛种类有很多,作用也不同,刚才我们说的风景蜡烛,电
子蜡烛,都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过生日需要它,有时候可以给我们营造很温馨的氛围,也可以照明,,可以装饰我们的家,把我们的的家装饰的更漂亮。
七、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角投放各种大小高矮胖瘦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不同的瓶子与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关系。
【活动反思】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歌激情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诗歌激情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的作用及用途。
2.观察蜡烛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纸、理石板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banzhuren)让小朋友们猜出谜底是蜡烛。
2.出示蜡烛并且观察蜡烛,发现蜡烛遇冷水凝固的现象,观察蜡烛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讨论举出蜡的3种不同用途。
4.会制作两种不同的蜡烛花,点燃蜡烛,让蜡烛油滴在水、纸、布、理石板上,发现它的变化。
5.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独立创作一幅蜡染画。
活动延伸:
1.在家里与妈妈一起创作小蜡烛,找一个灌装的饮料桶,把蜡和蜡笔削入桶中;
2.加热并搅拌里面的蜡和蜡笔,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蜡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线做烛芯;
4.冷却后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科学乐园:
生活中蜡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蜡笔、制作蜡像、防水密封,还能去除房间里的异味等作用。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了解蜡烛燃烧的园里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3.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打火机等。
活动过程:
1.猜谜语:蜡烛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提问: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banzhuren.cn)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吧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4.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5.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教师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
(3)教师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的快,先灭掉了。
6.安全教育: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生命和财产安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中班的孩子对科学探索活动充满了兴趣,而蜡烛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但幼儿对蜡烛的使用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识,即使是家里有停电现象,为了安全起见,通常都是家长点燃使用的,但孩子对点燃后的蜡烛发生的现象比较感兴趣。
活动目标:
1、 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2、 饲养蜗牛,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3、 养成善于观察小动物的习惯。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 玻璃板、木板、木棍、放大镜。
2、 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
3、 蜗牛、螃蟹、乌龟。
活动过程:
1、 以谜语形式引出课题:没有脚、没有手、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 观察蜗牛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 认识蜗牛的触角、头、壳和腹足,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3) 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看看有何反应。
(4) 将蜗牛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让幼儿观察会留下什么。
(5) 让幼儿从玻璃般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6) 让蜗牛在树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地调转木棍的方向,看蜗牛会怎样?为什么掉不下来?
(7) 让幼儿自由的观察,引导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观察方法。
3、 游戏《赛跑比赛》
将小蜗牛、小乌龟、小螃蟹放到木板上,观察他们的爬行速度及身后是否有爬行的痕迹,让幼儿知道蜗牛在他经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那是为了前进时减少摩擦而分泌的黏液。
4、 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米粒、树叶、菜叶、西红柿等喂蜗牛观察一下他们爱吃什么?
5、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教学反思
活动前对幼儿已有的经验估计过高,有的幼儿虽经常捉来蜗牛玩,但没仔细观察过。当谈到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对于老师而言也比较困惑,因为平时的司空见惯使我不再留心去观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大胆猜想、分工合作、动手尝试,并且持之以恒地做好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蜗牛爱吃实物的秘密。由此我得到启示,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注意安全。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难点: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学习使用蜡烛的正确方法。
2.每组4人,每人一支小蜡烛、一个小盘子,每组一支大蜡烛、两个玻璃杯子(杯子分大小两种)。
活动过程
1.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幼:(蜡烛)
2.师: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幼:(过生日、停电的时候)
3.师:蜡烛有好多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共同探究那些秘密。
4.首先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1)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用什么方法将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2)我们的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用玻璃杯将蜡烛熄灭,你们猜能做到吗?该怎么做?请小朋友想个办法?(4)教师介绍实验记录表,并进行记录。
5.做一做:
(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杯子罩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猜想,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再验证,并记录。提问幼儿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师小结:(因为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
(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 ,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结果。验证:让幼儿用手摸一摸杯子底(玻璃杯有点热),记录结果。提问: 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
师小结:(因为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
(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们一起把大小玻璃杯罩同时在燃烧的蜡烛上,请小朋友猜,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记录结果。验证: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师小结:大杯子的空气多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的空气少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6.教师讲评实验记录,并小结做过的三个实验。
刚才我们做了几个实验,知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燃烧时还会散发热量;当我们把大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长,小杯子罩在蜡烛上时,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比较短。
7.活动延伸:
下面我要带小朋友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我们都有一个小盘子、一个小杯子、一支小蜡烛、一杯彩色水,我先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我的问题出来了,现在我不动盘子,但是我要让盘子里的彩色水跑到我的瓶子里来,你们猜我能做得到吗?
(1)小朋友猜想(有的说能做到、有的说做不到,教师请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想法)
(2)如果孩子们不知怎么做,教师说:“我有一个想法,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教师请幼儿把蜡烛点燃,放在盘子里,然后将彩色水也轻轻倒在盘子里,最后将小杯子罩在蜡烛上。一会,蜡烛熄灭了,彩色水跑到杯子里去了。
(3)师:小朋友想知道彩色的水是怎样跑到杯子里去的吗?
幼:(想)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讨这个秘密吧!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刚开始我还是比较担心的,怕很少接触火的孩子们在点燃蜡烛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不敢去点蜡烛,再有怕孩子们会烧着手。可是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没有出现我课前担心问题,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也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边探索、边讨、边总结,效果出奇的好。特别是我利用图示讲解“彩色水”为什么会跑到瓶子里去,了?把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利用图示进行讲解并配合幼儿的实验操作,顺利的解决了难题。延伸到让孩子把实验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这节课的奥秘。
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的办法。
2、鼓励幼儿通过语言交流、表格记录,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3、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二、 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2、学习打开包装袋并学会记录。
三、 活动准备:
1、带包装的牙刷、糖果、火腿肠、午餐肉、罐头食品等需打开的物品。
2、将所装备的物品放入四个箱子内并封好。
3、剪刀、小刀若干。
四、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打开箱子。
每5个小朋友组成一组打开一个箱子。
2、教师交代要求,引导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的办法,并进行记录。
(1)“刚才小朋友一起合作将箱子打开了,看见里面放了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你们想不想也打开来看一看?”
(2)现在我请小朋友每打开一种包装袋就把你打开的物品和打开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再打开另外一种包装袋。(教师可先举例)
(3)幼儿探索打开各种包装袋,并进行记录,教师辅助幼儿完成。
三、师生交流并统计幼儿打开的方法:
(1)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将幼儿的记录结果进行统计。
(2)共同探讨解决未打开的物品。
四、教师小结: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如果以后你遇到什么东西很难打开,请带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孩子的主动观察、探索为主。以及教师的退位。在活动中,从最初幼儿找出各种标志,通过观察猜想它们的含义到在表格中检查标志,分类找出食品,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活动中的退位,使幼儿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主动观察和主动探索。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要注意什么。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
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知道蜡烛熄灭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小盘子、玻璃瓶(大小不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蜡烛的用途
1.出示图片引出蜡烛
提问:小明的书包里都会有什么?每次必须带的是什么?
小结:小明每次都会带很多东西帮助他完成探险活动,但是每次必须带的是蜡烛。
2.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了解蜡烛的用途提问:你们都见过它吗?在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
小结:在生活很多地方都会见到我,我会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光明。
3.启发幼儿思考,小明探险为什么要带着蜡烛。
提问:小明为什么每次山洞探险的时候都要带着蜡烛?
小结:有的朋友说为了照明、有的小朋友觉得可以用来吓唬野生动物,蜡烛更大的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蜡烛一起去找找原因吧。
二、通过实验,探索让蜡烛熄灭的方法,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一)操作一: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系1.引导幼儿初步猜想熄灭蜡烛的方法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熄灭燃烧的蜡烛?
小结:我们可以用吹、扇、和水等这么多的方法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2.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想用瓶子将蜡烛熄灭的方法提问:这是什么?用瓶子可以怎样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小结:小朋友说可以用瓶子底部压蜡烛、用瓶子边缘拨动蜡烛、用扣的方法熄灭蜡烛。
提问:扣住蜡烛,蜡烛真的能熄灭吗?
3.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实验要求:(1)玻璃瓶要轻轻的扣住蜡烛,扣住后手不能在碰蜡烛;
(2)认真观察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4.分享交流
提问:蜡烛是怎样熄灭的?它的火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将蜡烛扣住就会熄灭?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玻璃瓶,蜡烛就会慢慢的熄灭。这是因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空气用完了,它也就熄灭啦!
5.利用实验结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问:为什么小明每次都要带蜡烛?
小结:原来小明带蜡烛是为了看看山洞里有没有空气,没有空气就不能往里走了。
(二)操作二: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瓶子大小有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想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瓶子大小的关系提问: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瓶子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你觉得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2.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要求:
(1)玻璃瓶要轻轻的同时扣住燃烧的蜡烛;
(2)认真观察两个瓶子里火焰的变化:
(3)注意安全,不要把小火苗弄到身体和衣服上:
(4)音乐结束,马上回到椅子上做好分享实验结果。
3.分享交流
提问:两个瓶子同时扣住蜡烛上,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大瓶里面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比较长,小瓶里面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短,所以先熄灭。
三、探索让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进一步感受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1.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游戏“拯救火焰”
提问:小蜡烛跟我们玩游戏玩的真开心,它说我被瓶子扣住了,当我快要熄灭的时候谁来救救我,让我继续燃烧,不要熄灭。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蜡烛让它继续燃烧呢?
小结:让空气流进玻璃杯内,蜡烛就会进行燃烧下去,有了空气蜡烛才能燃烧,就像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
四、活动延伸
今天和蜡烛玩游戏开不开心?可是,小蜡烛又给我们出难题啦!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科学探索区找找答案吧!
课后反思
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增强,也有了一定的探险意识,虽然他们在家里很少能接触到火,但是他们对火的燃烧却充满好奇,为什么会产生燃烧,孩子们经常这样问。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实验帮助幼儿发现燃烧的秘密。第一个实验让幼儿知道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第二个实验幼儿发现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系;第三个实验再次验证燃烧与空气有关系。通过这三个实验幼儿对于打开了了解燃烧奥秘的大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点: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幼儿来说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与小蜡烛做游戏的游戏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进而通过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幼儿兴趣浓厚,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
2.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一个个小实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于教师的提问能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寻找问题答案,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任务。
3.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设计了许多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当幼儿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敢于追问,请幼儿说出自己的理由,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增强了幼儿自信心,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有效互动。如提问大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还是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出你的理由。
不足:
语言不够严谨、简洁。每次幼儿回答完问题后,老师总是将答案进行补充,而且话特别繁琐,不能有效引导幼儿将想法完整表述,教师小结也不够简洁。如教师提问,瓶子扣住蜡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回答,因为没有空气。教师回应,哦,原来蜡烛的燃烧与空气有关系,瓶子里的空气让蜡烛都燃烧的没有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语言繁琐,不严谨。
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领域《长长的面条》《大班》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纸的方法连续剪出更长的纸条。
2.大胆尝试使纸变长的方法,并能将探索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达。
3.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小熊布偶一个。
2、剪刀,废旧报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用废旧报纸为小熊制作寿面引发幼儿的兴趣。
二:制作长寿面条。
1.第一次探索:想办法剪出一根长的面条。
2.第二次探索:尝试将长边和短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3.第三次探索:尝试长边和长边连起来剪出更长的面条。
4.小结:让幼儿回家尝试其他方法剪出更长的面条。
三:和小熊一起吃面条结束活动。
科学活动《长长的面条》反思: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而“长长的面条”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面条在家中也是随处可见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一活动《长长的面条》。
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了面条是细细的、长长的,可以让幼儿初步尝试用白纸剪下长长的细细的“面条”。幼儿剪纸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技能,需要孩子们花时间去反复练习,如果采取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他们很快便会对剪纸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就将剪纸活动贯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该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同时又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剪纸之前首先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剪刀的外形特征,掌握握剪刀的方法。
在活动中我启发幼儿如何用剪刀剪下一根一根长长的面条,并让他们仔细观察每一根面条,从而让他们自己发现每一根面条都是一样的,要剪地均匀一点,并且剪地不能粗粗的,这样就不像面条了。并让个别幼儿到前面操作,比一比谁剪地面条又长又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高,多数幼儿都想上来剪面条。
在幼儿自己操作时,个别小朋友不会使用剪刀,而且拿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有些幼儿会剪了,但不会沿着直线剪;个别幼儿剪地面条还是粗粗的、短短的。多数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并探索,基本能剪出长长的面条;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部分幼儿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指导才能较好地掌握用剪刀剪出又长又细的面条。
通过这次的剪纸活动,不但发展了孩子们初步的剪纸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以后的活动中,还应让幼儿剪一些他们既感兴趣又容易掌握的事物,这样幼儿就会觉得有成就感。幼儿对剪纸感兴趣了,剪出来的作品才会好。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