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4 11:25:0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500字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题记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心中就有了答案:努力活着,去创造价值。
一个杀妻银行家被关入肖申克监狱。开始沉默关押,也不断遭受着狱友们的欺负。后来他遇到一位朋友,开始活跃起来,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监狱生活。刻象棋、连续几年向上级申报要建图书馆、教狱友们知识、为他们组织考试……监狱长用他赚钱。他趁机逃了出去,将证据交于上级,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肖申克的救赎》,即在肖申克监狱里的救赎。这与银行家息息相关:银行家救赎了监狱内的人,努力让他们生活的更好;监狱也救赎了他,他寻到了生命的真谛,努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影片中提到过,大多数人都是被冤枉的,银行家也不例外。他们都被关押了数十年,谁能不厌倦?相比于他人的消极,银行家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强烈的。当你身处困境时,乐观决定了你的去向。消极只会令你更加颓废,哪怕有一丝乐观,也应振作起来。像银行家那样,抱有对生活的希望,敢追敢闯。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生活。活在当下,活在眼前。
生活中的我也略有些多愁善感。不知怎的,总会陷入思考,问题在脑中不断的过滤,仅是重复,却毫不细究,每每都会放下。心中有了计划,想去实施,可每当去准备,却放慢了速度,一直到放弃。心中也多有伤感和感叹,但每当到下一个计划,还是总无力去执行。
通过这部电影,改进自己吧!积极地去生活,努力去行动,不断完善,向着自己心中所期待的生活,去奋斗,去拼搏,出发!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而我选择热腾腾的活着,活得开心,活得热烈,去未来遇见最美的自己!
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其实,认识本身就是一个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们心里,放弃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生命中毅力诚可贵。安迪入狱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坚定的信念用锤子凿石墙!
这个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谓是滴水石穿,两三米场的钢筋水泥在一把小锤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张海报一般一捅就破。当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着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头黝黑的头发,等皱了朝气蓬勃的面庞,但等不掉的是乐观,镇定的心态。最终他的豁达、信念,使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有了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电影主要讲了银行家安迪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婚外情,酒后本来想杀了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但是他没有,而有人把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都杀了。他被关进了沙堡监狱。沙堡监狱的警队长海利,在新人入狱的第一天,队长就把一个大声叫的人给打死了。人们还给他起来个外号叫肥仔。在后来的几个月,安迪旧伤没好就又添新伤。
当安迪答应给海利办事的时候,只要有人打一下安迪,警队长就能把这个人打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打安迪了。在第一个月里安迪向瑞德买了斧头,他开始砸墙。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挖了一条地道,逃了出来。
他的老师在牢里住了50多年,一直不想出来。因为老布出来就生活不了了。所以出来以后他在自己的家里上吊自杀了。
在监狱里有一个安迪的学生, 他知道安迪是无罪的。可是典狱长却把这个学生给杀了。典狱长还让安迪给他洗黑钱,安迪在逃跑的时候把那个本子给换了下来。警长知道后来抓典狱长,典狱长却自杀了。
坐了40年牢的瑞德出狱 怀着对好友的嘱托来到了一棵大树底下,找到了一个铁盒子还有一封信和一些钱。他的好友乘坐大巴来到了海岛。俩人一见面万分激动的拥抱在了一起,后来俩人就一直生活在了海岛上。
我很佩服安迪,坚持了19年,不断的进行着他们的逃脱计划。终于成功的逃出了监狱,还洗清了他的罪名,获得了自由生活。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坚持,不可以放弃。自由坚持我们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这不电影真是忒好看了,真想看第二遍。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在几年前就已有耳闻,但由于各种各样大片冲击着眼球,导致这部影片一向没有看,直至今年寒假。
这是一部甚至比我年纪还大的老电影,片头曲就能够感到一股浓郁的岁月感。整部影片以一种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主人公Andy在狱中靠着矢志不渝信念,缜密的计划从而成功越狱的故事。故事无复杂的情节,它如流水一样慢慢的发展,以至于在最终的嘲中,我仿佛也同Andy与他的朋友站在那片海滩上,那艘破船旁,静静的看着他们相拥,看着他们微笑,感受着潮起潮落。
真正一部好的电影,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为绝妙的动画特技而折服,也不是为男女主角的悲惨经历而潸然泪下。他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你会随着一部电影,感受到岁月在人的身上到底改变了多少。就像电影里的监狱,它象征的不仅仅是一个地方,它更是一种规则,一种界限。一开始,人们会痛恨监狱里的高墙。渐渐地,你会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你不得不依靠它生存。这是多么可悲。期望这个东西是可怕的,有了它,会让人充满力量,失去它,会让人堕入深渊。所以,电影里才有了老布和阿瑞两个先后获得假释的罪犯,一个适应不了监狱外的世界而选择自杀,一个充满期望的生活。当阿瑞看到自我被安排的房间梁上刻着老布自杀前留下的:“Brookswashere。”后,当自我决定去那个梦想中的海岛与朋友碰面后,他在那串字旁添上了:“sowasRed”。人生的选择不一样,老布选择将那间房子作为自我命运的终结点,而阿瑞选择将那里作为自我人生新的开始。懦怯囚禁人的灵魂,期望能够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就是整部片所要表达的。
前天晚上看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感触很深我文笔不行,总之笔随心走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又不是作文不用凑字数。
整个电影都是在RED的独白中进行着,很喜欢这样的独白,第一次《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在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结束事过境迁以后,以一种很坦然的语气娓娓道来,就象是在讲述一个别人的故事,所有的经过都与自己无关,其中的个中滋味都已忘却或是根本就无关紧要。只有经历过大是大非的人才能这样。他的声音是如此的睿智并具有穿透力。
无论到什么地步 都要相信会有出路人往往不是死于现实的绝望 而是死于自己心里的绝望,如果你被生活囚禁 在生活中已经感觉麻痹 那生活对于你来说就如同监狱一样 ,没有希望的生活会将你体制化甚至让你产生真的不能离开它的念头、让你因为绝望所以逃避 、让你忘记跳出小小的生活监狱 、让你永远看不到外面的自由天地
一个坚强的人只能够拯救自己,只有一个伟大的人才能够拯救其他人,观后感《第一次《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毫无疑问ANDY是坚强的,所以他拯救了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他也是伟大的,所以他也拯救了RED,没有让RED步老布的后尘。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就像老布说的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老布是可悲的,他选择了后者。RED是幸运的,ANDY让他选择了前者。然而更可悲的是,生活并不会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选择的机会,就像老布,他无从选择。想到这的时候我就会感到很庆幸,庆幸自己不用去做这样的选择,庆幸自己还在碌碌无为的活着。
这是我的一点感觉,那种追求自由的淡定、自信、智慧和勇气我也渴望拥有。
《肖申克的救赎》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我看了几遍了,每次都感触良多,还有几次激动的流眼了。
《肖申克的救赎》主要讲述的是两位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在监狱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安迪如何一步步救赎自己和监狱里的人。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安迪对待自由和希望的坚持与向往,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对希望的信念。
安迪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赞赏的,对他来说即便只是片刻的心灵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贵的,为此他让狱友们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坚持刻石头,即便进狱也没有抛弃自己的兴趣;为了重温音乐的美好,他不惜违反监狱的规则而被独自监禁2个星期;为了建立图书馆坚持每2个星期写一封信,6年不间断;为越狱,19年靠一根小小的铁锤挖除了一条地道。这一切,无一部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安迪也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懂得利用一切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用他的智慧改变了监狱里的一切,同时也是很多人得到了心灵的救赎。
影片主要是要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要放弃希望,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是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正如安迪一步一步用自己的行动来救赎着众人,同时也解救了自己,最终让自己生活在自由的世界里。
《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还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希望,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具有嘲讽性意义的叙事性电影,也是一部关于希望、自由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位成功的银行副总裁安迪,因被误会为杀害了妻子和妻子的情人的凶手,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安迪在入狱后,心里一直充满了自由和希望,一直用一把刘英寸的石锤凿洞,最后于第十九年成功越狱。
自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枚种子,总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用思想灌溉它。而安迪即使入狱后,对自由的向往也不停息,因为内心的向往使他在狱中依然不断去找寻越狱的方法,才使得他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钻过污水管道,终于获取到自由,在倾盆大雨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吮吸着自由的雨水,幸福的张开了双臂……
本片以自由与梦想展开主题,但安迪拥有的不只是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他的理性也是越狱成功的原因之一。无论生活是顺境或逆境,他都能默默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以达成自己的目标。而狱中其他囚犯,因长期过着被囚禁的生活,对严格体制的顺应,慢慢对生活对自由失去了希望,使他们渐渐丢掉了对生活的渴望,所以才有了安迪这么一个鲜明的角色。
生活总是往往不会如我们愿,但只要心存希望渴求自由,我们才会有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
我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希望就是一只有翅膀的鸟儿,是流动在每个人身边的空气,是我们无法停止的呼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梦想,它就会照耀着人生,充斥着每一天每一个人。《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大启发。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安迪”和黑心的狱长之间相互博弈,最终安迪成功越狱的故事。
“安迪”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过人的人。他在狱长检查时将工具藏在《圣经》里,还用一张“足够大”的海报遮住逃生洞。这些足以证实他心思缜密,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它将“瑞德”放在了“第一人称”的位置上。这使“观者”仿佛在听“瑞德”叙述这“故事”,让“观者”身临其境,好像就在他们的旁边。这样的手法,让我想起了作家余华的《活着》,它也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写法很新巧,拉近了人物与观者的距离,看着特别亲切,且容易融入其中,特别有吸引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安迪一样学会“忍”。俗话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天我妈说了我一句,我怎么能忍,张口就还了一嘴。结果,不对这个词用的不够准确,应该是此事的“后果”就差被他们“男女混合双打”。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家长,一个字“忍”;对别人,还要“忍”。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他家里几代都没有发生叛乱。皇帝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于是就问他:“你的家族为什么这么久都没发生叛乱呢?”这个人没有说话,一口气写了几百个“忍”字。
这个笑话也不无道理。“忍”,我从它字的构成上看刃+心,即一个锐利无比的心。锋利的刀片总能轻松划开比它厚过百倍的东西,正因为它自己很薄。由此看来,“坚韧”的隐忍,力量无穷。安迪便是“隐忍”的高手。他忍过风雨,见到了自由的彩虹;他咬牙忍住,笑到了最后的“出逃”。
坚韧不拔的锐利之“忍”,可以战胜一切不公与苦难,让我们逃出生活困顿中的“肖申克”。
今天又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赎》,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触,刚开始看的时候只关注到男主角安迪怎么越狱,听到“自由”和“希望”这些词,看多几次又会看到瑞德说的“体制化”,会反思老布自杀的原因,等等。
肖申克监狱也是一个社会的某些缩影,充满着残酷。道貌岸然的监狱长假公济私,监狱管理员与囚犯之间做交易,囚犯之间有友谊和敌对。
安迪最后说妻子虽然不是他所杀,却是因他而死,他用28年的牢狱生涯救赎了自己过去对妻子的愧疚。他用一把小锤子,花了28年挖了一条地道,最后逃出监狱。在常人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他就做到了。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从进监狱起,他就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进监狱的第一天,他没有像其他菜鸟一样大哭大闹,紧张害怕,反而安之若素。他抓住每一个让自己能有所改变的机会,向瑞德购买小锤,帮监狱管理官报税,不断写信给议会,争取到一大笔钱改建监狱图书馆,帮监狱长洗黑钱,无中生有出一个人和银行账户,逃出去那一晚把监狱长的东西掉包,从而大摇大摆从无中生有的那个账户中取出钱来,从此在太平洋边上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整部电影用瑞德的旁白串联起来,瑞德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所以能在监狱里如鱼得水。多亏了瑞德的帮助,安迪才能实施越狱的计划。瑞德明白自己是一个体制化了的人,他能在体制内如鱼得水,恐惧失去了这个体制自己将一无是处。瑞德能给以那些体制内的人一些提示吧,到底体制好还是不好,大家见仁见智吧。我是自由的坚定拥护者。
其实自己从这部电影中收获最大的还是安迪对自由的追求,实施计划的执行力、坚定和执着。
这个墙很有趣的,一开始你讨厌他,以后,你就会喜欢上他,感激他,雷德说布,在这里他是个有教养的人,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出去以后呢?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被假释的囚犯,或许连办一张借书证都成问题。
我们,就在被体制化,在学校的牢笼里,你或许成绩很好,有很广的人际关系,懂的奉承,老师眼里的优秀生,但走出这个牢笼,我会是什么样子?还可以真诚的交朋友吗?老板会喜欢我的成绩单吗?如果我不喜欢,可以大声的说no吗?犯错误时,我真诚的一笑说声对不起,会不会有人笑着对我说,没关系的。如果我厌烦了,可不可以什么都不管,放肆的疯一天;
匡老师说我们,养尊处优惯了,是惯了,上课下课,再放学,体制化造就了这些,明年之后,我还会被社会同化,学着虚伪,假笑,奉承,又会被腐蚀掉,必须学着习惯,处之泰然,
如果要是没文化,真可怕,睿智的安迪,1、在极度艰苦绝望环境下的坚定的意志,我们比主人公好多了,至少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有权出去,这是我们的自由,2、培养自己的朋友圈子,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抛弃自己的朋友,这样是最傻的,不过物以类聚,你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3、结识或利用有影响力的人,说难听点,就是巴结,我不喜欢这样做,但在一定环境下,不得不的,4、看到机会存在的可能性,人生至少有一次改变你命运的机会,但大部分人却抓不住。这好象是郑渊洁说的,多数成功者都是化忌讳为机会的高手,他们永远想法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困住,也许这就是他们注定成功的秘密吧!5、有预见性,未雨绸缪,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失败,不要怨天尤人,问问自己,有没有先见之明和耐心。
还是很喜欢主人公的个人魅力,就像雷德说的,他的言行举止和别人不同,走在围墙里,就像在公园里散步,外表彷徨,内心坚强。
近日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其中多次提到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熊培云的书是把电影来论述自由的。想起自己的影库里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碍于该影片属于两个小时以上的超长片,一直搁置着想找空闲的时间看,今日忽得空闲,一个人找出影片静静地看完。
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电影更是可以各人各有各的解读!
先说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剧本来自一个短篇小说的改编,长达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可以把长达二十年的冤案发生、入狱、越狱简练到总共不到十分钟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人性、自由的描写!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是凭借常识,想必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应该无法做到这样的结构,但是电影做到了。
。再说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记得前几年还有过特别火的美式长篇电视连续剧《越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一般此类题材,卖点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狱或者翻案的过程、以及越狱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结局,剧情反应的人性、感情之类的,观众必须通过情节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主题的需要,从电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这一哲学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逻辑,你的确会把电影中隐含的这一主题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著作论点的需要才这样写的,其实他和我,或者和你们大家一样,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当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说一下,电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其实这个话题我根本解释不了,既然命题就是各有各的解读,我如何替每个人来解释?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就像中国学生的作文,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写,文章结构也必须符合老师布置的要求;而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又必须是按照升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来作。
行文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我要说的,既是电影,也不是电影。
说的是电影,希望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好莱坞才有电影,也不要以为好莱坞只有3D大片和“越狱”,好莱坞也有“肖申克的救赎”!
说的不是电影,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们学生的作文一样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规定表达“中心思想”的格式。
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两位金奖演员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主演,改编自畅销作家斯蒂芬金著作《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时,票房惨遭滑铁卢,却能够在上映后迄今长达25年的多数时间称霸IMDb和豆瓣电影Top250的榜首。
初看《肖申克的救赎》时,虽觉得电影各方面确实精彩,但总会挑剔它结局过于梦幻不切实际,比如说在关键的夜晚之际风雨交加,宛如为了烹煮鸡汤而采用的机械神迹。如今再看时,却有些改观了,无法否认那依旧机械神迹的情节编排,却让我信服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确实是有能力创造神迹的人物,也让我看到他如何救赎全片的叙述者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的这一层面。
也难怪电影安排瑞德作为旁白叙述者,他让我们与他一起在一旁观看安迪这个角色,一同见证安迪超乎常理的作为与他带来的影响,也能从这位监狱老鸟得知诸多有关鲨堡监狱的残酷事实,像是新人最难熬的第一个夜晚,老鸟们用香烟赌谁先崩溃,在夜晚里以别人之苦取乐;监狱中会霸凌他人、强迫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恶霸「三姐妹」;监狱如何让囚犯「体制化」;以及在他向安迪表述说「希望是危险的」时,我们早已看到他仍抱有假释出狱的念头,期望重获新生。
而《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今年刚凭借《1917》获得第二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第一次提名该奖项的作品。如果注意这部电影的摄影,这部摄影在叙事上也默默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
比如说一开始的监狱空拍,我们看到镜头随着载犯人的囚车划过绿地,带到石墙里面冷峻的监狱情景,这是电影少有的宽阔远景,却若有似无地告诉我们,这些犯人的未来将会远离色彩;囚犯第一次见典狱长的时候,透过铁窗外的光线,他们背对着光,阴影拉得长长的落在地上,然后镜头缓缓移到典狱长的身后,我们知道,铁窗外的光线就是打在他的身上,然后他走向前,此时镜头才反拍到他的正面,他的西装上有个闪闪发亮的十字架,他说监狱里的首要铁则不能亵渎上帝而镜头告诉我们他就是这座监狱的上帝。
这些看似一般叙事的镜头,也许初看的时候没什么感觉,重看的时候感官就放大了,或许这是身为观众的诠释,但也要归功于摄影带来的.视觉意境,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像是许多人都津津乐道的安迪在屋顶上为众人争取啤酒的场景便是绝佳例证:偏冷的色调建立了整部电影的调性,而安迪一行人来到屋顶干活,让我们暂时离开那冷冰冰的建筑,并从角色们的身后可以望见开头建立的绿色风景。这是狱中老手瑞德用贿赂替这群人带来的福利,然而在听到狱警队长海德利在抱怨美国的税收制度时,安迪放下手边事务,手无寸铁的走到警卫身边。饰演安迪的蒂姆罗宾斯带来的精湛演出固然是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而镜头辅助的叙事也是绝大功臣。
从这个场景所见,一开始虽然来到屋顶,电影偏蓝的色调依旧,而安迪与海德利警卫对谈的场景,是以仰角来拍摄安迪,而海德利则是用些微的俯角所拍。一般不会以仰角拍摄地位较低的人物,但这个场景,镜头角度首先告诉观众,安迪是占上风的。随后海德利将安迪推至屋顶边缘时,切换为鸟瞰的正上方视角,强调屋顶之高,安迪处境之危险,随着安迪逐渐说服海德利,镜头向下直摇,直到平视两人,从安迪身后我们再次望见远处的绿地,我们便知道海德利将会被说服。接着下个镜头切换至众人喝酒的场景,色调明显转为暖色,像是夕阳光线洒在他们身上,而瑞德的旁白却表示这发生在白天早上,我们才知道罗杰狄金斯的摄影已超越了现实,将这鲨堡监狱史无前例的一刻添加了魔幻氛围。
而电影托马斯纽曼的配乐在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上述的镜头中,当安迪说服了海德利,配乐立刻点亮了某种精神胜利的情境,更添安迪的神圣性。除此之外,在这部叙事长达20年的电影中,主要以旁白串起事件,事件间不见得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音乐也成为提供转换氛围的媒介。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主题曲同时流淌出沉重与清亮两种感触的相互克制,像是狱中瑞德与安迪的价值观对立,又像是角色幽暗情感里的希望带来挣扎,挣扎中渐渐明亮起来,久久缭绕于心。
在电影中有一片刻安迪也让囚犯们见证音乐带来的感动,恍如久降甘霖,让时空凝滞,进而引导出这部电影的主题希望。
希望,安迪之所以非凡,正是心中抱持的希望所带来的坚毅,所以他能每每不畏狱中的恶霸、所以他能忍受20年之久的冤狱、所以他胆敢挑战警卫,甚至典狱长,也因为这样,只有当我们跟着瑞德看着他度过种种难关,随着安迪穿越那黑暗又污秽的排粪管,就像忍受很久冷色色调看见暖光的感动,那海水的湛蓝、阳光的和煦,才让我们再次体会到希望的完满。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