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1 13:37:02
演讲稿800字5篇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重阳节,大家肯定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在这佳节里,大家的心情也是美好的。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也是很久远的了,相信大家多少都对它有些了解。
重阳节是一个异客思念家人渴望团结的节日,也是一个敬老尊老爱老的节日,它还有一个别称,叫“老人节”,是为老人而设置的,就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孝顺家里的老人,尊敬社会上的老人,爱护这些老人。我们作为晚辈,对待老人,本来就应该尊敬,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真的很大。
金秋重阳,夕阳无限好,在这个节日里,大家一定渴望与家人团圆吧。但是现在我们还在学校读书,所以只能等待放学后,与家人团聚,那么就希望大家回到家之后,能给家人一句温情的祝福,在节日里对家人表达自己的爱,真切的帮助家人做一些事情,帮忙减轻负担。还有就是家里有老人的,我们更要去多陪他们说说话,让老人们感受到来自你们的关怀。大家也应该知道,现在的社会,对于老年人,真的是还欠缺很多的关爱,所以这个节日的到来,就提醒了我们要去好好的对待老人,要让老人知道自己是有人关心的。毕竟他们也曾年轻过,现在他们老了,应该是享福的了,他们为这个社会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们不能遗忘他们的.功绩。
美丽重阳,我们作为高中生,更应该要有表率。大家应该记得重阳节的习俗吧,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等,虽然不能带老人去登高了,但是我们可以学做重阳糕给家人的爷爷奶奶吃。现在也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正是菊花最美的时刻,我们可以带着爷爷奶奶去赏菊。有些习俗依旧还是可以去进行了,所以敬老孝老就要从自己开始做,才更有说服力,先从家里人关怀,尊敬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长辈,到了外面,才会去关怀其他老人。新时代就要有新的作为,而我们作为这个新时代的学生,更要去身体力行。
重阳到,节日美好,我相信大家对这个节日也是很喜欢的,它有着历史感,有着对家人的思念,是期待与家人团圆的又一个象征。那么在这美好佳节,祝愿老师和同学们节日快乐,望大家都能与家人团团圆圆。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154班的**,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说好普通话,圆梦你我他”。
众所周知,普通话作为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言,必将成为现代汉语的代表,而世界上又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汉语。因此,学好普通话,将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都将在普通话中得以充分展现。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经历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漫漫长河,倾注了多少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个珍贵的历史财产,一个个方块字交织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汉语,这是何等的骄傲啊!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因而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的民族语言,普通话作为多年来实行的民族共同语,已经以他本身的运用性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他必将成为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纽带。
说好普通话,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陶冶爱国情操。可是在校园里大家对普通话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普通话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是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试想:如果你与一个使用着你完全听不懂的方言的人来交谈,会怎么样呢?是面面相觑?还是怒目相视?如果我们人人都说普通话,人人都使用文明的用语,那么又会怎么样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没有标准普通话的基础,就势必又带来很多麻烦:朋友的烦恼不能分担,快乐不能分享,孤独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普通话便会是我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灵之窗的叩门砖,然而现实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带着很浓厚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在校园里频频出现,卷舌、翘舌、平舌等掌握不正确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会闹出很多笑话,而且也有损全我们的形象。
纵观全球,世界各国“孔子”学院极受欢迎。外国掀起汉语热,汉语潮。也说明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像央视的《汉语桥》等节目在国外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汉语走向世界,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成为世界的焦点,普通话将会成为世界流行语之一。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说不好普通话?
由此可见,普通话对于现如今的生活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大力的推广普通话并学习普通话!让我们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插上“普通话”这一腾飞的翅膀,放飞梦想……
心,因为有方向,所以才执着;方向,又因为有梦,所以才飞翔。21世纪是个竞争的世纪,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普通话,我们应从汉语拼音开始练习,发好平舌卷舌音等,多和普通话准的人交流,每天坚持说,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只有掌握普通话这把钥匙,才能成为精英,为筑建中国梦挥洒自己的热血!
在这里,我要说:让我们说好普通话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声音!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是一种完美的感觉,表达对世界上所有人帮助的感激之情。记住,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的品德。
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奖励就是感谢那些养育、训练、教导、引导、帮助、支持甚至拯救自己的人,通过他们十倍百倍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
那么,作为一个中学生,如何感恩呢?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父母,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血脉的延续,父母给了我们所有的爱,让我们享受到世间的亲情和幸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父母。
自然是万物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它。我们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衣食住行,所以要感恩大自然。
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导者,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我们,理解我们,关心我们,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让我们受益终身。老师应该为我们付出努力和汗水,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学生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伴侣。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一起品味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我们应该感谢每天陪伴我们的学生。
尊敬的余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相信自己,才能远航".
俗话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是以前的我却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很小的时候,我身上就带有强烈的自卑感。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我害怕失败,害怕听到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这样的害怕让我感觉到活者很累。我就像是一艘没有目标船,在风暴中迷茫畏惧,不相信自己有驶出大海的能力。
直到我看到了俞敏洪《克服恐惧》的演讲,我才明白,一个狂妄的人可能掌握适合他的机会,但一个自卑的人会失去他所有的机会。我开始思考:如果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还有谁会相信我呢?人活着,为何总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将自己蜷缩在看不见的囚笼里呢?
相信自己,与其说是一种自信,更不如理解为是一种内心想要变得更优秀的渴望。人人都需要有自信,因为只有自信,才能当你面对人生的艰苦时,勇敢地抹去眼泪;只有自信,才能在学习上受挫时昂起头来,不沉沦,不气馁。就好比俞敏洪说的那句话,"你的脚步,只有你一个人能听见",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成一件事,才有了成功的奠基石。
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居里夫人为了提取最纯净的镭,证明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她常常对友人说道:"我们必须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了成功。
我不能指望一觉醒来就变得非常自信。首先我要学会欣赏自己,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从每一件我喜欢做的事情做起,朝着我的目标不断努力,适当地给予自己加油于鼓励。
虽然我仍然在这人生的大海中不断航行,但有了自信,有了相信自己、迈出每一步的勇气,就如同拥有了指南针,它给予我希望,带给我力量。愿你的人生能一直与自信为伴,相信自己,才能远航,谢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从最初的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发展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计精美的动画课件和教具,设计不同理念的教学环节,最后到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参与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等,音乐老师们都认识到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僵化教育模式,建立一种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文化”的教学教育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新课标的要求提倡最多的就是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课堂设计要创新,授课形式要创新,学生学习也要学会如何创新地学,如何创新的表演。可是如何创新呢?毫无疑问,创新的基础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知识上的,如果连基本的知识都没学会,又怎么能去创新呢?而很多的基础知识不需要去创新的认识,甚至很多知识是死记硬背的,直接直观的学就可以了,不用拐弯抹角,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反而糊涂了,还不如直接记住答案来的快。大家之所以喜欢《田野在召唤》的新授课,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把课堂安排的华丽繁琐,只是朴素的装点了课堂,突出了音乐本身的重要性,而且能抓住重点环环相扣,自然而然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丝毫做作。能让学生易学易懂的课就是好课,教学目的达到,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她在课堂构思方面的洞察力值得我们学习,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用心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铺垫,成功的引领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但也不应摒弃那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时用动画课件和精美教具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就是看课的整体构思,导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是否流畅,从背教材到背学生,怎样去引导启发,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清晰。
在现代的音乐课堂上,基于大家对课改的浅显认识,呈现了这样一种模式:强调学习观念的改变,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活中学,强调主动参与性,强调合作学习的探索方式,然而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音乐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会一首歌曲就是目标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被虚化,合作学习,拓展训练等等流于形势,教学内容被泛化,教学方式和过程被形式化。全国课改工作负责人、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吴斌老师有句很犀利的话:“上什么课教什么!音乐课上谁是主题?不去突出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更多的强调非音乐的体验。例如品德课的德育渗透,相关地理,风土人情等等。乐曲《苗岭的早晨》为什么要讲苗岭的风情和服饰?为什么不找苗岭的音乐?为什么不找苗岭的合唱、独唱、口笛以及相关作品?其他学科都在讲各自学科的内容,惟有音乐学科的学科性、音乐性不突出!让那些与音乐的技能及相之甚远的拓展,思想教育等留给语文老师、品德老师去上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上存在不少挖掘所谓“音乐作品内涵”,准备大量色彩缤纷的课件,大力拓展地理、人文、历史、品德等相关内容,欣赏音乐作品,往往最后让学生记住的可能是作曲家的生平、国籍,甚至出生年月、童年趣事等,却不记得乐曲的主题!在音乐课堂上,我们要防止内容泛化,要突出音乐特点。课本即上课之本。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古老真理。“综合与拓展” 不能使音乐失去本色,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需要二传手,不需要借其它学科感受,音乐就是一种直接体验,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相关文化的学习应有利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处理好音乐体验与非音乐体验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还要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于是,老师使出浑身解术,为了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设计了一个又个的问题和环节。大家在课堂上玩得热热闹闹的,看似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的教育理念,可学生最后却连要求学唱的歌曲都不会唱。这样华而不实的音乐课,最终成为一节无效的课。在课堂实例中,将听到的音乐语言化、图画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手段,教师要求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用美丽的色彩描绘出来,这实际上又是用非音乐的手段去表达。而实际上,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它不会展示一幅图画,而是音的强弱变化,学生的感受是抽象的,而不是图画。这样我们又进入了多元化教学的误区。我们在导入开始就习惯一味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进入教学,从歌曲题目或是歌词里做文章,使音乐课变成了文学课、历史课或者是美术课。因此,音乐课堂中,我们不应刻意用文字来表示音乐。
让音乐课堂回归自然吧!音乐首先是一种听觉体验而非视听体验,能够识谱并不代表音乐素质的高低,能驾轻就熟的表达音乐,进行音乐的体验才反映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音乐素养。所以对于复杂的音乐要素,我们要让它简单化,与音乐本身无关的知识要弱化。始终清楚课堂中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所有的拓展内容要与音乐联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态度,把一个朴实、有效的课堂还原给学生。新课改这些年,我们的确走了不少弯路,被一些形式化虚化的过程蒙住了眼睛,“路走远了,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当初出发的目的。” 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聆听表达创新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中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朴实、有效、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才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Copyright © 2022 51Fe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1151925号